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全诗赏析-精选word文档 (2页)
- 格式:docx
- 大小:16.52 KB
- 文档页数:2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全诗赏析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全诗赏析【诗句】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出处】唐·杜甫《月夜》。
【译注】时候才能与妻子两人一同倚帷望月,让月光照干泪痕呢? 虚幌,薄薄的透明的帷帘。
【全诗】《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这首诗的写作时代与《春望》一致,只是时间略早,大约在天宝十五年 (756)秋天。
这年八月,杜甫被抓获到沦陷的长安后,家小在鄜州的羌村,虽未囚禁,但自由已失,生死未卜,因而思家日深,写下这首情真意挚之诗。
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诗人不直接写自己月夜思亲,而从反面切入,遥想寄居鄜州的“闺中”妻子对月“独看”,担心自己的焦虑孤苦之情。
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承接首联,写小儿女们不谙世事,不理解母亲对陷落长安的父亲的思念! 这里,诗人以儿女的“未解忆” 反衬妻子的“忆”,呼应上联“独看” 之凄苦!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写妻子久久地独自看月,进一步表现她“忆长安” 的相思之情。
夜深了,雾浓了,妻子的头发被雾浸湿了,清冷的月光把她的手臂照冷了,她仍然独立院中,想到丈夫不知生死,月寒泪落,这是多么凄楚的.情景啊! 这里,写出了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深!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写诗人对未来团聚的渴望。
就是说何时我们才能一起倚靠在窗帷前,让月光将两人的泪痕照干同抒愁绪呢! 这里,“双照”应“独看”,可见“独看”之泪痕不干! 一个反问句,表达了诗人对聚首相倚的强烈渴望,对战乱造成家人分离的愤恨与谴责!全诗构思独特,反面入题,情思绵绵,真切动人。
正如前人王嗣奭所云:“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
发湿臂寒,看月之久也,月愈好而苦愈增,语丽情悲。
末又想到聚首时对月舒愁之状,词旨婉切。
”诗人通过家室之思、夫妻之的描写,吟唱出了一首令人惆怅而又充满人间至爱的婉曲之歌!下载全文。
客中月〔一作望月〕的意思1、以《望月》为名的古诗不只一首,不同,诗文意思也不尽相同。
如唐代诗人郑锡、刘驾、于武陵、刘云,宋代诗人宋祁,都有以《望月》为题的诗歌。
2、《望月》诗,大都以吟诵月下风光,寄怀心情为主。
3、以唐.刘驾的望月为例,解释如下:【原诗】:清秋新霁与君同,江上高楼倚碧空。
酒尽露零宾客散,更更更漏月明中。
【译文】:清和的中秋月下新放晴的天气和你那里相同,在江边的高楼上倚栏仰望碧空。
酒宴后的夜晚霜露降下,宾客也已散尽,只有一更一更的梆子声响彻在月明中。
2.古诗《望月》杜甫的译文杜甫《望月》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文赏析】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题为《月夜》,看到的是长安月。
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境况,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境况如何焦心。
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这已经透过一层。
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特别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将来的“同看〞。
将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月夜·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月夜》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
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
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
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月夜》作者: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解】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
3.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4.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鬓发。
5.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指云鬟里流溢出来的膏泽的芬芳。
云,形容鬟的稠密蓬松。
因为云鬟在夜雾笼罩之下,所以把雾说成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清辉:指月光。
6.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注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今夜:今天晚上。
鄜州:妻子和儿女暂住之地。
月:月亮。
全句意思是:此时此刻在鄜州的月光之下。
闺中:指妻子。
“闺中人”的省称。
只:副词,用于谓语或全句之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
可译为“只有”。
独看:一个人看。
全句意思是只有妻子一个人望月怀人。
○对面写起:诗人对月怀念妻子,却设想成妻子对月怀念自己。
“独”字为下二旬张本。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遥:远。
从长安至廊州相去甚远。
