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32
明代文论重点作品讲析—李贽文论著作讲析1.李贽简介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未参加会试,授河南共城儒学教谕,历南京刑部员外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任职三年,以病告归,不许。
入大理鸡足山,阅佛经不出。
御史刘维认为其是奇人,上疏令其退休。
至湖广黄安,寄居于友人耿定向、耿定理家中。
因与耿定向不合,耿定理死后,即入麻城龙潭湖,闭门读书。
头痒,倦于梳栉,遂剃其发。
李贽以异端自居,抨击道学,蔑视经典,为卫道者所深恨,以妖人被逮入狱。
在狱中自刎而死。
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氏文集》等。
2.《童心说》【原文】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内而童心失。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以为主于内而童心失。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多识义理而来也。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正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
又与焦弱侯明·李贽郑子玄者,丘长孺父子之文会友也。
文虽不如其父子,而质实有耻,不肯讲学,亦可喜,故喜之。
彼以为周、程、张、朱①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又从而哓哓然语人曰:“我欲厉俗而风世。
”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是以益不信。
不信故不讲。
然则不讲亦未为过矣。
黄生过此,闻其自京师往长芦抽丰②,复跟长芦长官别赴新任。
至九江,遇一显者,乃舍旧从新,随转而北,冲风暴寒,不顾年老生死。
既到麻城,见我曰日:“我欲游嵩、少,彼显者亦欲游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此。
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能一宿。
回日当复道此,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诚难割舍云。
”其言如此,其情何如?我揣其中实为林汝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
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兹尚未厌足,如饿狗思想隔日屎,与敢欺我以为游嵩、少。
夫以游嵩、少藏林汝宁之抽丰来嗛我;又恐林汝宁之疑其为再寻已也,复以舍不得李卓老,当再来访李卓老,以嗛林汝宁:名利两得,身行俱全。
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今之道学,何以异此!由此观之,今之所谓圣人者,其与今之所谓山人者一也,特有幸不幸之异耳。
幸而能诗,则自称谓曰山人;不幸而不能诗,则辞却山人而以圣人名。
幸而能讲良知,则自称曰圣人;不幸而不能讲良知,则谢却圣人而以山人称。
展转反复,以欺世获利。
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③。
夫名山人而心商贾,既以可鄙矣,乃反掩抽丰而显嵩、少,谓人可得而欺焉,尤可鄙也!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皆其托名于林汝宁,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
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信乎其不足怪矣。
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
然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安能傲然而坐于公卿大夫之上哉!今山人者,名之为商贾,则其实不持一文;称之为山人,则非公卿之门不履,故可贱耳。
课文注释:李贽及其主要思想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晋江人,回族。
从30岁到54岁,先后任河南共城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国家学府教师)、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云南姚安知府等职。
在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活中,不与腐败的官僚同流合污,集中精力于研究学问和讲学活动,常与上司抵触。
辞官后,先在湖北黄安居住三年,后来隐居麻城龙湖芝佛院,在那里住了近二十年,专心从事讲学和著述。
由于其言论著作,猛烈抨击了纲常礼教和孔孟之道,统治阶级把他视为“洪水猛兽”,屡次加以迫害。
万历二十八年(1600),反动势力纠集流氓打手,以“维持风化”为名,拆毁芝佛院,将他驱逐出境。
三十年(1602),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把他逮捕下狱,并下令禁毁他的著作。
