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 格式:pptx
- 大小:217.74 KB
- 文档页数:38
委托代理理论述评一、概述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提出。
该理论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委托人)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代理人)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给代理人。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现代公司治理提供了逻辑起点,对于解决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所产生的代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主要源于对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的深入研究。
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需要设计最优的契约来激励代理人,以减少代理成本。
这一理论不仅在公司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其他领域,如公共管理、劳动经济学等,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委托代理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经济学领域,尤其是企业理论和契约理论。
其核心理念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在其著作《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中首次提出了“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
他们认为,由于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的传统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所有者可能缺乏足够的管理能力,而经营者则可能因缺乏足够的所有权而缺乏足够的激励,因此提出了将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建议。
这种分离导致了所有者(委托人)和经营者(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委托代理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代理人的激励问题,以及如何设计最优的契约来激励代理人更好地为委托人的利益服务。
最具代表性的是罗斯(Ross, 1973)提出的委托代理模型,以及威尔逊(Wilson, 1969)、斯宾塞和泽克豪森(Spence and Zeckhauser, 1971)、米尔利斯(Mirrlees, 1974)和霍姆斯特姆(Holmstrom, 1979)等人对代理人激励问题的深入研究。
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委托代理关系一、委托—代理关系起源18世纪之际,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日益进步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使得交易范围扩大和资本积累增加,企业的规模也随之增大。
于是,由资本所有者完全独立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越来越受到所有者所具有的精力、时间、相关知识、管理能力的局限性的限制。
当企业所有者不能亲自经营企业或亲自经营企业的效益并不能达到理想预期而将企业交给他人代为控制和经营时,这就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理论的代表性人物迈克尔·詹森和威廉·梅克林把委托-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即委托人)聘用另一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
随着对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人们认识到委托-代理关系不仅存在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企业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其他领域。
正如上述两位委托-代理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所指出:诱导某一“代理人”开始去使“委托人”福利最大化,这一问题是相当普遍的。
在所有组织中和所有合作社工作中,在企业的每一个管理层次上,在大学里,在合伙公司里,在联合体里,在政府机关里,在工会里,该问题都是存在的。
布坎南认为经济与政治之间的重要差异并不在于人们追求的价值或利益的不同,而在于人们追求他们的不同利益时所处的条件。
他假定政府并不是普济众生式的救世主,政府工作人员也有自己的物质利益,并首次把经济人假定和经济学的成本-收益计算引入政治决策的分析,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因此荣获198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显然,政治领域存在委托-代理关系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内在逻辑。
二、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委托代理关系(1)从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来看,我们发现企业中存在以下三种委托代理关系:①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股东大会是股份公司中的最高权利机构,它不能直接管理企业,因此,股东大会便选举出一些股东组成董事会来管理企业。
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公司治理l委托代理理论概述现代企业理论把企业视为存在一系列契约关系的结合体,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密西尔…詹森和威廉姆·H·麦克林首次提出了委托代理关系概念。
他认为:一个企业组织是由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组成的整体,当委托人雇用代理人完成某项工作,并授予代理人一。
定的决策权时,代理关系便成立。
代理理沦的目标就是探索怎样建立一种合理的、可行的、科学的理论结构,用来研究、分析、解释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行为动机,并在确认他们的思想、观念、情感的基础上,协调双方的关系,并最终促使委托人和代理人各自的效用、利益达到最大化。
代理理论其实质是由契约理沦发展演化而来的,也是博奕论的一个分支,具有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双重特觚。
在均衡状态下的代理关系,有两个前提条件:·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的主体上的平等;二是委托人与代理人无根本利益冲突。
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这种均衡状态下的委托代理关系存在着3个方面的非均衡:1、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
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独立的“理性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委托人追求资本增殖和资本收益最大化,代理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2、风险的非完全共同性,即委托人是“风险中性”的,代理人是“风险厌恶”的;3、信息的非对称性,代理人在订立契约时就已掌握或在订立契约进行工作后才掌握“私人信息”,而委托人往往不能掌握代理人这一私人信息,这就为代理人的“道德风险”提供了可能。
由于这3个非均衡性的存在,委托人为了观测、监督代理人的行为活动必须花费代价。
委托代理理论主要有两种风险:一是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发生在契约合同生效后,是代理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利用信息上的优势采取不被委托人察觉的“隐藏行动”而使委托人利益受损并为自己逃脱责任的行为。
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私人信息的存在。
交易双方在达成合同时,信息是对称的(至少双方都认为他们掌握对方的信息)。
一、委托代理理论概述(一)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1933年,美国学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占公司总数量44%、财产的58%的企业是由并未握有公司股权的经理人员控制的,由此他们得出,现代公司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所有与控制”的分离,公司实际上已经为由职业经理组成的“控制者集团”所控制。
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经理革命”。