怜:怜悯。
小儿女:小孩子。
未解:不懂得。
忆长安:怀念长安。
意思是怀念身在长安的父亲(诗人自己)。
唐诗之《月夜》赏析(通用10篇)篇1:唐诗之《月夜》赏析唐诗三百首之《月夜》赏析《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悬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
全诗构思新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情真意切,深婉动人。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及注释译文今夜的圆圆的秋月是多么皎洁美好,妻子却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思念在长安的父亲,还不能理解母亲对月怀人的心情。
夜露深重,你乌云似的头发被打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注释1、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
3、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4、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5、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6、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鉴赏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如果从自己方面落笔,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所以悄然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文解释:今天夜里鄜洲的月亮,在家里只有妻子一个人看见。
远远想起家中可怜的小儿女们,还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
妻子站久了,雾气一定润湿了她的头发,清冷的月光照在手臂一定会觉得寒冷。
什么时候才能一同倚着轻薄透明的帷幔,月光一同照着我们两个人,把泪痕拭干。
词语解释:闺中:内室,这里指妾。
解:懂得。
清辉:月光。
双照:互相照见。
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
未解:尚不懂得。
3.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
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4.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诗文赏析:公元七五五年,安禄山勾结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
第二年六月九日潼关失守,十三日唐玄宗仓皇逃到了四川。
七月唐肃宗李亨即位,杜甫在投奔唐肃宗路上被叛军抓住,因为官小,看他破衣啰唆,就把他撵出了军营。
回到住处以后,看到城中破堪的样子,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因为强烈地思念妻儿,写下了这首名作。
诗人望月想念家中的妻子,充满了深情也满怀忧虑与辛酸。
这无尽的思念与盼望能双照泪干的愿望正揭示了离乱带给人们的痛苦。
这首诗描写形象,情深意切。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如果从自己方面落笔,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所以悄然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这已经透过一层。
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
杜甫《月夜》原文、翻译、赏析《月夜》作者: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解:1、鄜州:现陕西省富县。
2、云鬟:妇女的鬓发。
3、清辉:指月光。
4、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5、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韵译: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赏析一: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
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
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
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鄜(fu孚)州:地名,今陕西富县。
望月怀远.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
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应该承认,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
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
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
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境的悲惨经历。
而如果没有这番特殊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不可想象的.此诗的重要价值,确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一点上。
爱情诗《苏幕遮·怀旧》原文和鉴赏苏幕遮:词牌名。
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
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店铺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原文以及鉴赏,希望大家喜欢。
