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明朝的建立(2019年8月整理)
- 格式:ppt
- 大小:430.00 KB
- 文档页数:31
明朝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明朝的建立与洪武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相对强大的王朝。
明朝的建立是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带领下完成的。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是一名出身贫苦的农民,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成功推翻了当时的元朝政权,建立了明朝,自己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并将都城定在南京。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包括削藩息兵、设立行省、整顿官制、推行农田水利和积极发展生产等。
洪武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效地改善了民生状况,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边防建设。
二、明朝的社会政治制度明朝的社会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实行了一系列相对封建的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是指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存在领地关系,地主对农民有相对的支配权。
在明朝时期,政治上实行集权制,皇帝权力至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集中在皇帝手中。
明朝的官制是采用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层阶级的子弟有机会进入官僚阶层,成为朝廷官员。
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但也导致了官员层层推卸责任、欺压百姓的现象。
另外,明朝时期还实行了户口制度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对于农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束缚,也带来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三、明朝的军事战争明朝在建立之初就面临着内外重重的困难,不仅需要巩固国内的统一,还需要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做斗争,以维护国家的安全。
明朝历史上发生的较为著名的战争有崖山海战、国门战役、捉虏渡、土木围城等。
其中,崖山海战是明朝与倭寇之间的战争,明朝与倭寇有着长期的矛盾,最终在崖山战役中明朝取得了胜利。
而国门战役则是明朝与北方胡人的战争,明朝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较为重要的胜利。
这些战争都体现了明朝在各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展示了明朝的军事实力和军事策略。
四、明朝的文化与科技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在文化和科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明朝知识点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灿烂的朝代之一,明朝的历史是值得我们了解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七年级历史课程中的明朝知识点。
一、明朝的建立
明朝成立于1368年,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封建王朝。
朱元璋成为了明太祖皇帝。
二、明朝的政治制度
明朝的政治制度为封建君主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官员分为九品中正制和八爷制度两个等级系统,其中九品中正制为主要的官僚制度。
内阁是由皇帝任命的最高决策机构,汇集了国家最重要的官员。
三、明朝的经济和文化
明朝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相当迅速,出现了大量的商业机会。
明朝的文化也非常繁荣,特别是在文学和艺术方面。
明代的书法
和绘画以及陶瓷艺术成为了今天被庞大收藏的珍品。
四、明朝的外交政策
明朝实行了封建礼仪外交政策,与周边各国建交。
与外国建立
正式外交关系的同时,明朝获得了大量的贡品和科技,尤其是一
些崇高的文化传统。
五、明朝的衰落
明朝的衰落始于万历年间,由于充满贪污和腐败的官员阶层和
其他方面的种种问题导致了国家的衰退。
此外,南明和清朝的入
侵也对明朝的覆灭做出了不可逆转的贡献。
在七年级历史课程中,我们深入了解了明朝的历史。
这几个知
识点是我们在学习该历史时必须掌握的关键概念。
明朝的繁荣时
期对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中我们不但
可以看到它的辉煌昔日,而且可以从衰落中得到深刻的教训。
⼈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资料第14课明朝的统治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第14课明朝的统治知识点⼀:明朝的建⽴1、背景:(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
(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的队伍由东南向北进军,势⼒不断壮⼤。
2、明朝建⽴时间:1368年建⽴者:朱元璋(明太祖)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都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年号:洪武3、元朝灭亡1368年,明军攻占元⼤都,元灭亡。
明朝疆域图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1、原因: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分权和朝⾂的权⼒过⼤所致2、⽬的:巩固统治3、措施:(1)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提升吏、户、礼、兵、刑、⼯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地⽅,撤⾏中书省,设三司;将原来⾏中书省的权⼒⼀分为三,互不统属,从⽽使⾏中书省的权⼒分散;先后分封诸⼦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巩固皇室。
(3)改⾰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
把原来的⼤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可以直接掌握军事⼤权。
(4)设特务机构锦⾐卫、东⼚和西⼚等。
——“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锦⾐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设⽴了同类机构东⼚。
这两个机构合称“⼚卫”,成为皇帝的⽿⽬和⽖⽛。
锦⾐卫印锦⾐卫印是专司皇帝仪仗的亲军,后发展成为特务机构.锦⾐卫印为⽊质印信,印⾯边宽11.5厘⽶,印⾯厚1厘⽶,通⾼4厘⽶.印⾯篆刻"锦⾐卫印",背⾯刻"成化⼗四年三法司置".三法司指名代刑部,监督院和⼤理寺等三个司法监察机构,当时凡遇到重⼤要案,都由这三个部门会审.根据"三法司置"这四个字,可知此印是三法司会同刻置的.⼩故事⼤道理:洪武年间,⼀次,⼤⾂宋濂在家中请客,第⼆天明太祖问他:“昨天喝酒了吗?请的哪⼏位客⼈,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回答。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第14课明朝的统治知识点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的队伍由东南向北进军,势力不断壮大。
2、明朝建立时间:1368年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都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年号:洪武3、元朝灭亡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元灭亡。
明朝疆域图知识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原因: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2、目的:巩固统治3、措施:(1)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地方,撤行中书省,设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中书省的权力分散;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3)改革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
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可以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4)设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
——“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又设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锦衣卫印锦衣卫印是专司皇帝仪仗的亲军,后发展成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印为木质印信,印面边宽11.5厘米,印面厚1厘米,通高4厘米.印面篆刻"锦衣卫印",背面刻"成化十四年三法司置".三法司指名代刑部,监督院和大理寺等三个司法监察机构,当时凡遇到重大要案,都由这三个部门会审.根据"三法司置"这四个字,可知此印是三法司会同刻置的.小故事大道理:洪武年间,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他:“昨天喝酒了吗?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一一如实回答。
