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评语与李贽思想的矛盾
- 格式:doc
- 大小:20.15 KB
- 文档页数:6
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评语与李贽思想的矛盾《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以下简称“李本”)是现存较早的《西游记》评点本,关于它的评点者,学术界一般根据明末清初人盛于斯《休庵影语》和钱希言《戏瑕》的记载认为是叶昼伪托。
但由于缺少确切的文献记载,在具体谈到评者问题时,学术界多采取较谨慎的态度,如谭帆先生说:“此书之评点者一般认为是叶昼。
”①(P.187)袁世硕先生在为《李卓吾、黄周星评西游记》写的《前言》中说:“《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是否出自李卓吾笔下,文献无证,今世学者多依钱希言《戏瑕》所说,疑为叶昼之的伪托。
”②(P.15)但伍丁先生为该书作的《整理说明》中又说:“李卓吾的批评,有人揭露系叶昼所托。
但就整个批评来看,除涉及作品本身的批评外,更多的具有思想史价值,如第一回回后总批所云,可见系出自李卓吾之手。
李卓吾的批评目的,主要的是借《西游记》小说宣扬泰州学派的学说……”②(P.24)伍先生的话给笔者很多启示,既然现存文献无法直接证明李本的评者,那么能否从李本评语所流露的思想风格入手探讨其评者呢?一、李本评语与李贽思想的矛盾翻检李本批语,可以发现,李本评语比同署名为李卓吾的容与堂刊本(以下简称“容本《水浒传》”)和袁无涯刊本《水浒传》的评语简单。
从文艺理论上看,李本评语除了对小说虚构(幻)的揭示颇有价值外,成就与袁本,尤其与容本《水浒传》的评点有一定差距。
但是李本评者用较多的笔墨浇胸中之垒块,这对我们考察李本评者的意趣神色留下了较丰富的材料。
概括起来,可以发现李本评者与李贽的思想志趣相冲突最明显处有以下四个方面:1.蔑视女性总体上讲,明代“四大奇书”女性角色的刻画带有很多异化成分,并没能得到较公正的描述。
就《西游记》文本而言,除了已剔除人欲的女菩萨、女仙以外,与唐僧师徒纠缠的女性几乎皆是食欲、情欲或色欲之化身,但这些是从《西游记》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得以体现的。
李本评者认为《西游记》中“尚多隐语”,评点之目的是“今特一一拈出,读者须自领略”(第十四回后总批)。
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讽世性作者:孙悦蓉来源:《西江文艺·上半月》2015年第06期【摘要】《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李评本)开启了系统、全面评点《西游记》的先河,是第一个趋向成熟、完备的《西游记》评本。
其评语内容多影射实事、暗喻现世。
本文试从李评本的评语入手,结合时代背景,从统治阶级腐朽和民间现实黑暗两方面深入探索,分析昏君享乐、专制乱政、官员腐败、士风败坏、民生艰辛和道德沦丧,研究其讽世性的思想价值。
【关键词】《西游记》;李评本;讽世性一、评语概况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于明朝中后期(约16世纪)横空出世,开启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西游记》学术史的序幕。
而出现于晚明的《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李评本)作为重要的评点本,更使《西游记》的评点批评有所突进并渐趋成熟。
李评本全部照录了世本的夹批,而且新添了大量批语,并以眉批和夹批两种形式行世,极大地丰富了评点的形式和内容。
它又开创了回末总批,光字数即达近万言,所论或揭橥哲理大旨,或总结写作技巧,其文风或严峻沉郁,或幽默诙谐,体现了李评本独特的批评风格和极高的理论水准。
其评语数量众多,丰富多彩,共有评语844处。
字数长短不一,精炼处如“猴”、“趣”,惜墨如金,其中107次用“着眼”二字指明要点;而回末总批则往往洋洋洒洒,借题发挥,百字有余。
虽然李评本并非出自李贽之手,但其思想与之有密切关系,评语的内容也多影射实事、暗喻现世。
本文试从李评本的评语入手,结合时代背景,从统治阶级腐朽和民间现实黑暗两方面深入探索其讽世性的思想价值。
二、评语分析(一)统治阶级腐朽1.昏君享乐对于封建统治核心的明朝皇帝,评语中对其的讽刺自不在少数。
第二回的回末总批中就直刺现世。
“样样不学,只学长生。
猴且如此,而况人乎?” i “世人岂惟不学长生,且学短生矣。
何也?酒、色、财、气,俱短生之术也。
世人有能离此四者乎?”(第二回)据《明史纪事本末》载,明世宗在位后期,醉心于不死之术,日日服用道士们用女子经血、童男童女尿以及其他莫名其妙的东西炼成的“先天丹铅”,其荒淫无耻的程度实在令人发指。
论李卓吾评西游记的论语
《西游记》是由猴王出世、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取经缘起、西天取经等部分组成,而以西天取经为主干故事。
由取经的纵向行动串连各个故事,在每个故事(八十一难)中设置诸种矛盾,制造许多高潮,时而惊险,时而轻松。
在一难又一难的过程中,错综复杂地展现了僧徒与妖魔鬼怪之间的矛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唐僧与孙悟空,八戒与孙悟空之间的矛盾冲突,读来神奇变幻,引人入胜。
本书由明朝叶昼托李卓吾进行了全面的评点。
他的评点理论虽不及金圣叹全面系统,但他上承李卓吾,下启金圣叹,对《西游记》的奇幻性格,提出了独特见解,要比否定贬斥《西游记》艺术成就的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高明得多。
“读《西游记》者,不知作者宗旨,定作戏论。
余为一一拈出,庶几不埋没了作者之意。
即如第一回有无限妙处,若得其意,胜如罄翻一大藏了也。
篇中云:‘释厄传’,见此书读之可释厄也。
若读了《西游》,厄仍不释,却不辜负了《西游记》么?何以言释厄,只是能解脱便是。
”托名李卓吾的《西游记》批评文字诸如此类,要言不烦,点到为止,却能够直指精髓,发人深思。
西游记必考内容五年级下01作品简介《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
