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美术鉴赏与批评作业(宿兴华 12130258)
- 格式:pdf
- 大小:121.69 KB
- 文档页数:3
美术鉴赏作业齐白石 (1863-1957),现代杰出画家、近代中国著名的国画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原名齐纯芝,号渭清,祖父取号兰亭,老师取名齐璜,号濒生,别号寄萍老人、白石山人,后人常将“山人”二字略去,故后常号“白石”。
湖南湘潭人,十九至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十二岁学粗木工,后做雕花木匠,兼习画。
亦习诗文,书法、篆刻,初为画工,为乡里人画衣冠像。
后以卖画为生,擅长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衰年变法,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其书工篆隶,取法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亦能诗文。
六十岁后定居北京,以卖画、刻印为职业。
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前辈诸家,重视创新,不断变化,创造了独特不群的风貌。
所画作品,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
其篆刻朴茂有力,书法刚劲沉着,诗文、画论也有独到之处。
与张大千并称“南张北齐”。
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美术家协会主席。
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于1957年9月16日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三岁。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
一生勤奋,砚耕不辍,自食其力,品行高洁,尤具民族气节。
留下画作三万余幅、诗词三千余首、自述及其他文稿并手迹多卷。
其作品以多种形式一再印制行世。
齐白石在北京定居后,内心却是“故里山花此时开也”,的思想轨迹。
齐白石不可能将家乡草木赶过黄河带到北京,但家乡草木却作为一种自然信息随齐白石来到北京,并化作艺术信息传达出来,以实现齐白石心理的平衡。
齐白石77岁时画《墨猪出栏》,是因为齐白石有一颗“牧汝追思七十年”的心;齐白石画那些黑蜻蜓、红甲虫,是因为齐白石还记得乡里人叫黑蜻蜒作“黑婆子”,叫小甲虫作“红娘子”,这正是农民眼中的草虫,是农民的审美情趣;齐白石画鲇鱼题“年年有余”,画石榴象征多子,画桃子象征多寿,这也是民间艺术喻意象征的特色。
高中二年级美术教案美术鉴赏与批评高中二年级美术教案:美术鉴赏与批评第一部分:介绍美术鉴赏与批评(约400字)美术鉴赏与批评是美术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能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感知能力,提高审美水平和批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艺术作品的鉴赏与批评,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和批判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方法(约800字)1. 艺术作品的鉴赏在艺术课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如名画、雕塑等,并向学生介绍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详细的解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分析其中的表现手法、主题和情感等。
2. 批评的基本思维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批评性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同时,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鉴赏与批评不仅仅是欣赏表面,更要从内涵和形式上进行深入思考。
3. 批评的准则与方法鉴赏与批评需要一定的准则和方法。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批评准则,如艺术的表现力、创新性、技巧性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写作和演讲等方式,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批评方法论。
4. 实践与反馈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美术作品展览,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艺术作品,并进行现场鉴赏与批评。
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第三部分:教学评价与考核(约400字)在美术鉴赏与批评的教学中,评价与考核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和考核:1. 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2. 书面作业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书面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艺术作品的鉴赏文章,或制作一份关于某件艺术作品的展示材料等。
通过书面作业,评价学生的批评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课堂演讲与展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或展示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鉴赏与批评能力。
福师《美术鉴赏与批评》在线作业一-0004
现存陵墓雕刻中___代霍去病墓雕刻,是我国雕刻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A:商
