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隐与石评梅比较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54 KB
- 文档页数:2
梅娘与庐隐笔下女性第三者的比较杨柳依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摘要:庐隐和梅娘作为两个时代的女性作家,不约而同地书写了女性第三者,通过时代背景与作家态度、写作视角与人物结局这几个方面的对比分析,以小见大,可以看出女性第三者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发展,并且把握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第三者庐隐反封建梅娘女性主义第三者从来都为社会道德所不耻,但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第三者(以下简称“小三”)却历来是爱情小说及家庭伦理故事恒久的元素。
但这一形象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因此本文对比分析了五四时期的庐隐和四十年代的梅娘两位女性作家作品,以小见大,来把握这二十多年间小三书写的转变和现实意义。
一、时代背景与作者态度的变化(一)五四时期庐隐的同情中国传统的婚恋观支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此来维护封建家长制、等级制和宗法伦理,无视人的自由意志。
“五四”时期的小说涉及婚外恋的,一般出于反封建的目的,希望借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反叛达到冲破封建礼教的作用。
这就导致文学对小三的美化——她们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和破坏者。
身处五四时期的庐隐就用婚外恋象征青年人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其笔下的小三多为明知使君有妇但追求精神之恋的知识女性。
在自传体小说《海滨故人》中,露莎爱上有妇之夫梓青(类似庐隐本人爱上郭梦良),但她忌惮的不是道德的束缚,而认为她与“五四”解放洪流有共同的敌人——封建礼教。
在露莎给云青的信中可见她对伦理纲常的惧怕:“梓青与沙之情爱,成熟已久,若环境顺适,早赋于飞矣,乃终因世俗之梗,夙愿奠遂!沙与梓青非不能铲除礼教之束缚,树神圣情爱之旗帜,特人类残苛已极,其毒焰足逼人至死!是可惧耳!”庐隐在这部自传性小说中表达出了对传统礼教的惧与愤。
因此,以庐隐为代表的五四作家们为小三开脱,实则是以此叩问时代,抨击传统婚姻制度、封建家长制度。
(二)四十年代梅娘的质问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人的婚姻自由程度有了一定的提升,然而女性在婚姻爱情中的地位仍处于绝对的劣势。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第二部分二、多项选择题1.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孽海花》和(《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
2.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的作者是李伯元和(吴趼人、康有为、刘鹗)。
3.《新潮》的小说作者主要有汪敬熙、罗家伦、欧阳予倩和(俞平伯、杨振声、叶绍钧)等。
4.以鲁迅为领路人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主要有王鲁彦、许钦文(彭家煌、许杰、蹇先艾)等。
5.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主要有爱姑、七斤一家和(阿Q、闰土、祥林嫂)等。
6.鲁迅先后写了一系列表现农民的苦难、蒙昧和沉默的小说。
其中,主要有(《风波》、《阿Q正传》、《故乡》)等。
7.在《新青年》同人中,有“留日”经历的有李大钊、钱玄同和(陈独秀、鲁迅、周作人)等。
8.郁达夫的小说以主观抒情见长,充满了愤懑、忧郁、叛逆和自我倾诉,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我小说”,主要有(《沉沦》、《南迁》、《迟桂花》)等。
9.在创造社还有一批与郁达夫相近,受到日本私小说影响,基于现代心理学和佛洛依德学说,长于心理描写包括畸形的性心理的青年作家。
主要有(张资平、腾固、叶灵凤)等。
10.张资平的早期小说,多从日本留学时期接触的年轻女性的心理写起,主要有(《木马》、《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梅岭之春》)等。
11.五四小说创作重要的小说家群,主要有文学研究会小说家群和(创造社小说家群、《新潮》小说家群、乡土文学作家群)等。
12.叶绍钧的早期小说大多描写小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主要有(《潘先生在难中》)等。
