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12:第10课 鸦片战争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28.65 KB
- 文档页数:5
第10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理解战争爆发的必然性;通过观看两段
视频材料,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抗敌的精神;分
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和不平等条约的危害,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殖民主义的
罪恶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为中华民族富
强而奋斗思想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鸦片战争(板书)
师(叙述):1840年,资本主义列强英国悍然发动了旨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致使中国门户洞开,中国人民从此步入灾难的深渊,中国社会开始了近代屈辱
的历程。
关于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这样一种观点很有代表性。
(课件展示如下)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生:不同意。
师:我们再看一段材料,(又出示材料)
1、原因:(板书)
(1)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6)
师:对,同学们体会一下“直接原因”和“借口”这两个词有什么差别?
生:“直接原因”两事件应该有因果关系,“借口”则不一定有因果关系,有
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意味。
师:很好,同学们理解的很准确。
现在请大家看教材P50的“资料回放”思考林则徐禁烟的原因及道光帝支持他严禁的原因、目的?(两分钟后让学生回答)。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第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第10课鸦片战争一、知识点拨(一)知识网络(二)历史解析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出鸦片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蒸汽机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领域,引发了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
从此,英国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为了寻找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英国资产阶级早已把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当作重点猎取的目标。
他们多次向清政府提出通商要求。
而此时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商品市场和商品交换还没有充分地发展起来,对国外的产品并无多大需求。
加之中国封建统治者闭目塞听,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政策的实行就成为必然。
在双方贸易中,英国的毛呢敌不过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结实耐用的土布,而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又是英美市场的畅销货。
所以,在正常的中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有利地位,成为白银内流国家。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巨额逆差,英国政府支持和怂恿其商人把“杀人毒品”──鸦片作为捞取中国白银和榨取中国人民膏脂的“特殊商品”,偷偷地运进中国,造成了几乎毁灭整个中国社会的大灾难。
《南京条约》的影响《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
政治上,清朝在战前的封建统治虽已衰落,但中国仍然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着全部主权。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虽然照旧进行统治,但已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干涉和控制,主权已不完整。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
”经济上,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日益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二、学习自评(一)知识掌握1.鸦片战争中,在镇江率军用大刀长矛同英军浴血奋战的满族将领是()A.关天培B.陈化成C.葛云飞D.海龄2.英法联军洗劫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是在()A. 1856年B. 1858年C. 1859年D. 1860年3.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五口通商章程》C.《天津条约》D.《北京条约》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趁机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国家是()A.沙皇俄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二)能力提高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A.清政府腐朽无能B.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C.林则徐虎门销烟D.英国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要2.“大英钦差各等大员……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或随时来往,总候本国谕旨遵行。
第10课鸦片战争一、【教材分析】19 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都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此以前,中国社会处于封建时代,长达二千五、六百年。
鸦片战争是近代百年屈辱的开始,是近代史的开端,在全书中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始课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战前中外历史发展的状况、鸦片走私、禁烟运动、战争过程。
理解和把握与本课知识相关的一些专有名词,如“鸦片贸易”、"闭关锁国"“贸易顺差”“逆差” 等。
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第一目与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教师:采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及课本——分析理解——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起因依据: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而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
学校学科编写人审稿人第10课鸦片战争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列强强加给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主要不平等条约。
“虎门销烟”一目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应当引导学生从战前的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背景入手,在比较中进行思考,认识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只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
“鸦片战争”一目主要叙述中国爱国军民英勇抗击英国入侵,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最终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并同英、美、法三国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历史,其重点在于分析以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尤其是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战火再燃”一目主要叙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等历史。
应引导学生认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这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这次侵华战争在起因、经过、结果等诸方面都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2、理解: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取得的权益及给中国带来的灾难,认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能力目标】⑴通过探讨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现和深层次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⑵指导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关,帮助学生领会史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⑶引导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提升综合能力。
使学生认识两次鸦片战争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⑷掌握哲学原理:根本与直接原因、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等,提高辨证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战争原因的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深切感受“落后挨打”的沉重教训,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第10课《鸦片战争》说课教案一.本课地位《鸦片战争》是历史(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内容,是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开篇章。
