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 格式:docx
- 大小:407.80 KB
- 文档页数:4
第17课明朝的灭亡1.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以上描述反映了明末农民起义发生的( )A.原因B.经过C.结果D.影响2.明朝末年,统治愈加腐朽,终于爆发了农民大起义,最先爆发于( )A.陕西北部B.河南中部C.四川地区D.东北地区3.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在陕北的原因是( )①连年发生大旱②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③官府不顾民众死活④宦官专权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4.“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描述的是老百姓对明末起义军的欢迎与支持。
“闯王”指的是( )A.陈胜B.吴广C.张献忠D.李自成5.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不断壮大,逐渐占领了西北、华北,成为各地起义军中势力最大的一支,建立起___政权( )A.大顺B.张楚C.西夏D.大元6.李自成建立政权的地点位于今天陕西省的( )A.北京B.南京C.西安D.洛阳7.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引清兵入关,夹攻李自成的军队,最后导致李自成起义军失败。
这里所说的“明军将领”是( )A.张献忠B.吴三桂C.努尔哈赤D.皇太极8.清朝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蒙古族B.党项族C.契丹族D.女真族9.1635年,(____)改族名女真为满洲,次年,改国号后金为清。
( )A.忽必烈B.努尔哈赤C.康熙D.皇太极10.清兵入关的“关”是指( )A.嘉峪关B.玉门关C.函谷关D.山海关11.清朝开始对全国的统治是在( )A.16世纪40年代B.16世纪60年代C.17世纪40年代D.17世纪60年代12.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列关于这个王朝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由女真族建立的B.前身是阿骨打建立的金C.皇太极改国号为清D.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摘自《杨文弱先生集》材料二(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
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时练习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1.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的杰出首领是()A.完颜阿骨打B.努尔哈赤C.铁木真D.皇太极2.纪录片《努尔哈赤》讲述了努尔哈赤从出生、成长到起兵,最后兵败宁远、含恨离世的传奇一生。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的努尔哈赤事迹包括()①统一女真各部②改女真为满洲③建立后金④推翻明朝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3.“杀牛羊,备酒菜,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上述是引自《石匮书后集》一书的一段材料,材料中的“闯王”是指()A.陈胜B.刘邦C.黄巢D.李自成4.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历史上,哪一关键因素最终断送了李自成的“皇帝梦”?()A.崇祯皇帝自缢B.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D.人民的反战情绪日益强烈5.下列表格从某一角度反映了中国几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①是()起义名称口号陈胜吴广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①均田免赋太平天国运动有田同耕,有饭同食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A.楚汉之争B.黄巾起义C.黄巢起义D.李自成起义6.“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
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这一歌谣出现在()A.唐朝末年B.元朝末年C.明朝末年D.清朝前期7.明末农民起义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是因为()A.李自成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B.李自成起义军活动范围非常大C.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D.李自成起义军建立了农民政权8.从明武宗开始,明朝屡出昏君。
由于君主不理政事,奸臣和宦官把持朝政,打击正直朝臣和士人,掠夺百姓,贪污受贿,无恶不作。
这反映出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日益腐败B.土地兼并严重C.农民起义频发D.遭遇连年灾荒9.归纳概括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同步训练1.中国传统文化充满智慧,下列哪些历史事件能够体现出图片中的智慧结论?()C.清军入关、开元盛世D.明朝的灭亡、贞观之治2.“同年二月,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十八日,农民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
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
”上诉材料反映的是()A.黄巾起义B.大泽乡起义C.李自成起义D.黄巢起义3.“同年二月,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
三月……十八日,进占外城。
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绕而死。
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
”材料反映的事件是A.隋末农民起义B.黄巢起义C.陈桥驿兵变D.李自成起义4.下列图片中①①①①对应的朝代分别是()A.秦、汉、唐、元B.唐、北宋、元、明C.唐、南宋、元、清D.唐、北宋、南宋、清5.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主席在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共进京赶考,不能成为历史上第二个李自成。
这是因为李自成曾经A.推翻了明王朝B.攻占北京却又被迫放弃北京C.攻占北京却又拱手让给清王朝D.建立大顺政权都城没有设在北京6.读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可以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①时期,封建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长安城成为国际性大都会①时期,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缔结和约,发展边境贸易,促进了民族交融①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丞相制度被废除①时期,郑和下西洋,开辟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A.①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7.明末流行一首民谣:“朝求升,幕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这反映了()A.广大农民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B.李自成起义军推翻明朝C.各级官吏对民众进行百般盘剥D.明末民族矛盾异常尖锐8.清初名臣张廷玉《明史》:“盗贼之祸,历代恒有,至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极矣。
