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解表剂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5
一、解表剂解表剂是以柴胡、荆芥、防风、桑叶、菊花、薄荷、豆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中成药,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大类。
临床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浮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辛温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口不渴、无汗或汗出而仍发热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
例如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
辛凉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热证。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
例如银翘解毒丸、柴胡注射液。
扶正解表剂适用于正气虚弱复感外邪而致的表证。
可根据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有所区别。
气虚感冒以反复感冒、低热汗出、倦怠、舌质淡有齿痕、苔薄、脉弱为主证。
例如参苏丸。
注意事项:(1)服用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2)解表取汗,以遍身持续微汗为最佳。
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多,则耗伤气津,重则导致亡阴亡阳之变;(3)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4)服用解表剂时忌生冷、油腻之品,多饮水,注意休息;(5)若外邪已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二、泻下剂泻下剂是以大黄、芒硝、火麻仁、芫花、甘遂、大戟、牵牛子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通利大便、泻下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的中成药。
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及攻补兼施五类。
临床以大便秘结不通、少尿、无尿、胸水、腹水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便秘、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幽门梗阻、胸腔积液、腹水等见上述症状者。
寒下剂适用于里热与积滞互结之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腹部或满或胀或痛,甚或潮热、苔黄、脉实等。
例如复方芦荟胶囊、三黄片。
温下剂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甚或厥冷、脉沉紧等。
方剂学――第七章解表剂一、填空题1.麻黄汤和大青龙汤中,麻黄和桂枝的配伍比例分别是_______、_______。
2.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的脉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
3.桑菊饮的功用是_______,主治_______。
4.以组方原则论,败毒散中人参属于______药;参苏饮中人参属于________药。
5.被称为“四时发散之通剂”的方剂是_______;被称为“辛凉轻剂”的方剂是_______。
6.银翘散中,为助君药发散外邪,透邪外出而加入辛而微温的两味药分别是_______、_______。
7.清•徐彬说:“桂枝汤,外证得之,______;内证得之,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1.麻黄汤的证治要点是()A.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B.风寒湿痹,身体烦疼,无汗C.外感风寒,不汗出而燥,身疼痛,脉浮紧D.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E.恶寒发热,腹痛吐泻,头重身痛,无汗,胸闷。
舌苔白腻,脉浮2.对于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应首选何方治疗()A.金沸草散B.止嗽散C.华盖散D.三拗汤E.射干麻黄汤3.具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功用的方剂是()A.败毒散B.小青龙汤C.九味羌活汤D.新加香薷饮E.羌活胜湿汤4.“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下列何方的证治要点()A.大青龙汤B.射干麻黄汤C.苏子降气汤D.小青龙汤E.定喘汤5.原方在服法中要求“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的方剂是()A.银翘散B.桑菊饮C.新加香薷饮D.参苏饮E.加减葳蕤汤6.桑菊饮中桔梗属于()A.君药B.臣药C.佐助药D.佐制药E.反佐药7.麻杏甘石汤的功用是()A.宣利肺气,疏风止咳B.辛凉宣肺,清热平喘C.辛凉透表,表热解毒D.宣肺解表,祛痰止咳E.疏风清热,宣肺止咳8.证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i痛,无汗,鼻塞身重,咳嗽有痰,胸膈痞喘,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治当首选()A.麻黄附子细辛汤B.柴葛解肌汤C.败毒散D.参苏饮E.再造散9.参苏饮出自()A《太平惠民和剂局方》B.《伤寒论》C.《小儿药证直诀》D《温病条辨》E.《伤寒六书》三、多项选择题1.银翘散和桑菊饮中共有的药物是()A.连翘B.荆芥C.竹叶D.薄荷E.芦根2.九味羌活汤中生地、黄芩属于()A.君药B.臣药C.佐助药D.佐制药E.反佐药3.银翘散的配伍特点是()A.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芳香辟秽之品相配B.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C.祛邪不伤正D.凉而不遏E.清、宣、降三法俱备4.败毒散中人参的作用主要是()A.扶助正气以驱邪外出B.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C.补脾益气D.大补元气E.养阴生津5.桂枝汤的证治要点包括()A.恶寒B.恶风C.汗出D.头项强痛E.脉浮缓6.参苏饮的君药有()A.人参B.苏叶C.葛根D.附子E.半夏四、简答题1.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为什么要等量?其配伍意义何在。
最新执业中药师《临床中药学》知识点:解表剂最新执业中药师《临床中药学》知识点:解表剂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尤其对容易混淆的东西要下更大工夫搞清楚,基础要牢固,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执业药师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含义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二、性能特点本类药物大多气味芳香,具有辛味,性质轻宣疏散,主归肺、膀胱经,其作用趋向以升浮为主。
三、功效与主治本类药物偏行肌表,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具有发散解表作用,主要用于感受外邪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证。
部分解表药还兼有宣肺利水、平喘、胜湿止痛、透疹等作用,可用于水肿、咳喘、风湿痹痛、疹发不畅等证。
四、分类由于表证有风寒和风热两种不同性质,故本类药物根据其性能特点的不同,相应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
五、配伍应用使用解表药时,除针对外感风寒、风热表邪的不同,相应选择长于发散风寒或风热的`药物外,还必须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和四时气候变化,进行适当配伍。
若虚人外感,正虚邪实者,当分别与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等补养药配伍同用,以扶正袪邪。
暑多夹湿,秋多兼燥,又当配伍袪暑化湿、润燥等药。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常配伍清热解毒药。
