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评梅笔下的弃妇形象
- 格式:pdf
- 大小:279.09 KB
- 文档页数:5
恨别传统的“历史中间物 ''—石—评梅(一)论文关键词:“历史中间物”主体性反传统传统文化道德意识论文摘要:石评梅女士以绮丽哀婉的文章将自己“历史中间物”的体验纪录下来,既表达了一位新女性走向现代的主体性思考与追求,喊出了“新声”,又呈现出传统文化思想对其精神气质的深刻烙印,她恨别传统的心路历程为我们认识20世纪20年代中国历史和文学的双重转折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范例。
“一切事物,在转变中,是总有多少中间物的。
;1](P285-286)—20 世纪20 年代名噪一时的风流才女石评梅女士虽然没有鲁迅先生这样清醒自觉的“历史中间物”意识,但她却具有“五四”这一大的历史转型时代知识分子鲜明的“中间物”特质:既对所来自的传统有了警觉,喊出了新声,又因来自旧垒,脱不了“古老的鬼魂”的阴影,她的人生、爱情、灵魂无不在新旧冲突的痛苦处境中挣扎。
陆晶清女士忆文中如是说: “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既是封建礼教的反抗者,她又是世俗的‘人言可畏 ' 面前的弱者。
;z7crio,可贵的是,石评梅以绮丽哀婉的文章将自己中间物”的体验纪录了下来,使后来者得以从她的言说中真切地了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代知识分子,尤其是一代知识女性的心路历程。
石评梅很幸运地出身于山西平定县开明的书香之家,自幼受到严正的传统文化教育,又在新式学堂念书,并没有经历“五四”一代人常常遭遇的父与子的尖锐冲突,在较为宽松的成长环境中,石评梅感受到了新时代来临的气息。
在父亲的支持下,她从太原女子师范一毕业就离开了温暖幸福的家庭,只身来到新文化的发源地北京,她要谋求一个新女性的自强与自立—学习教育以求能改造于社会。
在北京女高师体育系求学之余,石评梅濡染着新文化与新文学的风尚,也开始了白话文学的创作,1921年,年仅19岁的她就在山西大学新共和学会刊物《新共和》上发表了新诗《夜行》。
创作伊始,石评梅就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1922年4月,还沉浸在幸福初恋中的她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话剧作品《这是谁的罪》,表现的就是反抗封建礼教、包办婚姻的主题。
《石评梅传》读书笔记《石评梅传》是一部以古代女性石评梅为主人公的小说,描写了她从出生到成为一代名妓的一生,以及她在荆州府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这部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和动人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奋斗。
首先,小说以古早的世态炎凉为背景,将石评梅塑造成了一个百年难得一见的美女。
作者通过对她容貌的精致描述,使她成为所有男性追求的对象。
同时,她的美貌也成为她命运的转折点。
在封建社会,女性只有靠着嫁人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石评梅的美貌无疑使她在一开始就成为了大家眼中的香饽饽。
可是,她却选择了自己的命运。
她宁可做一个以身相许的女子,也不愿自己的美貌被别人触摸。
其次,小说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
石评梅从小就生活在靠近京城的荆州府,这个地方是封建社会最为污浊的地方。
她的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供奉祖先为生。
在这个社会中,女性被认为是二等公民,只有承欢和服侍男性的责任。
而在石评梅的成长过程中,她看到的都是男人的权利和女人的无权。
她也看到了世俗之中的一些女子为了吃穿,屈尊就义的各种丑态。
因此,石评梅拒绝了嫁给庄僧的机会,选择了靠自己的手艺和才能过活。
然而,小说也展现了女性尽管遭受重重困难,但仍然能够坚持自我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无论是石评梅从窈窕淑女到珠圆玉润的发展过程,还是她机智地和官员辩论的情节,都体现了小说中女性的坚定、善变和智慧。
而石评梅的坚持和追求自由的精神,也使她成为了一个令人佩服的女性形象。
另外,小说中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妓女的歧视和不公。
石评梅作为一个妓女,在封建社会被视为妓女之首,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而她也凭借自己的美貌和才艺成为了许多贵族的宠妾。
然而,她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对妓女的歧视和压迫。
在庆寿庄事件中,她一度被认定为杀人凶手。
而最终,她只是一个妓女,根本无法追求自己的幸福。
综上所述,《石评梅传》是一部展现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困境和奋斗的作品。
通过揭示女性的压迫和不平等,小说呼吁读者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尊重。
