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合并骨转移45例临床分析-论文
- 格式:pdf
- 大小:208.27 KB
- 文档页数:2
恶性肿瘤1000例骨扫描结果分析目的观察常见恶性肿瘤骨转移发生时间、部位、概率。
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1000例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性同位素131I全身骨扫描(ECT)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000例进行骨扫描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骨转移者67%,多数在6~12个月内发生,占78%,其中肺癌32.2%,乳癌26%,常见部位为椎骨45.5%,肋骨39.8%,阳性617个,阴性194个,假阳性189个,其诊断敏感性为76.6%。
平均发生转移时间为10个月。
结论恶肿瘤骨转移率很高,以肺癌、乳癌和前列腺癌发生率更多见,且多发生在6~12个月内。
转移最多见的部位为椎骨。
同位素骨扫描对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简单可靠,准确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导意义。
标签:恶性肿瘤;骨扫描;骨转移;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131I骨扫描技术是利用某些核素可与骨结合的特性,采用核医学显像仪器探测体内被骨骼吸收的核素所发出的电磁射线,用以检测骨的形态、血供、代谢等异常的非常灵敏但无特异性的方法。
随着全身显像仪器的应用,以及短半衰期亲骨性放射性核素的发现,同位素骨扫描在检测骨异常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通过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1000例骨扫描结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1000例进行骨扫描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652例,女348例,年龄39~76岁,平均56岁,1000例患者中肺癌322例,乳腺癌260例,结直肠癌114例,鼻咽癌56例,喉癌53例,食管癌25例,肝癌20例,宫颈癌32例,胃癌43例,前列腺癌32例,其他恶性肿瘤43例。
按肿瘤的病理类型分为:腺癌220例,鳞癌620例,小细胞未分化癌32例,其他28例。
所有病例按颈椎、胸椎、腰椎、骨盆、肋骨、胸骨、四肢骨7个区域,临床随访3个月记录骨转移情况,包括恶性肿瘤的种类、病理类型、转移部位及转移后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案例分析:常见的 4 类吗啡不良反应吗啡是治疗癌痛的强效止痛药,对于晚期癌痛的患者来说是福音,但是在帮助癌痛患者解决疼痛问题的同时,往往也会有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来让我们看看吗啡都有什么常见的不良反应,遇到了我们可以如何应对。
1. 便秘、恶心、呕吐患者男,65 岁,因原发性肝癌疼痛给予吗啡控释片30 mg 口服,服药1 h 后出现恶心、呕吐,给予甲氧氯普胺改善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服药后患者出现便秘症状,给予番泻叶泡水口服,便秘有所改善。
分析:便秘是吗啡等阿片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不仅出现于用药的初期,而且长期不能耐受,持续存在于应用吗啡等阿片类的全过程。
吗啡制剂能兴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器,所以也容易引起恶心呕吐。
对于吗啡引起的便秘、腹胀、腹痛有时也会加重恶心呕吐。
对于这类不良反应,可以建议患者多饮水、多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食物、鼓励适当的活动,若便秘不改善,可服用一些通便的药物,并指导患者养成排便习惯。
对于出现恶心呕吐的患者,可以给予甲氧氯普胺、维生素B6、多潘立酮、氯丙嗪等药物预防,对于严重呕吐患者也可选用昂丹司琼或格拉司琼等止吐治疗。
2. 呼吸抑制患者男,55 岁,因原发性肺癌合并骨转移癌痛加重,给予吗啡缓释片30 mg 口服,口服后2 h 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呼吸深慢4~5次/min,口唇轻度紫绀, 瞳孔缩小2 mm, 即予对症治疗,2 h 后呼吸逐渐恢复为10~16 次/min,4 h 后紫绀好转, 瞳孔恢复正常,生命体征稳定。
分析:吗啡能使延髓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下降,并能抑制脑桥的呼吸调整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产生中枢性呼吸抑制。
