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新课标人教版范文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14.66 KB
- 文档页数:6
导学案年月年级科目初一历史课题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编号016 主备人李永春修订人梁淑娟班级姓名学习目标了解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明长城和北京城,明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
学习重难点明朝科技巨著,小说成就学生自主学习方案课堂同步导案一、课前预习1、“暑天吐泻,用滑石(炒)二两、霍香二钱半、丁香五分,共研为末每服一、二钱,淘米水调服。
”这句话最可能出自【D】A.《齐民要术》B.《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D.《本草纲目》2、今天的北京故官,其实是故官博物院的简称,历史上那个曾经威严不可侵犯的地方,如今早已成为普通民众踏足参观的地方。
北京故宫在历史上也叫【C】A.阿房宫B.未央宫C.紫禁城示示D.大明宫3、有人说紫禁城是“一个国家转折的焦点”,在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中演绎了两个王朝的兴盛与衰败。
这里的两个王朝是指【D】A.秦汉B.隋唐 C宋元 D明清4、“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故事出自下列我国古代哪部文学名著? 【C】A.《徐霞客游记》B.《水浒传》C.《三国演义》D.《西游记》5、右图是小明同学暑假准备阅读的文学名著,你知道该著作取材于哪一史实吗? 【B】A.唐朝晚期的农民起义B.北宋晚期的农民起义C. 元朝晚期的农民起D.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6、一位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下列哪位著名小说家以该僧人取经的故事为素材创作了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B】A.罗贯中B.吴承恩C.施耐庵D.曹雪芹二、合作探究、展示讨论题:明朝取得的科技、建筑成就及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我们从这些科学家身上可以学到哪些优秀品质?(1)成就:①科技成就:明朝的李时珍著有《本草纲日)一书,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朝宋应星著有(天工开物》一书,被誉为“中国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附习题)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主要内容包括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以及文学艺术。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些领域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历史背景,对我国古代科技、建筑和文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作品,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及其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认识这些领域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科技成就的原理及其影响,建筑和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作品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学习平台。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这一课主要内容有:明朝的科技发展,如宋应星与《天工开物》、徐光启与《农政全书》等;明朝的建筑成就,如北京城、明长城等;明朝的文学艺术,如小说、戏剧、书画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展知识面。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可以提高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认真研究教材,了解教学内容;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准备笔记本,做好课堂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的文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介绍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展示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分析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范文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优秀教案范文一、导入新课你看它的目次为水、火、土、石、草、木、谷、菜、虫、鱼、禽、兽、人等部至于动物药局部的编排,李时珍先描记比拟低等的虫、鱼、龟、鳖之类;再描记比拟高等的动物禽、兽和人等。
这与现代动物分类学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相吻合。
说明他的分类是科学的、合理的,这是我国古代医药学的宏大成就。
今日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最终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学生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
巨著内容地位《本草纲目》李时珍全书190多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天工开物》宋应星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全部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展了全面的总结。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徐光启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等大类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阅历、技术革新和关于农学的创新讨论成果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1.朗读课文(79页“明朝建立主要是明代修建的”这段文字),抢答问题:明朝修建长城的目的和起止点。
答案提示:(1)目的:为了防备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2)起止点: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2.学生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修建长城的影响。
答案提示: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四周的多民族聚拢的地区,建立了很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3.学生分组争论:比拟秦长城和明长城的不同。
答案提示:(1)抵挡的少数民族不同:秦朝是为了抵挡北方的匈奴;明朝是为了防备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2)东西起止点不同: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及著作。
2、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名著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该书共收1892种药物,附药方110000多则,插图1160幅,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该书图文并茂,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种植加工等,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引子”以智力测试的形式进入。
三个题目:(1)招风耳白帝城草鞋叔父(猜人物)(2)胡须红华佗二(猜人物)(3)屠夫酒长矛黑(猜人物)这几位人物是哪一部文学作品中创作的形象?《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另外三部作品是什么?“正文”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在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超过以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在此基础上,唐宋时期出现的市民文化也日趋成熟和繁荣。
这种成熟和繁荣在文学方面的表现,就是长篇白话小说取代诗词散文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四大名著是这一时期小说最高成就的体现。
四大名著请同学把课前制作的表格进行展示。
教师选择概括全面的表格展示并让该生讲解。
(利用实物投影)1.《三国演义》教师归纳:《三国演义》这部作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
书中主要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
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长期以来深受群众的喜爱。
它的出现,对后来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学们读过小说了,那就请你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演绎你认为最精彩或最感兴趣的片段。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实际是否相符?教师小结: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是不同的领域,方法不同,两者不可相互替代。