弃妇形象始终是历朝历代文学作品的重要形象之一,不论是《氓》中那位愤怒指责丈夫“士贰其行”的妻子,还是“三言二拍”中金玉奴棒打薄情郎,都无一例外表现女性对男性始乱终弃的控诉与指责,在一次次重复上演的此类悲剧中,受到伤害的永远是女性这一方。
吕赫若的小说世界,女性描写占大部分。
在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塑造,女性命运的每一次转折都听命于人,完完全全是三从四德,她们无权为自己做主,不知未来何去何从,盲目依附男性,被男性主宰。
此时的女性隐忍无尽头,上演恶性循环。
可以清楚看到作者对女性的苦难不幸报以深切的同情和关爱。
啼血的行吟,感慨万千。
千百年来,公认的女性必经之路--出生、读书、嫁人、生子、老去,死亡。
只是有些步骤可以省略。
唯一不可缺的便是婚姻。
吕赫若《前途手记》印证上述观点,女性的命运是和婚姻紧紧联系在一起,其不幸往往也源于婚姻。
淑眉,出生风尘,被富商林老爷纳为小妾,生活看似安好无虞,实则如履薄冰、胆战心惊。
“自己仅仅是妾而已,一毛钱也拿不到,将会如一片树叶地漂流儿去吧。
”淑眉的心理活动点出其毫无保障的家庭地位。
当时的正室尚且仰人鼻息,何况是小妾。
人不自助,天亡之。
淑眉要争取些许利益需孤军奋战,于是她开始一连串的行动,至死方休。
看惯了港剧的豪门太太间的争名夺利,淑眉的际遇更可悲,现实迫人,别人争来争去都是浮云,淑眉是不得不争,不争只有死路一条。
在风尘中打滚多年的淑眉显然深谙此道。
其实淑眉的身份很尴尬。
她是妾,注定低人一等。
就像《红楼梦》中的赵姨娘,连亲身女儿都可以大声训斥,下人指指点点。
可是相对赵姨娘,淑眉太无辜。
赵姨娘蛇蝎心肠,故恶人恶报。
淑眉没干过伤天害理的事,偏偏大太太总是以毒蛇般的眼神瞪着他,使她无法得到片刻的安宁。
不难理解大太太的心理,一来当婚姻中出现第三者,丈夫注意力肯定被转移,自己任劳任怨,却得不到相等的对待。
二来妾的子嗣有瓜分家产的权利,江山都是患难夫妻打下来,凭什么给他。
想想大太太肯定不甘心,即使不能改变处境,起码要发发火。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_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性生活中出现的新变化不包括以下哪个选项?答案:请私塾先生进入家庭2.中国第一所自办的女子大学是答案: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3.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助推女儿们成为女作家的因素答案: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不开明家庭4.1919年后,女高师的课程设置发生了一些改变,以下哪个选项不在其中答案:家事科地位逐步上升5.下列选项注明了作家与其塑造的女学生形象特点,不相符的是答案:凌叔华——从去情欲化中苏醒的女学生6.在1936 年阿英所撰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卷》中,阿英特别评价了六位作家。
以下选项中与其评价不相符的是答案:凌叔华:“现实生活中的闺秀”,“有意识的泄密者”7.冰心是《新文学大系》中被收录作品最多的女作家,她的名字没有出现在以下哪一选项中?答案:《小说二集》8.凌叔华的第一篇小说是?答案:《女儿身世太凄凉》9.在第二个十年里,作家丁玲与萧红对现代女性文学传统的新贡献不包括以下哪个选项?答案:丁玲以女儿身份看到了人的肉体欲望所在10.冰心小说《笑》发表在?答案:《小说月报》11.以下选项中的陈述及评价与凌叔华不相符的是答案:她延续了历来读者印象中的闺秀写作12.关于“生死场”,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答案:“生死场”是一个与人无关的形而上场域13.在《金锁记》中,张爱玲作为女性作家的特殊贡献是答案:她道出了作为迫害者的女性,以及一位女性如何从受害者逐渐变成迫害者的过程14.下列选项中,对女儿们走出家,成为女学生没有助益的是?答案:名士文人在家中收女弟子15.在1936年阿英所撰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卷》中,涉及女作家部分被收录不包括哪种类型答案:序言荐语16.“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在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的,不能不推其为第一人。
”这句话,是茅盾对谁的评价?答案:庐隐17.萧红的哪部作品被葛浩文评价为“当时的女性如何间接地经历战争”?答案:《生死场》18.有关张爱玲小说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答案:精神性19.萧军受人之托看望被关在地下旅馆的萧红是哪一年?答案:193220.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答案:康梁对女性的自由意志予以尊重,号召女性放足,进入学校21.作家作品结集的意义包括?答案:能为批评者提供参考阅读的机会有利于作品自我风格的建构有助于呈现作家的全面创作实绩22.下列选项作家,文本与人物形象一一对应的是答案:冰心——《秋风秋雨愁煞人》——英云庐隐——《或人的悲哀》——亚侠庐隐——《海滨故人》——宗莹冯沅君——《隔绝》——隽华23.