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茶坝中学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同步巩固练习:第1章 第2节第1课时(解析版).doc
- 格式:doc
- 大小:55.46 KB
- 文档页数:4
1.(2012·包头高一测试)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 .蒸发操作时,待蒸发皿中有少量固体形成时,才能用玻璃棒搅拌B .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C .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D .萃取操作时,一般选择有机萃取剂,且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大解析:选A 。
进行蒸发操作时,一开始就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溅出,故A 不正确。
2.下列仪器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A .①③⑤B .②③⑤C .②④⑤D .①②⑥解析:选B 。
漏斗可用于过滤操作;分液漏斗用于萃取分液;蒸馏烧瓶用于蒸馏,这三种仪器都可用于物质分离。
3.下列离子检验的方法正确的是( )A .某溶液―————―→+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l -B .某溶液―————―→+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SO 2-4 C .某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u 2+D .某溶液―————―→+稀硫酸生成无色无味气体,说明原溶液中有CO 2-3 解析:选C 。
本题考查了典型离子的检验。
故A项CO2-3干扰,B项Ag+干扰,D项HCO-3干扰,选C。
4.(2012·沈阳高一检测)将所列仪器组装为一套实验室蒸馏石油的装置,并进行蒸馏,可以得(2)写出A仪器的进水口:________,出水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字母表示装置的连接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B中注入原油后,加入几片碎瓷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Na 2CO 3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 A .Na 2CO 3是碱 B .Na 2CO 3是盐C .Na 2CO 3是钠盐D .Na 2CO 3是碳酸盐解析:选A 。
Na 2CO 3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所以它是盐而不是碱。
Na 2CO 3中含有钠离子,所以是钠盐,Na 2CO 3中含有碳酸根离子,所以是碳酸盐。
2.(2012·湘潭高一检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曾以CCl 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制造出了纳米级金刚石粉末。
该成果在世界权威杂志《科学》上发表后,立即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的成功。
下列关于这一事实的理解错误的是( )A .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B .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C .CCl 4是一种化合物D .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解析:选A 。
该反应为CCl 4+4Na ===== 700 ℃C +4NaCl ,属置换反应,根据原子守恒定律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金刚石是由非金属元素碳构成的非金属单质;CCl 4是由碳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3.下列各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解析:选B 。
纯碱成分是Na 2CO 3属于盐类物质,熟石膏成分是2CaSO 4·H 2O 属于盐类物质,CO 2属于酸性氧化物,石灰石成分是CaCO 3,属于碳酸盐。
4.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解析:选A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
B 项中存在化合物分子和单质分子,属于混合物;C项是由两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D项是单质,属于纯净物。
5.现有下列7种物质:a.纯碱、b.盐酸、c.稀硫酸、d.氧化钙固体、e.烧碱、f.二氧化硫、g.氢氧化铁。
利用上面提供的7种物质,按下列要求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无氧酸与钠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2课时物质的转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夯实基础轻松达标1.(2020辽宁凌源联合校期中)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内容基本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O2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A项错误;“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描述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项正确;烈火焚烧指的是可燃物燃烧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项错误;蜡烛燃烧时有CO2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项错误。
2.下列化学反应中有一个与其他三个在分类上不同,这个化学反应是()A.3Fe+2O2Fe3O4B.CO2+C2COC.NH4HCO3NH3↑+H2O+CO2↑D.CaCO3+CO2+H2O Ca(HCO3)2项中的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而其他三项中的化学反应均为化合反应。
3.(2019浙江4月选考,4)下列属于置换反应的是()A.4NH3+5O24NO+6H2OB.2Na2SO3+O22Na2SO4C.2Na2O2+2CO22Na2CO3+O2D.2KI+Cl22KCl+I2项,该反应无单质生成,不属于置换反应,所以错误;B项,该反应无单质生成,不属于置换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所以错误;C项,该反应无单质参加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所以错误;D项,该反应有单质参加和生成,属于置换反应,所以正确。
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反应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和另一种化合物。
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立即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
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你认为其中错误的是()A.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B.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l4是一种化合物D.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解析由题意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为CCl4+4Na C+4NaCl,由此可知B、C、D项正确;金刚石是一种非金属单质,A项不正确。
