柳宗元游记散文人化自然境界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9
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的创作成就论柳宗元山水游记文的创作成就柳宗元所有作品中山水游记文的创作成就最高。
山水游记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
由于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
由意在渲泻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柳宗元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风格使他的山水游记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下面我将从个人特性、景物描写,语言特色三方面论述柳宗元山水游记文的艺术成就。
一、个性特征。
柳宗元在贞元九年登进士第,十年后,调入京师任职。
他以极高的政治热情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但革新运动惨遭失败。
他的政治生涯也因此沉沦,先后被贬至遥远的永州和柳州。
贬职的时间之长(永州十年,柳州四年),空间之遥(永州、柳州两地均远离京师)。
一方面是他的政治思想压抑、内心苦闷;另一方面又使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穷僻荒远的贬所中度过。
这样,在他的笔下,客观事物都被人格化了,他的主观情感逐步渗透于作品中。
在作品中既有对现实的愤懑之情,又有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当然,作者追求的不仅仅是自然美,更是审美心理挖掘出来的艺术美。
二、景物描写。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真正的艺术性的文学,美的文学。
他把自己的身世遭遇融于对山水景物的描写之中,赋予山水以灵性和悲情色彩,象征性的表现自己怀才不遇,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充满凄伤悲愤的情绪。
艺术上善于选取僻远幽静的事物,营造出“凄神寒骨”的意境,以精细简练的笔触“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从而把山水游记文的创造提升到了真正的审美文学的阶段。
他的景物描写有以下特点:(一)精妙的描绘柳宗元在长期被贬的生活中,由于对自然山水有精细的观察,再加上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感受,使他能够捕捉住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动之处他将以往的山水平面描写推向了立体描写;将过去的粗线条共性描写推向了细线条个性描写;将以往山水的客观欣赏推向了与主观感受于客观描写之中。
柳宗元改变了我作文曾经的我,是个大大咧咧、对很多事情都满不在乎的人。
对于文学,对于历史,我也只是抱着一种“知道就行”的态度,从未想过它们能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直到有一天,我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偶然翻到了柳宗元的作品。
那是一本略显陈旧的书,封面上的柳宗元画像透着一种深邃而又略带忧愁的神情。
我随手翻开一页,一篇映入眼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跟着柳宗元一同走进了那个幽静的小石潭。
我能想象到柳宗元穿着一袭长衫,小心翼翼地穿过那片竹林。
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低语着什么秘密。
他听到了那清脆的水声,宛如玉佩玉环相互碰撞发出的悦耳声响,心中顿时充满了喜悦。
于是,他决定砍开竹子,开辟出一条小道,只为了去探寻那声音的来源。
当他终于看到那个小石潭时,眼中一定闪烁着惊喜的光芒。
潭水清澈得可以一眼看到底,整个潭底都是由石头构成的,那些石头形态各异,有的像水中的小岛,有的像陡峭的悬崖,有的像高低不平的岩石。
周围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相互缠绕,枝条随风摇曳,参差不齐,美得让人心醉。
他就这样静静地坐在潭边,看着水中游来游去的鱼儿。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我仿佛看到那些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戏,它们时而静止不动,时而突然游向远处,速度快得让人难以捉摸。
柳宗元一定也被这些可爱的鱼儿逗乐了,忘却了尘世的烦恼。
读完这篇,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柳宗元用如此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这样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地方,让我感受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敏感。
他能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潭边发现如此多的美好,而我呢?每天匆匆忙忙,对身边的风景视而不见,对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毫无感知。
从那以后,我开始试着放慢脚步,用一颗更加细腻的心去感受生活。
品读柳宗元的五篇山水散文,领略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自然情怀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等。
1,《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右,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赏析]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划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空明澄澈的程度和游鱼的形神姿态,其生动传神的笔触、绘声绘影的手段,令人叹为观止。
