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WZ1—5019的鉴定及其发酵液对香蕉黑星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
- 格式:pdf
- 大小:418.38 KB
- 文档页数:5
香蕉枯萎病菌毒素在香蕉抗病品种选育和抗病性鉴定中的应用本文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毒素和细胞壁降解酶(cell wall-degrading enzymes,CWDEs)的致病性进行系统研究,并探讨了枯萎病菌毒素在香蕉(Musa spp.)抗病品种选育和抗病性鉴定中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系统研究了香蕉枯萎病菌毒素和CWDEs的体外诱导技术,建立了诱导香蕉枯萎病菌高产毒素镰刀菌酸(fusaric acid,FA)、纤维素酶(cellulase)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的方法。
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F. oxysporum f.sp. cubense race 4)FOCAAA315菌株在改良Czapek B培养液中培养第15 d时FA产量最高,达669.2 mg/L。
在改良Czapek培养液中添加麸皮诱导香蕉枯萎病菌产生纤维素酶效果明显,而添加果胶则能有效诱导产生PG。
β-D-葡萄糖苷酶(BG)和PG具有典型的酶动力学特性。
在反应体系底物P-硝基苯-β-D-吡喃葡萄糖苷(pNPG)浓度为4.0 mmol/L,温度为60~65℃,pH5.0条件下反应10 min,β-D-葡萄糖苷酶(BG)活性最高;而以柑橘果胶为底物其浓度达到0.5%,反应体系温度50℃,pH5.0条件下反应20 min,PG活性最高。
明确了香蕉枯萎病菌毒素与CWDEs的致病作用。
用香蕉枯萎病菌粗毒素和CWDEs接种于香蕉组培苗,引起的病害症状与病菌孢子侵染引起的病害症状相似。
香蕉枯萎病菌的混合代谢物接种比单独使用粗毒素接种对香蕉组培苗表现更强的致萎作用,说明香蕉枯萎病(Fusarium wilt of banana)发生是病原菌多种致病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香蕉品种对病菌致病物质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香蕉枯萎病菌毒素是一类非专化性毒素,对不同抗性的香蕉品种均具有明显的致病作用,不同香蕉品种对毒素的敏感性程度与田间真实的抗病性无显著相关。
香蕉种植中的病毒病害分子检测与防治方法香蕉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水果作物之一,在许多国家都有种植。
然而,香蕉种植中常常会受到病毒病害的威胁,这会导致产量下降和经济损失。
因此,对香蕉种植中的病毒病害进行检测和防治是至关重要的。
一、病毒病害的检测方法1. 实验室检测:通过实验室技术,可以检测出香蕉植株中是否存在病毒病害。
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PCR和南方杂交等。
- ELISA:ELISA是一种基于抗体和抗原反应的方法,可以检测出香蕉植株中的病毒。
首先需要提取香蕉组织中的病毒蛋白,并与特定抗体结合,然后通过染色或荧光方法来检测反应结果。
- PCR:PCR是一种基于DNA扩增的方法,可以检测出香蕉植株中的病毒。
首先需要提取香蕉组织中的DNA,然后通过特定引物扩增病毒DNA片段,最后通过凝胶电泳等方法来检测扩增产物。
- 南方杂交:南方杂交是一种基于核酸杂交的方法,可以检测出香蕉植株中的病毒。
首先需要提取香蕉组织中的RNA或DNA,然后通过特定探针与目标病毒核酸结合,并通过染色或荧光方法来检测结果。
2. 田间检测:除了实验室检测,还可以通过田间观察和病原检测来判断香蕉植株是否感染了病毒病害。
常用的田间检测方法包括病毒病害病斑观察、病原酶活性检测和PCR检测。
- 病斑观察:通过观察香蕉植株叶片上的病斑形状、颜色和扩散情况,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受到病毒病害的感染。
- 病原酶活性检测:通过特定底物和试剂,可以检测出病毒感染的香蕉植株中的病原酶的活性水平,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病毒病害。
- PCR检测:和实验室检测中的PCR方法类似,通过田间快速提取DNA,然后进行PCR扩增和电泳分析,可以迅速判断香蕉植株中是否存在病毒病害。
二、病毒病害的防治方法1. 清除病毒源:在香蕉种植中,最重要的是清除病毒源,避免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可以通过挖除感染植株、销毁病毒带菌者和病毒传播媒介等方法来清除病毒源。
2. 强化植株免疫力:通过合理施肥、浇水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可以增强香蕉植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病毒的可能性。
