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课教案四年级上册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英语四年级第七课教案strong>篇一:四年级英语上册第七课教案strong>篇二:陕旅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第七课教学设计Lesson 7Hurry up!教学内容简析:这一课通过学习,要掌握功能性的句子Hurry up! We are late for?和词汇hurry,late ,film, begin等,在复习前几课的基础上学习There be句型。
同时教育学生做个惜时守时的孩子。
教学目的及重难点分析:1 、会说会用这些句子:Hurry up!We are late for school. There is a basketball。
2、会说会用会写这些单词: hurry,late ,film,begin ,quarter,half。
3 、学习运用There be句型。
4 、掌握功能性的句子:Hurry up, we are late for?5 、复习前几课所学内容。
学习者特征分析:四年级学生由于已经学过一年英语,具备一些简单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并且培养了基本的自己独特的学习英语的方法,对英语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渴望探求新知,课堂语言交流踊跃大胆,具备一定的英语听力水平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互动交流合作探究课件展示课堂小结学习方法:感知体验合作交流操练应用游戏作业应用巩固课前准备:1、教师录音机和相关部分的录音带。
2、老师以本课的图片为参考,制作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1 -一、热身(Warming up)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做两个颜色不同长短不一的纸条,做为时针和分针。
用来复习钟表认识的问答:A:What time is it?B:It's ...(起床的时间7:30;吃午饭的时间12:00;上音乐课的时间1:45。
) (一个整点,一个半点,一个几时几分)(师生互动:找中等生同学回答问题,来巩固他们最基础的句型。
)A:What's the time?B:It's ... It's time to ....(起床;吃午饭;上音乐课。
第7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尚德修身”审美部分,出处是《诗经·国风·秦风》中诗,本课强调人的审美很重要。
学情分析在学习前几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够理解尚德修身的主题,在理解本课时会有连贯性,学生较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古诗的出处作者3.通过学习佳句赏析,使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它的美。
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这句话出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一、复习导入1.听歌曲《在水一方》,你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来源那里么?2.继续学习尚德修身的句子,导出课题。
3.齐读课题二、学习新课1.【出处】了解句子的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古语今说】老师讲解句子的意思。
意思是芦苇十分茂盛,露水晶莹如霜一样,那个女孩子,宛如在水中央。
三、明道喻理1.引导学生读佳句赏析2.出示问题:关于诗中的伊人,有人认为指的是高洁的隐士,有人认为指的是当时被废弃了的周朝的礼法制度,现在也有人用来比喻理想中的人或者事。
你能说说自己的理解么?3.小组讨论,交流展示四、知行合一1.出示知行合一内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读读整首诗,感受一下它的美好吧!2.组织学生读给同桌听,会唱的同学,也可以唱给大家听。
《巧手编织》教学设计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授课的内容是《巧编妙织》,本课是江西美术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9课的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了解编织的传统文化,掌握编织制作的方法,能运用编织技法制作一件编织品,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的学习领域是设计应用领域。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民间的各种编织种类,感受艺术之美,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编织物的广泛应用和其制作的精巧及美感,分析编织的材料和基本方法,教材中展示了不同材料的编织作品,其中以热带鱼图案为编织范例,让学生模仿编织,使学生掌握交叉编织的方法。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学习编织的文化和掌握编织中捆、扎、穿的工艺技法,并能制作完成一件编织品。
②过程和方法:了解欣赏编织品,掌握编织品制作工艺。
③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学习编织,体验中华民族传统编织乐趣,增强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对生活的热爱。
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将所学的设计原理和编织方法,运用到动手制作完成编织作品中。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编织文化的独特认识和理解。
教具:多媒体、实物编织品、卡纸及剪刀学具:废旧挂历、剪刀、毛线及卡纸等我面对的学生是四年级的学生,相对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生活范围、认知领域都有进一步的扩展,他们的体验感受和创新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但是他们对于编织文化了解不够多,对编织工艺知识了解较少,因此,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准备了一些关于编织历史发展的图片,以及实物样本。
以便学生可以直观感受编织物的特征。
我打算采用情景导入,欣赏、讨论、谈话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时选用直观演示方法,在课堂中示范编织热带鱼,便于学生掌握。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还重视学习方法,而在学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7课今天我值日》人教版_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7课《今日我值日》新设计请学生仿照图片中值日的场景,在表演活动中,学生自己发觉问题,总结学问,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依据“今日我值日〞这一主题的人物动态、表情、场景等进行创作思索。
2.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依据创作主题进行主动的绘画创作,画面主题突出。
3.培育学生良好的责任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
学情分析通过前三年对美术的学习,学生对绘画有着深厚的兴趣,各项能力有肯定的提升。
本课绘画内容主要以学生值日时的情景为主。
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人物动态、形象特征的表现等问题,而这正是许多学生在创作中感到困难的地方。
教师可通过谈话、观赏、游戏、简化难点等方法,依据不同的学生状况来突破难点。
在主题画创作的过程中,场景能较好地突出人物的主体地位,使画面效果更加生动。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能够学会观看生活,懂得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都是人们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
重点难点重点:能够依据绘画主题对人物动态、场景等进行主动的绘画创作。
难点:能够较好地把握人物的动态并处理好场景、画面等,作品生动。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依据“今日我值日〞这一主题的人物动态、表情、场景等进行创作思索。
2.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依据创作主题进行主动的绘画创作,画面主题突出。
3.培育学生良好的责任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
学时重点能够依据绘画主题对人物动态、场景等进行主动的绘画创作。
学时难点能够较好地把握人物的动态并处理好场景、画面等,作品生动。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歌曲导入“今日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一起来观赏一下。
〞“原来大家都会唱,这首歌叫什么名字......〞板书——今日我值日“今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尝试画一画‘今日我值日’〞。
