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521.00 KB
- 文档页数:5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史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史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包括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3个历史阶段,具体时间是从曹操迎汉献帝于许县的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至隋文帝杨坚篡周称帝的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共历386年①。
东汉末年,以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诸州郡牧守起兵讨伐专擅朝政的董卓为标志,刘氏天下陷入群雄混战的分裂割据局面。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占据兖、豫2州的曹操把名存实亡的汉献帝迎至自己控制的许县,将其当作傀儡,自己以司空执掌朝政,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地位。
随后,曹操经过10余年的东征西讨,相继消灭各股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并由此奠定了曹魏的基础。
在曹操统一北方的同时,刘备占据了巴蜀地区的梁、益2州,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巩固了江东地区的统治,曹、孙、刘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
至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代汉称帝,建立曹魏政权。
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吴黄武八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孙吴政权。
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魏、蜀、吴三国之间在经过了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之后,曹魏于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灭掉蜀汉。
随后,司马炎于咸熙二年(公元265年)代魏称帝,建立西晋王朝。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晋出兵灭掉孙吴,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西晋的统一没能维持多久。
由于西晋王朝实行的是保护优待士族高门、残酷压迫和剥削各族人民的门阀政治,因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非常尖锐。
加上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爆发的统治阶级之间混战争斗的八王之乱,更使各种社会矛盾急剧激化。
至西晋末年,终于相继爆发了流民和各族人民的反晋大起义。
西晋政权在遭受各族人民的不断沉重打击后,于建兴四年(公元316年)被匈奴汉国灭掉,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之中。
西晋灭亡后,晋琅玡王司马叡在江南称帝,以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为都,史称东晋。
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悠久而丰富的时期,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清朝末期的各个阶段。
以下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简要概述:一、远古时期中国的远古时期始于几百万年前,其中包括元谋人等原始人类。
这个时期的人们主要生活在原始部落中,以狩猎和采集为生。
二、夏商周时期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由禹建立。
夏朝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吏、监狱,制定了刑法,国家机构初具规模。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商王汤灭夏后建立。
商朝时期,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较快,出现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
商朝也是中国文字可考的开始。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时期,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
东周时期,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也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三、秦汉时期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由秦始皇建立。
秦朝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法家思想、统一货币和文字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汉朝时期,儒学成为官方学说,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统一、东晋偏安以及南北朝对峙等阶段。
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但也孕育出了佛教的盛行以及南北朝的文化繁荣。
五、隋唐五代十国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鼎盛时期。
隋朝统一全国,唐朝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开创了中国的盛唐时代。
这一时期,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唐诗的繁荣、佛教艺术的盛行等。
五代十国时期则是一个分裂的时期,各个政权更迭频繁。
概括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转折重要的时期,也是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发展至今所构成的中华文化基础的重要时期。
其间,政治上以秦始皇统一中国,史学上以《史记》的编撰被认为是革命性的成就,文化上以《论语》的出现作为儒家思想的繁荣昌盛在历史上被深深影响,科技上以《九章算术》的出现使得数学研究在技术上取得了全新的高度。
秦汉时期的政治特征是中央集权的王朝政府,史称“秦汉盛世”,以秦朝为开端,以汉朝为终结,相继经历了西汉、东汉两个朝代,秦汉时期政治体系受秦朝以下“商纣之乱”的影响,秦始皇为了正式统一中国,也为了建立更具牢固稳定性的王朝政府,采取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政策。
他在政治上把“秦有六法”的“秦代政绩”完善,规定立国以共和制,实行罔顾贵贱地位的平齐秩序,推行重任罚刑,推行“九品”任官制度以及勤俭节约,建立长江山海关等制度,地方分封、建邑以给予地方支撑,以及派遣使臣以加强对各小国的支配等政策,形成一套完整的王朝政治体系,帮助中国从“秦后三分”的历史状态走向统一,所以在政治上,秦汉时期的特征是中央集权的统治。
儒家文化是秦汉时期的主流文化。
秦代儒学家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他的儒家学说,提倡“尊师重道”、“守礼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倡导“仁义之礼”、“温柔以待人”的原则,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化,使其既保持传统,又与时俱进,影响深远。
