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脏黏液瘤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超声心动图对右心粘液瘤与血栓的诊断价值分析发表时间:2012-08-10T11:00:52.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8期供稿作者:苗长龙[导读] 下肢静脉彩超提示:左下肢深静脉及大隐静脉近心段血栓形成。
苗长龙(齐齐哈尔市碾子山人民医院 161046)【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8-0096-01 【摘要】目的探讨右心粘液瘤与血栓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2例右心粘液瘤及血栓患者,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心动图特点。
结果超声心动图可动态显示右心粘液瘤与血栓发生部位、大小、数量、形状、心腔内的运动情况及继发血流动力学改变。
结论超声心动图通过对右心粘液瘤及血栓的动态检查为临床及时、准确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右心粘液瘤血栓右心粘液瘤和血栓较少见,因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早期很难作出临床诊断,由于误漏诊及治疗不及时,粘液瘤或血栓常因整体或部分脱落造成梗阻或栓塞而危及生命。
超声心动图早期诊断右心粘液瘤和血栓对临床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回顾性分析2例发生于右心的粘液瘤和血栓超声特征,现分析如下。
1 病例资料1.1 女患,62 岁,因“反复劳力性胸闷、气促5月,加重10天”入院。
入院前4月超声心动图示:右房(52mm)右室(37mm)增大;肺动脉增宽(27mm);右室流出道探及大小为50mm×22mm稍高回声团,呈分叶状,部分紧贴右室流出道后壁,随心脏收缩、舒张而略微摆动;收缩期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最大前向血流速度为382cm/s;三尖瓣重度反流,反流速度为405cm/s。
超声诊断:①右室流出道等回声团块:粘液瘤可能性大;②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不完全梗阻;③三尖瓣重度反流。
入院后再次作超声心动图示:团块大小为57mm×20mm,与入院前相比团块明显变长。
双下肢静脉彩超示:双下肢静脉未见异常。
胸片:心影增大。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心脏粘液瘤的诊断与风险评价摘要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于心脏粘液瘤的诊断和临床风险评估的价值。
方法根据62例患者心脏粘液瘤大小、表面光滑度、活动度及实验室检查,判断肿瘤栓子脱落的可能性,评估患者临床风险大小。
结果超声检查显示17例合并脑栓塞和1例合并肺栓塞的粘液瘤患者,瘤体大而不规则,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值增高,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10例粘液瘤实验室检查结果FIB、PLT、PT值存在不同程度异常,发生栓塞的危险性增加;其余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
结论超声心动图不但能够准确诊断粘液瘤,并且可以实时动态观察房室瓣启闭情况及有无肿瘤栓子,结合检验指标推测患者发生栓塞的危险性。
关键词心脏粘液瘤;三维超声心动图;栓塞心脏粘液瘤是一种原发于心脏的真性肿瘤,肿瘤主要由房间隔长出,充填于心房腔,随心脏跳动往返于房室瓣口,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栓塞和猝死,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较好的显示肿瘤大小、形态及附着部位,评估肿瘤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程度,联合实验室检查,对于心脏粘液瘤的准确诊断和风险评估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4年10月诊治的心脏粘液瘤患者62例,其中女21例,男41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48岁,无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史。
