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的多功能寺庙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与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其中佛教艺术与建筑更是成为了此时期的代表,为今日的文化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随着信仰圈层的不断扩大,佛教艺术也日渐多样化。
佛教石刻、佛像、壁画等都出现了,充分展现了当时佛教艺术的兴盛和成就。
佛教石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其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包括石窟、摩崖石刻、石碑等等。
其中,以临潼大佛为代表的北朝石窟,因其规模庞大、艺术精湛而闻名于世。
临潼大佛坐落于陕西省临潼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时约100年,到北魏孝明帝时期终于完成。
临潼大佛以“大”为主要特征,高达35.8米,是古代世界上最大的岩石雕塑。
另外,北齐建造的云冈石窟,也是佛教艺术中的代表之一。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始建于北魏,历经代人整修,形成了754个洞窟、45.6万平方米的壁画和60余座塑像。
云冈石窟以面临其他佛教艺术的制作方式独特,壁画上的砥砺风霜、塑像上的神态栩栩如生,都展现了北齐时期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
除了佛教石刻,佛像和壁画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佛像更是以“精细”著称。
南朝宋代的临江亭释迦牟尼像,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珍品之一。
这尊释迦牟尼像高 1.94米,由巨型青石精雕细琢而成,极为细腻,佛衣褶皱流畅,脸部特征精确,舒展的左手捻着阿弥陀经,右手搭于腿上,娴静入神,犹如真实的人物。
此外,壁画也是佛教艺术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其中,代表作之一就是北魏时期在河北省井陉县的晋祠。
晋祠为砖木结构,上部为漫画式壁画,以“文、武、财神”为主要题材,显然是为了满足氏族的居所宗教需要,下部为砖雕群像,以佛教故事为主要题材。
晋祠壁画采用蜡染手法,图案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是当时佛教壁画艺术的代表作。
至于佛教建筑则主要表现为寺庙、塔和经幢这三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建筑受到了中原和民族汇聚的影响,具有神秘、华丽、富丽、高贵、严谨、精湛的技艺特点。
南北朝时期的宗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一环。
这个时期从420年开始到589年结束,历时近两百年,期间分裂成10个国家。
各国王朝试图通过宗教建筑来彰显自己的统治地位,也为人们提供了信仰场所。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多元化的时期,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等并存。
其中,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激起了人们的信仰热情。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建造寺庙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许多历史名人都延续着这种文化现象。
例如,刘宋时期的刘裕,在建造升敞殿时就下令:庙宇之中不得绘制恶鬼,使人不能在庙宇里有任何的恐慌和不安。
这种不仅仅是信仰上落地,还对建筑和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影响让中国宗教建筑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佛教石窟、塔、寺庙等建筑物成为重要的宗教场所,掀起了建造寺庙神殿的热潮。
在南北朝时期建造的佛教石窟,以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为代表。
云冈石窟是中国大型佛教石窟的早期代表之一,始建于公元386年。
它是一个悬崖峭壁上的东西向洞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共有45个洞龛、51座佛像和数十万平方米的石雕。
其中,早期的洞穴主要是粗犷的雕刻,后来则逐渐发展成细致的造型,形成独特的中原和北方佛教影响的融合风格。
而龙门石窟则是北魏晚期和北齐时期的佛教石窟建筑,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北部。
它共包含34个洞和一座大佛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的古代洞窟群之一,规模之大、精美和保存情况都在中国石窟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此外,建于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还有著名的麻姑山石窟、云岡东岳寺、龙门峡石窟、洛阳白马寺石窟等。
这些石窟在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代表了中国石窟艺术中的巅峰之作。
与佛教建筑相比,道教并没有建造大规模的宗教建筑,而多采用自然风景来作为道观的场所。
道教信仰中讲究天人合一,强调个体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
因此,在南北朝时期建造了许多道观,以追求超越世俗的境界。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洞天福地、黄山大觉国、洛阳观音寺等。
林阳禅寺景点介绍词林阳禅寺,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是一座古老而庄严的佛教寺庙。
林阳禅寺始建于南朝刘宋时期,历经风雨,如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作为南京市重要的文化遗产,这座寺庙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朝拜。
林阳禅寺占地面积广阔,整个寺庙呈现出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
