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总复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9.4 总复习-空间与图形丨苏教版 (3)
一、引言
本次课程的主题是“空间与图形”。
本教材的学习内容都是基于学生的成长和实践经验,力求贴近生活实际。
本次总复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检查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空间与图形意识,巩固强化其学习成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习空间与图形的相关知识,巩固基本概念,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准备
•照片、物品等教具;
•PPT或黑板;
•学生课本及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
1. 课前导入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和实物照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和照片描述出物品的基本特征、颜色等,并找出相关的基本图形等。
2. 复习基本概念
1.教师出示几幅图,让学生找到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并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每个图形的特征。
2.教师出示各种几何体图形并要求学生命名,并分辨它们的特征。
3. 综合应用
1.学生上课本修身一节,进行思考题复习。
2.学生分组进行昆虫繁殖场的建设设计,要求学生图纸的绘制遵从所学相关知识。
3.学生调查本班级同学的房间布置情况,并要求学生进行描述和图形绘制等。
4. 课后作业
略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总复习,学生对所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进行了系统性的学习与巩固。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教学效果良好。
同时,教师也感受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课下将针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力争下节课教学更上一层楼。
《空间与图形》—点、线、角、面、体概念复习教案小溪塔三小罗君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P96,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学目标:1、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沟通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构建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网络。
2、复习所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特征,总结探索图形特征的方法,巩固所学的识图、画图的方法。
3、进一步体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沟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形成知识网络图。
教学难点:平行线、垂线、三角形高的作法。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师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千金难买回头看”,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回顾与反思:让孩子们感受到“回头看”很重要。
师:我们小学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就像散乱的珍珠,我们今天要把他们串联起来,才能成为美丽的项链。
今天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你知道老师最欣赏学生什么样的精彩吗?(善于思考、踊跃发言。
)二、归纳整理(一)确定复习内容及目标1、宣布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
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知识是由哪些基元素构成的。
板书:点、线、角、面(形)、体2、选择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构建整体框架,重点复习点、线、角的相关知识。
(二)通过分类活动,构建图形关系网络图1.小学阶段我们围绕点、线、角、面、体都学过了哪些图形呢?你能用你的方法进行整理吗?2、学生交流自我整理的结果。
选取一种较好的方式呈现全班学生。
●构建总体框架:●构建各部分知识网络,点:一个点、两个点、多个点。
从用途说:一个可以做顶点、圆心,两个点可以画一线等。
线:直线(0个端点)、射线(一个端点)、线段(两个端点)、相交、平行线、垂直。
相交:在同平面内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我们就称这两条直线垂直。
平行: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线的应用:作平行线,作垂线,作各种图形的高。
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知识应用:画角、量角、数角。
面:不规则图形、规则图形: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任意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圆。
空间与图形详细教案教案标题:空间与图形详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空间与图形的概念和特征;2. 能够描述和识别不同的空间形状和图形;3. 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和相互关系;4. 发展观察、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空间与图形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性质;难点:空间与图形的相互关系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空间与图形的基本概念- 介绍空间与图形的定义和概念;- 分类讨论不同类型的空间形状和图形。
2. 空间与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讨论空间形状和图形的特征,如边、面、顶点等;- 探讨不同图形的性质和特点,如对称性、相似性等。
3. 空间与图形的相互关系- 探讨空间形状和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包含关系、相交关系等;-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比较,理解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 空间与图形的应用能力- 练习识别和描述不同的空间形状和图形;- 进行相关问题的解决和应用,如建模、图形拼合等活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示范教学法:通过示例引导学生理解空间与图形的概念和特征;2.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空间与图形的相互关系;3. 实践体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观察、比较和应用活动,提升空间与图形的应用能力;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图形和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认知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空间形状和图形,引发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和好奇心;2. 理论讲解:介绍空间与图形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性质,引导学生建立相关概念框架;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比较活动,识别和描述不同的空间形状和图形;4.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解决和应用,如建模、图形拼合等活动,提升空间与图形的应用能力;5.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强化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通过观察学生在识别、描述和应用空间与图形的能力;2. 练习检测:设计相关练习和问题,检验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掌握程度;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总复习教案图形的认识教学目标:1、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沟通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构建各种图形之间关系的网络。
2、复习所学的各种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特征,总结探索图形特征的方法,巩固所学的识图、画图等技能。
3、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建立知识之间的网络图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教学过程: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你学过的图形,并对它们进行分类,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罗列学过的图形,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图形进行分类,梳理出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并通过网络图等形式呈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最后,组织学生展示梳理的结果,并进行交流。
对于学生呈现的好作品,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整理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反思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在分类的过程中应注意两点:一是图形与名称结合起来,在整理时应鼓励学生根据图形的名称画出图来。
