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黑星病菌
- 格式:doc
- 大小:157.50 KB
- 文档页数:4
新疆伊犁垦区苹果黑星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苹果黑星病是一种严重威胁苹果栽培的病害之一,它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苹果栽培区,是苹果种植业中的常见病害之一。
新疆伊犁垦区是中国重要的苹果生产区之一,也发生了苹果黑星病,对苹果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新疆伊犁垦区苹果黑星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进行分析。
一、苹果黑星病的病原及发病特点(一)病原苹果黑星病的病原是一种真菌,又名根黑病菌,学名为Phoma herbarum。
它是一种四孢壳菌,寄生在苹果植株的叶片、花、果实以及树枝、树干等部位,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病原微生物。
(二)发病特点苹果黑星病主要通过孢子感染苹果植株,进入植株后,真菌会在果实表面形成黑色斑点,它会破坏果实的外部结构和质量,导致果实变得脆弱易碎。
在植株叶片上形成的黑色斑点,会逐渐扩散,导致整个叶片枯萎。
在严重的情况下,苹果黑星病会导致苹果植株死亡,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新疆伊犁垦区是中国苹果产业的中心之一,该地区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合苹果的生长。
但是,由于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和过度的农业活动,导致了苹果黑星病的发生。
(一)气候变化新疆伊犁垦区的气候变化是苹果黑星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地区的气候多变,气温波动较大,这使得苹果很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在气温较低的时候,苹果很容易受到真菌孢子的感染,在气温升高时,则会加速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二)过度的农业活动新疆伊犁垦区的农业活动非常活跃,因为这里有广阔的果园和农田,不同的农业活动密度很高。
这些活动会导致土壤的污染和土地的利用率过高,从而破坏了苹果植株的生长环境,导致了苹果黑星病的发生。
针对苹果黑星病的发生,我们应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
(一)预防措施1. 提高苹果植株的免疫力。
我们可以通过改善苹果生长的环境,增加苹果的营养和水分供应,提高苹果植株的免疫力。
同时,在植株的防病力较低的时期,增加植株的施肥和喷雾药物,提高苹果的免疫力。
防治苹果黑星病黑星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以及果实,也能侵染叶片、果实,也能侵害叶柄和花、牙以及嫩枝等部位,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或呈放射状,初期也上生出绿褐色霉层,稍后霉层渐变为褐色至黑色。
严重的时候全叶染病,叶片枯焦,脱落。
叶柄、叶脉及果实等上的症状都与梨黑星病相似,特点是后期病斑上均覆盖一层黑霉。
发病主要区域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等苹果产区苹果黑星病病菌大多是在秋冬形成,传播途径主要是靠风雨传播,通风伤口侵入,在木质部定植,然后沿导管蔓延。
春秋雨季是病菌侵入的有利时期。
树体从感病到出现症状需要1-2年时间。
发病后,发病严重的树体在1-2年死亡。
防治措施:(1)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有机肥,低洼积水地注意及时排水,改良土壤,以增强树势。
(2)清除入侵源。
挖除果园内重病树、病死树,清除病根,锯除发病枝干。
农药杀菌剂防治:在病害常发期使用600-800液稀释喷洒,进行病害预防。
注意事项:1.本产品属中药保护性杀菌剂,能有效预防多种病害的发生;当发病时,应结合内吸性化学药剂复配使用;混用时(强酸、强碱类药剂禁止混用)一定要先加入本产品,稀释做为母液,搅拌混匀后,再加入其它药剂。
若配制过程中,出现浑浊或沉淀,停止使用。
2. 施药后4小时内降雨,需重新喷雾。
3.如有轻微沉淀析出属正常现象,使用时摇匀即可,不影响药效。
优势:1、营养保健、复壮树体:连续使用2--3次以后,叶片肥厚、韧性好,嫩绿鲜亮、叶绿素含量高,光合作用强;枝干光滑、皴皮少,营养运输能力强,枝干病害少;果实色泽光亮、糖度高、口感好;树体落叶晚,养分存储量多,花芽饱满;抗病及抗逆性强,减少冻害、病害危害。
2、防治枝干病害:“靓果安”内含“溃腐灵”多种原材料,杀菌成分相似,用药方法不同,通过叶部吸收,传导杀菌,营养树体,达到防治枝干病害的效果。
3、广谱杀菌:对多种果树真菌性和细菌性病害(如:苹果斑点落叶病、轮纹病、腐烂病、褐斑病、炭疽病、黑斑病、霉心病;葡萄霜霉病、炭疽病、白腐病;桃树流胶病、褐斑病、穿孔病等)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和配合治疗效果。
苹果黑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苹果黑星病是一种常见的苹果病害,由黑星病菌引起。
这种病害会给苹果生产和果树健康带来很大威胁。
为了有效地防治苹果黑星病,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综合的防治措施。
1. 病害防治前期筹备在种植苹果之前,我们应该选择抗病性较好的苹果品种进行栽培。
同时,对于已经感染黑星病的苹果树,应及时将其移除,以免病菌扩散到其他果树上。
2. 清理果园及病残物在每年的冬季,我们要对果园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清理落叶和病残物。
这样可以减少黑星病菌的滋生和繁殖,有效地降低疫病的发生概率。
3. 建立积极的灌溉系统黑星病菌主要通过气溶胶传播,而湿润的环境是病菌繁殖的温床。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灌溉系统,使果树周围的环境保持干燥。
避免频繁的人工浇水,以减少病菌传播的机会。
4. 使用病害防治剂在果园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合适的病害防治剂来控制黑星病的发生。
例如,可以喷洒含有铜剂的防治液,以消灭病菌及其孢子,减少黑星病的传播。
5. 进行适时的疫病监测定期进行果园的疫病监测是很重要的。
我们可以观察苹果树叶子上是否有黑色斑点以及是否有孢子产生,用于判断黑星病菌的发生情况。