《苏幕遮·怀旧》作者:范仲淹【宋代】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碧云天,黄叶地:大意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秋大地,一片金黄。
黄叶,落叶。
秋色连波:秋色仿佛与波涛连在一起。
波上寒烟翠:远远望去,水波映着的蓝天翠云青烟。
山映斜阳天接水:夕阳的余晖映射在山上,仿佛与远处的水天相接。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
“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黯乡魂:心神因怀念故乡而悲伤。
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语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
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
思,心绪,旅思,旅途中的愁苦。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以安睡。
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
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译文】:浅蓝色飘着白云的天空,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赏析】: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
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古诗临江仙·霜拍井梧干叶堕翻译赏析
《临江仙·霜拍井梧干叶堕》作者为唐朝诗人孙光宪。
其古诗全文如下:
霜拍井梧干叶堕,翠帷雕槛初寒。
薄铅残黛称花冠。
含情无语,延伫倚栏干。
杳杳征轮何处去?离愁别恨千般。
不堪心绪正多端。
镜奁长掩,无意对孤鸾。
【注释】
⑴薄铅残黛——淡妆。
⑵称(chèn 陈去声)花冠——人面与花冠相称,配得合适。
⑶延伫(zhū住)——长时间地站立。
⑷征轮——借代乘车远征之人。
⑸孤鸾——镜中孤影。
鸾:镜子。
【翻译】
无。
【赏析】
这首词写闺妇怀人。
上片头二句,写秋天凄寒的气氛,霜打梧桐,枯叶坠落,寒意侵入雕栏翠帷。
“薄铅”三句,写闺妇的妆扮和情态:她虽淡施粉黛,聊着花冠,但仍然很美丽、很匀称。
她默默含情,长久地倚栏而望,其思念之情可以想见。
下片写她对远人的怀念,那载着郎君的车儿,又不知行往何处?离愁充满了她的心头。
结尾二句,
既写她掩镜无意自照的现象,又写出了她内心的苦衷。
全词语句清丽,含情深沉。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上一句下一句-句子_经典句子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上一句下一句出自唐朝杜甫的《月夜》原文翻译:今夜鄜州月[2],闺中只独看[3]。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4]。
香雾云鬟湿[5],清辉玉臂寒[6]。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7]。
月夜拼音版:jīn yèfūzhōu yuè[2],guīzhōng zh īdúkàn [3]。
yáo lián xiǎo ér nǚ,wèi jiěyìzhǎng ān [4]。
xi āng wùyún huán shī[5],qīng huīyùbìhán [6]。
héshíyǐx ūhuǎng ,shuāng zhào lèi hén gàn [7]。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杜甫的诗词大全《戏赠阌乡秦少公短歌》《春宿左省》《严中丞枉驾见过》《赠毕四(曜)》《溪涨》《越王楼歌(太宗子越王贞为绵州刺史,作台于州城西北)》《洞房》《白水明府舅宅喜雨(得过字)》《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驱竖子摘苍耳(即卷耳)》《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魏将军歌》《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楼》《月圆》《后出塞五首》《花鸭》《甘林》《宾至(一作有客)》《羌村》《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奉寄别马巴州(时甫除京兆功曹在东川)》《初冬》《释闷》《登兖州城楼》《柳司马至》《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大历二年九月三十日》《石龛》《南邻》《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九日蓝田崔氏庄》《去蜀》《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得空字)》《陪章留后惠义寺饯嘉州崔都督赴州》《戏为六绝句》《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佳人》《曲江对雨》《夜宴左氏庄》《旅夜书怀》《孟冬》《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扬旗》《伤秋》《倦夜(吴曾《漫录》云:顾陶《类编》题作倦秋夜)》《暮春陪李尚书、李中丞过郑监湖亭泛舟(得过字韵)》《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宿府》《向夕》《房兵曹胡马》《陪王使君晦日泛江就黄家亭子二首》《琴台》《瀼西寒望》《寄题江外草堂(梓州作,寄成都故居)》《巴西闻收宫阙,送班司马入京》《朝雨》《长沙送李十一(衔)》《望兜率寺》《观打鱼歌》《赠别郑炼赴襄阳》《铁堂峡(铁堂山在天水县东五里,峡有铁堂庄)》《长江二首》《八哀诗。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
原文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创作背景: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译文。