该患者在使用吗啡后出现了呼吸抑制的症状,根据时间相关性,可判断为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
遇到此种情况,给药后应定时观察患者意识状况、呼吸、瞳孔大小及血氧饱和度,若患者出现嗜睡、不易唤醒或瞳孔缩小即给予氧气吸入,暂停给药,必要时给予纳洛酮,症状缓解后减少吗啡量可继续使用。
原发性肝癌首发骨痛误诊的教训肝癌极易侵袭包膜和血管,导致局部扩散和远处转移。
肝内转移是肝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
尸检发现,肝外癌转移率达40%~71.6%。
肝癌常转移的部位及临床表现肺转移原发性肝癌在远处转移中肺转移发生率最高,约占90%。
由于血管内小癌栓进入血液循环后滞留肺脏,形成肺内癌转移结节,临床可出现干咳、胸痛、咯血痰或咯血等症状,有时可以是首发症状。
也有不少病人无特殊症状,直至晚期才有咳嗽、咯血出现。
骨转移骨转移在原发性肝癌中亦较常见,约占3%~11.2%,常见部位有脊椎骨、髂骨、髋骨、肋骨,偶见胸骨、锁骨、颅骨,其中以胸、腰椎最多见。
局部疼痛或放射痛和压痛是骨转移的主要临床表现。
胸腰椎骨受累,常常引起四肢麻木,病理性骨折,最终造成截瘫。
颅内转移肝癌可经血道转移至脑,从而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及四肢活动不良等神经定位症状和体征。
淋巴结转移约30%的肝癌细胞经淋巴道转移,多数首先转移至肝门淋巴,少数也可以转移到胰周、腹主动脉旁、腹膜后、纵隔及锁骨上淋巴结。
播散转移位于肝脏表面的癌灶,易破坏肝包膜种植于腹膜、盆腔等部位。
原发性肝癌首发骨痛误诊的教训凡有顽固性、进行性腰腿痛,并有神经压迫症状,尤其有夜间痛或休息痛,一般止痛药不能缓解,牵引、推拿等治疗反使病情加重者,应想到原发性肝癌、肺癌、前列腺癌等骨转移的可能。
若病史中有肝炎(乙肝或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且出现腰痛及腰胀痛者,应想到有肝癌及骨转移的可能。
若同时发现肝、肺及多处骨骼有转移癌病变的可能,但其原发病灶难以确定时,应争取做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CT),有助于确定是原发还是继发的病灶。
261医院专家提示:一旦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发生多脏器转移,应视为肝癌的晚期,多预期后果不良。
但仍倡导对肝癌原发灶进行积极干预,如手术切除、介入治疗、局部放疗、射频消融及转移灶联合治疗等,可取得一定效果。
切忌盲目手术或牵引、按摩、滥用草药而加重病情,甚至导致病理性骨折或出现截瘫的危险。
临床类别模拟练习三1.妇科常见的肿块(如炎性包快、良恶性肿瘤、内膜异位、陈旧性宫外孕等),在临床及常规超声检查较难做出鉴别时,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
穿刺前应做的准备一般不包括A、血常规、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检查B、穿刺针具及穿刺路径选择C、细胞涂片、组织固定及细菌培养材料D、无水酒精、氨甲喋呤(MTX)及透明质酸酶E、.皮肤消毒及表面麻醉药物正确答案D2.以下不属于肝脏超声检查适应症的是:A、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的可疑病变B、鉴别诊断门脉栓子的性质C、肝肿瘤局部治疗后的疗效评估D、可疑肝外伤患者明确肝损伤情况E、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可疑肝占位正确答案E3.股总静脉与髂外静脉分界的体表标记是:B、髋关节A、耻骨C、髂骨D、腹股沟韧带E、股骨正确答案D4.患者女性,80岁,主因发现多囊肝40年,腹胀、憋气半月入院。
查体腹膨隆,超声及CT示多囊肝,最大囊肿直径约20cm,目前该患者最适合的治疗方法A、开腹肝囊肿开窗治疗B、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治疗C、经皮穿刺肝囊肿抽吸或置管引流,缓解症状D、进行无水酒精硬化治疗E、放弃治疗正确答案C5.超声引导经皮肝穿胆管置管引流时穿刺针与胆管最佳夹角为A、90°B、80°-90°C、70°-80°D、60°-70°E、<45°正确答案D6.腹膜后纤维化超声影像特点不包括A、骶骨前方可见纤维组织斑块B、腹主动脉周围可见纤维组织斑块C、可观察到输尿管向中线移位D、可继发肾盂积水E、大网膜明显增厚、回声增强不均匀正确答案E7.急性鼻窦炎发作期哪项说法是错误的:A、常多组鼻窦感染B、及时作上颌窦穿刺最有意义C、全身症状突出D、头痛较重,有时间规律E、治疗以全身应用抗生素为主正确答案B8.下列关于鼻周期的说法哪项是错误的A、指正常人两侧下鼻甲黏膜内的容量血管呈交替性收缩与扩张,表现为两侧鼻甲大小和鼻腔阻力呈相应的交替性改变B、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患者不存在鼻周期C、可促使人们在睡眠时翻身D、鼻黏膜获得适当的休息与恢复时机E、更好地控制进入鼻咽的气流量正确答案B9.某患者,男,40岁,持续性鼻塞,检查见下鼻甲呈桑椹样改变,触之不凹陷,最可能的诊断是A、慢性单纯性鼻炎B、慢性肥厚性鼻炎C、萎缩性鼻炎D、变应性鼻炎E、干燥性鼻炎正确答案B10.患者男性,66岁,回吸痰多,间断带血2年,经常使用抗生素治疗,症状仍反复。
