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解读苏轼的一生
- 格式:doc
- 大小:30.51 KB
- 文档页数:9
一篇文章,带你走完天才苏轼的一生一、天才出生,势不可挡公元1037年,四川眉山上的草木一夜之间突然全都枯萎了,人们一时之间搞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直到65年后,这座山上的树又突然活了过来。
后来当地人都说,这与一个人有关,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北宋大名鼎鼎的文豪——苏轼。
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父亲苏洵是个穷光蛋,母亲程氏家还稍微富一点,总体来说还算是小康。
可是苏洵虽然穷,而且一辈子没考中进士,但是人家照样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
为什么呢?考不中进士不代表不会读书,《三字经》里面曾经有过一句描写苏洵读书的句子叫做:“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是说苏洵二十七岁之前就是个不爱读书的小伙子,二十七岁之后才开始闭门发愤读书。
“苏老弟,出去喝酒啊!”“不去,我读书呢。
”“苏大哥,最近去开封逛逛啊!”“不去,我读书呢。
”就这样,苏洵闭门学习,天天读书写字。
他不仅把自己教得越来越好,还培养了两个爱读书的好孩子,分别是苏轼和弟弟苏辙。
苏洵对两个孩子管得很严,以至于晚年苏轼梦见苏洵在检查他的背诵,他没有背诵,从梦中惊醒。
当他醒来的时候,他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就像嘴里叼着一个鱼钩。
想想看,一个老人在梦中被父亲惊醒。
苏洵到底有多严格?你也可以读这首诗感受一下:夜梦游似少年,父师惊离书。
是春秋的开始,也是欢庄的开始。
我感到不安,坐起来就像吊着钓鱼。
就这样,在苏洵的严格要求之下,苏轼每天都是背背背,一直到把80万字的《汉书》倒背如流,而苏轼的天才特质也慢慢显现了出来,他在十岁的时候,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黠鼠赋》,文章中说道:“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说:“人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碧玉时不动声色,却可能会在打破一口锅的时候失声尖叫;人能够搏击猛虎,可是在见到马蜂、毒蝎时不免有些害怕。
”小小年纪就有这种见地,确实令人叹赏不止。
二、考中进士,扬名天下长大之后的苏轼更是了不得,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二十岁刚刚出头的苏轼和十九岁的苏辙进京考试,在那个“七十少进士”的时代,经过层层选拔,二十一岁的苏轼,第一次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的考试的时候就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苏轼的一生都非常的坎坷,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是诗人苏轼仍然保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非常难得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欢迎阅读!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生于公元1037年,去世于公元1101年,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算的是上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文学成就,语文课本上那些代表作品,仅仅只展现了他的一部分,还有许多作品并未被人所熟知。
他的文学成就到了何种地步呢?这样吧,小编给大家列出几种称号。
诗歌方面,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以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之风,为时人所赞扬。
词作方面,开创豪放派诗词,与词人辛弃疾同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两人并称“苏辛”。
散文方面,与散文大家欧阳修并列,合称“欧苏”,著述宏富,豪放自如的散文风格,受到历代士子的追捧与学习。
“唐宋八大家”,大家都听过吧,这个名称指的是唐宋两代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苏轼位列其一。
除了苏轼以外,其他七位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苏轼还善书,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共称“宋四家”。