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
《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
中外学者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
法国当代比较文学家艾登堡则说:没读过《西游记》,就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
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是四大名著中我们最早熟知的。
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
它被绘成连环画,制成动画片,拍成电视剧,几乎影响着着每个人的童年。
02作者简介吴承恩,明朝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他出身书香门第,幼年“即以文鸣于淮”,天启《淮安府志》称其“性敏而多慧,搏击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部编本名著《西游记》练习题(含答案)4名著复习一、选择题1.《西游记》中的众多人物都写的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请你结合一个精读过的人物故事,从对这部分内容深入思考的角度,简要说明你是如何进行精读的。
2.阅读下图,完成题目。
图片讲述的故事出自古典名著《西游记》,故事名称是_____________。
图A中的行者是_____________变化而成。
3.名著阅读噫!这兵器原是他们随身之宝,一刻不可离者,各藏在身,自有许多光彩护体。
今放在厂院中几日,那霞光有万道冲天,瑞气有千般罩地。
其夜有一妖精,离城只有七十里远近,山唤豹头山,洞唤虎口洞,夜坐之间,忽见霞光瑞气,即驾云头而看。
原是州城之光彩,他按下云来近前观看,乃是这三般兵器放光。
妖精又喜又爱道:“好宝贝!好宝贝!这是甚人用的,今放在此?也是我的缘法,拿了去呀!拿了去呀!”他爱心一动,弄起威风,将三般兵器,一股收之,径转本洞。
(1)《西游记》是一部体现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古代神话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万苦千辛,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小说故事情节精彩纷呈,如孙悟空大闹天宫、______、______。
(2)选段中的“三般兵器”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著阅读。
(1)西游记的故事引人入胜。
前七回讲了___________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取经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主体,讲述师徒四人战胜妖魔、历经磨难、终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2)那大圣飘飘荡荡,左沉不能落地,右坠不得存身,就如旋风翻败叶,流水淌残花,滚了一夜直至天明,方才落在一座山上,双手抱住一块峰石。
定性良久,仔细观看,却才认得是(_______)A.花果山B.翠云山C.五行山D.小须弥山5.“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
”这幅对联写的是(哪个人物)_______,这个人物出自《西游记》,该书的作者是_____。
清代《西游记》道家评本解读(一)【内容提要】由近人的论述反观古人的解说,发现有清一代道家垄断了《西游记》的评说。
《西游证道书》首发其端。
《西游真诠》大张其说,后出之评本均依从之。
都是将《西游记》附会为隐喻道家的修炼之道的书,其目的就是借这部为人爱读的通俗小说,传布其教,招徕信徒,挽救道教日益衰落的历史命运。
【关键词】《西游记》/道家/金丹大旨近间读到美国浦安迪教授在北京大学的学术讲演《中国叙事学》,1](P138)书里有两小节论述了《西游记》的寓意,认定这部神魔小说的“传世评本的传统注家”所做出的诠释,就是这部小说所寓之意,他也认为这部小说是一部“隐喻修身观念的作品”。
我觉得颇为奇怪。
浦安迪教授在论述中提到的几位“传统注家”,如作《西游真诠》的陈士斌、作《新说西游记》的张书绅、作《西游原旨》的刘一明,他们对《西游记》的解说,都是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大师胡适、鲁迅所断然扬弃的。
嗣后,其书便未再刊印,研究者也无心关注它们了。
这种巨大的反差,促使我找来明清时代的几部《西游记》的评本,粗略地浏览了一下,算是弥补了过去对它们甚无所知的缺憾,发现其中有些过去无人注意的事情,还是颇有些意思的,至少是知道了这部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曾经有过那么一段遭遇。
一胡适、鲁迅对清人对《西游记》的解说的扬弃,都寥寥数语,非常简略。
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一文里说:“《西游记》被三四百年来的无数道士和尚秀才们弄坏了。
道士说,这部书是一部金丹妙诀。
和尚说,这部书是禅门心法。
秀才说,这部书是一部正心诚意的理学书。
”2](卷4)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开列了清人评议《西游记》的三种评本名称之后,概括为“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三种,是三教之徒“随宜附会”(文中所举三种评本,中间一种“西河张书绅《西游正旨》”,书写有误。
张书绅评本应为《新说西游记》,前有“乾隆戊辰序”,而非《西游正旨》)。
3](P140)现在看来,他们的论断只能说大体上是对的,也有不尽周到和想当然的地方。
论李贽批评本西游记的几个问题所谓“李评本”或“李评本《西游记》”,即“李贽批评本《西游记》”,其全称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为明刊本。