一进入寺庙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老而庄严的山门,高耸入云,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山门两侧矗立着孔子、孟子、荆轲等古代名人的塑像,寓意着对古圣先贤的崇敬。
山门内侧的拜殿内供奉着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等佛菩萨的泥塑像,肃穆而神圣。
林阳禅寺内有多座古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林阳禅寺的主殿,也是寺庙内信徒供奉佛祖的地方。
大雄宝殿为建筑群中最高大的建筑,气势雄伟、宏伟壮观。
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佛像庄严,金光闪闪,引人注目。
每天,信徒们会在大雄宝殿前虔诚地烧香、拜佛,以祈求佛祖的加持和庇佑。
此外,林阳禅寺还有许多其他的建筑,如藏经楼、钟楼、鼓楼等。
这些建筑各具特色,彰显着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尤其是钟楼和鼓楼,既是寺庙内的重要景观,也是南京市的地标之一。
每到钟鼓响起的时候,整个寺庙都洋溢着庄严肃穆的氛围,给人以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此外,林阳禅寺还举办各种佛教文化活动,如佛教讲座、禅茶会等,吸引了许多喜欢佛学文化的人士前来参加。
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地沉浸在佛教的智慧和静心的氛围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总之,林阳禅寺作为南京市的一大景点,以其悠久的历史、庄严的建筑和丰富的佛教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找到心灵的归属和宁静。
无论你是信佛还是对文化遗产感兴趣,林阳禅寺都是你不可错过的旅游目的地。
携亲朋好友一同前往,一定会给你带来难忘的体验和启发。
正定八大寺院简介正定县位于河北省南部,曾是河北本州八大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凤翔长城大军建于此地。
正定县的历史悠久,曾有许多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八大寺院。
正定八大寺院指的是八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天竺寺、白马寺、金谷寺、太室寺、石凌寺、状元寺、正定寺和大禹寺。
这八座寺院位于正定县城以外4、5公里处,它们既集中又分散,相距数十里。
天竺寺,原名应昌寺,建于南朝,是八大寺院中建立最早的寺庙,修建历史由晋朝宋元以来,坐落在正定县城以北的晋代宗庙街中间,主要信仰释迦牟尼佛,历史悠久的天竺寺受到了河北省政府的大力保护,是正定历史文化的国宝。
白马寺,又称钱塘寺,始建于宋元,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位于石凌山下,有丰富的佛塔和寺院,是正定乃至河北省最大的佛教圣地之一。
金谷寺,原名宗明寺,始建于南北朝唐宋之交,位于正定县西部的石凌山上,是一座深得民间信仰的佛教寺院,被誉为“河北金谷”,是八大寺院中最为著名的神圣朝圣之地。
太室寺,又名南越太室寺,始建于南朝,是八大寺院之一,位于正定县西北部的太室山上,距离正定县城仅有7公里,太室寺建于太室山腰带,主要信仰佛教,被誉为“黄土佛山”。
石凌寺,也称为灵岩寺,始建于南北朝唐宋之交,位于正定县西部的石凌山上,距离正定县城仅有7公里,石凌寺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主要信仰佛教,是河北省著名的佛教古迹。
状元寺,又名安宁寺、河间寺,位于正定县中部的河间谷,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始建于南北朝,是正定山水佛教的殿堂,也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寺院。
正定寺,创建于唐代,始建于唐肃宗年间,主要信仰释迦牟尼佛,历经多次重建,现为正定历史文化的瑰宝,建于正定县城西部,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是正定历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迹。
大禹寺,也称潮州大禹寺,建于晋朝,位于正定县东部的大禹山麓,大禹寺拥有悠久的历史,是正定县内著名的佛教寺庙,也是八大寺院之一。
正定八大寺院,是正定县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河北省佛教文化的丰碑,被誉为河北金谷众多佛教圣地之一,至今仍是当地信众朝圣的场所,弥漫着动人的宗教气息。
龙华寺遗址南北朝至隋代古寺庙遗址。
位于山东省博兴县城东北陈户镇南,冯吴、崇德、赵楼三村之间。
古寺院始建于北魏中晚期。
寺庙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1.5公里,占地约300万平方米。
朝向南,前后两院,内有大正殿、钟鼓楼等。
隋代曾重修,此后时废时建,至清末规模已变得很小,最终废圮。
1926年在遗址上出土隋仁寿三年(603年)御造龙华碑,高1.45米,宽1.06米,有碑文25行,行存50字,楷体字,尚有魏碑遗风。
1976年、1983年分别出土北朝佳品石造像七十多件、北魏至隋铜造像一百多件。
龙华寺:始建于北魏中、晚期。
北魏——北齐时期,该寺香火极盛。
该寺大致经历了三次大型重修:一是隋朝时期。
隋统一全国后,佛教被尊为国教,隋文帝在位期间,曾重修龙华寺,建龙华塔,并设立龙华塔落成碑。
二是唐朝时期。
隋朝末年王薄起义时期,龙华寺成为民众反对佛教、起义军进攻的重点而遭到劫难。
唐朝初年,善男信女再次重修龙华寺,但寺院比原来已逊色不少。
三是清朝时期。
宋朝时期,金兵大举入侵中原,使龙华寺毁于战火。
直到清光绪年间,经过重修,龙华寺又重现生机。
据说寺院建筑雄伟壮丽、古朴大方,大门朝南,分前后两院,院内建有大正殿、东西厢房和钟鼓楼等。
民国年间,寺院的正殿因年久失修而倒塌;1948年,龙华寺因连年不断的战争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成为一堆废墟,仅剩遗址至今。
龙华寺遗址:位于博兴县城东北8.5公里,张(店)东(营)铁路东,今陈户镇西南赵楼村北,包括整个张官村及冯吴村南、崇德村东一部分,因1927年在该遗址曾经出土过隋仁寿三年的重修龙华寺碑(简称“龙华碑”)而得名。
该遗址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5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米,暴露有砖墙基、灰坑等遗迹,是目前山东省发现的最大的北朝遗址。
曾经出土南北朝中北魏、东魏、北齐和隋代残碑断碣、金铜造像、石刻造像、白瓷素烧佛像等200余件和暗釉瓷罐、瓶、碗、壶、盘、杯、泥质灰陶瓦当、滴水、板瓦、筒瓦、砖以及北齐和隋代铜钱等大量陶器、瓷器、铜器文物。