苏轼自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宋嘉佑二年与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时进士及第,一时成为一方美谈,人说“一门三苏”。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来母亲病故,因守孝丁忧故里,熙宁二年官复原职。
复官之后,因为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而上书反对,从而受到排挤,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杭州任职期满,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时间一转到了1079年,苏轼因李定等人故意扭曲其词中之意,而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若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曾定过士大夫不杀的国策,苏轼想来难逃一劫。
苏轼青年到老年概括苏轼:从青年到老年的传奇一生。
一、青年才俊:意气风发的开端。
嘿呀,苏轼年轻的时候那可真是超级厉害呢!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超浓的家庭,他老爸苏洵也是个大文人。
青年时期的苏轼就像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才华简直要溢出来啦。
他二十岁左右就跟着老爸和弟弟苏辙一起进京赶考。
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苏轼写的文章那叫一个惊艳。
欧阳修看了他的文章,还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写的呢,为了避嫌就把苏轼的文章评为第二名。
你说逗不逗?不过这也能看出来苏轼的才华那是得到了大前辈的认可的。
这个时候的苏轼啊,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理想。
他觉得自己可以在官场大展拳脚,为国家为百姓做很多很多的好事。
他的诗词也大多充满了朝气和豪情,像“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虽然他这时候还不是老夫呢,但那种豪迈的感觉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这就好比咱们现在刚上大学的年轻人,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觉得自己能改变世界一样。
二、仕途坎坷:中年的风雨飘摇。
可是啊,命运这个调皮鬼可不会让苏轼一直顺风顺水。
中年的苏轼开始遭遇仕途上的各种挫折。
他卷入了北宋朝廷的新旧党争之中。
新党上台的时候,他因为不同意新党的一些激进变法措施,就被排挤。
他被派到地方去当官,远离了京城的政治中心。
这期间他可没闲着,在地方上做了好多实实在在的好事。
比如在杭州的时候,他治理西湖。
西湖当时淤泥堆积,湖水都快干了。
苏轼就组织百姓疏浚西湖,还修了苏堤呢。
他写的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夸赞西湖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三、老年的旷达:笑看人生百态。
到了老年,苏轼的经历更加丰富,他也变得更加旷达了。
他继续被贬到岭南等地。
岭南在当时可是偏远之地,条件非常艰苦。
可是苏轼呢,他看到岭南的荔枝,还写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乐观的诗句。
他的一生起起落落,见过了太多的世态炎凉,但他始终没有被打败。
他在晚年的时候,对人生的看法已经上升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
苏轼的一生详细介绍
嘿,咱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苏轼这大才子的一生哈!
苏轼啊,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
他小时候就特别聪明,读书那叫一个厉害,估计就是那种让其他小孩都羡慕嫉妒恨的学霸。
后来呢,他就去参加科举考试啦,一下就考中了,厉害吧!
说到他的仕途,那可真是起起伏伏。
一会儿被重用,一会儿又被贬官。
就说有一次他被贬到黄州吧,这对他来说可是个大转折呢。
在黄州,他虽然日子过得不那么富裕,但心态那叫一个好。
他还自己种地呢,哎呀,你能想象那个画面不?一个大才子,挽着裤腿在地里干活,时不时还哼个小曲儿,简直太有意思啦!他在那里还发明了好多好吃的,像什么东坡肉啊,那味道肯定特别棒。
后来他又去了好多地方,每到一处都留下了很多故事。
他这个人啊,特别豁达,不管遇到啥困难都能想得开。
就像有一次他坐船遇到大风浪,别人都吓得不行,他却还在那谈笑风生,说什么“也无风雨也无晴”,你瞧这心态,简直绝了!