“五四”时代的名言――“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意味着?答案:拥有对“自己”的权利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人新女性个人意志的萌醒24.下列哪些作品是对“小脚女人”群体予以关注的?答案:石评梅《弃妇》冯沅君《贞妇》袁昌英《孔雀东南飞》25.冰心小说中有着众多的女学生形象,大致可以分成几类?答案:风格委婉受到新式教育、勇于思索的女学生被社会损害者26.下列选项中对冯沅君小说描述正确的是?答案:《旅行》中,“我”的身体其实并没有完全苏醒《旅行》中,冯沅君开始尝试使用自白式表达, 讲述“我”的心灵世界冯沅君勇敢而无畏的描写了女性的毫无掩饰的恋爱心理《隔绝》以自己的情人“士轸”为倾诉对象27.下列选项描述了凌叔华小说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正确的是答案:《绣枕》:大小姐在做绣枕时格外细致和小心,绣枕寄托了她的畅想与憧憬《茶会以后》:阿英与阿珠在谈论到茶会上的男青年时,泄露了待嫁女儿的内心28.有关萧红,下面哪一(或哪些)说法是正确的?答案:萧红不因想到自己的书写会导致别人怪异的目光和奇怪的流言便羞怯地停下笔萧红的书写色彩是硬的,是浓烈的而不是素雅的作为书写者,萧红是无畏的,是大勇者29.有关女性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案:它要深刻认识到在受迫害的过程中女性自身的问题它不是重复女性受迫害的处境30.在《几位当代中国女小说家》一文中作者毅真评述女作家作品的标准不包括?答案:作品能反映作家的女性意识作品对现实社会有所批判31.男性作家书写的女学生是独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女性形象。
近现代著名女作家石评梅简介推荐文章•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在线阅读热度:•关于简爱的读书笔记400字热度:•《美丽的乔》读后感范文精选热度:•城南旧事读后感400字小学生读《城南旧事》有感热度:•90后女作家新作涉抄袭引热议热度:近现代著名女作家石评梅简介石评梅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女作家、革命活动家,代表作有《墓畔哀歌》《红鬃马》《匹马嘶风录》等。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石评梅人物简介石评梅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女作家、革命活动家,代表作有《墓畔哀歌》《红鬃马》《匹马嘶风录》等。
石评梅曾主创《京报》副刊——《妇女周刊》,有着“北京著名女诗人”之称,她在诗歌、散文、游记、小说等方面都颇有成就。
石评梅与高君宇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1928年,年仅26岁的石评梅因病离世,与挚爱高君宇同葬陶然亭。
石评梅人物生平家世背景父亲石铭,字鼎丞,清末举人;石评梅之母,是父亲的续弦,其家庭为山西省平定县内一个书香门第。
主要经历1902年,石评梅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石评梅自幼聪颖好学,很受父母喜爱,从三、四岁开始,父亲就教她认字,每晚坚持不断,有时她没有认熟,虽是深夜,也不许去睡,直到念熟为止。
后来进了小学,白天和孩子们一起上课,晚上放学以后,她父亲仍然教读《四书》、《诗经》等。
辛亥革命后不久,石评梅父亲石铭到省城太原山西省立图书馆任职,于是随父来到太原,进入太原师范附属小学就读,附小毕业后直接升入太原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由于石评梅天资聪颖,再加上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学校里学业突出,被誉为“才女”。
在女师读书期间已经显露了石评梅的反抗思想和组织才能。
一次女师闹风潮,她为组织者之一。
风潮过后,校方要开除她,后因惜其才学,又恢复了学籍。
1919年暑假,石评梅从太原女师毕业,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迈出这一步,是对石评梅思想和意志的考验。
因为在当时社会里,一般人思想认为:“一个女孩子,中学毕业就可以了,何必费劲的深造呢!”然而她却不断求学、奋斗着。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等主编)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文学”部分)一、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填空类知识]1、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的大张旗鼓的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2、1898年前后,严复翻译的几部西书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来。
其中,《天演论》(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