日期:contents •香蕉黑星病概述•香蕉黑星病的诊断•香蕉黑星病的防治方法•防治效果评估•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目录香蕉黑星病概述01定义及症状香蕉黑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香蕉叶片和果实,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粒点。
症状叶片上出现淡黄色小斑点,后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周围褪绿,中心为黑褐色,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粒点。
果实上病斑与叶片相似,但更为明显,影响果实品质和产量。
香蕉黑星病的病原菌为Diplodianatalensis(Stev.)Cooke,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病原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传播途径病原及传播途径叶片受害严重时,光合作用面积减少,果实发育不良,甚至出现畸形果,产量和品质下降。
果实受害后,果皮变粗糙,果肉松软,影响品质和耐贮性。
严重时导致植株枯死,影响香蕉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对香蕉生长的影响香蕉黑星病的诊断02注意观察香蕉叶片、果实和茎秆上是否有黑色或棕色的斑点、斑块,以及病斑周围是否有褪绿晕圈。
这些症状是香蕉黑星病的主要表现。
采集病组织样本,在实验室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以确定是否为香蕉黑星病。
诊断方法实验室检测观察症状症状识别叶片01叶片上出现小黄点,周围有褪绿的晕圈,后期病斑扩大,沿叶脉发展,形成黑褐色或棕褐色的斑块,病斑周围有褪绿晕圈。
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
果实02果实上出现小而浅的圆形病斑,随后扩大为黑褐色或棕褐色的斑块,病斑凹陷,表面有黑色霉层。
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导致果实畸形、裂果或腐烂。
茎秆03茎秆上出现黑色或棕色的斑点或斑块,严重时茎秆腐烂。
香蕉炭疽病炭疽病是香蕉的一种重要病害,与黑星病症状相似,但炭疽病的病斑没有褪绿晕圈,且病斑上常有轮纹。
此外,炭疽病的病原菌是真菌,而黑星病的病原菌是细菌,因此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测进行鉴别。
香蕉枯萎病枯萎病是一种导致香蕉枯死的病害,与黑星病的症状也有相似之处。
专利名称:一种防治香蕉叶斑病、炭疽病、黑星病的农药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廖宛其,黄长安
申请号:CN01114705.9
申请日:20010518
公开号:CN1332960A
公开日:
20020130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香蕉叶斑病、炭疽病、黑星病的农药及其制备方法,是以腈菌唑、咪鲜安为主要成分、配合润湿剂、增效剂、乳化剂、溶剂等加工混合而成。
其配比(重量百分比)为:腈菌唑:5~15、咪鲜安:1~10、润湿剂:0~20、增效剂:0~20、乳化剂:0~20、溶剂:余量。
本发明有如下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1.本发明集抑菌和杀菌为一体,具有预防和治疗、铲除作用;2.杀菌广谱,对香蕉的叶斑病、炭疽病、黑星病等均由良好的防病治病效果,多次使用不易产生抗药性;3.药效持久、高效。
4.使用成本低。
申请人:广东农科联农化中心
地址:510640 广东省广州市五山路省农科院内
国籍:CN
代理机构:广州市一新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唐弟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不同药剂防治香蕉蕉果黑星病的效果摘要不同药剂防治香蕉蕉果黑星病的药效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用万兴、势克防治香蕉蕉果黑星病效果好,其防效在90%左右,且对香蕉安全。
关键词香蕉蕉果黑星病;万兴;势克;防治香蕉黑星病[Macrophomamusae(cooke)BerletV ogl]是香蕉生产上的一个重要病害,近年其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
该病可以危害叶片、叶柄和蕉果等,主要危害蕉果,造成蕉果商品价值降低。
香蕉是较为耐药的作物,但蕉果对很多药剂是敏感的,如丙环唑类药剂会引起蕉果药害。
