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军优质课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85.50 KB
- 文档页数:6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 《背影》探究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背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理解并分析文中四次“背影"的描写,体会其在表达主题中的作用。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珍惜亲情的情感。
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培养优良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中四次“背影”的描写及其作用,学习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理解作者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情感表达。
三、作者简介1、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背景介绍: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亲来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南京浦口分别时的情景,写下了记实散文名篇《背影》。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与父爱相关的歌曲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教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读音错误。
学生概述课文内容,概括文章大意。
(三)课文欣赏(一)整体感知:两个问题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回答:四写背影。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分别为:(1)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1课《改造我们的学习》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学生能够理解《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的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提升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筛选重要语句的能力,以及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3.培养实事求是学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风,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引导学生准确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支撑论据。
学习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文章中的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等。
2.教学难点:通过文章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梳理文章层次结构。
2.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文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促进思想交流。
3.文本细读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原文,理解词句含义,把握文章脉络。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一首打油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引出作者-毛泽东,并请学生对毛泽东同志进行一份简单的人物介绍。
2.课前准备:教师对作者进行补充介绍: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他创作的许多诗词气魄雄浑,意境壮阔。
《毛泽东选集》是195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该书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展现,是对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
背景链接: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虽然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但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思想尚未肃清,仍然存在着党风不正、学风不正和文风不正的问题。
字词积累:哗众取宠,谬种流传,生吞活剥,谆谆,等闲视之,臆造,故纸堆,粗枝大叶,前仆后继,有的放矢,徒有虚名,若明若暗,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可歌可泣。
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鱼钩》教案范文(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金色的鱼钩》一文。
文章讲述了一位老党员用金色的鱼钩帮助年轻人钓鱼,教育他要珍惜时光,勤奋努力的故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词语的含义。
3. 领悟故事寓意,体会人物品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老党员的关爱和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2.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文章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词语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故事情节,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了解故事大意。
3.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文章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课堂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6.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一个类似的情境,让学生代入角色,体会故事寓意。
7. 例题讲解:讲解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金色的鱼钩》2. 生字词:金色、鱼钩、珍惜、时光、勤奋、努力等。
3. 人物形象:老党员、年轻人4. 文章主题:珍惜时光,勤奋努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珍惜时光,勤奋努力”的理解。
答案提示:珍惜时光,就是要充分利用时间,努力学习,提高自己。
勤奋努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纪念白求恩》公开课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纪念白求恩》公开课教案授课教师周瑜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2.理解文章赞扬了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全解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派遣()以身殉()职纯粹()鄙薄()狭隘()热忱()晋察冀()2.解释下列词语。
派遣:(政府、机关、团体等)命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不宽宏大量。
极端:达到极点。
热忱:热情。
忱:真实的情义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
这里指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和人民利益不关心。
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
纯粹:不搀杂别的成分的。
漠不关心:冷淡,不关心。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二、导入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场景。
展示有关白求恩的图片,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白求恩。
简介白求恩生平和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
白求恩(1890 一1939),国际主义战土。