”,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评价:“李自成始终是好的,老百姓都称赞他,因为他代表农民利益向地主阶级造反。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思维导图知识要点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的原因:皇帝疏于朝政,皇室内部纷争不已,大臣们__________,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的表现:各级官吏______,对民众百般盘剥;统治阶级疯狂__________,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_______异常尖锐,天灾进一步导致农民生计难以维持。
2.主要经过:(1)陕北起义后,起义军进入中原,并提出“_______”的口号。
(2)1644年,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_______。
(3)1644年4月,攻破北京,______皇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满洲的兴起:______年,______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______,史称后金。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________。
2.清兵入关:明朝将领_________降清,引清兵入关。
______交战失利后,李自成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难点释疑1.明王朝被农民起义军推翻的多方面原因①连年天灾导致百姓生活困苦。
②明政府在天灾之下不仅不体恤民情反而加重赋税和徭役的力度。
③土地兼并恶性发展,使农民不得不离开土地破产逃亡。
④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更激化了社会矛盾。
⑤起义军大部分由农民组成,特别是李自成率领的部队。
他的部队接纳了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并采取他们的意见笼络人心,因此李自成的军队受到了当时广大民众的支持。
2.本课重要历史事件时间轴3.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过关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明朝中后期,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材料中体现的危机表现为()A.土地兼并严重B.皇帝昏庸腐朽C.奸臣把持朝政D.宦官徇私枉法2.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处游玩。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选择题1.“万历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
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谓之辽饷。
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明朝这个天下,自然是无从收拾了。
”由此可推断()A. 明朝末年经济发展缓慢B. 明朝末年朝廷赋税沉重C. 明朝末年军事实力增强D. 农民大力支持朝廷剿匪2.据史书记载,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样制作木器,朝政全部交给宦官魏忠贤。
这说明()A. 明朝皇帝疏于朝政B. 皇室内部勾心斗角C. 明朝大臣结党营私D. 明朝机构瘫痪3.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加深,具体表现在()①宦官专权②奸臣当道③藩王割据④土地兼并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4.明朝末年,统治愈加腐朽,终于爆发了农民大起义,最先爆发于()A. 陕西北部B. 河南中部C. 四川地区D. 东北地区5.明末民通“朝求升,符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这里的“闯王”是指( )A. 陈胜B. 吴广C. 张献忠D. 李自成6.“左图右史”这一传统说法,说明了历史地图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
下图反映的史实是()A.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B. 清军入关推翻明朝C. 明末农民起义的进军路线D. 张献忠农民军推翻明朝7.明末的民谣唱道:“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这首民谣反映的是()A. 君王昏乱,奸臣当道B. 宦官专权,打击忠臣C. 明朝刑法严酷D.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8.对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的理解,正确的是()A. 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 反映了农民要求减免赋税的愿望C. 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D. 明确规定了分配土地采用的方案9.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其根本原因是()A. 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税沉重B. 广大农民觉悟高,拥护起义军C. 均田免赋促使农民加入起义军D. 均田免赋是农民起义的目的10.1644年,百万大军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分层作业(一)【夯基达标】1.明朝末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暴动。
闯王李自成在崇祯二年(1629年)率领农民起义并且提出“均田免赋”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
该口号的提出主要针对A.土地兼并,赋税沉重B.宦官专权,藩镇割据C.连年旱荒,农民暴动D.政治腐败,贪污成风2.从明武宗开始,明朝屡出昏君。
由于君主不理政事,奸臣和宦官把持朝政,打击正直朝臣和士人,掠夺百姓,贪污受贿,无恶不作。
这反映出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日益腐败B.土地兼并严重C.农民起义频发D.遭遇连年灾荒3.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主席在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共进京赶考,不能成为历史上第二个李自成。
这是因为李自成曾经A.推翻了明王朝B.攻占北京却又被迫放弃北京C.攻占北京却又拱手让给清王朝D.建立大顺政权都城没有设在北京4.明史记载: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鸣钟集百官,无至者。
(崇祯)乃复登煤山。
书衣襟为遗诏,以帛自缢于山亭,帝遂崩。
这里“皇城不守”的原因是A.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全城B.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北京C.吴三桂引清入关攻入北京D.皇太极率领清军攻入沈阳5.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的功能之一。
从隋末农民大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爆发的共同原因中说明了统治者A.当以民为本,关注民生B.需严厉控制,坚决镇压C.应以君为本,加强专制D.当吸取教训,强化军队6.客观来说,明朝的灭亡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下列说法不符合明朝灭亡史实的是A.明朝最终是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的B.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降清,加速了明朝的灭亡C.女真族在发展过程中,与明朝不断斗争,消耗了明朝国力D.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导致民不聊生,失去了民心7.明朝后期,在女真族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女真族势力不断壮大。
