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64.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教学课题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材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位于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组元,与以爱为主题组元的第二单元形成了紧密的情感联系:学生通过感受战争的残酷,从而更加珍惜有爱的世界。
单元训练的重点是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本文可以说是教材中的常青树,但以往它都是出现在新闻通讯单元,教学中也只注意新闻体裁的特点。
新教材中,这篇文章成了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第一单元的开篇,因此教学中既要抓住新闻特点,也不能忽略战争主题。
这两点也将构成教学的要点。
教学设想教师先把新闻这种文章体裁向学生作一个简要的知识性的介绍。
应对时代背景做点介绍,或布置学生在课外找有关解放战争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样也有助于理解课文。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又不是无所适从。
本文学习的重点是消息的特点和文章的语言,不要求学生死记数字、地名、时间、事件等。
看插图、幻灯片,增强感官认识。
或听录音带,反复朗读,以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模式:朗读、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
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2.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3.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理清文章层次,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二. 重点、难点:1.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2.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3.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理清文章层次,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新课讲解:(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 简介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
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2. 简介“新闻”:(1)定义: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
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
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
语言简明准确。
(3)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班级姓名评价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的历史背景;掌握消息常识;把握消息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消息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把握消息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消息的特点,重点把握消息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一、预习导引:1、时代背景介绍: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消息《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给加粗的字注音:区域()溃()退锐()不可当芜湖()歼()灭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4、解释下列词语阻遏:锐不可当:业已:5、常识填空:(1)消息的定义:消息是新闻的一种,“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所以新闻,又叫,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消息的六要素:、、事件发生的、、。
(3)消息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B、报道迅速及时;()C、语言简明扼要。
()(4)消息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6、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二、达标导学:(一)初步感知课文: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消息?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第1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正确拼读“溃退、督战、要塞、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塞、当”等多音字。
2.知道新闻的历史背景。
3.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内驱力。
【学情分析】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战役,而学生的中国近代历史知识储备有限,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是很了解,需要适当的补充背景材料;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对新闻这一题材比较陌生,学生具有好奇心,因势利导,在分析记叙文的基础上导入新闻这一题材,学习新闻结构,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能够自主学习,认知水平有所提升,对知识的把握有一定的深度,对知识的运用也较熟悉。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新闻主要内容及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品析新闻的特点。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导入教师:在互联网+的年代,能够及时获取与整理比别人更多的信息,已经成为一个人强能力的标志。
那么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呢学生:网络,app,手机,电视,广播,电台,收音机,报纸……教师:是的,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给了我们很多方式,但是,如果将时间向前推移半个多世纪,解放战争时期,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呢报纸。
是的!播放1944年4月各地报纸和毛泽东写的一首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教师:1949年4月,当时很多地方的日报上都以大字号刊登了相同的一件事。
点击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毛泽东写了一首关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诗词,有一句“百万雄师过大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二)学习重点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导学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 、内容________ 、报道________ 、语言________ 。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反复朗读这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粗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芜湖()二、探究案1.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2.资料补充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入师: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生活,走进语文。
这张大家一定很熟悉。
(屏显及文字介绍。
生读。
)4月10日中午,我校七年级全体师生齐聚操场,参加“寄语中国梦,立我少年志”签名活动。
同学们在白色的签名条幅上郑重地写下自己的愿望和梦想。
此次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引领同学们树立高远的志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发向上。
师:我是如何了解到这个消息的?生:通过新闻。
师:是的,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也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新闻,了解新闻,共同学习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走近新闻:新闻筹备会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要变换不同的角色,走进新闻工作室。
首先,我们来召开一个筹备会。
我想,今天的筹备会上一定会有很多人才被发现。
(屏显。
)会议要求:走进新闻工作室的每位同学,都要变换不同的身份,筹备此次新闻报道。
1.播音员。
师:假如你是新华社播音员,你接到这份新闻稿时的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
请大家开始练习播音。
(生自由朗读全文。
)师:从大家的朗读和表情中,我发现大家的心情很好。
谁能把这个“好”说得具体一点?生:就是心情有些激动,因为标题中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读起来就有一种锐不可当的气势。
师:看来,这个新闻的标题就很吸引人。
生:读起来很振奋。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胜利在望,很是振奋人心。
师:好一个“胜利在望”,你的表达很严谨。
播音员除了要把握语气之外,还有什么要求?生:不读错字,流畅地读。
师:字音要读得准确,语气要连贯,对播音员的要求的确很高。
(屏显。
生开火车读。
)读准字音:芜湖泄气击溃歼灭管辖锐不可当要塞师:谁来强调一下重点字词,提醒同学们注意一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第【1】篇〗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新闻内容,置身事件现场,体验事件进程中的人物活动与新闻作品的诞生,品味文本新闻性文学性交融的准确雄壮的语言特色。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新闻相关知识,丰富体验,尝试写新闻。
3.审美鉴赏与创造:有感情朗读课文,体察文字里间的伟岸角色,大气磅礴领袖风采,体会文本奔放流淌的战斗与胜利豪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新闻内容,深入历史事件,品味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新闻相关知识,丰富体验,尝试写新闻。
三、教学设想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统编教材中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
与其他单元的“阅读·写作”编排体式不同,活动探究单元以任务为先导,以阅读为基础,以活动为主体,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
