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的淋巴结
- 格式:docx
- 大小:16.48 KB
- 文档页数:2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标准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疾病所致。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小。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大小是判断其病理性质的重要指标。
通常情况下,正常的淋巴结大小约为1厘米左右,如果淋巴结的直径超过1厘米,就可以被认为是肿大了。
此外,淋巴结的大小还应该与其周围组织相比较,如果淋巴结肿大超过周围组织,就需要引起重视。
2. 形状。
正常的淋巴结呈现为椭圆形或肾脏形状,边界清晰,质地柔软。
而病理性肿大的淋巴结则可能呈现为不规则形状,边界模糊,质地硬实。
这些形态上的改变可能是由于淋巴结内部的病理性改变所致。
3. 质地。
正常的淋巴结质地柔软,可以轻易被压扁。
而病理性肿大的淋巴结可能会变得坚硬,甚至无法被压扁。
质地的改变往往与淋巴结内部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4. 活动性。
正常的淋巴结在周围组织的影响下,可以轻易地在皮下组织内移动。
而病理性肿大的淋巴结可能会与周围组织粘连在一起,活动性减弱甚至完全丧失。
这种变化也是判断淋巴结肿大的重要标准之一。
5. 表面。
正常的淋巴结表面光滑,无明显的凹陷或突起。
而病理性肿大的淋巴结可能会出现表面凹凸不平、有明显的突起或凹陷,这些表面的改变也是判断淋巴结肿大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总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标准包括大小、形状、质地、活动性和表面等多个方面。
临床医生在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指标,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以明确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腹部淋巴结肿大判定标准
一、淋巴结大小
正常淋巴结多在2~5mm,若肿大淋巴结大于1cm,则考虑为腹部淋巴结肿大。
二、淋巴结数量
腹部淋巴结数量增多,表现为多发性淋巴结肿大。
三、淋巴结质地
正常的淋巴结质地软、有弹性。
如果淋巴结质地变硬或呈不规则形状,可能提示淋巴结有病变。
四、淋巴结活动度
正常淋巴结可活动。
若淋巴结粘连成团或与周围组织粘连,则活动度会变差。
五、淋巴结分布范围
腹部淋巴结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脐周及腹腔两侧。
若在特定区域出现大量淋巴结肿大,可能提示该区域的病变。
六、伴随症状
腹部淋巴结肿大可能伴随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
若伴随这些症状,应考虑为腹部淋巴结炎等病变。
七、全身表现
全身表现如体重下降、乏力等也可能是腹部淋巴结肿大的表现。
八、其他检查结果
血液检查如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等结果可帮助判断是否为感染或炎症反应引起的腹部淋巴结肿大。
腹部X线或超声检查等检查结果也可辅助诊断。
九、诊断性穿刺
诊断性穿刺可获取淋巴结内部的液体,进行细胞学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
但需要注意,穿刺有一定的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操作规范。
十、病理学诊断
病理学诊断是确定腹部淋巴结肿大的最准确方法。
通过手术切除肿大淋巴结或穿刺活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可明确病变性质,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腹膜后淋巴结的影像学和可视人体观察巫北海第三军医大学一院放射科400038一、传统非活体解剖学观察(一)相互沟通虽然腹腔的淋巴结可以人为地划分成许多组,但实际上各组、各淋巴结间是相互沟通的,而且,总的淋巴流向是从前向后、从下到上,即腹腔脏器的淋巴向腹腔大血管根部淋巴结集中,然后汇入壁侧(后腹膜)淋巴结。
下肢、盆腔的淋巴也流入后腹膜淋巴结。
(二)腹膜后淋巴结的分组腹部壁侧淋巴结群,也称做腹膜后淋巴结,根据尸体解剖研究,腹膜后每侧约有25-30个淋巴结,分布在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的周围,自横膈延伸至主动脉分叉处,分为主动脉旁及下腔静脉旁组。