针对表证常见咳喘痰多,或气滞胀闷、呕恶等症,可与祛痰、止咳、平喘药或行气和中药同用。
六、使用注意使用解表药时尚应注意,对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伤阳耗气,损及津液。
对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病、失血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
并要注意因时、因地适当增减用量,如春夏腠理疏松,用量宜轻;冬季腠理致密,用量宜重;北方严寒地区,用量宜重;南方炎热地区,用量宜轻。
发散风寒药之汤剂还宜饭后热服,药后温覆其体,可助散寒解表之力。
此外,本品多为辛散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中医方剂学趣味速记歌诀中医方剂趣味记忆歌诀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麻黄汤《伤寒论》:麻子炒杏仁。
/干妈贵姓?桂枝汤《伤寒论》:大芍炒姜汁。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小青龙汤《伤寒论》:麻子将要甘心下跪。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臣子穿芳草,福将慢戒酒。
止嗽散《医学心悟》:百草园前臣敬接。
2、辛凉解表剂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
/荷花根,巧接杏桑果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猪吃草帘脖子更白。
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麻哥要草。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母牛早餐河东柳叶,哥姐馋。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干妈姓石。
3、扶正解表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
/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
再造散《伤寒六书》:早起穿少干活,缝织人生幸福。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麦地将割,白吃白睡。
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第二章泻下剂1、寒下剂大承气汤《伤寒论》:小黄识谱。
/皇后只是笑。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二人笑大肚。
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陷胸汤谁大笑。
2、温下剂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皇子细心。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黄夫人炒姜。
/为姜大人附子干杯。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三物备急黄豆浆。
3、润下剂麻子仁丸《伤寒论》:布什妈要大白杏。
/二人要小承气。
济川煎《景岳全书》:智者骑马,从容西归。
4、逐水剂十枣汤《伤寒论》:甘愿起早。
/达古愿找谁。
舟车丸《景岳全书》:请陈将军轻骑花牛,干香槟。
疏凿饮子《济生方》:鞋匠上路吃槟榔,嚼姜皮,拎木桶。
5、攻补兼施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猿人皇帝卖姜炒小海龟。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深冬皇帝忙。
第三章和解剂1、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伤寒论》:今夏大人走江湖。
/生芹菜炒大虾仁。
第七章解表剂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二、立法依据:解表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属八法中的“汗法”。
三、功用:解表剂总的功效是:发汗、解肌透疹、消痈。
四、适应范围:主要用治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期,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1、小儿麻疹:麻疹以透为顺,本法具有辛散发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
2、痈疮肿毒:初期病位在表,且多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使用本法可促进痈肿消散。
3、水肿:初起而见有发热、脉浮等表证者,多为风湿之邪束于肌表,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水液留于肌肤而为水肿。
本法发汗解表,宣通肺气,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
五、分类:风寒(湿)所伤——辛温解表体强外感风温——辛凉解表温病初起体弱——————————扶正解表六、注意事项: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解表作用减弱。
2、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可饮适量热水,并宜加衣盖被以助取汗,但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可耗伤津液,甚至造成亡阳危候。
3、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南方地带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易出汗,故使用解表剂,用量不宜过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北方或冬季较寒冷,使用本类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以免汗出不彻。
4、若表邪未解,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应表里双解。
若外邪已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5、本类方剂,一般宜饭后服用,服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杏仁、桂枝、炙甘草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1升=10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八纲辨证(太阳伤寒证——六经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平喘,可恢复肺之宣发肃降之功能。
——君桂枝:解肌发表,温经通阳,助麻黄发散肌表之寒。
——臣杏仁:宣肺利气,止咳平喘,与麻黄配伍则肺气可宣可降,喘止咳平——佐炙甘草:调和诸药。
——使运用:1、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2、使用注意:只能用于体质强壮者,且只能暂用不宜久服。
表虚自汗、体虚外感、新产妇人禁用。
对疮家、淋家(血淋)、衄家、亡血家皆禁用。
重点:1、组成、功用、主治、方解及配伍特点。
2、方中麻黄与桂枝的配伍意义及甘草的调和作用。
桂枝汤组成: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生姜上五味,口父咀(口父音同府,意为切碎;咀意为用嘴),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大约15分钟),啜(大口吃)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期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尤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指大蒜、小蒜、芸苔、韭菜、香菜)、酒酪、臭恶等物。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八纲辨证(太阳中风证——六经辨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与恶寒有程度上的不同),鼻鸣干呕(呕:有声无物谓之呕;吐:有物无声谓之吐。
),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方解:桂枝: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