13.许地山的小说,带有浓郁的异域色彩,其中,以缅甸、印度和南洋为背景的主要有《醍醐天女》和(《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等。
14.废名的小说,对现实的苦痛有着超越的意趣,往往有一种淡淡的禅味。
主要有(《桃园》、《竹林的故事》、《浣衣母》)等。
15.19世纪末,为配合正在兴起的维新运动而倡导“诗界革命”的主要有黄遵宪和(梁启超、谭嗣同、夏僧佑)等。
石评梅的死因_石评梅是怎么死的石评梅中国现代女作家,山西省平定县人,石评梅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石评梅的死因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石评梅的死因介绍民国"四大才女"中张爱玲,萧红被人熟知,其中有一位山西平定的才女也是"四大才女"之一,她的名字却远没有张爱玲出名,她只活了26岁。
可她的才华却不亚于别人,她对爱情的忠贞更是让人落泪。
她只活了26岁。
她的恋人是山西第一位党员高君宇,她的名字叫石评梅,让人遗憾的是,她是四大才女中最早去逝的人。
过早离逝的原因是:思念去世的生死恋人高君宇!石评梅(1902-1928),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
1919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时即热心于文学创作,1923年9月在《晨报副刊》连载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1924年与挚友陆晶清编辑《京报副刊.妇女周刊》,1926年,继续与陆晶清合编《世界日报副刊.蔷藏周刊》。
石评梅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
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
1896年,高君宇出生于山西省的一个富商家庭,少年时代的他就对社会政治问题非常关心。
20岁时,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学,1922年,在党的“二大”上,高君宇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4年年初,他又同李大钊、毛泽东等人一起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了国民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0年在山西同乡会上,石评梅结识了北京大学学生、山西籍最早的共产党人高君宇。
在同乡会交谈中,得知他们父辈即有交谊。
他乡遇故友,格外亲切,于是二人便建立了友谊,二人经常通信,谈思想,谈抱负。
1925年3月,高君宇因病逝世。
石评梅感情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几乎痛不欲生。
她为高君宇墓碑所书的碑文:“我是宝剑,我是火花。
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慧星之迅忽。
论“五四”时期的“女性书写”--以鲁迅、凌叔华、庐隐为例龚润枝;汪杨【摘要】中国女性解放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学时期,鲁迅、凌叔华、庐隐作为最早关注女性生存境遇的作者,他们的笔下都勾勒出沉睡之中和惊醒之后这两种女性形象,他们的“女性书写”显示出“五四”时期男女作家对于女性生存境遇言说的差异。
对于沉睡之中女性的书写,鲁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阐述她们所遭受的压迫,凌叔华则揭露女性灵魂的孱弱程度,庐隐主要描写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无助感;对于惊醒后女性的书写,鲁迅是站在“人的解放”的立场上期待她们自立,凌叔华描写女性的生存智慧,庐隐则着力剖析女性的情智冲突。
他们的“女性书写”代表了“五四”时期对女性生存境遇言说的时代的高度,并窥破了隐藏在男女平等的旗帜下女性将要面临的新的困境。
%The starting point of liberation of Chinese women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in the 1920s. As the first-generation writers of women 's life, Lu Xun, Ling Shuhua, Lu Yin all portrayed the sleeping women and the awaken, and yet their understanding of women in existential plight varied. In presenting the sleeping women, Lu Xun elaborated their suffering as an objective observer, Ling Shuhua tried to explore the emotional fragility of the tender s oul, and Lu Yin focused on women’s helplessness for themselves. In