1. 2 方法应用Philipis iE 33超诊断仪,对62例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肿瘤大小、表面光滑度、活动度及瘤蒂附着位置,并结合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判断心内血流阻塞程度及肿瘤栓子脱落的可能,评估患者临床风险大小。
2 结果2. 1 患者一般情况62例患者中有54例左房粘液瘤,8例右房粘液瘤,女50例(80.6%),男12例(19.4%),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52.5±16.2)岁,心房粘液瘤有62例(100.0%),左心房粘液瘤有54例(87.1%),右心房粘液瘤8例(12.9%)。
心脏粘液瘤心脏粘液瘤是最常见的心脏原发良性肿瘤,多数有瘤蒂,可发生于心脏各房、室腔,最常见于左心房,约占75%。
多数肿瘤有瘤蒂与心房壁相连,90%的左房粘液瘤附着于心房间隔卵圆窝处。
瘤体可随心脏的收缩、舒张而活动。
绝大多数为单发肿瘤,但也可为多发,常有家族遗传倾向。
一般认为肿瘤起源于心内膜下的多潜能的间质细胞,该细胞在形态学上与房间隔卵圆窝处胚胎残留细胞相似,可分化为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骨及骨髓组织,产生无定形酸性粘多糖,构成粘液瘤的组织成分。
极少数粘液瘤可发生恶变,成为粘液肉瘤。
瘤体多为圆形或卵圆形,有深浅不一的切迹或分叶状,或呈葡萄状或息肉状。
外观多呈半透明胶冻状,表面光滑,常有散在大小不一的紫色、暗红和鲜红的出血区,偶有钙化。
瘤体大小可自1cm到15cm,多数在5cm~6cm。
质软而脆,容易破碎,脱落后可引起周围动脉栓塞或脑血管栓塞。
粘液瘤可发生于各个心腔,最常见于左心房,约占75%。
多数肿瘤有瘤蒂与心房壁相连,90%的左房粘液瘤附着于心房间隔卵圆窝处。
瘤体可随心脏的收缩、舒张而活动。
绝大多数为单发肿瘤,但也可为多发,常有家族遗传倾向。
疾病症状粘液瘤的表现主要有:心脏血流动力学紊乱、动脉栓塞和全身表现三个部分。
1.血流动力学紊乱。
心脏粘液瘤体积增大至相当程度,尤其是蒂长有活动度者,可阻塞二尖瓣口,引起血流障碍,产生瓣膜狭窄的症状和体征。
如心悸、气短、端坐呼吸、晕厥、咯血等。
如果这种梗阻为间歇性发作,患者可出现短暂的昏厥,且常与体位的变化有关,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生猝死。
少数患者由于肿瘤梗阻或瓣叶损伤,而出现二尖瓣或三尖瓣口关闭不全。
肿瘤也可阻塞肺静脉和腔静脉开口,导致肺静脉和腔静脉引流障碍。
2.动脉栓塞的原因可以是肿瘤的碎片,也可能是整个肿瘤随血流漂动,引起体动脉栓塞,息肉状和葡萄状的粘液瘤较易脱落导致栓塞。
50%的体循环栓塞发生在脑血管,引起昏迷、偏瘫、失语等症状。
体循环栓塞还可引起急腹症,肢体疼痛、坏死等。
心脏内粘液瘤的检查1.心电图不是诊断依据,虽然可有各种改变如右束支传导阻滞、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期前收缩、心房纤颤、心房扩大、ST或T波改变、心室高血压、心室肥大等。
2.X线胸部平片可显示肺淤血及心脏形态某些改变。
若肺淤血及心影改变较轻而症状较重、体征又较明显者,提示心脏粘液瘤之可能,但只能作为重要参考,不能据之确诊。
3.心导管检查可显示心肺功能改变,但无助于心脏粘液瘤之诊断,且为有创检查,有使肿瘤破溃、碎片脱落而引致栓塞的危险,尤其是左房穿刺应列为禁忌。
4.选择性或数字减影心腔造影亦为有创检查,虽有可能显示充盈缺损,提示心腔内占位性病变,但对有活动性较大的心内粘液瘤(例如左房),一般速度的造影系列片难有十分清晰的影像,不若无创的超声心动图的动态图像明确。
5.放射性核素血池扫描成像为小有创检查,可清晰显示心腔内肿瘤负影,也不如超声心动图的无创、简便。
6.电子计算机X线扫描横断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均为无创检查,也均可清晰显示心腔内占位性病变,但费用,昂贵,不适于常规检查心脏粘液瘤。
7.实验室检查心脏粘液瘤特别是全身反应严重的病例多有贫血(血红蛋白可低达40~50g/L)、血沉增快(可>120mm/h)、免疫球蛋白IgM、IgG、IgA等诸多方面的改变,但无特异性。
这些改变只可作为了解全身情况的参考而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8.心脏粘液瘤的超声心动图诊断M型超声可作出定性诊断,但二维超声心动为首选方法,为定量诊断,可反映下述特征:肿瘤的形态和轮廓;瘤体大小;区别局限性与弥漫性肿瘤;肿瘤边缘的回声是否清楚,有否包膜回声;鉴别心腔内、心肌、心壁及心外肿瘤;侵及范围是单心腔或多心腔;显示蒂的附着部位、长度、或其他形式的起始点;肿瘤运动过程中的形态变异程度;瘤体数目;瘤体回声程度及分布特征;继发性改变包括心脏扩大变形、瓣膜功能异常、心包积液等。