1.第46届IUPAC大会暨43届IUPAC学术大会于2011年7月30日~8月7日在波多黎各圣胡安市举行。
1971年,在由41个国家参加的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上,正式通过了“物质的量”作为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
下列有关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的量和摩尔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B.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6.02×1023个微粒C.摩尔是既表示微粒又表示质量的单位D.用“摩尔”(而不用个)计量微观粒子与用“纳米”(而不用米)计量原子直径,计量思路都是扩大单位解析:选B。
摩尔不是物理量,它是物质的量的单位,A不正确;摩尔只是用来表示微观粒子数目的多少,它不能用来表示质量,C不正确;摩尔是缩小计量单位,而纳米是扩大计量单位,D不正确。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摩尔是表示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B.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6.02×1023C.0.5 mol H2O中所含H原子数为6.02×1023D.2摩尔氯含有1.204×1024个氯分子解析:选C。
在使用物理量时,务必要正确注明单位。
看清粒子的种类是解题的关键,问题的落脚点:到底是分子、原子还是电子。
3.(2012·衡阳高一检测)某原子的摩尔质量是M g·mol-1,则一个该原子的真实质量是() A.M g B.1/M gC.M/6.02×1023 g D.6.02×1023/M g解析:选C。
1 mol该原子的质量是M g,1 mol该原子中含有6.02×1023个原子,故一个原子的质量=M/6.02×1023 g。
4.147 g H2SO4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0.5 mol H2SO4的质量是________ g,其中含有________ mol H原子,含有________ mol O原子;2 mol H2SO4中含有H2SO4分子数为________个,含氢原子数为________个。
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巩固练习(人教版2019)一、单选题1.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含有CO 、H 2、SO 2、Cl 2、HCl 中的一种或几种,把它们通过NaOH 溶液,无明显现象;再通过红热的CuO 粉末,粉末变成红色;再通过无水硫酸铜,变蓝,最后通入AgNO 3溶液中,无沉淀生成,原混合气体中( )A .肯定没有Cl 2和HClB .CO 和H 2中至少有一种C .肯定有SO 2D .不能确定有无Cl 2、HCl 、SO 22.在甲、乙两烧杯溶液中,分别含有大量的Cu 2+、K +、H +、Cl -、CO 23-、OH -中的三种,已知甲烧杯的溶液呈蓝色,则乙烧杯的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A .Cu 2+、H +、Cl -B .Cl -、CO 23-、OH - C .K +、CO 23-、OH - D .K +、H +、Cl -3.分别向下列各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 固体,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最小的是( )A .水B .醋酸溶液C .盐酸D .NaCl 溶液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 .铁与稀盐酸反应:222Fe 6H 2Fe 3H +++=+↑B .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2OH H H O -++=C .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2Zn Cu Zn Cu +++=+D .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2244BaSO BaSO +-+=↓ 5.有一种固体化合物X ,本身不导电,但熔融状态下或溶于水时能够电离,下列关于X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X 只能是盐类B .X 可能是非电解质C .X 一定是电解质D .X 可以是任何化合物6.加入NaOH 溶液后,下列溶液中哪种离子数目会减少A .CO 32-B .Fe 3+C .SO 42-D .Ba 2+7.提纯含有少量Ba(NO 3)2杂质的KNO 3溶液,可以使用的方法为( )A .加入过量的Na 2CO 3溶液,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适量的稀硝酸B .加入过量的K 2SO 4溶液,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适量的稀硝酸C .加入过量的Na 2SO 4溶液,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适量的稀硝酸D .加入过量的K 2CO 3溶液,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适量的稀硝酸8.钛酸钙(CaTiO 3)材料制备原理之一是CaCO 3+TiO 2高温 CaTiO 3+CO 2↑。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燃烧热 能源》周考卷四 ——中的反应的反应热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每小题有1-2个正确选项)1.已知295k 时,H +(aq)+OH -(aq)===H 2O(l)ΔH =-57.3kJ/mol ,推测含1mol HCl 的稀溶液与含1mol NH 3的稀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 )A .大于57.3kJB .等于57.3kJC .小于57.3kJD .无法确定 解析:因NH 3溶于水形成NH 3·H 2O ,而NH 3·H 2+4+OH -要吸热,因而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 。
答案:C2.将V 1mL 1.0mol/L HCl 溶液和V 2mL 未知浓度的NaOH 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 1+V 2=50mL)。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B .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能转化为热能C .NaOH 溶液的浓度约为1.0mol/LD .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解析: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B 对;中和反应有水生成,但有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如H 2+CuO=====△H 2O +Cu 是吸热反应,D 错;从图中分析,当加入HCl 溶液5mL 、NaOH溶液45mL 时,反应后温度为22℃,故实验时环境温度小于22℃,A 错;加入HCl 溶液30mL时反应放热最多,因为酸碱恰好中和,故c (NaOH)=1.0mol/L×30 mL 20 mL=1.5mol/L ,C 错。
答案:B3.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的中和热可表示为:H +(aq)+OH -(aq)===H 2O(l) ΔH =-57.3kJ/mol已知:CH 3COOH(aq)+NaOH(aq)===CH 3COONa(aq)+H 2O(l) ΔH =-Q 1kJ/mol12H 2SO 4(浓)+NaOH(aq)===12Na 2SO 4(aq)+H 2O(l) ΔH =-Q 2kJ/molHNO 3(aq)+KOH(aq)===KNO 3(aq)+H 2O(l)ΔH =-Q 3kJ/mol上述反应均为溶液中的反应,则Q 1、Q 2、Q 3的绝对值大小的关系为( )A .Q 1=Q 2=Q 3B .Q 2>Q 1>Q 3C .Q 2>Q 3>Q 1D .Q 2=Q 3>Q 1 解析:ΔH =-57.3kJ/mol 表示的是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的中和热,Q 3=57.3kJ ;CH 3COOH 与NaOH 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但由于醋酸的不断电离会吸收热量,因此最终放出的热量Q 1比57.3kJ 小;浓硫酸与NaOH 溶液中和的同时也在被稀释,因此放出的热还包含溶解放出的热,Q 2>57.3kJ 。