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经营权)的逐步分离而产生的。
所谓委托代理关系,就是指委托人把自己的事务交给其代理人代为处理而形成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二)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关于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亚当斯密早就有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他说:“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伙员,则纯为自己打算。
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
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窦。
”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阿罗—德布鲁体系中的企业“黑箱理论”而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目前,被大家所公认的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包括: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Mirrless)和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个得主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Akerlof)、史宾斯(Spence)、斯蒂格利茨(Stiglitz)。
他们的研究使经济学家们对实际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有了根本的改进。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三)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并以下面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
一、委托代理理论概述(一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1933年,美国学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占公司总数量44%、财产的58%的企业是由并未握有公司股权的经理人员控制的,由此他们得出,现代公司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所有与控制”的分离,公司实际上已经为由职业经理组成的“控制者集团”所控制。
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经理革命”。
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经营权的逐步分离而产生的。
所谓委托代理关系,就是指委托人把自己的事务交给其代理人代为处理而形成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二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关于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亚当斯密早就有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他说:“在钱财的处理上,股份公司的董事为他人尽力,而私人合伙公司的伙员,则纯为自己打算。
所以,要想股份公司的董事们监视钱财用途,像私人合伙公司伙员那样用意周到,那是很难做到的。
疏忽和浪费,常为股份公司业务经营上多少难免的弊窦。
”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不满阿罗—德布鲁体系中的企业“黑箱理论”而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
目前,被大家所公认的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包括: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Mirrless和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个得主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Akerlof、史宾斯(Spence、斯蒂格利茨(Stiglitz。
他们的研究使经济学家们对实际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解有了根本的改进。
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三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前提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并以下面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
1、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相互冲突。
委托代理理论:模型、对策及评析任勇1,李晓光2(11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710061;21西北政法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063)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委托代理问题。
在这一关系中包含有国家和企业的关系、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的成败。
基于此考虑通过理论分析的方式评析委托代理理论,在评析的过程中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最后,指出委托代理理论的优点和不足。
关键词:委托代理;经济人;契约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72X(2007)07-0013-03委托代理理论是企业契约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
其创始人包括威尔森(1969)、斯宾塞和泽克海森(1977)、罗斯(1973)、莫里斯(1974、1975、1976)、霍姆斯特姆(1979、1982)、格罗斯曼和哈特(1983)等。
在现代经济学中,委托代理关系被视为一种契约。
在这种契约下,一个或一些人(委托人)授权另一个人(代理人),为他们的利益而从事某些活动,其中包括了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利。
一、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模型一个契约关系可以分为对称信息和不对称信息两种。
在对称信息条件下,委托代理双方没有可隐瞒的信息,委托人可以顺利地观察到代理人的所有行为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代理人进行奖罚。
在这种情况下,帕累托最优是可以很容易实现的。
然而,在一般情况下,委托代理双方的信息是非对称的,同时他们之间的具体利益也存在差异。
作为委托人,当然期望其所拥有的资本能获取最大利润;而作为代理人,他更关心的不是委托人的资本能否实现最大利润,而是自己的利益是否得到满足,比如报酬、职位、地位、生活质量等。
因此,委托代理双方所追求的利益都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也是符合目前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前提的,即经济人、理性人的假设。
内容提要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使其具有非凡的理论魅力,近年来在经济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立足于我国行政管理领域的实践,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对我国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政府行为偏向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并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文章介绍委托-代理理论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和应用领域。
其次,分析委托-代理理论在行政管理领域运用的合理性,该理论运用的价值、可行性以及在行政管理领域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所要作的修正。
再次,针对行政权力运行中所出现的政府行为偏向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化提出对策。