portraying the awaken women, Lu Xun expected their independence froma position of personal liberation, Ling Shuhua described the women’s wisdom of survival, and Lu Yin labored on the conflict between emotion and intelligence of them. Their writing represented the height ofwomen’s literature during that era, and glimpsed something of a new dilemma for women hidden under the banner of gender equality.【期刊名称】《厦门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5页(P84-87,99)【关键词】女性书写;“五四”时期;鲁迅;凌叔华;庐隐【作者】龚润枝;汪杨【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女性一直生活在“地表”之下、文本之外,她们一直被“代言”、被“言说”,女性的世界于世人来说一直是一个隐秘、暗哑的存在,直到“五四”新文学发现了“人”,也发现了作为“人”的女性。
才女石评梅的生平简介才女石评梅的生平简介石评梅是中国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张爱玲、萧红、石评梅)之一。
乳名心珠,学名汝璧。
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此外,用过的笔名还有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等。
山西省平定县城里人。
石评梅之父石铭(又名鼎丞),系清末举人;石评梅之母,是父亲的续弦,均视其为掌上明珠。
石评梅自幼便得家学滋养,有深厚的文学功底:父亲为她发蒙,课之以"四书"、"诗经"。
除家教外石评梅先后就读于太原师范附小、太原女子师范,成绩优异。
除酷爱文学外,她还爱好书画、音乐和体育,是一位天资聪慧、多才多艺的女性。
1919年,"五四运动"将刚刚读完师范的石评梅召唤到古都北京。
她原拟报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但由于那年国文系不招生,便改报体育系。
在女高师读书期间,她结识了冯沅君、苏雪林等,并同庐隐、陆晶清等结为至交。
在"五四"高潮的岁月里,她们常常一起开会、演讲、畅饮、赋诗,所谓"狂笑,高歌,长啸低泣,酒杯伴着诗集",甚是浪漫。
尽情分享着精神解放的快意。
也正是在此"浪漫"中,她们闯入了文学的门槛。
石评梅亦开始在《语丝》、《晨报副刊》、《文学旬刊》、《文学》,以及她与陆晶清参与编辑的《妇女周刊》、《蔷薇周刊》等等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其中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
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
1923年秋天,石评梅在北京女高师毕业后,留校任该校附中女子部主任兼国文、体育教员。
其间与已有妻室的高君宇相恋,但由于对方已有妻室,她久久拒绝高君宇的爱情。
1925年3月,高君宇因过度劳累,一病不起,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觉醒·迷惘与抗争——早期中国现代女作家自我书写姓名:毕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罗成琰20040401/Search/Index.aspx/引论在人类历史上,母权制的被推翻,是“女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失败”,@因为这意味着女性将成为“最先做奴隶的人类”被载入历史史册,取而代之的父权制则意味着“一种社会结构,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父亲就是家长。
”②男性的社会中心地位得以确立,而女性被放逐于社会结构的底层和历史的边缘,成为人类的“第二性”,被命名为“他者”,她们失去的不仅是作为社会中心的主体地位,而且连“人”的身份也丧失了。
无论是西方“你们做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的基督教义,还是东方“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伦理教义,仅“服”与“从”字,便将女性的一切权利剥夺净尽。
而在中国,女性的生存权、话语权等基本权利更足遭到了延续/L千年的侵蚀和剥夺。
用女性主义的术语说,.就是女性在“菲勒斯中心文化”(即男权中心文化)氛围的统治F一切都被压抑着,女性书写呈现为“空白”或“处女”之页。
在西方精神分析学理论中,我们看到“菲勒斯”是作为象征的和话语的意义而存在的,男性正是通过菲勒斯象征“父亲的法则”(1awofthefather)而进入象征秩序(象征秩序实际上就是社会中父权制的性别和社会文化秩序),成为世界的主体。
