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防治讲义之梨黑星病
- 格式:ppt
- 大小:46.63 MB
- 文档页数:71
如何预防梨树黑星病树1. 梨树黑星病树简介梨树黑星病树,又称梨黑星病,是梨树上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
该病害主要由黑星病菌引起,对梨树的生长和果实产量有着严重的影响。
因此,预防梨树黑星病树的发生是保障梨树健康生长和产量的关键。
2. 预防梨树黑星病树的措施2.1 选择抗病品种在种植梨树时,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黑星病的首要措施。
一些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品种例如“黄香梨”、“鹰嘴梨”等,是梨树黑星病抵抗力较强的品种。
因此,在选择梨树苗时,应尽量选择这些抗病品种。
2.2 做好栽培管理合理的栽培管理对降低黑星病发生的风险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栽培管理的要点:•合理修剪:及时修剪梨树枝条,保持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有助于减少病菌传播的机会。
•防治草害:保持梨树周围地区的卫生清洁,及时清除杂草,减少病害菌源的数量。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保证梨树充分的养分供应,提高梨树的免疫力。
2.3 实施病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健全的病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帮助及时发现梨树黑星病树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一些建立预警系统的方法:•定期巡查:定期检查梨树的叶片和果实,观察是否有黑色斑点和腐烂病斑等病征。
•使用传感器技术:利用传感器技术监测梨树的湿度和温度,提前发现病害爆发的迹象。
•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建立病害预警模型,提前预测梨树黑星病树的发生。
2.4 合理使用化学防治药剂在梨树黑星病树防治过程中,合理使用化学防治药剂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以下是一些使用化学药剂的要点:•预防治疗:在梨树生长旺盛阶段,可以预防性地喷洒合适的杀菌剂,以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定期喷洒:定期喷洒有效的杀菌剂,减少病害菌在梨树上的繁殖和传播。
•注意剂量:使用化学药剂时,应按照说明书的剂量和用法正确使用,避免超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和产生抗药性。
2.5 加强园艺管理加强园艺管理是预防梨树黑星病树的另一个关键措施。
以下是一些建立良好园艺管理的方法:•采摘病果:及时采摘病果,避免病菌在果实上繁殖和扩散。
绿色植保梨黑星病又名梨斑病、疮痂病,此病危害梨树新梢、叶片、花芽及果实,其中叶片和果实发病最重,大发生时病叶率可达80%以上,并且提前大量早落,梨果受害后形成畸形果,病果率达到50%以上,严重影响果品的产量和品质。
若连续发生数年,树势加剧衰败,病叶泛滥,挂果锐减,甚至可达到毁树毁园的地步。
因此,应高度重视梨黑星病的预防和防治工作,通过采取树木管护、清除病叶病果、幼果期开始套袋和适时喷洒杀菌药剂等综合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梨黑星病对树木造成的危害,进一步提高果实品质,提高果农的经济收入。
1梨黑星病的致病原因1.1管理水平部分果农对如何管理梨树园没有计划和安排,园区管理粗放混乱(见图1),垃圾遍地,杂草丛生,树木日趋衰弱,导致黑星病及其他病虫害流行发生,严重危害梨树的健康,影响梨树的正常生长,致使果品产量下降,果农见不到收益,种植的积极性也严重受挫。
图1粗放管理的梨园1.2气候条件梨黑星病发生与气候条件尤其是湿度条件密切相关。
若雨季来临早,阴雨天气比较多,降水量丰富,空气湿度相对比较大,这些因素很容易引起梨黑星病的发生与流行。
据观察,当日均温度在8℃以上、降雨量在5毫米以上、连续2天以上连阴雨天气时,该病病菌孢子开始侵入,当日均温度上升到17~20℃时,病害流行迅速。
1.3栽植情况部分梨树果园栽植不合理,株间距小,不利于树形修剪;有些果园选址在河滩地上,地势低洼、不利于排水,园区常年积水、湿度较大;有些果园林分郁闭度高,密不通风、通透性差,透光性也不好;有些果园树龄大未及时更新,树势比较衰弱。
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梨树的生长,会减弱梨树抵御病虫害的能力,极易发生梨黑星病及其他病虫害。