如果发现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以防止疫病扩散。
6. 加强果树营养及管理苹果树的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其抵抗病害的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合理施肥,维持果树的养分平衡,增强其免疫力。
同时要加强对果树的管理,修剪枝条和病叶,以保持树形良好和果树的通风透气。
7. 加强果园卫生管理在果园卫生管理方面,我们要做到定期修剪枯枝、病叶,以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同时,定期对农具进行消毒,避免病菌通过工具传播。
另外,还要注意果园周围的卫生,避免果皮中残留的病菌传播到果树上。
综合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治苹果黑星病的发生和传播。
但需要强调的是,单一措施的效果有限,只有全面实施各项措施的综合防治才能更好地保护苹果产量和果树健康。
通过合理的病害防治措施,我们能够减少苹果黑星病对果园的危害,提高果树品质和产量,为果农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苹果黑星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苹果黑星病,又称疮痂病,病原菌属子囊菌亚门苹果黑星菌。
近年来,由于苹果管理粗放,苹果黑星病在我县的发生日趋严重,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后很难控制,苹果叶和果实上带菌率达70%~80%,以富士品种易感病。
苹果黑星病严重影响苹果品质、产量和贮藏,商品果比例降低,从而影响我县苹果业的发展及农民增收。
1症状苹果黑星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
叶片上发生病斑初为淡黄色的圆形或放射状,后渐变为黑褐色,叶片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病斑直径在3~6mm,发病后期严重的多数病斑连在一起,病部干枯破裂,叶片小而厚,呈卷曲状。
果实发病,幼果和成熟果都可受侵害,病斑初为淡黄绿色,圆形,后期褐色或黑色,表面有绒状霉层,病斑凹陷,硬化龟裂。
2发病规律苹果黑星病发生与气候、品种有关,我县气候春温回升不稳,7月份是雨水集中时期,利于苹果黑星病菌的发生。
苹果黑星病菌以菌丝体在苹果树的溃疡枝及苹果残体中越冬,开春黑星病菌随着气流和雨水传播,感染时间主要在花蕾开放和花瓣脱落期。
3防治措施3.1加强检疫防止带病苗木运到非疫区。
3.2春季合理修剪果树,避免果树呈“扫把”状。
秋季果实采收后,及时清园,把残叶及剪掉枝条清扫干净,烧毁,可大量消灭菌源。
3.3果树密植园和老果园要进行疏树,加大通风透光作用。
3.4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叶面肥及微量元素等,增强树势。
3.5药剂防治早期喷波尔多液或大清园农药,开花前和开花后喷施10%世高10g/亩,或大生M-45用量500倍液,或40%杜邦福星8000倍液,或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43%好力克悬浮剂3000倍液,并配施叶面肥和微量元素,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可有效防治苹果黑星病的发生。
苹果黑星病1.分布与为害苹果黑星病(Venturiainaequalis(Cooke)Wint.)又称疮痂病(applescab),是世界各苹果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发生于除我国以外的世界各苹果产区,具有流行速度快、危害性大、难于防治等特点。
黑星病菌主要侵染苹果叶片和果实,也可侵染叶柄、花、萼片、花梗、幼嫩枝条和芽鳞等,严重时造成落叶、落果,受害果实开裂畸形,直接影响苹果的产量、品质及商品价值。
在我国主要发生在陕西(洛川、旬邑、长武、乾县、礼泉、秦都、渭城、杨凌、兴平、蒲城、西安市、周至、蓝田、武功、岐山、扶风、眉县、虢镇)(苟建军等,2005)、辽宁(昌图、康平、西丰、开原、法库、沈阳、铁岭、抚顺、清原、新宾、桓仁、本溪、宽甸、新民、辽阳、鞍山、凤城、丹东)(王佩梅等,1980;王克等,1982,1987)、黑龙江(哈尔滨、双城、绥化、佳木斯、齐齐哈尔)(袁甫金等,1965;石宝家等,1999)、新疆伊犁(霍城、特克斯、伊宁县、新源、察布查尔、巩留)(王朴等,2003;韩乃勇等,2005)、吉林(集安)(隋志义等,1981)、河南三门峡(皮素琴等,2007)、河北(深州)(朱凤美,1927;刘立新,2009)、甘肃的天水(王小银等,2008)、庆阳(罗康宁,2005)、礼县(赵彦生和杨正祥,2004)、宁夏(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01)、山东潍坊(刘杰和陈怀武,2004)、山西(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01)、四川的盆周山区和川西高原(聂巍,赵斌,2005)、云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01)等省局部地区有分布。
2.症状识别要点苹果黑星病症状归纳为疱斑型、边缘坏死型、干枯型、褪绿型、梭斑型和疮痂型6类:疱斑型发病初期,菌丝在叶片正面以侵入点为中心呈放射状扩展,病斑初为淡黄绿色,渐变褐色,最后为黑色。
病斑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
随着病斑发育,该处叶肉组织向上突起呈疱斑状。
此时病斑不再扩展,多数表生白色絮状物。
【苹果病虫害防治】苹果黑星病怎么防治?附图片
苹果黑星病又叫疮痂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可以危害苹果果实和叶片,以下耕种帮就介绍苹果黑星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供网友们参考。
一、苹果黑星病症状及危害1、叶片:苹果叶片染黑星病后,叶片两面出现病斑,初为淡褐色,表面产生绒状黑色霉层,后期病斑向上凸起,中央变为黑褐色,导致叶片扭曲畸形,甚至早期落叶。
2、果实:苹果果实染病初期为黄绿色,渐变为黑褐色,近圆形,表面有灰黑色霉层,随果实生长膨大,病斑逐渐凹陷,硬化,严重时产生龟裂,病果变为凹凸不平的畸形果。
二、苹果黑星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黑星病病菌主要在枝条溃疡斑或芽鳞内越冬,在翌年遇雨后产生孢子开始释放,夏季多雨时释放最多,借风雨传至果树叶面,侵入组织,在花蕾开放与花瓣脱落期最易受侵染,病菌可不断侵染,早春多雨气温低发病早,病重。
在夏季阴雨连续,地势低洼,通风不良,湿度大的果园最容易发病。
如黄太平、国光、富士、嘎拉、元帅易感病,祝光、金帅、黄魁、秦冠、藤牧一号、红星较抗病。