第一章第一节同步巩固测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安全措施不.恰当的是( )A.实验室使用电器时,不能用湿手接触电器B.实验结束后,应关好水龙头、排气扇及切断电源C.未经老师允许,可以带食物进实验室,可以边做实验边吃东西D.酒精灯里的酒精不准带出实验室2.下列混合物适于用过滤法分离的是( )A.KCl、NaNO3B.水、酒精C.Na2CO3、CaCO3 D.MgSO4、ZnSO43.某溶液中可能含有SO2-4、CO2-3、Cl-.为了检验其中是否含有SO2-4,除BaCl2溶液外,还需要的溶液是( )A.H2SO4B.HCl C.NaOH D.NaNO34.提纯含有少量泥沙的粗盐,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过滤、蒸发、结晶、溶解B.溶解、蒸发、结晶、过滤C.溶解、蒸发、过滤、结晶D.溶解、过滤、蒸发、结晶5.下列事故或药品的处理正确的是( )A.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冲洗B.当出现CO中毒时,应立即将中毒者抬到室外新鲜空气处C.制取并收集氧气结束后,应立即停止加热D.将含硫酸的废液倒入水槽,用水冲入下水道6.蒸发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使蒸发皿盛满滤液,用小火加热B.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晶体时停止加热C.待溶液蒸干后,再停止加热D.将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7.下列实验操作中,主要不.是从安全因素考虑的是( )A.酒精灯在不使用时,必须盖上灯帽B.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外壁干燥后再预热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约45°角),外壁干燥后再预热D.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应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氧化铜8.某溶液中存在Mg2+、Ag+、Ba2+三种金属离子,现用NaOH、Na2CO3、NaCl 三种溶液使它们分别沉淀并分离出来,要求每次只加一种溶液,滤出一种沉淀,所加溶液顺序正确的是( )A.Na2CO3NaCl NaOH B.NaOH NaCl Na2CO3C.NaCl NaOH Na2CO3 D.NaCl Na2CO3NaOH9.如果你家里的食用花生油不小心混入了大量的水,利用你所学的知识,最简便的分离方法是()10.某实验小组只领取下列仪器和用品:铁架台、铁夹、铁圈、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漏斗、分液漏斗、酒精灯、玻璃棒、量筒、蒸发皿、锥形瓶、牛角管、火柴.不.能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A.蒸发B.萃取 C.过滤 D.蒸馏11. 自来水中因含有少量Fe 3+而不能用于溶液的配制,实验室为了除去自来水中的Fe 3+获得纯净水,可采用的方法是( )A .过滤法B .结晶法C .蒸馏法D .沉淀法12.下列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中,主要是从溶解性的角度考虑的是( )A .蒸发B .蒸馏C .过滤D .萃取13. 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 .使用分液漏斗分液时,应将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B .蒸馏实验不一定使用温度计C .用CCl 4萃取碘水中的碘D .过滤(如图)时,可将悬浊液从烧杯直接倒入漏斗中14. 有Na 2CO 3、AgNO 3、BaCl 2、HCl 、NH 4NO 3五种无标签溶液,为鉴别它们,取四支试管分别装入一种溶液,向上述四支试管中加入少许剩下的一种溶液,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有三支试管出现沉淀时,则后加入的是AgNO 3溶液B .如果四支中都没有明显现象时,后加的是NH 4NO 3溶液C .一支试管出现气体,两支试管出现沉淀时,最后加入的是HCl 溶液D .若只有两支试管出现沉淀时,则最后加入的是BaCl 2溶液15.下列萃取与分液结合进行的操作(用CCl 4作萃取剂,从碘水中萃取碘)中错误的是( )A .饱和碘水和CCl 4加入分液漏斗中后,塞上上口部的塞子,用一手压住分液漏斗上口部,一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B .静置,待分液漏斗中液体分层后,先使分液漏斗内外空气相通(准备放出液体)C .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全部下层液体沿承接液体的烧杯内壁慢慢流出D .最后继续打开活塞,另用容器承接并保存上层液体 16.下列实验设计方案中,可行的是( )A .用加入适量铜粉的方法除去Cu(NO 3)2溶液中的AgNO 3杂质B .用洗气瓶中的NaOH 溶液除去CO 2气体中混有的HCl 气体C .向某无色溶液中仅加入BaCl 2溶液,以检验未知溶液中的SO 2-4 D .先后添加石蕊试液、BaCl 2溶液,可将盐酸、硫酸、硫酸钠、氢氧化钠和硝酸钾五种溶液鉴别开二、非选择题17.(9分)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但电解前要进行粗盐精制.试回答下列问题:资料卡片:一些物质的溶解性OH -Cl -SO 2-4 CO 2-3 H +溶、挥 溶 溶、挥 Na + 溶 溶 溶 溶 Ca 2+ 微 溶 微 不 Ba 2+ 溶 溶 不 不 Mg 2+不溶溶微(1) 选择试剂以除去下表所列的可溶性杂质.杂质 加入的试剂 CaCl 2 Ⅰ________ MgCl 2 Ⅱ________ 硫酸盐Ⅲ________(2)精制过程既要将杂质离子Ca 2+、Mg 2+、SO 2-4完全沉淀,又要保证不引入新的杂质,为此你认为加入所选沉淀剂的合理顺序为:Ⅱ、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3)最后加适量的盐酸以调节溶液至中性并除去过量的CO 2-3.其中盐酸除去CO 2-3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11分)今有A 、B 、C 、D 、E 、F 六种装置,如图所示.(胶塞、导管可自由选用)(1)写出①~④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氧气时应选择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相连接,制取并收集氢气时应选择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相连接.(3)做木炭还原氧化铜并检验生成气体的实验,应选择________和________相连接,检验气体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4)制取氢气并做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应选择________和________装置,实验结束时应先停止加热,待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氢气,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8分)如图所示a 、b 、c 、d 分别是几种常见漏斗的上部,A 、B 、C 、D 是实际操作中各漏斗的下部,插入容器中的示意图,请指出A 、B 、C 、D 分别与a 、b 、c 、d 相匹配的组合及其组合后装置在实验中的应用,例如:C 和a 组合,用于制取气体.(1)A 与________组合,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 与________组合,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B 与________组合,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 与________组合,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对下列物质分类全部正确的是( C )①小苏打②食盐水③石灰水④NaOH⑤液态氧⑥KClO3 A.碱——①④B.纯净物——③④⑤C.盐——①⑥D.混合物——②⑤解析:①为纯净物,属于盐类;②为混合物;③为混合物;④为纯净物,属于碱类;⑤为纯净物,属于单质;⑥为纯净物,属于盐类。