2,《钴鉧潭西小丘记》唐· 柳宗元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
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心与境安莉内容提要: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写照。
由于遭遇和环境的压迫,他深情地体味大自然、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将自己置身于“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境界之中,在对象中发现生命、发现心灵、慰藉心灵,使审美的主体与对象完全融合,从而享受着忘物忘我、魂天归一后的清明阔明、磊落超迈。
他经常以心写境、借境传心。
在他的作品中由写眼中之景而成境,由写心中之景而成境,由意在渲泻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或长歌当哭、强颜为欢,或聊为优游、乐而复悲,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通过潜心钻研,细心品味,我认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写作手法上做到了以心写境、以境写心、心境合一,达到了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境界;他用自己的生命深情、决妙之笔书写了中国山水文学史上最为宏伟壮阔的风景长廊,令人叹为观止。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游记心与境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心与境安莉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
近人郑德坤说:“古来善为写景文者,莫如柳宗元。
宗元迁谪永柳,得山水以荡其精神,出之者若不经意,而其书本上之得力,实从郦注脱胎而出,是郦注可为写景之模范也”。
(《水经注引得序》)钱钟书先生说:“郦书刻划景物佳处,足并吴均《与朱元思书》而下启柳宗元诸游记”。
由《水经注》直接导启的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就其篇幅、规模以及所涉及地域的广阔而言是不能和《水经注》相比的,但却在中国山水文学史上地位独特、影响深远,他也是我国古代散文史上的一代宗师。
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作文提起柳宗元,脑海中最先浮现的便是他那一篇篇清新脱俗、韵味深长的山水游记。
在他的笔下,山水不再只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仿佛是一个个充满灵性与故事的生命体。
就拿来说吧,那真是一幅细腻到极致的山水画卷。
他写道:“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你瞧,他一开始就像个好奇的孩子,听到了清脆悦耳的水声,心里一下子就乐开了花。
这简简单单的“心乐之”三个字,一下子就把那种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的心情给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后他“伐竹取道”,这四个字描绘出的画面感简直太强了!可以想象他撸起袖子,挥动着手中的工具,费力地砍开竹子,开辟出一条通往神秘美景的小路。
这一路上,他的心情该是多么激动和期待啊!等终于见到小石潭的时候,他的描写更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石头的各种形态被他刻画得如此清晰,让人感觉那石头仿佛就在眼前,伸手就能触摸到。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绿色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相互交织,有的低垂,有的摇曳,有的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这是多么生动的画面啊,就好像有一阵微风正轻轻拂过,吹动着那些枝叶,让人仿佛能闻到那清新的草木香气。
再看潭中的鱼儿,“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他观察得多么仔细!那些鱼儿一会儿静止不动,一会儿又突然游走,轻快敏捷的样子仿佛在和观赏的人嬉戏玩耍。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逗趣的场景,让人读着读着就忍不住嘴角上扬。
还有那水的清澈,“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他顺着潭水向西南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岸边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根本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这一番描述,把那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忍不住想要跟着他一起去探寻这溪水的源头。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之所以动人,不仅仅是因为他描绘的景色美,更是因为他在这些景色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评价柳宗元山水游记特色作文The travelogue "Record of a Shan-shui Journey" by Liu Zongyuan is a classic pie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at is renowned for its unique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因其独特风格和特色而享有盛誉。