彭州市龙兴寺的简介
彭州市龙兴寺位于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上,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深
厚文化底蕴的佛教寺庙。
以下是彭州市龙兴寺的简介:
一、历史沿革
龙兴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在唐代,这里
曾是一座较具规模的佛教寺庙,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修建与
重建,至今保存下来的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方丈楼等。
二、寺庙文化
1.建筑景观
龙兴寺坐拥龙门山之巅,建筑群势态独特,气势恢弘。
寺庙中的大雄
宝殿,是一座气势宏伟的古老建筑,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多尊佛像。
2.文物收藏
龙兴寺拥有众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龙兴寺碑》。
这是
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碑文记载了当时的历史和佛教传承,是研究
佛教史和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3.佛教文化
龙兴寺作为一座佛教寺庙,传承着佛教文化,发布着佛教思想。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寺庙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众多信徒前来参拜,感受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寺庙开放
龙兴寺一直是四川省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自1982年起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成为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址和旅游胜地。
每逢节假日,数以万计的游客涌入龙兴寺,参观游览,感受佛教文化的氛围。
同时,寺庙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当地居民提供慈善服务。
四、未来发展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佛教文化,龙兴寺未来将继续进行建筑和文化方面的修缮和保护工作。
同时,寺庙还将加强与当地社区的联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推动彭州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魏晋南北朝山西景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地区的旅游景点已经有所发展,其中一些景点至今仍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以下是一些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的旅游景点:
1.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是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开凿,形成了最早的佛像群,吸引了众多佛教信徒和游客前来瞻仰。
2.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境内的一座悬崖上,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晚期,历经多次修缮,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3.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晋祠内有许多古建筑、雕塑、碑刻等文化遗产,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场所。
4.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平遥古城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修缮和扩建,形成了独特的古城风貌和历史文化底蕴。
5.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五台山以其险峻的山势、清新的空气、古老的寺庙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旅游和朝拜。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的旅游景点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为后世的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的多功能寺庙
作者:卢晓刚
来源:《传奇故事·百家讲坛》2009年第24期
南北朝时期的信贷工作,是相当有创造性的。
从史籍上来看,总体还是南朝为老百姓赈贷和免债的记录比北朝多,尤其免债的次数相当多。
北朝的情况,也许是史官没有尽职,反正看起来很一般。
南朝刘宋的第三个皇帝,是宋文帝刘义隆。
这也是一位少见的好皇帝,他在位期间,提倡文化,整顿吏治,清理户籍,尤其重视农业生产。
元嘉十七年(440年)﹑二十一年(444年)两次下令,减轻或免除农民积欠政府的“逋债”。
逋,就是拖欠之意。
不是还不起钱吗?免!史家称他的统治时期为“元嘉之治”。
梁武帝在这方面也很不错,早年曾下诏,要求各级官府对缺少粮食、种子的农民,要赈贷抚恤,务必到户。
晚年他虽然有点胡闹了,但对老百姓还是很同情的。
在大同七年(541年)十一月九日这一天,他宣布,当天天亮以前的所有民欠官债,无论多少,一律免除。
这方面的记载多了,没法全部引用。
至于衙役催租讨债、猛如虎狼的情况,那大约也有。
“封建社会”嘛,那是免不了的。
但是自从孔夫子说了“苛政猛于虎”的话以后,君主敢厚着脸皮做猛虎的,也不是特别多。
再看北朝这边呢,虽然较少有赈贷,但遇到荒年也会开仓赈济,发放粮食布匹给灾民。
北魏时有一次旱灾,宣武帝曾经责令天下的有粮之家,除了留出一年的口粮外,存粮都要拿出来借给饥民。
这是一次史上比较少见的全民赈灾,而一般情况下,赈灾是政府天经地义的责任。
南朝的刘宋也有过一次信贷创举。
在宋、魏大战时,军费不够,文帝刘义隆下令,江南四州凡是家产满50万的富户和财产满20万的僧尼,都要把家产的四分之一借给政府打仗用—你们富
裕了,也为国家尽点责吧!朕就拿江山作担保,总可以吧?