故分类正确的为C 项。
2.下列各组物质,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后者属于前者的一组是( C ) A.金属氧化物、氧化物B.含氧酸、酸C.盐、酸式盐D.钠盐、含钠化合物解析:A、B、D项中的物质均是前者属于后者,C项中物质是后者属于前者。
3.关于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D )A.两者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两者都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CuSO4溶液能产生丁达尔效应,Fe(OH)3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D.CuSO4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Fe(OH)3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解析: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A、B、C错,D 正确。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1个或2个选项符合题意)4.下列各物质的分类、名称(俗称)、化学式都正确的是( BD )解析:A项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C项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
5.医学上对血液中毒最常用的净化手段是血液透析。
透析时,病人的血液通过浸在透析液中的透析膜进行循环和透析。
血液中的蛋白质和血细胞不能透过透析膜,血液内的毒性物质则可以透过,由此可以判断( CD ) A.蛋白质、血细胞不溶于水,毒性物质可溶于水B.蛋白质以分子形式存在,毒性物质以离子形式存在C.蛋白质、血细胞的粒子直径大于毒性物质的粒子直径D.蛋白质、血细胞能透过滤纸,毒性物质也能透过滤纸解析:透析膜属于半透膜,可用来分离提纯物质,蛋白质、血细胞的粒子直径大,不能透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毒性物质的粒子直径小,能透过半透膜。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①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②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既是碱又是纯净物④稀盐酸和醋酸既是化合物又是酸③Cu(OH)2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③④解析: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故①错误;②和③均正确;稀盐酸是混合物不是化合物,④错误。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唐玲出品第一章第二节第1课时一、选择题1.(2014·试题调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6.02×1023个分子B.1 mol氧的质量为16 gC.0.5 mol He约含有6.02×1023个电子D.2H既可表示2个氢原子又可表示2 mol氢分子【解析】每摩尔物质含有6.02×1023个“微粒”,这里的“微粒”并不一定是分子,A 选项错误;“1 mol氧”的说法错误,B选项错误;2H只能表示2个氢原子,D选项错误。
【答案】 C2.对于等质量的下列各气体中,含有的分子个数最多的是( )A.Cl2B.H2C.O2D.CO【解析】等质量时,物质的摩尔质量越小,物质的量越大,其分子数就越多,四种气体中H2的摩尔质量最小,故分子数最多。
【答案】 B3.(2014·经典习题选萃)下列哪种物质所含原子数与0.2 mol H3PO4所含原子数相等( )A.0.4 mol H2O2B.0.2 mol H2SO4C.0.8 mol NaCl D.0.3 mol HNO3【解析】因0.2 mol H3PO4分子中所含原子数为0.2 mol×8=1.6 mol,选项A中:0.4 mol×4=1.6 mol;B中:0.2 mol×7=1.4 mol;C中:0.8 mol×2=1.6 mol;D中:0.3 mol×5=1.5 mol。
但由于C中NaCl为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的,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分子,故C选项是不正确的。
【答案】 A4.(双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6.02×1023个12C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B.1 mol氧含6.02×1023个O2分子C.1 mol CaCl2里含3 mol离子D.1 mol H+中含有的H+数为N A【解析】A不正确,阿伏加德罗常数无误差可言,而6.02×1023是通过实验测定的近似值,另外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单位是“mol-1”而不是“个”。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期中阶段考试第一二章复习教案和针对性练习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考点]1、掌握规范的基本实验操作,会判断基本实验操作是否正确。
2、会选择适当的分离和提纯方法(物理方法有过滤、蒸发、蒸镏、萃取),主要是根据各种方法的应用条件来选择。
3、注意基本仪器的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过滤器、冷凝管、分液漏斗、容量瓶4、能根据除杂原理和要求,正确选择试剂和设计试剂的顺序以及实验步骤5、有关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及相关概念的判断,以及一些简单的计算6、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仪器、步骤和误差分析)7、有关c B的简单计算:如求c B,溶液稀释的计算[相关知识点]一、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二、物质的检验物质的检验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
(1)气体的检验(包括检验纯度)(2)离了的检验(如C1-1、SO42-)根据实验时生成物所表现出的现象不同,可把检验离子的方法归纳为三种类型:生成沉淀:如C1-1、SO42-的检验。
生成气体:如检验NH4+、CO32-、SO32-离子等都采用此法。
显现特殊颜色:如对酒后驾车者呼气中乙醇的检验。
三、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1)物质的量①是一个基本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mol)。
②l 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x1023个。
③1 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A,单位为mol-1。
④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分子、原子、离子、质子、电子等)的种类。
⑤n=N/N A(3)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符号:M 单位:g·mol-1 Kg·mol-1表达式:M=m/n1 mol任何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原子的(分子的)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7.气体摩尔体积和阿伏加德罗定律(1)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 自主学习 (一) 化学实验安全1. 遵守实验室规则: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认真阅读并牢记实验室的安全规则。