First and foremost, the travelogue stands out for its profound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life and nature. Through vivid descriptions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s he encounters, Liu Zongyuan contemplates the transient nature of existence and the beauty of impermanence.首先,这篇游记因其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哲学思考而脱颖而出。
柳宗元通过生动描述他所遇到的自然景观,反思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美的意义。
Additionally, the literary work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poetic language and imagery, which evoke a sense of serenity and awe in the reader.Liu Zongyuan's skillful use of language brings the landscapes to life, allowing readers to immerse themselves in the beauty of nature.此外,这部文学作品以其诗意的语言和意象而闻名,唤起了读者内心中的宁静和敬畏之情。
引言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是我国游记散文的奇葩,其艺术魅力万古长青。
对于这位模山范水的高手,清朝文人林纾赞曰:“山水诸记,穷桂海之殊相,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昌黎偶记山水,亦不能与之追逐,古人避短推长,昌黎于此,固让柳州出一头地矣。
”①正因为柳子厚把山水描绘得如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后世学者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特别是“永州八记”的研究甚多。
邓小军先生的《柳宗元散文的艺术境界》认为“永州八记”的主旋律是天人合一的忘机感对忧患意识的克服,实现了“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
但笔者认为“永州八记”所展现的审美关系并非是主体与客体由天人相分的对立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而是柳宗元强势的主体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柳宗元对客体的主宰与控制。
他既是自然的主人,也是自己的主人。
本文重点探讨“永州八记”最为突显的柳宗元强势的主体意识并解析影响柳宗元主体意识产生的因素及其蕴涵的生命价值。
柳宗元主体意识的生命价值既是对笔者的鞭策,同时希望可以给读者一点思考。
所谓主体意识,指“人的主人意识或自主活动的意识,亦就是要作外物的主人,同时也要作自己的主人,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意识。
”②即作为主体的我对作为客体的外物的主宰与控制,我既是外物的主人,也是自己的主人。
下面本文将从两个视角探讨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主体意识:其一是在山水世界中,我是自然的主人;其二是在自我的世界中,我是自己的主人。
①戴伟华:《放情咏〈离骚〉——柳宗元永州创作心态试论》,《扬州师院学报》,1994 第2期。
一、作外物的主人——自然自我化在柳宗元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中,表现为我对自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始终以自然的主人这一角色出现。
用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有我之境”之说,即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①审美客体因审美主体我的主观能动性而彰现出不同的姿态。
柳宗元笔下的自然山水始终有我的主观能动对自然的客观受动。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②“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浅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作文
得嘞,咱今儿就来说说这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的特点。
柳宗元这人啊,他可是咱唐代的文学大家,那山水游记写得可是别有一番风味。
他写的游记啊,讲究个“以景写情,以情入景”。
咱就说他写的那《永州八记》吧,每篇都像是画儿一样,把永州的山山水水都给描绘得活灵活现的。
这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啊,有个特点,就是语言精炼,但又不失生动。
他用的词儿都是咱们老百姓能听懂的,但组合在一起,就让人感觉到那山那水都好像在眼前似的。
比如他写那溪水,就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简单几个字儿,就把那溪水的清澈给写出来了。
再有啊,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还特别注重情感表达。
他写的不光是山山水水,更是他自己心里的那份情感。
比如说,他写到被贬官到永州的经历,那种孤独、苦闷的情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但呢,他又能从自然中找到慰藉,那种豁达、超脱的情感也体现在他的游记里。
总的来说啊,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就是既生动又精炼,既写景又抒情。