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1938年3月到达延安,不久又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
他对工作极端负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白求恩逝世的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朗读时要读准字音。
思考:白求恩为什么值得赞扬?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品质?全文共四段,各段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学生讨论、交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并归纳各段要点。
14《金色的鱼钩》同步课堂活动设计【学习目标】1.能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体会老班长的人物形象。
2.能找到描写对话和心理的语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感受老班长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对战友的关爱以及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体会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体会“金色的鱼钩”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1.PPT呈现:展示PPT“作者介绍”内容。
2.学生朗读,了解作者:★指名学生朗读作者介绍,其他学生认真听,注意作者的籍贯、身份、作品类型和作品名称。
★教师提问:从这段作者介绍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杨旭是一位怎样的作家?3.师生互动,梳理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关于作者的信息:杨旭是一位江苏无锡人,是一位共产党员,也是一位专业作家。
他创作了报告文学集、长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等多种体裁的作品。
4.教师总结:杨旭是一位创作经验丰富,有多种体裁作品的作家。
他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对人物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非常细腻。
【设计意图】通过简洁的作者介绍,让学生对作家杨旭有初步了解,明确他的身份、创作风格以及代表作类型。
通过教师的补充和引导,让学生意识到作者的经历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文章内容做好铺垫。
二、导入新课1.PPT呈现:展示PPT“导入”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七律·长征》:同学们,你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七律·长征》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跨越13座大山、趟过24条大河、经历三百多次战斗……其中的艰辛自不用说,日常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再次回到过去,体验红军战士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坚强意志。
2.师生互动,回顾长征:★教师引导: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习的《七律·长征》吗?谁能背诵一下?★学生背诵诗歌《七律·长征》。
★教师引导:诗歌中展现了红军长征的哪些艰难险阻?★学生回答:(预设:翻越高山,跨过河流,战胜敌人)★教师引导:除了这些战斗的艰辛,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还面临着哪些生活上的困难呢?3.学生思考,自由发言:★学生思考:(预设:缺衣少食、生病、寒冷等等)4.教师总结,引出课题:同学们说得都很对,红军长征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
2024年《金色的鱼钩》语文课教案与评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金色的鱼钩》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来深入研究课文背景和作者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金色的鱼钩》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引起学生对金色鱼钩的兴趣。
(2)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自主分析课文内容,组内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5. 讨论与感悟:(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and thoughts about the story, and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loving our country and people.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第18课《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2.分析狼和屠夫的形象,理解运用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来塑造形象的方法,合理地改编故事;理解“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3.认识狼贪婪、凶狠、狡猾的本性,理解故事寓意:讽刺像狼一样的贪官污吏也将没有好结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默读方法,抓住结尾作者的议论,分析狼与屠夫,感受文中狼贪婪狡诈和屠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屠户与狼形象特点的对比、屠户心理状态的前后对比,理解作者对狼贪婪狡猾的讽刺和对人的智慧与力量的赞美。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准备1.在课前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过默读、猜读、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解决字词问题,力争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在课前搜集与这篇课文相关的资料,以备课中交流讨论。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黑板板书“狠”字)同学们都认识这个字吗?能组个词吗?(狠毒,凶狠)那如果再凶狠一点,狠毒一点呢?哦,那就是一个“狼"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总是与这样的词汇分不开。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蒲松龄老先生的小说《狼》,看看蒲松龄老先生笔下的狼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二)预习检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 字音纠正缀(zhui)窘(jiǒng)场(cháng)苫(shàn)耽(dān)少(shǎo)顷(qǐng)瞑(míng)遂(sùi)尻(kāo)黠(xiá)2. 教师范读,划分节奏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占蔽/成丘。
周岗中学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编制人:赵军日期2012.12课题:第18课(总第18课时)三国鼎立NO.0118班级小组姓名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学习建议(1)通过课前预习、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实践,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
(2)全班分成五或六个小组,知识梳理课前完成,问题探究、思维导图按要求各组展示。
反馈练习的全部课堂上当堂做。
课前每个小组把各组准备的任务展示在黑板上,注意使用双色笔,要求合作完成,合作展示,不按要求展示的小组将得不到高分。
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互助交流、温故知新(1)你问我答:请各小组的同学每人准备一个与上一课题有关的问题,要求每个问题小组内所有成员都会,在课上随意指定下一组的某个同学回答。
(2)知识梳理1.______年______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了______ 基础。
