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1.2.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学习目标1、理解生物圏的范围。
(重点)2、了解7种不同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各自特点。
(重点)3、理解生物圏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4、确立保护生物圏的意识。
二、自主学习,拓展深入1、复习:生物圏的定义——地球上与其的总和就叫生物圏。
2、生物圏的范围如果以海平面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到约,向下可深入。
它的范围包括、水圏的大部和。
●拓展知识(1)大气圏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是,还有等微小生物。
(2)水圈中大多数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以内的水层中,主要是受因素的影响。
(3)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它是一切陆生生物的“”。
(4)能在生物圏各个圈层活动的是3、7种生态系统(1)草原生态系统多分布在地区,年降雨量,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仍然是非常丰富的。
草原在和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形成的生态系统。
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支物的种类很多。
湿地具有、的作用。
有“”之称。
(3)海洋生态系统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
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海洋中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生氧气总量的% (4)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的地区,动植物种类。
森林在、、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之称。
(5)淡水生态系统包括、、等,由与其中的生物组成。
淡水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的水源,在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6)农田生态系统以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的能力较差,因此,需要在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7)城市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
消费者主要是,而不是野生动物。
由于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多,容易产生。
4、生物圏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实际上,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这种关联表现在方方面面。
(1)从非生物因素来说,阳光普照于所有的,大气在不停地有规律地环流,水和水蒸气也在内运动。
初一生物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试题答案及解析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海洋生态系统B.陆地生态系统C.城市生态系统D.生物圈【答案】D【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选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圈的知识,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生物圈B.陆地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草原生态系统【答案】A【解析】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可大可小,一片森林、一条河流都可以叫做生态系统,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A正确;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都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B、C、D错误,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知识,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明确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3.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但如今黄河已经成为世界罕见的“悬河”。
治理黄河最根本的措施是()A.加强黄河两岸堤坝的修筑B.对黄河河床底部的泥沙清淘C.大力培养水生生物D.植树、种草,解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答案】D【解析】“加强黄河两岸堤坝的修筑”和“ 对黄河河床底部的泥沙清淘”只能暂时保住“悬河”的安全,不是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A、B错误;“大力培养水生生物”对于治理黄河没有直接作用,C错误;黄河成为“悬河”是由于黄土高原植被被破坏,大量水土流失造成的,植树、种草,解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才是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D正确,选D【考点】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解答此题需要学生认识生物会影响环境的道理,树立环保思想。
4.地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答案】×【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学设计孙偲艳一、教材分析: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当今社会由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的变化也极大的影响着人类活动,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
本节内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宏观角度来开始生物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学会识别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3、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培养保护生物圈的意识难点:理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收集生物圈的资料,制作课件。
2、情境导入出示课件,展示地球的壮丽景观,引起学生注意并欣赏。
3、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的结构 通过展示的课件,引出生物圈的概念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4、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图画讨论一下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
课件展示各生态系统并总结特点。
分布、 特点、 植物、 动物、作用等方面例:森林生态系统分布:湿润或较湿润的地方。
特点:动植物种类繁多,处于稳定状态。
植物:以乔木为主,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
动物:由于在树上容易找到丰富的食物和栖息的地方,所以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种类特别多。
作用:1、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林副业产品2、改善生态环境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提出问题,首先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区别在于哪里?(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数量多,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有“绿色水库”之称。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学习目标: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各圈层的主要组成成分2、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3、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学习重点: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难点: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______,它是______________共同的家园。
2、生物圈的范围:________的底部、_________的大部、__________的表面。
3、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这种性表现在方方面面。
例如,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作为生态系统,源自西部源头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
河水奔流东去,滋润着沿途的生态系统,养育着亿万人口和其他生物。