B:秦
C:汉
D:宋
答案:C
中国油画在中国得以生根成长,主要是在()
A:20世纪初
B:20世纪中后期
C:30年代
答案:B
中国传统仕女画的“三白法”,通常用白粉涂在脸上的那一个部位?()
A:额头、鼻梁、下巴
B:额头、鼻梁、脸颊
C:鼻梁、脸颊、下巴
D:额头、鼻尖、颧骨
答案:A
中国现代美术一般指()起始的美术。
A:1919年“五四”运动
B: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答案:A
油画《呐喊》出自哪国的哪位画家之手?()
A:中国?潘天寿
B:法国?塞尚
C:挪威?蒙克
D:荷兰?梵高
答案:C
敦煌莫高窟的《鹿王本生图》彩绘壁画,使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A:汉代
B:秦代
C:春秋战国
D:北魏。
第一章1.美术鉴赏的本质美术创作是美术家将自我的审美体验物化为对象的过程,而美术欣赏则是将作品转化为人类的精神消费产品,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美术鉴赏是从一定的主观立场和观念出发,在对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作品的意蕴,并对作品与社会生活、文化环境、意识形态、艺术历史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作品的意义、价值、得失的评判,阐明由作品引发的艺术规律性问题。
美术鉴赏的本质,是让人们通过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获得对美的感性认识,同时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与创造能力。
美术鉴赏是为了提高美的鉴赏力、对美的创造力、艺术与美的素养。
2.美术批评的原理美术批评是美术鉴赏的深化,是平披着在自身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原理分析,提示出作品获美术现行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逐月提升批评家、美学家、艺术理论家及美术家等,他们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与原则,对美术作品及美术活动。
美术现象进行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美术批评一方面争夺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风格。
题材、内容等进行分析、批评、判断,届时其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多美术现象、美术思潮。
美术家群体及美术流派、美术活动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和美术发展趋势。
3.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对象美术鉴赏是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一部分。
造型艺术有它独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美术是无国界的艺术之一,是人们共同和普遍的要求。
美术鉴赏与批评的目的是通过剖析和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活动,获取美术只是并总结和解释美术规律,以此来直到美术欣赏的实践活动。
a美术作品b美术活动(美术作品从艺术家的构思到问世,鉴赏者的赏析、批评以及理论工作者的剖析、研究等整体过程)美术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广泛影响人民美术活动的观念体系。
《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教学大纲2014年制订课程代码:091302课程名称: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开设学期:第五学期开课单位:艺术学院艺术系开课对象:美术学专业三年级先修课程:外国美术简史课时:30学时选定教材:《美术鉴赏》,张道一,北京,高教出版社, 1998 年,第一版参考书:《中国美术史》,高教出版社,1998 年,第一版《外国美术史》,高教出版社,1998 年,第一版《艺术概论》,孙美兰,北京,高教出版社,1998 年,第一版《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第一版课程概述:本课程以中、西方美术史和美学思想发展变化概况为主线来欣赏评析美术发展史上的经典美术作品以及介绍著名艺术家生平追求。
陶冶学生艺术、道德情操,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激发高尚、健康的人文精神。
初步了解世界优秀美术遗产。
教学要求:了解美术一般概念、美术的本质,美术在艺术大家庭中的位置,美术鉴赏的对象等内容。
美术欣赏基础知识,什么样的作品为好作品,如何欣赏美术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掌握美术分类的多种方法及主要门类的性质 , 特点。
了解艺术语言的含义及作用。
把握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流派对对作品作出具体适当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美术鉴赏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鉴赏的概念和各个时期作品的形式美,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美术作品的风格。
难点是认识理解形式美的法则,中外美术作品的艺术精神。
学时分配: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第一章绪论学时:2学时教学要求:了解美术一般概念、美术的本质,美术在艺术大家庭中的位置,美术鉴赏的对象等内容。
掌握美术欣赏基础知识,什么样的作品为好作品,如何欣赏美术作品包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教学内容:第一章、美术鉴赏的基本理论-绪论学时:2学时第二章美术是一种文化教学要求:了解美术的文化内涵 , 了解美术的功能和作用。