他用自己的笔触,把咱们大自然的美景和他个人的情感都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让咱们读着就好像是跟着他一起游历山水似的,那叫一个过瘾啊!。
评价柳宗元山水游记特色作文说起柳宗元,那可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山水游记,真是别具一番风味。
有一次,我在闲暇之余,翻阅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仿佛跟着他一同走进了那清幽的山水之间。
就拿他的来说吧,那真叫一个细腻生动。
文中一开始,他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你瞧,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把我们的好奇心给勾起来了。
他就那么走着,听到了清脆的水流声,心里头高兴得很。
这像不像我们平日里出去游玩,突然听到了什么悦耳的声音,一下子就来了兴致?然后,“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他为了看到那潭水,还费力地砍竹子开辟道路。
等看到潭水的时候,那水清澈得不像话,整个潭底都是石头。
而且那些石头形状各异,有的像坻,有的像屿,有的像嵁,有的像岩。
这描述得多具体啊,让我感觉自己就站在那潭边,弯下腰就能伸手触摸到那些石头。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岸边的树木和藤蔓,相互缠绕,随风摇曳,姿态万千。
这画面,是不是让我们想起了在山林中看到的那些生机勃勃的景象?那些绿色的植物,仿佛都有了生命,在跟我们打招呼呢。
再看潭中的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他写得太妙啦!那么多的鱼,好像在空中游动一样,没有什么依靠。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它们有时候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有时候又突然游走,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感觉这些鱼就像是在故意逗弄游玩的人,和人嬉戏玩耍呢。
还有那周围的环境,“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都是竹子和树木,安静得很,一个人也没有,让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一种忧伤的氛围。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自己身处一个安静又有些阴森的地方,那种从心底升起的孤独和害怕。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最大的特色就是他能把山水写得那么真实、那么生动,让你仿佛身临其境。
用散文化的方式写一篇有关柳宗元的作文提起柳宗元,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他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以及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深足迹。
他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年少时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科举之路顺遂,可谓是春风得意。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来得猝不及防。
参与革新运动失败后,他被贬永州,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流放生涯。
永州,那是一个在当时颇为荒僻的地方。
柳宗元初到之时,内心的苦闷与失落可想而知。
但他并没有被这困境所打倒,反而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开始了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思考。
他居住的地方,简陋而潮湿。
每逢雨季,屋内便弥漫着一股霉味,地面上也总是湿漉漉的。
可他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
记得有一次,他外出漫步。
那天,天空湛蓝如洗,微风轻拂着脸庞,带来丝丝凉意。
他沿着一条蜿蜒的小路前行,路旁的野花野草在风中摇曳,仿佛在向他招手。
走着走着,他来到了一条小溪边。
溪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弋,时而跃出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
他蹲下身子,用手轻轻触摸着溪水,那清凉的感觉瞬间传遍全身,让他忘却了所有的烦恼。
柳宗元静静地坐在溪边,看着眼前的美景,心中感慨万千。
他想到自己的遭遇,就如同这溪流中的鱼儿,虽然自由自在,但也难免会遇到激流险滩。
然而,正是这些挫折,让生命变得更加坚韧。
在永州的日子里,他还常常深入山林。
有一回,他走进了一片幽深的树林。
树木高大而挺拔,枝叶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绿色的天幕。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斑。
他踩着厚厚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
突然,一只松鼠从他眼前窜过,爬上了一棵大树,在树枝上好奇地张望着他。
他不禁笑了起来,这小小的生灵,为这片寂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机。
他继续前行,耳边传来鸟儿清脆的啼叫声。
有的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有的则在空中自由翱翔。
他抬头望去,只见一只老鹰在高空盘旋,那矫健的身姿令人赞叹。
此时此刻,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也明白了自己在这浩瀚宇宙中的渺小。