他的诗词那更是一绝,写得那叫一个精彩。
什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哇,听着就特别有气势。
他的诗词就像是他的人生一样,丰富多彩,有快乐有悲伤,但都那么真实。
苏轼的一生虽然有很多波折,但他一直都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
他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格外耀眼。
咱也得学学他这种精神,不管遇到啥事儿,都要笑着面对,对吧!哎呀,说了这么多,总之呢,苏轼就是个超级棒的人,他的一生那可真是值得咱好好回味和学习呀!。
苏轼的一生简要概述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篱,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政治沉浮、文学成就和个人遭遇多种变化,被后人誉为文坛巨子、北宋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苏轼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喜好书画。
他的文学才华早在少年时期就显露出来,其文风多样、博采众长,涉及诗、词、赋、文、书法、绘画等方面,作品属于北宋文学的高峰之一。
其代表作包括《东篱乐府》、《赤壁赋》、《江城子》、《水调歌头》等,风格清新自然、文笔流畅,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苏轼一生参与过多次政治斗争,先后被任命为文学馆校书郎、兵部员外郎、太原府知府等职位,但也多次遭到贬谪,包括流放岭南、迁居黄州、流放海南等。
尽管遭受种种打击和逆境,但苏轼并未放弃自己的文学追求,反而在流亡和困境中更加努力创作和思考,成就了众多经典佳作。
苏轼的一生也充满了个人遭遇和感悟,他痛苦地经历了多次家庭悲剧,如父亲的去世、兄长的流放、妻子的早逝等,但他从中汲取了不少人生哲理,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等名言表达了对生命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深具思想和艺术创造力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至今仍然流传在世人之间,被后人视为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诗文大意:我的内心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
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我自认为那就在黄州、惠州和儋州。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奔走四方,对沉浮荣辱保持旷达、冷静的态度,这在他的诗词中多有体现。
但是此诗出语惊人,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符,但是在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后,不难理解这是诗人此时真实的心理写照。
诗人在经受三番五次的打击后,对官场、对功名、对荣辱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看淡空花尘世,放轻昨日浮名”,是诗人当时非常自然的一种心理状态。
政治上的身不由己,身体上的力不从心,让诗人生出了这样一种心死之哀。
也许冥冥之中诗人预感到了生命即将走都尽头,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
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膺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多数时间,诗人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
所以,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写到了一生中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
但是,苏轼一生豪放旷达,在此暮年之时,他真的会在哀愁中沉沦吗?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又找回了从前的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苏轼。
诗人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礼部员外郎时,更不在杭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做过知府)。
恰恰在被贬谪的黄州、惠州、儋州。
也许诗人已经认识到了,他最大的成就,不是在政治上,而是在文学创作和造福百姓方面。
恰恰是在他三次被贬谪的时候,他的文学创作有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而每到一地,他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造福当地百姓,与他们结下深厚的友谊,这才是最大的成就。
末两句,语带诙谐,有自我调侃的意味,却也深刻地传达了作者此刻的微妙心情。
也许苏轼自己也没料到,这首诗竟成为了他生命的绝响。