2.《水浒传》《水浒传》是和《三国演义》同时代的作品,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它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描写了以松江为首的北宋下层官吏和劳动人民,在权贵、贪官和恶霸地主的欺凌压迫之下,进行武装反抗,从开始到失败的全过程。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提高比较分析能力;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等地图、图片,提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品读《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提升历史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愿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科技名著。
难点:小说和戏剧。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明朝时期在科技、建筑和文学戏剧三个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三个方面内容并列呈现,对科技、建筑内容着笔有所侧重。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应在明朝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把握它们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科技名著1.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2.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3.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二、雄伟建筑1.明长城2.北京城三、小说和戏剧1.罗贯中和《三国志通俗演义》2.施耐庵和《水浒传》3.吴承恩和《西游记》4.汤显祖和《牡丹亭》。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的教学设计,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础知识,如秦汉、唐宋等朝代的历史。
但学生对明朝时期的历史知识了解相对较少,特别是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方面的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朝时期的文化发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特点,认识明朝时期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特点。
2.教学难点: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明朝时期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时期的文化特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相关图片、视频等素材。
3.学生活动材料:相关阅读材料、讨论话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明朝时期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特点,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特点,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6课。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三个方面,让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科技:介绍明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技术发展,如水稻栽培技术、瓷器制作工艺、货币制度等。
2.建筑:介绍明朝时期的重要建筑,如故宫、长城、苏州园林等,以及建筑风格和特点。
3.文学:介绍明朝时期的文学成就,如《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以及文学流派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历史背景,对明朝的皇帝、政治制度等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
2.教学难点:科技、建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明朝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如水稻栽培技术、瓷器制作工艺、货币制度等。
3.操练(15分钟)针对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三个方面的内容。
科技方面包括农学、医学、手工业技术等方面的进步;建筑方面主要介绍了故宫和长城等著名建筑;文学方面则以《西游记》和《水浒传》为代表,介绍了明清小说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明朝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科技、建筑和文学方面,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发展情况,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科技、建筑和文学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特点。
2.教学难点:科技、建筑和文学方面的专业名词和概念。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料,自主了解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解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等。
3.课外资料:关于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论文、书籍等。
4.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学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我国科技、建筑与文学领域的成就。
本节课内容丰富,涉及到了明朝的科技发明、建筑风格以及文学特点,旨在让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繁荣与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领域的具体成就,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发明、建筑风格与文学特点,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时期我国科技、建筑与文学领域的繁荣与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的科技发明、建筑风格与文学特点。
2.教学难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领域的成就背后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史料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性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特点。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教学目标
1、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2、明代三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及其作者罗贯中、施
耐庵、吴承恩。
教学重点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明代著名的奇书、戏剧、及其作者。
教学难点
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
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
分析明代小说、戏剧繁荣的原因及主要的思想特点。
教学过程
朗读课文,利用阅读与图片放送结合的方式,逐一讲解明清的科学技术,要求同学们动手设计一张明代两大科技巨著的简表。
(包括作者、著作、类别、影响)
明清时期,我国不仅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呈
现出百花齐放、全面繁荣的局面。
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小说作家、书法家和画家,把我国在小说、书画方面的成就推向一个新的繁荣阶段。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明清时期艺术的殿堂,去领略古代文人的风采。
明清时期,小说的创作进入了繁荣阶段。
众多的小说家,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形象生动的语言,叙述一个个错综复杂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边看边回忆对于这些小说的了解,请学生来自己介绍介绍这些小说。
出示总结的表格
名的戏剧家。
他的代表作《牡丹亭》,通过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提高比较分析能力;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等地图、图片,提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品读《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提升历史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阅读文学名著的愿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科技名著。
难点:小说和戏剧。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明朝时期在科技、建筑和文学戏剧三个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三个方面内容并列呈现,对科技、建筑内容着笔有所侧重。
学习这三部分内容,应在明朝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把握它们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紫禁城的图片,提出问题:请问故宫是什么吋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结合同学们课前的了解,能能否谈谈它的建筑风格(特点)?学生观看图片,回答问题。