论柳宗元游记散文的人化自然境界摘要柳宗元游记散文的人化自然境界的形成,既有学习继承前人经验的因素,又与人生经历、远大理想、正直个性和不幸遭遇相关,还与他在散文艺术领域的探索和不懈的变革社会的执著精神相一致。
关键词:柳宗元游记人化自然境界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美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在继承学习前人创作技巧、吸取前人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不但突破了前人“重实用、重哲理”议论的局限,而且其笔下的自然山水极富灵性,人与自然极具亲和力,创立了物我合一、情理共生的优美范式,从而形成了人与自然有机融会的人化自然境界。
柳宗元的人化自然境界,与其远大理想、历经摧折、为人正直和备遭不幸有关。
柳宗元自入仕以来,积极用世,用儒家思想和儒家规范去维护唐王朝的统治,革新唐王朝的弊政,以挽救唐王朝的颓废为己任,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政治才能。
但他的治国方略非但不被朝廷支持,反遭贬谪荒蛮之地。
为此,他的内心充满了忧郁、凄苦和愤慨。
因此,他只能“投迹山水中,放情咏《离骚》”,内心的痛苦只有借助自然山水释放出来,由此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慨,使自己在精神上有所寄托。
同时,政治仕途的失意及恶劣环境的压抑,使他始终处在强颜欢笑的尴尬境地,这种尴尬均通过具体景物流露出来,如小丘、石渠、愚溪等景物都有这样的印记。
柳宗元就是这样借游览山水来解脱和排遣胸中的郁闷,以此寄托自己的凄怆孤寂情怀的。
“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
何者?譬如囚拘圜土,一遇和景,负墙搔摩,伸展支体。
当此之时,亦以为适。
然顾地窥天,不过寻丈,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为此,他“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能”。
对所描绘事物,皆倾注全部心血,观察仔细,体察详尽,记人状物,都能“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无不染上作者的情感色彩。
他把没有生命之物都写得盎然有趣,跃然于纸上;物与人能心领神会,促膝交谈,互诉衷肠,物有人性,人性通过物来表现,人、物一体,所有的自然均人格化了,自然山水皆有了人性。
如《钴潭西小丘记》中怪石“突怒偃蹇”、“争为奇状”,“若牛马”“饮于溪”,“若熊罴”“登于山”,把群石的多种姿态栩栩如生地展现于读者面前,把毫无生命力可言的嶙嶙怪石写得气势昂扬、各具情状;得小丘后铲杂草伐恶木,于是“佳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小丘旧貌换新颜,一个全新的自然景观跃然于目前。
此时此刻,作者心情激荡,举目四望,山势挺立,白云飘浮,鸟儿飞翔,清溪潺潺,野兽游荡,爽心悦目,心旷神怡。
于是乎“枕席而卧”,“清泠泠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小丘的奇异景色,万千姿态,灵性和生机,随作者浓浓的游兴顿生美色。
此时,作者欣然陶醉,无法自已,于是物我与情景完全达到了契合。
作者欣赏美景,荣辱皆忘,如同置身世外。
如此人间胜景,谁人不喜,哪个不爱!然而,它却是“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连“农夫渔夫”也“过而陋之”,小丘的命运是多么不幸!而作者被贬远离京城的柳州,不正和小丘的命运相似吗?作者写小丘的遭遇,实际上是在写自己的不幸。
作者从对小丘景致之乐的巅峰,一下跌入“被弃”的悲哀深谷,于是“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悲是“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小丘已有其主,自己何时才能被英主所识、为世所用呢?看来,自己的命运还不如小丘啊!作者倾心于小丘景色,把无限深情灌注于小丘,使小丘有了人的情感,作者的内心独白通过小丘流露而出,小丘与人合为一体,情、景、物、人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作者正是借物写心、借物写情,抒发被弃不平之气的。
这正是物的泛我化与人的拟物化的和谐统一,表现了令人为之心动的人化自然境界。
在柳宗元的游记美文中,所有的物景均是其性格的再现。
他笔下的石如“熊罴”、“犬牙”,怪特异常,正是其刚直性格的另种表现;水是清洌寒冷,环境是“凄神寒骨,悄然幽邃”,表现的都是他那孤寂、凄清、幽怨的情绪;他写美石、净水、游鱼、小丘等,均表现了他所向往的高洁、幽静、清雅的人化自然,都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
他深深地喜爱这些山水,因为它们与自己有相同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为此,他“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在《石渠记》中,他刻意写石渠的“纡曲”:流向西南,“又折西行”,“北堕小潭”,“又北曲行纡余”。
他笔下的小溪,往往围绕“曲”流、愚溪“合流屈曲”、友人新堂外之池“溶漾纡余”,这里的“曲”与作者“九曲回肠”的纠结心情相连,正是他“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流放生活的缩影,正是他坎坷人生的真实写照。
曲曲折折、勇往直前是其本色,正是作者孤傲的品格、艰难的处境、抑郁的心情、顽强的抗争精神的再现,虽然作者没有直接将人与渠相连,但打动人心的到底是渠之“纡曲”还是人之“纡曲”,是渠之清幽还是人之闲适呢?正是这种不即不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抒情写景,才构成了渠之自然与人之性格的完美统一。
在《袁家渴记》中,通过各种生机勃勃“间厕曲折”的景物描写,同样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格调高昂,表现出傲然不屈、勇于抗争的精神。
《愚溪诗序》一文中的丘、泉、沟、池、堂、亭、溪“咸以愚辱焉”。
物“愚”是因人“愚”,那么人、物真“愚”吗?宁武子的“智而为愚”,颜回的“睿而为愚”,然他们都不是真愚。
而物如何有智,人又如何有类似物的智,写愚由人及物,写智由物及于人,最后写出自己的大智若愚。
