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造型设计知识讲座(三)
- 格式:pdf
- 大小:203.86 KB
- 文档页数:3
汽车造型设计知识讲座(三)汽车的布局一、何谓布局?这里所讲的布局,是指如何安排一部汽车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整车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即全车的整体布局。
布局方案一般是由总工程师决定的,但对于车身造型设计师,很好地理解甚至具备确定总体布局的能力也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与其他工业产品相比,汽车构造的复杂多变性要大得多。
以电视机为例,所有电视机的内部结构大多相差无几,大致上都为立方体,造型(即外壳)所要提供的功能也不多,因而电视机外壳的设计就不需要具备什么“布局”观念;但是汽车的内部结构比电视机复杂得多,使用功能的要求很严格(如乘员/载货的空间、人体工程学的要求等),这些构成了很多在造型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条件。
因此,汽车造型设计师必须具备很清晰明确的布局观念,才能设计出具有优秀功能性的汽车外型。
事实上很多突破性的布局方案都是由造型设计师在概念设计的阶段构想出来的。
二、布局元素一部汽车的布局元素包括发动机、传动系统、座舱、行李舱、排气系统、悬挂系统、油箱、备胎等,其中前三者:发动机、传动系统和座舱是决定布局的三要素,按这“三要素”可将布局方式分为前置引擎前驱(FF)、前置引擎后驱(FR)、中置引擎(MR)及后置引擎(RR)四大类型,确定布局类型后,其它部件可采用见缝插针的原则。
一个优秀的布局方案应该在使各部件工作良好的基础上满足应有的使用功能(如载人、运货、越野等)。
下面对各种布局方案作简单介绍:1)前置引擎后轮驱动(FR)如图A,引擎纵置于车头,纵向与变速箱相连,经过传动轴驱动后轮。
最早期的汽车绝大部分采用FR布局,现在则主要应用在中、高级轿车。
它的优点是轴荷分配均匀,即整车的前后重量比较平衡,因此操控稳定性比较好。
据物理原理的计算,后轮作驱动轮时,轮胎的附着利用率要优于前轮驱动,这是中、大型轿车(马力、扭力较大)都采用后轮驱动的主要原因。
FR的缺点是传动部件多、传动系统质量大,贯穿坐舱的传动轴占据了坐舱的地台空间。
汽车造型设计知识点汽车造型设计是指对汽车外观进行设计的过程,旨在创造具有吸引力、独特性和辨识度的汽车外观。
下面将介绍汽车造型设计的几个知识点。
一、比例和比例感比例是指各个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在汽车造型设计中,比例感的把握至关重要。
优秀的汽车设计师必须具备对比例的敏锐感知和准确判断能力。
一款成功的汽车造型应具备平衡感和和谐感,整体与细节之间的比例关系要协调一致,以产生视觉上的美感。
二、动感线条和造型处理动感线条是指汽车外观上具有一定流畅感、张力和动势感的线条,这些线条可以传达出车辆在运动中的速度和稳定性。
动感线条的设计常常通过流线型的曲线和切割面来实现,以产生动力感和运动感。
此外,对于整个造型的处理也需要符合品牌的风格和定位,以呈现出独特的外观特征。
三、灯光设计灯光在汽车的造型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灯光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照明和安全,还可以成为整个汽车造型的点睛之笔。
优秀的灯光设计可以为汽车增添个性和辨识度,不同的灯光形状和排列方式可以打造出不同风格的汽车外观。
四、色彩运用色彩是汽车外观设计中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
色彩的运用可以影响人们的情感和感知,不同的颜色可以传递不同的感觉和信息。
汽车外观颜色的选择应与车型的定位和品牌形象相匹配,同时也需要考虑适应当地的文化和市场需求。
五、人机工程学人机工程学是指将人体工程学原理应用到汽车设计中,以提升汽车的人机交互性和使用便捷性。
合理的人机工程学设计可以让驾驶员更舒适安全地操作汽车,并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例如,操控杆、按钮和仪表盘的布局,座椅的舒适度以及方向盘和座椅的调整功能等都需要充分考虑人体工程学原理。
六、空气动力学空气动力学是指对空气流动的研究,并将其应用到汽车的造型设计中。
通过对汽车外形的优化设计,可以降低气动阻力,提高燃油经济性和行驶稳定性。
空气动力学设计通常包括车头、车身和尾部的形状以及风阻系数的优化等。
总结:汽车造型设计涉及到多个知识点,并且需要将这些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创造出独特、美观且实用的汽车外观。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造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设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汽车造型的基本原理。