现已知的李贽批评本《西游记》,主要有六种,即:日本内阁文库藏本、日本宫内省图书寮藏本、日本广岛大学图书馆藏本、日本广岛浅野图书馆藏本(一帙)、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本、河南省图书馆藏本。
1994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日本内阁文库藏本,排印出版了署名为“吴承恩著、李贽评”的《李卓吾评本西游记》,成为通行的李贽批评本《西游记》(以下简称“李评本”)。
2011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将《李卓吾评本西游记》再次印刷出版。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上述包括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在内的七种“李评本”《西游记》,其中的所谓“李贽评”者,其实乃皆为无锡文人叶昼所作伪,即李贽生前并不曾评点过《西游记》。
这是因为,一则现存李贽作品集如《焚书》、《续焚书》等,根本没有李贽评点《西游记》之只字记载;二则钱希言《戏瑕》、周工《因树屋书影》、盛于斯《休庵影语》等,早已指出其乃叶昼所为。
对于叶昼托李贽之名而评点《西游记》,我在2000年于《南昌大学学报》所发表的《明代托名小说批评叙论》[1]一文,已有详考,此不具述。
虽然如此,“李评本”《西游记》也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讨论的问题,如叶昼托名李贽批评的时间,叶昼批评本所用的底本,其底本与金陵世德堂本的关系等等。
有鉴于此,故特撰是文,以对存在于“李评本”中的四个问题略作考察如次。
1李评本之“序”与作者生平“李评本”《西游记》卷首有两篇“序”,一为内阁文库藏本中的“幔亭过客”之《西游记题辞》(一作“题词”,又作“题辞”),一为广岛大学图书馆藏本中的李贽《批点西游记序》[2]。
后者的李贽《批点西游记序》一文,主要是对“不曰东游,而曰西游”的解释,如认为“东方无佛无经,西方有佛有经”,并且是先“有佛然后有经”等。
而值得注意的是,此《序》文两处有“秃老”二字,以意在表明其为李贽之自称,亦即用以证实该《序》为李贽所作。
论《西游记》的原旨与接受所谓“原旨”,即作者希望通过作品要表达出来的最本初的旨意,它与创作意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按照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作者在进行一部文学作品的创作时,总会带着某种意图,或者说要通过这部作品传达某种思想、情感、意志、愿望甚或某种潜在意识等等。
但是,作者的意图是否能够与作品所传达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则存在着很大的疑问。
这首先是因为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很可能许多事情同时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从而造成了其意图的复杂多变。
其次,作者要运用语言创造出形象,再由这些形象表达出其意图,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其意图也难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这就是说,在分析、解读作品时,希望通过揭示出作者的所谓“意图”,进而揭示出该作品的“原旨”,实际上是极不可靠的。
至于“主题”,则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作出的归纳,与“原旨”相去甚远。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归纳作品的主题,但认识作品的“原旨”却必须考虑到作者的意图。
那么,如何把握作品的“原旨”呢?从逻辑上说,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应有其“原旨”,然而实际情况却并不如此简单,尤其是像《西游记》这样的“奇书”,自其问世以来,其“原旨”便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
从阐释学的角度来看,正是这种种对“原旨”的探求,在不断丰富着《西游记》的内涵。
然而,自上一世纪20年代胡适、鲁迅等对明清以来各种观点基本上予以否定后,大多数研究者都接受了他们的意见,这实际上是不公正的。
这不仅仅是因为包括胡适、鲁迅在内的评论者们对《西游记》这部小说“原旨”的揭示,曾受到了前人的启发;更本质的问题在于,无论多么高明的评论者都要受到各自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都很难穷尽这部小说的全部丰富内涵。
因此,心平气和地重新审视明清以来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分析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可以更好地看出《西游记》“原旨”的揭示历程及其规律,对于更好地认识这部小说的性质也不无裨益。
一就今天所掌握的有关资料来看,明代关注《西游记》并对其原旨作出阐释者有陈元之、李贽、谢肇淛、袁于令、盛于斯、吴从先等人。
中考名著专项练习能力提升试题及答案(三)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名著导读(3)【2020浙江杭州】名著阅读(8分)7.根据阅读积累,选择与下列名著相对应的鲁迅先生的评论。
(4分)(1)《世说新语》_________ (2)《西游记》_________(3)《镜花缘》_________ (4)《馈林外史》_________A.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B.罗列古典才艺,亦殊繁多,所叙唐氏父女之游行,才女百人之聚宴,几占会书什七。
C.事起后汉,止于东晋,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缪惑,亦资一笑。
D.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8.假如《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准备再次出发,下列那个文学形象最有可能和他一起去探索海底世界?请结合该文学形象的性格和经历,简述理由。