2. 了解安全措施1) 危险化学药品的存放a)易燃、易爆试剂应 密封 保存,放置在远离电源和火源的地方。
b) 常见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与标志2) 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a) 火灾事故的处理:如不慎发生火灾,应立即移开可燃物, 切断电源 ;对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立即用 湿抹布 扑灭。
b) 烫伤和烧伤:可用药棉浸 75%~95%酒精 轻涂伤处,再涂烫伤膏。
c) 酸、碱溶液的处理: 浓酸浓碱d) 眼睛的化学灼伤: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边洗边眨眼。
若为碱灼伤,再用 硼酸 溶液淋洗;若为酸灼伤,再用 碳酸氢钠 淋洗。
e) 割伤处理:保持伤口干净,伤口内有异物应立即取出,然后用酒精棉球清除伤口周围的污物,再用稀双氧水擦洗,后到卫生室包扎。
六防内容 可能引起事故的操作 采取的措施防爆炸 点燃可燃性气体 点燃之前要先检验气体的 纯度 用CO 、H 2等还原Fe 2O 3 气体早出晚归防暴沸 加热液体混合物 在混合物中加入 沸石或碎瓷片 防失火 可燃性物质遇到明火可燃性物质一定要远离火源,或者避免引起电火花防中毒 制取有毒气体;误食重金属盐类等 制取有毒气体要有通风设备;剧毒、腐蚀性药品应密封单独存放在冷暗处 防倒吸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或注意熄灭酒精灯的顺序桌面上:先加适量的 碳酸钠 溶液,然后水洗。
皮肤上:先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加适量的 碳酸氢钠 溶液。
桌面上:先加适量的 醋酸 溶液,然后水洗。
皮肤上:先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加适量的 硼酸 溶液。
然后水洗。
吸收溶解度较大的气体防污染对环境有污染的物质的制取有毒物质应处理后排放,如CO气体。
a.药品取用b.收集气体的方法:、、4)实验结束后的药品处理:剩余固体一般不放回原瓶,但是K、Na除外,废液要倒进废液缸。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巩固训练一、单选题1.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SOA.使甲基橙变红色的溶液:Mg2+、K+、Cl-、2-4SiOB.能溶解Al(OH)3的溶液:Na+、K+、Cl-、2-3HCOC.无色透明溶液中:Al3+、Cu2+、Cl-、-3SOD.1.0 mol·L-1KNO3溶液:H+、Fe2+、Cl-、2-42.某固体混合物X含有CuCl2、(NH4)2SO4、FeSO4、KAl(SO4)2、Na2SiO3中的几种,为了确认其成分,取混合物X加入足量的盐酸,完全溶解得到X溶液,进行连续实验,实验过程及产物如下: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X中一定不含有Na2SiO3B.沉淀C和沉淀H属于同一种物质C.气体A无味、微溶于水,一定条件下能与气体D反应D.X一定只含有CuCl2、(NH4)2SO4,可能含有FeSO4、KAl(SO4)23.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Fe 与稀硫酸反应:322Fe 6H 2Fe 3H +++=+↑B .3NaHCO 与稀3HNO 溶液反应:322HCO H CO H O -++=↑+C .往碳酸镁中滴加稀盐酸:2322CO 2H CO H O -++=↑+D .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2H OH H O +-+=4.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333AlCl =AlCl +-+B .()322443Al SO 2Al3SO +-=+C .()2332Mg NO =Mg2NO +-+D .724KMnO =K Mn 4O ++-++5.向一定量的K 2CO 3溶液中缓慢地滴加稀盐酸。
并不断搅拌。
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中离子数目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如图所示。
四条曲线与溶液中的离子的对应关系。
完全正确的是( )A . 233a b K c d Cl CO HCO -+--:;:;:;:B . 233a K b c d CO Cl HCO +---:;:;:;:C . 233a K b c d CO HCO Cl +---:;:;:;:D . 233a K b c d HCO Cl CO +---:;:;:;:6.离子方程式能体现化学反应的实际变化微粒!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Ba(OH)2溶液中加入稀硫酸:Ba 2++OH -+H ++2-4SO =BaSO 4↓+H 2O B .醋酸溶液与水垢中的 CaCO 3反应:CaCO 3+2H +=Ca 2++H 2O+ CO 2↑C .硝酸银溶液中加入铜粉:Ag + + Cu = Cu 2+ + AgD .向NaHSO 4溶液中加入锌粒:Zn + 2H + = Zn 2+ + H 2↑7.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装置(如图所示)中,若向某一电解质溶液中逐滴加入另一溶液时,则灯泡由亮变暗,至熄灭后又逐渐变亮的是( )A .石灰乳中滴加稀盐酸B .硝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钾溶液C .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硫酸铜溶液D .BaCl 2溶液中逐滴加入硝酸银溶液8.在下列给定条件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中:AlO 2-、Na +、NH 4+、NO 3-B .25℃,由水电离出的c(H +)=1×10-12mol·L -1的溶液中:K +、Na +、SO 23-、HSO 3-C .在酸性KMnO 4溶液中:Na +、I -、SO 24-、NO 3-D .常温下,在+-c(H )c(OH )=1×10-12的溶液中:Na +、ClO 3-、Cl -、NO 3-9.25℃时,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pH=2的溶液中:K +、Mg 2+、I ‒、S 2‒B .Br ‒不能大量存在的溶液中:Fe 2+、Ca 2+、Cl ‒、NO 3-C .c (H +)=10‒12mol•L ‒1的溶液中:Na +、Ba 2+、NO 3-、Cl ‒D .0.1mol•L ‒1FeCl 3溶液中:Mg 2+、NH 4+、SCN ‒、SO 24-10.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 .工业上用石灰乳制取漂白粉:Cl 2+2OH -=ClO -+Cl -+H 2OB .用CH 3COOH 溶解水垢中的CaCO 3:CaCO 3+2H +=Ca 2++H 2O+CO 2↑C .用稀硫酸酸化NaIO 3和NaI 混合溶液制取I 2:IO 3-+I -+6H +=I 2+3H 2OD .用KClO 碱性溶液与Fe(OH)3反应制取K 2FeO 4:3ClO -+4OH -+2Fe(OH)3=2FeO 24-+3Cl -+5H 2O11.某水溶液中可能存在Na +、Al 3+、Fe 2+、NH 4+、NO 3-、CO 23-、SO 24-中的若干种离子,且各离子的物质的量相同.取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 是CO 2,B 是NH 3B .白色沉淀一定是Al(OH)3C .溶液中一定存在Al 3+、Fe 2+、NO 3-、NH 4+D .溶液中一定不存在Na +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盐酸的导电能力比醋酸溶液强 B .氨气溶于水能导电,所以氨气是电解质C .硫酸钡、AgCl 均不溶于水,所以硫酸钡、AgCl 是非电解质D .碳酸氢钠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可表示为NaHCO 3=Na ++HCO 3-13.下列各组关于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归类,完全正确的是A .AB .BC .CD .D14.下列离子方程书写正确的是( )A .过量的2SO ,通入NaOH 溶液中:-2-232SO +2OH =SO +H OB .23Fe O 溶于过量氢碘酸溶液中:+3+232Fe O +6H =2Fe +3H OC .3NaHCO 溶液中加入过量的2Ba(OH)溶液:-2+-2-33232HCO +Ba +2OH BaCO +2H O+CO =↓D .将22H O 滴入酸性4KMnO 溶液中:-+2+42222=2MnO +5H O +6H 2Mn +5O +8H O ↑1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实验,按照图A 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不亮;按照图B 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亮了。
