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才女石评梅的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乃的异体字)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
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去香港。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
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萧红和萧军发表的《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石评梅故居在哪里石评梅是怎么死的
导语:石评梅故居是一座清代民居建筑,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由前院、里院和偏院组成。
前院有倒座、照壁和大门;
石评梅故居是一座清代民居建筑,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由前院、里院和偏院组成。
前院有倒座、照壁和大门;里院有正房及南北厢房;偏院有三间二层小木楼一座,曰“栖云阁”,为石评梅居住的“绣楼”。
石评梅是怎么死的
1923年秋天,石评梅在北京女高师毕业后,留校任该校附中女子部主任兼国文、体育教员。
其间与已有妻室的高君宇相恋,但由于对方已有妻室,她久久拒绝高君宇的爱情。
1925年3月,高君宇因过度劳累,一病不起,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高君宇的死,使评梅痛悔交加,自此,石评梅便常在孤寂凄苦中,前来高君宇墓畔,抱着墓碑悲悼泣诉。
1928年9月18日,评梅猝患脑膜炎,医治无效,于9月30日亦死于当年高君宇病逝的协和医院。
她死后,友人们根据其生前曾表示的与高君宇“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愿望,将其尸骨葬在君宇墓畔。
其祖籍地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建有石评梅纪念馆。
石评梅是中国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张爱玲、萧红、石评梅)之一。
乳名心珠,学名汝璧。
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此外,用过的笔名还有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等。
山西省平定县城里人。
石评梅之父石铭(又名鼎丞),系清末举人;石评梅之母,是父亲的续
生活常识分享。
论石评梅和她的散文寂静的暗夜,天穹中镶着一轮冷月,浩大的天宇点缀点点繁星。
仰望星空,寻找近代作家石评梅的作品意境。
旧时明月今犹在,逝去旧人无踪影。
穿越时空的隧道,来一场心灵旅行,回到石评梅生活的时代,去感受作家的喜怒哀乐。
石评梅(1902-1928)本名汝壁,笔名评梅,其父为清朝举人,自幼饱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在宽松、开明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有其极为深厚的国学修养。
是“五四”运动后最早登上文坛的女作家之一,短暂一生创作了众多散文、诗歌、小说、剧本和评论。
其主要成就体现在散文上。
石评梅的散文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她的散文如山涧中的清幽小溪,松涛里的明月风清。
揉合了古典美学的袅袅余韵,以其特有笔法抒发对人生、现实、爱情的看法。
石评梅是我最喜爱的作家。
她的作品是一脉蕴涵着空谷幽兰气息的冷冷清泉,是一阵飘荡寒冽梅香的丝丝花雨。
她的散文表现手法不是高亢,但是没有当时文化人的浅唱低呤、顾影自怜的消极和悲观情绪,而是直面现实,对人生和爱情有着更加清醒和深沉的认识。
她深切地关注社会,抨击暴政,化一腔幽怨为凛凛剑气。
她在散文中写道:“悲愁乞怜,呻呤求情,当是我们知识阶级的女人所为?我们只有焚毁着自己的身体,当后来者光明火炬!如有一星火花能照耀一块天地时,我们也应努力工作去寻觅!”(《爆竹声中的除夕》)在她后期的作品中,她对人生和现实更多了深刻的认识,她写到:“我如今是更冷静,更沉默的挟着过去的遗什去走向未来的。
我四周有狂风,然而我是掀不起波澜的深潭,我前边是巨涛。
然而我是激不出声响的顽石。
”“颠沛搏斗中我是生命的战士,是极勇敢,极郑重,极严肃的向未来的城堡进攻的战士。
我是不断的`有新境遇,不断的有新生命的,我是为了真实而奋斗,不是追逐幻想而疲奔的。
”(《缄情寄向黄泉》)这是多么高贵的灵魂,固然有更多的人研究她的艺术手法和她的千古绝唱,但是我更欣赏她的这种信仰追求,她是女子中少有的思想倡导者,不流于世俗的浅薄。
石评梅和高君宇的爱情绝唱如闪电之耀亮,如彗星之迅忽,半个世纪以来被人传诵。
寻觅一代才女石评梅的足迹(组图)2015-05-06 05:39石评梅雕像。