因此,探索防治香蕉蕉果黑星病防治技术,寻找防治香蕉蕉果黑星病的安全高效药剂,是关系到香蕉正常生产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笔者于2006年用万兴、势克药剂对香蕉蕉果黑星病进行药效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作物供试作物为香蕉,品种为巴西。
香蕉于2005年8月中旬试管苗种植,试验时香蕉长势良好。
1.2防治对象香蕉蕉果黑星病。
1.3试验地概况试验地点选在廉江市良垌镇西朗村村民高有明的责任田,试验田面积约700hm2。
试验田为沙壤土,土壤肥力及有机质含量中等,pH值微酸性。
1.4试验方法1.4.1试验药剂。
20.67%万兴(恶唑菌酮加氟硅唑)Ec(美国杜邦公司);25%势克(苯醚甲环唑)EC(先正达公司)。
1.4.2试验设计。
试验设万兴EC500倍、800倍、1200倍,势克EC1500倍及空白对照5个处理,每处理4次重复,共20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5棵香蕉。
1.4.3施药时间和方法。
施药时间为香蕉抽出3~4梳时第1次用药(2006年4月15日)、香蕉断蕾后第2次用药(4月30日)、第2次药后15d第3次用药(5月15日),共施药3次。
采用利农牌HD-400手摇式压缩喷雾器均匀喷施蕉果,每次以喷湿蕉果并有水珠下滴为宜,每棵共喷施药液0.2kg。
每次施药及药后5d均无雨,3次施药时温度分别为25、26和26.5度。
香蕉黑星病的防治方法香蕉黑星病又名黑痣病、黑斑病、雀斑。
在华南及西南香蕉产区分布相当普遍。
发病后损坏外观和易诱发炭疽病的发生,果品价值有较大影响。
香蕉黑星病又名黑痣病、黑斑病、雀斑。
在华南及西南香蕉产区分布相当普遍。
发病后损坏外观和易诱发炭疽病的发生,果品价值有较大影响。
4、5月份正值雨水频发的季节,对黑星病的发生及流行极其有利,应抓紧时机做好预防。
那么香蕉黑星病的防治方法是什么呢,让我们结合其发病规律做一下讲解。
【香蕉黑星病病原与发生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分生孢子在蕉园枯叶残株上越冬。
第二年雨后分生孢子靠雨水飞溅传到叶片再侵染,叶片的病菌随雨水流溅向果穗。
叶片上斑点可见因雨水流动路径而呈条状分布。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旱季时潜育期19天,进入12月至翌年1一2月低温干旱时长达69天,全年以8mdash;12月受害重。
夏、秋季节若多雨高湿有利于发病。
苗期较抗病,挂果后期果实最易感病,高温多雨季节病害易流行。
【香蕉黑星病防治方法】1、注意果园卫生,经常清除销毁病叶残株。
2、不偏施氮肥,增施有机肥和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疏通蕉园排灌沟渠,避免雨季积水;抽蕾挂果期,用纸袋或塑料薄膜套果,减少病菌侵染。
套袋前后各喷1mdash;2次杀菌剂,效果更好。
3、在叶片发病前期,喷施下列药剂进行预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mdash;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mdash;10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middot;硫磺悬浮剂500mdash;6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000mdash;1500倍液等。
4、在叶片发病初期或在抽蕾后蕉叶未开前,可用下列药剂:40%戊唑醇middot;咪鲜胺水乳剂1000mdash;1500倍液;25%腈菌唑乳油2500mdash;3000倍液;25%丙环唑middot;咪鲜胺乳油1000mdash;15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200mdash;2000倍液;25%苯醚甲环唑乳油2000mdash;3000倍液;30%苯醚甲环唑middot;丙环唑乳油1500mdash;2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4000mdash;50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2000mdash;25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0.04%柴油;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mdash;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mdash;1000倍液,喷病叶或果实,重点喷果实。
香蕉黑星病防治新法
害叶片和果实,致使感病叶片迅速干枯,病果表面密生黑点,致使香蕉的产量和售价都降低。
病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叶面散生或集生许多小黑点(分生孢子),逐步发展,导致大量叶片发病,但嫩叶很少发病。