三、苹果黑星病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2、严禁从病区引进苗木、接穗。
3、在冬季结合修剪,将病枝、病叶、落果清理出果园处理。
4、在苹果树发芽前地面喷洒0.5%二硝基邻甲酚钠,休眠期对树冠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
5、在雨季可用40%福星乳油100倍,50%扑海因100~1500倍液,80%大生M-45 800倍液每次相隔15~20天,
70%甲托超微效可湿粉剂100倍液,64%杀毒矾400~600倍液,40%乙磷铝300倍等喷洒防治。
如您有更好的防治方法,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耕种帮感谢您的支持。
苹果树黑星病的防治策略苹果树黑星病(Apple Black Spot Disease)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常见病害,主要危害苹果树的果实和叶片。
它可能导致果实变形、减产以及质量下降。
因此,正确的防治策略对于维护苹果树的健康和产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防治方法。
1. 病害监测和预警定期检查苹果树的叶片和果实,尤其是在病害多发季节(通常为春季和夏季)。
注意观察是否存在黑色斑点、病斑扩散迅速以及叶片变黄等症状。
这将帮助您及时发现黑星病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清理病残物及时清理并销毁感染黑星病的果实和叶片,以防止病菌扩散。
这可以通过将病残物深埋或进行高温堆肥来实现。
此外,对于落叶,也要及时清理。
3. 空气流通确保树冠通风良好,以降低湿度和减少真菌病菌的生长。
修剪树枝,使其能够透气,并减少树冠内部的拥挤。
4. 喷洒农药农药喷洒是有效控制黑星病的一种方法。
可以使用含有苯酚类和二菌灵等活性成分的农药,喷洒在苹果树的叶片和果实上。
喷洒农药应遵循指导说明并注意安全操作。
5.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拮抗菌来控制黑星病也是一种环保和可持续的方法。
例如,可以引入控制性天敌如寄生蜂,以捕食黑星病的危害昆虫。
此外,许多拮抗菌也可以抑制黑星病菌的生长。
6. 合理灌溉避免过量浇水或集水,以减少树冠内的湿度。
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积水和高湿度环境的产生。
7. 种植耐病品种选择抗黑星病的品种进行栽培,这将能够显著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请咨询当地的农业专家,了解哪些苹果树品种对黑星病有较强的抵抗力。
总结苹果树黑星病的防治需要综合使用多种策略,包括病害监测、定期清理病残物、提供良好的空气流通、喷洒农药、利用生物防治、合理灌溉以及选择抗病品种等。
通过合理使用这些防治策略,可以显着降低黑星病的发生率,并保持苹果树的健康和产量。
请记住,监测和预防措施是防治黑星病的关键,因此务必定期检查苹果树,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苹果黑星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摘要】引言:苹果黑星病是苹果栽培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着苹果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探讨苹果黑星病的发生特点、病原特性、发病条件以及防治技术。
正文:苹果黑星病的发生特点:苹果黑星病主要发生在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常在夏季或秋季发病,严重影响果实的外观和储存期。
病原特性:苹果黑星病的病原菌为黑星病菌,主要侵染苹果叶片、果实和枝干,引起病斑黄褐色,并产生黑色细胞孢子。
发病条件:苹果黑星病在潮湿温暖、气温介于20-25摄氏度时最为适宜发生,且多发生在树冠内湿润通风不良的环境。
防治技术:针对苹果黑星病的防治,可采取合理的病害管理措施,包括定期清除病源、适时喷洒防治药剂以及加强树叶落叶后的清理和烧毁工作等。
结论:苹果黑星病的发生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只有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才能有效提高苹果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苹果黑星病、发生特点、病原特性、发病条件、防治技术、总结1. 引言1.1 概述苹果黑星病是苹果栽培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会给苹果产量和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该病害主要通过真菌感染苹果树叶片、果实和幼苗,从而导致果实腐烂、掉落和形成黑色斑点。
为了有效控制黑星病,农民需要了解其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
苹果黑星病的发生特点主要表现在病原特性、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等方面。
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农民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通过科学的防治技术,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环境和果园生态,提高苹果的产量和质量。
2. 正文2.1 苹果黑星病的发生特点苹果黑星病是苹果栽培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其发生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原特性:苹果黑星病的病原菌为黑星病菌(Venturia inaequalis),主要通过孢子在空气中传播,易在温湿环境下迅速繁殖。
病原菌在苹果树上越冬,春季随着温度升高开始活动,引发病害发生。
2. 发病条件:苹果黑星病主要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易发生,特别是在春季和初夏,气温适宜且湿度较高时,病害的发生率较高。
新疆伊犁垦区苹果黑星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新疆伊犁是我国苹果主产区之一,其垦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适宜苹果生长。