石家后人—八旬老人石钦林。
她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结识了李大钊、鲁迅等一批革命先行者;她与高君宇苦恋,留下了一个新文化运动骁勇女将的身影。
五四前夕,笔者走进小河村,探寻石家花园里一代才女石评梅的成长足迹—核心提示“梅艳京华香凝故里!”石评梅,“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才华横溢,著作甚丰,是“五四”新文化开创时期的著名女作家。
特别是她与我党早期的革命活动家高君宇的生死之恋,令人感叹不已!一个独闯京华的女子,是什么培育了她的精气神呢?或许,就是她的故里,这个有着悠长历史的小河村赋予了这个柔弱女子钢铁一般的性格。
评梅祖居石家花园,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物质遗产,更因为有了评梅精神的支撑,显得更加厚重。
“鸡鸣了,我披起衣服起来,草草梳洗后便走出山门,想看看太阳出山时的景致。
一阵晨风吹乱了我的散发,这时在烟雾迷漫中又是一番山景,我站在山峰上向四周眺望,觉得天风飘飘,云霞烟雾生于足下,万山罗列,如翠笏环拱,片片白云冉冉飘过,如雪雁飞翔,恍惚如梦,我为了这非人间的仙境如痴如醉……”—石评梅《红鬃马》石评梅的这段文字描述的就是她在故乡—阳泉市小河村石家花园看日出的景象。
五四前夕,花开了,草绿了,笔者乘兴走进有着1600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小河村,探寻华彩遗存的石家花园里一代才女石评梅的成长足迹。
深宅大院走出一代才女山村街巷的结构和许多古建筑依然保留着原始的旧貌,彰显着这座文明古村的文化魅力。
下车后,远远就可以看到石评梅的雕像,一身五四时期的装束,风度翩翩、飘逸脱俗。
沿广场旁走过一弧形的石头长坡,就进入了笔者慕名已久的石家花园。
一进大院,碰到一位身板硬朗、笑容慈详的老者,他自我介绍叫石嵚林,已80岁,是石家的第十四代传人,按辈份叫石评梅姑姑。
听说笔者专程来拍摄石家花园,他热情介绍起来:大院始建于清雍正年间,距今已有270多年历史。
一代才女石评梅
介子平
【期刊名称】《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石评梅是中国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因爱慕梅花自取笔名石评梅。
在《语丝》、《晨报副刊》、《文学旬刊》、《文学》以及她与陆晶清参与编辑的《妇女周刊》、《蔷薇周刊》等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和剧本。
她与高君宇是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作家和革命活动家,他们用生命谱成了一曲震撼人心的爱情悲歌。
她去世后,其作品由友人编辑成《涛语》、《偶然草》两个集子。
【总页数】7页(P74-80)
【作者】介子平
【作者单位】山西出版集团《编辑之友》,山西太原0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
【相关文献】
1.一代才女石评梅 [J], 介子平
2.浅谈一代才女蔡文姬 [J], 樊娟莉;王颖辉
3.一代才女谢道韫 [J], 石小英;范永建
4.一代才女谢道韫 [J], 石小英;范永建
5.旷世才女悲剧人生──评石评梅的悲剧情结 [J], 吴健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国四大才女分别是谁(除了张爱玲还有哪三位)中国古代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认为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要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就行。
可到了民国时期,才华横溢的女性作家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
她们的才华,不亚于才子,因此被称为“才女”。
民国有四大才女,分别是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
吕碧城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年纪最大的人。
她生于1883年,安徽旌德县人,父亲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吕凤歧。
吕碧城的少女时代,充满坎坷。
她12岁时父亲去世,此后经历了家产被夺、夫家退婚等不幸的事件。
家道中落后,母亲带着4个女儿远赴塘沽投靠舅父严凤笙,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后来,吕碧城和母亲又被匪徒劫持,差点受辱。
1903年,吕碧成毅然出走,独自到天津闯荡。
吕碧成在天津无亲无故,怎么生存呢?她得知舅父严凤笙一位方姓秘书的夫人住在《大公报》社,便壮胆给方夫人写了一封求助信。