梳理苏轼一生的遭遇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一生经历了许多遭遇,既有荣耀与成功,也有挫折与困苦。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风波和变故。
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从小就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聪明的头脑。
然而,他的父亲早逝,他的家庭陷入了困境。
这使得他不得不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
在求学的过程中,苏轼遇到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困难。
他曾多次考试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
相反,他不断努力学习,并最终通过了进士考试,成为了一名官员。
然而,由于他的直率和批评精神,他多次被贬谪到地方。
这使得他在政治上备受打击,但却没有动摇他对理想的追求。
苏轼不仅在政治上遭遇了困境,他的个人生活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他曾经有过一段幸福的婚姻,但很快他的妻子去世了。
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伤心。
然而,他并没有沉湎于悲伤中,而是通过写作来宣泄情感。
他的诗歌和散文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尽管苏轼的一生充满了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对人生的追求。
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努力克服困难,追求自己的理想。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赏,而且至今仍被后人所传颂。
苏轼一生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充满情感的人。
他的坚韧不拔和对生活的热爱是我们所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像苏轼一样,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梦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苏东坡一生简单总结
苏东坡,即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世称苏东坡,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
他的一生可以简要总结如下:
苏东坡出生在眉州眉山(在今四川省)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
他在青少年时期即表现出极高的学习天赋,勤奋好学,学通经史。
19岁时,苏东坡娶妻王弗。
20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士及第,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他多次被贬谪。
在任地方官期间,苏东坡体恤民情,改革邑政,颇有政绩。
他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的书法和绘画也有很高的造诣。
苏东坡的文学创作丰富多样,包括散文、诗、词等。
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的诗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其中,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尽管在生活中屡遭挫折,但苏东坡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
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乐趣,即使在困境中也能找到生活的美好。
总的来说,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作品和人格魅力影响了无数的后人。
苏轼的一生苏轼的一生是怎样的呢?苏轼被人们亲切的叫做东坡居士,深受人们的喜爱。
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苏轼的一生,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生平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大家好,本人笔名为文刀,此次为你:解读苏轼的一生作为苏轼的眉山老乡,这两年我一直想写写我心中的苏轼,可一直没有下笔。
苏轼文风是行云流水,我今日也乱写一下,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了这个欠账。
中华三千年文人丛林,苏轼是我的最爱,凡是见到有关苏轼的书,我几乎都读都买。
唐宋八大家全集,浏览为主,只有苏轼全集唯一细读品味,这或许与我有苏轼眉山小老乡情结有关。
苏轼已经被古人写满了。
感谢宋代印刷术发达,宋人爱写日记、笔记,苏轼一生历史素材丰富,轶事多多。
作为有号召力的文化明星,苏轼也被今人写烂了。
中国人林语堂用英文写成《苏东坡传》,后人再反译为中文,不愧一代名传,文笔灿烂,摇曳多姿。