目录前言 (1)一、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应用领域 (3)(一)委托-代理理论的形成背景 (3)(二)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6)(三)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应用领域 (11)二、委托-代理理论在行政管理领域应用的合理性分析 (13)(一)委托-代理理论在行政管理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3)(二)我国行政管理领域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共性与特性 (15)(三)我国行政管理领域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所要作的修正 (17)三、委托-代理理论与我国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21)(一)政府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21)(二)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我国政府行为偏向 (22)(三)政府行为偏向的原因及其纠正 (25)结论 (31)注释 (33)参考文献 (36)论文摘要(中文) (1)论文摘要(英文) (1)前言在现代的国家政治生活中,行政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权力结构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行政权力运行的规范、高效,是国家意志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也是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难点。
如何规范政府行为,保证行政权力运行的正当性,已经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
委托—代理理论(the principal-agent theory)作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能够解释一些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无力解释的问题,并随之提出解决的办法。
委托代理理论的名词解释_建立基础_主要内容_主要观点委托代理理论的名词解释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因为洞悉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于是提出“委托代理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
“委托代理理论”早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逻辑起点。
委托代理理论的建立基础委托代理理论是建立在非对称信息博弈论的基础上的。
非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的是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
信息的非对称性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一是非对称发生的时间,二是非对称信息的内容。
从非对称发生的时间看,非对称性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ex ante),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ex post),分别称为事前非对称和事后非对称。
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adverse selection),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moral hazard)。
从非对称信息的内容看,非对称信息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的行为,研究此类问题的,我们称为隐藏行为模型;也可能是指某些参与人隐藏的信息,研究此类问题的模型我们称之为隐藏信息模型。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委托代理关系起源于“专业化”的存在。
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代理人由于相对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
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
委托代理理论文献综述摘要: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起源、委托代理关系和委托代理问题以及委托代理理论的贡献与局限四个方面,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作了系统的梳理。
关键词:委托代理理论内涵贡献缺陷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是建立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基础上,它强调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不一致并且存在信息不对称性。
因此,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的核心是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信息不对称而产生所谓的“委托代理问题” 。
近四十年来中外众多学者对委托代理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已经使其发展成了一个较成熟的公司治理问题的分析框架。
一、委托代理理论的起源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1979),他是最早发现股份制公司中存在着委托代理的关系。
他在《国富论》中指出:“股份公司中的经理人员使用别人而不是自己的钱财,不可能期望他们会有像私人公司合伙人那样的觉悟性去管理企业??因此,在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或多或少地疏忽大意和奢侈浪费的事总是会流行”。
现代经典的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伯利和米恩斯(1932),他们指出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
但是,此时的委托代理理论框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他们的理论还仅限于“两权分离”的问题。
到了19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深入“黑箱”内部,研究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的问题,委托代理理论才真正发展起来。
二、委托代理理论的内涵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
公司治理理论1932年,伯勒和明斯合作出版了《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正式拉开了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序幕。
经历了80多年的理论发展,时至今日,公司治理理论已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这里主要介绍三种公司治理理论,即委托代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
1. 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股东等)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用另一些行为主体(经理等)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
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是专业化的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代理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
20世纪初,伴随着规模巨大的开放型股份制企业的大量出现,企业的股权也日益分散化。
股份制企业中作为企业所有者的股东所拥有的企业控制权越来越少,而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几乎完全拥有了企业的控制权和支配权。
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
这就是作为委托人的股东怎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使得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愿意为委托人的目标和利益而努力工作。
从委托人方面来看:•①股东或者因为缺乏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以至于没有能力来监控经营者;或者因为其主要从事的工作太繁忙,以至于没有时间、精力来监控经营者。
•②对于众多中小股东来说,由股东监控带来的经营业绩改善是一种公共物品;对致力于公司监控的任何一个股东来说,他要独自承担监控经营者所带来的成本,如搜集信息、说服其他股东、重组企业所花费的成本,而监控公司所带来的收益却由全部股东享受,监控者只按他所持有的股票份额来享受收益。
这对于他本人来说得不偿失,因此股东们都想坐享其成,免费“搭便车”。