自主动脉分叉向下延续为髂总、髂内及髂外组,分布在相应的动脉周围。
此外,肾动脉旁为肾组淋巴结;腹腔动脉旁为腹腔淋巴结;胰动脉旁为胰组淋巴结;脾静脉旁为脾门淋巴结;肠系膜根部开始,沿肠系膜血管分布为肠系膜淋巴结。
换言之,腹膜后淋巴结甚为丰富,从腹股沟韧带到横膈,形成淋巴结链。
许多淋巴结和淋巴管成群地围绕着脏器的大血管干周围,连结着来自于下肢、盆腔、腹部和纵隔的淋巴结链。
它也可分为两群:①髂淋巴结,成群地围绕着髂外血管、髂总血管,收集几乎所有盆腔内容、腹股沟区、腹股沟下引流的下肢的淋巴;②腰-主动脉淋巴结,可再分为前组与后组,围绕着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收集肠和肠系膜的淋巴,汇入乳糜池。
二、主动脉外侧淋巴结的非活体观察(一)最小值与最大值主动脉外侧淋巴结引流内脏和其它结构主动脉外侧支和背侧支供应者,收集来自于大的伴随于髂动脉的边远群。
它们构成了末梢群,为肾上腺、肾、输尿管、睾丸、卵巢、盆腔脏器(部分为肠)和后腹壁。
主动脉外侧淋巴结,位于腹主动脉的左侧,故也称主动脉左侧淋巴结,在标本上观察共有2-14个淋巴结,平均6-7个,有淋巴管相连形成纵行的淋巴结链,其下端在腹主动脉分叉处,与左侧髂总淋巴结连续,上端可达膈的主动脉裂孔。
从淋巴结的数目统计可说明一个问题,最小值与最大值相差范围相当大,因为是标本观察的统计,无从了解标本生前患病情况,因此,我们可以设想,最小值者为正常健康人的可能性较大。
腹膜后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结是人体腹腔中一种重要的淋巴器官。
它们位于腹腔后壁与腹膜之间,并且围绕着主动脉、肾上腺、腹膜后神经丛等结构。
腹膜后淋巴结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过滤淋巴液和逐渐转运淋巴细胞,起到排毒、抗感染和免疫调节等功能。
首先,腹膜后淋巴结的解剖结构需要被介绍。
腹膜后淋巴结可以分为T细胞区和B细胞区。
T细胞区是淋巴结皮质区域,由T淋巴细胞组成,主要负责对体内的致病微生物产生应答。
B细胞区是淋巴结髓质区域,由B淋巴细胞组成,主要负责产生和分泌抗体。
此外,腹膜后淋巴结中还存在着淋巴窦,通过淋巴窦,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可以流动,并与抗原进行接触,从而启动免疫反应。
腹膜后淋巴结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感染或其他免疫刺激发生时,淋巴结将参与到免疫应答中。
感染物通过淋巴液进入腹膜后淋巴结,被淋巴结内的巨噬细胞所摄取,并被抗原递呈给T细胞。
T细胞被激活后,将通过淋巴液和血液进入全身,对感染物进行攻击。
同时,B细胞区的B淋巴细胞也会被抗原激活,并开始分化和增殖,最终产生大量的抗体。
这些抗体将与感染物结合,中和病原体或促进其被巨噬细胞摄取。
除了抗感染作用,腹膜后淋巴结还参与体内废物的排泄。
通过淋巴液的循环,废物和代谢产物在腹膜后淋巴结中被沉淀和处理。
这些废物可以从淋巴结通过淋巴液进入大静脉系统,最终由肾脏排出体外。
这种排废功能对于维持人体的内环境平衡非常重要。
此外,腹膜后淋巴结还与免疫调节密切相关。
它们是淋巴细胞的生殖场所,不仅能够产生可变区抗体,而且还能够生成记忆性淋巴细胞,这些记忆性淋巴细胞具有更强的免疫记忆能力,一旦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能够更快速地产生抗应答。
这种免疫调节作用对于人体抵抗感染和疾病的能力至关重要。
总之,腹膜后淋巴结是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淋巴器官之一。
它们通过过滤淋巴液和逐渐转运淋巴细胞发挥着排毒、抗感染和免疫调节等重要功能。
了解和研究腹膜后淋巴结的结构和功能,对于深入理解人体的免疫机制和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标准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腹膜后淋巴结体积增大,临床上常见的原因包括感染、肿瘤转移、炎症等。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诊断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下面将详细介绍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标准。
首先,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大小是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淋巴结直径超过1厘米就可以被认为是肿大,而直径超过2厘米则属于明显肿大。