我看新出的刘小川的《苏东坡》和徐棻的《苏东坡和他的大宋朝》虽然篇幅大得多,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相比,还是不是一个数量级。
大文人写大文人,时有神来之笔,实在难以超越。
刘小川写苏东坡,人物对话若彻底用四川话来写,也许更有味道。
徐棻写苏东坡,采用戏剧手法,虚构人物,如苏兴、江琥之类,又想历史写真,两难。
她还不如干脆写成一个电视连续剧剧本。
我看苏轼,千年后还有高分贝余响,杭州密州徐州黄州惠州儋州眉州都在抢夺这块金字招牌,不只因为他文学各个方面全能,更重要的是他人格完美,平易近人,风趣幽默,在大文豪中最有世俗凡人样、人间烟火味,很有大众亲和力。
他没有理学家那种假正经、伪道学味,可以亲切称他为我们的苏东坡。
苏轼是北宋高官,最高做到翰林学士知制浩,相当于国务院秘书长,离参知政事(总理级)差一点。
他是小皇帝的老师,又是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时的秘书,可惜皇帝学生宋哲宗亲政后欺师。
看来他与张居正一样,师生关系没有搞好。
纵比来看,在宋代当文官最舒服,有官妓佐酒伴游,也许还陪睡。
苏轼本人长相清瘦,身高170厘米以上,比欧阳修人才强,又会诗词文赋,语言活泼风趣,因此更有女人缘。
我猜测身在后宫的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都有点暗恋他,皇帝宰相都有点嫉妒他。
他性激素水平似乎并不高,子女数量不如弟弟苏辙。
他性心理不变态,没有今日张二江之流大贪官大色官那样烂淫乱交,炫耀108数字心理。
他坦言世界上什么事最难,戒除性欲最难。
举例说苏武北海牧羊,九死一生之际,还不免为胡妇生子。
他说人生忍痛易,忍痒难。
只这一点,我看就比司马光、朱熹之类活得真实,洒脱得多。
苏轼会欣赏美女,美女也喜欢他。
他的戏诗“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让黄州歌女李琪不朽。
他的判词“这回还了相思债”让杭州色和尚了然被刑杀,九泉下也甘心。
刘小川说苏轼在徐州时代就收王朝云为妾,还浓笔重彩,摹写王朝云心态。
十四五岁的杭州女子,小小年纪,哪有那么复杂的单相思心理和嫉妒心态,她内心会与歌妓琴操、巫亮、王胜之、温超超等暗自较劲。
刘小川怕是先入为主,拔高了。
我看还是林语堂写得合理些,苏轼是在黄州时代才收用王朝云为侍妾。
我个人感觉苏轼八字有点问题,他似乎有克妻命。
原配王弗死得早,夫妻十年,26岁去世。
继配王闰之死得年轻,夫妻二十五年,46岁去世。
侍妾王朝云在黄州好不容易生了一个幺儿苏遁,苏轼很是高兴,写下唯一的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可惜幺儿苏遁没有保住,十月夭殇,王朝云再没能生育,遗恨连绵。
夫妻生活约十五年,34岁去世。
三位夫人生不能与苏轼白头偕老,死后只有王闰之一人与老公异乡相伴。
苏轼本人,44岁似乎是个坎,农历7月28日似乎是他的凶日。
他的忌日是这一天,幺儿苏遁死是这一天,湖州任上被逮押送乌台也是这一天。
乌台诗案成为北宋朝野热议时事和千年文坛历史话题,苏轼大名得暴天下,得留后世。
我有时想,苏轼到湖州写谢表,何必写上““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之语。
现在应当承认这谢表写得确实有刺,有点瞧不起上级领导意思,是他自己主动挑事,让首都开封城内的上司借机整治他。
这些总理级小人物那时想不到这么一弄,历史定论是害己不利人。
乌台诗案中的小人群都臭名万年,贻害子孙。
余秋雨写《苏东坡突围》,更揭露了大科学家沈括伪君子两面派真面目。
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倚。
没有乌台诗案,我看就没有大名赫赫的苏轼。
没有苏轼被发配到黄州监管,自食其力,耕耘东坡几年,苏轼更不会变成苏东坡,他一生文学成就要大打折扣,肯定没有念奴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中国文坛巅峰作品问世。
苏轼是黄州的大恩人,苏轼只是写: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就惹得后人起劲,硬要把赤壁大战发生地考证在此。
赤壁赋中黄州赤鼻矶显得高耸清新,实地路过一观,绝对有点失望,与宽阔的长江比起来,黄州赤壁一点也不漂亮不高峻。
我有时想文人一支笔确是厉害。
苏轼当徐州太守只有两年多,就把千年徐州州牧姓名全部压倒掩埋。
徐州城周群山,云龙山一点也不雄壮,因为有了苏轼的放鹤亭记,有了苏轼的醉卧石床轶事,就惹得乾隆爷、毛主席、胡耀邦都来登临。
现在山顶树起一群假鹤,成为徐州第一名胜。
苏轼农历1036年12月19日生于四川眉州纱縠行,属于半商半官家族。
在封建中国,纯农耕家庭哪里有经济实力培育文化子弟。
农贾双来才能起家,士商携手才能致富,这或许是一个历史规律。
苏轼农历1101年7月28日客死常州,虚岁66岁,恰与恩师欧阳修、敌友王安石同寿。
他自己怕也想不到,一生多难,乌台不死,惠州不死,儋州不死,半途回到常州却死了。
他末年能够渡海、渡岭,安全回北。
我感觉这可能与新皇帝宋徽宗比其哥哥有文化素养,喜欢文化人有关;也可能与他当年好心,把混混高俅介绍进了端王府有关。
这件好事在北宋灭亡后,在《水浒传》里就成为坏事了。
苏轼没有战略眼光,看人不准,没有预见,算他人生唯一弱点。
天佑善人,苏轼末年有幸见到了想方设法要治死他的章惇宰相被流放。
他写信给其子章援,饶恕并宽慰了这个嫉妒小人,给自己的人格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他想买田归老宜兴。
我想那时他有了提举成都玉局观的退休领薪职务,天若假其年,也许他会省亲回到四川眉山老家来看看祖屋祖坟。
可惜天绝善人,他没有活足70岁,临终也还脱达:“我平生未尝为恶,料不会坠入地狱”。
游览常州苏轼这个老乡临终地时,我心中一直有种别样的感觉。
苏轼幸运,年纪轻轻,1056年经川陕陆路出川到达汴梁,次年兄弟同考进士,就一举成名,苏轼还是榜眼。