第一章第二节第1课时A组·基础达标1.适度饮水有益于健康,但过量饮水使体内电解质浓度过低,导致生理紊乱而引起“水中毒”。
下列属于人体内常见电解质的是( ) A.二氧化碳B.氯化钠C.硫酸钡D.葡萄糖【答案】B【解析】氯化钠、硫酸钡属于电解质,二氧化碳、葡萄糖属于非电解质;人体体液中离不开氯化钠。
2.下列物质中能导电,但又不是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纯净物是( ) A.熔融的NaCl B.石墨晶体C.液氯D.盐酸【答案】B【解析】熔融的NaCl能导电,它是电解质,A错误;石墨是单质,能导电,但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B正确;液氯是单质,但不能导电,C错误;盐酸是混合物,D错误。
3.(广东清远质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金属Na在熔融和溶于水时均能导电,所以Na是电解质B.SO3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能导电,所以SO3是电解质C.通常情况下水不导电,所以水不是电解质D.氯化氢在液态时虽不导电,但溶于水后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答案】D【解析】Na 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A 错误;SO 3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能导电,是SO 3与水反应生成硫酸电离而导电,SO 3是非电解质,B 错误;水能发生微弱地电离,是电解质,C 错误。
4.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NaOH===Na +1+OH -1B .NaOH===Na ++H ++O 2-C .H 2SO 4=====通电H +2+SO 2-4D .NaOH===Na ++OH - 【答案】D5.(北京学业水平)电解质是一类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A .ZnB .NaOHC .稀HNO 3 D. K 2SO 4溶液【答案】B6.下列四项都能导电,其中一项与其他三项导电原理不同的是( ) A .氯化钠熔化导电 B .液态汞导电C .硫酸溶液导电D .熔融状态氢氧化钾导电 【答案】B【解析】电解质硫酸、氯化钠、氢氧化钾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都能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金属汞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而导电。
新教材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第2课时A组·基础达标1.(2022·湖北卷)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加入明矾后泥水变澄清B.北京冬奥会用水快速制冰C.炖排骨汤时加点醋味道更鲜D.切开的茄子放置后切面变色【答案】B2.在一定条件下,跟酸、碱、盐都能反应的物质是( )A.CaO B.Na2CO3C.CaCO3D.CO2【答案】B【解析】CaO是碱性氧化物,与碱不发生反应,A错误;CO2是酸性氧化物,与酸不发生反应,D错误;Na2CO3和CaCO3都是盐,但后者难溶于水,不与碱、盐发生反应,前者可以,如可分别与盐酸、氢氧化钙、氯化钙等发生复分解反应,B正确,C错误。
3.如下图,某同学在奥运五连环中填入了5种物质,相连环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环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
你认为“五连环”中物质间发生的反应,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A.复分解反应B.分解反应C.化合反应D.置换反应【答案】B【解析】Fe与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CO2与C发生化合反应,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4.以下表示的是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其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依次是( )C ―――→CuO 高温CO 2―――→H 2O H 2CO 3―――→Ca(OH)2CaCO 3―――→高温CO 2 A .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 B .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D .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 【答案】D【解析】该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依次是 C +2CuO=====高温2Cu +CO 2↑ 置换反应 CO 2+H 2O===H 2CO 3 化合反应H 2CO 3+Ca(OH)2===CaCO 3↓+2H 2O 复分解反应 CaCO 3=====高温CaO +CO 2↑ 分解反应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下列工艺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粮食酿酒B .蚕丝纺织C .瓷器烧制D .湿法炼铜【答案】B6.氨气遇氯气时,有白烟出现,发生的反应可能有:①2NH 3+3Cl 2===6HCl +N 2; ②NH 3+HCl===NH 4Cl 。
【优化方案】2013年高中化学 电子题库 第一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课堂达标即时巩固(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11.(2012·包头高一测试)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 .蒸发操作时,待蒸发皿中有少量固体形成时,才能用玻璃棒搅拌B .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C .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D .萃取操作时,一般选择有机萃取剂,且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大解析:选A 。
进行蒸发操作时,一开始就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溅出,故A 不正确。
2.下列仪器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A .①③⑤B .②③⑤C .②④⑤D .①②⑥解析:选B 。
漏斗可用于过滤操作;分液漏斗用于萃取分液;蒸馏烧瓶用于蒸馏,这三种仪器都可用于物质分离。
3.下列离子检验的方法正确的是( )A .某溶液―————―→+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l -B .某溶液―————―→+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SO 2-4C .某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u 2+D .某溶液―————―→+稀硫酸生成无色无味气体,说明原溶液中有CO 2-3解析:选C 。
本题考查了典型离子的检验。
故A项CO2-3干扰,B项Ag+干扰,D项HCO-3干扰,选C。