二是通过分类,再次深化学生对图形之间的联系的认识。
(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对知识进行梳理,构建图形的知识网络。
)二、结合你熟悉的物体或图形,说说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材呈现了三幅图,是从不同的角度提示学生沟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第一幅图呈现了一个正方形,是从“视图”的角度沟通联系,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面在体上”;第二幅图呈现的是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一个长方形),是从“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角度沟通联系;第三幅图呈现的是一个圆锥的截面(一个三角形)是从“截面”的角度沟通联系。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些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小学阶段学过的几种立体图形,沟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虽然是学生已学过的内容的复习,也注意让学生适当动手操作,以实现所学内容的认识上的提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图形的认识课后记:线与角教学目标:1、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体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理解平行、相交关系,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相关的应用,并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总复习》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材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数学应用。
本节课为总复习的第一课,主要对第一部分内容进行复习。
教材内容包含整数、小数、分数和方程等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数与代数知识,但在运算定律、方程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规律,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解简单的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规律,方程的解法;2.难点: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方程的解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2.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理解运算定律的应用;3.采用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4.利用巩固练习法,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练习题;2.准备黑板、粉笔;3.准备教材、作业本。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复习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述一位小朋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巧妙地运用了运算定律,使问题变得简单易解。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运算定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本节课需要复习的知识点,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规律,以及方程的解法。
过程中,教师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以及简单方程的解法。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分析其解题思路,强调运算定律的运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整理与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整理与复习》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平面图形的认识以及图形的测量和计算。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图形认识,对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系统化和理性化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强对图形的理解和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强对图形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和理解图形的特征。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各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模型,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图形分类盒,用于收集和整理各种图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如玩具、家具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物中的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复习的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图形的图片,让学生对各种图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第4课时空间与图形复习(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第4课时空间与图形复习(一)》主要包括了立体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计算、图形的拼接和组合、图形的位置和运动等内容。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思维能力,他们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部分学生在图形计算和拼接组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教师应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立体图形的名称、特点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立体图形的名称、特点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立体图形的拼接和组合、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立体图形,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模型、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立体图形拼图游戏,引导学生进入空间与图形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引导学生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特点和计算方法。
空间与图形优秀教学设计空间与图形优秀教学设计篇一:空间与图形优秀教学设计第三课时:图形的面积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主动的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收获,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及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能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
教材分析:本课是总复习的“空间与图形”部分,在本学期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单元: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
这两个单元涉及的知识点有:底和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组合图形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把散落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从而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整体知识结构。
在具体设计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本学期学到了什么知识?获得了什么学习方法?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哪些内容有趣?那些内容最有用?哪些还感到困难?”等问题,只有把学生的这些问题设计为复习课的重点时,那么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也可以把学生平时储存在“问题银行”里的问题作为复习的内容进行梳理,以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教学重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弄清各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教学设计(一)活动一:回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回忆本学期学的“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内容,把学到的知识写在一张纸上,要求学生尽量详细的概括所学知识。