活动2讲授】学问新授1.教师提问: “什么是值日生?值日生都做哪些事情?〞师小结:“值日生用勤劳的双手把我们的教室清扫得干洁净净,让我们能够在这样洁净干净的环境里学习,我们应当怎么做?〞2.观看学生值日图片,选一张来演一演值日生值日时的样子。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第7课时单元综合复习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复习课。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巩固了数位顺序表,多位数的读、写方法,比较数的大小、改写多位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和计数方法的发展过程等,使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数,比较大小,求近似数,改写多位数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主要是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提升。
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具体的题目回顾新知。
针对各知识点,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注重学生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 8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学习更大的数的必要性,体会大数的意思。
2.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掌握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并正确读写多位数和比较数的大小。
3.进一步认识大数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4.进一步理解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改写多位数与求近似数。
教学难点:1、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2/ 81.大数的认识。
师:观察数位顺序表,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2.大数的读写。
师:如何读大数?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并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1545623687读作:3000000000读作:600070000读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反馈,课件演示。
3/ 84/ 85/ 86/ 87/ 88/ 8。
7、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目标:1.认识“唤”“技”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等13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简单介绍作者路甬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划出来。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
(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
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
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自学提示(出示课件):动笔画画:划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生活状态和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
用心想想: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小组交流:把你的学习收获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分享。
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巡视指导。
教师提出汇报要求,学生汇报自学收获。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理解农耕社会。
理解重点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结合第四段内容,进一步理解“发明”和“发现”。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体会对比的说明方法。
7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目标:1.认识“唤”“技”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等13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简单介绍作者路甬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划出来。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
(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
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
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自学提示(出示课件):动笔画画:划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生活状态和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
用心想想: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小组交流:把你的学习收获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分享。
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巡视指导。
教师提出汇报要求,学生汇报自学收获。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理解农耕社会。
理解重点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结合第四段内容,进一步理解“发明”和“发现”。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体会对比的说明方法。
第7课时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圣哲学校蔡雨欣▶教学内容教科书P16~18相关内容,完成教科书P22“练习三”第1、2、6题。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记数的方法及阿拉伯数字的产生过程;认识自然数,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初步感知亿以上的数和对应的计数单位,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
2.经历构建数位顺序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了解数的发展历程,渗透其中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难点根据万级数的数位顺序表迁移类推出亿级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了解数的产生1.激趣提问。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数,你能找一找吗?【学情预设】班上的男生人数、女生人数、自己的年龄、教室里桌椅的数量等等一些数,学生不难找到。
师:看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可是数的产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板书课题:数的产生)2.了解数的产生。
(1)原始记数。
师:你知道古人是以什么为生吗?(打猎)对,他们以打猎为生,每次捕【教学提示】这个环节通过改变千位上的数,从2到4再到5最后到9,借助数线图让学生感受到“舍”和“入”的范围,更深刻理解“四舍五入”的含义。
到猎物或捞到鱼需要知道捕获的数量,他们也需要数数,记录数的多少,但那时的计数方法和现在不同,你知道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吗?(摆石子、刻道、结绳记数)课件出示教科书P16图片。
师: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在木头上刻道来记捕鱼的条数的道理也是一样。
结绳记数也是如此。
师:后来,随着人们捕猎技术的进步,捕猎工具的发展,打到的猎物越来越多,相应的记数时,摆的石子或刻的道数就会越来越多,很不方便。
《神秘的生物钟——身体里的时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小学阶段正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其中,培养遵循生物钟规律的健康生活态度,并正确利用生物钟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显得尤为重要。
而“生物钟”这一概念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抽象,但他们对“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事”有一定的生活体验。