这封信被《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看到了。
英敛之亲自上门,聘请吕碧成为《大公报》编辑——由此,吕碧成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性编辑和女性撰稿者。
1904年5月,鉴湖女侠秋瑾慕名来到天津,专程拜访吕碧成。
两人一见如故,互相倾慕,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由此,文坛将吕碧成和秋瑾并称为“女子双侠”。
1907年,秋瑾在绍兴遇难。
吕碧成冒着危险,为秋瑾收尸,并写《西泠过秋女侠祠次寒山韵》予以怀念。
不久,吕碧成还以英文写《革命女侠秋瑾传》,在美国报刊上发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萧红的名字大家不会感到陌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推荐。
1935年,正是在鲁迅的支持下,萧红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那一年,萧红年仅24岁。
萧红生于1911年,黑龙江省呼兰县人。
她从小就喜爱文学和绘画,在女子中学读书时,就在校刊上发表了抒情诗。
1930年,萧红来到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读高中。
那时候,萧红已经有了婚约,可男方不愿意承担萧红在北平读书的费用,解除了婚约。
萧红生活陷入了困境。
后来,在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的介绍下,萧红认识了青年作家萧军。
中国近代几大才女的简介中国近代出现过很多才华横溢的女人,留下了很多哲学和成就,那么你知道中国近代几大才女都有谁吗?下面是由店铺为你提供的中国近代几大才女的简介,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
中国近代几大才女的简介1:传奇才女张爱玲张爱玲,现代女作家。
笔名梁京。
1943~1945年发表了《茉莉香片》等小说,代表作有《传奇》、《流言》等。
抗战后,改行编写电影剧本,后居美国。
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
古人云:传奇者,因奇而传。
事,无奇不传。
对于传奇,张爱玲有自己的说法:书名则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寻找传奇。
其实,传奇无需寻找,张爱玲其文其事便是了。
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情哀婉,张爱玲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地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
中国近代几大才女的简介2:流浪者三毛为了寻找故乡,寻找梦中的橄榄树,三毛找遍了全世界。
短暂的一生中,三毛向来不觉得自己是芸芸众生里的一分子,她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将心固定下来的地方,她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来。
不过三毛有这样一句话:"人生苦短,不喜平淡。
"的确,三毛是过得极不平淡,甚至可以说是惊世骇俗。
她逃学、苦恋、远走高飞、遁入沙漠。
以及最后自断生命,她大喜大悲、有泪有笑。
中国近代几大才女的简介3:第一才女林徽因林徽因,被誉为近代第一才女。
林徽因既是诗人、作家、又是教授、建筑学家,不但风华迷倒众人,学究深厚也令钦佩不已,她的很多思想深入到了文学、艺术、建筑乃至于哲学思考中,自30年代以来,她在诗坛和建筑界便双负盛名。
她所学并非文学,却对语言艺术有着天然的敏感,使其诗文皆能感人所未感,另辟一番新意。
徐志摩视她为"唯一灵魂伴侣。
"著名的哲学家金岳霖形容她宛如"人间四月天",可见其才貌出众,人间罕有。
中国近代几大才女的简介4:才艺双全陆小曼徐志摩曾描述她:一双眼睛在说话,晴光里漾起,心泉的秘密。
民国四大才女民国四大才女即民国时期涌现出的四个非常有名、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她们分别是有过人胆识的吕碧城、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生命短促的石评梅以及拥有“奇才异女”盛名的张爱玲。
四大才女民国四大才女为:吕碧城(一说庐隐),萧红,石评梅和张爱玲。
吕碧城锋芒初露——显过人胆识吕碧城(1883年-1943年),安徽旌德人,生于1884年。
父亲吕凤歧,光绪三年进士及第(与清末著名诗人樊增祥同年),曾任山西学政,家学渊源。
吕家有姐妹四人,吕碧城是老三。
吕碧城和她的姐姐吕惠如、吕美荪都以诗文闻名于世,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