随着苹果种植规模的扩大,苹果黑星病的发生也日益严重,给果农的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对于苹果黑星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苹果黑星病的发生原因苹果黑星病是由黑星病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其主要发生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条件:新疆伊犁地区春季多雨,湿度大,有利于黑星病菌的生长繁殖。
2. 栽培管理不善:一些果农在栽培管理中往往出现疏于管理、施肥不当、排水不畅等现象,使得果树的养分供应不足,抵抗力下降,易患黑星病。
3. 病害传播:病害的传播途径多样,一般为风雨、昆虫等自然因素传播,果农施肥、修剪等活动也会导致病害传播。
二、苹果黑星病的危害苹果黑星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果实受害:黑星病主要侵染叶片和果实,引起果实畸形、裂果、变质等现象,影响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2. 减产:苹果黑星病的发生会导致果树叶片凋落,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果实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3. 传播其他病害:苹果黑星病一旦发生,易引起其他真菌性病害的侵染,加重果树的病害危害。
三、苹果黑星病的综合防治为了有效控制苹果黑星病的发生,果农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病害预防、防治技术和药剂防治。
1. 病害预防(1)选择抗病品种:果农在进行苹果栽培时,应选择抗病优良品种,如富士苹果、红星苹果等。
(2)加强田间管理:果农要注意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修剪松弛的树冠,保持树冠通风透光,有利于生长,减少病害发生。
(3)合理施肥:定期施肥,保证果树的养分供应,增强其免疫力,减少病害发生。
2. 防治技术(1)果园消毒:果园开展冬季清园工作,对果树和果园进行彻底清理和消毒,杀灭病原菌,减少病害的滋生条件。
(2)合理浇水:要合理控制浇水的时间和量,保持果园的通风透光性,减少湿度,有利于减少病害发生。
新疆伊犁垦区苹果黑星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新疆伊犁是我国重要的苹果生产区之一,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使得伊犁的苹果品质优良。
随着苹果产量的增加,苹果黑星病在伊犁地区也开始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黑星病是一种常见的苹果病害,会导致果实变质、减产以及影响果实的品质。
本文将探讨新疆伊犁垦区苹果黑星病的发生原因以及综合防治措施。
一、黑星病的发生原因1. 气候条件:黑星病在潮湿、多雨、气温适中的环境下容易发生。
伊犁地区气候多变,春季多风雨,秋季多露水,这些条件都有利于黑星病的发生和传播。
2. 栽培管理不当:在伊犁地区,一些果农由于技术水平低,栽培管理不当,如施肥浇水不当,病虫害防治不力等,都容易引发黑星病的发生。
3. 黑星病菌的存在:黑星病菌在土壤中具有一定的耐寒能力,一些果农在栽培中未能及时清理果园的秽土,容易成为黑星病菌的滋生地。
二、综合防治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针对黑星病较严重的地区,果农应选择具有一定抗病性的苹果品种进行种植,如富士、黄元帅等。
2. 合理施肥:果农在施肥时,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科学合理地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保持果树的健康状态,提高树体的抗病性。
3. 加强田间管理:果农应加强对果园的管理,及时清理果园内的杂草和秽土,保持果树周围的清洁,减少黑星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4. 科学施药:果农在病害防治过程中,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及时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洒,控制黑星病的发生和传播。
5. 加强排水:果农应加强果园的排水系统建设,减少果园内的积水现象,降低黑星病的发生风险。
以上综合防治措施需要果农在平时的栽培管理中进行综合施行,如此才能有效地控制黑星病的发生和传播。
希望伊犁地区的果农能够重视黑星病的防治工作,提高对苹果病害的警惕性,保障伊犁地区苹果产业的稳定发展。
苹果黑星病防治苹果黑星病(Apple Black Spot),是苹果栽培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由黑星菌(Venturia inaequalis)引起。
该病在温湿环境下繁殖迅速,对苹果的生长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苹果果园的产量和质量,农民和果农需要重视苹果黑星病的防治工作。
一、病害特点和危害苹果黑星病主要通过菌孢子传播,可以侵袭苹果树的果实、叶片和芽。
病害初期,病斑为小而圆形,外观为淡褐色,中心区域呈现黑色小斑点,以后逐渐融合成大面积的黑色斑块。
严重感染的果实可能产生裂口,并且果皮上会有黑色小斑的麻点,导致苹果的品质下降。
苹果黑星病的危害不仅仅体现在果实上,还会影响苹果树的整体健康状况。
感染严重的树叶可能会早落,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受感染芽枯死,导致树体生长不良,产量减少。
二、防治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苹果黑星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 剪除病残果和病叶:在果园管理过程中,及时剪除患病果实和病叶,并将其烧毁或深埋,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2. 合理栽培措施:加强苹果的栽培管理,保持苹果树冠的通风透光良好。
及时修剪杂乱的树枝和过密的树冠,防止湿度过高,为黑星病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
3. 选择病害抗性品种:苹果树的病害抗性品种具有更强的抗病能力。
果农可以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抗病苹果品种进行栽种,以减少黑星病的发生。
4.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控制手段来减少病原菌的扩散。