CT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摘要] 目的探讨ct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对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46例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ct平扫均发现病灶肝癌患者的典型ct表现是肝区出现低密度占位性病变,其中2例肝硬化者病灶与肝实质等密度,4例肝癌患者病灶其中可见到高密度钙化灶,8例肝癌患者卫星灶平扫不明显,增强时发现。
另有6例肝癌患者经过强化呈高密度。
结论 ct扫描速度快,提高了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且能全面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血供及其与周围毗邻结构的关系,将在选择治疗方案、预测手术风险及评估预后效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ct扫描;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 r246.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74-01原发性肝癌(prmi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极高。
ct扫描可显示病灶密度的改变以及病灶的数量、大小、与大血管及胆道系统的关系以及转移情况等等,对病情发展的判断以及预后是非常有利的。
本文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46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表现,从而来探讨ct扫描在肝癌的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1 材料和方法1.1 本组46例肝癌患者中,其中40例为男性肝癌患者,6例为女性肝癌患者,年龄为18~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5岁。
手术或活检证实32例肝癌患者,按照1990年中国抗癌协会制定的《原发性肝癌防治规范》中肝癌的诊断标准做出临床诊断[1]以对待其余情况。
1.2 肝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肝癌患者有34例(73.9%)伴有右上腹胀痛不适;腹部包块的肝癌患者各10例(20.3%),同时伴有乏力、纳差、消瘦;其中肝癌患者伴有黄疸为8例(17.4%),下肢浮肿的肝癌患者为4例(10.1%),其他10例(23.2%)。
视频精粹6394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治疗设备产生的放射线穿过体表、聚焦于肿瘤,导致肿瘤细胞凋亡。
外放射治疗的设备包括产生高能X 射线或电子束的直线加速器、γ刀、射波刀、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以及产生质子和重离子的加速器等。
随着放射治疗设备的不断改良,图像引导下的放射治疗得到普及,原发性肝癌放射治疗的效果明显提高,已成为不能手术切除肝癌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简要介绍放射治疗在不同病期肝脏肿瘤中的应用与价值。
1 小肝癌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o -therapy,SRT)原发性肝癌单个肿瘤最大直径≤5cm 或多个病灶(≤3个)的最大直径≤3cm 、无血管侵犯、无肝外转移的为小肝癌。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局部控制率与肿瘤放射治疗剂量有关,肿瘤放射治疗剂量越高,局部控制率也越高。
另外,局部控制率与肿瘤分期或大小也有关。
近年,由于SRT 经验的积累,肿瘤放射治疗剂量得到提高,局部控制率也随之上升,3年局部控制率达90%以上[1]。
2020年,亚太地区原发性肝癌专家委员会(Asia-Pacific Primary Liver Cancer Expert Committee ,APPLE )肝癌放射治疗协作组联合进行了“亚洲地区肝细胞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与射频消融术比较”的研究[2]。
该研究收集了亚洲7家大型医院2064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患者,其中1568例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496例患者接受SRT ,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 )筛选出313对患者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SRT 组患者局部复发率优于RFA 组患者;SRT 组患者3年局部复发率为21%,低于RFA 组患者3年局部复发率28%(P <0.001)。