2. 汽车造型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汽车造型与功能、安全、美观等因素的平衡。
2. 创新思维在汽车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汽车造型设计原理、设计方法、案例分析等。
2. 教学工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3. 教学案例:国内外经典汽车造型案例。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汽车广告或经典汽车造型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汽车的造型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汽车造型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体现的?(二)讲授新课1. 汽车造型的基本原理a. 汽车造型的功能需求b. 汽车造型的审美需求c. 汽车造型的安全需求d. 汽车造型的技术需求2. 汽车造型设计的方法和技巧a. 造型元素的应用b. 轮廓线的处理c. 色彩搭配d. 光影效果3. 案例分析a. 国内外经典汽车造型案例分析b. 分析案例中的造型特点、设计方法及创新之处(三)实践操作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汽车造型设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设计思维解决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汽车造型设计。
3.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汽车造型设计作品。
2. 教师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3. 学生相互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汽车造型设计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积累设计经验,提高创新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意识。
3.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汽车造型试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造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学科:美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造型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过程。
2. 培养学生对汽车造型的审美能力,提高造型设计意识。
3.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汽车造型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 汽车造型的基本特征。
2. 汽车造型的演变过程。
3. 汽车造型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将汽车造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 如何运用几何形体表现汽车造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汽车造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汽车造型的特点。
2. 提问:你们认为汽车造型有哪些特点?它们是如何演变而来的?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汽车造型的基本特征,如:流线型、对称性、简洁性等。
2. 通过实例展示汽车造型的演变过程,如:从早期的箱式车身到现在的流线型车身。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汽车造型的表现手法,如:几何形体、光影效果等。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汽车造型进行设计。
2. 学生运用几何形体表现汽车造型,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案例。
3. 学生运用光影效果表现汽车造型,增强造型的立体感。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明设计思路。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评价标准包括:造型特点、表现手法、创意程度等。