它们沿途还形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最终夹裹着陆地上的土壤和其他物质,融入生态系统。
4、__________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吗?你认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态系统吗?三、合作探究(一)利用课本插图或挂图,阅读课本第26页,回答下列问题:1、生物圈的厚度约有多少?2、说出各圈层的主要组成成分及主要生物类型。
3、生物圈中的三个圈层是截然分开的吗?(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阅读课本29-30页内容完成:1.做游戏“我爱我家”全班分成6组分别扮演森林、草原、海洋、淡水、农田、城市生态系统,发挥你们的想象力,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你们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达出来,向其他同学展示你们的“家”。
2.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_____________,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___________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的植物;湿地生态系统是在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形成的,__________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第一单元第二章中的一个重点课。
教材特点1、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2、现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明显,因此,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了解生物圈;3、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宏观得来开始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生物课标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从生物圈的角度介绍人和其他生物,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学习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重点: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难点: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我们将本章教学目标设计如下:认知目标:1、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角色扮演,提高小组合作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培养目标: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说教学思路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实践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在此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态系统景观的资料以及美国科学家进行生物圈II号实验的影象资料。
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析、讨论,让他们充分展示课下在网络上获得的知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最后教师展示两则对比材料,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知识得到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始终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说教法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第二章《了解生物圈》共三节,分别从个体水平、生态系统水平和生物圈水平上,以由浅入深、从局部到整体、层层递进的方式,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揭示生物与环境是如何构成统一的整体,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构建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概念。
所以,本节课仍旧紧紧围绕“生物与环境的整体性”这条主线,对生物圈进行介绍,本节最后的结束语“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可视为对本节乃至本章内容的高度精炼。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从个体水平及生态系统水平两方面,对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及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保护生物圈”相关的社会责任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种认识与了解具有一定片面性与局部性,所以,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依靠紧密的联系构成一个更大的整体——生物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1、通过对不同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的范围进行探讨与模拟,能够用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生命观念)2、通过对非生物因素、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三个角度的资料分析,对生态系统之间的关联性的实例进行探讨与交流,以及运用归纳与概括的方法,能够描述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能够概述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能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科学思维)3、能够对生活中、多媒体中常见的关于生物圈的生物学现象、热点新闻等作出合理的假设,认同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社会责任)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2、教学难点:不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联五、教学方法以“生物与环境的整体性”为主线,以直观的图示及相应的文字资料为依托,将师生之间的探讨与交流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疑导入技能训练展示“想一想,议一议”,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尝试进行回答,并进行“作出假设”的技能训练思考问题作出假设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并进行“作出假设”的技能训练,并初步感知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初步感知生物圈生物与环境的整体性。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案设计思路及反思黑龙江省农垦北安分局逊克农场中学刘晓玲一、教学设计思路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研究探讨的方式来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满足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所以在“生物圈”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课下收集有关生物圈的资料,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多渠道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思考与辨析、创新与实践的能力,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1、分析教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一节是由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
通过学习生物圈的范围、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可以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2、确立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学会识别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破坏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3、分析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难点:理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4、设计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调查,讨论,角色扮演,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态系统景观的资料,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策略对“生物圈范围”的学习,组织学生对生物圈的层次结构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弄清楚地球上的哪些地方有生物,然后认识到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本节的重点,这对诠释“家”的含义很重要。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以海平面为准,上达10千米,下达10千米。