2病害症状梨黑星病主要危害梨树的叶片、果实、新芽和嫩梢。
叶片受到侵害,初期在叶背出现淡黄色斑块,形状为多角形、圆形或椭圆形,随后病斑上长出一层黑色霉状物,边缘呈辐射状,发生严重时整个叶背面遍布黑色霉状物,7—8月叶片就开始早早脱落。
如何防治梨树轮纹病和黑星病梨轮纹病主要为害枝干和果实,很少为害叶片。
枝干发病时,从皮孔侵入,初现0.3~2毫米扁椭圆形略带红色的褐斑,后逐渐扩大为直径5~15毫米的圆形或扁圆形病斑,病斑中心突起,质地坚硬,周缘下陷成为凹陷的圆圈。
翌年病斑上产生许多黑色点粒。
以后患病与健康部位的交界处产生环沟状裂缝,周围逐渐翘起,有时病斑可脱落。
连年扩展则形成不规则的轮纹。
如果枝上病斑密集,树皮表面会显得极为粗糙。
病斑一般限于树皮表层,在弱树和幼树上有时也可深达木质部。
果实发病多在近成熟期和贮藏期发病,从皮孔侵入,初为褐色水渍状斑,病斑扩展迅速,呈暗红褐色至浅褐色,具有清晰的同心轮纹,病部组织软腐,但不凹陷,在病部中间皮层下产生黑褐色菌丝团,并逐渐产生散乱突起的小黑粒点,病部变为灰黑色。
病果很快腐烂,发出酸臭味,并渗出茶色黏液。
叶片发病比较少见,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有时有轮纹,初褐色,后变为灰白色,产生黑色小粒点,严重时引起叶片干枯早落。
针对梨轮纹病,建议采取以下防治方法:1.清洁果园。
在树体休眠期刮除病疣,去除病组织,剪除枯死枝条,清出园外深埋,减少病源,然后全园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用市售晶体石硫合剂100~200倍液,轻刮枝干病斑后涂抹。
2.带药套袋。
疏果后先喷一次高效杀菌剂(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待药液稍干后即套袋;提倡二次套袋,4月20日第一次套袋,5月20日前完成第二次套袋,可控制果实发病。
3.药剂防治。
生长季节,尤其是从落花后开始至9月份,每隔10~15天防治1次,可结合其他病害防治,药剂选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20%戊唑醇乳油2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00倍液,或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1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6000倍液,或500g/L氟啶胺悬浮剂2200倍液,或20.67%噁唑菌酮·氟硅唑乳油2000-3000倍液,或50%多菌灵悬浮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雾防治。
梨树种植黑星病发生规律及无公害防治技术梨树种植黑星病发生规律及无公害防治技术梨黑星病是梨树的最主要病害,该病在全国各梨产区均有发生,尤以温暖、多雨年份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
受害梨树往往发生早期落叶、落果,不仅降低当年的果实品质和产量,而且严重削弱树势,导致翌年大幅度减产。
一、症状梨黑星病能侵染梨树的芽鳞、叶片、花序、果实、新梢等部位,从萌芽至果实采收均可发生危害。
病部产生黑霉是该病的主要特征。
芽是1年中发病最早的部位,春季萌发后,在芽鳞表面产生黑霉,严重时芽鳞开裂以致整芽枯死。
花序受害后,花萼和花梗基部出现黑霉,致使花序枯死。
新梢被害后,基部皮层变黑,逐渐向上扩展,病斑呈黑褐色、椭圆形或菱形,并逐渐凹陷,其上生黑霉,并沿叶柄向叶片基部扩展,不久叶片变黄脱落,严重时新梢干裂死亡。
叶片受害后,先在叶背沿主脉两侧和支脉间出现不规则的淡黄色病斑,无明显边缘,随后病斑沿叶脉扩展,其上产生放射状煤黑色霉状物,严重时整个叶背布满黑霉,导致叶片枯黄早落,甚至引起二次开花、展叶。
叶柄受害后,产生椭圆形凹陷斑并生黑霉,不久病部干枯引起落叶。
果实自幼果期至成熟期均可被害。
幼果期被害,果面以皮孔为中心,先形成不定形淡黄色小病斑,后变成褐色,不久病斑上长出黑霉。
但在幼果期有的病斑并不扩大,也无黑霉,而是形成大量的墨绿色小斑点,后期病斑处因停止生长而凹陷,并发生星状龟裂,病果往往早期脱落。
果实接近成熟期被害后[https:///],果面呈现凹陷的黄绿色小圆斑,不龟裂,无黑霉,但在储运期间病斑可继续扩大且着生黑霉。
果梗受害后,病斑呈黑褐色椭圆形凹陷,其上生黑霉,果实易脱落。
二、发生规律梨黑星病为真菌性病害,其病菌以分生孢子、菌丝在芽鳞、病叶、病果及病枝等部位越冬。
翌春气温上升、空气湿度增大时,开始侵害芽及新梢,先在花序和新梢基部发病,一般在梨树花期即可找到病梢,病梢上布满黑霉即为分生孢子,这就是初侵染中心。
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到周围的叶片和果实上,由于此时多为春旱,病情发展缓慢。
梨黑星病怎么识别与防治?