此外,还需要结合淋巴结的质地、表面光滑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其次,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数量也是评估其病情的重要标准之一。
正常情况下,人体腹膜后淋巴结的数量是有限的,如果出现多个淋巴结肿大,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系统性疾病或者转移性肿瘤的可能性。
另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性质也需要进行综合评估。
淋巴结的肿大可以是单纯的增生,也可以是由于感染或者肿瘤转移所致。
因此,通过淋巴结的质地、形态、边界等特征来判断其性质,对于明确病因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伴随症状也需要引起重视。
一些患者在淋巴结肿大的同时还伴随有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这可能提示病情已经比较严重,需要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最后,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持续时间也是评估病情的重要参考指标。
如果淋巴结肿大持续时间较长,且没有明显的缓解迹象,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慢性感染或者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标准主要包括大小、数量、性质、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等方面。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信息来进行判断,以便尽早明确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腹股沟淋巴结大小标准
一、正常大小
腹股沟淋巴结的正常大小因人而异,但通常在0.5至1.0厘米之间。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这些淋巴结不会出现疼痛、肿胀或压痛等症状。
二、异常增大
如果腹股沟淋巴结的大小超过1.5厘米,就属于异常增大。
这种情况下,淋巴结可能会伴有疼痛、肿胀或压痛等症状。
异常增大的原因可能包括感染、炎症、肿瘤等。
三、异常缩小
腹股沟淋巴结的大小一般不应该小于0.5厘米。
如果淋巴结的大小明显小于这个范围,就属于异常缩小。
这种情况通常表明存在结核病、艾滋病等严重疾病。
四、伴随症状
1. 发热:发热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的常见伴随症状之一。
患者可能会出现持续性的高热或间歇性的低热,同时伴有乏力、盗汗等症状。
2. 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时,可能会伴有疼痛症状。
疼痛可能位于淋巴结本身,也可能放射至周围的肌肉和骨骼。
3. 皮肤红肿: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时,可能会导致周围的皮肤红肿。
红肿可能伴有皮肤温度升高,触摸时会有明显的压痛感。
4. 全身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全身症状,如
体重减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
这些症状表明患者的病情已经较为严重。
总之,了解腹股沟淋巴结大小标准及其伴随症状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治疗相关疾病。
如果发现腹股沟淋巴结出现异常增大、疼痛、红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腹部的淋巴结
1. 腰淋巴结排列于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周围,收纳髂总淋巴结和腹腔成对脏器(肾、肾上腺、卵巢、睾丸等处)的淋巴,其输出管汇成左、右腰干,注入乳糜池。
[图示]
2. 腹腔淋巴结位于腹腔干的周围,收纳腹腔干分布区的淋巴,其输出管参与肠干的组成。
[图示]
3. 肠系膜上淋巴结位于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周围,收纳其同名动脉分布区的淋巴,其输出管参与组成肠干。
[图示]
4. 肠系膜下淋巴结位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的周围,收纳同名动脉分布区的淋巴,其输出管参与肠干的组成。
[图示]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中上腹部淋巴结转移常见,影像学检查在判断腹部淋巴结状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消化系统脏器众多,解剖及淋巴