而这种象征秩序是通过对个人的制约来制约社会。
在象征作用下,主体(男性)借此进入话语领域,从而保证话语的秩序和稳定性i个人讲述的也就是象征秩序的话语。
在这种象征秩序中,女性没有积极意义,总处于边缘的位置,扮演男性主体的“他者”,并且男性正是通过话语规范让女性深刻铭记她的社会性别角色和阶级角色。
因而在女性主义者眼中,话语是男性控制文化和主体思维方式的力量,要推翻父权制的控制,首先就要从话语实践开始,通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2页,人民出版社1971年出版。
论庐隐早期创作中的“五四”风格“五四”一声惊雷震醒了睡梦沉酣的国人,也使蛰伏于地下几千年的女性重新浮出历史地表,开启了中国女性文学的新纪元。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出现了冰心、陈衡哲、庐隐、冯沅君、凌叔华、苏雪林、丁玲等一大批新女性作家,形成了“五四”时期的女作家群。
这些女作家的出现,“带来了男作家所不能替代的清新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气质,她们以清婉的歌喉加入了‘五四’文学的大合唱。
”[1]庐隐是“五四”女作家的代表, 她出生于一个严肃古板的封建家庭。
因出生当天正逢外祖母过世,被认为是家中的一颗灾星。
幼年历经坎坷。
1919年进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后简称“女高师”)国文部继续求学。
期间,庐隐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开始新文学的创作。
茅盾先生对庐隐的创作有过论述:“庐隐之所以成为庐隐,却不是‘偶然’的;庐隐与‘五四’运动,有‘血统’关系。
庐隐,她是被‘五四’的怒潮从封建的氛围中掀起来的,觉醒了的一个女性;庐隐,她是‘五四’的产儿”。
[2]本文从创作题材与文体、女性形象、哲学意蕴这三方面展开论述,探究其早期作品“五四”风格及分析之所以产生此风格的原因。
一.创作题材与文体庐隐作为“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初登文坛时,是遵循着“为人生”的文学方向前行的,其最初的作品十分关注社会问题。
茅盾先生在《庐隐论》中,称赞“那时的庐隐很注意题材的社会意义。
她在自身以外的广大社会生活中找题材”。
[3]庐隐的“问题小说”差不多每一篇都提出了“谁之罪”的质询。
如《一个著作家》中封建的包办婚姻,扼杀了青年男女的爱情和生命;《王阿大之死》中军阀的混战带给无辜百姓以灭顶之灾;《灵魂可以卖吗?》中纱厂女工的苦恼来自于雇佣劳动剥夺了人身自由……“这类反映民生疾苦、揭露黑暗现实的‘问题小说’,表明庐隐早期创作的视野是有着明确的警世济民的创作意图,担负起感时忧国的社会责任的”。
[4] 随着“五四”的退潮,“问题小说”激起的浪花也逐渐淹没了。
女作家们大都浓墨渲染地转向“五四”青年的苦闷彷徨和“寻找自我”的抒情小说创作。
中国近代才华横溢的十位女性作家巍巍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男性是当然的舞台主角,而女性无可选择地成了男性的陪衬。
在刀光剑影的朝代更迭中,女性的俪影仅是舒缓人们神经的调节剂。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出现过一些才华卓越的女性,她们不是以自己的美貌耀人,而是凭自己的才华名世。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已经有女性所作的诗篇。
此后汉末的蔡文姬、晋代的谢道蕴、唐代的薛涛,直到宋代的李清照、朱淑贞等等,可以说代不乏人。
她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证明了女性不单单为自身的自然价值而存在。
可是,在中华民族巨匠辈出,星汉灿烂的文化史上,这样的女性实在是太少了,而且正如她们是男权社会中男性的附属物一样,她们的作品绝大多数也只是正统文学的附属物。
正如萧红所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五四”一声春雷打破了封建社会令女性窒息的牢笼,冰心、庐隐、石评梅、林徽因、张爱玲等女性作家作为一个群体出现了,她们才华横溢,恰如枝枝红杏伸出墙来,与男性作家共同构筑了近代文化的满园春色。
从她们开始,女性作家的队伍逐渐扩大,到如今已经是灿若群星。
近代才华横溢的十位女性作家,她们是——名动上海滩,不染红尘焦火气的传奇作家__张爱玲;万水千山走遍,情遗撒哈拉的流浪者__三毛;自比狡兔三窟的孟尝君,灵魂却无处安放的__庐隐;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杯净土掩风流的__石平梅;萧风凄雨中苦苦挣扎,最终无奈早凋的__萧红;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近代第一才女__林徽因;一双眼睛也在说话,眼光里漾起心泉秘密的__陆小曼;与波澜壮阔的20世纪同行,与爱心同行的__冰心;红色政权里最亮的一颗星__丁玲。
(一)传奇才女张爱玲张爱玲,原名张瑛,1921年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其祖父为张佩纶,外曾祖父为李鸿章。
1937年,毕业于上海圣玛利亚女子中学,次年考取伦敦大学,后因战事改入香港大学。