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3cm 、肿瘤位于膈肌下方、介入栓塞后肿瘤复发的患者接受SRT 后的局部控制率更佳。
原发性肝癌并骨转移发表时间:2011-07-13T11:03:23.5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5期供稿作者:吴世荣吕坤中梁文珍[导读] 患者:张建明,男,60岁,因左前胸及腰痛3月余,伴解黑便1周。
吴世荣吕坤中梁文珍(云南省玉溪市第二人民医院 653100)【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5-0049-021 病史摘要患者:张建明,男,60岁,因左前胸及腰痛3月余,伴解黑便1周,于2010年12月20日下午3点30分入院。
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前胸及腰部痛疼,呈隐痛,体位改变时加剧,无发热、咳嗽、恶心、呕吐、心慌、胸闷、血尿、便血等。
在院外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后无缓解,继之左前胸出现一鸽蛋大小包块,痛疼,1周前患者出现解黑便,每日1次、成形,量:约100g/次,无乏力、心悸、头昏、腹痛。
体重减轻2kg。
患者1993年因车祸,右手腕关节、右髌骨骨折。
入院时查体:精神差、巩膜无黄染,左锁骨上触及一枚约1cm大小淋巴结,质硬、边界清、轻压痛;肝于右季肋区剑突下2cm处触及、质硬。
左上腹及右上腹触及一约4×3cm包块,质中、边界不清、轻压痛。
2 诊治经过入院后相关检查:胸片无异常,r-GT85 IU/L,ALP169 IU/L,AFP755ug/L。
胸部CT:左侧胸锁关节骨质破坏形成组织肿块,考虑为转移性肿瘤。
胃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陈旧性),环腔,变形;腹部CT:肝右叶巨块型肝Ca(10cm),胸椎腰椎MRI:胸骨柄及左侧锁骨转移瘤,大小约6.5×4.3×9.0cm。
骨盆MRI:右侧股骨头小片骨转移,大小约2.0×1.0×2.0cm。
左胸锁关节区穿刺涂片:发现高度可疑恶性细胞。
入院考虑:原发性肝Ca并骨转移。
治疗:入院后考虑患者一般情况差,暂不作常规化疗,给人血白蛋白、维加宁等对症支持治疗。
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是指原发于肝脏的恶性肿瘤,是我国较常见的肿瘤。
据1995年的统计,肝癌死亡率占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为20.40/10万,在农村仅次于胃癌,在城市则仅次于肺癌。
在我国高发地区有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东南沿海地区的江、河、海口与岛屿。
著名的高发区有启东、同安、顺德、扶绥等县,其死亡率达30/10万以上。
高发年龄我国为45岁~55岁,男女比率为3:1。
[诊断标准]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按中国抗癌协会编著的《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中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如下:1.病理诊断(1)肝组织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者;(2)肝外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者。
2.临床诊断(1)AFP>400μg/L,持续4周以上,并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者。
(2)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肝内实质性病变,能排除肝血管瘤和转移性肝癌,并具有以下条件之一者:AFP≥200μg/L;典型的原发性肝癌影像学改变;无黄疸而碱性磷酸酶(AKP)或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明显升高;远处有明确的转移性病灶或有血性腹水或在腹水中找到肿瘤细胞;明确的乙型肝炎标志阳性的肝硬化。
说明:以上第1、2条均可作为治疗的依据,即如果原发性肝癌的病理诊断较困难,临床诊断亦可作为治疗的依据。
3.原发性肝癌的病理分型主要包括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混合性肝癌3种细胞类型。
近年在肝细胞癌中又发现一种预后较好的纤维板层型肝癌。
4.TNM分期及临床分期1997年UICC的TNM国际分期如下:T-原发肿瘤;Tx 原发肿瘤不能确定。
T0 未发现原发肿瘤。
T1 单发肿瘤的最大直径≤2㎝,无血管侵犯。
T2 单发肿瘤:最大直径≤2cm,有血管侵犯;或单发肿瘤直径>2cm,无血管侵犯;或多发肿瘤限于一叶,最大直径≤2cm,无血管侵犯。
T3 (1)单发肿瘤的最大直径>2cm,有血管侵犯。
(2)多发肿瘤限于一叶,直径≤2cm,有血管侵犯。
(3)多发肿瘤限于一叶,最大直径>2cm,有或无血管侵犯。
骨转移癌治疗现状及进展分析【关键词】骨转移癌;疼痛;多学科综合治疗骨转移癌概述骨骼是晚期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及受累部位,骨转移癌是原发于其他脏器的恶性肿瘤细胞经血液循环或其他途径播散到血管丰富的骨骼部位生长,所发生的继发性肿瘤。
