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1_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 格式:ppt
- 大小:738.50 KB
- 文档页数:16
李贽反对专制,追求平等、张扬个性的政治思想无论是在中晚明心学派思想家群体中,还是在泰州学派平民儒者中,李贽都因其提出反对专制、追求平等和张扬个性的政治思想而显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李贽(1527-----1602年),字卓吾、笃吾,号温陵居士,又号宏甫,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商贾出身,四世祖曾与色目人联姻,父、祖俱奉伊斯兰教。
李贽少时通习《五经》,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考中举人,历任县教谕、南京国子博士等职。
四十五年(1506年)赴京师任礼部司务,位微俸薄,但安之若素,一心访学求道。
是年始习阳明心学,潜心道妙。
后师事王艮之子王襞,得泰州学派真传。
万历五年(1577年)调任云南姚安知府,寻因厌恶仕宦生活而携家赴湖北黄安耿定理家,教授其子弟。
万历十二年(1584年)定理卒后,将家眷送归泉州,只身一人居麻城龙潭湖上芝佛院,专心治学近二十年。
晚年落发明志,甘以“异端”自居。
李贽具有鲜明叛逆精神的思想难以为正宗儒者和当政者见容,他的著作被统治者列为禁书。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其著作《藏书》刊行,益遭当权者忌恨。
给事中张问达参劾李贽,神宗诏令“严拿治罪”;三十年(1602年)春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被捕,三月十五日以剃刀自刭,卒狱中。
李贽著作甚丰,主要有《藏书》六十八卷、《续藏书》二十七卷、《焚书》六卷、《续焚书》五卷以及《史纲评要》、《四书评》、《李氏文集》等。
自孟子以来的儒家学者高扬“民本”论旨,并以之批判、抗衡现实的专制王权。
但其从来无意于否定王权专制制度,故而不仅从来没有提出过治权在民的政治理念,反而在抨击暴君暴政的基础上设计以治权在君为一般法则的、理想化的“圣王之道”,而“民惟邦本”及重民爱民等则不过是体现了这种“圣王之道”而已。
所以,“苟无民,何以有君”(1)成为统治阶级的共同认识,历代王朝均将儒家“民本”论奉为统治思想,许多帝王发诏旨、著文章阐发“民本”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付诸实践,就连荒淫无道的暴君隋炀帝也大讲“民惟邦本”、“富民足君”。
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学习目标]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思想主张(1)挑战正统: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存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2)否定儒学权威: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3)诗文写作风格: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2.代表作:《藏书》《续藏书》《焚书》和《续焚书》等。
3.影响: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
1.明末清初为何会出现众多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家?提示经济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高度强化和明清易代的激烈的阶级和民族矛盾的冲突;思想上程朱理学的僵化和八股取士的禁锢;外部环境,西学东渐,西风渐入。
2.(教材第19页学习思考)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李贽的这一认识?提示李贽的这一认识是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否定,是对“私欲”和个性的客观肯定,表现了他鲜明的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的精神。
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三大进步思想家2.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1)思想主张①文化上提倡经世致用,著有《潜书》。
②政治上,对专制君主进行大胆批判,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认为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
(2)评价①他的言论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他对专制主义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思维点拨]明清之际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
他们从儒家思想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构筑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但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构想,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其思想仍为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
3.比较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思想,指出各自的侧重点。
提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思想侧重点的不同4.提示(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背景(1)明代后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理学走向极端,束缚人们的思想。
(2)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风尚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竞相逐利。
2.思想(1)挑战理学正统地位: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2)挑战孔子的至尊地位:反对将“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4)文学创作方面: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
3.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1.背景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出现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的第三次思想活跃局面。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
2.思想(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
(2)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3.著作《明夷待访录》。
4.影响黄宗羲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1.主要思想(1)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
(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3)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2.主要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1.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揭露和批判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2.哲学思想(1)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
(2)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哲学发展的顶峰。
3.著作《船山遗书》。
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1.思想主张(1)倡导“经世致用”,著有《潜书》。
(2)对专制君主大胆批判,认为帝王皆贼。
(3)对“官”进行猛烈抨击,认为“难治者,非民也,官也”;认为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
2.思想评价(1)对君主专制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第31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名师导语』本考点在近几年全国卷中命题较少,但是地方卷则考查较多,如江苏卷对李贽思想的考查,海南卷对清代女性地位变化的考查,都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特点。
这种考查主要体现了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所体现的时代特色是今后高考重点关注的内容。
知识点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思想(1)提出“穿衣吃饭,即是____________”。
(2)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
(3)提出“________”,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写作风格上,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
2.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3.影响: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对社会现实大胆批评。
李贽思想的特点他(李贽)反对的是假道学不是真道学,对于真道学他是极力赞扬的,所以他反对道学不等于反封建。
——束景南《道学文化心态论纲》知识点二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1.黄宗羲(1)思想⎩⎪⎨⎪⎧①批判 ,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
②限制君权: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学校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③反对重农抑商,认为 。
(2)著作:《明夷待访录》。
(3)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顾炎武(1)思想⎩⎪⎨⎪⎧①提倡 。
②批判君主专制,提出“ ”。
③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2)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3)地位: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
3.王夫之(1)思想⎩⎪⎨⎪⎧①政治观:主张“ ”,抨击“孤秦”“陋宋”。
②哲学观:在“气一元论”基础上,提出尊重 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2)地位:其哲学思辨代表着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4.唐甄(1)思想:对专制君主进行大胆批判,认为大多数官吏是“盗贼”为“民贼”,仍把国泰民安的希望寄托在____________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