1943年,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同年发表代表作《金锁记》、《倾城之恋》等。
19秋《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业_3 一、单选题1. 郭沫若创作《女神》时的文艺思想倾向主要是∙ A. 唯美主义∙ B. 象征主义∙ C. 积极浪漫主义∙ D. 未来主义答案C2. 冰心的讴歌伟大的母爱的作品是∙ A. 《去国》∙ B. 《两个家庭》∙ C. 《超人》∙ D. 《斯人独憔悴》答案C3. 郭沫若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两个领域是诗歌和∙ A. 小说∙ B. 散文∙ C. 历史剧∙ D. 甲骨文答案C4. 巴金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作品是∙ A. 《灭亡》、《新生》∙ B. 《激流三部曲》∙ C. 《火》三部曲∙ D. 《爱情三部曲》答案C5. 以下符合张天翼小说创作特色的判断是∙ A. 富有喜剧色彩和讽刺性∙ B. 有浓厚的怀乡情调∙ C. 慷慨激昂的革命文学∙ D. 有浓厚的避世思想答案A6. 《差半车麦秸》的作者是∙ A. 丘东平∙ B. 张天翼∙ C. 艾芜∙ D. 姚雪垠答案D7. 对郭沫若青年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是∙ A. 泛神论∙ B. 无政府主义∙ C. 进化论∙ D. 社会主义答案A8. 创造社成立于∙ A. 1920∙ B. 1921∙ C. 1922∙ D. 1923答案B9. 前期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是∙ A. 闻一多∙ B. 徐志摩∙ C. 梁实秋∙ D. 孙大雨答案A10. 下列作品属于社会剖析派的是∙ A. 《南行记》∙ B. 《花之寺》∙ C. 《竹林的故事》∙ D. 《桃园》答案A二、多选题1. 下列属于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的有∙ A. 九斤老太∙ B. 方玄绰∙ C. 吕纬甫∙ D. 魏连殳答案A,B2. 下列属于老舍的作品有∙ A. 《月牙儿》∙ B. 《华威先生》∙ C. 《离婚》∙ D. 《雷雨前》答案A,C3. 下列巴金后期的小说创作中,属于抗战题材的是∙ A. 《火》三部曲∙ B. 《第四病室》∙ C. 《寒夜》∙ D. 《憩园》4. 下列属于京派作家的是∙ A. 废名∙ B. 萧乾∙ C. 艾芜∙ D. 沈从文答案A,B,D5. 下列属于30年代形成的“东北作家群”的是∙ A. 萧军∙ B. 萧红∙ C. 端木蕻良∙ D. 骆宾基答案A,B,C,D三、判断题1. 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等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
庐隐[女](1898.5.4—1934.5 .13)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生与福建闽侯。
1903年父亲去世,到北京舅舅家居住。
1909年入教会办的墓慕贞书院小学部。
信仰基督教。
1912年考入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任教于北平公立女子中学、安徽安庆小学及河南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国文系。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2年大学毕业后到安徽宣城中学任教员,半年后回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
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海滨故人》,内容大多反映五四时期知识青年的思想情绪。
1926年到上海大夏大学教书,1927年任北京市立女子第一中学校长半年。
几年间,母亲、丈夫、哥哥和挚友石评梅先后逝世,悲哀情绪侵透在这个时期的作品集《灵海潮汐》和《曼丽》之中。
1930年与李唯建结婚,1931年出版了二人的通信集《云欧情书集》。
婚后他们一度在东京居住出版过《东京小品》。
1931年起担任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国文教师。
此后的作品逐渐脱离了自身而注意到社会情绪也较以前乐观、开朗。
她的小说写的流利自然,多是日记或书信,带有自传性质。
她只是老老实实写下来,从不在形式上炫奇斗巧。
36岁时因分娩死于上海大华医院。
[著作书目]海滨故人(小说集1925,商务曼丽(小说集)1927,北平文化学社归雁(小说)1930,神州象牙戒指(小说)1930,商务灵海潮汐(散文、小说集)开明云欧情书集(书信集)与李唯建合著1931,神州庐隐短篇小说选1932,女子书局玫瑰的刺(小说集)1933,中华女人的心(专篇小说)1933,上海四社出版部庐隐自传1934,上海第一出版社东京小品(散文、小说集)1936,北新火焰(长篇小说)1936,北新庐隐选集1936,中央书店庐隐创作选1936(出版单位不详)庐隐佳作选1947,上海新象书店。