3、发生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20年来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
4、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标示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
5、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辞《敬告青年》中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又于1919年1月声言《新青年》同人“拥护德谟克拉西(democracy,民主)和赛恩斯(science,科学)两位先生”。
6、1917年1月,《新青年》(2卷5号)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2月的《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7、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月刊,一起提倡白话文,一批知识分子形成了新文学的统一战线。
8、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要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个字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稍后,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两篇重要文章阐述了新文学应当具有的思想内容。
9、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
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
10、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11、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记录了他对先驱者命运的深刻思考;他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点染而成的。
12、鲁迅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这五本杂文集中。
精致女子之石评梅走也不走的,我奔忙的跑着,怕是这样能产生些和煦。
太阳像是冻在冰窖里一样,散乱的光洒在这样天宇里,一点也没感觉到热度,亏了是个白昼,才证实了它是夕阳高悬。
风也似刚放出冰箱的冷,割得人生疼,原来冬却也是这般寒凉!也在这寒凉的冬日里最是使人记惦的也就只有梅花瓣瓣,一次次雕烙在人们的心坎深处的岩壁上。
寒而梅香才是最深邃的吧!不知是梅花选择了这寒凉还是这冰雪给了梅花一个璀璨的透彻。
喜爱上了梅花,在那样雪花飞舞着透亮里,不消那样费力的去辨认个终究,在这冷冷寒凉充斥着你神经的刹那,留着一缕香的空白,哪管她是出墙的莞尔,还是茫茫雪色里的暗香来袭。
世人多爱梅,或许是因为在冰凉之上沁透着的暗香风骨,于我,爱之。
因倾慕梅花之俏丽坚贞,故取笔名为评梅,在那个冬的寒凉里细细的品味着这淼淼之沁香,侵入人的心灵深处,然后开出傲雪欺霜的诗意人生。
生在北方的城,家庭的殷实,不会在意人间的冷暖箪食,聪明的女子注定自幼便得家学滋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喜爱上了文字的斤两,造就了她深沉的文学功底,父亲为她发蒙,授之以“四书”、“诗经”。
后来,石评梅先后就读于太原师范附小、太原女子师范,成绩优异。
除酷爱文学外,她还爱好书画、音乐和体育,是一位天资聪明、多才多艺的女性。
有人说过,女子不要太有才气,才气会凋落那正灿烂着碟舞。
兴许他说的对吧,山高水长的在天地銮舆中看破苍穹夕阳彩霞,地老天荒然后安然的离去,未尝不是生命完满的归终。
可是,生命之短暂如蝼蚁未尝不能给生命染上最璀璨的色彩,或许这色彩还会是那样的深刻的被眷顾着。
短短的二十六年,年轮的纹痕也不过是浅浅的一笔,然而多少人或无缘由的就是痴迷着就是着就是淡淡的纹痕,这吻痕里深邃着的梦还有叩进心坎上的声响。
她是蝶吧,在翱翔着的眉宇里,在撞上了时光这面墙的时候,如许硬实的心呢也变得那么容易被侵蚀,凡有才气的人天生就对另一个有才气的人所吸引,就像磁铁一样的无所顾忌,就像吴天放的无意闯入,风流倜傥终也附带着不能摈弃的垢厚,苏醒过来后就会察觉到撞上墙帷后棽棽的疼。
石评梅笔下的弃妇形象
陈小琼
【期刊名称】《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石评梅作为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文坛的女作家,与当时的冰心、庐隐、白薇、冯沅君、陆晶清等齐名,但由于自身的爱情悲剧和诸多社会原因,她最终未能
走出悲剧的人生.本文分析了石评梅小说中的弃妇形象以及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感情
和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剖析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心理及其悲剧原因.