杜甫《月夜》赏析《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瞧。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环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背景: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这首诗即就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虽然长安与鄜州距离不远,但相逢无期,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二、内容及情感:这首诗就是作者为平安史之乱叛军,途中不幸被叛军掳至长安时所作。
诗的开头便充满了浓情厚意,用明月高挂,拉近长安与鄜州距离,牵动夫妻两颗心,彼此相互揣想,相互思念。
此诗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贯通全诗,采用借景抒情、暗示手法望月怀人,通过写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对与平生活的向往。
杜甫推己爱人,心忧天下的胸怀与境界倍受后人景仰。
而她关爱妻儿,不离不弃的无私精神同样感人至深。
在《月夜》的诗里,她置自己的沦落辛酸于不顾,而去惦记家人,设想妻儿情形,足见其高尚、伟大。
该诗以明月为线索,把对家人的眷念融入月夜中,从几方面特写夫妻的挚爱之情。
杜表现对妻子的感情,不像李白那样从自我的角度来写其思恋之苦,而就是写妻子望月与自己一样望月。
其内心之感触如何,并无一字直接表述。
只用“独瞧”两个字暗示。
独瞧,就就是孤单,对月之时,不就是两人共瞧。
独瞧,一为自身孤独之感,二为,思念远方之夫。
三为,暗示内心深处的回忆。
回忆什么呢?杜甫不说,回忆共瞧,而说,小儿女并不理解母亲在“忆长安”。
这里的“忆长安”,有点蹊跷。
小孩子不懂得回忆家在长安的情景,有什么好“怜”的。
之所以值得“怜”,一下,(也就就是显得可“爱”----怜就就是爱)、母亲在那里就是回忆长安十年的生活不?母亲的回忆就是无声的,而小孩子却一点不懂得母亲在那里想爸爸,这才显得天真烂漫。
【古诗大全】《织锦词》(作者-温庭筠)唐诗赏析【作品介绍】《织锦词》的作者是温庭筠,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75卷第2首。
此诗塑造了一个纯朴真诚的痴情少妇形象,通过描写女主人公为其丈夫织锦的情景,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深情怨思和对忠贞爱情的渴望,寄托了一种忠而被弃的哀怨之情。
全诗构思精妙,语言工巧,意境深沉浑厚,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原文】织锦词作者:唐·温庭筠丁东细漏侵琼瑟⑴,影转高梧月初出。
簇簌金梭万缕红,鸳鸯艳锦初成匹⑵。
锦中百结皆同心,蕊乱云盘相间深。
此意欲传传不得,玫瑰作柱朱弦琴。
为君裁破合欢被,星斗迢迢共千里⑶。
象尺熏炉未觉秋⑷,碧池已有新莲子⑸。
【注释】⑴东:一作“冬”;琼:一作“瑶”。
⑵匹:一作“疋”。
⑶迢迢:一作“寥寥”。
⑷尺:一作“齿”。
⑸已:一作“中”。
【赏析】温庭筠的《织锦词》既不同于王建的《织锦曲》,写“贡户”之艰难,更不像他自己写的另一首《锦城曲》,为织锦工人而鸣不平。
这一首《织锦词》写的却是一个为着自己的丈夫而织锦的少妇。
这样的少妇,既不是平民贡户,也不是满身罗绮不事生产的贵妇,而是既不用担心编入贡户又有很高的文化技艺的人。
这样兼有贵族和平民二者之长而又无其短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恐怕是不存在的。
因此可以说她是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样,是一个寄托了作者理想的文学人物。
因此,这首诗不能说写的是谁,而只是写一种忠而被弃的悲哀之情。
但是,温庭筠是对人性人情感受特别深刻细腻的文学家,所以他才能把这一段虚拟的痴情写得如此动人,可以说是绝唱。
此诗先写织锦之环境:“丁东细漏侵琼瑟,影转高梧月初出。
”这是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
此诗妙在写夜色而不从可以诉诸视觉的夜色入手,却用无从捉摸的音响领起。
这在艺术构思上,难度是很高的。
这样的设计正体现了温庭筠的高明之处。
“丁东细漏”,古时夜间用铜壶滴漏以计时,这就点明了夜。
漏上着一“细”字极有讲究:它说明夜已深了,铜壶水已无多,故而漏细;漏细而其声可闻,说明万籁俱寂,夜已深沉。
三字令·春欲尽原文及赏析原文:春欲尽,日迟迟,牡丹时。
罗幌卷,翠帘垂。
彩笺书,红粉泪,两心知。
人不在,燕空归,负佳期。
香烬落,枕函欹。
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
译文:春天就要结束了,天还是长长的难熬,牡丹又绽开了她的娇娆。
罗帐高高地卷着,翠绿的绣帘垂地轻飘。
我重读了旧时的书信,红粉脸上泪痕条条,你和我的相爱,我们相互知晓。
你不在我的眼前,我就像春燕空归旧巢,白白地空守佳节良宵。
香炷的灰烬又落了,相思的.无眠揉约了枕套。
今夜的月光分外的亮,月光下只见花儿稀少。
明月更惹起我对你的思念,愿这相思如月在你床前照耀。
注释:迟迟:日长而天暖。
《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朱熹注:“迟迟,日长而暄也。
”罗幌:罗绸制的帷幕。
幌,帷幔。
杜甫《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翠帘:绿色的帘幕。
翠,一作“绣”。
红粉:这里指粉红的脸颊。
空归:空空归来。
负:辜负。
枕函:枕套子。
欹:倾斜貌。
淡薄:稀疏,稀少。
赏析:旧体诗、词大体上有齐言与长短句之别。
但词中也有少数齐言者,这首词基本上一句一意,句子间不免省略叙写与过渡的词语,出现若干空白。
这就需要比勘揣摹,发挥联想,方能对词意有充分的体味。
此词的题材是最常见的暮春思妇之闺怨。
但用《三字令》这一特殊词调,在表现上显得格外别致。
“春欲尽,日迟迟,牡丹时。
”三句,是说暮春的白昼一日长似一日,正是牡丹花开的时候。
遣词上容易使读者联想到《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和白居易“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买花》)等诗句。
然而此词的女主人公在这样绵长的春日,却无心参加赏花士女之行列,独自闷闷在家。
“罗幌卷,翠帘垂。
”就表现出这样的意态,同时词意就自然由外景描写转入闺房之内。
一“卷”一“垂”,又正好暗示女主人公的内心矛盾。