2.赤壁之战:______年,交战双方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3.三国鼎立:(列举三国建立时间、人物、都城)魏蜀吴(存在时间最短的是______,存在时间最长是______)4.______国丝织业兴旺;______国的造船业发达,______年孙权派将军______到达______,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三、问题探究1.东汉末年,中国境内有哪些实力较强的军阀集团?他们分别占据了哪些地盘?2.请你介绍一下官渡之战的情况(时间、地点、人物、大致经过、结果)胜?3. 请你介绍一下赤壁之战的情况(时间、地点、人物、大致经过、结果)?4.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三国分别占据了中国的哪部分区域?(第二组)四、反馈练习(第六组、第三组)(一)选择题:1.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2.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20课《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准确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和句式。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大意,积累并运用相关的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读、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狼与屠户的形象,体会作者的语言运用和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平衡,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句式,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从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以及培养学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与狼有关的文章、成语、故事等,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具(如录音机、投影胶片、小黑板等)。
熟悉课文内容,设计教学流程和问题。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文言词语的多义现象。
搜集与狼有关的成语、故事等,准备在课堂上分享。
四、教学流程一、作者简介: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载奇闻异事的意思。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
于是他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
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
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属短篇小说集。
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里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柘。
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现实意义,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申影申视,为大家所熟悉。
二、熟读课文,积累理解1、读一读:学生自读课文。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狼》(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狼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唤起记忆。
1.指名朗读全文,其他同学对朗读节奏,重音处理和准确读音等情况作点评,教师评价小结。
2.指名口头翻译全文,教师对翻译的准确性作点评。
3.分别指名解释相关词语的意思,教师点拨评价。
(教师临时指定相关词语。
)二、学习新课,理解内容。
(一)初读课文,梳理情节。
1.学生快速朗读全文,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梳理情节,并用简洁的两字词概括情节的内容。
2.同桌两人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意见。
3.指名回答,教师更正评价。
明确:遇狼惧狼御狼杀狼(二)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习“遇狼"“惧狼”。
1.学生齐读课文第①②自然段,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⑴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地点在哪里?“止有剩骨"在文中有何作用?⑵这两段中,哪些句子写出了狼的贪婪狡诈?⑶屠户“遇狼”后的心理状态怎样?他是怎样应对的?2.分别指名回答,教师逐个点评效果。
明确:⑴傍晚回家的时候,地点在回家的途中。
“止有剩骨"在故事危急关头成了“救命稻草”,给屠户制造了缓解危机的机会,为故事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⑵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些句子充分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揭露了狼的本性。
⑶屠户心里非常害怕,但他很镇定,也很聪明,马上用剩下来的骨头缓解危机,阻止狼的跟踪。
学习“御狼"“杀狼”。
1.学生自读第③④自然段,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⑴屠户正处于“恐前后受其敌"时,是什么给他带来了希望?屠户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⑵为什么“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这说明了什么?⑶屠户转守为攻时,抓住了有利时机,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时机是怎样的?⑷最能表现狼狡诈的句子是哪句?找出文中与其相照应的句子。
2.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各得一小题,推荐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领头组织组员讨论,集中讨论意见,形成共识,以备小组长答题。
2024年小学五年级语文《金色的鱼钩》精彩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金色的鱼钩》。
主要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文章理解、主题探讨和写作技巧分析。
具体章节内容为:第13自然段,描述老班长发现金色鱼钩的过程;第46自然段,讲述金色鱼钩带给老班长的变化;第79自然段,探讨金色鱼钩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金色鱼钩的意义。
2. 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提高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金色鱼钩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分析文章结构,掌握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生字词卡片。
3. 黑板、粉笔。
4.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课文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查找词义。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讲解生字词。
(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金色鱼钩的魅力。
3. 内容探讨:(1)分析第13自然段,了解老班长发现金色鱼钩的过程。
(2)分析第46自然段,探讨金色鱼钩带给老班长的变化。
(3)分析第79自然段,理解金色鱼钩的象征意义。
4. 写作技巧分析:(1)观察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学习作者如何刻画人物形象。
(2)分析文章结构,了解作者如何布局谋篇。
5. 随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金色鱼钩的象征意义。
(2)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
六、板书设计1. 金色的鱼钩2. 内容:(1)生字词(2)课文结构(3)金色鱼钩的象征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以“我心中的金色鱼钩”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中,学生对金色鱼钩的象征意义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金色的鱼钩》精彩教案范文(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金色的鱼钩》。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了解故事背景,学习生词,分析课文结构,体会文章主题,掌握修辞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感受金色鱼钩的象征意义。
2. 学习生词、短语,提高词汇积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题,培养阅读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词、短语,分析课文结构,体会文章主题。