挂果后,果皮逐渐出现许多小黑点,果穗发病多于内侧。
初侵染源来自病叶及病果,分生孢子随风传播。
每年春季,成熟的分生孢子器喷出大量的分生孢子,感染叶片及果实。
其具体的防治方法如下:
1、每年春雨到来之前,清除蕉树病叶、枯叶,减少初侵染源,生长期最好每月割除下部病叶1次。
2、药剂防治:现蕾前一个月结合防治叶斑病,选用加油富力库1500倍液喷蕉叶(正、反面)2—3次,隔15—20天喷1次;断蕾后套袋前用好力克3000倍加富锌安泰生600倍液或百菌清800倍喷蕉果更佳。
3、香蕉断蕾后进行套袋护果。
专利名称:一种香蕉黑星病的防治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彭华松,狄原震
申请号:CN201711219615.3
申请日:20171128
公开号:CN107736366A
公开日:
20180227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香蕉黑星病的防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初春时,清除香蕉树的病叶和枯叶;步骤2、在香蕉抽蕾后,用塑料膜套袋护果,且套袋前后喷杀菌剂;步骤3、套袋护果20‑30天内,喷洒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步骤4、在叶片发病初期,使用药物进行防治。
优选,步骤3中,套袋护果25天后,喷洒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50倍液。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分阶段、分药剂的防治方法,避免香蕉受到黑星病的危害,提高香蕉产量。
申请人:镇江宝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212100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宜城街道瑞山东路9号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古巴尖镰孢及其发酵滤液对香蕉的致病性及病理学观察的
开题报告
1.研究背景
香蕉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是其种植过程中常受到病害的侵袭,其中尖镰孢病是香蕉的主要病害之一。
古巴尖镰孢是引起香蕉尖镰孢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发酵滤液中含有大量的代谢产物具有致病性。
目前对于古巴尖镰孢引起香蕉病害的
致病机理以及病理学观察还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因此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2.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古巴尖镰孢对香蕉的致病性及病理学观察,深入研究其致病机理和病理改变,为防治香蕉尖镰孢病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3.研究内容
(1)收集古巴尖镰孢菌株并进行培养。
通过传统培养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
定古巴尖镰孢的微生物学鉴定。
(2)利用古巴尖镰孢发酵滤液接种香蕉样本,评估其致病能力。
(3)收集并分析感染后香蕉叶片的组织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改变,比较感染前后组织的差异。
(4)分析古巴尖镰孢发酵滤液中的代谢产物,通过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参照文献探究其病理机制。
4.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古巴尖镰孢对香蕉的致病性及病理学观察,探究其致病机理和病理改变,对于促进香蕉病害诊断、防治以及提高香蕉生产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戊唑醇咪鲜胺防治香蕉黑星病田间药效试验
陈建发
【期刊名称】《福建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进行400 g/L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3种剂量(1000倍液、1500倍液和2000倍液)防治香蕉黑星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种剂量处理对香蕉黑星病
的发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其中,1000倍液、1500倍液在第3次药后7d防效达78%以上,2000倍液防效较差.生产上推荐使用的剂量浓度为1000~1500倍液.