读《风流才女——石评梅传》有感彭州市丽春中学万骥苍茫暮色中,一位如花的少女沿着田野间的婉延小路款款而来,走向她牵挂心怀的一个墓碑,那里长眠着她的恋人,也镌刻着她们生死相恋的爱情故事.---这就是高君宇与石评梅的今生未了情.初次听说石评梅、高君宇这两个名字,大概还是在198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了著名作家柯兴的长篇传记文学《风流才女——石评梅传》,被两个主人公的命运所吸引,后来多次阅读这部小说,并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了石评梅的一些著作,在网上查阅了一些两人的事迹,由此知道了《墓畔哀歌》,知道了她的作者:中国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石评梅,了解了中共早期的革命活动家、中共“一大”为数不多的参加者之一高君宇,以及他们之间的故事,并由此了解一生不幸,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的庐隐,了解“梅花小鹿”之间纯真无邪的友谊。
石评梅—一个17岁的晋东才女,在同龄的孩子还在父母身边承欢撒娇的时候,带着纯真的文学梦想和对未来新生活的无限憧憬,孤身远赴北京,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系,却没曾料到,从此一脚踏进人生无边苦海:在这里,初恋受挫的评梅结识了她的山西同乡,毕业北京大学英语系、中共早期的革命活动家、中共“一大”为数不多的参加者之一、她26岁短暂不幸一生中的千古知音、她生生死死的恋人高君宇,他们真诚相爱,生未成婚、死后并葬荒丘,共同演绎了一出“纯真高洁、凄美绝伦”的千古爱情绝唱。
“才如江海命如丝”,苍天是如此的不公,它给了评梅如花的容貌,却没有同时赐予她浪漫、甜美的爱情,它给了评梅如海的才气,却没有假以天年,让她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短短的26年。
然而,苍天又是如此的慷慨:它虽然没有成就评梅于当时,却成就评梅于千古。
1956年周恩来总理曾经强调保存在北京陶然亭公园里的“高、石之墓”,他说“革命与恋爱没有矛盾,留着它对青年人也有教育”。
1982年邓颖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说:“我和恩来同志对高君宇和石评梅女士的相爱非常仰慕,但他们没有实现结婚的愿望,却以君宇同志不幸逝世的悲剧告终,深表同情。
第12卷 第5期 红河学院学报 Vol.12 No.52014年10月 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 Oct.2014独身:一个问题的双重指向——20年代女性独身现象分析张黎黎(宿州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 摘 要:20年代女性独身现象,是当时女性对自身独立价值肯定与坚守的一种无奈反映,包含了她们在自身觉醒过程中的痛苦体验。
而她们在关于独身问题的思考和疑虑过程中,也潜在的包含了作为女性自身对爱情和婚姻方面一些终极性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女性独身;恋爱婚姻;思想启蒙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14)05-0076-04收稿日期:2014-01-13作者简介:张黎黎(1986 —),女,安徽宿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20世纪初以来,在声势日益浩大的反封建思想文化斗争中,女性问题也开始在现代思想政治斗争的挟裹下慢慢地浮出历史地表。
他们在追求个性自由、婚恋自主的斗争中,以个体鲜活的体验,确证了自身作为女性的独立价值。
相对于两千年来父权制循环中,女性有生命而无历史的状况,这是一种空前的进步[1]。
然而,“五四”时期女性觉醒的曙光,并未预示着女性从此踏上了解放的坦途,事实上,却是开始了一段自身觉醒的痛苦历程。
而20年代独身主义风行,正是他们对自身独立价值肯定与坚守的一种无奈反映,包含了他们在自身觉醒过程中的痛苦体验。
一 20年代女性独身现象事实上女子独身问题并不是始于2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就流行妇女不结婚和结婚后不与丈夫共同生活的社会风气,当地称这些女子为“自梳女”和“不落家”。
据调查,这些女子都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他们多数在家乡附近的丝厂做工,也有为大户人家做女佣的[2]。
民国初年,女子独身甚至发展成为一种小范围的隐蔽的组织行为。
据报章记载,江苏南京石坝街有富家少女15人于1916年组织不嫁会,并制订规则,要求入会者“不但以终身不嫁为誓,且禁为种种冶艳之姿态。
庐隐的研究综述庐隐(1899一1934)是“五四”时期颇负盛名的女作家,她与冰心、冯沉君等人一起,被誉为新文学滥筋期的“三大才女”,以致于“凡是略微看过新文学书籍的人,没有不知道庐隐女士的。
”然而遗憾的是,庐隐在三十五岁的盛年便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加之她的作品与后来的左翼文学有所参差,在此后的岁月里庐隐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庐隐和她那独具一格的女性抒写才得到文学史家的重新评价。