如此愚与智的强烈对比,正是作者长期遭受压抑的愤激之词,也是作者愤懑之情的自我解嘲,均表现了作者不委曲求全的个性。
《始得西山宴游记》“不与培嵝为类”表达的同样是不与世俗者为伍的傲世情怀。
作者所写景物清新明秀,环境优雅洁净,无不是大自然的原生态,但并无荒凉之意,均为楚楚动人、美不自胜之景。
这种自然景物的净化特征来自于心灵的净化,表现的是作者卓然独立、不以世俗为累的品性。
净化的自然与恶浊的社会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对净化自然的珍爱、对恶浊社会的憎恶,以此寄托他嫉恶如仇的性格和愤激情绪。
正是“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这里表现的同样是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境界。
柳宗元将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笔下的自然景物上,他是用心灵去描绘自然景物的,自然景物都在他的情感涵盖之下。
这样一来,就不分人性、物性了,而是人、物合而为一,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正是作者的艺术追求,表达的是含而不露、博大精深的底蕴,实际上这是作家人生的艺术化,是一种人生境界。
反之,如果柳宗元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话,《永州八记》等游记美文是否存在尚不可知。
真是时代孕育了柳宗元的游记瑰宝。
在柳宗元描绘的一个又一个童话般的境界里,或立或突、情感百姿的嶙嶙怪石,清澈见底、曲徐前行、百折不挠的溪流,气象万千、所向披靡的劲风,这些事物无不栩栩如生,无不成为人间精灵。
文中之景物的各种形、色、姿,都与人的脉搏相动,都与人同呼吸,体现出作者的心灵世界和行为品格:做人做事,宁折不弯;为国为民,忠心耿耿。
这些独具之景说明作者为了追求革新的理想,始终在寻求一种新思路、新境界、崭新的理想社会。
这样的理想社会,只有采用自己的革新举措方可实现。
可见,柳宗元把唐王朝的事当作自己的责任去完成,表现了对革新的勇气和执著。
所以,他笔下的景总是坚硬、峭拔,具有顽强不屈的个性。
正因为他抱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心态,他才对人对己对社会总是那么严肃冷峭,一副冷眼看世界的面孔,让人感到“森严可怖”,这是他对社会的一种态度,对人生不遇的一种独特反映。
这种通过写景状物表达他对人生态度的创作理念,体现了他重道亦重文的古文创作精神。
正因为此,他的山水游记与前古文家相比就有了明显的情理共生的人化自然境界。
柳宗元人化自然境界从陶渊明那里汲取了营养,但又有所发展。
陶渊明表现的是远离尘嚣的极乐世界、理想家园,而柳宗元是借自然景物抒发不屈之志、满腔悲愤,完全是为了宣泄内心的不平,为此,所写之景物都透露出深广的命意,行文总是严肃认真、深思熟虑,表现出深刻的蕴涵,流露出幽愤悲怆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溢着无限的牢骚盛气,在欢愉喜悦之下体现执著的抗争;表面写景,实写人之个性,自然之景是表面洒脱达观而内心痛苦的外化,其笔下所有的景物都具有了隐喻性、拟人性,使荒秽的自然景物具有了空灵洁净的另番世界、优美而神秘的“童话”理想。
如此以来,柳宗元山水游记对自然形态的描绘就是一种“弘扬个性,弘扬本源,让生命个体”“透射出似兰孤高,似竹贞节,使高山绝壁般屹立、令人高山仰止”的生命力量。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已成为物我交融、情景合一的生命体。
把自然之景当作人来对待,这种探究毕竟又深入了一层,在相互外在的感性触发交会上,又进一步发展到相互内在的融契渗透,体合为一。
所写自然景物本身已有了更丰厚的价值,“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即一种意蕴,一种贯注生气于外的形状的意蕴”。
柳宗元的游记美文除了为我们描绘出独具的山、水、树、石、鱼等立体形象,并形成独特的空间景观,自成一方天地之外,还涵濡着心灵,吞吐着宇宙万物,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是个人情思与自然景物的联合,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邃探索。
这正是柳宗元对山水游记美文的贡献所在。
就生命个体而言,柳宗元把景物与人的生命置于同一平台上,人与物均是宇宙一分子,都有美好的一面。
他用写人的情感去写物,人的情感通过物再现出来,所以,他的游记对每一景每一物都灌注了理想化的美的情趣,这种美往往是通过自己的发现和修葺而实现的。
实际上,这是他的革新主张的另一种表达,是实现理想中的唐王朝社会的具体措施。
但是,正是这一理想主张,导致了政治命运的大逆转,导致了自己的悲剧人生,这种痛苦心情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他笔下的景物都有了峭冷的氛围,虽然小巧别致,但都是自己刻意雕琢的结果,都是自己苦心经营的产物,这些经营同样体现了他变革社会的愿望和诉求。
他的山水游记从情趣、意趣、格调上都隐含着满腹牢骚怨气,这都是作者心境所致。
当然,这也与他坚毅、棱角分明的性格相关,每一景一物多为其性格的写照。
总之,柳宗元游记散文中有着浓浓的情致,这种情致正是由自然景观外化出来,从而达到了人与自然更加艺术化的境界。
总之,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所写之景,大多为奇异美丽却为世人所忽视之自然。
作者在描写过程中,常常通过对比、拟人、排比、暗示、比喻、象征等手法,使人与自然有机结合起来,借青山秀水表现自己的才华超群却不为所用,并被抛弃蛮荒的悲剧命运。
在书写中,作者能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相结合,在真实描摹自然景物的同时,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让读者在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
他用全副精力和才情去描绘千姿百态的大自然,把那颗被伤害的心灵通过人化的自然表现出来,借以抚慰他那颗凄楚悲苦的心灵,从中获得些许凄美的愉悦。
这些人化的自然山水,是那颗受摧残的心灵的再现,是一颗寂寥落寞心境的自然流露,同时,作者借对自然山水的人化描写,也表现了一种永恒的宇宙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