鼓励用文字、画图、表格等形式表示1.让学生根据整理的内容汇报: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2~3人的汇报即可)知识内容主要有: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组合图形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等。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整理。
①尽量纪录的详细(包括文字、举例等),避免漏掉内容。
②有意识的按照类别进行板书。
3.展示学生比较好的整理方法。
①学生交流自己是如何整理知识的。
②学生作出最初的评价。
六年级数学下册《空间与图形》总复习教案设计
课题:空间与图形
复习内容:第12册100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1—8题。
复习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与区别。
2。
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运用这些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3。
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课前设计:
(一)直导课题
1。
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后出示学过的平面图形。
我们已经了解了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今天,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
(二)整理复习
1。
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1)那么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谁能任选一个。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复习空间与图形》数学教案【教学目的】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描述物体的三维形状,对物体的长宽高、容积和表面积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2.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仔细想象和仔细辨析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认真理解、认真思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思维,形成探究物质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 物体的三维形状2. 物体的长宽高、容积和表面积【教学难点】1. 对物体的长宽高、容积和表面积的认知和计算2. 教师的教法,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从日常生活中提取一些学生所熟知的、具有三维形状的物品,如立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金字塔等,挂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考察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类,形成对物体的三维形状的初始认知。
二、讲授(20分钟)1. 分类与比较让学生把相同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了解各种图形的特点。
如立方体、长方体都有长宽高,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
2. 认识长宽高让学生根据所看到的物体,观察和描述出它们的长宽高,通过测量和比较,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 计算物体的体积和表面积通过上述基础工作,让学生根据所认识的长宽高,计算物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长方体宽高相等、长不等,直接计算出它的体积和表面积,或者通过解题思维引导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三、操练(25分钟)1. 完成教材上的习题,并让学生就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和探究。
2. 设计几个简单的活动,例如通过自己制作纸张,切割成几个小方块,根据长宽高自制出一个3D物体,让学生自主操作、感受物体的三维形状和计算出物体的长宽高、体积和表面积等。
三、总结(10分钟)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把所学到的知识及时梳理和归纳,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为下一次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5空间与图形的复习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复习立体图形的名称和性质。
2.训练学生观察立体图形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不同立体图形的辨认能力。
3.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1.复习各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和性质。
2.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的立体图形。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内容1. 复习立体图形1.确认之前学过的立体图形的名称: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等,并复习它们的性质。
2.给出一些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辨认不同的立体图形,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实践操作1.让学生用纸板、透明胶带等材料制作不同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等。
2.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物体中的立体图形,并总结它们的特点。
3. 应用题训练1.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应用立体图形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立体图形的性质。
2.互动教学法:通过互动讨论和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视觉教学法: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具,直观展示立体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热身•复习之前学过的立体图形的名称和性质,让学生回忆记忆。
第二步:新知输入•展示不同的立体图形图片,让学生识别并描述每个立体图形的特征。
第三步:实践操作•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手工制作一个简单的立体图形,并展示给同学们观察。
第四步: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哪些物体是立体图形,让学生举例,并交流讨论。
第五步: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立体图形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核对订正。
六、教学反馈1.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练习的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
2.教师鼓励学生勇敢提问、发表观点,促进交流和思考。
七、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利用空间想象力,设计新的立体图形,并展示给同学们。
2.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或博物馆,观察不同的立体图形,拓展知识面。
空间与图形总复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丰富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完善认知结构。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角等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量角器量角、画角,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关系,画垂线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形成网络1.提出要求:①分别画一条直线、一条射线和一条线段。
②看图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③说说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关系。
④在纸上画出两条直线2.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并板书。
a相交(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相交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b不相交(当两条直线不相交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二、巩固练习,反馈校正完成教科书第100页“练习十九”(1)完成第2题: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先分小组说,再全班交流(2)完成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图形,再独立思考,最后指导学生用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知识说明。
(3)完成第4题:先让学生讨论:通过一个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通过两个点呢?再指导学生用两点之间的连线最短的知识说明(4)完成第5题:指导学生说思考过程时,师着重指出:因为从直线外的一点到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直的线段是最短的,因此从A或B点出发,连通主管道的小管道应该与主管道相应部分垂直。
最后让学生独立操作。
三、拓展延伸,整理反思1.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角?你能填写下表吗?学生独立做好后全班交流。