从1921年2月在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一个著作家》起,庐隐真正从事文学创作不过十三年。
但仅就小说创作而言,她便有近80个中、短篇及4部长篇问世,堪称“五四”女作家中的第一高产作家。
她创作出版的作品有:《海滨故人》(1925年)、《曼丽》(1928年)、《归雁》(1930年)、《灵海潮汐》(1931年)、《玫瑰的刺》(1933年)、《女人的心》(1933年)、《象牙戒指》(1934年)、《火焰))(1935年)以及《东京小品》(1936年)等。
在这些为数众多的小说中,庐隐一方面从一己的独特生命体验出发,反映着从传统社会突围而出的“五四”知识女性的苦闷与仿徨;另一方面她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为妇女解放、社会变革而奔走呼喊。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一一文学研究会成立时的唯一女性,也是“‘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在革命的社会题材”的“第一人”,毫无疑问,庐隐之于文坛的影响与贡献是巨大的。
因此,文坛对于庐隐也存在着大量的研究。
最早对庐隐进行评论的是茅盾先生写于1934年的《庐隐论》,茅盾先生主要采用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 按照“时代—作家—作品的批评模式, 运用“史论”笔调, 从题材与时代意义、创作历程阶段特征和创作风格等方面对庐隐创作进行了动态的考察。
主要内容有:一、茅盾在《庐隐论》中, 审视了庐隐和“五四”时代的紧密关系。
从庐隐的偶然病逝, 到联系其创作上无法突破既有主题的必然终结, 茅盾认为“庐隐”与‘五四’运动, 有‘血统’关系”,五四运动催生了了庐隐带有时代气息硕果累累的创作,但是庐隐的创作并没有随着五四的落潮而跟上时代的步伐,而是停滞在了五四的时代中,造成了她的创作之路的落后。
庐隐与石评梅比较研究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庐隐、石评梅作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觉醒的第一批女性作家,她们就像两朵并蒂的花蕾,在中国现代文学这棵茂密的大树上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作为时代新兴的女性作家,庐隐和石评梅的生命中都深深的烙印着或家庭或情爱的伤痛,然而正是这份带有创伤的人生经历使她们走在了一起,既是同窗又是挚友,更是文学世界中知心相行的伙伴。
而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庐隐、石评梅都是通过文本写作的方式展现了女性觉醒后强烈的自我价值以
及表达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要求独立的强烈愿望。
虽然,她们在创作中有相同的焦点,但是,不同的人生经历、迥异的情爱体验以及时代背景的差异,使庐隐与石评梅这两位女性作家在文学殿堂里却和而不同,表现出各自独具魅力的个性特点。
所以,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将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她们的个体经历、家庭婚恋、女性命运以及对人生价值的不同思考等方面出发对她们进行比较阐释,试图还原历史中她们本来的、真实的面貌,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感受她们的时代风采以及重新审视她们对现代文学史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并以此客观公正的评价她们在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庐隐和石评梅都经历过爱的创伤,一个身陷无爱的家庭,一个痛失其爱人,不管是何种的伤痛,在这缺失的爱中她们都因孤独和无助而显得楚楚可怜,然而更多时候则是寂寞和痛苦的陪伴。
虽然现实生活给予她们各种打击,但是,正是在这种打击和磨练中她们成长起来了,在五四中接受新文化、在社会中传播新思想、在文本创作中宣泄着自己的情感。
人生境遇的坎坷和理想
与现实的强烈落差,使她们作品中无不浸染着悲伤和无助的基调。
纵是在建筑最美好的爱情宫殿时,也时隐着迷惘和彷徨的心绪,埋藏着对爱情、人生以及未来那不确定,甚至是怀疑的态度。
而纵观庐隐和石评梅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总的来说,还是快乐时少而痛苦时多。
所以,她们在文本创作时,由于各自经历的不同而呈现出迥异的创作视野和叙述角度。
庐隐,五四时期较早的觉醒者,多是将目光投射在女性冲出封建家庭后争取爱情婚姻自主的方面,以及在此过程中找寻与男性平等的话语权。
而石评梅则更为决绝,她将这个社会看的更为真实和清楚,倔强而坚定的走着自己的路,在文学的时代主潮中始终保持着特立独行的姿态,抒写着时代强音,挣扎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