当时李贽已76岁,病得很严重,听说明政府还要把他押回福建原籍,就在狱中自刎而死。
李贽的著作很多,重要的有《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等,明清两代均被列为禁书。
李贽具有突出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
他蔑视儒学经典,认为六经、《论语》《孟子》等经书,不过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有头无尾,得后遗前,大半非圣人之言。
就算出自圣人之口,也只是一时的对病发药,绝非“万世之至论”。
他尤其反对神化孔子,认为孔子是人,别人也是人,不必什么事都求教于孔子,“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因此不能把几千年前孔孟的学说作为衡量今天是非的标准。
李贽还对封建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般所谓“圣人”的“德性”,凡人与“圣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焚书》)。
因此,侯王与庶人同等,并无所谓“贵贱高下”的区别。
他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歧视妇女,认为“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必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
他还主张婚姻自主,赞扬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相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藏书》)。
史纲评要(明)李贽评史纲评要是明代著名文献学家李贽所撰写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
本文旨在对这部作品进行评述,介绍其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李贽评与史纲评要李贽(1527年-1602年),字子山,号杆中,是明代后期杰出的文化名臣,他在思想、历史文献学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
在他的众多著作中,《史纲评要》无疑是它的代表作之一。
《史纲评要》是李贽在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编写的一部修史之作。
全书以讲述历史为主线,并以「纲目评诂」为主要的修史方法。
通过严谨的校勘和细致入微的分析,李贽试图总结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揭示历史规律,进而为后世的治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史纲评要》的主要内容《史纲评要》一共分为六卷。
每卷按照年代先后排列,系统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相关的制度演变和社会变迁。
下面将简要介绍各卷的主要内容:1. 第一卷:纲要流传不省之显这一卷主要介绍了诸子百家观念的发展,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特别是各个诸侯国的兴衰和战争征伐。
2. 第二卷:基哲折麟忠良勇毅第二卷主要讲述了秦汉两朝的兴衰和社会变迁,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的征服南越等重要事件。
3. 第三卷:魏晋南北江山其殚这一卷主要描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包括西晋的灭亡和南北朝的分裂。
4. 第四卷:国人勇巫本朝忠良第四卷主要讲述了唐宋两朝的政治局势和文化繁荣,对唐太宗的盛世和宋太祖的建立进行了详细的评述。
5. 第五卷:遐迩之爗闻达之鸿第五卷主要涉及元明两代的政治兴衰和社会状况,尤其是元朝的统治和明代的开创。
6. 第六卷:安定繁荣圣教新政最后一卷主要评述了明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对明朝的统治和官僚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三、《史纲评要》的特点1. 继承经史学传统《史纲评要》在内容上继承了经史学的传统,注重事实陈述,强调史实的准确性。
李贽在纂修史书过程中精心校勘,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2. 注重政治思想李贽在撰写《史纲评要》时,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政治思想分析,力图从历史中汲取启示,为后世的治理提供经验和借鉴。
万里十五年李贽篇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关于李贽的部分主要讲述了他在万历十五年的生活与工作,以及他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命运沉浮。
书中详细描绘了李贽的性格特点、人生经历以及对儒、佛、道三教的探索。
李贽生于嘉靖六年,卒于万历三十年,年七十六,自杀而死。
出生于福建泉州一个世代信仰回教的家庭。
大概是因为家中宗教气氛的影响,李贽从年轻时候起,对于生死问题就有很深的关切,后来他广泛接触儒、佛、道三教人物,寻求解决人生和生死问题的方法。