【总页数】5页(P32-36)
【作者】陈小琼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论庐隐和石评梅及其笔下女性的恋爱观 [J], 马美爱
2.汉乐府弃妇形象论析——兼与《诗经》弃妇形象比较 [J], 赵亚萍
3.战争的遗孤,命运的弃妇:浅析白先勇笔下的贵妇形象——以《游园惊梦》《秋思》为例 [J], 李松
4.陈忠实笔下的弃妇形象 [J], 李吉伟
5.从金庸笔下郭靖和斯蒂芬·金笔下安迪形象的比较看中西方通俗文学中主人公形
象的塑造 [J], 何晓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等主编)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文学”部分)一、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填空类知识]1、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的大张旗鼓的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2、1898年前后,严复翻译的几部西书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来。
其中,《天演论》(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
3、发生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20年来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
4、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标示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
5、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辞《敬告青年》中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又于1919年1月声言《新青年》同人“拥护德谟克拉西(democracy,民主)和赛恩斯(science,科学)两位先生”。
6、1917年1月,《新青年》(2卷5号)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2月的《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7、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月刊,一起提倡白话文,一批知识分子形成了新文学的统一战线。
8、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要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个字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稍后,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两篇重要文章阐述了新文学应当具有的思想内容。
9、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
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
10、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11、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记录了他对先驱者命运的深刻思考;他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点染而成的。
12、鲁迅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这五本杂文集中。
浅析石评梅的女性观贾晓云(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0)石评梅从小在原生家庭接受私塾教育,因此传统文化一直影响着石评梅的思想和人格,在太原和北京求学时所接受的现代学校教育,又引发了她对妇女解放的关注和思考。
为实现理想,石评梅身兼数职,做过教师、作家、编辑,成为一个有社会担当的独立女性。
在中国妇女解放的道路上,石评梅的思想和行为对当代的妇女解放与发展留下了哪些值得借鉴的东西?一、石评梅女性观形成的背景(一)原生家庭每个人从小成长在其中,有父母和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的家称为原生家庭。
1902年9月20日(清朝光绪年间),石评梅出生在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石家大院。
她的父亲石铭是清末的举人,26岁(光绪八年)考中壬午科解元,生性豁达,为官清廉,做过候补知县和10多年文水、赵城的儒学教官,更喜欢读书做学问。
石铭虽是封建文人,但思想开明,他为读小学的石评梅请了专任教师,还亲自指导她读书、写字、绘画。
