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学会尊重》(2个课时)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8.21 MB
- 文档页数:28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学会尊重》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学会尊重》是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以“完善自我健康成长”为主题,帮助学生树立完善自我的理念。
本课是本册教材的第一课,尊重是中华民族上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
学生通过对尊重这种道德规则的践行并引导学生不断塑造完善人格和品德,完成个人的社会化过程,进一步使学生融入社会公共生活之中。
本课先从学生的已有生活感受入手,调动学生已有感受讨论分享自己尊重的人物,进而帮助学生知道值得尊重的人既有取得一定成就的人,也可以是身边默默无闻的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应当得到尊重。
在此基础之上引出了两个平行话题——“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
第二个话题“尊重自己”,先通过刘菲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相信自己的价值、不自我贬低是尊重向己的表现。
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具体情境说明何谓“受伤的自尊”,让学生认识到尊重自己应维护自己的形象,爱惜自己的名誉。
借助“好脾气”先生的故事和情境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在被冒犯和侮辱时要勇于维护自己的权益是尊重自己的表现,同时尊重自己并不意味着拒绝批评。
第三个话题“尊重他人”,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被尊重的心理体验,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从而推己及人学会尊重他人。
由此,教材进一步通过小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尊重他人的。
“不尊重他人快照”的活动,旨在让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不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
为下面如何尊重他人做铺垫。
最后,教师通过情境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可以用语言和行动等表达尊重,懂得尊重他人还要维护他人的自尊心,让他人感觉舒服。
二、学生分析道德与法治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方法筛选和整理资料。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学生对于“尊重”有一定了解,能初步感受尊重对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学会尊重——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尊重的定义与内涵;•了解常见的不尊重行为;•学会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权益;•通过小组合作,明白合作的意义与重要性。
1.2 过程与方法•导入即兴表演及讨论;•案例分析与解决;•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索和认识正确认识他人的重要性;•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2. 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学会尊重,培养关爱他人情感。
2.2 教学难点引领学生思考和识别不尊重行为,引导学生自我反省和改进。
3.1 导入(10分钟)学生进入教室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即兴表演,比如模拟校园内的争吵、冷嘲热讽等不尊重行为的场景,并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曾经经历过哪些不尊重行为?•不尊重行为的后果有哪些?我们能够怎么避免这些不尊重行为?3.2 讲授(30分钟)•了解尊重的定义与内涵;通过在教师的帮助下,小组探讨尊重的真正含义:“尊重就是以一个人的感受与意愿为主,理解和照顾他的一切权利和利益,并给予必要的尊重、信任和支持。
”•了解常见的不尊重行为,通过老师带领学生分组,让学生们通过讨论列出常见的不尊重行为。
比如:冷嘲热讽、羞辱人、不尊重生活环境等。
•学习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权益。
教师提示学生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尊重,通过让学生们思索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他人,你希望拥有哪些权益?然后带领学生探讨如何去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权益,并明确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人。
•通过小组合作,明白合作的意义与重要性。
教师会布置小组任务,让学生们自由组队进行讨论,让学生们完成小组任务,学会相互的尊重与信任,建立合理的规则与秩序。
然后,教师总结小组任务的过程,引导学生们思考合作的意义及重要性。
3.3 案例分析与解决(30分钟)教师让学生们围绕学校实际,分组讨论并解决案例。
比如:学校食堂排队现象,老师与同学打断同学发言等情况。
3.4 小结(10分钟)教师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对本课内容做归纳。
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课《学会尊重》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尊重的含义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3.培养学生自我尊重和自信心。
二、教学准备1.课本: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
2.外部资源:视频资源《尊重他人,快乐自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学到的内容,提问:“你们还记得上一个单元学的是什么吗?”2. 引入(10分钟)•准备播放视频资源《尊重他人,快乐自己》,帮助学生进入本课内容。
•观看视频后,进行讨论:“你们觉得视频想告诉我们什么?为什么尊重他人很重要?”3. 学习与讨论(20分钟)1.阅读课本第1页《学会尊重》,学生读一读,然后回答问题:–你在课文中了解到了哪些尊重他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什么?2.小组合作: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尊重他人的方式,并向全班展示。
–小组讨论,选择一种尊重他人的方式(如礼貌用语、听他人发言等)。
–设计一个小练习或小游戏,让全班学生互相学习和实践这种尊重方式。
3.分享和总结:–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小练习或小游戏,全班学生参与其中。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尊重他人的方式和意义。
4. 拓展(15分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或情景,然后向全班分享答案。
–例如,“在学校里,你遇到一个不喜欢的人,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尊重他人。
5. 情感教育(10分钟)•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人们对待他人的尊重或不尊重的行为。
•分类讨论:让学生分别讨论尊重他人的好处和不尊重他人的坏处。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写日记的形式,描述一次尊重他人的经历或思考尊重他人的原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视频、课文、小组讨论和情感教育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尊重的含义和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对他人和自己的尊重。
通过小组合作和分享,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在拓展和情感教育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尊重的具体方式和意义,加深了对尊重的理解。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1课学会尊重(教案)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认识到每个人都拥有生而为人的尊严,都应当得到尊重。
2.道德修养:了解自尊的意义和主要表现,学会尊重自己。
3.责任意识:认识到尊重他人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学会将对他人的尊重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上。
课时安排3课时。
第2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激发对自我尊重的渴望,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懂得尊重自己,知道尊重自己的表现形式。
(重点)2.掌握自我尊重的正确做法。
不自卑,不过度维护自己,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
在被冒犯和侮辱时,勇于维护自己的权益。
(难点)3.认识属于不尊重自己的行为,了解不尊重自己所带来的伤害。
教学过程一、活动一:打开心扉,激发自我尊重的渴望1.寻找信心的源泉——接纳自己(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是否希望一想到自己,心里涌现的都是信心、满意和欣赏呢?预设:希望。
(2)追问:那这份信心、满意和欣赏,最可能是从哪里得到的?预设1:自己表现得好,是从别人的眼神和话语中得到的。
预设2:我有一技之长,我自己就非常欣赏自己。
好明预设3:可能有时候我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但我没放弃,一直在努力,于是我慢慢就获得了信心,同时也欣赏自己的勤奋。
预设4:我从别人身上学会了认可自己。
在课文里,我知道了张海迪、史铁生和海伦·凯勒,他们都是身体不完美的人,但他们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想,我是一个健全的人,我怎么能对自己没有信心?怎么能不欣赏我自己呢?点拨:为你们点赞!是的,不管我们是谁,不管我们是否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我们都应该勇敢地接纳自己,尊重自己。
(板书:尊重自己)(3)小结:接纳自己、尊重自己是我们信心的来源。
2.寻找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1)引导:给大家播放一段录音,你们听一听,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播放人物录音)曾经有人问我,如果你的一生已经注定,你还会努力生活吗?那么我的回答是我会更加努力地生活下去。
预设1:虽然我不知道说这话的人是谁,她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但是我从她的话语中,感受到她是一个勇敢的人,是一个勇于自我接纳的人,令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