”吕碧城12岁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达到很高水准,当时有“才子”美称的樊增祥读了吕碧城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
当有人告诉他这其实只是一位12岁少女的作品时,他惊讶得不能相信。
1895年,父亲吕凤歧去世,吕碧城的母亲从京城回乡处理祖产,族人因为觊觎吕家家产,唆使匪徒将乃母劫持。
吕碧城在京城听到了消息,四处告援,给父亲的朋友、学生写信求助;几番波折,事情终于获得圆满解决。
但此事让小小年纪的吕碧城显示出了非凡的胆识,却也让与吕碧城有婚约的汪家起了戒心,认为小小年纪的吕碧城,竟能呼风唤雨,于是提出了退婚要求,吕家孤女寡母不愿争执,答应了下来,双方协议解除了婚约。
然而在当时,女子被退婚是奇耻大辱。
吕碧城虽身为新女性也一度自怨自艾,对其今后婚姻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婚约解除后,吕碧城的母亲带着四个尚未成人的女儿投奔在塘沽任盐运使的舅父严凤笙。
主笔《大公报》提倡女权1903年春,20岁的吕碧城有意到天津市内探访女学,外甥女要入新学,脑筋陈旧的舅父严辞骂阻,吕碧城一时激愤,第二天就逃出了家门,只身踏上了去往天津的火车,不但没有旅费,就连行装也没来得及收拾。
一个富家女子独自出门,这在当时也算得上是惊世骇俗之举。
而此次出走,正是吕碧城登上文坛的开始,也是她与各界名人交往的开始。
身无分文、举目无亲的吕碧城,在去往天津的火车中,熟识了佛照楼旅馆的老板娘,到达天津后,暂住其家中。
假如我是你生命中的“火花”———音乐剧《火花》中的人物分析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这段富有火热激情的话语是高君宇生前自题像片上的几句话,她的爱人石评梅在他死后把它刻在了石碑上,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期间又响彻古城西安。
音乐剧《火花》是以我党早期革命者高君宇自述的视角,以“青春”和“理想”为主题,再现革命先驱短暂一生追求理想的心路历程。
面对这个浮躁的时代,导演用前辈的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告诉当代人如何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信仰和理想。
高君宇(1896—1925),山西静乐人,原名高尚德,字锡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第二、三届中央委员。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五四运动时,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
和同时代的绝大多数知识青年一样,他是个富有爱国热忱的理想主义者。
石评梅(1902—1928),山西平定人,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
1920年在山西同乡会上,石评梅结识了北京大学学生、五四运动健将、山西籍最早的共产党人高君宇。
从此,他们生命中的火花就此迸发。
从选题上看,创作团队创意选择了很高大上的共产主义理想和浪漫执着的爱情为结合点。
作为一个历史剧,《火花》很有现代感,尤其在音乐创作方面。
在富有现代感的音乐节奏中,娓娓道来着青春与理想的畅歌。
全剧贯穿了两大主线:一是关于理想。
“火花”意象作为重点,代表生命之火、青春之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汇聚成革命党组织。
二是关于情感。
封建包办婚姻的束缚,毁掉了青春,改变了命运。
通过事业线、情感线,表达出高君宇自身两个世界的区别。
两条线时而交汇、扭结和共振,时而分化、平行,可以说是互为表里、文武超作者简介:武超,女,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剧坛扫描DRAMA SCAN36互为映衬和促进。
在音乐的衬托下,情节紧凑的表达出主人公的火热青春和远大抱负。
以历史事件为大背景,卷入每个人的命运,舞台艺术中人性关怀的深度与广度得以充分延展。
才女石评梅告诉你一百年前的00后是如何生活的?在中国近代女作家中,有一位“00”后,她与吕碧城、萧红、张爱玲合称“民国四大才女”。
说她“00后”,是因为她生于1902年,也就是1900年后。
遗憾的是,她虽才华横溢,却天不假年,是“民国四大才女”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
她仅活了26年,而真正从事文学创作只有6年。
但就是这短短几年,她便从最初默默无闻的文学爱好者,摇身一变为“北京著名女诗人”,再到后来更是跻身于“民国四大才女”之列。
挚友庐隐评价她:“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她就是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而自取笔名的石评梅。
在北平,石评梅与庐隐、陆晶清结为挚友,她们时常在一起开会演讲、赋诗畅饮,度过了一段“酒杯伴诗集”的浪漫时光。
如果“北漂”生活能一直这样,倒也不错。