【总页数】3页(P22-24)
【作者】陈建发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泰县农业局区划办 3639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40%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防治香蕉黑星病田间药效试验 [J], 黄美玲
2.戊唑·咪鲜胺水乳剂防治香蕉黑星病应用效果研究 [J], 彭埃天;宋晓兵;凌金锋;陈
霞
3.430g/L戊唑醇悬浮剂防治梨黑星病田间药效试验 [J], 范巧兰;刘珍;魏明峰;张丽萍;张贵云
4.20%苯醚戊唑醇可湿性粉剂防治梨树黑星病田间药效试验 [J], 史文生
5.25%戊唑醇水乳剂防治梨黑星病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J], 张修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防治香蕉黑星病技巧与方案病害症状黑星病病菌主要危害叶片和青果。
感病叶片,初期在叶面出现许多深褐色至黑色的小斑点,密集成堆,似煤烟状,从中脉至叶片边缘表现为条纹;随后斑点扩大,外缘有浅黄色晕圈,中央浅黄褐色或灰色。
严重受害的叶片变黄,提前凋萎和枯死。
被害青果多在果背弯曲处和果指上部表皮上产生许多散生的或密集的黑褐色小粒、短条纹及圆形或椭圆形病斑。
病斑边缘褐色,外围有浅黄褐色晕圈。
果实成熟时病害加重,果表大面积变黑,病果不均匀地软熟,病部组织霉烂下陷且着生许多小黑点。
发病条件蕉园病残叶多、菌源丰富、高温多湿,该病易发生流行。
香蕉抽蕾前后若遇阴雨、浓雾天气频繁,园内潮湿,尤其是台风暴雨后,叶片和青果伤口多,更加重发病。
以密植、杂草丛生、病残叶多、排水不良、管理粗放、偏施氮肥、虫害防治不及时的蕉园发病严重。
防治方案(1)加强果园管理合理施肥灌溉,在抽蕾后挂果期用塑料药膜套果(袋口向下),可减轻果病。
(2)果实套袋防雨水流溅,隔离病菌。
套袋前后各喷1~2次杀菌剂,效果更好。
由于雨季多为高温期,薄膜袋最好每l00平方厘米开0.5厘米直径的孔口散热,上端扎紧果轴,下口打开透气,井用稻草等遮阴果穗防曝晒灼伤果实;也可在薄膜袋外加套纤维袋。
(3)及时清园:保持田园清洁,清除园内杂草,割除枯茎残叶以及发病严重的蕉叶和蕉果,集中园外烧毁,减少病菌源。
及时挖通蕉园排灌沟,做到能排能灌,并注意检查蕉株,清除多余吸芽,降低蕉园湿度,使畦面疏松干爽,以利植株生长。
(4)加强蕉株护理:不偏施氮肥,尤为现蕾前后的蕉株更要少施氮肥,增施有机肥和钾肥,促使植株和幼果生长健壮。
同时用高美施、生多素、喷施宝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叶片和幼果,增强树势和抗病能力。
在香蕉幼果反梳时,统一用药防治病虫一次,然后用蓝色专用香蕉薄膜套袋,内垫1~2层草纸将果穗套好,扎紧上部袋口,打开下部袋口,保护幼果生长,减少病菌侵染。
[2](5)现代化绿色无公害中药制剂预防:首先,种子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用量为100斤种子加0.3斤多菌灵,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0分钟,以杀死种子上的病菌。
香蕉黑星病的防治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5年第10期问:香蕉在什么时期容易感染黑星病?有哪些症状?如何防治?答:香蕉进入果实膨大期,很容易感染黑星病。
症状感病果的果皮上出现针头大小的黑点,影响果实膨大、成熟和着色,使果实失去光泽,并容易腐烂变质。
防治方法在香蕉果实膨大期间,注意检查香蕉果实,若发现果皮上有针头大小的黑点出现时,就要连续喷洒2~3 次8000 倍40% 氟硅唑水溶液,或1000 倍70% 甲基硫菌灵悬浮剂水溶液,或1000 倍80% 百菌清悬浮剂水溶液,或800 倍1.8% 辛菌胺乙酸盐水溶液,或600倍20% 噻菌铜水溶液,每10~15 天喷洒一次,均匀喷湿所有的叶片和蕉果,注意喷洒到蕉果上,以开始有水珠往下滴为宜。
喷药后4 小时内遇雨水冲刷,应重新喷一次,以提高防治效果。
(黄家南)铁皮石斛软腐病的防治问:铁皮石斛软腐病是由什么病菌引起的?症状怎样?如何防治?答:铁皮石斛软腐病又称烂根病,这是一类由细菌引起的病害,病原菌为软腐欧氏杆菌,主要危害植物的多汁肥厚的器官,如块根、块茎、果实、茎基等,可使植物的组织或器官发生腐烂。
症状:一般从铁皮石斛当年新发的幼苗上开始发病,感病初期在叶基部产生黑褐色、水渍状的病块,几天后整个叶基部变黑湿腐,且病斑从叶基向叶柄蔓延,并伴随有臭味,10 天后腐烂加重,由于根和茎基受害后组织变脆,叶球极易脱落,一触即倒,发病晚期病株则自行倾倒,最终失去商品价值。