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C探究新知(授新课)1.北京城与明长城展示《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皇都积胜图》,提出问题:观察图片,北京城的建筑结构是什么样?活动与探究:同学们游览过故宫吗?你能否谈谈它的建筑结构和风格(特点)?你游览后有什么感想?展示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
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这条中轴线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32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主要内容包括明朝的三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建筑艺术(故宫、长城)、文学作品(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科技、建筑与文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本课内容,部分学生可能对科技、建筑与文学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历史背景和意义可能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这些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三大发明、建筑艺术和文学作品,认识它们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三大发明、建筑艺术和文学作品。
2.教学难点:三大发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建筑艺术的特点和价值、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教材、课件、图片、视频等。
2.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明朝的三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讲解它们的历史背景、发明过程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大发明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这些知识。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十六课,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明朝的科技发展,如农学、医学、天文历算等;二是明朝的建筑成就,如故宫、长城等;三是明朝的文学艺术,如小说、戏剧、诗词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科技、建筑与文学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掌握了我国古代科技、建筑与文学的相关知识。
但他们对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尚处于表面阶段,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逐步形成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
2.教学难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3.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4.纸、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让学生对明朝的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如:“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的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
七年级历史下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掌握李时珍与《本草
纲目》,宋应
星与《天工开物》,知道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
了解在我国明朝时期,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
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的学习了解,体会我国古
代劳动人
民的聪明才智和无比的创造力,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通过对三
位科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不甘平庸、敢于进取精神的学习,使自己的
情感得到升华,使自己的努力付诸于行动。
③通过引导学
生了解《三国
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
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
的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本草纲目》和《天工开
物》;明朝时期古典小说文学成就和思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明朝文化成就反映的时代特色。
【教学准备】
音像资料:故宫、长城;图片:秦长城、明长城明朝北京城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二、讲授新
科技名著
学生看书时,老师_空白表。
待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明朝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
科学技术的.
发展。
宋应星《天工开物》就反映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
因为明
中期以后,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扩大了。
生产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这对宋
应星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也为他写书提供了基础。
学生仔细观察书上插图讨论,作出猜测,老师提醒学生注意:①是采
煤时煤矿中用的。
②竹筒是空心的。
师:这是我们明代矿工在井下采煤时已能排除瓦斯这种气体的技术,
这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师:和宋应星同时代的徐光启是中国古代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接触
较早较多的一位科学家,他已觉察到了欧洲的水利技术等比中国先进,能
关注别人的长处,虚心接纳外国的科技成果,这在闭关自守的明清时代是
难能可贵的。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明朝三位科学巨匠以及他们的著作,那么,
在三位科学家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这一
问题让学生独立
思考,学生一般能从书上的介绍中找到答案
小说和戏剧
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力众
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说,
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章回
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流行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作者罗贯中。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同时成书的《水浒传》,是我国部
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作者施耐庵在书中描写和歌颂了北宋晚
期宋江领导的山东梁山泊农民起义。
《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期,是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
话小说。
作者吴承恩在书中成功的塑造了孙悟空这个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的英雄
形象,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斗争的精神。
【提出问题】明清时期,古典小说为什么会共同出现反
抗封建统治的
时代特点呢?
教师归纳: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明清统治者为了维护没
落的封建统治,进一步加强专制统治,压榨人民,这激起了人民对封建统
治的痛恨与反抗;另一方面明清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
发展,而商品经济交换中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平等、公平、等价买卖,这种经
济思想慢慢转变成为一种大众共识,转变成为一种社会意识,这进一步激
发了人民的反封建意识,因此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众多以反封建专制统治
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明朝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
不少剧作
家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
最负盛名的是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
《牡
丹亭》通过神奇的爱情故事,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三、课堂小结
请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谈谈在本课学习中的感想、收获或讲
一个自己熟悉的四大名著里面的小故事。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