⑴左房粘液瘤明确诊断依据:①左房内见到异常的点片状回声聚集成团。
心脏黏液瘤的超声诊断⊙石家庄长城中西医结合医院 王海立心脏黏液瘤属于较为常见的心脏原发性肿瘤,多数属于良性肿瘤,很少为恶性。
其主要致病原因可能是间叶细胞长大后向心腔内突出形成肿瘤,具体机制尚未探明,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昏迷等。
目前本病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一旦确诊后,最佳的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其预后通常较好。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心脏黏液瘤的表现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其最常生长在左心房,也可生长于心脏的任何一个心房和心室。
主要症状包括以下3方面:心脏症状如心慌、心悸及“心塞”。
心腔内的肿瘤会使其上游的血流受阻,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甚至血流的梗阻。
左房黏液瘤活动度往往较大,瘤体随着心脏跳动进出二尖瓣口,暂时梗阻二尖瓣,造成二尖瓣狭窄样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患者可出现体位性胸闷、心悸、气促、呼吸困难、咯血、乏力、胸痛、甚至晕厥等症状。
右房黏液瘤则可引起右心衰的症状和表现,如肝大、腹水、下肢浮肿等。
栓塞症状 左房黏液瘤随着心脏跳动而不停摆动,肿瘤碎片或瘤体附着的血栓可脱落引起栓塞。
常见的是中枢神经的动脉系统栓塞,导致癫痫、偏瘫、脑坏死;左房黏液瘤还可以合并外周动脉栓塞,如脾动脉、肾动脉栓塞、肢体动脉栓塞;栓塞视网膜动脉可以导致失明。
全身表现几乎所有的黏液瘤患者都会出现全身症状,包括:发热、消瘦、杵状指、雷诺现象、肌痛、关节痛等。
临床上,超声心动图是确诊心脏黏液瘤最有价值的手段,包括:M型、二维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M型超声可发现黏液瘤的存在,征象为心腔内透声差,存在云雾状的异常回声区。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主要是发现黏液瘤梗阻血流所引起的血流变化,以及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或狭窄等征象,并可对梗阻的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二维超声心动图可通过其对二尖瓣情况、有无蒂附着情况、异物活动度、形态及患者心脏杂音情况进行观察研究,为临床及时、准确地鉴别左房黏液瘤和左房高度活动性血栓提供最为可靠的依据。
此外,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 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扫描)等其他非侵入性成像,也有助于更好地帮助鉴别及诊断疾病。
心脏粘液瘤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表现
1.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
心脏粘液瘤为大小不等、形态各异,表面光滑,边界整齐,常有包膜,内部为强弱不均的低回声。
左房粘液瘤的蒂附着于房间隔,舒张期瘤体随血流到达二尖瓣口,阻塞二尖瓣口,收缩期又回到左房。
心室粘液瘤附着于室间隔的不同部位。
图左房粘液瘤舒张期在二尖瓣口,收缩期回到左房
LV:左室 LA:左房
图胸骨旁四腔见二尖瓣口的左房粘液瘤 MYXMO:粘液瘤
2.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当肿瘤使流入道或流出道血流受阻时,彩色多普勒可显示通过通道的窄条血流束,频谱多普勒可在狭窄通道的上下测定血流速度,计算压力阶差。
版权声明:本文为公益性学习交流平台,欢迎广大粉丝投稿,所转载文章均已标明作者和来源,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左房粘液瘤中的作用摘要】目的:如何提高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心脏粘液瘤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我科对11例左房粘液瘤患者进行详细的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瘤体特点及活动情况。