可以使用有益微生物、激素和生物农药等进行防治。
5. 合理施肥和水分管理:苹果树的健康状况对于病害的发生具有很大影响。
果农应合理施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并注意适时浇水,避免过湿。
6. 化学防治:在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但是需要遵循农药的使用指南,使用符合规定的农药剂量和安全间隔期。
三、防治效果评估与追踪为了评估苹果黑星病的防治效果,果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追踪和监测:1. 抽样调查:每年在果园中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苹果树进行抽样调查,记录树上的黑星病感染情况和程度。
苹果树黑星病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策略摘要:苹果树黑星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苹果产业的真菌性病害,对苹果树的叶片、果实等造成显著影响。
本文详细阐述了苹果树黑星病的病原菌特性、侵染途径、发病规律以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当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针对性的综合防治策略,旨在为苹果树黑星病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苹果树黑星病;发生规律;综合防治一、引言苹果树黑星病,又称苹果疮痂病或黑点病,是由苹果黑星菌侵染引起的常见病害。
该病害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尤其在苹果主产区,如中国、美国、欧洲等地,对苹果产业构成严重威胁。
苹果树黑星病不仅影响苹果的产量和品质,还增加了果农的管理成本。
因此,深入研究苹果树黑星病的发生规律,制定有效的综合防治策略,对于保障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苹果树黑星病的发生规律2.1 病原菌特性苹果黑星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具有生理分化现象,不同地区、不同苹果品种上的主要致病菌类型可能存在差异。
该病原菌以菌丝体在苹果树的溃疡枝及苹果残体中越冬,次年春季随着气流和雨水传播,侵染苹果树的叶片、果实等器官。
2.2 侵染途径苹果黑星菌主要通过风雨传播,从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苹果树的叶片和果实。
在侵染过程中,病原菌会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这些孢子随风雨飘散,成为新的侵染源。
2.3 发病规律苹果树黑星病的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因素、栽培管理水平和品种抗性等。
春季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果园管理不善,如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条件差、偏施氮肥等,会加重病害的发生;不同苹果品种对黑星病的抗性也存在显著差异。
苹果树黑星病的发病期一般从春季开始,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降雨的增多,病害逐渐加重。
在果实膨大期,病斑逐渐凹陷、硬化、龟裂,严重影响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三、苹果树黑星病综合防治策略3.1 加强检疫和品种选择加强苹果检疫工作,防止携带病菌的苗木和果实进入非疫区。
同时,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栽培,降低病害发生几率。
苹果黑星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苹果黑星病是苹果栽培中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它以其易传播、易发生和对苹果树生长发育的危害而备受果农关注。
本文将从苹果黑星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为果农朋友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发生特点1. 发病条件:苹果黑星病主要是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中发生,尤其是夏季气候湿热多雨的地区更易引发该病害。
苹果树生长繁茂、透光不良、通风不畅、树体疏松等条件也为该病害的发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2. 发病特点:苹果黑星病多发生在苹果树的叶片和果实上,初期病斑呈灰白色,后期逐渐变成黑色,呈现出星状斑点的特征,因此得名黑星病。
病斑渐渐变大,严重者可导致叶片枯黄脱落,果实受损,影响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3. 传播途径:黑星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空气传播、雨水飞溅和人为传播。
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下,病菌通过风或雨水飞溅到健康叶片和果实上引发感染。
人为传播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比如农具、人手等都可能被污染病菌而导致病害传播。
二、防治技术1. 清园透光:保持果园通风透光,及时修剪树冠,疏枝疏叶,剪除病害部位和枯枝,在树冠内部形成透气光照通风良好的条件,减少病害的发生。
2. 合理施肥:适量施用有机肥,保持果树生长旺盛,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增强免疫力,减少病害的侵害。
3. 及时灭菌:在果树生长期间及时进行病害防治,可采用有机磷酸铜、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喷雾,有效抑制黑星病的发生和传播。
4. 合理管理:果园管理时要注意合理间苗,适当稀树,保持果树间的通风透光,减少叶片和果实的湿度,有效控制黑星病的发生。
5. 防治耐药性:对于已经使用过的杀菌剂要轮换使用,防止黑星病菌产生耐药性,影响防治效果。
6. 早期预防:在苹果树生长初期,特别是在雨季到来之前,预防性喷洒杀菌剂,保护果树不受黑星病的侵害。