引流较复杂,掌握消化系统常见肿瘤淋巴引流、转移的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影像学方法在肿瘤淋巴结转移诊断时的判断标准、准确性、不足之处、影像学方面最新进展等,有助
于正确进行影像学和临床分期,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淋巴结转移是肿瘤最常见的转移方式,是指浸润的肿瘤细胞穿过淋巴管壁,脱落后随淋巴液被带到汇流区淋巴结,并且以此为中心生长出同样肿瘤
的现象。
淋巴结转移,一般是首先到达距肿瘤最近的一组淋巴结(第一站),然后依次在距离较远者(第二站、第三立的,当瘤细胞在每一站浸润生长的同时也向同组内邻近的淋巴结扩展。
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部分患者,也可循短路绕过途径中的淋巴结直接向较远一组淋巴结(第二站或第三站)转移。
临床上称这种转移方式为跳跃式转移。
如宫颈癌在盆腔腹膜后,纵隔淋巴结未发生转移的情况下,首先出现颈淋巴结转移。
另外还可出现逆淋巴汇流方向的转移,转移到离心侧的淋巴结,这可能是由于顺流方向的淋巴管已有阻塞的结果。
如宫颈癌转移到腹膜内淋巴结,胃癌转移到髓窝淋巴结或腹膜内淋巴结。
这些特点增加了肿瘤转移的复杂性,使临床上仍有部分患者颈部淋巴结己证实转移癌,却最终也找不到原发病灶者,这是目前临床上选择治疗方案时颇为特殊的问题,有时会因寻找原发灶而拖延治疗时间,从而影响了患者治疗的预后。
(1)淋巴道转移:性肿瘤特别是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淋巴管遍布全身各处,负责搜集全身组织间液形成的淋巴液,并且有很多的淋巴结,起着滤过淋巴液,释放免疫细胞的作用,
而淋巴结就是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恶性肿瘤细胞转移到淋巴结后,先在淋巴结的边缘生长,进而在其实质部位生长,形成转移灶。
转移灶可以发生成再转移的源泉,因此淋巴结被肿瘤转移后多形成由近到远的逐渐发展,即“瀑布式”转移;也可以呈“跳跃式”或“逆行”甚至“交叉式”转移。
癌细胞最先转移到肿瘤附近的局部淋巴结,如乳腺癌首先转移到同侧的液窝淋巴结;鼻咽癌首先转移到颈部
淋巴结。
出现转移的淋巴结,一般比正常的淋巴结大而且硬,甚至几个淋巴结融合到一起,形成巨大的肿块。
大多数上皮恶性肿瘤(各种癌),很容易出现淋巴道转移。
由于淋巴液最终是回归血液中的,癌细胞可以随淋巴液进入静脉。
所以,淋巴道转移最终会导致血道转移。
(2)血道转移;是指肿瘤细胞通过动脉或静脉系统的转移。
肿瘤细胞首先侵袭基底膜,在周围间质中浸润,穿过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在血管内形成瘤栓。
癌细胞随血液循环停留在其
他脏器生长繁殖,从而形成转移癌。
进入血液循环的癌细胞,由于数量较少或并不具备进一步增殖的能力,很容易被机体的免疫能力所破坏,所以并不一定形成转移。
但存活下来的癌细胞会大量增殖形成转移病灶。
与血管关系密切的恶性肿瘤,间质中含较多血管和血窦,容易发生血道转移,如肉瘤、肝癌、肾癌、绒毛膜细胞癌、黑瘤等。
血道转移也可以由淋巴道转移发展而来。
肿瘤细胞还可通过全身血液循环转移到脑、骨等部位。
晚期癌症以及生长快速、恶性程度比较高的恶性肿瘤,常有血液转移。
血道转移多在被转移的器官中形成多个、体积大致相仿、
球形的结节,并倾向于在器官的边缘生长。
临床上很多恶性肿瘤病人,手术做得很彻底,很随后又出现复发、转移。
这些肿瘤并不是当初没有切干净,而是有些肿瘤即使在原发灶很小时就已经存在着“微转移灶”。
这也就提示,对部分临床未显示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术后化疗的必要性。
(3)种植性转移:是除淋巴道、血道以外的另一种恶性肿瘤常见转移途径,尤其是胸腔和腹腔等处的肿瘤。
当肿瘤细胞侵犯突破脏器的浆膜后,癌细胞可以脱落,播散到邻近脏器的表面,在那里种植、附着、生长、繁殖形成许多小的癌结节。
浆膜面的种植性转移以腹膜为最常见,如胃癌种植在卵巢上,引起卵巢转移。
其次为胸膜、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也可累及,偶见于心包膜或睾丸。
浆膜面种植性转移多可引起浆膜渗液与粘连,是形成癌性胸水、腹水的常见原因。
浆液性渗液可多可少,多者形成腹水或胸水,肉眼观察呈血性,细胞学检查可获癌细胞阳性结果。
种植性转移还可在自身接种或异体接种的情况下发生。
手术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轻柔,可以造成癌细胞的脱落;或者通过被癌细胞污染的手术器械、纱布等也可以造成种植性转移,称之为医源性种植。
所以,当今的肿瘤外科学不仅提倡“无菌术”,还提倡“无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