难点:金色鱼钩象征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金色的鱼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背后的故事。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金色鱼钩的象征意义。
3. 学习生词:讲解生词、短语,让学生做好笔记,加强词汇积累。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课文金色的鱼钩2. 生词、短语:略3.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4. 修辞手法:象征、比喻、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以《金色的梦想》为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略2.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谈谈金色鱼钩的象征意义。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同类文章,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进步。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金色鱼钩的象征意义及修辞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核心内容,需重点关注。
说明:金色鱼钩在故事中象征着关爱、希望和成长。
《字体设计》课程标准课程编号:121007课程总学时:32(12+20)课程学分:2课程类别:职业基础课适用专业: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制定单位:艺术学院制定时间:2014年8月执笔人:郭艺审定人:周军一、课程总述1.课程性质《字体设计》是艺术设计类平面设计专业的职业基础课。
课程通过讲授字体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常用字体及各类印刷字体的风格特点,进行各种字体的文字书写训练,培养学生各种字体规范书写的能力和字体创意设计能力、文字编排应用能力。
前导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和计算机设计软件等。
后续课程:招贴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CI设计等平面设计课程。
2.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突出“实际、实用、实践”等高职教学特点,妥善处理好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的关系。
字体设计的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实践教学以字体设计实训为载体,着重加强学生字体设计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3.课程目标课程总体目标:字体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对文字的形象进行符合设计对象特性要求的艺术处理,以增强文字的传播效果。
因此,字体设计能力是广告设计师岗位核心能力之一,本课程学习和掌握字体设计基本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课程项目的训练来培养学生字体设计和应用的实际技能,为其尽快应用到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知识目标:(1)掌握字体发展的基本演变历史和字体设计的基本法则;(2)掌握汉字设计程序的创意方法;(3)拉丁字体的设计原理以及创意设计方法;(4)字体在设计领域中的多种应用;(5)掌握字体设计的形式美法则。
能力目标:(1)掌握字体选择及应用的基本能力(2)掌握字体设计的手绘方法;(3)掌握汉字和拉丁字体的基本设计原则;(4)提高字体的创意和应用能力。
素质目标掌握字体元素的选用、设计及创意方法,能尽量恰当地灵活多样地应用于不同类别的设计载体中去,提高对文本设计元素的观察力和灵敏度,为广告、装潢设计等综合项目服务。
2024年五年级语文金色的鱼钩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章节为《金色的鱼钩》。
本文是一篇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红军长征故事,讲述了老班长带着三个小病号过草地的艰难历程,展现了红军战士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战士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为革命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红军长征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生字、新词,并尝试理解。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疑问,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的精神风貌。
5. 朗读感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精神。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老班长和三个小病号过草地的过程。
(2)从课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 答案:(1)老班长带着三个小病号过草地,克服重重困难,用金色的鱼钩钓鱼充饥,最终成功走出草地。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课文内容,但部分学生对红军长征的理解仍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关于红军长征的书籍、文章,了解更多的长征故事,提高对革命历史的认识。
2024年五年级语文《金色的鱼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金色的鱼钩》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词学习、句子解析、文章结构分析及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描绘人物形象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 感受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培养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主题思想,学习作者描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生词学习、句子解析、文章结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助人为乐精神的思考,进而导入课文。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3. 生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理解并掌握其用法。
4.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重点句子,理解其含义及作用。
5. 文章结构分析:讲解课文的结构,探讨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描绘人物形象的方法。
6.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老班长的高尚品质,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精神。
7.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写作技巧,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文《金色的鱼钩》2. 生词及重点句子3. 文章结构图4. 主题思想: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身边的榜样”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略2. 作业题目:根据生词造句。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但部分学生对主题思想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身边的榜样,学习他们的优点,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同时,阅读其他相关题材的文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课文主题思想,学习作者描绘人物形象的方法”。