7. 加强观察:果园管理人员要认真观察果树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黑星病的发病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
新疆伊犁垦区苹果黑星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苹果黑星病是由黑星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果树病害。
该病在新疆伊犁地区发生较为普遍,严重影响果树产量和品质。
本文主要介绍苹果黑星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一、病害特征苹果黑星病常在果实和叶片上发生。
果实上出现黑色斑点,逐渐扩大,形成黑色环,最终导致果实腐烂。
叶片上出现红褐色病斑,严重时叶片干枯而脱落。
在果实、叶片、芽、枝等不同部位都可发现黑星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二、发病因素苹果黑星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因素:低温多雨、春旱夏涝、气温快速变化等气候条件对该病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2、果树品种:一些苹果品种对黑星菌的抗性较差,易于发生该病害。
3、病原菌源:果园内未及时清除病死枝、落叶等残余物,容易造成病原菌的滋生和扩散。
4、病虫害:病虫害的危害易于使苹果树遭受机械损伤,进而引起该病的发病。
三、综合防治策略苹果黑星病的防治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
1、生物防治采用产生抗病物质、竞争性菌株抑制病菌生长、吸附病原菌等方式来减少病原菌在果树上的数量和危害。
常用的生物制剂有农用链霉素、巴氏链霉素、枯草芽孢菌等。
果园内及时清除残余物、积水,保证适宜的通风和透气,减少病害的滋生和扩散。
利用夏季酷热天气进行清耕,冬季进行复耕,消毒土壤等措施来减少病原菌的存活率及危害。
3、化学防治常用的化学药剂有黄腐酸铜、多菌灵等,不过这类药剂的使用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避免超量使用和使用剂量不足。
同时应采用轮换使用药剂的方式,以避免病菌对单一药物产生耐药性。
综上所述,苹果黑星病的发生危害较大,需要采用多种综合防控手段来有效地进行防治。
通过对果园管理的加强,并选择适宜的防治方法,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率,提高果树的生长质量和产量。
苹果黑星病的发生与防治苹果黑星病又名疮痂病,危害苹果叶片和果实。
危害叶片造成早期落叶,影响花芽分化和树势,果实受害直接影响产量和质量。
苹果黑星病在苹果的危害不普遍,但2013年苹果果实表面的黑斑类似于黑星病,现把黑星病的发生规律介绍如下:一、发病症状1、叶片病斑先从叶正面发生,病斑初为淡黄绿色的圆形或放射状,后渐变褐色,最后变为黑色;病斑直径3~6mm或更大;病斑周围有明显的边缘,老叶上更为明显。
叶片患病较重时,使叶片变小,变厚,呈卷曲或扭曲状。
2、果实从幼果至成熟均可受侵害。
病斑初为淡黄绿色、圆形或椭圆形,渐变褐色或黑色,表面生绒毛状霉层。
随着果实生长膨大,病斑渐凹陷,硬化,龟裂。
病果较小,果实染病较早时,发育受阻而成畸形。
果实秋季受害时,病斑小而密集,黑色或褐色,角质层不破裂。
二、侵染循环苹果黑星病菌大多在落叶上产生子囊壳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枝溃疡处或芽鳞内越冬。
子囊孢子翌年春季成熟。
孢子成熟的适宜温度为20℃,子囊孢子的释放决定于雨水的有无。
孢子随气流传播。
蚜虫也可传播。
病害的再次侵染靠分生孢子,6-7月份田间分生孢子最多。
三、发病条件早春冷凉多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孢子的传播和侵染,雨后是子囊孢子散布的高峰,降水是孢子萌发的良好条件,在苹果感病期间,天气连绵多雨,适于病菌的侵染。
品种之间的抗性有差异,富士是易感病品种。
四、防治措施1、清园压低越冬菌源。
秋季落叶后清扫落叶,烧毁或深埋,减少侵染源。
萌芽前喷铲除剂铲除越冬菌源。
2、生长季喷药保护。
常用药剂有多菌灵、甲托、苯醚甲环唑等。
苹果黑星病摘要:苹果黑星病的病原菌是苹果黑星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苹果黑星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
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或呈放射状,初期叶上生绿褐色霉层,稍后霉层渐变为褐色至黑色。
是世界性苹果病害,欧洲、美国及日本等国危害严重,中国的北方多省市都有此病害。
1基本信息中文学名:苹果黑星病拉丁学名:Venturia inaequalis(Cook)Wint.,(Spilocaea pomi Fr.)别称:疮痂病病原中文名:苹果黑星菌病害类型:真菌主要危害作物:苹果主要为害部位:叶片和果实2病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
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或呈放射状,初期叶上生绿褐色霉层,稍后霉层渐变为褐色至黑色。
严重时病斑布满全叶,叶片枯焦,易早期脱落。
叶柄、叶脉及果实等上的症状都与梨黑星病相似,特点是后期在病斑上均覆盖一层黑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3病原特性苹果黑星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Fusicladium dendriticum(wallr.)Fuck.称树状黑星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也有报道其无性世代为。
Spilocaea pomiFr.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菌丝初无色,后变为青褐色至红褐色,在培养基上灰色,分枝,有隔。
分生孢子梗丛生,深褐色,大小50~60×4~6微米,屈膝状或结节状,短而直立,无隔或具1~2个隔膜。
梗顶着生一个单细胞(少数双细胞)的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梭形或长卯圆形,深褐色,大小12~22×6~9微米。
病菌在腐生阶段可形成假囊壳,球形或近球形,褐色至黑色,子囊平行排列于假囊壳基部,子囊长棍棒形或圆筒形,具短柄,内含8个子囊孢子。
排列成两行。
子囊孢子卵圆形,青褐至黄褐色,双细胞,上面的细胞较小而稍尖。
4发病特点发病特点:苹果黑星病菌以菌丝体在枝溃疡和芽鳞内或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
子囊孢子到第二年春季成熟,田间分生孢子在6~7月份最多。