委托代理理论及其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是指将一些任务或权力交给他人代为执行或行使的一种管理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委托代理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组织、机构和个人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关系中,可以有效地分配任务和权责,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任务和权责分配给适合的人或机构,以发挥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经验,达到最佳效果。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是指将任务或权力交给他人代为执行或行使的一方,代理人是指接受委托人指派并代为执行或行使任务或权力的一方。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委托人之所以选择委托代理,是因为代理人具有比委托人更高的专业素质、技术能力和经验知识,能够更好地完成委托任务和行使委托权力。
而代理人之所以接受委托代理,是因为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和利益。
委托代理理论广泛应用于组织与个体间的合作与协作关系中。
例如,在企业管理中,多级经营模式就是一种将任务和权责逐级分配的委托代理模式。
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将自己的决策权委托给下级管理者,下级管理者再将决策权委托给更低层次的管理者,以此类推。
这种多级委托代理模式可以提高企业的响应速度和决策效率,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组织,通常将一些经济、社会和环境事务的行使权力委托给市场主体,例如委托企业进行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市场主体相对政府来说更具专业能力和市场敏锐度,能够更好地完成委托任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社会福利。
然而,委托代理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委托代理关系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和代理成本。
代理人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而违背委托人的意愿,或者出现职业道德失范等问题。
其次,委托代理关系也可能导致信息不对称和合作困境。
委托人无法完全了解代理人的行为和决策过程,导致信息不对称,从而影响委托人的决策效果和结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和挑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和方法。
首先,建立健全的契约制度和激励机制,明确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权责和利益分配。
一、委托代理理论概念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是建立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基础上,它强调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不一致并且存在信息不对称性。
因此,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的核心是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信息不对称而产生所谓的“委托代理问题”。
二、委托代理理论的起源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1979),他是最早发现股份制公司中存在着委托代理的关系。
他在《国富论》中指出:“股份公司中的经理人员使用别人而不是自己的钱财,不可能期望他们会有像私人公司合伙人那样的觉悟性去管理企业……因此,在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或多或少地疏忽大意和奢侈浪费的事总是会流行”。
现代经典的委托代理理论起源于伯利和米恩斯(1932),他们指出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做法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
但是,此时的委托代理理论框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他们的理论还仅限于“两权分离”的问题。
到了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深入“黑箱”内部,研究企业内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的问题,委托代理理论才真正发展起来。
三、委托代理问题表述由于代理人委托人双方目标函数不一致,而且存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代理人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的目标函数,而委托人难以观察并监督,就会出现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委托人利益的委托代理问题。
代理成本来源于管理人员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这样一个事实。
经济学的假设是人都是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因为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定总是相同,而且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因而使得两者之间的代理关系容易产生一种非协作。
一方面由于委托人不可能对代理人做到完全激励,另一方面委托人对代理人实行监督的成本有可能大于其收益,不可能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
肯尼思·阿罗(1985)将委托代理问题区分为两种类型,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主要的几种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模式一、四种主要的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是构建公司治理结构、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所谓公司治理问题,是指由于公司内部激励、约束与制衡机制失灵、外部治理市场无效、或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有关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规等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内部人侵害股东利益、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公司经营目标偏离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等。
关于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存在着四种主要的理论解释,其中被广泛接受、并且对实践中公司治理机制的形成起主导作用的是委托代理理论。
其它三种有关公司治理的理论分别为古典管家理论、现代管家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近年来在英美国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成为委托代理理论的重要补充。
(一)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问题是伴随着委托代理问题的出现而产生的。
由于现代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日益分散、经营管理的复杂性与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加,公司的所有者———股东们通常不再直接作为公司的经营者,而是作为委托人,将公司的经营权委托给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作为代理人接受股东的委托,代理他们经营企业,股东与经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由此产生。
由于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两者之间的利益不一致而产生代理成本,并可能最终导致公司经营成本增加的问题就称为委托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问题及代理成本存在的条件包括:(1)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不一致:由于代理人的利益可能与公司的利益不一致,代理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行为可能会损害公司的整体利益;(2)信息不对称:委托人无法完全掌握代理人所拥有的全部信息,因此委托人必须花费监督成本,如建立机构和雇用第三者对代理人进行监督,尽管如此,有时委托人还是难以评价代理人的技巧和努力程度;(3)不确定性:由于公司的业绩除了取决于代理人的能力及努力程度外,还受到许多其它外生的、难以预测的事件的影响,委托人通常很难单纯根据公司业绩对代理人进行奖惩,而且这样做对代理人也很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