七年级下册明朝知识点总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明朝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是七年级下册明朝知识点的总结。
一、明朝建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它是由朱元璋所创建的。
朱元璋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他出身贫寒,是一个贫穷的农民。
他在 1381年率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后来,他在经过多年的打拼之后,于 1368年正式定都南京,建立了明朝政权。
明朝的建立不仅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后期的开始,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二、明朝的政治明朝政治的特点是君主专制,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
在明朝,皇帝是绝对的君主,有着超然的权力。
官僚制度是按照官员的级别和职责划分,以监察和管理国家为重点来组织官员的体系。
科举制度是明朝一个独特的制度,它是根据科举考试的结果来选拔人才,并用于选拔官员。
这个制度为社会上升提供了好的途径,有助于改变社会的阶级结构和促进社会进步。
三、明朝的经济明朝的经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也比较繁荣,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土地的出租和税收。
明朝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明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成为中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四、明朝的文化明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辉煌时期。
这个时期成就颇多,包括有大批的文学、艺术、建筑、科学、军事等领域的伟大成就。
在宗教方面,明朝时期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也都蓬勃发展。
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和思想在这个时期的演进和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化的持续发展。
五、明朝的外交与战争明朝时期在国际政治和外交方面也有很多特点和成就。
随着《永乐大典》的完成,明朝的文化也向外扩散。
在对外关系方面,明朝与列强国家均保持了很好的关系,并通过对外贸易的途径,在经济方面和文化方面与其他国家进行了广泛交流;而通过与蒙古、台湾、女真、越南等地的战争,明朝也逐渐成为强大的国家。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明朝的建立1.背景:( 1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 2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起义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3.推翻元朝: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知识点2 朱元璋强化皇权4.原因: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5.措施( 1 )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 2 )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 3 )厂卫制度:为监察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
6.作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知识点3 科举考试的变化7.变化表现8.影响:禁锢思想,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知识点4 经济的发展9.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10.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基地。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11.商业: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明朝的建立1.下列表格中的④代表的朝代建立于( C )A.13世纪60年代B.13世纪80年代C.14世纪60年代D.14世纪80年代知识点2 朱元璋强化皇权2.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太祖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D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②设立锦衣卫③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④设立东厂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知识梳理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目的:为了巩固统治,以强化皇权。
朱兀璋强化皇权的措施:(一)在地方: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行省,设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2、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二)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废除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三)军事方面:分散兵权(把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分散兵权,统归并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四)监察方面: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区分开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了东厂)。
(五)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
(六)立下“祖制”,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集权高度强化的表现。
评价(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变化:1、明朝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2、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文体格式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随意发挥。
影响:(1)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八股文的危害)(2)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农业上: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1)纺织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七年级历史第18课笔记整理上七年级的时候,历史课那可是充满了各种新奇和有趣的事儿。
就说这第 18 课吧,真把我给折腾得够呛,但也让我收获满满。
这第 18 课讲的是明清时期的一些重要内容。
老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讲着,我在下面手忙脚乱地记着。
一开始,我还觉得挺轻松,不就是记笔记嘛,能有多难?可随着老师的语速越来越快,知识点一个接一个地往外蹦,我这才发现自己太天真了。
先来说说明朝的建立吧。
1368 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了明朝。
这朱元璋啊,那可是个厉害角色。
老师说他出身贫寒,当过放牛娃,还做过和尚,可最后愣是凭借着自己的本事和一帮兄弟打下了江山。
我当时就在想,这得吃多少苦,遭多少罪啊。
不过,也许正是因为他经历过那些艰难的日子,所以才更懂得怎么治理国家吧。
明朝建立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皇权。
老师重点讲了废除丞相制度这事儿。
我记得清清楚楚,老师说丞相权力太大,容易威胁到皇帝的统治。
朱元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丞相给废了。
这可不得了,从此以后,皇帝直接管理六部,那工作量得多大呀!我一边记一边感慨,当皇帝也不容易啊。
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就是明朝的科举考试。
那八股取士,简直把考生们都框得死死的。
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们得按照固定的格式来写文章。
我就琢磨着,这能选出真正有才华的人吗?不过话说回来,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或许也是一种维持统治的手段吧。
再说说清朝。
清朝的建立也是充满了曲折。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后来皇太极改国号为清,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了全国。
这一段历史,老师讲得那叫一个精彩。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英勇的将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景。
清朝在政治制度上也有不少变化。
设立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这军机处啊,就像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一切都得听皇帝的旨意行事。
还有那文字狱,可把当时的文人吓得不轻。
稍微说错一句话,写错一个字,可能就会招来大祸。
我心想,这也太恐怖了,连说话写字都得小心翼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