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八纲辨证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2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一、阴阳(总纲)阴阳是八纲的总纲。
和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共称八纲。
表、热、实属阳证,里、寒、虚属阴证。
故一切病证,都可归为阴阳两大类。
(一)阴证临床表现:精神萎靡,面色晦暗,身寒肢冷,卧喜蜷缩,短气少言,语声低微,喜静,不渴或喜热饮。
腹痛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嫩,舌苔润滑,脉象多沉迟细弱。
病理机制:凡体内阳气虚衰,阴寒亢盛均能引起阴证。
治疗用药:用温法。
温中祛寒,用于中焦虚寒证。
如肢体倦怠,手足不温,食欲不旺,或食进想呕,呕吐泻利,脘痞腹胀,吞酸吐涎,舌苔白,口不渴等证。
代表方:理中汤,大建中汤,吴茱萸汤。
回阳救逆,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证。
如四肢冰冷,恶寒蜷卧,呕吐下利,脉沉微。
代表方:回阳急救汤。
(二)阳证临床表现:精神亢奋,面色发红,身热肢温,卧喜伸展,气粗多言,语声洪亮,喜动,口渴或喜冷饮,腹痛拒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将绛坚老,舌苔黄燥,脉象多洪数有力。
病理机制:凡体内阴液不足,阳气偏亢均能引起阳证。
治疗用药:用清法。
清气分热(大热烦渴,自汗脉洪,或病后余热未清,心烦意乱等)。
代表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清营凉血,用于邪热入营,神昏谵语,以及热入血分(舌质深绛,脉数,烦乱不欲睡,吐血、发斑、衄血等)。
代表方: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泻火解毒,多用于瘟疫、温毒及火毒,或疮疡热深毒重的证候(烦躁狂乱,热甚发斑,或头面红肿,或口糜咽痛等)。
代表方: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
清脏腑热,热邪偏盛于某一脏腑,发生热证、火证。
临床要针对某一脏腑辩证施治。
如心火重就泻心火,用泻心汤、导赤散;肝火重则泻肝火,用龙胆泻肝汤、泻青丸。
肺热泻肺火,用泻白散。
泻脾火用泻黄三;泻肠胃火用黄芩汤、清胃散、白头翁汤。
注意:用清法多针对实证,热去则停,虚证少用、慎用或不用,若用要补泻兼用,扶正祛邪。
(三)阴虚和阳虚1、阴虚证(阴分不足)临床表现:虚火上炎,颧面潮红,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盗汗,多梦遗精,尿少而赤,大便秘结,舌绛无苔,脉细而数。
图解版八纲辨证!八纲辨证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八纲辨证:医生对通过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位置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一、表里辨证表里是概括和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
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浅深、病理变化趋势。
表里辨证适用于外感病,尤适于伤寒、温病初期。
表里辨证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辨轻重,表证浅而轻,里证深而重;二是辨进退,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
(一)表证表证是六淫、疫疠、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轻浅证候的概括。
见于外感病初期阶段。
临床特点:发病急、病情轻、病位浅、病程短、感受外邪。
表证临床表现:主要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或自觉无发热),头身疼痛,脉浮。
特征表现:鼻塞、流清涕或喷嚏。
或有症状:咽喉痒或痛,微咳。
一般表现:舌淡红,苔薄。
(二)里证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凡不属于表证或半表半里证的都属于里证范畴。
多见于内伤杂病,或外感病中后期。
临床特点:病位深、病情重、病程长。
里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不恶风寒、脉象不浮、舌质舌苔出现改变为主,兼见脏腑功能障耐的表现(详见脏腑辨证)。
(三)半表半里证半表半里证在六经辨证中称为少阳病证。
是指外感病邪由表入里的过程中,邪正分争,少阳枢机不利,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所表现的证候。
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为主要特征。
(四)表里证的鉴别二、寒热辨证寒热是概括和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寒热反映机体阴阳的盛衰。
偏盛:阳盛则热…阳热炽盛为实热;阴盛则寒…阴寒过盛为实寒。
偏衰:阳虚则寒…阳气亏虚失其温煦为虚寒;阴虚则热…阴液亏少火热偏盛为虚热。
寒证是指具备一组属寒象的症状和体征,热证是指具备一组属热象的症状和体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1、八纲的概念:八纲,即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2、八纲辨证:通过对四诊所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进而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类证候归纳说明病变的病位、性质以及病变过程中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等情况的辨证方法。
3、八纲辨证的意义,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上可以用八纲来加以归纳,按其类别、病位、性质及邪正盛衰,分别归属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证候。
其中阴阳又可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里、虚、寒证为阴,故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4、八纲之间的关系,八纲不仅可以单独出现,同时又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八纲相兼,二纲或两纲以上证候同时出现,为八纲相兼,如表寒、表热、虚寒、虚热、里虚寒、里虚热等等。