3.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性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汽车造型的基本特征、演变过程和表现手法。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提高自己的造型设计能力。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实例讲解和实践操作,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汽车造型的基本知识。
2. 在实践操作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造型设计能力,但仍有部分学生需要加强。
3.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1. 教材:《美术》八年级下册2. 图片:汽车造型的图片、案例图片3. 实物:汽车模型、几何形体模型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掌握程度。
车辆造型设计知识点车辆造型设计是汽车设计的重要部分,它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外观美感和其整体形象。
在车辆造型设计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车辆造型设计相关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汽车的美感。
一、车辆比例与比例感车辆的比例是指车身各部分之间的尺寸关系。
在车辆设计中,比例感的掌握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车辆的整体美观度。
一个合理的比例能使车辆显得协调、稳定。
比如,车身的长度与宽度之比、车轮与车身之比等都需要根据设计师的意图来确定。
同时,车辆的比例感也受到文化和时代背景的影响,所以在设计中需要考虑目标受众的审美需求。
二、车辆线条与流线型设计线条是车辆造型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它直接影响到车辆的整体造型。
流线型设计是指通过流畅的线条来表现车辆的速度感和动感。
流线型设计不仅能减小风阻,提高车辆的行驶性能,也能增加车辆的美感和运动感。
设计师可以通过调整车身的曲线、边缘的锐度以及车窗的形状等来打造流线型的外观。
三、车辆的前脸设计车辆的前脸设计是车辆造型设计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之一,它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品牌形象和辨识度。
前脸设计包括车辆的进气格栅、大灯和保险杠等。
进气格栅的形状和大小不仅影响到车辆的气势和辨识度,还与车辆的动力系统和散热有关。
大灯的形状和光源的选择也会给车辆带来不同的外观效果和视觉冲击力。
保险杠的设计是否符合整体造型的风格也需要设计师进行考虑。
四、车辆的尾部设计车辆的尾部设计也是造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尾部设计与车辆的品牌形象和型号特点密切相关。
尾灯的形状和光源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车辆在夜间的辨识度和美感。
尾部的线条和曲面也需要与车身的整体造型相协调,营造出动感和稳定感。
五、车辆的色彩与质感色彩和质感的选择对于车辆的外观美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色彩搭配能使车辆显得时尚、高级,也可以突出车辆的动感和个性。
同时,车辆的质感也需要设计师进行精心的设计。
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处理工艺,使车辆的外观更加具有质感和质量感。
汽车造型设计的知识点汽车造型设计是汽车设计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关系到汽车外观的美观与吸引力,还直接影响到驾驶体验、安全性和品牌形象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汽车造型设计的几个关键知识点。
1. 比例与比例感在汽车造型设计中,比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合理的比例可以使汽车外观更加协调和美观,给人以舒适和稳定的感觉。
汽车的整体比例通常由车身长度、宽度、高度以及轴距等要素确定。
此外,细节的比例感也需要被重视,例如车灯、轮毂等部件的大小和位置,都需要与整车比例相协调。
2. 流线型与空气动力学流线型外观是现代汽车设计中常见的风格之一,它不仅具有美观性,还可以提高汽车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通过流线型设计,可以减小汽车行驶时的空气阻力,提升燃油经济性和行驶稳定性。
因此,在汽车造型设计中,合理运用流线型元素可以达到美观与功能性的双重效果。
3. 图形元素与品牌识别每个汽车品牌都希望能够通过独特的汽车外观设计来展示自己的品牌特色和个性。
在汽车造型设计中,图形元素的运用非常重要。
例如,标志性的前脸设计、车灯造型、车身线条等都可以成为品牌的识别特征。