但随之而来的种种不幸,却一次次地打击着这个纯洁多才的女子。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这个20出头的女才子,又该如何应对“北漂”生活呢?因才情,名动京华1902年,石评梅出生在山西平定县一个书香门第。
她幼即颖慧,深得父母喜爱。
父亲石铭虽是清末举人,但思想开明,不仅教石评梅传统的“四书五经”,让她自小就接受了严正规范的国文教育;长大后,还送她到省城太原上新式学堂。
待到“五四”的风从北平吹到太原女师时,极大震撼了石评梅。
当时迫于学校森严的校规,石评梅和同学们被困校园中,无法外出参与社会活动。
但这并不能浇灭她的满腔热情,石评梅出不去校园,就在学校里写文章,张贴在墙上来表达意愿。
她还提议创办了一份刊物,作为同学们发表意见的园地。
然而刊物出版两三期后,就被校方强制封刊了。
石评梅作为刊物的主要撰稿人和编辑,也受到校方开除学籍的处理。
后来,念在石评梅平素里成绩优异,素有“才女”之名,才免于除名。
这次经历,对石评梅的影响很大,让她开始认真思考起自己的未来:是像母亲一样,找个体面的人家嫁了,过相夫教子的日子;还是继续求学,寻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人生的路上,关键的往往就是那几步。
石评梅:原来很多传奇式爱情,得靠死亡来成全(一)提起民国才女,大家津津乐道的自然是林徽因、萧红、冰心这些蜚声文坛的女子,很多人恐怕没有听过石评梅这个名字。
在民国,石评梅和吕碧城、萧红、张爱玲并称“民国四大才女”。
虽然我觉得“四大才女”之类的这种称号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可能是一种“捆绑炒作”。
就像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四大恶人”,若是单个拎出来,可能没有什么威慑力,但若是四个人一起出来闯荡江湖,就令人闻风丧胆了。
“民国四大才女”之中,石评梅是寿命最短的,才26岁就得了脑炎去世,比萧红还命薄。
石评梅的文风,我个人不大喜欢,许是文采太过华丽而思想性不足的缘故。
她写《墓畔哀歌》,范儿是这样:黯淡的天幕下,没有明月也无星光这宇宙像数千年的古墓;皑皑白骨上,飞动闪映着惨绿的磷花。
我匍匐哀泣于此残锈的铁栏之旁,愿烘我愤怒的心火,烧毁这黑暗丑恶的地狱之网。
鲁迅写《纪念刘和珍君》,对进步青年的痛惜、对黑暗社会的愤恨和控诉跃然纸上,并且还出了很多金句,比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比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石评梅也写《痛哭和珍》,风格是这样: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
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当然,鲁迅大大的笔力,在民国来说能跟他媲美的没几个。
石评梅在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了这样一篇抒情散文,凄婉哀怨,还是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至少要比现在那些活跃在文坛上的某些“牛鬼蛇神”要来得言之有物一些。
更何况,石评梅当时只有二十几岁的年纪。
如果能活多几年,笔力当更劲道一些。
(二)石评梅的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
不过,她也有很多个比较“琼瑶风”的笔名,比如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
石评梅1902年出生于江西省平定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23岁的吕碧城任“北洋女子公学”改名“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监督(相当于今天的石评梅(1902 ——1928),原名汝壁,山西省平定县城关人。
石评梅与陆晶清等编辑出刊了《京报》副刊——《妇女周刊》。
祺瑞执政府出兵镇压,制造了“三一八”惨案。
石评梅散文《血尸》,3 月25日在《京报副刊》发表《痛哭和珍》一文,悲愤地指出:“昨天的惨案,这也是放出野兽来噬人;”“你的血虽然冷了,温暖了的是我们的热血,你的尸虽然僵了,铸坚了的是我们的铁志。
”“我也愿将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
《匹马嘶风暴》,是这一时期石评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石评梅生前所著小说散文集《偶然草》、散文集《涛语》等书。
张爱玲(1920.9.3-1995.9.8)原名张煐。
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随后,又写有中篇小说《小艾》、长篇小说《十八春》、《秧歌》、《赤地之恋》、《怨女》和评论集《红楼梦魇》等。