4.(2012·沈阳高一检测)将所列仪器组装为一套实验室蒸馏石油的装置,并进行蒸馏,可以(1)写出A、B、C所代表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2)写出A仪器的进水口:________,出水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字母表示装置的连接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B中注入原油后,加入几片碎瓷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节铁及其化合物(基础)第2课时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一。
对下列实验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A.MgCl2溶液中混有少量FeCl3:加入足量镁充分反应后过滤B.FeCl2溶液中混有少量FeCl3: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C.CuCl2溶液中混有少量FeCl3:加入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D.CuCl2溶液中混有少量FeCl2:先加入H2O2将Fe2+氧化成Fe3+,再加入CuO充分反应后过滤【补偿训练】将1.12 g铁粉加入25 mL 2 mol·L-1的氯化铁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其结果是 ()A.铁粉剩余,溶液呈浅绿色,Cl-基本不变B.向溶液中滴入无色KSCN溶液,不显红色C.溶液中Fe2+与Fe3+物质的量之比为6∶1D.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5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20分)3. (2019·哈尔滨高一检测)同学们用如下实验探究Fe2+、Fe3+的性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取一定量氯化铁、氯化亚铁固体,均配制成0.1 mol·L-1的溶液。
在FeCl2溶液中需加入少量铁屑,其目的是。
(2)甲同学取2 mL FeCl2溶液,加入几滴氯水,再加入1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Cl2可将Fe2+氧化。
FeCl2溶液与氯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不够严谨,该同学在2 mL FeCl2溶液中先加入0.5 mL煤油,再于液面下依次加入1滴KSCN溶液和几滴氯水,溶液变红,煤油的作用是。
(4)丙同学取10 mL 0.1 mol·L-1 KI溶液,加入6 mL 0.1 mol·L-1FeCl3溶液混合。
取2 mL此溶液于试管中,加入1 mL CCl4充分振荡、静置,CCl4层显紫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高中化学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章节巩固一、单选题1.在体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a mol CO和b mol O2,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容器内碳、氧原子数之比为()A. a:bB. a:2bC. a:(a+2b)D. a:(2a+2b)2.如图是某同学用250mL容量瓶配制0.20mol⋅L−1NaOH溶液的过程,操作错误的有( )A. ①⑤⑥B. ①④⑤C. ④⑥D. ②⑥3.36.5 g HCl溶解在1 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 g/cm3)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 g/cm3,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B. 36.5 g HCl气体占有的体积为22.4 LC. c= ρ36.5+1000D. 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w=36.5c1000ρ4.200mL0.3mol/L的K2SO4溶液和100mL0.2mol/L Fe2(SO4)3溶液混合后不考虑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变化,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0.3mol/LB. 0.4mol/LC. 0.45mol/LD. 0.5mol/L5.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青蒿素的化学式:C15H22O5),它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曾经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因此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成为我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第一人。
下列关于青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一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42个原子B. 141g青蒿素含有3.01×1023分子C. 青蒿素的摩尔质量为282D. 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63.8%6.20gA物质和14g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g C物质、3.6gD物质和0.2molE物质,则E物质的摩尔质量为(g⋅mol-1)()A. 100B. 108C. 55D. 967.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A. AB. BC. CD. D8.化学实验要注意安全,下列实验操作或实验事故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是()A. 不慎将浓硝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NaOH溶液洗涤B. 不慎将酸液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C. 不慎将烧碱溶液沾到皮肤上,立即用硫酸中和并冲洗D. 配制硫酸溶液时,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边搅拌边慢慢加入浓硫酸9.某无土栽培用营养液中含有KCl、K2SO4、NH4Cl三种溶质,实验测得部分离子的浓度如图甲表示。
高一同步巩固练习试题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为N A ,其近似值为6.02×1023 mol -1B .等物质的量的O 2与O 3,所含氧原子数相同C .在0.5 mol Na 2SO 4中,含有的Na +数约是6.02×1023D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解析:等物质的量的O 2和O 3,所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个数比也为2∶3. 答案:B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 mol H 2O 的质量为18 g·mol -1B .CH 4的摩尔质量为16 gC .3.01×1023个SO 2分子的质量为32 gD .1 mol 任何物质均含有6.02×1023个分子解析:质量的单位为 g ,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 -1,A 、B 选项错误,3.01×1023个SO 2分子的物质的量为0.5 mol ,质量为32 g ,物质不一定都由分子构成,D 项错误. 答案:C3.