通过图形元素的独特运用,可以使不同品牌的汽车在市场中有更好的辨识度。
4. 材料与质感汽车造型设计不仅仅关注外观形状,还需要考虑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以及质感的呈现。
不同材质的运用会给人不同的触感和视觉感受,进而影响到整体的外观品质。
例如,金属材质可以赋予汽车更高级的质感,而塑料材料则更加轻巧和经济实用。
合理选择和运用材料,可以为汽车外观设计增添新的元素和层次感。
5. 人机工程学与人性化设计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其外观设计也需要考虑到驾驶员和乘客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机械设备之间的协调关系的学科,它在汽车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人性化的设计可以提高驾驶员的操控感和操作便利性,增加乘客的舒适感,从而提升整体的驾驶体验。
总结:汽车造型设计涉及到多个知识点,包括比例与比例感、流线型与空气动力学、图形元素与品牌识别、材料与质感以及人机工程学与人性化设计。
汽车造型设计概论《汽车造型的形式美》兰博基尼Urus —形式美分析比例与尺度汽车造型中的比例主要涉及到汽车的大小、分量、长短、高低、宽窄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
兰博基尼Urus 车体长宽高分别为4990/1990/1660mm ,比例约为1:2:3,整数比矩形与均方根矩形同时出现使汽车的美感得到完善与强化。
轴距与车长之比显得很大,更具有张力,富有动感。
对称与均衡从车侧面看车体显得等量不等形,但它体现出均衡感。
以垂直支撑面且过中点的直线为假想对称轴,左边的体量等于右边的体量,形成平衡安定的感觉。
稳定与轻巧兰博基尼Urus车体形状的上小下大,色彩上轻下重给人以稳定感。
稳定感是指造型物体具有不倾倒的感觉,亦即给人安详,轻松的心理感受。
车体重心低和支承面积大稳定性较好,在实际稳定的前提下,车身的线条以及棱角的造型设计,使车体显得轻盈、灵动,给人以轻巧的美感。
节奏与韵律从侧面看(如图):车底水平线、车中部防擦水平防护条、水平加强筋线(腰线)、车窗下沿线、车窗上沿线、流线型外轮廓线等形成了鲜明的节奏与韵律感,用它们联系分散的局部,使轿车外形统一和谐。
正如一首富有情感的优美乐曲,尽管旋律变化万千,但只要节拍一致就能保证乐曲的和谐统一。
统一与变化棱角、线条、凹陷面以及块面感,无不显示出一种野性,进攻性的匍匐状车身造型更给人一股极强烈的窜出感,强劲迷人。
造型语言和谐统一,统一中又具有微妙的变化。
调和与对比车身造型线条丰富多变,轻重缓急、粗细强弱,曲直方圆之间存在着对比与调和。
车身曲面的调和平滑、自然过渡,有较强的整体感。
红色与黑色的色彩具有鲜明的对比。
过渡与呼应车体的表面过渡自然平滑,色彩以及形态得到很好的呼应。
块面的造型过渡中有对比,对比中有过渡。
静态与动感静态的和谐与平衡感,让人感到安逸、舒适、平静与祥和。
动感的车身造型,曲线与光滑曲面的完美过渡,极大的减少了空气阻力。
兰博基尼Urus线条流畅、色彩靓丽、动感极强,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动态美特征。
汽车造型设计知识讲座C h e n y汽车造型设计知识讲座(一)汽车的尺寸一、外形尺寸参数汽车设计中由设计师去弥定的外形尺寸包括:长、宽、高、轴距、轮距、前后悬长和离地距等。
各参数的含义见下图:二、各级汽车的尺寸标准弥定汽车尺寸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机械布局和使用要求,其中机械布局视乎厂家各自的设计方案有所差异;使用要求则主要由汽车所针对的目标市场级别而定。
下表为我根据经验总结的各主要级别(主要乘用车)的常见尺寸范围:单位:米长度宽度高度轴距典型代表欧洲、亚洲轿车:小型两厢轿车 3.6-4 1.5-1.7 1.3-1.5 2.2-2.5 夏利小型三厢轿车 4.1-4.4 1.6-1.7 1.3-1.5 2.3-2.6 丰田COROLLA 中型轿车 4.3-4.7 1.7-1.8 1.3-1.5 2.6-2.8 捷达中大型轿车 4.6-4.9 1.7-1.9 1.3-1.6 2.7-2.9 日产CEFIRO大型轿车 4.8-5.2 1.8-2 1.4-1.6 2.8-3.2 奔驰S-CLASS其他车种:中型越野车 4.5-4.9 1.7-2 1.7-2.0 2.5-2.8 三菱PAJERO中型MPV 4.4-4.8 1.7-1.9 1.5-1.9 2.7-3 丰田PREVIA中型皮卡(pick up) 4.7-5 1.6-1.8 1.4-1.6 2.7-2.9 丰田HILUX特殊规格:日本轻自动车(K-CAR)<3.7 <1.5 不限不限奥拓美国标准大型房车 5.2-5.5 1.8-2.1 1.3-1.5 2.8-3.3 林肯TOWNCAR美国标准多用途车(SUV) 5-5.5 1.8-2.2 1.8-2.2 2.8-3.2 别克GL8一级方程式赛车 4.2-4.4 <1.8 0.9-1 2.8-3.1其中我们看到美国车的尺寸比欧、日的标准大很多,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地大车少,油价低廉,对于汽车空间的要求远大于对省油性能的要求。
汽车造型设计知识讲座(三)
汽车的布局
一、何谓布局?