此外,汉朝以前和汉朝时期文学家们还受其影响,创作了《诗经》、《楚辞》、《书经》、《史记》等文学著作,此外还创作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著作,使儒家学说深入人心,建立起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在历史上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财富。
秦汉时期的科学文化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数学、天文、医学等三大方面。
其中,数学方面最著名的是《九章算术》,作者张丘建是宋朝司马迁所记载的,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出现的最著名的书籍,主要总结“张丘造数”(也就是秦九章律)的成果,系统地阐明了秦代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思想研究的重要发展突破,此外,也有《曲玉算经》,收集了许多秦汉时期的算术思想,如莱因公式,链接、组合式等,都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幻灯片1第二編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史籍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韓鋒2014.12幻灯片2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史籍序言(前221年——589年)●歷史時期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起,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滅陳統一全國止,首尾共810年,是為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時期。
幻灯片3●史籍地位●這個時期是我國史籍進一步發展並取得其獨立地位的時期。
其突出表現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
但是,這一時期的後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的影響。
幻灯片4一、秦代史籍●秦代史籍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在我國歷史上不占重要地位。
●主要原因:●秦朝是以武力建立起的統一王朝,始終重農重戰,強調嚴刑峻法,忽視學術文化。
●焚書坑儒,使傳統文化受到嚴重摧殘。
●國祚甚短,還來不及覺悟到發展史學的重要性。
幻灯片5●秦史籍僅有《秦紀》(記載先君至二世的歷史)、《奏事》20篇(秦代文獻彙編,包括秦時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之文。
●石鼓文(獵碣)●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瑯琊刻石●之罘刻石●東觀刻石●碣石刻石●會稽刻石幻灯片6出土秦簡彌補秦史空白●1975年底,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的秦墓葬中出土了戰國末期到秦代秦墓時的竹簡共一千一百多枚。
●2002年在湘西裡耶古城出土的3萬6千枚秦簡。
●2010年北大學者從獲贈的一批流失在海外的秦簡牘中發現了一批“算數書”類文獻。
其中一段800餘字的“數論”,是目前所見的最早的數學理論論述。
幻灯片7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幻灯片8湘西龍山里耶秦簡幻灯片9幻灯片10幻灯片11北大藏秦簡幻灯片12二、两汉时期史学的发展●两汉时期,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执行“文武并用”政策,采取诸多措施恢复和促进文化繁荣,推动了两汉史学的发展。
幻灯片13漢書·藝文志●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孝武世)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魏晋南北朝史一、参考文献(一)古籍1.《三国志》与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82年。
参见教材第383页有关介绍。
历代学者对《三国志》进行考订、研究的有关著作,基本收录于《二十五史补编》,中华书局,1955年;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研究三国时期典章制度,可以参考(清)杨晨:《三国会要》,中华书局,1956年;钱仪吉:《三国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历代学者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正史考订、研究著作,基本收录于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2.《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历代学者对《晋书》的研究成果,主要为补《表》、《志》,收录于《二十五史补编》。
3.《众家编年体晋史》,乔治忠,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
4.《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5.《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6.《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7.《陈书》中华书局,1987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8.《南史》中华书局,1974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9.《北史》中华书局,1975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10.《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11.《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历代学者有关研究,参见《二十五史补编》、徐蜀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
12.《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大纲一、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或称中国历史文选)是大学历史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其功用重在打基础。
学好它才能学好通史、断代史、专史。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系统地给学生以中国历史要籍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要籍发生、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具有阅读一般古代史籍及分析文言史料的能力,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和从事历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内容以文选为主,向学生介绍一些重要历史典籍,它通过典型、精粹、多样、广博的选文,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要籍的概貌,故选文多为史学名篇,且是文学佳作,便于诵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籍介绍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具有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四、本课程的学时为二学期,144课时。