李贽不像一些所谓的八股天才一样,善于作文。
二十五岁时才考中了一个小小的举人。
后任了一个小小的教喻,一直兢兢业业地努力着,后升迁。
共做了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等职务。
要知道,清代中国除了各地的书院外,国家认可和创立的最高学府就是国子监,所谓住文曲星的地方。
李贽是明朝的社会底层做上来的,但是他不同于那些俗世者们对自身品格的严格要求,可以李贽说是一个狂人,但李贽的“狷狂”绝非哗众取宠,那实在是一种个人理论升华为个人信仰后的随心而为,是其对自身思想信仰的坚定实践。
说他是神经病也好,越名教而任自然也罢。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阅读原著,以获取更准确和详细的信息。
明朝温陵居士李贽生平简介李贽是明朝的文学家、思想家,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李贽生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李贽生平资料李贽(1527~1602)福建泉州人。
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中古自由学派鼻祖,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
旋弃官,寄寓黄安、湖北麻城芝佛院。
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
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着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李贽出生于1527年的南安,相当现在的福建一带,当时那一带的工商业在全国算是发展得比较好的。
李贽的祖先出过富商,不过到了父辈就没落了,父亲是教书先生,从小跟着父亲学习知识和礼仪。
李贽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单亲家庭长大的他从小就独立,不拘小节,豪放不羁。
李贽天赋奇才,在嘉靖三十一年的时候考中了举人,但是他却没有再往上考进士,致使后来一直都局限于小官的行列。
李贽先后担任国子监博士、刑部员外郎、姚安知府等职位,所得的俸禄比较少,事情也不多,养家糊口都很困难。
自身性格的关系,李贽很不喜欢官场的那一套,每次处理完公事就专心研究学问,也不懂得跟同级或上下级的人搞好关系,很不受上级待见。
不过在为官期间,李贽接结识了耿氏兄弟、焦竑等人,并见到了王阳明的徒弟王畿和罗汝芳,接触到了心学,并拜泰州学派的王襞为师。
李贽在做了二十年的官后,觉得太压抑,没有自由,就辞官了。
之后他带着家眷投奔了耿定理,因为与耿定理的各个意见不合,所以在耿定理去世后就离开了。
1585年,李贽定居到了麻城,把家眷送回家乡,开始安心著书,写下了很多著作,也曾一度遁入空门。
1602年,张问达受沈一贯的指使诬陷李贽蛊惑民众、意淫乱世,李贽被逮捕,他写的书也被烧毁。
76岁高龄的思想家李贽为何被下狱,入狱后他又为何自杀?76岁高龄的思想家李贽被下狱的表面原因是朝中小人的攻讦,内里是因为他对当权者的批判和否定。
入狱后他之所以自杀,是为了死得其所。
入狱后,其实他知道他必死无疑,死前他说过:壮士不忘在沟壑,烈士不忘丧其元。
据说,李贽死得相当之惨。
根据袁忠堂记载,李贽在自杀后两天,因为鲜血流干才死去的。
自知必死的李贽,在监狱里面,要求剃头发,在剃头匠为他剃发的时候,趁理发师不备,夺取理发师的剃刀,割自己的喉咙,然后在两天后死去,最终享年76岁。
李贽,明朝后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在当时儒家为正统大社会背景之下,他是离经叛道的。
他是一个孤独的斗士,一个人对绝大部分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批判,对很多不合适的儒家思想进行否定。
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他一个人和全天下的儒家门徒作斗争,无畏无惧。
儒家思想,在早期,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治国方法,但问题是到了后期,就越走越偏了,例如理学里面的一些观点。
这个时候的儒家思想,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某种程度上,是在拖社会的后腿。
李贽,经过自己的观察和独立思考,发现了这些问题。
因此他对儒家思想进行深入的批判,以此同时,还提出了很多有别于儒家思想的观点。
李贽的这些行为,严重的触犯了当时统治集团的切身利益。
因此当权者就想尽办法让他入狱,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李贽,字子厚,号南华真人,生于明朝末年。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
李贽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才华闻名于世。
李贽的思想融汇了儒、道、佛三家之精华,提出了独特而富有智慧的理论体系。
他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并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和谐。
在文学方面,李贽是一位极富创造力和艺术才华的作家。