(4分)白龙马(《西游记》)简.爱(《简.爱》)孙少平(《平凡的世界》)格列佛《《格列佛游记》)【答案】7.(1)C(2)D(3)B(4)A8.示例1:我选白龙马。
作为西海龙王三太子,对海洋很熟悉;化身白马,不辞辛劳跟随唐僧去西天取经;为救唐僧变作宫女,独自勇敢无畏地刺杀黄袍怪。
示例2:我选简.爱。
她是个自尊独立的女性,不依附于人,当发现心上人已婚后,毅然选择离开;她适应能力强,经历舅妈家的欺辱、洛伍德学校的折磨,依然顽强坚定地生活;她敢于闯荡,不满学校毫无气的生活,就决寂离开应聘家庭教师。
示例3:我选孙少平,他有冒险精神,年少时怀揣梦想,离开家乡去闯荡;能吃苦耐劳,只身前往黄原城揽活做苦力,脊背被压烂也不退缩;不怕危险,发生矿难时,勇敢地救下了自己的徒弟;煤矿出现用工难题,他组织工友想对策,机智地解决了问题,说明他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示例4:我选格列佛。
他从小就有航海梦想,努力学习航海知识:担任过船长,喜欢冒险,有丰富的航海经验,多次乘船远航;有很强的野外生存能力,曾在荒岛上靠生吃牡蛎和帽贝渡过难关。
《西游证道书》与明代《西游记》“李评本的比较摘要:《西游记》版本众多,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明代《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是它的第一个评点本,清初汪淇的《西游证道书》则是在此基础上改创而来。
目前学界对于这两个评点本主要从评点文字的角度进行研究,对它们的前后承继关系以及内容情节的差异等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
鉴于此,本文试从《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和《西游证道书》评点文字和内容的对比来探讨其中的差异和影响。
关键词:“李评本”;《西游证道书》;评点文字;文本内容《西游记》自问世以来,流传颇广,版本众多。
明代的《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以下简称“李评本”)更是开启了《西游记》评点的风潮。
到了清初,汪淇的《西游证道书》上承“李评本”之余绪,1加入对道家思想的阐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评点风格。
《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中说:“该书是对明刊本《西游记》进行节略、删改并加以评论的‘道书’体《西游记》简本。
”2吴圣昔先生在《证道书白文是西游记祖本吗》一文中指出,3《证道书》是以李评本为祖本改写而成的,并列举了《证道书》唐僧取经路上换关文牒上各个国家盖印的顺序来论证这一观点。
但吴先生并没有把“李评本”和《西游证道书》进行比较,而学界对此也缺乏研究。
一、内容情节笔者通过版本的对比后发现,《西游证道书》与“李评本”都属于百回本,4而且在回目的设置上也大体相同。
只有第九回到第十二回的内容有所变化,现列举如下:第九回《西游证道书》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李评本袁守城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第十回《西游证道书》老龙王拙计犯天条魏丞相遗书托冥吏李评本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第十一回《西游证道书》游地府太宗还魂近瓜果刘全许配李评本还受生唐王遵善果度孤魂萧瑀正空门第十二回《西游证道书》唐主选僧脩大会观音显像化金蝉李评本玄奘秉诚建大会观音显象化金蝉在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每一回前的回目即是这一回内容的梗概,换言之,就是可以通过回目来预知这部分的大体内容。
回眸再看西游--《李卓吾批评西游记》读后感-西游记读后感回眸再看西游--《李卓吾批评西游记》读后感 -西游记读后感编者按:本周又是动画当道,梦工厂的动画选材角度与喜欢在小格局背景下玩温情的皮克斯还是不太一样,他们似乎更具有一种地球村的意识,比如《驯龙高手》中跟海盗头衔不分家的北欧维京人。
故事的主体仍然是theone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只是粘贴了一个"驯龙"的新标签,想来也正是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念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带给我们希望、陪伴我们长大。
这次不知有多少孩子会梦想收养一只没牙恐龙仔做宠物?在书榜上,没有比《理想的下午》更适合5月初夏的情调啦,这位台北著名的"神仙大叔"舒国治随性的生活态度和简洁飘逸的文字,很容易就让人松垮的精神和着他用笔尖迈开的步子走下去,读完不禁认同,路上的风景,绝不在于你背包里的"无敌兔"。
游戏领域,人气动作射击游戏《失落的星球》又出续作,游戏将新增丛林等新场景,主人公也摒弃独自作战的模式,以"雪贼"们不同的视点展开故事,另外还将应广大玩家的要求加入多人协力挑战巨大AK的新系统,令人惊喜。
本期编者从众多来稿中遴选出好稿《回眸再看西游》以飨读者。
胡适先生作为《西游记》版本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在《西游记考证》中说:"《西游记》被这三四百年来的无数道士、和尚、秀才弄坏了,道士说,这部书是一部金丹妙诀;和尚说,这部书是禅门心法;秀才说,这部书是一部正心诚意的理学书,这些解说都是《西游记》的大仇敌。
"《西游记》问世以来,已经有很多"朋友"和"仇敌"对其考证过,其中不乏如鲁迅、胡适、郑振铎等名家,考证的结果,他们除了证明清楚自己是敌是友之外,还留下了一些证明不清的问题给新的"朋友"和"仇敌",比如《西游记》的作者,国内外学界就众说不一。
103臧慧远清代学者张书绅说:“《西游记》一书,原是千古疑案,海内一大闷葫芦。