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2/3有骨转移。
主要表现为弥漫性骨膜炎、骨质中断或溶骨性肿瘤,三者可同时出现。
骨转移癌以疼痛症状最常见,也是骨转移患者中最早出现、最痛苦的症状之一[1]。
2 发生骨转移的常见肿瘤骨转移癌发生率约30%~70%,其中以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肾癌为多见[2]。
3 骨转移癌常见发生部位骨转移癌是癌症晚期的表现,可发生在全身骨骼,多发生在脊柱骨、股骨及肱骨近端、颅骨、骨盆及肋骨等躯干骨多见,其中以脊柱转移的发生率最高[3]。
脊柱转移率624%,腰椎﹥胸椎﹥骶尾骨﹥颈椎;肢体骨转移中,921%的转移灶均在肢体骨近端[4]。
发生于膝、肘关节远端者少见。
4 骨转移癌引起疼痛机制骨转移癌患者疼痛与病理组织学及骨折关系不大,与肿瘤的类型、位置及转移灶的大小也无关。
主要原因是癌细胞浸润使神经、神经根或脊髓受损或受压,导致疼痛。
这种神经性疼痛持续时间久,程度严重,一般不能被普通镇痛药物缓解。
另外,骨组织的损害也会引起疼痛,肿瘤细胞产生的物质激活破骨细胞的活性,促使骨吸收增强,局部骨骼脆弱,发生微小骨折,从而引起疼痛。
还有,介导溶骨性骨吸收的化学因子,如前列腺素、P物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也作用于脑干周围的痛觉受体引起痛感。
5 骨转移癌治疗现状及进展51 对症支持与康复治疗:511 止痛药物治疗WHO制定的疼痛程度4级分法(VRS),结合三阶梯止痛药物选择原则给予相应的止痛药物治疗。
512 营养、支持治疗保持机体营养状态是进行下一步积极治疗及改善生活质量的基础。
由于骨转移癌相应治疗引起的副反应必须给予相应的控制及处理。
例如:恶心、便秘等。
原发性肝癌血清肿瘤标记物的研究进展【摘要】原发性肝癌属于恶性肿瘤,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多为男性,而且该病的复发率、致死率非常的高,每年都会有很多的患者死于该病,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afp是现阶段常用的一种血清标记物,然而它还不具备较强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近些年来,我国对肝癌肿瘤标记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癌细胞;肝癌;研究;肿瘤标记物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6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87-02甲胎蛋白即afp,属于糖蛋白中的一种,通常是在婴儿还在母体内时通过肝脏合成的。
其含量与胎儿的时间有着很大的关系,通常是在胚胎形成的第十三周就开始合成,在第三十周时其含量最多,然后随着胎儿的逐渐成长其含渐渐的减少,在婴儿出生时其含量仅仅是含量最多时的百分之一左右,大约为四是毫克每升[1]。
婴儿一岁时其含量就与成人体内的含量基本相同了。
假使人体内的甲胎蛋白过高的话就增大了其患肝癌的风险。
由于甲胎蛋白具有很强的灵敏度,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因此,可以将其作为现阶段的肿瘤标记物。
由于肝硬化、慢性肝炎等疾病患者经常会出现甲胎蛋白变异的现象,所以,为了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在对血清甲胎蛋白进行检测的同时一定要与b超等检查相配合。
1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症状肝癌起病隐匿,亚临床肝癌本身应无症状和体征,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多为原有肝炎或肝硬化所致。
因此,肝癌的临床表现实际上多为中、晚期表现。
右上腹或中上腹疼痛或不适、纳差、乏力、消瘦为常见症状,尚可伴有发热、腹胀、腹块、黄疸、下肢浮肿、出血倾向或远处转移症状,晚期可出现恶病质表现。
应注意慢性腹泻、中上腹隐痛、右肩痛等不典型症状,以免误诊为肠道炎症、胃病或胆囊炎而延误病情。
如出现腹部剧烈疼痛,大汗、血压下降等应考虑肿瘤破裂出血可能。
骨转移癌的放射治疗疗效分析(一)【关键词】肿瘤转移【摘要】目的观察骨转移癌的放射治疗疗效,探讨相关预后因素。
方法对71例骨转移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采用6MVX射线常规外照射放疗。
分为两组:一组常规剂量照射2.5Gy/16次,每周5次。
另一组常规剂量照射3Gy/10次,每周5次,总剂量30~40Gy。
结果全组病例有效率为92.96%(66/71),无效7.04%(5/71)。
1、2组的有效率各为92.31%(24/26),93.33%(42/45)。
两组间止痛效果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放射治疗对于骨转移癌的一种有效的对症治疗手段,止痛疗效确切。
