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第2课时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3.67 MB
- 文档页数:25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一课。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感受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美德的定义、特点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对传统美德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传统美德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深,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定义、特点和价值。
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美德,自觉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传统美德的内涵和价值。
2.如何在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传统美德的魅力。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明白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和感悟。
4.实践体验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将传统美德融入日常生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情境,制作PPT。
2.准备讨论话题,制定讨论规则。
3.准备实践活动材料,安排实践活动场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传统美德?为什么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的,并将讨论结果分享给其他小组。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将传统美德融入日常生活。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说课稿-第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一节课。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感受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体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公民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故事、漫画、名言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传统美德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对生活中的美德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于传统美德的内涵和价值还缺乏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往往遇到道德和法治的困惑,需要引导和教育。
因此,本节课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体验、感悟传统美德,提高道德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认识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美德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公民意识,弘扬民族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认识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难点: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传统美德,提高道德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故事、漫画、名言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动画片《中华美德故事》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4.体验感悟: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传统美德的力量,感悟传统美德的价值。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道德现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美德,提高道德素养。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例《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第二课时备课时间:2020年11月6日教材分析:《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五上教材第四单元第10课,由“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三个板块组成。
第二课时围绕第二板块话题展开教学。
《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根据课程标准“我们的国家”第9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
”体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本课通过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著名人物、经典故事、格言向学生娓娓道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使学生懂得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我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道德认知看,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期,喜欢探查未知事物,有一定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
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五年级学生接受信息渠道较多,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较大,耳濡目染了了一些传统美德的相关内容,但比较零散、碎片,缺少系统性,不同学生个体了解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因此,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情,从学生经验出发,与学生生活相连,以故事、格言、案例为载体,让学生与历史人物对话,引导学生反思现实生活,汲取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教学目标:1.通过故事、名言警句、新闻案例等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具体表现。
2.列举现实生活中反应传统美德的事例,体会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感受传统美德故事、格言的意蕴,并能用它们来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两课时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包括孝敬父母、尊敬老师、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故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但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传统美德的表现,但不一定能够明确其背后的含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深入理解传统美德的价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美德,知道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美德的意识,提高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美德,知道传统美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难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深入理解传统美德的价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故事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表现,引发学生对传统美德的思考。
2.新课导入:介绍传统美德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价值。
3.案例分析:分享一些传统美德的案例,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传统美德表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美德。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传统美德表现,互相学习和借鉴。
5.情景模拟: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模拟传统美德的表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6.总结提升:通过总结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和价值,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美德。
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2-2023
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美德的概念和内容。
2.了解尊师重道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尊重教师、爱护集体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4.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5.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传统美德的概念和内容。
2.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尊重教师、爱护集体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2.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
1. 传统美德的概念和内容
(1)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传统美德的概念和内容,重点介绍。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两课时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一课,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中华传统美德的定义、特点以及如何在生活中体现。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对传统美德的认知和践行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定义、特点及其价值。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道德观念。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提高道德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传统美德的内涵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将传统美德融入日常生活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美德的力量。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美德的内涵。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案例和素材。
2.设计教学活动方案。
3.准备教学PPT和辅助教学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传统美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中华传统美德的定义、特点及其价值,让学生对传统美德有全面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
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出践行传统美德的具体做法。
4.巩固(10分钟)案例分析: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践行传统美德的。
小组竞赛:设置有关传统美德的知识问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两课时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一课,本节课的内容围绕着中国的传统美德展开。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内涵,感受传统美德的魅力,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
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思考,将传统美德融入自己的行为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对传统美德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学生可能对传统美德的践行不够,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可能比较内向,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内涵,感受传统美德的魅力。
2.培养学生践行传统美德的意识,将传统美德融入自己的行为中。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传统美德的内涵和魅力。
2.如何引导学生将传统美德融入自己的行为中。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传统美德的内涵,感受传统美德的魅力。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传统美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角色扮演的道具和场景,便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传统美德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传统美德?为什么我们要传承和践行传统美德?2.呈现(15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阅读并进行小组讨论:这些案例中的传统美德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案例中的情境,体验传统美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小学《道德与法治》五上教材第四单元第10课,由“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三个板块组成。
这一课是根据课程标准“我们的国家”第9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
”体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第二课时学习的内容是是“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纲要》在描述社会关爱教育时指出:“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因此,这个板块选取了仁爱、宽容、敬老等方面的故事及相关传统美德格言,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充分体会传统美德在处理个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的智慧,并在生活中践行。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期,喜欢探查未知事物,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尚未成熟。
通过本课程的课内系统学习、课外实践,着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1.通过美德故事、经典语录引导学生体会传统美德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和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的智慧。
2.列举现实生活中反应传统美德的事例,体会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能够将传统美德的智慧在生活中践行。
四、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活动一:经典诵读,初步了解孔子的仁爱精神1.首先,复习第1课时的经典语录,并请学生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