他以其独特而优美的笔触,描绘了大量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和形象。
李贽对政治也有着深入的思考。
他提出“君权神授”论,认为君主权力来自上天,并强调君主应该以道德为基础来统治国家。
李贽还是一位重视教育和修身养性的思想家。
他主张通过修养自己来达到心灵上的平衡,并倡导人们通过教育来提高自己。
李贽对于社会问题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天下为公”的理念,主张社会应该以公平、正义和和谐为基础来发展。
李贽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并成为后人研究和借鉴的对象。
李贽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为之奋斗不止。
李贽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才华,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
李贽在思想、文学和政治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伟大而多才多艺的人物之一。
李贽的理论体系深入浅出,既有高深莫测之处,又能让普通人易于理解。
李贽对于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新颖而有见地的观点,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李贽在文学创作中注重形象描写,以其细腻入微、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赢得了读者们的赞赏。
李贽的政治理论有其独特之处,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而不仅仅依靠武力和权力。
李贽鼓励人们通过教育来提高自己,强调人的修养和素质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李贽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使他成为了一位深具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家。
李贽的作品被后人广泛传颂,其深邃智慧和卓越才华至今仍然令人叹为观止。
李贽虽然在生活中遭受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为之奋斗到底。
李贽以其卓越的学识和清高的品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尊敬和崇拜的人物。
明朝思想家李贽明代著名的回族思想家李贽是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
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为避当朝皇帝朱载垕的讳,遂称李贽,号卓吾(又称笃吾),又号温陵居士。
李贽生于嘉靖六年(1527)十月①。
当时明朝正处于由强盛到衰败的激烈变化中。
李贽一生坎坷,备受磨难,因此练就了坚强性格。
三十岁,登上官场,五十四岁以后弃官为民,专事著述。
他主张个性解放与自由,有人称他为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启蒙运动的先驱。
①关于李贽的生日,有两种说法,一是十月三十日,另一是十月二十六日。
第一节商人世家子李贽祖籍河南,元末南迁泉州后从商,是当地著名的商人世家。
一世祖林闾,藉前人蓄积之资,常扬帆航行于海外。
二世祖林驽,不仅在国内从商,且远涉重洋,兼营海外贸易。
洪武中,还受命于朝廷,奉舶下西洋。
三世祖林通衢,亦“夙有经营四方志”。
至明朝实行“海禁”,生意开始衰落。
但高祖林易庵因“谙译语”,在天顺间曾“奉简书使外国”。
曾祖林琛做过通事官,引“琉球入贡”。
到李贽时,其家族内从商者仍然很多,有的开纸店,有的经营米店、染坊和棉行诸业。
祖父林义方和父亲林白斋两辈也都是善于经商的穆斯林。
从明代中后期开始,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泉州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之一,自唐、宋以来与世界各国就有广泛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各种宗教互相融合,和睦共处。
李贽生长于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独特的文化地理环境和特殊商人家族,与他一生性情怪僻,厌恶管束;同情商人,主张“功利”;不满封建专制,提倡个性解放,显然有着密切关系。
李贽从小就很有个性。
他六岁丧母,便能自立。
七岁,随父读诗书,习礼仪。
十二岁能作文章,十四岁,读完《易》、《礼》,改攻《尚书》。
二十岁,与黄氏结婚后不久,离开家乡,“■口四方,靡日不逐时事奔走”①。
因之对当时明朝的腐败政治、社会矛盾、农民生活,以及工商业者的状况,有较深切的认识。
经过十九年的寒窗苦读,于二十六岁时中举人。
李贽诗词名句1.《独坐》李贽〔明代〕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
2.《云中僧舍芍药·其二》李贽〔明代〕笑时倾城倾国,愁时倚树凭阑。
尔但一开两朵,我来万水千山。
3.《恨菊》李贽〔明代〕不是先生偏爱菊,清霜独有菊花开。
满庭秋色无人见,敢望白衣送酒来。
4.《云中僧舍芍药其一》李贽〔明代〕芍药庭开两朵,经僧阁里千声。