2024年《金色的鱼钩》优秀教案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书《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金色的鱼钩》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的阅读理解,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分析老班长形象,体会作者情感表达,以及探讨文章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学生能够分析老班长的形象特征,理解其精神品质,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3. 学生能够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老班长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金色的鱼钩图片,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课文录音,注意语音、语调、节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精讲课文:分析课文结构,讲解文章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体会作者情感:引导学生从文中关键语句入手,体会作者对老班长的敬仰之情。
6.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金色的鱼钩》2.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3. 老班长形象:责任心强、无私奉献、关爱学生4. 作者情感:怀念、敬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我最敬爱的人”的作文。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进行批改、评价,给出具体建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英雄人物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组织一次“我心中的英雄”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信息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延伸的深度。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金色的鱼钩》作为教学内容的主体,应深入解读文章的背景、作者的生平、文章的结构与语言特色。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8《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8 狼1.语言运用:诵读。
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与句式。
2.思维发展:译读。
理清故事情节,分析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3.审美鉴赏:品读。
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4.文化传承:培养高尚的情操,正确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
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积累文言词语,品味精妙语言。
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解读课文,把握主旨。
提问法、分组讨论法。
第1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一部书,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鲁迅先生说这部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称赞这部书“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这本书就是《聊斋志异》。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聊斋,聆听蒲松龄先生给我们讲的这个奇异的故事——《狼》。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
他自幼勤学、聪敏,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2)作品简介《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是作者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
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
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2.字音窘(jiǒng) _苫(shàn) _眈(dān) _瞑(míng)隧(suì) 尻(kāo) 黠(xiá) 寐(mèi)3.词义(1)重点词汇【缀】连接、紧跟。
【从】跟从。
【并】一起。
【驱】追随、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窘】处境困迫,为难。
2024年《金色的鱼钩》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四单元《金色的鱼钩》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学习生词、短语和句型;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弘扬民族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金鱼图片,引发学生对金鱼的兴趣,进而导入课文。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了解文章结构。
3. 课堂讲解:a.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生词、短语和句型。
b. 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
4. 随堂练习:针对生词、短语和句型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 情感教育: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六、板书设计1. 《金色的鱼钩》2. 内容:a. 生词、短语b. 句型c. 文章结构d. 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2) 作者通过金色鱼钩表达了哪些情感?3) 你是如何看待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的?b. 根据本节课所学生词、短语和句型,进行造句练习。
2. 答案:a. 问题答案见课后思考。
b. 造句练习答案见课后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2. 拓展延伸:a. 课后收集有关金鱼的故事、诗歌等,进行分享。
b.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绘画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七上6课《友谊之树常青》教学设计科目道德与法治年级七年级上册题目《友谊之树常青》课时安排2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本册的第六课,从朋友关系入手,指引学生正确认识什么事真正的朋友,怎样去结交朋友以及如何处理好与朋友关系的话题,帮助学生更好把握友谊的真谛,使友谊之树常青。
本课共分为“友谊的真谛”和“交友的智慧”两目话题。
第一目主要讲解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真谛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二目在第一目认识的基础上,从建议上讲解如何去结交朋友,要把握好交友哪些方面,如何处理与朋友的冲突等实际举措。
学情分析进入初中后,同伴关系对学生影响越来越大,建立真挚的友谊是他们内心的渴望。
但他们对友谊的认知缺乏理性的思考,存在许多交友误区,什么是真正的友谊还不是很了解,如讲“哥们儿”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是真友谊等,如何去建立友谊有哪些好的方法,怎样处理好与朋友的矛盾冲突等方面,方法上有所欠缺,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认识友谊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交友观,主动融入集体,与同学交往。
2道德修养:理解友谊是平等的,学会尊重朋友,与朋友互帮互助,共同分担,共同成长3.责任意识:感受友谊的力量,认同友谊的重要特质,学会与朋友建立真正的友谊,做到关心朋友,谨慎筛选朋友,把握好友谊的分寸和原则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如何正确交友,树立正确交友观教学难点:友谊不能没有原则,如何去尊重朋友教学过程——主要思路设计意图课前音乐播放:《朋友》生活大调查:1.你有好朋友吗?2.说一说他/她什么地方最吸引你?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你认为在朋友相处中最重要一代三项特质。
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课前播放音乐舒缓学生身心的同时引入朋友话题,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友谊情况,更好导入新课(一)图片展示生活场景➢你会向陌生人做以上的行为吗?提示:①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P44(二)名言展示:通过选取拥抱、生病看望、失落安慰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感悟到友谊的亲密➢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友谊才能长久?提示:①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