梨黑星病又称疮痂病、雾病,是梨树上重要的病害之一,从谢花期一直为害到果实成熟期。
发病严重时,不但引起梨树早期大量落叶,而且危害果实,导致幼果畸形,不能正常膨大,严重影响梨果的产量和质量。
1.症状识别
(1)梨叶片、枝条被害症状
病害最初发生在新梢,又称“中心病梢”,经风雨传播扩散至叶片、果实。
叶片受害多发生在叶背,长出黑色霉斑,严重时,叶片正反面都长满黑色霉层,叶柄受害则产生圆形或长条状霉斑造成落叶。
嫩梢发病除形成条状霉斑外,后期皮层龟裂呈粗皮状的疮痂。
(2)果实被害症状
病害侵染初期产生淡黄色小病斑,后产生黑色霉层。
果面上霉层脱落后显示凹陷的灰白色的病斑,病组织硬化,果面呈开裂星状,并形成干疤,果实呈畸形。
2.防治技术
(1)清除病源
秋末冬初清除落叶和落果,早春梨树发芽前结合修剪清除病梢,发病初期摘除病梢和病花簇,集中烧毁。
(2)药剂防治
萌芽时(3月上旬):喷布3度波美石硫合剂。
谢花后,病害初现期(4月中旬),幼果期(5月上旬)注意用药预防,可选用药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3000~4000倍,或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8000~10000倍,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
梅雨前(6月上中旬),喷1:2:250倍波尔多液。
每次喷药时重点防治抽生的新枝芽。
梨黑星病的发生及防治摘要:通过对梨黑星病的症状、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方法进行了具体介绍,供果农参考。
关键词:梨;黑星病;症状;防治方法梨黑星病又称疮痂病,俗称黑霉病、雾病、乌码、荞麦皮,是梨树的一种主要病害,我国梨产区均有发生,以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及陕西等北方诸省受害最重。
一般年份是需要经常加以重视和防治的梨树病害之一,多雨年份尤其要密切注意其发展动态,及时进行防治。
1 症状黑星病能为害果实、果梗、叶片、叶柄和新梢等梨树所有的绿色幼嫩组织。
其中以叶片和果实受害最为常见。
果实受害,发病初期产生淡黄色圆形斑点,逐渐扩大病部稍凹陷、上长黑霉,后病斑木栓化,坚硬、凹陷并龟裂。
刚落花的小幼果受害,多数在果柄或果面形成黑色或墨绿色的近圆形霉斑,这类病果几乎全部早落。
稍大幼果受害,因病部生长受阻碍,变成畸形。
果实成长期受害,则在果面生大小不等的圆形黑色病疤,病斑硬化,表面粗糙,开裂,呈“荞麦皮”状,果实不畸形。
近成熟期果实受害,形成淡黄绿色病斑,稍凹陷,有时病斑上产生稀疏的霉层。
果梗受害,出现黑色椭圆形的凹斑,上长黑霉。
病果或带菌果实冷藏后,病斑扩展较慢,病斑上常见浓密的银灰色霉层。
叶片受害,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产生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黄白色病斑,病斑沿叶脉扩展,产生黑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整个叶背面,甚至叶正面布满黑霉,叶片正面常呈多角形或圆形褪色黄斑。
叶柄上症状与果梗相似。
由于叶柄受害影响水分及养料运输,往往引起早期落叶。
新梢受害,初生黑色或黑褐色椭圆形的病斑,后逐渐凹陷,表面长出黑霉。
最后病斑呈疮痂状,周缘开裂。
病斑向上扩展可使叶柄变黑。
病梢叶片初变红,再变黄,最后干枯,不易脱落,或脱落而呈干橛。
芽鳞受害,在一个枝条上,亚顶芽最易受害,感病的幼芽鳞片,茸毛较多,后期产生黑霉,严重时芽鳞开裂枯死。
花序受害,花萼和花梗基部可呈现黑色霉斑,接着叶簇基部也可发病,致使花序和叶簇萎蔫枯死。