病菌也可被蚜虫传播。
寄主最易受害时期为花蕾开放与花瓣脱落期间,萼片上的病斑为以后侵染果实的最好菌源。
新疆伊犁垦区苹果黑星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新疆伊犁是我国重要的苹果产区之一,其苹果产量和质量在国内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近年来伊犁地区的苹果产量受到了一些病害的威胁,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苹果黑星病。
苹果黑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了苹果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苹果黑星病,科研人员和农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综合防治的方法。
本文将从苹果黑星病的发生情况以及综合防治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介绍。
一、苹果黑星病的发生情况1.病原菌介绍苹果黑星病的病原菌是黑星菌(Venturia inaequalis)。
黑星菌主要在寄主器官上引起病害,其病害表现为苹果叶片、果实、嫩梢和花器官等部位的污斑,严重影响了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2.发病特点黑星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一般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中发病较为严重。
伊犁地区受到天山山脉的保护,气候条件多变,昼夜温差大,使得黑星病易于发生。
3.发病周期黑星病的发病周期一般包括了孢子萌发、侵染、孢子感染和孢子再生等阶段。
在高湿高温的环境中,黑星病的发病速度较快,给苹果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二、综合防治的策略和方法1.培育抗病品种为有效防治苹果黑星病,培育抗病品种是一项重要的策略。
科研人员通过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技术,不断筛选出抗黑星病的苹果品种,并推广应用到生产中。
2.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预防黑星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科学的施肥能够增强苹果树的抗病能力,提高其免疫力,从而减少黑星病的发生。
3.病害监测定期对果园进行病害监测和病害调查,及时了解黑星病的发生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通过监测数据,科研人员可以分析出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黑星病的发生规律,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4.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对环境友好,对人体和农作物无害的防治方法。
可利用一些对黑星病有天敌作用的真菌、细菌等微生物对病害进行控制,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减少环境污染。
5.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采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防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药剂防治过多容易导致药害,并且对黑星病的防治效果也不是长久的。
苹果黑星病
摘要:苹果黑星病的病原菌是苹果黑星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苹果黑星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
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或呈放射状,初期叶上生绿褐色霉层,稍后霉层渐变为褐色至黑色。
是世界性苹果病害,欧洲、美国及日本等国危害严重,中国的北方多省市都有此病害。
1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苹果黑星病
拉丁学名:Venturia inaequalis(Cook)Wint.,(Spilocaea pomi Fr.)
别称:疮痂病
病原中文名:苹果黑星菌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苹果
主要为害部位:叶片和果实
2病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
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或呈放射状,初期叶上生绿褐色霉层,稍后霉层渐变为褐色至黑色。
严重时病斑布满全叶,叶片枯焦,易早期脱落。
叶柄、叶脉及果实等上的症状都与梨黑星病相似,特点是后期在病斑上均覆盖一层黑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3病原特性
苹果黑星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世代:Fusicladium dendriticum(wallr.)Fuck.称树状黑星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也有报道其无性世代为。
Spilocaea pomiFr.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菌丝初无色,后变为青褐色至红褐色,在培养基上灰色,分枝,有隔。
分生孢子梗丛生,深褐色,大小50~60×4~6微米,屈膝状或结节状,短而直立,无隔或具1~2个隔膜。
梗顶着生一个单细胞(少数双细胞)的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梭形或长卯圆形,深褐色,大小12~22×6~9微米。
病菌在腐生阶段可形成假囊壳,球形或近球形,褐色至黑色,子囊平行排列于假囊壳基部,子囊长棍棒形或圆筒形,具短柄,内含8个子囊孢子。
排列成两行。
子囊孢子卵圆形,青褐至黄褐色,双细胞,上面的细胞较小而稍尖。
4发病特点
发病特点:苹果黑星病菌以菌丝体在枝溃疡和芽鳞内或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
子囊孢子到第二年春季成熟,田间分生孢子在6~7月份最多。
病菌也可被蚜虫传播。