她的母亲李棠妮是石铭的三续弦,平定上城人,书香门第之女,温柔贤淑,经常陪着童年的石评梅识记《三字经》等启蒙读本。
原生家庭良好的早期教育为石评梅的成长打下了基础。
(二)个人经历1.求学经历1914年秋,石评梅以优异的入学考试成绩升入了太原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成为衣食、书本均由校方负担的公费生。
她国文尤其出色,作文经常是同窗学习的范文,学校开会和举行文艺演出,她都积极参加,学友陈家珍回忆说:“在学校的联谊会上,评梅弹起风琴,姿态优雅,连我这个同乡的姐姐,也觉得为她骄傲。
”[1]71917年7月,石评梅从太原女子师范学校毕业。
1919年7月,因为当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科不招生,她又不喜欢理科,所以选择了入体育科学习。
石评梅认为自己有国文基础,可以自学深造,学体育还能强身健体。
1923年6月,石评梅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
2.人际交往1920年下半年,在中共早期党员、社会活动家高君宇的影响下,石评梅经常参加进步活动,并且于1921年加入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为会员中的首位女性。
读石评梅的散文你从青螺灵秀的山城走来,带着玫瑰色的梦,被新思潮呼唤着,走进古老的帝都,投入到历史赋予的事业中。
数载京华一梦,眼泪和鲜血,欢笑和思索全都融在这本厚厚的《石评梅文集》里。
每每打开书,静静地读你,总会有一种和你面对面细语的感觉,心会隐隐地疼。
娴静婉约的你从文字里走出,你的美是一轮皎洁的明月,洒一地清辉,凄美无限,令仰慕你的人想象无数。
也许你是天上私闯凡间的仙女,被天庭发现而被匆匆召回;也许是上天太过于疼惜你,不忍让你在惨淡的人间孤寂地抗争,早早地渡你到天堂。
你是不幸的,又是同时代女性的幸运儿。
你有疼爱你的母亲,你有开明的父亲,唐诗宋词的风拂着你,经史子集的雨滋润着你,孕育了你不同凡响的才华。
你的思想无论如何进步,依然没有逃出旧制度的束缚,当高君宇英年早逝的时候,空留千古遗恨。
给父亲织绳衣,陪母亲闲聊的你是贤淑的乖乖女,在梅窠和友人狂笑高歌,长啸低泣,酒杯伴着诗集,大嚼菊花面的你是名士风流;在办公室和学生促膝谈心,在操场和学生打球的你是诲人不倦的老师;在橙黄的烛光下读友人的文字,给友人写信的你是真诚的朋友;痛哭刘和珍,饱蘸愤怒之墨,疾书“血尸”的你是勇敢无畏的战士。
你的文章好像是你的日记,活生生的真实的你就在眼前,你的悲哀你的凄楚,感同身受。
敏感的心抒写着“只有梅花知此恨,弃妇,林楠的日记”,宣泄着无奈的情感,释放着人性的善良。
懂得你为何拒绝高君宇一腔热血满腹深情浸染的红叶,懂得你说枯萎的花篮的意思,懂得象牙戒指的意义,更懂得你压抑的真情。
不仅仅我懂得,懂得的人很多很多。
陶然亭旁边的汉白玉雕像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没有被遗忘的爱情,高石之墓见证了一段时代造就的悲情。
品读你的情感,没有激情的表白,却震撼人的心灵,哀悼高君宇的文字如杜鹃哀啼,声声泪字字血,纵然铁石心肠也会动容,想拥抱一下你昏厥在地的身,温暖一下你冰冷凄苦的心。
细腻的文笔,绮丽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人性的思考,社会的观察铸就了你不同凡响的文字。
《流水落花一瞥中》:人生如诗,哀愁如歌
在读石评梅的《流水落花一瞥中》时,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寂静的夜晚,独自听流水落花的声音,感受那一刹那间的美与哀愁。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感人的情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石评梅笔下的“流水落花一瞥中”,仿佛是一首优美的诗篇,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充满了情感和哲理。
她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以及生命中的美好与哀愁。
在她的笔下,人生如同一场梦,而梦中的我们只是流水落花中的一瞥。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意识到,人生是短暂而珍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时刻,去感受生命的美好与哀愁。
同时,我们也应该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活出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
此外,石评梅的文字也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复杂与悲凉。
她通过描绘流水落花的美景,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她的文字中充满了悲伤和忧郁,但也透露着一种力量和坚定。