(2)八纲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八纲可相互转化,如表里转化、虚实转化、寒热转化、阴阳转化。
(3)八纲真假:在疾病的一定阶段,八纲可有真假证出现,如实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证。
第一节表里1、表、里的概念:表与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如躯壳与脏腑,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脏与腑,则脏为里,腑为表。
狭义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肤腠、经络为外;脏腑、骨髓为内。
外有病属表。
内存病属里。
2、表里辨证的适应范围及意义:表里辩证适用于外感病,其意义可察知病情的轻重、病位深浅及病势转归。
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
3、表、里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4、表、里证关系。
一、表证[概念]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
[临床表现]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
症见发热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
兼见头身疼痛,鼻塞,咳嗽等症。
[证候分析]六淫之邪客于皮毛肌表,阻遏卫气,部而发热。
卫气受遏,外不能温煦肌表,则恶风寒。
经络阻滞,气血不畅,以致头身疼痛。
肺失宣肃,且见鼻塞咳嗽等症。
舌淡苔白,脉浮均为邪气在表之征。
二、里证[概念]里证是疾病深入于里(脏阴、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
第5章八纲辨证一、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1.八纲辨证的概述二、八纲基本证候(一)表里辨证考纲要求①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②表里同病的类型和临床表现;③表里出入的概念、临床表现和临床意义。
复习要点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浅深的一对纲领。
表→在外部位;里→在内部位。
1. 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1)表证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出的轻浅证候的证候是A.风寒表证 B.风热表证 C.暑邪夹湿表证 D.风寒夹湿表证【例2】2004·121X 下列那些是表证的典型症状A. 恶寒发热B. 鼻塞喷嚏C. 恶心呕吐D. 头身疼痛(2)里证外邪由表入里,病位处于表里进退之中。
①表证与里证鉴别【例3】1992·24A 鉴别表证和里证的要点,下列哪一项最主要A. 脉浮或沉B. 舌苔黄或白C. 有无头身疼痛D. 有无恶寒发热E. 有无咳嗽咯痰【例4】1997·24A 辨别表证和里证首先应审查A. 寒热B. 头痛C. 腹痛D. 咳嗽E. 身痛【例5】2008·22A 下列关于表证与里证区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表证脉多浮,里证脉多沉 B.表证病程较短,里证病程较长C.表证以恶寒为主,里证以发热为主 D.表证舌象变化不显,里证舌象多有变化【例6】2010·136X 表里辨证主要是辨别A.疾病的性质 B.病位的深浅 C.邪正的盛衰 D.外感与内伤【例7】1999·132X 表证、里证均能出现的临床表现为A.头痛 B.鼻塞 C.咽痛 D.咳嗽2. 表里同病1.A2.AB3.D4.A5.C6.BD7.ACD(二)寒热辨证考纲要求①寒证和热证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②寒热转化的临床表现与病理机制;③寒热错杂的类型和临床表现;④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临床表现、病理机制及其鉴别。
复习要点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阴盛或阳虚→寒证,阳盛或阴虚→热证。
第五章八纲辨证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辩证的纲领。
八纲辨证:是指运用八纲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深浅、疾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的方法。
八纲辨证是分析疾病共性的一种辨证方法,是其他辩证方法的基础,在诊断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中医诊断思维—————定位、定性、定势。
疾病发生机理
一、表里辩证
(一)表证: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气抗邪于机表,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证。
———(表寒证、伤风表证、表热证)
【证候表现】: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二)里证: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一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非表即里”
二、寒热辩证
(一)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机能活动收抑制而表现出具有“冷、凉”症状特点的证。
————(实寒证、表寒证)
(二)热证:指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
三、虚实辩证
(一)虚证:指以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以“不足、松弛、衰退”为主要症状特征的证。
其基本病理为正气亏虚、邪气不著。
(二)实证: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例产物蓄积,以“有余、亢盛、停聚”为主要症状特征的证。
其基本病理为邪气盛、正气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