寄主最易受害时期为花蕾开放与花瓣脱落期间,萼片上的病斑为以后侵染果实的最好菌源。
因此,早春为病害发生的重要时期。
在苹果感病期间,天气连绵多雨,适于病菌初次侵染。
果实成熟期间被害,导致贮藏期间及运输中的损失。
苹果各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小苹果品种中,黄太平最感病,其次为黄海棠和花红,河南海棠、三叶海棠较为抗病;多花海棠是高抗品种。
大苹果品种,国光和富士较易感病;其次为印度、红星、金冠、祝光、旭、黄魁等品种抗病力强。
[1]
5 方法原理
经现场查验取样后,实验室用显微镜等仪器设备进行检测,根据其危害症状,形态学特征进行结果判定。
仪器及用具
5.1 仪器
显微镜、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生物培养箱。
5.2 用具
解剖刀、镊子
6 试剂和培养基
6.1 试剂
4%次氯酸钠,70%酒精。
6.2培养基
PDA培养基,pH值调节至5.5~5.6。
现场检验
抽样方法
按SN/T 2122进行抽样
症状检查
逐一对抽样品进行症状检查,并将疑似感病样品带回实验室作进一步检验。
7.2.1 叶片检查
叶片上病斑多先从叶片正面发生。
病原菌从侵入点放射状扩展,形成病斑。
叶片正面病斑初为淡黄绿色,色泽逐渐变深,后变为黑色,圆形、近圆形,直径3mm~6mm或更大,病斑周围有明显的边缘,老叶上尤甚。
幼叶病斑多表面粗糙羽毛状,成叶病斑边缘明显而不整齐,有时表生白色棉絮状物。
病斑多由叶片正面向上突起,其背面形成环状凹入,呈泡斑状,有时病斑脱落穿孔。
叶背面侵染形成的病斑略成圆形,表生黑褐色霉状物,叶片正面对应部位褪绿,枯死。
侵染较晚的,仅在叶片背面产生黑色多角形病斑。
叶片上病斑可互相汇合,占据大部叶面,叶片扭曲,进而干枯并早期落叶。
在叶柄和主叶脉上的病斑黑色,较小,小点状、梭形成长条形,往往导致叶片变黄脱落。
7.2.2 花器检查
发病花瓣褪色,萼片上生灰色病斑,但常被萼片绒毛覆盖,不易察觉,花梗上病斑还可环切花梗,造成落花。
7.2.3 果实检查
果实从幼果至成熟期均可被侵染,果面病斑初为黑色星状斑点,很小、微凸,上生有绒状菌丝体。
随着果实膨大,病斑逐渐扩大并凹陷,表层木栓化,边缘开裂,有不规则细小裂纹,整体疮痂状。
病果开裂、畸形。
在秋季被侵染的果实,病面密生黑色或褐色小点,不表现典型症状,但在贮藏期病斑逐渐扩大。
7.2.4 苗木接穗等繁殖材料检查
1年生枝条被侵染,常发生在离枝端在于10cm的部位,病斑较小,枝条长大后,病斑消失,但在一些感病的品种上,病斑并不消失,使病斑枝呈泡肿状,另外,芽鳞内也有越季存活的菌丝体或分生孢子。
实验室检测
切片检测
选取疑似感病植物组织病健交界处切片,移于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镜检,观察子实体特征。
8.2 分离培养检测
选取疑似感病植物组织,剪取病健交界处组织若干小块,约2mm﹡2mm,在70%酒精中浸湿一下后立即移入4%次氯酸钠中消毒处理1min,用无菌水洗3次,放于PDA平板培养基上,每皿5块,置于16℃~20℃,光照强度为600Ix、光周期为12h条件下培养,观察病菌形态特征。
鉴定特征
病菌形态特征
苹果黑星病菌有性型Venturia inaequalis(Cooke)Wint,子襄座在落叶上形成,埋生或近表生叶肉组
织中,黑褐,球形、近球形,直径约90µm~100µm,孔口处稍有乳状突起,具刚毛,刚毛长25µm~75µm。
子襄座内产生多数子襄,处子不同发育阶段。
子襄长棍棒形,无色,大小(55µm~75µm)﹡(6µm~12µm),有短柄,壁薄。
子襄内含8个子襄孢子,成熟子襄孢子卵圆形,暗褐色,双胞,顶细胞较小,基部细胞较大,大小(11µm~15µm)﹡(4µm~8µm),无性型Fusicladium dendriticum(Wallr)Fuck.分生孢子梗丛生、淡褐色至橄榄色,短棒状,直立或弯曲,不分枝,单胞,0个~2个隔膜,全壁芽生产孢,环痕式延伸,大小(50µm~60µm)﹡(4µm~6µm)。
分生孢子顶生,倒梨形或倒棍棒状,顶端略尖,初无色,淡褐色至橄榄色,初单胞,后生1个隔膜,隔膜处稍缢缩,孢基平截,表面光滑或具小疣突,大小(12.0µm~26.0µm)﹡(5.5µm~11.5µm)。
分离培养的分生孢子比切片观察的略大
病菌培养性状
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4d后,开始形成灰白色菌落,4周后,菌落呈不规则形成或圆形,直径约20mm,平铺状,橄榄色、灰色或黑色,有时被茸毛。
菌丝初无色,后变为橄榄色。
与梨黑星病菌Venturia pirina (cooke)Adh,的区别
梨黑星病菌有性型孢子襄棍棒形,子襄孢子顶细胞较大,基部细胞较小:无性型分生孢子梗罕见有隔膜,梗壁上有齿状或疣状突起,分生孢子单孢,两端略尖。
结果判定
如有7.2.1~7,2,4描述中任一症状,且切片或分离培养观察的病菌形态特征与描述的病原有性型或无性型特征相符,可判定为苹果黑星病菌,
苹果黑星病菌其他信息
A.1 地理分布
美洲:墨西哥、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巴西、智利。
欧洲:芬兰、英国、法国、德国、前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前南斯拉夫、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荷兰、挪威、瑞典、瑞士、土耳其。
亚洲:印度、日本、朝鲜、阿富汗、叙利亚、塞浦路斯pd中国(吉林、黑龙江、疆、四川、云南)。
非洲:南非、肯尼亚、利比亚。
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A.2 寄主范围
主要为苹果属果树(Malus).
苹果黑星病菌形态特征
图B.1 无性型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图B.2 有性型子襄和子襄孢子
梨黑星病菌形态特征
、
图C.1梨黑星病菌形态特征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室编,对内植物检疫对象图说.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1956. 【2】戴芳澜.中国真菌总汇.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3】朱凤美,中国病菌所见.中国农学会报,1927.54:23-43.
【4】袁甫全,吕文清,王淑娟,黑龙江省小苹果黑星病的初染来源.植物病理,1965,8(1)’:23-29 【5】周靖华,严勇敢,杨桦等.苹果黑星病发生为害调查,陕西农业科学,2002,12:33-34
【6】胡小平,杨家荣,梅娜等.苹果黑星病菌培养基的比较研究,西北农业,2003,12(4)51-52 【7】王朴,刘杰,刘建强等.新疆伊犁苹果黑星病的发生危害及防治对策.北方园艺,2003,(2):70 【8】苟建军,杨家荣,李随院等.陕西苹果主产区苹果黑星病病情分布及防治对策,陕西农业科学,2005,(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