民国四大才子: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戴望舒。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
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1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郁达夫(1896.12.7~1945.9.17)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等。
邵洵美(1906-1968),新月派诗人,诗人,散文家,出版家,翻译家。
民国文坛的女作家作者:陈康太来源:《高中生·高考指导》2013年第04期回眺民国文坛女作家,她们的女性意识可能不如今日女作家的强烈,除少数作家有所流露(仅流露而已),大多数羞谈女权主义。
冰心发表作品署名不愿添“女士”二字;丁玲严词拒绝专向女作家的约稿,申明只卖文稿不卖女字。
然而,民国女作家身处乱世,“位卑未敢忘忧国”,总想于社会有所补益。
她们怀抱信仰,注重情操,大体奉行“文以载道”的准则,希冀文学改善社会,陶冶人性,促使国家强大、美好起来。
下面,向大家介绍四位这样的女作家。
埋首书卷,曾几度梦回民国,最惹人迷恋处,莫过于那一群女子。
她们生如夏花,淡雅婉丽,却比烟花寂寞;她们温润如玉,爱恨倾城,却难免幽闺自怜;她们风华绝代,芳心悠悠,却一路颠沛流离……凌叔华就是这样的女子。
诚如鲁迅所言:“她恰和冯沅君的大胆、敢言不同,大抵是很谨慎的,适可而止地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女性。
即使间或有出轨之作,那是为偶受文酒之风的吹拂,终于也回复了她的故道了。
这是好的,使我们看到和冯沅君、黎锦明、川岛、汪静之所描写的绝不相同的人物,也就是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
”凌叔华在“五四”时期走出闺门,开始以崭新的眼光审视周遭世界。
她与生活优裕、高扬“爱的哲学”的冰心,以及沉迷自我、以“恨的哲学”著称的庐隐截然不同。
她以细腻别致的笔触,深入中国女性的内心深处,写出了那些独特女子的心潮起伏。
在这一点上,凌叔华站在爱情之外来讲爱情,无疑比单纯的爱恨情仇更具艺术高度。
雷妍,本名刘植莲,笔名刘咏莲、刘植兰、芳田、端木直、田田、田虹等。
她1935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英国文学系,1937年从湖南回北平娘家生孩子时,适逢“七七事变”而不能南返。
生活的重压反而促使她拿起笔在虚构的世界中释放才华。
作品的发表与出版使她迅速蹿红,成为当时备受欢迎的作家。
在很短的才女生涯中,雷妍出版了《良田》《白马的骑者》《奔流》《少女湖》《鹿鸣》和《凤凰》等小说,还有一些未编入集的散文、诗歌。
四大才女是哪四个民国四大才女的故事被后世广为流传,那你知道都有哪四个吗?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四大才女吕碧城吕碧城(1883年-1943年),安徽旌德人,生于1884年。
父亲吕凤歧,光绪三年进士及第(与清末著名诗人樊增祥同年),曾任山西学政,家学渊源。
吕家有姐妹四人,吕碧城是老三。
吕碧城和她的姐姐吕惠如、吕美荪都以诗文闻名于世,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
”吕碧城12岁时,诗词书画的造诣已达到很高水准,当时有“才子”美称的樊增祥读了吕碧城的诗词,不禁拍案叫绝。
当有人告诉他这其实只是一位12岁少女的作品时,他惊讶得不能相信。
1895年,父亲吕凤歧去世,吕碧城的母亲从京城回乡处理祖产,族人因为觊觎吕家家产,唆使匪徒将乃母劫持。
吕碧城在京城听到了消息,四处告援,给父亲的朋友、学生写信求助;几番波折,事情终于获得圆满解决。
但此事让小小年纪的吕碧城显示出了非凡的胆识,却也让与吕碧城有婚约的汪家起了戒心,认为小小年纪的吕碧城,竟能呼风唤雨,于是提出了退婚要求,吕家孤女寡母不愿争执,答应了下来,双方协议解除了婚约。
然而在当时,女子被退婚是奇耻大辱。
吕碧城虽身为新女性也一度自怨自艾,对其今后婚姻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婚约解除后,吕碧城的母亲带着四个尚未成人的女儿投奔在塘沽任盐运使的舅父严凤笙。
四大才女萧红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 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被誉为“ 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民国四大才女石评梅的简介
石评梅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女作家、革命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石评梅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石评梅,原名为汝壁,因为喜爱梅花坚贞的品格所以自取笔名为石评梅。