下列史实与努尔哈赤有关的是①统一女真各部②建立后金③改女真族名为满洲④建立清朝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②二、【培优促能】1.“万历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谓之辽饷。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知识点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知识点2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3.原因
( 1 )主要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 2 )直接原因: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4.过程
( 1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 2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 3 )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 4 )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5.结果:1644 年4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自缢。
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知识点3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6.满洲兴起
( 1 )后金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 2 )清朝建立: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7.清兵入关
( 1 )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 2 )李自成战败: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明朝的皇帝,有的纵情享乐,把政事交给宦官处理;有的酷爱木工……其中有一位皇帝,他20年不上朝,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国势日衰。
他是( C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神宗
D.明熹宗
2.明朝中后期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B )
A.贫苦农民纷纷起义
B.朝政的混乱
C.土地兼并
D.外戚干政
知识点2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3.明朝末年爆发大规模农民战争的原因包括 ( D )
①政治腐败②土地兼并③赋税沉重④遭遇天灾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下图是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灭亡明朝的人物和时间是 ( B )
A.李自成1643年
B.李自成1644年
C.张献忠1644年
D.吴三桂1644年
知识点3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5.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逐渐崛起。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 ( D )
A.契丹
B.回族
C.匈奴
D.满洲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材料二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 1 )材料一、二中的“闯王”指的是谁?
李自成。
( 2 )材料二中为什么说“近来贫汉难存活”?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统治阶级疯狂兼并土地等。
( 3 )“闯王”为什么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和拥护?
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规定了严明的军纪,向贫苦农民发放钱粮等。
课后巩固提升
1.明朝中后期,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 )
A.土地兼并严重
B.皇帝昏庸腐朽
C.奸臣把持朝政
D.宦官徇私枉法
2.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针对的是 ( C )
A.宦官专权
B.官员贪赃枉法
C.土地兼并,赋税沉重
D.皇帝疏于朝政
3.“明朝昏主不仁,宠宦官,重科第,贪税敛,重刑罚,不能救民水火。
”发布这份檄文的起义军最有可能是 ( B )
A.张角起义军
B.李自成起义军
C.黄巢起义军
D.陈胜、吴广起义军
4.小明收集了下面三幅绘画作品探究明朝历史。
据图可知,他探究的是( A )
A.明朝灭亡的原因
B.明朝统治者的生活
C.明朝时期的英雄
D.明朝老百姓的生活
5.某历史读物写道:“明代引进的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种植。
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不会灭亡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
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由材料可以得出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D )
A.官府赋税苛重
B.土地兼并导致农民破产逃亡
C.连年天灾
D.阶级矛盾的激化
6.某同学的历史笔记本上写了这样几个词:明军将领、驻守山海关、引清军入关。
与这几个词有关的人物是 ( B )
A.朱元璋
B.吴三桂
C.耶律阿保机
D.努尔哈赤
7.判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错误的打“×”;正确的打“√”,并加以改正。
【×】( 1 )明熹宗时,朝政全都交给宦官刘瑾,其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
改正:“刘瑾”改为“魏忠贤”
【×】( 2 )在明末各支农民起义军中,黄巢的队伍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改正:“黄巢”改为“李自成”
【√】( 3 )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
改正:
【×】( 4 )皇太极建立了八旗制度,将生产、行政、军事三种功能结合在一起,推动了满族社会经济发展。
改正:“皇太极”改为“努尔哈赤”
8.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第一部分明亡清兴】
( 1 )图1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图2是改国号为清的皇帝,请判断他们是谁。
图1:崇祯皇帝。
图2:皇太极。
【第二部分揭竿而起】
明末的王朝,贪暴黑暗,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政局动荡不宁。
加上能干的边将屡遭排挤陷害,对清作战连年失利,国势大衰。
( 2 )根据材料,归纳明朝衰败的原因。
统治者贪腐残暴,农民起义,对清作战失利。
【第三部分鹿死谁手】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建立后金……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清军趁势入关。
( 3 )材料中后金改国号为清是哪一年?推翻明朝的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政权的国号是什么? 1636年。
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