这里所讲的布局,是指如何安排一部汽车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整车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即全车的整体布局。
布局方案一般是由总工程师决定的,但对于车身造型设计师,很好地理解甚至具备确定总体布局的能力也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与其他工业产品相比,汽车构造的复杂多变性要大得多。
以电视机为例,所有电视机的内部结构大多相差无几,大致上都为立方体,造型(即外壳)所要提供的功能也不多,因而电视机外壳的设计就不需要具备什么“布局”观念;但是汽车的内部结构比电视机复杂得多,使用功能的要求很严格(如乘员/载货的空间、人体工程学的要求等),这些构成了很多在造型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条件。
因此,汽车造型设计师必须具备很清晰明确的布局观念,才能设计出具有优秀功能性的汽车外型。
事实上很多突破性的布局方案都是由造型设计师在概念设计的阶段构想出来的。
二、布局元素
一部汽车的布局元素包括发动机、传动系统、
座舱、行李舱、排气系统、悬挂系统、油箱、备
胎等,其中前三者:发动机、传动系统和座舱是
决定布局的三要素,按这“三要素”可将布局方
式分为前置引擎前驱(FF)、前置引擎后驱(FR)、
中置引擎(MR)及后置引擎(RR)四大类型,
确定布局类型后,其它部件可采用见缝插针的原
则。
一个优秀的布局方案应该在使各部件工作良
好的基础上满足应有的使用功能(如载人、运货、越野等)。
下面对各种布局方案作简单介绍:
1)前置引擎后轮驱动(FR)
如图A,引擎纵置于车头,纵向与变速箱相连,
经过传动轴驱动后轮。
最早期的汽车绝大部分采用
FR布局,现在则主要应用在中、高级轿车。
它的优
点是轴荷分配均匀,即整车的前后重量比较平衡,
因此操控稳定性比较好。
据物理原理的计算,后轮
作驱动轮时,轮胎的附着利用率要优于前轮驱动,
这是中、大型轿车(马力、扭力较大)都采用后轮
驱动的主要原因。
FR的缺点是传动部件多、传动系
统质量大,贯穿坐舱的传动轴占据了坐舱的地台空间。
为了容纳传动轴,凡是采用FR的房车,其后座中间座椅的地台都是隆起来的,大大影响了脚部空间和乘坐舒适性,这可以说是FR的最大缺点。
2)前置引擎前轮驱动(FF)
将引擎横置在车头,经过变速箱直接驱动前轮,就可以免去传动轴,从而解决了FR布局的车厢地台问题。
这种方案称为FF布局(图B)。
FF是目前绝大部分微、小、中型轿车
采用的布局方式。
除了车厢地台降低外,FF在操控
性方面也具有优势:由于重心偏前且由前轮产生驱
动力,FF的汽车在操控性方面具有明显的转向不足
特性,这在汽车操控性评价中属于一种安全的稳态
倾向,是民用车的理想特性。
抗侧滑的能力也比FR
强。
但之前也提到FF的驱动轮附着利用率较小,
上坡时驱动轮的附着力会减小;前轮的驱动兼转向
结构比较复杂,引擎和传动系统(变速箱、离合器等)集中在引擎舱内,布局拥挤,局限了采用大型引擎的可能性。
这是大型轿车不采用FF的主要原因。
针对这个问题,近年来出现了纵置引擎的FF布局(以前FF的引擎都是横置的),从而可以采用较大型的引擎。
例如配3.5升V6引擎的本田Legend和2.8升V6的奥迪A6,都属于为数不多的中大型FF轿车。
3)后置引擎后轮驱动(RR)
早期广泛应用在微型车上,因为其结构紧凑,既没有沉重的传
动轴,又没有复杂的前轮转向兼驱动结构。
它的缺点是后轴荷较
大,在操控性方面会产生与FF相反的转向过度倾向,即高速过弯
的稳定性差,容易侧滑。
现在仍采用RR布局的轿车已经很少。
保时捷911是其一,而它极易甩尾的操控特性也是出了名的。
4)中置引擎后轮驱动(MR)
即引擎放置在前、后轴之间的布局方
式。
最大的优点显然是轴荷均匀,具有
很中性的操控特性。
缺点是引擎占去了
坐舱的空间,降低了空间利用率和实用
性。
因此采用MR的大都是追求操控表
现的跑车。
一般的MR布局,引擎是置于座椅之
后、后轴之前的,这样的布局在情理之
中;近年出现了一种被称作“前中置引擎”的布局方式,即引擎置于前轴之后、乘员之前,驱动后轮。
从形式上这种布局应属于FR类型,但能达到与MR一样的理想轴荷分配,从而提高操控性。
宝马3系列、本田S2000都属于这种类型。
5)四轮驱动
无论是前置、中置还是后置引
擎,都可以采用四轮驱动。
由于四
个车轮均有动力,附着利用率最高,
但重量大、占空间是它的显著缺点。
此外动力流失率比单轴驱动大。
四
轮驱动过去只用于越野车,近年来
随着限滑差速器技术的发展和应
用,四驱系统已经能够精确的调配
扭矩在各车轮之间分配,所以出于
提高操控性的考虑,采用四轮驱动的高性能跑车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