当然,那时候的王朝毕竟是“地主阶级代表”,不可能都是菩萨心肠。
在高利贷方面,王侯、官僚对百姓盘剥得很厉害。
宋文帝有个儿子在荆州,用短钱100借给平民,收回时要偿还最好的白米一石,值一万钱!还有北齐的末代幼主,向民间征用物品都是早上要、晚上就要收齐。
经办的官员就趁机敲诈,借钱给人民去火急置办东西。
但借给你的钱,注意烫手—都是借一还十,也是1000%的利!
百姓之苦,有时连皇帝都看不下去了,北魏孝庄帝就曾下诏,免去所有的民欠官债,无论是一钱,还是上万,都一笔勾销。
可是他只能免去官债,对民间的债务就无权干预了。
南北朝在信用事业上还有一大创举,那就是人们终于有个机构可以贷款和存钱了。
在汉朝,民间的借贷都是个人之间的事,放款业务也是商人的行为,没有哪个机构愿意揽下这个事。
存款业务更是没影儿,都用扑满。
大富豪的钱多,100个扑满也装不下,就挖地窖,用窖藏。
至于两晋时期,国家连钱都懒得铸,信用事业当然也就没什么起色。
而到了南北朝,一切不同了。
一个前所未有的信用机构产生了,这就是寺庙。
佛教在传入中土后,运气特别好,深得皇室和官僚阶层的青睐,小百姓对它也很痴迷—大家都要有个信仰嘛。
所以寺庙享有许多特权,比如免税、免役,经济上的负担比任何人都轻。
寺庙不仅花得少,而且收入多。
上至皇帝下至地主、商人,为了表示虔诚,无不争相向寺庙施舍土地和财物。
这些土地,又可以转让或出租食利,正符合了“富者更富”的马太效应。
寺庙长年累月就这么只进不出,当然都富得流油。
和尚们过得再奢侈,因为受到教规的约束,消费还是很有限的。
这大量的钱白白窖藏起来,不是极大的浪费吗?怎么办?放债!于是寺庙作为一种中介性质的组织机构,就开始面向社会,进行规模化的放贷。
资金要盘活,和尚们要富起来,他们自己就兼做银行职员。
佛当然是慈悲的,但那时候佛的信徒不一定事事都讲慈悲。
在我过去的印象里,古代应该是社会向寺庙施舍才对,但实际情况正好就是倒过来的。
南北朝的寺庙放贷,一开始还带有赈济性质,扶贫济困什么的,到后来抵挡不住利益的诱惑,基本上成了放高利贷,重在取利,而不是行善。
他们言行之间的矛盾之处,当时的人并不以为有什么荒谬。
寺庙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办理贷款业务当然比私人方便,渐渐地就有了信誉,客户网络也遍及各处。
有的地主、官僚、王侯钱多了没处用,于是也来委托寺庙放款,寺庙从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费。
这么一来,寺庙就具有了储蓄银行的功能。
钱多,就请往我这儿放,信誉可靠,还能生利。
典质开展的业务分为两种: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
这里要给大家形象地解释一下两种业务的区别。
抵押主要是针对不动产,比如有人要向寺庙借款,就把自己的房子作为债权的担保,一旦还不上款,房子要归债权人(寺庙)所有。
在借款和还款的过程中,借款人的房子产权是不用变的。
这跟现代银行的抵押贷款一模一样。
可是质押不同,质押是针对动产的。
比如借款人把自己的一床被子交给债权人(寺庙),作为债权的担保。
要是还不上钱,这床被子就甭想拿回去了,寺庙愿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这一说,大家就明白了:质押原来就是典当,质库就是最早的当铺。
在南北朝那个时候,有很多东西都可以拿来质押,比如黄金、衣服、首饰、牲畜等等。
要想借小钱的,拿一束麻来也行。
在南北朝粮食布匹也是货币,所以谷帛也可以放贷。
当然在还贷的时候,寺庙是一定要“多收三五斗”的。
整个南北朝期间,信用机构仅有佛教寺庙一家,别无分店,政府也没来插一手。
寺庙放贷虽然图的是牟利,但有了典质,毕竟是大大方便了群众—谁没有急着用钱的时候呢?把自己的东西拿去
庙里典点钱出来,总比向亲朋借钱看白眼强吧?有了寺庙这个融资中介机构,古代中国的金融业,到此就已基本完备。
读史时我常有这种感觉: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种种活力,真是令人惊叹!他们精神物质两手都抓,两手都很硬。
编辑/孙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