这类病害易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发生,且发病快,严重时整株腐烂解体呈湿腐状。
防治方法:一是坚持离地无土栽培。
患病植株应立即挖除,并用广谱性抗菌剂,如托布津、多菌灵、科博等消毒杀菌,然后重新用消毒过的基质栽植。
二是发病初期用70% 多保链霉素可湿性粉剂、农用或医用链霉素2000 倍液进行防治。
三是加强棚内管理,注意通风透光和降低棚内湿度。
(佚名)如何防治猪应激综合症问:猪应激综合症由什么引起的?临床症状是怎么样?如何防治?答:猪应激综合症是由于受到驱赶、运输、殴斗、电刺激、混群、高温、抓捕、交配、惊吓、神经紧张等刺激时,猪呈现交感神经兴奋,垂体和肾上腺分泌增多,引起各种功能和代谢改变的病理过程。
香蕉黑星病研究现状及展望
漆艳香;谢艺贤;彭军;曾凡云;张欣
【期刊名称】《中国南方果树》
【年(卷),期】2024(53)3
【摘要】由叶点霉属(Phyllosticta)多个种引起的香蕉黑星病是香蕉产区常见的叶部和果实病害之一。
受害叶片及果实表面出现褐色或黑色斑,可致叶片早衰,果实外观品质变劣,耐贮性及商品价值下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本文基于国内外香蕉黑星病研究报道,概述了香蕉黑星病症状、分布与为害、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流行规律、检测技术与防治方法等研究现状,并对存在问题及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香蕉黑星病相关研究及防治提供参考。
【总页数】7页(P288-294)
【作者】漆艳香;谢艺贤;彭军;曾凡云;张欣
【作者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热带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
【相关文献】
1.香蕉叶斑病研究现状及展望
2.啶氧菌酯对香蕉黑星病田间药效试验研究
3.云南河口地区香蕉黑星病与炭疽病发生规律的再研究
4.香蕉抗枯萎病研究现状及展望
5.云南河口香蕉黑星病的发生危害规律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10-28CATALOGUE 目录•香蕉黑星病概述•香蕉黑星病的诊断与识别•香蕉黑星病的防治方法•防治效果评估与监控•结论与展望01香蕉黑星病概述定义香蕉黑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香蕉叶片和果实,导致叶片产生黑斑,果实出现黑色疮痂。
症状叶片受害时,初期出现褪绿黄斑,随后变为褐色或黑色斑点,斑点呈疮痂状,易脱落。
果实受害时,在果皮上形成许多散生或群生的黑褐色小斑点,后期斑点扩大并木栓化,形成疮痂状硬块,影响果实品质。
定义及症状病原香蕉黑星病的病原菌为Diplodia natalensis(Stev.)Cooke,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长喙科、拟茎点霉菌属。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下一季初次侵染源。
传播途径病菌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在田间进行再侵染。
高温高湿、阴雨寡日照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
病原及传播途径香蕉黑星病的发生与流行会严重影响香蕉的生长发育,导致植株矮小、瘦弱,果实产量和品质下降。
影响生长发育降低抗病能力增加生产成本感病的香蕉植株对其他病害的抗性降低,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病害,如香蕉炭疽病等。
为了防治香蕉黑星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田间管理、药剂防治等措施,增加了生产成本。
03对香蕉生长的影响020102香蕉黑星病的诊断与识别在香蕉叶片上发现有褐色或黑色斑点,斑点周围有褪绿的晕圈,这是黑星病的主要症状。
观察症状采集病叶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通过显微镜观察病菌的分生孢子和菌丝形态,以确定病原菌。
实验室检测诊断方法识别标志与症状识别标志叶片上的黑色或褐色小斑点,有时呈现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一褪绿的晕圈。