(一般从二年级开始,每周开设4-6学时,一学期为4学分,两学期共8学分)五、为达到教学目的,在讲授方法上,教师不必每篇都讲,要少而精,把重要和难点讲深讲透。
其余教学时间,可以结合选文有计划地介绍读史、治史的必备知识、方法及常用工具书、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对一些名篇要精读、熟读。
精读的目的在于读懂,求深求通,从文字训诂、篇章结构到人物事件、思想内容,彻底通晓。
碰到不识的字、不懂的词、不知的典故、典章制度等等,随时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史籍查检。
有条件还可以选一些没有标点和注释的名篇,让学生自己点句、分段、注释、翻译,多作标点练习和词语解释。
教师在介绍要籍时,要向学生讲清楚各类要籍的长、短、优、劣,还要适当介绍读不同要籍的方法。
教师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阅读文言史料的能力这个目标,引导学生入门,为提高学生独立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学风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六、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只靠课堂讲授和学习是不够的,要围绕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练习,使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课外练习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如做读书笔记、摘要、校勘、标点、注释、翻译、背诵、讨论等。
中国古代历史概述中国古代历史是指自人类在华夏大地繁衍生息至公元1840年,即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之前的历史时期。
这段漫长的历史包含了中国的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等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事件。
本文将概述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时期和重要事件。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起始阶段,约从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分裂和争霸的时代,政治形势复杂多变。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称王,争夺中央政权,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时代。
孔子和墨子等众多思想家的思想影响了后世。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巅峰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为中国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时期,中国进入“西汉开国盛世”,推行郡县制和科举制度。
汉朝也是丝绸之路开通时期,对外交流广泛。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分裂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形成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蜀汉、魏晋南北朝的建立又进一步加剧了政权地域分裂。
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长时间处于散乱状态,北方被胡族入侵,南方则政权更替频繁。
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再次统一时期,隋朝的统一使中国在政治上再次恢复统一,唐朝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唐朝时期政治稳定,社会经济达到顶峰,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唐玄宗时期,中国对外交流再次扩大,国力繁荣。
5. 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动荡时期,这段时期主要是五代十国之间的鼎立和战争,政权更迭频繁。
宋辽西夏金元时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北方与西方民族政权相继兴起,南方则是宋朝的统一。
6.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封闭时期,明朝最初由朱元璋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中央集权的朝代。
明成祖时期,中国进行了七下西洋的航海事业,并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经济总量超过印度的国家。
概括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构成中国历史的重要阶段,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在快速发展,有着自己特有的时代特征。
秦汉时期的政治特征,首先是专制主义的发展,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统一法律、统一年号、统一测量制、统一货币,解决了中国封建社会杂乱无序的状况,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中央集权政治,从而推动中国历史的进程。
在汉朝时期,出现了形成文官政治体系的基本形式,文献科举制度也有了较大发展,实行以文章论英才的“殿试”制度,是汉代史书著述的重中之重,它在若干世纪以来,加强了封建社会的思想和体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多个中央集权的政权,出现了三国的斗争和秦汉的割据,最终形成南北朝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的中央集权政治。
南朝宋朝更是强调“以书治国”,实行“择书而读”的观点,以宋齐鼎为代表的文人,加强了文人在政治中的作用;在宋朝,出现了以经验为主的实用技术,农业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商业更是发展起来,成就了南朝史上最壮观的胜景。
北朝时期则是由少数民族兼并中原,从而形成新的政权,以支那民族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开始发展,成为支那文明的重要基石。
在经济上,秦汉时期,统治者推行了统一经济制度,实施了“十项法令”,积极开发自然资源,简化币制,推动经济发展,从而在中国历史上积累了许多经验。
而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展趋于复杂,经济体系由封建社会逐渐变为商品经济,实施了私有制,贸易往来增多,货币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金融体系,为商业的发展搭建了现代化的金融体系。
文化方面,秦汉时期,汉代有着“君臣一体”的政治思想,以及“荐材、和谐社会”的统治方式,更重要的是,汉代出现了“贞观之治”,彰显了封建社会的文化特色;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迅速,宋代的理学、论学、文学等等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开创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文艺新体系,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史,由此也深刻影响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