木鱼暂且停手,风送花香有情。
5.《初到石湖》李贽〔明代〕皎皎空中石,结茅俯青溪。
鱼游新月下,人在小桥西。
入室倾尊酒,逢春信马蹄。
因依如可就,筇竹正堪携。
6.《书能误人》李贽〔明代〕年年岁岁笑书奴,生世无端同处女。
世上何人不读书,书奴却以读书死。
7.《系中八绝·老病初苏》李贽名山大壑登临遍,独此垣中未入门。
病间始知身在系,几回白日几黄昏。
8.《石潭即事》李贽〔明代〕十卷楞严万古心,春风是处有知音。
即看湖上花开日,人自纵横水自深。
9.《牡丹时其一》李贽〔明代〕牡丹才记欲开时,芍药于今久离披。
可是山中无人到,花开花谢总不知。
10.《赋松梅·其二》李贽〔明代〕皎皎中秋月,无声谁论价。
有色兼有声,松梅明月下。
11.《观涨》李贽〔明代〕雨意独悠悠,河头不断流。
三辰犹滞此,几日到神州?踟蹰横渡口,彳亍上滩舟。
身世若斯耳,老翁何所求。
12.《入山得焦弱侯书有感》李贽〔明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古人聊自遣,此语总非真。
学问多奇字,观书少斫轮。
何时策杖屦,共醉秣陵春?13.《秋前约近城凤里到周子竹园其二》李贽〔明代〕暑在人还倦,竹深风自凉。
茶来频我酌,酒到与君尝。
徙倚窥驯鹿,闻呼过短墙。
沈吟秋日近,容易得相将。
14.《自武昌渡江宿大别》李贽〔明代〕疏钟夜半落云房,今夕何由见武昌。
流水有情怜我老,秋风无恙断人肠。
千年芳草题鹦鹉,万里长江入汉阳。
大别原非分别者,登临不用更悲伤。
15.《富莫富于常知足》李贽〔明代〕富莫富于常知足,贵莫贵于能脱俗。
明代哲学家李贽明代哲学家李贽(1527-1602)被誉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是明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当时儒学与道家思想融合的先驱之一。
李贽的学术观点和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贽出生于明代嘉靖年间,少年时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他的祖父李时中是南宋时期的大儒,父亲李儆也是经学家。
这些家庭背景为李贽的学术之路铺就了基础。
李贽小时候在家学习经史著作,他对典籍的钻研和吸收给他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年轻时,他曾转向佛道思想,并且在京城继承了父亲的官位。
然而,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和对儒学的真正热爱使他走上了儒学道路。
李贽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著的《庄子注》和《新雅》两部作品中。
他的《庄子注》对道家经典《庄子》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和注释,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李贽认为庄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高的一种智慧,他通过对庄子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他对儒学和道家思想的理解。
除了庄子,李贽对儒家经典《礼记》和《孟子》也做出了重要注解,他试图通过对这些经典的研究,揭示儒学的深层次思想和儒家的真正意义。
他认为礼仪可以塑造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只有通过恰当的社会规范,人们才能达到道德完美。
他追求的是一种内外兼修的修身之道,注重审美与人伦之美的相互关系。
李贽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他的儒学立场和对庄子思想的独特诠释使他受到了官方的反对和排斥。
他被迫辞去官职,退隐山野,过着隐居的生活。
在隐居期间,李贽继续进行学术研究,他的思想逐渐与其他知识分子交流和传承,影响了后世的学者。
他的著作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儒家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贽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著作上,还体现在他的学生中。
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并将自己的思想传承下去。
他的学术传承使得他的思想影响力得以延续,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明代哲学家李贽作为儒学与道家思想的融合者之一,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李贽自赞译文
李贽的自赞如下:
其性格急躁,面色矜持高傲,言辞粗鄙庸俗,心志狂妄痴迷,行为轻率易浮,交友稀少而表面亲近热情。
与人相处,喜好寻找他人的过失,不喜他人之长;厌恶他人时,与之断交后仍终身欲加害之。
只求温饱,却自命清高,自比伯夷、叔齐;本质平凡,却自谓饱读诗书,德行兼备。
分明不肯与人方便,却以有莘藉口;分明毫不仁慈,却称杨朱贼仁。
行为常与人心愿相违,言不由衷。
此人如此,乡人皆恶之矣。
以上译文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李贽的书籍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