2 病原无性态半知菌亚门、梨黑腥孢菌Fusicladium virecens Bon在病斑上长出的黑色霉状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梨树黑星病的症状识别及防治办法
1.症状识别
梨黑星病主要危害叶片及果实。
①叶片受害。
开始在叶背沿叶缘处发生长椭圆形淡黄色斑,以后在病斑上产生黑霉;在叶正面有时也产生病斑,被害严重时树叶早落,生第二次叶,削弱树势,影响下年产量。
②果实受害。
在幼果期至成熟期均可受害。
幼果期感病,生长严重受阻,使果实变畸形,早期脱落。
果面先发生淡黄色圆形或椭圆形小斑,病斑逐渐扩大,以后上面长出黑霉,但在幼果期有的病斑并不扩大,也不产生黑霉而成大量墨绿色的小斑点。
果实近成熟期感病,果面上出现黄色圆斑,以后逐渐扩大到1厘米左右,并长出黑霉,在后期由于其他腐生菌的混合危害,呈现灰白色或粉红色霉,病果易脱落,病部味苦质硬,易腐烂。
③梢部受害。
新梢受害多由病芽发出的新梢基部向上蔓延所致,其上生一层黑霉,后期病部呈溃疡状。
芽受感染后,芽鳞表面生黑霉,发病重的芽鳞片瘦小并开裂,以致全芽枯死。
除新梢外,短果枝及果台枝,果台也有发生。
2.防治措施
①加强栽培管理。
要改变施肥制度,果园内多施基肥,培养壮树,可以从根本上防止此病发生;合理修剪,改善园内通风透光条件,挖
1。
梨黑星病防治方法
梨黑星病:梨黑星病是梨树的主要病害,该病主要为害梨树的幼嫩组织(幼叶、幼果、嫩稍等),病部产生黑色霉状物,叶子受害,病斑多发生在叶背面,呈褪绿色不规则形,叶脉和叶柄上为长条形和椭圆形,病斑上很快出现黑霉层,叶片变黄、变红,易早落叶。
幼果病斑开始为淡黄色小点,后扩大为圆形,黑霉层逐渐凹陷,变硬或龟裂,易早脱落,果实在生长后期发病,病斑为圆形,有黑霉层但不凹陷。
嫩梢上的病斑为椭圆形或近圆形,有黑霉、凹陷、龟裂、呈疮痂状。
由病芽抽生的嫩梢,病斑多在嫩梢的基部,芽鳞片松散不落。
正在生长的徒长枝和秋梢易染病,严重时枯死。
花序的病斑,多在花梗的基部,渐使花序干枯萎蔫。
梨黑星病从花期到果实成熟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鳞片、叶片、叶柄、叶痕、新梢、花器、果实等梨树地上部所有绿色幼嫩组织,从花期开始侵入危害,造成落花落果,3月份病源侵入后在8月份果实采收贮藏期果心变黑。
防治方法:1、梨落花后,结合疏花疏果剪除病梢,对控制全年发病有很大作用。
2、落花后7~10天用20%代森铵1000倍、40%福星8000~10000倍进行防治。
3、发病盛期,6月中下旬用40%福星8000~10000倍、62.25%仙生167克、80%代森锌800倍进行防治。
- 1 -。
梨树黑星病、褐斑病、炭疽病、锈病、白粉病防治效果案例一、病害说明梨黑星病主要为害幼叶、嫩梢、幼果等幼嫩组织。
叶片受害,先在叶背产生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病斑,不久就变成辐射状黑霉斑。
严重时,病斑相连,叶背长满黑色霉层,引起早期落叶。
受害叶中脉上有长条状的黑色霉斑。
受害新梢长出黑霉层,甚至枯死。
果实在幼果期和成长期均会发病。
幼果受害出现黄色小斑点至圆斑,长出黑霉层,然后病斑变硬,龟裂,造成果实畸形和落果。
梨褐斑病仅为害叶片,最初在叶片上发生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病斑,以后逐渐扩大。
发病严重的叶片,往往有病斑数十个之多,以后相互愈合呈不规则形的褐色大斑块,病斑初期为褐色,后期中间褪呈灰白色。
病斑上密生黑色小点,中层褐色,外层则为黑色。
梨炭疽病果实多在生长中后期发病。
起初,果面出现淡褐色水渍状小圆斑,随着病斑逐渐扩大而颜色也逐渐加深,病部软腐下陷,病斑表面颜色深浅交错呈明显同心轮纹。
病斑表皮下有许多褐色隆起小粒点,后变黑色。