这个单元是以读新闻写新闻为主题的活动探究单元,设置了三个任务: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
“新闻阅读”板块包括消息、新闻特写、事件通讯三类文本,体裁多样,写法各异。
“新闻写作”板块必做任务是写消息。
为让学生对消息这一体裁的阅读和写作更深入,可以把《多文本经典读本》中的消息与课内文本编组做群文阅读。
为达到多文本阅读的异质性和互补性,可选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成功发射固体运载火箭》三文整合阅读。
从报道内容来看,这三则消息记录了战争、文明、科技等不同方面的社会生活,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从报道形式来看,三则消息叙述简明精要,结构规范严谨,主体展开部分各有特色,都是优秀的新闻作品,适合初学者阅读和作为写作摹本。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学生欣赏上海世博会,请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世博会情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第1篇】一、设计思想:新闻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种文体,电视、报纸、网络都是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
但是,学生只是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并没有真正了解这种文体的特点和结构,所以,我想通过让学生模拟新闻播报的形式,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去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结构明显,容易分辨。
再由学生模拟“天气预报”讲解员来讲解各路军的渡江经过,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明、准确的特点,感受这则消息给当时中国军民的巨大鼓舞作用。
印象会更加深刻。
并以此文为例文,学习消息的写作,进一步加深对新闻特点和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战争题材的文章,让学生理解我们不要战争,要和平的深挚愿望。
这则新闻是第一篇课文,《课标》上要求只需初步了解新闻文体,学会读新闻,体会课文洋溢的胜利激情。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也初步具备了,因此,我想更多的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3、理解本则新闻的巨大鼓舞作用五、重点难点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2、体会新闻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3、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4、难点,体会这则消息对中国人民的巨大鼓舞六、教学策略与手段学生引导学生,学生挑战学生,合作讨论,共同总结。
七、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预习朗读指导:朗读时应庄重,平稳,略带喜色,标题要读出气势;语速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要注意标题、导语、主体部分之间及主体部分三个层次之间的停顿。
关键在于把握节奏。
2、教师:研读教材,立足文本,力求问题深入浅出、准备投影仪、小教鞭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找班上朗读较好的男女生各一名,模拟《新闻联播》的新闻主播,播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读到导语部分,停止。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精选13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篇1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标题通常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是事件的概述;主体是具体事件的介绍。
能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别指出相关部分,划出主体部分层次,并进行有表情的朗读。
新闻报道要遵循真实、及时、准确的原则。
2.学会阅读新闻。
读标题,能迅速抓住主要内容;读导语,能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内容概述);读主体,能细致全面了解新闻内容。
3.尝试新闻的写作。
4.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2.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3.主体部分材料的组织和结构的安排(难点)。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听读、默读、朗读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课前准备】1.自我解决生字词,查阅有关渡江战役的背景材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报纸。
3.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收集校园内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今天,人民生活幸福,祖国繁荣富强,在改革开放的的年代里,流水发出了欢笑,山岗也变得年轻,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巨人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可是,我们怎能忘记那过去的一页,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景。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你从朗读中听出了哪些信息?(理清新闻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阻遏、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3.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方法: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延伸拓展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对学生进行情景导入)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如果让时空倒流,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观便又在我们眼前重现。
浩浩长江的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在弹火纷飞中,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那冲杀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恢弘如诗,壮美若虹,只要一想起它,无论是革命先辈还是我们这些后来人,无不感到壮怀激烈,豪情倍增。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当年渡江战役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主席亲笔撰写的一则新闻,一起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板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整体感知1字词:要塞(sài)阻塞()塞子()荻港()获得()溃退()歼灭()阡陌()纤维()锐不可当():不含:业已:2新闻播音(现场)。
要求:读准字音,标出重音,注意语调。
a、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20日夜)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3当当军事家: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学案导学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先学后教
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歼.灭()督.战()芜.湖()签.订()取缔.()
对峙.()要塞.()锐不可当.()
2. 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
D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
3、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
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4、新闻又称_________,新闻的五个结构分别是:
_________——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_________——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_________——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_________——新闻结尾(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即______、______、______、事件发生的______、______、
______。
小组合作
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等句,回答问题。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_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对比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是,其作用是( ) (多项选择)
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 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 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 D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4、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___________情绪。
5、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 ) (多项选择)
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 B.人民解放军情况人所皆知,故可略过
C.揭露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表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说明我军发动进攻是正义的
D.点出国民党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以与国民党少数战犯区别,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四、秋天,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
当堂达标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4、“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5、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6、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
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