这种力量和坚定给了我勇气和力量,让我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总的来说,《流水落花一瞥中》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读完这本书后,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
我相信,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能从中得到启示和收获。
读《风流才女——石评梅传》有感彭州市丽春中学万骥苍茫暮色中,一位如花的少女沿着田野间的婉延小路款款而来,走向她牵挂心怀的一个墓碑,那里长眠着她的恋人,也镌刻着她们生死相恋的爱情故事.---这就是高君宇与石评梅的今生未了情.初次听说石评梅、高君宇这两个名字,大概还是在198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了著名作家柯兴的长篇传记文学《风流才女——石评梅传》,被两个主人公的命运所吸引,后来多次阅读这部小说,并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了石评梅的一些著作,在网上查阅了一些两人的事迹,由此知道了《墓畔哀歌》,知道了她的作者:中国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石评梅,了解了中共早期的革命活动家、中共“一大”为数不多的参加者之一高君宇,以及他们之间的故事,并由此了解一生不幸,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的庐隐,了解“梅花小鹿”之间纯真无邪的友谊。
石评梅—一个17岁的晋东才女,在同龄的孩子还在父母身边承欢撒娇的时候,带着纯真的文学梦想和对未来新生活的无限憧憬,孤身远赴北京,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系,却没曾料到,从此一脚踏进人生无边苦海:在这里,初恋受挫的评梅结识了她的山西同乡,毕业北京大学英语系、中共早期的革命活动家、中共“一大”为数不多的参加者之一、她26岁短暂不幸一生中的千古知音、她生生死死的恋人高君宇,他们真诚相爱,生未成婚、死后并葬荒丘,共同演绎了一出“纯真高洁、凄美绝伦”的千古爱情绝唱。
“才如江海命如丝”,苍天是如此的不公,它给了评梅如花的容貌,却没有同时赐予她浪漫、甜美的爱情,它给了评梅如海的才气,却没有假以天年,让她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短短的26年。
然而,苍天又是如此的慷慨:它虽然没有成就评梅于当时,却成就评梅于千古。
1956年周恩来总理曾经强调保存在北京陶然亭公园里的“高、石之墓”,他说“革命与恋爱没有矛盾,留着它对青年人也有教育”。
1982年邓颖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说:“我和恩来同志对高君宇和石评梅女士的相爱非常仰慕,但他们没有实现结婚的愿望,却以君宇同志不幸逝世的悲剧告终,深表同情。
人的自觉与形塑
石评梅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名满京华的著名女作家,但由于过
早离世以及其他原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一直湮没无闻。
即使偶尔被人所知,也是以高君宇的衬托出现的。
进入八十年代后,学界对石评梅的研究日益增多,在不少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果。
本文在立足前
人研究基础之上,对其作品中人的自觉和形塑方面做了系统的研究与
论述。
文章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三章。
引言部分在简要介绍石评梅
生平的基础上,总结了学界对石评梅研究的现状与不足,阐明了本文
的主题立意。
第一章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论述分析了作为人的父亲
形象,认为石评梅塑造的慈爱父亲形象有力补充了五四以来描写丑陋
父亲的不足,有较大的文学史意义。
第二章主要阐述对弃妇形象的塑
造以及对自由恋爱的审视与质疑,女性命运一直是石评梅关注的焦点,而对弃妇这一群体的关注与展现则显示了她的与众不同,也体现出她
作为人的自觉。
在此基础上,石评梅对女性出路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把改变女性自身与要求社会变革结合起来,体现出其思想的相对成熟。
第三章分析论述石评梅对人生意义与死亡价值的思索与探究,在关注
现实人生的基础上,石评梅把对人生和生命意义的思考上升到形而上
的哲学层面,对人类的普遍生存状态以及生命与死亡的价值进行了自
己的思考与探索,石评梅赋予了死亡新的意义,是对传统死亡观的极
大否定与反驳,虽然她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不免带有悲观的色彩,但是
她并没有就此否定生命,而是在发现生命的荒谬与虚幻后,与生命抗争,在反抗中展现生命的信念与激情。
结语部分对石评梅进行了简短
的综合评价。
张爱玲最经典的作品石评梅和张爱玲情感与创作之比较被誉为“中国现代四大才女之一”的女作家石评梅,与张爱玲他们的创作作品涉及的方面很多,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等,但具体分析起来,无不跟她们的感情发展与家庭影响及社会背景有关。