”[1](新说《西游记》总批)自《西游记》刊世至今,相关研究屡见不鲜、不可胜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释儒、谈禅、证道等各家都自圆其说,而其中影响较为深远,至今仍被有些研究者所尊崇的则是与明代心学紧密联系的“求放心”之说。
此种观点认为《西游记》的“取经”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条“明心见性”的心路历程。
一、陈元之《刊西游记序》明代关于《西游记》的研究肇始于万历二十年(1592)刊行的金陵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简称“世德堂本”或者“世本”,全书二十卷一百回,这是现存最早的《西游记》版本),此书前有陈元之所撰的《刊西游记序》。
陈《序》全文共有672字,虽说简短,但言简意丰、辞近旨远,对后世对《西游记》的研究影响很大。
陈《序》先引用司马迁和庄子之语说明《西游记》被人遗忘的缘由:“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谭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庄子曰:‘道在屎溺。
’善乎立言!是故‘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
’若必以庄雅之言求之,则几乎遗《西游》。
”[2]然后对《西游记》作者模糊的传闻做了简要的介绍:“(《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
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
”[2]由此点出了《西游记》作者的不确定性,而后鲜明地指出了小说的创作主旨:其《叙》以为:孙,狲也,以为心之神。
马,马也,以为意之驰。
八戒,其所戒八也,以为肝气之木。
沙,流沙,以为肾气之水。
三藏,藏神、藏声、藏气之三藏,以为郛郭之主。
魔,魔,以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颠倒幻想之障。
故魔以心生,亦以心摄。
是故摄心以摄魔,摄魔以还理。
还理以归之太初,即心无可摄。
此其以为道之成耳。
此其书直寓言者哉![2]文中假借“旧叙”之说把唐僧师徒四人比作人的五脏六腑,孙悟空为“心之神”,白龙马则为“意之驰”;猪八戒是“肝气之木”,沙和尚则是“肾气之水”,唐僧更为“郛郭之主”,最终达到“归之太初”,即归之于“心”的目的。
第38卷第3期济宁学院学报2017年6月Vol.38No.3Journal of Jining University Jun.2017文章编号:1004-1877(2017)03-0114-06从《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看李贽的文艺思想王莹雪(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万州404120)摘要:《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对三国人物、事件的评点具有异乎寻常的眼光,表现出了李贽独特的视角与见识,这与他的思想渊源与文艺思想有着极大的关系。
明代文人李贽即李卓吾,倡导“童心”说,表现在文学评点上,则旨在不人牙慧,另出手眼,绝假存真,发前人之所未发。
这一文艺思想对三国主要人物、重要事件作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
关键词:李贽;三国演义;文艺思想中图分类号:I207.413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01-17作者简介:王莹雪(1979-),女,河南襄城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影视评论。
《三国志演义》不仅是一部情节摇曳多姿、语言生动形象、人物灿若群星、艺术成就极高的小说文本,而且它亦承载着东汉末年至西晋建国长达二三百年的历史,是“已经在明代社会中成为一种文化的历史。
”[1]235这部小说总结了前代“三国”素材,彰显了在世代读者传阅、鉴赏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都是中华民族集体意识的的结晶。
明代文人李贽在评点《三国志》时,有条件参阅之前学人积累下来的阅读经验。
但李卓吾并未拾人牙慧,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独自思考,对前人观点绝不盲从,从不人云亦云。
李贽认为读书是作者的再创作,既不是将书中作者蕴含之意尽数拿来,又不是受他人阅读期待的影响。
而是必须本人自有主张,自有真知灼见。
正如他所言:“凡读书,须自家另出手眼,方有长益。
若作矮人观场,随人悲笑,不过矮人而已。
丈夫七尺,可甘心作矮人乎哉?”[2]412《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对三国人物、事件的评点具有异乎寻常的眼光,表现出了作者李贽独特的视角与见识,这与他的思想渊源与文艺思想有着极大的关系。
“李贽批评本”《西游记》的几个问题
王辉斌
【期刊名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13)007
【摘要】今所存见的明刊本“李贽批评本”《西游记》,为无锡文人叶昼托名作伪的产物.卷首所附《西游记题辞》的作者“幔亭过客”,为吴县人袁于令,生于公元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卒于公元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词曲家与小说家.叶昼托李贽之名所批评的《西游记》,成书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前后,其所用底本,为唐光禄刻印于金陵世德堂的《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其批评主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西游记》宗旨的揭示,二即借批评以抒发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三为对《西游记》艺术的称道,四是对佛道思想的宣扬.其中,又以一、二为其批评的核心所在.