结果:心脏粘液瘤中近一半心上为心腔粘液瘤,粘液瘤最常见于左心房腔、约占粘液瘤总数的75%左右,显示为圆形或椭圆形中等强度回声,轮廓清晰,边缘规整,瘤体均有蒂附着,活动度大。
结论:超声心动图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操作简单,病人无痛苦,准确掌握心脏粘液瘤的声像图特征,并联系实际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在左房粘液瘤中的诊断率就会提高,并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左房粘液瘤;超声检查;超声心动图【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0-0102-01心脏粘液瘤是最常见的一种原发性心脏肿瘤,占全部心脏肿瘤的30%~50%,其中75%发生于左心房,18%发生在右心房,而发生于左右心室的各占4%;粘液瘤生长缓慢,附着于心内膜上或瓣叶上,左房粘液瘤常附着于房间隔左房面,接近卵圆孔的边缘,离二尖瓣口较近,因为附着的地方处基底比较小,所以形成瘤蒂的话活动度比较大,在心脏收缩期肿瘤上升进入心房,舒张期时瘤体下降到二尖瓣口,常常造成二尖瓣口的堵塞,使心房血流排空困难,左心室灌注时间延长,此时临床上应与二尖瓣狭窄相鉴别[1]。
此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病人以各种不典型临床表现前来就诊,临床诊断困难,超声心动图的应用空间大大提高提高了心脏粘液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1.资料、方法1.1 一般资料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左房粘液瘤患者11例,认真观察其超声声像图特征,并进行仔细鉴别。
11例左房粘液瘤患者,年龄40~62岁,其中3例伴呼吸困难、2例临床有不时心悸症状,5例除了呼吸困难外在体格检查中在心尖区可听到舒张期或收缩期杂音,并且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以及一些非特异性临床症状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
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脏黏液瘤
目的探究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心脏黏液瘤的价值。
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4年9月我科诊断的心脏黏液瘤35例,均经本院或外院手术及病理证实,对患者进行资料的回顾性分析。
结果35例黏液瘤均为经胸超声心动图检出,其中右房黏液瘤7例,左房粘液瘤26例,左、右室粘液瘤各1例,大部分患者都有特征性的超声表现。
结论超声心动图不仅能对心脏粘液瘤作出定位及定性诊断,并能对其引起的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分析,给临床手术提供帮助。
标签:心脏黏液瘤;超声心动图
心脏黏液瘤是心脏肿瘤中最常见的良性病变,包括散发性及家族性,以散在性多见,主要起源于心房内膜,以息肉状进行生长,瘤体容易出现破裂,其脱落之后会导致周围动脉出现栓塞和脏器的梗死[1]。
部分患者黏液瘤切除后可复发,对血管壁造成破坏[2]。
由于没有特异性的临床症状,临床诊断中极易发生误诊的现象。
选取2009年6月~2014年5月我科诊断的心脏黏液瘤35例患者进行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究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心脏黏液瘤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6月~2014年5月我科诊断的心脏黏液瘤35例,均经本院或外院手术及病理证实。
19例患者为男性,16例患者为女性,年龄32~87岁。
临床症状无特异性,29例患者为气短、胸闷、心悸,3例患者首发症状为脑卒中,3例患者出现晕厥。
1.2方法选择的心脏超声诊断仪,型号:IE33,生产公司:美国PHILIPS 公司,选取频率:3.5MHz。
要求患者选择左侧卧位或平卧位,在平静状态下对其进行相应检查,扫查部位有心尖四腔、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剑突下切面以及心底短轴等,观察肿瘤的数目、大小、形态、部位、活动度、心脏继发性的改变、瓣膜和瘤体的关系、是否有瘤蒂等。