宋朝国土小,人口少,重文轻武,进士我看历朝历代只有宋代最为好考,眉山宋代就出了886名进士,苏轼幸遇恩师欧阳修慧眼,他没有为拿到这块官场敲门砖而浪费人生大好年华。
他生于眉州,宦游各地,贬官各地,眉州汴梁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颍州扬州登州定州惠州儋州,足迹几乎遍布北宋疆土。
古今一理,当京官容易陷入人事旋涡,当外官则比较超脱,还有不用花私人钱到处旅游的好处。
苏轼在汴梁当大官感觉不舒服时就要求外任,这很明智。
我感觉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苏轼仕途顺利时,他写的诗词文赋一般比较平淡,只有处在贬官时期,他的作品才才气充溢,佳作涌出,后人最爱诵读。
哎,文人不做官,做官非文人。
苏轼末年自己评价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是的,管制在黄州时,他醉唱: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流放在惠州时,他低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离开海南岛时,他高唱: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种人生豁达境地,我看前世无一,后世无二。
苏轼之后,明清两朝官员发配要远到云南腾冲、新疆伊犁、黑龙江宁古塔等地去。
明清皇帝们似乎从苏轼诗文中得到了启示,岭南风光很美丽,衣食住行都简易,荔枝可吃海可浴,哪有这种流放地。
苏轼的诗,喜用七言,博喻连篇,如游镇江金山寺、徐州百步洪等篇。
有时真有点嫌他炫材好博,他爱写诗,写得最多,三千多首,在宋诗中题材丰富。
可除了几首七绝脍炙人口:不识庐山真面目。
春江水暖鸭先知。
欲把西湖比西子。
望湖楼下水如天等,他的诗佳作不太多。
有唐代李白、杜甫摆在那里,苏轼他再有诗歌天才也无法超越。
苏轼的词,后世公认他是豪放派词人。
通览他三百余首词,我看他的豪放词就那众所周知的几首:江城子、浣溪沙、菩萨蛮、念奴娇、定风波。
苏轼本色我看还是属于婉约派,他的豪放词只是开创而已。
他的绝妙好词都是婉约型的:十年生死两茫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无情流水多情客。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李清照批评苏轼的词不太严格符合音律。
这正是苏轼高处。
他若依规依矩填词,象周邦彦那样,哪里写得出传唱千古的天籁好词来。
苏轼实可称为一代词圣。
苏轼的文,在唐宋八大家中,我看读起来最有味。
韩愈多谀墓之作,已经有了可厌的道学气。
柳宗元山水游记好,可惜格局小了点。
欧阳修生逢承平年代,歌功颂德之作多。
王安石性格古怪,文也古怪。
老苏和小苏文气不如大苏,三苏的议论文都算一个套路。
曾巩作品太少。
苏轼的文、赋实有李白诗歌风骨,他起首一般突兀,变化多端,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行文神秘莫测,结尾有时喜欢用歌行,如凡物皆有可观。
文起八代之衰。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苏轼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他不喜欢做谀墓文,外快收入因此少了一大截。
他只对张方平、陈襄等七位对自己有大恩德的人才写墓志铭,估计也是义务。
他也不喜欢做序,因为他祖父名苏序,要避讳。
在不得不做序的时候,他一般改称引,这也少了一些润笔收入。
真要定评苏轼,我看可以仿照李白诗仙,给他一个苏轼文仙的称号。
苏轼的赋,他写得少;小品文,他写得多,如《东坡志林》。
赋基本上篇篇是极品,《前赤壁赋》的出世或许标志着赋的创作水平到了历史的珠穆朗玛峰,让前人和后人无可企及。
小品文,开了明、清、现代性灵一派,生趣盎然,乐天知命。
难怪林语堂要引苏轼为知音,单独为苏轼这个文人写传。
苏轼热爱生活,随遇而安,喜欢开玩笑,雅俗共赏,在今日肯定是一个编段子的高手。
他开弟弟苏辙玩笑: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开朋友陈慥玩笑: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后世冯梦龙《醒世恒言》更编出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说他开苏小妹玩笑: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新婚之夜苏小妹出题刁难“闭门推出窗前月”,新郎秦少游在苏轼帮助下才对出“投石冲开水底天”妙句。
可惜苏轼成年没有亲姐亲妹,他只有一个弟弟苏辙。
我最喜欢他与佛印等和尚斗机锋、逗和尚的故事,如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
如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
后人更生发出苏轼游览庙宇,小和尚先不认得。
最后他题联“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妙事。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更借力苏轼,编出讽刺和尚为僧、和尚、鬼乐宫、色中饿鬼的宝塔诗,这有点以偏概全,过分了。
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今后千年我看眉山也出不了苏轼这样的大文豪了。
眉山市以东坡老家为成乐高速公路标语牌,各种宣传资料号称三苏故里,我看着眼点只有大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