症状病斑逐渐扩大,导致叶片枯死或脱落,严重时会影响果实发育。
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会产生灰黑色的霉层,散发出强烈的霉味。
发生规律与流行因素发生规律黑星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株和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释放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感染健康植株。
专利名称:一种防治香蕉黑星病的复配杀菌剂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甘松灵
申请号:CN201710119412.0
申请日:20170302
公开号:CN106818807A
公开日:
20170613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的一种防治香蕉黑星病的复配杀菌剂,是以丙硫唑和吡唑醚菌酯为基料,按照丙硫唑和异噻唑啉酮的质量配比1∶3 ~3∶1复配而成的复配杀菌剂;所述丙硫唑为质量分数98.9%的原药,所述吡唑醚菌酯是质量分数为97.5%吡唑醚菌酯原药。
本发明的防治香蕉黑星病的复配杀菌剂,两种基料混配之后,具有明显的增效或者相加效果,使用安全,对于香蕉生长后期普遍发生、影响香蕉业最严重的病害之一香蕉黑星病菌有很好的毒杀活性,且明显高于丙硫唑或吡唑醚菌醋单剂。
适用于广大农村用于防治香蕉黑星病。
申请人:贵州道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550016 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白云南路186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贵阳中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刘安宁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香蕉黑星病及其防治技术摘要介绍了香蕉黑星病的症状、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技术关键词香蕉;黑星病;防治雷州市地处我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中部,具有生产香蕉等南亚热带特色水果的地理优势。
但温湿的气候环境和肥沃的土壤资源也为香蕉黑星病提供了优越的滋生环境条件。
近年来,黑星病在广东省雷州市香蕉产区发生相当普遍,已上升为香蕉最重要的病害之一。
该病发生后不仅影响香蕉果实外观,而且易诱发炭疽病和其他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香蕉的产量、品质和销售价格,从而降低蕉农的经济效益。
1 病害症状香蕉黑星病又称黑痣病、黑斑病、雀斑病等。
主要为害叶片和青果。
1.1 叶片受害症状(图1)叶片感病后,在叶片中脉产生许多散生突起的粗糙小黑点,随后黑点不断扩散布满整张叶片,最终植物组织黄化,在侧脉形成黑褐色坏死条斑,严重时整张叶片枯死。
随着病情加重,中上部叶片先后发病至各叶片变黄枯萎。
老叶比新叶易感病,感病后病叶提早凋谢,且青叶数减少而影响产量。
1.2 果实受害症状(图2)当果穗感病时,病斑由果轴向果柄发展至果实内弯,同一梳果,内排果比外排果严重。
起初仅在果皮上出现许多小黑粒,后期病斑遍布整个果实。
果实成熟时,在病斑周围形成褐色圆形小斑,中部组织腐烂下陷,且果实不能均匀一致地黄熟,一些老而大的病斑,还易木栓化爆裂,使香蕉果皮组织大片坏死。
2 病原传播与发生特点2.1 病原及传播特点黑星病由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香蕉大茎点霉菌[Macrophomamusae(Cke)Berl.et V ogl.]侵染所致。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果实和病残体上越冬,并以此为初侵染源。
病菌的传播主要是通过雨水溅射,把病叶上的分生孢子传到健康的叶与果实上。
分生孢子萌发形成分生孢子器(即小黑粒),当露水与雨水流动时病菌随水流动传染。
因此,香蕉黑星病在雨、露多的4~10月发生较重。
2.2 发生特点每年温暖高湿、雨水较多的夏秋季为该病的重发期,一般5月底至6月初,8月底至9月初为发病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