石评梅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女作家、革命家,被称为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石评梅从小就聪明好学,父母也非常宠爱她。
在她三、四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就开始教她读书认字,每天晚上都是如此,对于那些她没有认熟的字,即使是到了深夜,也不允许去睡觉,而是要等到念熟以后才能去睡觉。
后来等她读了小学,白天去学校上课,晚上父亲还是教她读《四书》、《诗经》等。
辛亥革命后不久,她的父亲被派到太原的图书馆进行任职,石评梅也跟着父亲来到了太原。
她在太原师范附属小学读书,之后又在太原女子师范学校学习。
因为石评梅的天资过人,再加上家庭教育,她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突出,学校里被称为是“才女”。
在读书的期间她就显露出了反抗的思想,有一次女师风潮,她就是其中的组织者。
等到风潮过后,学校要将她开除,但是又觉得可惜了她的才气,又让她恢复了学籍。
1919年,石评梅从中学毕业,考进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这一步,是考验石评梅的意志的关键,因为那时候的女子一般读到高
中就结束了,但是石评梅却仍然不断求学。
在她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她选择了去北京求学。
在新思潮的推动下,石评梅一边学习,一边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石评梅和高君宇的故事高君宇是石评梅父亲的学生,两人是同乡,石评梅和高君宇是在一次同乡会上认识的,石评梅多次在自己父亲的口中得知高君宇的消息,还经常听到父亲夸奖高君宇。
而对于高君宇而言,那时的石评梅已经是一个有名气的女诗人了。
所以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书信经常往来,从友情逐渐地发展成了爱情。
1923年的秋天,石评梅收到了高君宇的来信,一拆开信,里面的香山红叶飘了出来,在红叶上写着两句诗,主要是表达了高君宇对石评梅的相思之情。
但是,石评梅却没有接受高君宇的爱意,一个原因是因为石评梅还没有从之前爱情破灭中走出来,另一个原因高君宇在老家已经有一个妻子。
所以,石评梅宁愿牺牲自己,也不能破坏别人的婚姻。
虽然遭到了拒绝,但是高君宇并没有死心,他回到家乡与自己的妻子离了婚。
由于长期的奔波,高君宇因为急性肠胃炎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
高君宇的死让石评梅非常懊悔,并且总是责备自己。
自此之后,石评梅在孤寂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在她死后,她的朋友们根据她之前的遗愿将她安葬在了高君宇的身边,从此他们就可以永远在一起。
石评梅照片从石评梅照片上能够看到石评梅留着一头乌黑的短发,干净利落。
鼻梁上架着一副圆框眼镜显得充满智慧和博学。
石评梅照片并不多,但是从几张照片中就能大概知道她的样貌了。
石评梅
是一位充满智慧的才女,她的短暂的生命和悲剧的爱情都令我们悲伤和同情。
石评梅是她的笔名,她原名叫石汝壁。
父母视石评梅为掌上明珠,同时父母对她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石评梅自幼年起就受到了父亲的启蒙教育,教她识字读书,让她学习“诗书”、“诗经”等。
除了家庭教育之外,石评梅先后读过很多学校,在学校里面的成绩十分优异。
石评梅除了热爱文学之外,她还对书法、画画、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是一位天资聪颖、多才多艺的才女。
1919年,石评梅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她选择到北京进行学习。
她原本是打算报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国文系的专业,但是由于国文系并不招人,于是她选择了体育系。
在读书的期间,她结识了很多好友。
在“五四”运动的岁月里,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开会、赋诗、演讲,非常充满激情,尽情分享着自己的思想精神。
石评梅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了自己的文章。
1923年,石评梅在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学校的附中担任教员。
在这期间她与高君宇相恋,但是因为高君宇有妻子拒绝了他的告白。
高君宇生病去世,石评梅痛恨交加,最后在孤寂凄苦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她去世的时候还不到二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