有时排列成同心轮纹状。
随着病斑的继续扩大,病部腐烂入果肉直到果心,使果肉变褐色,有苦味。
果肉腐烂常呈圆锥形。
严重时,可使果实全部腐烂。
最后引起落果,或在枝上干缩成僵果。
梨锈病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和幼果。
叶片受害,叶正面形成橙黄色圆形病斑,并密生橙黄色针头大的小点,即性孢子器。
潮湿时,溢出淡黄色粘液.即性孢了,后期小粒点变为黑色。
病斑对应的叶背面组织增厚,并长出一从灰黄色毛状物,即锈子器。
毛状物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即锈孢了。
果实、果梗、新梢、叶柄受害,初期病斑与叶片上的相似,后期在同一病斑的表面产生毛状物。
展开剩余73%梨白粉病秋季,在梨树的基部叶片背面产生大小不一、数目不等的近圆形褐色病斑,常扩展到全叶,病斑上形成灰白色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后期在病斑上产生小粒点,为病菌的闭囊壳。
闭囊壳起初黄色,后变为褐色至黑褐色。
病害严重时可造成早期落叶。
发病严重时也能危害嫩梢,病梢表面覆盖白粉。
梨黑星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梨黑星病的发生离不开湿度和温度的因素,今年酥梨黑星病比往年发生重,来势凶猛,不套袋果受到危害,套袋果同样也受到侵染。
据调查综合分析2018年黑星病较往年中等偏重发生,果农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下面一起来看看梨黑星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一、发生症状梨黑星病是一类真菌性病害,在全国梨产区普遍发生,主要危害果实、果梗、叶片、嫩梢、叶柄、芽和花等部位。
所有发病组织上的黑色霉层都是病原体的菌丝体、分生孢梗和分生孢子,这是当年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的基础。
叶片发病严重,可导致提前落叶,引起树势衰弱;果实发病则完全失去商品价值(图1),新梢发病可造成新梢死亡。
图1梨黑星病严重危害果实后期症状二、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在芽鳞片、病果、病叶和病梢上或以未成熟的子囊壳在落地病叶中越冬。
春季由病芽抽生的新梢、花器首先发病,成为感染中心,靠风雨传播给附近的叶片、果实等。
梨黑星病病原菌寄生性强,病害流行性强。
一年中可以多次侵染,高温、多湿有利于发病。
降雨在800毫米以上或空气湿度过大时,容易引起病害流行。
蒲城地区4月下旬开始发病,7—8月份是发病盛期。
另外,树冠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树势衰弱,或地势低洼的梨园发病较重。
梨品种间有差异,中国梨最感病,日本梨次之,西洋梨较抗病。
三、绿色防控技术3.1选用抗病品种新建园或高接换头首选抗病品种,如西洋梨中的红星梨较抗病,且效益好,在大荔县已有栽植成功的经验。
3.2合理修剪通过合理修剪,改善冠内通风透光条件。
在施肥上注意增施有机肥和叶面喷布微肥,避免偏施氮肥造成枝条徒长。
3.3人工剪除病芽梢从新梢生长之初就开始,及时检查剪除发病新梢,对上年发病重的区域和单株要更加注意,剪除病芽、病梢的同时,及时的喷药保护是目前控制梨黑星病流行的最有效办法。
3.4实施果实套袋果实套袋既可提高果品质量、降低农药残留,还可防止套袋后病菌侵害果实,从而减少中后期喷药次数。
但必须选用抗老化能力强的优质果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