【总页数】6页(P33-37,52)
【作者】王辉斌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评语与李贽思想的矛盾——兼论该评本的评者归属问题 [J], 张天星
2.《西游记》"悟空"论--《西游记》数理批评之四 [J], 杜贵晨
3.关于《西游记》研究的几个问题--在第四届《西游记》国际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J], 李安纲
4.简论李贽与金圣叹关于《水浒传》批评的差异 [J], 刘福鹏;张丽杰
5.论李贽文学批评真伪观及其意义 [J], 杨媛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七年级《西游记》名著阅读竞赛(答案)名著复习一、选择题1.李卓吾评点《西游记》:“灵台方寸,心也。
一部《西游》,此是宗旨。
”西天取经之路也是孙悟空的修心之路。
请结合以下情节,比较孙悟空“被拒绝”或“被误解”后的表现,分析他的心灵成长。
①被拒绝:索宝水晶官——三调芭蕉扇②误解:三打骨精一一真假美猴王2.判断题(正确的打“√”错的打“×” )。
(1)美猴王为求长生不老,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须菩提祖师为师学艺,学得七十二般变化和十万八千里筋斗云。
(_____)(2)朱紫国国王被狮精推入井内淹死,狮精变作国王。
国王鬼魂求告唐僧搭救,八戒从井中背出尸身,悟空又从太上老君处求得金丹,救活国王。
(_____)(3)红孩儿听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用狂风卷走唐僧,用计骗擒八戒。
悟空战之不胜,请来观音菩萨,收服了红孩儿。
后来他做了观音菩萨的善财童子,终成正果。
(_____)3.名著阅读,完成填空。
《西游记》全书共100回,基本由两个故事组成,第1至7回写________________,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______________的矛盾处境。
第8至100回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蕴含着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真谛。
4.《西游记》中,孙悟空曾两度拜师。
请填写下表。
第一次拜师第二次拜师师傅①唐僧拜师缘由学一个长生不老,躲阎王之难②得名③孙行者收获④封为斗战胜佛5.《西游记》中红孩儿想吃唐僧肉,________(方法)迷惑唐僧,把唐僧抓到了火云洞。
悟空得知红孩儿是自己五百年前结拜的兄长______之子,想要借此关系向他讨还师父。
结果红孩儿不信悟空所说,从口鼻中喷出_______烧退悟空、八戒,最终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降服了他。
6.判断题。
(对的打“√”,错的打“×”)(1)唐僧西天取经,出发时唐太宗送给他一个紫金钵盂,作途中化斋之用。
论文关键词:《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评点;思想矛盾;评者;李贽;叶昼论文摘要:本文从思想印证入手认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评语流露的思想倾向与李贽的思想有明显的抵牾,却与叶昼评点的《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北西厢记》中的一些思想风格榫合,所以认为《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是叶昼伪托可信。
本文的讨论以及运用思想印证的方法对于考察署名李卓吾的小说戏曲评点和推动叶昼的相关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以下简称“李本”)是现存较早的《西游记》评点本,关于它的评点者,学术界一般根据明末清初人盛于斯《休庵影语》和钱希言《戏瑕》的记载认为是叶昼伪托。
但由于缺少确切的文献记载,在具体谈到评者问题时,学术界多采取较谨慎的态度,如谭帆先生说:“此书之评点者一般认为是叶昼。
”①(P.187)袁世硕先生在为《李卓吾、黄周星评西游记》写的《前言》中说:“《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是否出自李卓吾笔下,文献无证,今世学者多依钱希言《戏瑕》所说,疑为叶昼之的伪托。
”②(P.15)但伍丁先生为该书作的《整理说明》中又说:“李卓吾的批评,有人揭露系叶昼所托。
但就整个批评来看,除涉及作品本身的批评外,更多的具有思想史价值,如第一回回后总批所云,可见系出自李卓吾之手。
李卓吾的批评目的,主要的是借《西游记》小说宣扬泰州学派的学说……”②(P.24)伍先生的话给笔者很多启示,既然现存文献无法直接证明李本的评者,那么能否从李本评语所流露的思想风格入手探讨其评者呢?一、李本评语与李贽思想的矛盾翻检李本批语,可以发现,李本评语比同署名为李卓吾的容与堂刊本(以下简称“容本《水浒传》”)和袁无涯刊本《水浒传》的评语简单。