使用彩色多普勒进行内部血流的观察,并对瓣膜口进行观察,看其是否有梗阻和反流的现象。
2 结果
35例黏液瘤患者,均是单发,其中右房黏液瘤7例,左房粘液瘤26例,左、右室粘液瘤各1例,大多为中等强回声,形态多变,以圆形或椭圆形多见,亦可为菜花样或息肉状。
心房黏液瘤均位于房间隔近卵圆窝的位置,有瘤蒂连接于房间隔上,最小的瘤体体积为:1.1cmx1.0cm,最大的瘤体体积为:5.4cmx4.2cm。
心动周期中团块形状会出现相应改变,在舒张期,团块会进入到房室瓣口中,随着血流的方向瘤体出现延伸拉长,并可阻塞房室瓣口,造成瓣口的狭窄;在收缩期,团块会进入到心房中,恢复到最初的形状,影响瓣膜的关闭时可造成瓣膜的反流。
阻塞二尖瓣口时可引起左房及右室增大、肺静脉增宽、肺动脉高压等类似二尖瓣口狭窄的改变。
影响二尖瓣关闭时可引起左房、左室内径增大等容量负荷
过重的改变。
(见图1)。
图 1 粘液瘤随心动周期发生形变,舒张期阻塞二尖瓣口造成二尖瓣口相对性狭窄。
3 讨论
心脏黏液瘤为心脏肿瘤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外观为半透明的胶冻状,大小不一,主要性状有息肉状、梨形葡萄状、分叶状,肿瘤表面会有结节,质软易碎,脱落后形成栓子,造成体或肺循环的栓塞。
黏液瘤在超声检查中有特征性的表现[3]。
超声心动图检查中显示为心腔中中等强回声,形态多变,随心动周期发生变化。
黏液瘤的生长部位不同,彩色多普勒在超声检查中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心房黏液瘤瘤蒂长,瘤体有较大的活动度,随着血液流动的方向伸展或回缩,各径线亦随之改变。
心尖四腔观切面上舒张期可观察到部分瘤体阻塞房室瓣口,造成功能性二尖瓣口狭窄,彩色多普勒显示瘤体和房室瓣的瓣环间会有多条边缘型射流束,在心室腔内形成五彩镶嵌的湍流[4]。
若黏液瘤的體积较小,没有瘤蒂或者瘤蒂短,并不会对心脏的血流动力学造成不良影响。
超声心动图可明确显示肿瘤的数目、大小、活动度、部位、团块回声、形态等情况,声像图主要与血栓进行鉴别,以免造成误诊[5]。
这两种疾病较为明确的区别有,①黏液瘤的形状为圆形或者椭圆形,有形态上的改变,大部分有瘤蒂,基底较窄;而血栓的性状为圆形和不规则形,无蒂且基底较宽,没有形态上的改变,且没有活动。
②黏液瘤大部分位于房间隔卵圆窝附近;而血栓一般在室壁瘤的腔内,左心房、心尖部的后侧壁。
③血栓一般是通过较长时间积累所致,因此在超声图像上为多层次的改变,但是黏液瘤的图像并没有多层次的改变。
一定要根据超声检查的图像等进行综合分析,避免误诊和漏诊现象的出现。
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对粘液瘤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和优越性,可作为首选的诊断工具。
X线平片对本病定性诊断有一定的限度,左房粘液瘤影响房室瓣时可表现二尖瓣型心影、心脏增大、肺淤血等。
高分辨率的CT虽能反应瘤内出血、坏死、钙化等特征,但对组织学定性诊断仍较困难。
而MRI虽能对心脏粘液瘤进行定性诊断,但难以显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特性,且价格昂贵,难以普及。
经胸超声心动图与之相比,具有无创、重复性好等优点,对于声像图特征明显的黏液瘤几乎可作出肯定的病理诊断。
参考文献:
[1]刘建英,张真路,刘德涛,等.心脏黏液瘤149例临床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3,16(14):128-129.
[2]李小军,刘学刚,唐震,等.心脏黏液瘤65例诊断和外科治疗[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24(23):139-140.
[3]郝粉娥,刘挨师,吕铁钢,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心脏黏液瘤七例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6(15):155-156.
[4]张葛萍,张文君,王玲,等.超声诊断心脏黏液瘤4例报告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3,15(12):102-103.
[5]夏丽萍,胡瑛,陈蕾,姜等.超声心动图对心脏黏液瘤的诊断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12,32(20):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