一石评梅与张爱玲的创作比较石评梅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她思想活跃,在父亲的支持下,寻着“五四”运动的脚步来到北京。
在第一次恋爱失败后,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创伤。
抱定了独身主义,对人生的期望有了很大的阴影,开始从亲情、友情、乡情上寻求慰藉,散文《素心》、《归来》、《社戏》等,以她特有的骨气、才赋,把怀念家乡,惦思亲人的气韵,痛快淋漓的痴情,书写出一行又一行的文章,声音甜美,笔致幽远素淡,感受意境凄清,韵语含蓄幽怨。
认识高君宇后受到其影响,把眼光投向社会大众,她的很多作品,都带有革命的倾向。
《痛哭和珍》一文,悲愤地指出:“你的血虽然冷了,温暖了的是我们的热血,你的尸虽然僵了,铸坚了的是我们的铁志。
”“我也愿将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于此同时她又很矛盾,苦闷。
其中原因之一是这时的高君宇向她寄来了求爱的红叶,面对传统礼教和传统道德,对高君宇的爱情她不敢接受。
1925年3月,高君宇的突然逝世给了石评梅以无情的打击。
石评梅在高君宇死后的三年时间里,写下了大量的作品,主要是表达对亡者的忏悔、痛苦、及思念之情。
石评梅作为一位新的女性知识分子,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妇女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所遭受的压迫,同时也为自己不能够摆脱这种束缚而苦恼。
因此,她的作品大部分是以妇女解放为主题,比如剧作《董二嫂》、小说《弃妇》、《林楠的日记》等,散文《葡萄架下的回忆》中“……自然呵!你具有了这种伟大的势力,为什么不把污浊的人心洗清,恶劣的世俗扫净。
”更是表达了自己对丑恶的人心、世俗的反感。
与石评梅不同的是张爱玲的家庭很复杂,一开始,父亲还关心她,但他是只会享受的一个人,找了后母后,更是对她残暴虐待,冷酷无情,使她被迫逃离了家庭,这对她性格的形成和作品的风格都产生了深深的影响。
石评梅《痛哭和珍》```markdown第一篇范文# 石评梅《痛哭和珍》读后感在石评梅的《痛哭和珍》一书中,作者以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对人生、爱情、亲情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作品以其独特的人文关怀,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令人回味无穷。
书中,石评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她与好友和珍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和珍因家庭原因而离世的故事。
石评梅在文中写道:“我明白了,生活原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
”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而她在面对和珍的离世时,更是痛哭流涕,表达了对友情深深的怀念。
《痛哭和珍》一文,不仅仅是对一段友情的缅怀,更是对时代的反思。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地位低下,和珍的悲剧命运正是那个时代女性命运的缩影。
石评梅通过自己的笔触,揭示了这一社会现象,让人深思。
文章中,石评梅的文字犀利,旁征博引。
她引用了泰戈尔的名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借此表达了和珍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
同时,她也借用了鲁迅的话:“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来强调和珍命运的悲剧性。
石评梅在文中对细节的描绘入微,让人触类旁通。
如她描述和珍离世前的场景:“她脸色苍白,像一朵凋谢的玫瑰,生命的火焰在她眼中渐渐熄灭。
”这样的描绘,使人感同身受,深刻体会到了石评梅失去挚友的痛苦。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看法是:它不仅是一部描绘真挚友情的作品,更是一部揭示时代悲剧、反思人性的力作。
石评梅的文字犹如一把锐利的刀,剖析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温暖,也能体会到心酸。
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给每一个热爱文学、关注人性的读者的好书。
``````markdown第二篇范文# 《痛哭和珍》:一段生命的双重叙事在石评梅的《痛哭和珍》中,我们不仅仅看到了一个关于失去与缅怀的故事,更见证了一段生命的双重叙事——一边是个体的情感流淌,另一边是社会历史的无声诉说。
从这一全新视角出发,本文试图挖掘这部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