从文艺理论上看,李本评语除了对小说虚构(幻)的揭示颇有价值外,成就与袁本,尤其与容本《水浒传》的评点有一定差距。
但是李本评者用较多的笔墨浇胸中之垒块,这对我们考察李本评者的意趣神色留下了较丰富的材料。
概括起来,可以发现李本评者与李贽的思想志趣相冲突最明显处有以下四个方面: 1.蔑视女性总体上讲,明代“四大奇书”女性角色的刻画带有很多异化成分,并没能得到较公正的描述。
就《西游记》文本而言,除了已剔除人欲的女菩萨、女仙以外,与唐僧师徒纠缠的女性几乎皆是食欲、情欲或色欲之化身,但这些是从《西游记》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得以体现的。
李本评者认为《西游记》中“尚多隐语”,评点之目的是“今特一一拈出,读者须自领略”(第十四回后总批)。
所以他的评点多是就事生发、不囿文本、倾吐胸中垒块,对女性的评论尤其如此。
如他认为黄袍怪不是什么妖魔,百花羞反倒是妖魔:“那怪尚不是魔王,这百花羞真是个大魔王!”(第二十九回总评)为何认为公主是魔王?推测起来,无非是因为“一个百花羞,便够断送此魔矣”(第二十九回总评),因为黄袍怪的失败寻根求源是女人造成的。
这显然是牵强之辞,明显有对女性的偏见,大抵他是看不起要强或有主见的女性的。
因而该回他又评道:“到底是妇人所制。
还是妖魔狠?还是妇人狠?”他还对妒妇进行谩骂:“妖魔是妒妇,妒妇是妖魔。
”(第五十九回评语)可以说他对女性的成见早就溢出文本所提供的内容,五十九回“大圣长叹一声道:‘好厉害妇人!’”他批道:“那妇人不厉害。
”不仅如此,他往往借评点直接詈骂女性是妖魔,“既是女人矣,缘何不是怪物妖精?”(第五十四回评语)“非干妖魔痴事,还是女人更妖魔耳”(第七十回评语),“妖精多变妇人,妇人多恋和尚,何也?作者亦自有意。
只为妖精就是妇人,妇人就是妖精。
妖精妇人,妇人妖精,定偷和尚故也”(第八十二回总评),“人言蝎子毒,我道妇人更毒。
或问:何也?曰:若是蝎子毒似妇人,他不来假妇人名色矣。
为之绝倒。
或问:蝎子毒矣,乃化妇人,何也?答曰:似妇人,尤毒耳。
”(第五十五回总评)他得出的结论是“看来世上只有妇人毒”(第五十五回评语)。
综上所言,李本评语流露的女性观比《西游记》文本对女性的异化走得更远,说李本评者思想中有蔑视女性之倾向并非过分之辞。
[!--empirenews.page--] 李贽的妇女观学术界多有探讨,此不赘论,概括起来主要有:李贽主张男女平等,他一生还践履该主张;在妇女的社会角色上,他认为妇女同样有参政、接受教育的权利;他还认为妇女可以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
③李贽的妇女观虽然有时流露出矛盾,但瑕不掩瑜,他的妇女观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度。
这些与李本评者蔑视女性的思想倾向相比可谓大相径庭。
除了在整体上有鄙视妇女的倾向外,李本评者还认为妇女见识低下,“妇人见识,大足误事”(第三十回评语)。
而李贽认为妇女的见识并不在男子之下,“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④(P.58-59)另外,在看待女性的情欲问题上,李本评者有明显的禁欲倾向,如七十一回,紫阳真人送给朱紫国娘娘一件他人触不得、自我脱不下的霞衣,他评道:“安得张真人棕衣,凡妇人都与她一件也?”显然他主张要禁锢住妇女的情欲、把持住妇女的贞操,这种主张与李贽的妇女观是矛盾的。
李贽是晚明人情物欲的积极倡导者,认为“盖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④(P.132)因而卓文君主动出击、追求自由婚姻不是什么“淫奔”,而是与其“徒失佳偶,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⑤(P.626)。
总之,李本评语流露的妇女观与李贽的妇女观相较,有保守与激进、落后与进步之别。
2.鄙视和尚《西游记》作者对出家人既有赞美也有讽刺,其中讽刺的成份尤令人深思。
值得注意的是,李本评者能较敏锐地点出《西游记》中对佛界净土的刺谑成分,如第六十六回“佛祖道:‘铙破,还我金来。
’”他评道:“佛祖也只要金。
”该回总评又强调:“笑和尚,只是要金子。
不然,便做个哭和尚了。
”第九十八回阿傩、伽叶向唐僧索要人事,他评道:“此起(处)也少不(了)钱。
”这样的评点深谙《西游记》讽谑的趣味。
但综合而言,他对和尚尤其是当时的和尚深为鄙视。
首先,他认为当时的和尚不学无术。
第四十回悟空提醒唐僧注意《多心经》的要旨,他连用两处“着眼”提醒读者留意,该回总评云:“行者说《心经》处,大是可思,不若今之讲师,记得些子旧讲说,便出来做买卖也。
今之讲经和尚,既不及那猴子,又要弄这猴子怎的?”另如,他认为当时的和尚该杀,因为当时“灭法”的都是和尚。
可见,李本评者对其时的和尚修为很不满,因而骂当时和尚皆是无用之辈,连做药引子都不配。
其次,他对当时和尚、道士的行为也颇有微词。