【关键词】肿瘤转移;放射治疗剂量;骨肿瘤;治疗结果Radiotherapyforpainreliefin71casesofcancerofbonemetastasicFANMing,ZHAOGuoqi,XUYi.TheFirstPeoplesHospitalAffiliatedto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20008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icacyofradiationforthepainreliefinpatientswithbonemetastasis.Meth ods71caseswithbonemetastasisweredividedinto2groups:group1weretreatedwith2.5Gyper16fracti ons,5fractionsperweek;group2,3Gper10fractions,5fractionsperweek,respectively.ResultsTheovera llpainrelief(CR+PR+MR)ratewas92.96%.Thepainreliefratesin1,2groupswere92.31%(24/26),93.33%(42/45)respectively.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ConclusionLocalradiotherapy isaneffectivepainreliefmeasureforbonemetastasis.Thereis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twod ifferentfractionationschemesforpainrelief.【Keywords】neoplasmmetastasis;radiotherapydosage;boneneoplasms;treatmentoutcome我院放疗科自2003~2006年共收治71例骨转移癌病人,放疗后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例分析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恶性肿瘤,起源于肝脏本身的肝细胞。
下面将对一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
病例概述:该患者为一位62岁的男性,以乏力、食欲减退和上腹部不适为主诉,持续约1个月。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贫血、黄疸和肝脾肿大。
血液检查显示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至90 g/L,总胆红素水平升高至3.5 mg/dL,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
超声检查和CT扫描显示肝脏内有一个直径约5 cm的肿块,伴有肝内胆管扩张。
根据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可能性较大,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病情进展:患者随后进行了MRI扫描,结果显示肿瘤在肝脏的右叶,并有侵犯周围组织和淋巴结的倾向。
肝穿刺活检得到肝细胞癌的确诊。
血液检查中的甲胎蛋白(AFP)水平升高至250 ng/mL,进一步支持了肝癌的诊断。
治疗方案:然而,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肝癌仍有进展的趋势。
考虑到患者的情况,医生决定进行手术切除肿瘤。
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了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确诊,并确认了手术边缘无肿瘤残留。
术后患者接受了放疗和化疗的辅助治疗,以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
随访观察:患者在术后定期进行随访观察。
近期的随访显示,患者的身体状况良好,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
血液检查的肝功能指标正常,AFP水平持续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影像学检查未显示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结论:这个案例中,患者通过综合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早期明确诊断和及时综合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继续长期的随访观察和定期的体检对于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也是必不可少的。
综合治疗应考虑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包括肿瘤的分期和扩散情况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