教学中,我尽量避免过多的繁复的讲述,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做活动,以看、做、说相结合,引导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生物钟。
【教材简析】《神秘的生物钟》是辽大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四年级上册第七课。
它依据课程标准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这一目标而编写。
其中,“平安童话”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钟的规律;“平安导航”介绍了人和动植物的生物钟,以及它的奇妙,使学生明白,遵循生物钟的规律作息,可使身体健康,提高学习效率;“平安童操”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行为技能,具有一定的实操性。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按照“活动教学”的思想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
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生活现象以及典型案例等方式,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探究,获得真实的感受和经验,从内心深处认识遵循生物钟规律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确立“生命至上”的理念。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培养1、感受生物体内生物钟的奇妙。
2、初步培养遵循生物钟规律的健康生活态度。
(二)行为技能训练1、初步学习利用生物钟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2、知道违反生物钟规律的事情不要做。
(三)知识经验积累1、了解生命的生长是有节奏和规律的。
2、知道遵循生物钟可以使身体更健康。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成长是有节奏和规律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生物钟的奇妙,遵循生物钟的规律安排作息时间。
【教学方法】体验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1、制作相关课件。
2、教具:卡通钟面、快板、“笑脸”奖励、花钟板书、“小苹果”便笺。
第7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材P34~36)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1.提问:馒头在口腔里会发生哪些变化呢?〔预设:变碎、变黏糊……〕同学们作出了许多猜测,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馒头在口腔里发生的变化。
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3.研讨汇报。
4.提问:馒头在口腔里由一整块最终变成细碎的糊状,主要和什么结构有关?〔预设:牙齿、舌头。
〕5.观察:引导学生用镜子观察口腔内的结构,并根据形状将牙齿分类。
同伴互相数一数对方相同类别的牙齿的分布及数量。
探索与研讨6.讲解:不同形状牙齿的作用。
①门齿:用来切割食物。
②臼齿:用来咀嚼食物。
③犬齿:用来撕碎食物。
7.小结: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
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保护好牙齿对我们一生的健康很有意义。
(教学提示:简单讲解龋齿相关知识并提醒学生从“常刷牙,保持口腔清洁〞、“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和“不要过多地吃甜食〞三个方面预防蛀牙。
)8.提问:馒头在口腔里消化的过程中,除了牙齿和舌以外,还有其他参与者吗?(教学提示:口腔会在咀嚼的过程中分泌唾液,唾液中的多种消化酶能将淀粉等复杂的营养物质分解成能被人体吸收的简单的营养物质。
)9.演示:在三份咀嚼程度不同的馒头上分别滴加两滴碘酒,观察到咀嚼次数越多的馒头蓝色越浅,说明随着咀嚼次数增加,馒头中的淀粉变少了。
10.小结:馒头在口腔里的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下,经历了变小、变软、水分变多等过程,最终变成了湿软细小的糊状,并完成了淀粉的初步分解。
探索二:模拟馒头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1.提问:不同的牙齿咬食物时,各有什么特点?口腔内的食物是怎么运输的?上下牙齿咬合时有什么特点?(预设:门齿切割食物,臼齿咀嚼食物,犬齿撕碎食物;口腔内的食物靠舌头进行运输;咬合时上颌是不动的,而且上颌牙齿比下颌牙齿要突出一些。
)2.布置任务:出示模拟材料,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游戏,体验牙齿、舌头、唾液在口腔消化中发挥的作用。
7、蟋蟀的住宅(导学案)
教学目标
①学习课文,认识“蔽”、“慎”等7个生字,会写“蔽、搜”等13个生字,正确理解“慎重、搜索、随遇而安”等词语的意思。
②抓住蟋蟀住宅的特点,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5、6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蟋蟀是怎样建筑住宅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课前准备:
①课前搜集有关蟋蟀生活习性、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②放大的蟋蟀图片
③每生准备一张白纸。
导学设计(课前完成)
我会读
慎(shn)重、选择(z)、洞穴(xu)、隧(su)道、挖掘(ju)、倾qng)斜
我理解
随遇而安
慎重
教学过程
一、导激趣导入
1、(师拿出准备好的蟋蟀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
师板书:蟋蟀
2、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了,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吗?(好斗、唱
歌、建住宅)。
师板书:住宅
二、初学提纲
1、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几个难读的生字、新词,正音、巩固。
慎(shn)重、选择(z)、洞穴(xu)、隧(su)道、
挖掘(ju)、倾qng)斜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的内容?(选择住址、住宅的特点、怎样挖掘)三、深学提纲
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究竟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各位同学再读一读课文,用“──”画出写作者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有关句子,并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1、人类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有它的住宅有名呢?让我们再来看看蟋蟀是怎样建造住房的吧。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找出有关写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段落和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你的体会。
2、读后再和人类比较:
⑴蟋蟀建房子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人类建造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
是干不了。
⑵蟋蟀的工具是那么柔弱:自己的前足、钳子、后足、后腿……人类要用很多先进的建筑工具来修建房屋。
⑶蟋蟀会长时间整修住宅;人类的住宅一般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3、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句,用“~~~”划出来,自己轻声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归纳总结
1、为什么作者会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怎样修建的过程介绍得这么详细具体呢?
(作者对蟋蟀亲自实地观察,从外到内,观察仔细,坚持不懈,一连好几个钟头。
)
2、为什么我们在读作者的这篇文章时会觉得很有趣味,一点也不枯躁呢?
(作者在介绍蟋蟀特点时,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又恰当地运用了比较、列举数字、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所以使课文生动而富儿童情趣。
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
五、拓展延伸
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
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不肯随遇而安
自己一点点挖掘勤劳、能吃苦
工具那样柔弱
长时间的修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