如“原来道士都是畜生”(第四十六回评语),“如今真道士也没有,假和尚太多”(第四十四回评语),“如今和尚,那个不会弄嘴?”“如今和尚的嘴脸更多”(第七十四回评语),“可见和尚好人少”(第九十六回评语)。
正因为他对妇女与和尚成见颇深,所以有时把妇女与和尚放在一起揶揄,如第二十九回,百花羞替唐僧向黄袍怪求情,他评道:“老婆替和尚讨分上,可疑!可疑!”第七十回,悟空关上门与朱紫国娘娘说话,他批道:“一个娘娘,一个和尚,关在门里,甚是可疑。
”这类评点流于低级庸俗,遂堕恶趣。
李贽的确鄙视过出家人,他回忆自己的思想历程时曾说:“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
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
”⑥(P.1604)但是李贽四十至五十岁时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一是四十岁左右接受了王阳明心学,二是五十岁以后佛家思想日趋浓厚,“五十以后,大衰欲死,因得朋友劝诲,翻阅贝经,幸于生死之原窥见斑点。
”佛学对五十岁以后李贽的影响,他自己归结为“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④(P.347)。
李贽晚岁,“唯以不肯受人管束之故”,④(P.185)即寻求身心的自由,遂落发为僧,遁入空门。
李贽五十四岁以前始于寒窗苦读,既而糊口四方,后又奔波仕途,是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评点《西游记》的。
如果李本评点出自李贽之手,也应是他五十四岁弃官专事著述之后,他自言:“手不敢释卷,笔不敢停挥,自五十六岁以至今年七十四岁,日日如是而已。
”④(P.285)这一点还可以从1592年袁中道兄弟去武昌见到他逐字批点《水浒传》和他同年写给焦弱侯的信中提到自己正在批点《水浒传》、《西厢记》和《琵琶记》得到佐证。
⑦所以,对于一个释家思想日趋浓郁、托身佛门之人来说,借小说评点对出家和尚大发鄙视的言论是难入情理的;再者,李贽五十岁后结交了许多僧人,包括任姚安知府时与当地名僧讨论佛法,入鸡足山阅读佛教典藏,入住麻城维摩庵、芝佛院,寓居西山极乐寺、南京永庆寺、商城法眼寺等。
从李贽的著作中看,不少和尚如定林、心如、真可、深有、无念、黄安二上人等都是他的至交,另外在武昌、龙湖时期与他同吃住为他抄书的常志、怀林也是和尚;复次,李贽别署甚多,其中不乏秃翁、和尚、李上人之类的佛家称呼。
因而,我们可以说李本评者对和尚蔑视的态度与李贽的思想及行为若水火之难容。
[!--empirenews.page--]3.非议王门在李本评语中,有两处带有鲜明倾向性的评论很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处在第三回:“此时七大圣自作自为,自称自号,耍乐一日,各散讫”。
李本评道:“何圣之多也,极像讲道学先生,人人以圣自居,却不令人笑杀。
”第二处在第四十一回,悟空向红孩儿解释曾与牛魔王等七位结为兄弟,号称七大圣,李本评云:“何圣人之多也?极像讲良知者,一入讲堂,便称大圣人矣!”将这两条评语联系起来可以看出,“讲良知者”指王门,“人人以圣自居”就是王门“满街人都是圣人”⑥(P.116)、“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⑧的主张。
李本评者借评点对王门心学予以抨击,可以说这样的言论与李贽的思想、行径尤为抵触。
李贽“其学不守绳墨,出入儒佛之间,而大旨渊于姚江”⑨(P.61),四十岁时接受王阳明心学,“不幸年逋四十,为友人李逢阳、徐用检所诱,告我龙溪先生语,示我阳明先生书,乃知得道真人不死,实与真佛、真仙同,虽崛强,不得不信之矣。
”⑥(P.1604)李贽师出王门而自有传承:“心斋之子东崖公,贽之师。
”⑤(P.426)东崖公就是王艮之子王襞,所以学术界多把李贽看作王门心学中影响最大学派泰州学派的殿军。
而且,李贽还完全继承“满街都是圣人”、“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的主张而又有所发展,如云:“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故阳明先生曰:‘满街皆圣人。
’佛氏亦曰:‘即心即佛,人人是佛。
’夫惟人人即皆圣人也,是以圣人无别不容已道理可以示人也”④(P.30),“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
”⑩(P.361)不仅如此,李贽对王门人物推崇备至,“当时阳明先生门徒遍天下,独有心斋为最英灵。
……心斋之后为徐波石,为颜山农。
……盖心斋真英雄,故其门徒亦英雄也。
波石之后为赵大洲,大洲之后为邓豁渠;山农之后为罗近溪,为何心隐,心隐之后为钱怀苏,为程后台:一代高一代。
所谓大海不宿死尸,龙门不点破额,岂不信乎!”④(P.8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本中这两处对王门心学的批判,如果出自李贽,那他就是在非议师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