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标要求: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及后果(二)•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1. 依据高一学情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对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比初中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还是相对有限。
2. 手段1. 为学牛•提供相关的参考文献及研究鸦片战争的网站,指导学生利用空闲查阅相关资料,形成自已的见解。
2•把学生分为四个调查组,从领土经济政治和文物保护方面调查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损失。
3 •预期目标1.调动学生多渠道获取史料的积级性2•培养学生独立运用基本原理和史料评说历史的能力二.课堂教学1 •新课导入手段:利用极具震憾力的图片和文字,使学生心里产生强烈共鸣, 极大激化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迅速凝聚注意力,进入课堂状态。
2 •线索组织手段:将基本知识点整合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通过三幕历史情景剧形式,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
课改理念:历史内容也许是沉重的,但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学习是轻松的。
3. 讲授新课:明确重点突破难点铺垫下文重点①.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关系1. 组织辨论:设置争议问题,让学生思辨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同时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2 •历史销烟与现实禁毒教育相结合:深刻揭露毒品的危害,告诫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个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重点②•鸦片战争的后果突破方略1•运用视频资料,再现签约场景2. 设计多个“活动”:(1) •找错误:让三个同学分别默写三个条约的基本内容,再由全体同学找出其中的错谋(2) 由课前分成的四个中国损失调查组推举代表,从领土经济政治和文物保护方面公布调查结果,填写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损失表。
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
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高一历史教案)
一、学情分析
本课由于没有重复初中历史的学习内容,没有列出军民反抗的事迹,而以引导分析战争的起因、战败的原因为目的,这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
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
迅速崛起;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领导虎门销烟;《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情景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辅助,利用图片及战争视频等资料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两次鸦片战争及其严重后果。
沙俄侵犯中国大片领土。
2、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必然性、鸦片战争的侵略性、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3、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过程与方法1、历史条件分析法,历史辨证法。
2、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民族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2、通过史实树立历史责任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战后丧失的主权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难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鸦片战争教学过程一、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2)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思考: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致。
”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为什么?2.战争经过和结果:战争爆发(1840年6月)--战争扩大(1841年)--战争结束(1842年8月)3.战争结果:清政府失败。
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南京条约》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等。
《南京条约》危害: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开口通商: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开了列强向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
开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大开。
协定关税:片面协定关税,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1843年,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①识记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②识记《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性,理解列强入侵是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使得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认识19世纪末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和“门户开放”政策,概括出其危害。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通过分析、综合、比较认识列强侵华不同时期的特征,侵华方式的变化以及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列强多种方式的侵略是中国民族危机始终存在的根因。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多媒体展示视频导入)师:我们知道从1840年开始,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他们在中国烧杀抢掠,疯狂掠夺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毁坏中华文明遗产,还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造成了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那么列强为什么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被侵略?在列强发动的一次次战争的推动下,中国怎样一步步走向灾难的深渊?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列强入侵和民族危机》。
(板书)(一)讲授新课一、国门洞开(板书)1、背景师:首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多媒体材料及图片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前中国和世界的形势如何?引导学生填写表格,以中英对比方式。
2、经过师:既然列强入侵是为了打开中国国门,那么列强是用什么手段达到目的的呢?生:军事手段,发动侵略战争。
师:请同学们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回忆回忆列强发动了几次侵略中国的战争?战争的名称、时间、发动的国家,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影响分别是什么?引导学生简要回答。
师:在列强的枪炮下,中国国门洞开,一个原本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
第10课鸦片战争
【教材分析】
作为本章的第一课,教材主要讲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课分为三目,第一目“虎门销烟”主要是讲述鸦片战争前中西方状况;第二目“鸦片战争”则着重阐明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第三目“战火再燃”主要是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教材在“学思之窗”、“历史纵横”以及大量图片,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史料。
【教材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难点: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虎门销烟
【探究一】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就不会爆发这场战争。
所以林则徐才是这场战争的祸首,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
二、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过程
阶段一(1840年6月~1841年初):侵入广东海面-进攻厦门-攻占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广东
阶段二(1841年初~1842年8月):强占香港岛-进攻镇江-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
三、战火再燃
【拓展知识】你知道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吗?
清方拘禁了以巴夏礼等共39人,关押在圆明园。
并在当天与英法联军在张家湾、八里桥交战,清军惨败。
清政府被迫释放巴夏礼等,被监禁的39人中,已有21人被虐待致死。
英法两国被激怒而报复,英国专使额尔金准备烧毁紫禁城,后来为了照顾满清王朝脸面,才选择了圆明园。
【探究二】两次鸦片战争比较
【探究三】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