2.生物圈中的生物:
a.大气圈中主要有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以及细菌等微小生物
b.水圈中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面150米以内
c.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的条件:营养物质、水、空气、阳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4.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是绿色水库、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6.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初中生物第 1 页共1 页。
初中生物《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答辩题目及解析1.请简述生物圈的范围和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参考答案】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数量多,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草原生态系统多分布在干旱地区,降水量少,动植物种类较少,缺乏高大植物,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海洋生态系统是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流动。
空气中的氧气70%来自海洋中的植物。
淡水生态系统由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与淡水生物组成。
淡水生态系统可以为人类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水源,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隐形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沼泽,掉进沼泽地越挣扎陷的越深,沼泽地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
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最大特点都是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人的监控才能正常的运作。
如果没有人的存在,这些人工生态系统都会遭破坏,像森林和草原那些生态系统,我们叫做自然生态系统,如果自然生态系统有人参与,会很容易被破坏,但人工生态系统没有人也很容易被破坏,这就是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因此农田生态系统抗旱、抗涝或病虫害的能力较差,在栽培和管理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城市生态系统容易产生环境问题。
【要点分析】本题属于学科知识类问题的考查。
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考官出此题的目的:第一,打算考查考生的专业知识是否扎实;第二,考查考生是否能用专业术语规范讲解;第三,可能刚才考生试讲中有较明显的知识性错误。
因此建议考生能用学科专业术语作答,若试讲中有讲错则可以借此机会虚心承认并改正;最后,建议考生最好可以最后给出巧妙的记忆方法,即学法指导。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参考答案】根据我对本节课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描述生物圈的范围,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能选取多方面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二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1.教材提供的多幅图片及自己查阅的各种资料,初步学会识别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结合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及讨论,以河流生态系统为例说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对学生进行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的教育。
3.“生物圈Ⅱ号”这个典型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建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学生:分组准备各个生态系统的相关材料。
教师:关于生态系统的影像资料及放像设备。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1.复习什么是生态系统,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富集的例子。
学生讨论教师以日本的水俣病为例进一步说明生物与环境这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2.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学生先后发言,各自介绍一个生态系统,
之后补充,提问。
认真倾听并随时观察课上学生的表现,适时提出问题。
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观看电视片《话说长江》片段,学习教材《DDT的事例》,思考:生物圈的整体性对人类的活动产生什么影响。
(1)说明长江作为河流生
态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的关系。
解释DDT对生物圈的影响。
4.保护生物圈。
(1)分析不成功的《生物
圈Ⅱ号》的事例。
(2)技能训练,作出假设,
分小组讨论小明提出的问题。
(1)课堂提问关于教材
P32,33的内容。
(2)小结本节课内容。
(3)做P32/2练习,写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以日本的水俣病这个典型事件为例,复习上节课学习过得的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同时应指出水俣病是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的例子,但我认为举这个例子根本目的是要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形成统一整体是生态系统,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从而引入新课。
二、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请学生代表发言(介绍不同的生态系统)。
在学生发言中应注意两个倾向,一是大谈环境污染的例子,二是不太注意与其他生态系统的联系。
笔者认为,人类活动中的一些有影响环境的事件应当讲,但绝不是为了讲而讲,为了渲染而讲,应当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使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
再者,只有清楚每个生态系统和其他生态系统的异同点,才能更清楚这些生态系统不是各自独立的。
这样才能更顺利的引入下面内容的学习。
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有了上面的学习,介绍,讨论,再加上讲这个问题之前先放一段《话说长江》的部分内容,学生对此应是不难理解的。
《话说长江》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一个专题片,片中将长江自西向东的源头,流域及入海的全流域过程展现在观众面前,长江的长度之长,流域范围之广,地形地域之复杂,生态环境之多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教材中还有一个生动的例子是关于DDT的。
他本来是在欧,亚,美大陆上使用的化学药剂,但是人们不但在海洋生物体内发现其大量的存在,而且在南北极的任何动物体内也有了他的身影。
这就告诉人们,整个地球上的动物,植物,陆地,海洋,大气和各种矿物资源都是生态系统的一员,人类赖以生存在其中。
如果地球上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遭到破坏,必将造成生态失衡,人类也将遭到灭顶之灾。
通过学习,应当使学生建立起大环境观,通过事例对学生进行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的教育。
四、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通过上面的学习可以认识到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那么人类能够模拟一个与生物圈类似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吗?20世纪90年代不成功的“生物圈Ⅱ号”的事例用事实告诉我们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所有的成员都应该珍惜它。
教材P32列出了一个现象:小明同学父亲的小时候村边小河的生物种类与小明现在所看到的有很大的不同。
对于长期在城市中生活的孩子来说,恐怕很少有人有这种生活体验。
但是我认为学生可以根据学过的知识,展开广泛的讨论,并做出没有没有任何限制但基本符合实际的种种假设。
必须指出的是村边的小河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却是整个生物圈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更有必要从身边的小事,身边的环境做起,共同关爱我们的生存环境。
本课小结:
地球上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