2.师让学生用活动角演示上面的各种角,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讨论后,师小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完成教科书第101页“练习十九”第6题学生独立填后反馈校对。
4.画角、量角器量角(1)让学生说一说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2)师让学生尝试画45度和135度的角各一个,在用量角器量,并让学生对比,这两个角画时和量时有什么不同?要注意什么?(3)完成教科书第101页“练习十九”第7题5.补充练习:判断:(1)一条直线5千米。
《总复习》教案设计(第三课时)复习内容空间与图形复习.(教材第126页第7、8题,练习二十一第10~13题.)复习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一个物体的位置与方向和距离有关.2.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特点和特性以及相关分类.3.使学生通过位置与方向、三角形的教学复习,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复习重点三角形的特点.复习难点如何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复习过程一、复习位置与方向1.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哪几个要素?2.从学校出发去小明家,你想到达小明家,应该知道哪些相关的条件? 3.在现实生活中,有几个大致的方位?4.说一说我们如何确定某个点的确切位置.[学法尝试:我们要确定某个点的确切位置,就需知道方向和距离,其中要确定一个参照点,再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来确定它的方向.在现实生活中,还可以利用太阳等标志来确定北方.方位图如下:因此,我们要确定小明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就可以按这个方位图去确定大的方向,再大概说出距离,就可以确定确切位置了.]二、三角形的认识1.三角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2.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3.三角形三个内角有什么关系?4.三角形的特性是什么?5.三角形按边如何分类?6.三角形按角如何分类?7.你知道有哪些特殊的三角形吗?8.你还知道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学法尝试: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其中,三条、线段、围成是构成三角形定义的主要元素.2.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这是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重要依据.3.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外角和是360°.4.三角形的特性是具有稳定性.5.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分为三条边不等的一般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三条边相等的等边三角形.6.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才是锐角三角形,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两个角是锐角,一个三角形中只有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将边和角结合起来有等腰直角三角形.7.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是60°.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都是45°,它斜边的中线和高是重合的.8.对直角三角形,我还需要了解利用弦图的方法来理解勾股定理,这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很特殊的方法.][学法反思:在生活中,我们判断方位时一定要先找到北方,然后面对北方,就可以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来确定它的方位.再根据距离就可以确定位置.在大海里航行,方向是很重要的,因此产生了指南针.通过三角形的研究,我们利用这种方法进一步研究四边形.]三、实践应用1.第126页第7题.(1)先让学生选准参照物,以参照物画出东南西北方向,再来确定每个动物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2)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2.第127页第8题.(1)先由学生独立判断.(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3)理解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3.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一第10~12题.四、创新拓展下图是由三个大小形状相同的正三角形组成,请把它分成大小、形状相同的四块.教练创新课后练习指导练习二十一第11题:根据长方形四个角是直角和三角形内角和180°分别求出每个图形的∠1、∠2的度数,并分别看看每个图形中的角有什么关系.补充习题及解答1.求出下图中角x的度数.(单位:厘米)2.求下图中∠1的度数.3.王大伯从家(A点处)到河边挑水,然后把水挑到积肥潭里(B点处),请帮他找一条最短线路,在图中表示出来.[解答:1.x=(180°-120°)÷2=30°2.∠1=180°-(115°-90°)=155°3.]。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主要包括了整数加减法、认识人民币、空间与图形、统计四部分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理解人民币的换算关系,认识空间图形,学会简单的统计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加减法、人民币、空间图形和统计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在运算速度和准确性上还有待提高,对于一些概念和运算规则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三. 教学目标1.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理解人民币的换算关系,能够正确进行人民币的计算。
3.认识空间图形,了解图形的特征。
4.学会简单的统计方法,能够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四. 教学重难点1.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及应用。
2.人民币的换算关系及计算。
3.空间图形的认识和分类。
4.统计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教案、学案。
2.练习题、游戏道具、图形模型等教学用品。
3.教学场地、设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述一个关于小动物们比谁的钱多,需要用到加减法、人民币的知识。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讲解运算规则,让学生初步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同时,呈现人民币的图片,讲解人民币的换算关系,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人民币的计算。
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和练习题,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和人民币的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如“商店购物”游戏,学生扮演顾客和店员,进行人民币的计算和交易。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加减法和人民币知识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总复习教案
课题空间与图形(总复习)设计者
复习目标1、借助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感知它们的特征。
2、经历“拼一拼”等活动,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之间的联系,体验“拼图”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体会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形状不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复习重点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了解多方向观察物体得到的不同图形。
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板书设计
流程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一、知识回顾
二、练习提升小朋友,这一学期我们学过了哪些图形呢?说说这些图形
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把它分成两类图形吗?(一类: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二类:圆)
1、找一找生活中,许多物体上能找到这些图形,请找
一找吧?
(图1:有13个,有2个,有2个 ,有6
个 )
2、拼一拼利用我们学过的图形能拼成一些有趣的图案。
(1)说一说,每个图案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2)拼一拼,你能仿照这些图案拼一拼吗?
(3)试一试,你能根据自己的想象拼出不一样的图案
吗?。
三、课后小结教师巡视,指导拼图。
展示学生的拼图,师生一起评价。
3、折一折分别利用附页图4中的长方形折一折。
(1)把它分成两个长方形。
(2)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
(3)把它分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学生独立折一折,展示不一样的折纸方法。
4、连一连下面每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请连一连。
(1)说一说,这几位小朋友分别在什么方向观察小熊?每个人能看到小熊的哪些部位?
(2)连一连,将每位小朋友与看到的图形连起来。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教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