下列各组物质中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相同的是( ) A .0.3 mol O 2和0.3 mol H 2O B .0.1 mol H 2SO 4和3.6 g H 2OC .0.1 mol MgSO 4·7H 2O 和0.1 mol C 12H 22O 11(蔗糖)D .6.02×1023个CO 2与0.1 mol KMnO 4解析:A 项,n (O)分别为0.6 mol 和0.3 mol ;B 项,0.1 mol H 2SO 4中,n (O)=0.4 mol,3.6 g H 2O 中n (O)= 3.6 g 18 g/mol ×1=0.2 mol ;C 项,0.1 mol MgSO 4·7H 2O 中,n (O)为1.1 mol,0.1 molC 12H 22O 11中,n (O)也为1.1 mol ;D 项,6.02×1023个CO 2中,n (O)=6.02×1023N A×2=2 mol,0.1 molKMnO 4中n (O)=0.4 mol. 答案:C4.对于1.204×1024个H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它可与1 mol O 2完全反应(点燃)B .它是4 mol HC .它与16 g CH 4所含的H 的数目相同D .它与2 N A 个H 2SO 4所含的H 的数目相同解析:1.204×1024个H 2的物质的量为2 mol,2 mol H 2含4 mol H ,但2 mol H 2不是4 mol H .由2 H 2+O 2=====点燃 2H 2O 可知,2个H 2与1个O 2完全反应,则2 mol H 2与1 mol O 2完全反应.CH 4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摩尔质量是16 g/mol,16 g CH 4的物质的量为1 mol ,它含有4 mol H .2 N A 个H 2SO 4是2 mol,2 mol H 2与2 mol H 2SO 4含有相同数目的H. 答案:B5.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2.4 g 金属镁变成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 N A B .2 g 氢气中含有的原子数为N AC .3.01×1023个氮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数为2 N AD .17 g 氨气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 N A解析:2.4 g Mg 的物质的量为0.1 mol ,而1 mol Mg 变成Mg 2+时失去2 mol 电子,2.4 g Mg应失去0.1×2 mol 电子,即为0.2 N A ,A 错误;2 g 氢气为1 mol H 2,含有2 mol H ,原子个数为2 N A ,B 错误;N 2为双原子分子,3.01×1023个氮分子中所含原子数为2×3.01×1023,即N A ,C 错误;D 中17 g NH 3的物质的量为1 mol ,含有的电子数为10 N A ,正确. 答案:D6.4℃时,若20滴水恰好1 mL ,那么1滴水中所含的水分子数约为(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A .20 N AB .N A /360C .9 N A /10D .360/N A解析:在4℃时1 mL 水的质量为1 g ,其物质的量为118 mol ,含水分子数N A18个.故1滴水中含水分子数为N A360.答案:B7.20 g A 物质和14 g B 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 g C 物质、3.6 g D 物质和0.2 mol E 物质,则E 物质的摩尔质量为( ) A .100 g/mol B .108 g/mol C .55 g/molD .96 g/mol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m (E)=20 g +14 g -8.8 g -3.6 g =21.6 g ,M (E)=mn =21.6 g0.2 mol=108 g/mol. 答案:B8.对相同质量的SO 2和SO 3来说,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含氧原子个数比为2∶3 B .含硫元素质量比为4∶5 C .含氧元素质量比为5∶6D .含硫原子个数比为1∶1解析:设质量都为m ,则n (SO 2)=m 64 mol ,n (SO 3)=m80 mol ,再求S 、O 原子的物质的量和质量关系. 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2分)9.(8分)0.5 mol O 3 (臭氧)中含有的分子数是________个、原子数是________个、质子数是________个.解析:由公式n =N N A 得:N (O 3)=n (O 3)×N A =0.5 mol×6.02×1023 mol -1=3.01×1023.1个O 3分子中含3个氧原子,1个氧原子中含有8个质子. 答案:3.01×1023 9.03×1023 7.224×102410.(10分)0.5 mol 的Fe 含____________个铁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__g ;2.107×1024个铁原子是__________mol Fe ,质量为________g.解析:n =0.5 mol ,N =n ·N A =0.5 mol×6.02×1023 mol -1=3.01×1023m =n ·M =0.5 mol×56 g/mol =28 g n =N N A = 2.107×10246.02×1023 mol -1=3.5 mol m =n ·M =3.5 mol×56 g/mol =196 g. 答案:3.01×1023 28 3.5 19611.(10分)1 mol CO(NH 2)2中含________mol 碳原子,________mol 氮原子,________mol 氢原子,________mol 氧原子,所含氧原子数跟________mol H 2O 所含氧原子数相等. 解析:1分子CO(NH 2)2中含1个碳原子,1个氧原子,2个氮原子,4个氢原子,则1 mol CO(NH 2)2中,含1 mol 碳原子,2 mol 氮原子,4 mol 氢原子,1 mol 氧原子,所含氧原子数与1 mol H 2O 所含氧原子数相等. 答案:1 2 4 1 112.(10分)12.4 g Na 2R 含Na +0.4 mol ,则Na 2R 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R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含R 的质量为1.6 g 的Na 2R ,其物质的量为________.解析:据电离方程式Na 2R===2Na ++R 2-,得1 mol Na 2R 电离生成2 mol Na +,题目中有Na+0.4 mol ,则有0.2 mol Na 2R.M (Na 2R)=m 2n2=12.4 g0.2 mol=62 g/mol.M r (Na 2R)=62,求得A r (R)=62-2×23=16.已知m (R),根据n =mM ,得n (R)=0.1 mol ,则n (Na 2R)=0.1 mol.答案:62 g/mol 16 0.1 mol13.(14分)某科研小组采集到两种铜矿标本,经地理老师辨认为孔雀石和石青,老师说其化学组成均可表示为x CuCO 3·y Cu(OH)2,属于天然碳酸盐类铜矿.(1)为了准确测定两种矿石的化学组成,该小组同学将两种矿石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孔雀石耗用的盐酸的物质的量与生成的CO 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石青则为3∶1. 请确定它们的化学组成,孔雀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青:____________________.(2)现取两份等质量的两种矿石的混合物样品,一份加入过量盐酸,生成CO 2 6.6 g ;对另一份样品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得到CuO 20 g ,则混合物中孔雀石和石青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解析:(1)x CuCO 3·y Cu(OH)2+2(x +y )HCl===(x +y )CuCl 2+x CO 2↑+2y H 2O 孔雀石:x +y x =41 解得x ∶y =1∶1,则其化学组成为CuCO 3·Cu(OH)2. 石青:x +y x =31解得x ∶y =2∶1,则其化学组成为2CuCO 3·Cu(OH)2. (2)设样品中孔雀石和石青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 1和n 2,由反应前后C 原子和Cu 原子数目保持不变可得⎩⎪⎨⎪⎧n 1+2n 2=6.6n 1+3n 2=20解之得n 1∶n 2=1∶1.答案:(1)CuCO 3·Cu(OH)2 2CuCO 3·Cu(OH)2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