(调卫)——君白芍:敛阴和营,以固在内之营阴。
(和营)——臣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大枣:补益脾胃,补脾生津——佐炙甘草:调和诸药。
——使运用:1、辨证要点:发热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
2、除风寒表虚证外,还可以治疗内伤杂证、病后、产后等因营卫不和、阴阳不和而致之证。
重点:1、组成、功用、主治、方解。
2、本证的病因病机、配伍意义、服用方法。
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苍术、防风、川芎白芷、细辛、甘草、黄芩、生地用法:现代用法:水煎温服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方解:羌活: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
——君防风:祛风散寒除湿。
苍术:发汗祛湿健脾能除湿,下安太阴,防止邪气传于足太阴脾——臣黄芩、生地:清泻里热——佐甘草:调和诸药。
——使运用:1、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痛,口苦微渴。
2、本方为四时感冒风寒湿邪的常用方剂。
书中记载:“此方冬可以治寒,夏可以治热,春可以治温,秋可以治湿,是诸路之应兵也。
”所以应用本方要结合季节气候的不同,灵活加减运用。
重点: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特点。
小青龙汤组成:半夏、细辛、干姜、桂枝、五味子、麻黄、芍药、甘草用法:现代用法:水煎温服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方解:麻黄: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宣肺平喘桂枝: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温阳协助温化水饮——君干姜:辛热,温脾肺之寒。
细辛:解表温肺散寒。
共同温化内停水饮——臣半夏:燥湿化痰,蠲饮降浊。
芍药:酸,微寒,和营养血五味子:酸,酸收敛气与发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以防肺气耗散。
——佐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佐使运用:1、辨证要点:发热恶寒,无汗,咳嗽,痰清稀而多,舌苔白滑,脉浮。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3、使用注意: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必须确属寒水相搏于肺者,方可使用。
阴虚干咳无痰,口渴,舌苔黄,脉数者不宜使用。
4、加减: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桂枝,可加生姜、大枣以调和营卫。
外感已解,但喘咳未止:去桂枝、麻黄,+少量炙麻黄胸满,痰多,气急不得卧:重用细辛、半夏,再加生姜,以增强其降逆下气,温化寒痰之功。
重点:1、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特点。
2、小青龙汤配伍白芍、五味子的意义。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温病条辨》组成:连翘、银华、桔梗、薄荷、竹叶、荆芥、穗豆豉、牛蒡子甘草苇根用法:现代用法:可用为煮散,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表热证,主要是风温。
温毒、暑温、湿温等不在此列。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方解: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表——君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解毒利咽芥穗、豆豉:助君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上四味药——臣芦根、竹叶:甘凉轻清,以清热生津桔梗:宣肺止咳,清利咽喉。
——佐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
——佐使运用:1、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咽痛,脉浮数。
2、《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
3、使用注意:本方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对于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则禁用。
4、加减:本方也可用于风疹发热和麻疹初起。
麻疹初起,透发不齐+浮萍、蝉蜕等以透疹达邪;疹色红赤,有热入营份现象+生地、赤芍等以清营凉血解毒。
治疗痈疮初起而有风热表证者+蒲公英、大青叶、紫花地丁等以加强清热解毒,散结消痈的作用。
重点:1、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特点。
2、银翘散以银花、连翘为君的意义。
3、银翘散中配伍荆芥穗、豆豉的意义。
桑菊饮《温病条辨》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苇根、甘草用法:水煎温服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
(表热轻证)症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桑叶:散上焦风热,清宣肺热而止咳菊花:散风热,清利头目而肃肺。
——君杏仁:肃降肺气。
桔梗:开提肺气。
——臣连翘:清热解毒。
薄荷:疏散风热。
芦根:清热生津止渴。
——佐甘草:调和诸药。
(配桔梗可利咽喉)——使重点: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意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组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用法:现代用法:水煎温服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症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
方解:麻黄:宣肺泄热平喘。
石膏:清泄肺胃之热以生津。
——君杏仁:利肺气平喘咳。
与麻黄相配,一升一降。
——臣炙甘草:益气和中,与石膏相伍生津止渴,使大寒之石膏不伤胃气;并调和寒温、宣降之间。
——佐使运用:1、辨证要点:发热,喘急,苔薄黄,脉数。
2、加减:可治麻疹之疹毒内陷+大青叶、连翘、黄芩;痰阻气急+葶苈子、枇杷叶;痰黄稠+瓜篓、贝母等。
3、现代运用:常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属表证未尽,热邪壅肺者。
重点:1、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意义。
2、方中麻黄与石膏的剂量比例。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人参败毒散)《伤寒论》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人参、甘草用法: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大枣1枚,水煎温服。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症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方解:羌活、独活: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
——君川芎:活血行气止痛柴胡:辛散解肌——臣桔梗:宣肺枳壳:降气二药宣泄气机,宣通肺气前胡:祛痰茯苓:渗湿二药化痰止咳,宣利肺气——佐人参:扶助正气以祛邪;散中有收不伤正——佐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薄荷:以助解表。
——佐使运用:1、辨证要点:憎寒壮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
2、加减后可以治疗麻疹有出疹征兆,但未出疹,身热不壮,脉细弱,苔白不渴,大便溏者。
3、现代运用: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痢疾、过敏性皮炎、湿疹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气虚者。
重点:1、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意义。
2、逆流挽舟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