她深锁春光而犯愁,原来她正看这一封信——彩笺书,流着泪。
从“两心知”一句看,这信与其是她自己写就的情书,无宁看作是远方寄来的尺素。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写翻译写赏析分享相关翻译写翻译月夜译文及注释今夜的圆圆的秋月是多么皎洁美好,妻子却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思念在长安的父亲,还不能理解母亲对月怀人的心情。
夜露深重,你乌云似的头发被打湿 ...相关赏析写赏析月夜创作背景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 ...月夜鉴赏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如果从自己方面落笔,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 ...作者介绍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juview_2404.h tml绿叶紫裹,丹茎白蒂。
出HH56F>自先秦宋玉的《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
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
”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
为高唐之客。
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王因幸之。
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旦朝视之,如言。
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月夜[唐] 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作品赏析【注释】:漉州:今陕西省富县。
【简析】:本诗于天宝十五年(756)八月写于长安。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也寄托了对战乱平息后幸福团聚的渴望。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这已经透过一层。
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
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的意思“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月夜》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1、虚幌:透明的窗帷2、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翻译】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思念在长安的父亲,还不能理解母亲对月怀人的心情。
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
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
【鉴赏】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寞,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这已经透过一层。
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
玉连环影·何处清代:纳兰性德何处?几叶萧萧雨。
湿尽檐花,花底无人语。
掩屏山,玉炉寒。
谁见两眉愁聚倚阑干。
标签抒情、写景、怀人译文是什么时候,下起了浙浙沥沥的小雨?屋檐下的花朵都已被雨水打湿,然而花底下的人却默默无语。
轻轻地将屏风掩紧,玉炉中所焚之香也已燃尽。
谁能看到有个人正满含哀愁、深锁双眉,独自倚靠在栏杆边上。
注释何处:何时。
古诗文中表示询问时间的用语。
檐花:屋檐之下的鲜花。
屏山:屏风,因屏风曲折若重山叠嶂,或屏风上绘有山水图画等而得名。
阑干:同“栏干”。
赏析这是一首触景写情之作.细腻动人。
前半首写室外勾画了一幅凄清的场景。
后半首转入室内,掩紧屏风熏炉中的香早已燃成灰烬,不见一丝温暖。
这一切,无不透着凄冷之意。
而看花之人此时无言胜有言,是对柔弱之花被摧折的叹息,是对自身命运不能由自己掌握的悲哀。
这首小词结构层次分明,井井有条地描摹出了一幅画面。
先写室外,再写室内,最后点到愁怨之人。
本篇虽短小精悍,但却层层深入,极见情味。
纳兰长于小令,由此篇亦可见一斑。
一开始便发问:何时下起了这么大的雨?把屋檐下的花儿都淋湿了。
那个惜花之人默默地看着那些被风雨摧残的。
此词或可视为纳兰对自身处境的一个婉曲表达,从中可见词人内心的悲凉。
关于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2018-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全诗赏析-精选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全诗赏析
【诗句】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出处】唐·杜甫《月夜》。
【译注】什么时候才能与妻子两人一同倚帷望月,让月光照干泪痕呢?
虚幌,薄薄的透明的帷帘。
【全诗】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
这首诗的写作时代与《春望》一致,只是时间略早,大约在天宝十五年(756)秋天。
这年八月,杜甫被抓获到沦陷的长安后,家小在鄜州的羌村,虽未囚禁,但自由已失,生死未卜,因而思家日深,写下这首情真意挚之诗。
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诗人不直接写自己月夜思亲,而
从反面切入,遥想寄居鄜州的“闺中”妻子对月“独看”,思念担心自己的焦虑孤苦之情。
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承接首联,写小儿女们不谙世事,不理解母亲对陷落长安的父亲的思念! 这里,诗人以儿女的“未解忆” 反衬
妻子的“忆”,呼应上联“独看” 之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