掌握了解美术所具有教育功能社会功能、认识的功能和审美的功能及其社会功能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黄金分割比例:毕达哥拉斯学派2、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3、元代赵孟頫提出的批评观点之一是”古意”观,“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意”;之二是”书画用笔同法”论;之三是钱选提出的”士气”说。
4、基于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这一观点,关于美术批评的标准也就建立起来了。
模仿的观点、数学品质的形式美的观点、道德的观点,在此后的美术批评中被不断的探索5、中世纪艺术批评分为三个方式:神秘美学,图像的收集和“画像诀法”。
6、十七、十八世纪美术批评思潮主要有以下几种:理性主义的批评思潮(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情感注意、浪漫主义批评思潮(在反对理性主义的批评思潮中出现)。
7、亚里士多德: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8、贺加斯:“精细的蛇形曲线”是最美的线9、康德指出了纯粹美与依存美的区别。
10、中世纪美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形式是构成美的第一特征。
11、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前卫艺术相对的是庸俗文化,艺术即媒介《走向更新的拉奥孔》12、精神分析学是当代艺术研究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心理学,其创立者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他对艺术的研究主要基于他对人类深层心理现象的发觉。
“力比多”的升华理论是我们理解精神分析学应用于艺术分析的主要基础性本能13、弗洛伊德将主体的人格分为三类:本我(是最原始的部分,是本能冲动和欲望产生的地方)、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对本我的欲望进行监督)、超我(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负责指导自我、限制本我)。
意识的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
14、阿恩海姆:一生致力于“格式塔心理学”;具有倾向性的紧张力,《艺术与视知觉》,视知觉规律(简化)造成简化的条件:a、人类大脑领域所存在的向最简单结构发展的趋势;b、唤起知觉经验之刺激物的简化;c、由知觉对象所传达的意义;d、知觉对象与其传达的意义之间的关系;e、个别观察者的精神状态。
中国美术赏析作业答案全套中国美术赏析作业答案L212作业2-11. 中国绘画形成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是:()A)人物画B)水墨山水画C)写意花鸟画D)工笔花鸟画2. 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顾恺之的“三绝”:()A)“才绝”B)“痴绝”C)“画绝”D)“仙绝”3. 吴道子被称为:()A)“诗圣”B)“书圣”C)“画圣”D)“文圣”4. 风俗人物画是:()A)反映画家对生活想象的作品B)表现市井百态、风俗习惯、带有一定情节的人物画C)以风景为主要描绘题材D)描绘宫廷生活的作品5. 宗炳的《画山水序》为山水画奠定的理论基础是:()A)注重在山水画中体现人物的重要性B)对于山水的画法做出来标准C)将山水与情操品德、圣人哲理联系起来D)所见即所得6. 唐末五代山水画繁荣的原因是:()A)文人雅士的喜好导向B)经济繁荣,人们亲近自然C)山水画与乱世结缘,由当时社会生活决定D)当时的自然环境优美7. 北宋的水墨山水画风格是:()A)热情开放B)绚丽多彩C)保守复古D)冷漠刻板8. 最能代表黄公望水平的艺术作品:()A)《富春山居图》B)《千字文》C)《六君子图》D)《江岸望山图》9. 王冕以画()著称A)月季B)菊花C)梅花D)牡丹10. 徐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A)《鱼蟹图》B)《墨葡萄》C)《四时花卉图》D)《黄甲图》11. 敦煌佛教的繁荣期艺术作品的特点有哪些:()A)艺术作品汉化,外来特征减少B)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C)注重人物个性的表现D)繁荣期的作品气势盛大12. 敦煌石窟佛教艺术兴盛的原因有:()A)世界文明发展融合的结果B)中原汉族艺术风格对敦煌石窟艺术的影响C)敦煌佛教艺术的发展是佛教东渐的结果D)敦煌佛教艺术的发展是丝绸之路的结果13. 石涛的山水画风格是()A)平平淡淡B)万点恶墨C)丑怪狂扫14. 以下对郑板桥的描述正确的是()A)在中国绘画历史上第一次把画看作明码标价的商品B)“扬州八怪”之一C)作品表现出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15. 以下对吴昌硕的描述正确的是()A)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著名画家B)鸦片战争后出现的第一位著名画家C)海上画派代表人物D)清高孤傲L212作业2-21. 鲁本斯有一幅作品典型地代表了巴洛克的艺术,这幅作品是:()A)《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B)《最后的晚餐》C)《阿尔诺芬尼夫妇像》D)《盲人的寓言》2. 齐白石最著名的作品是()A)《墨虾》B)《墨竹》C)既反对媚俗,又反对欺世3. 美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包括以下哪些阶段:()A)初创B)繁荣C)衰败D)A和B和C4. 顾恺之之后人们对于绘画的评价标准变为:()女史A)色彩的运用B)透视C)真实D)传神5. 阎立本对绘画的最大贡献是:()A)创立了人物画派B)使绘画走入皇室C)使绘画摆脱了对文学的依附地位D)使绘画用以描述事件情节6. 世界上规模最大、洞窟最多的佛教艺术圣地是:()A)卢浮宫B)故宫C)云冈石窟D)敦煌莫高窟7. 不属于范宽创作山水画的过程是:()(单选题1分)A)师自然B)师古人C)师造化D)师心8. 倪瓒的艺术思想是:()A)神形兼备,重墨在形B)反映现实,针砭时弊C)不求形似,聊以自娱D)关注技法,胜于求真9. 雕像《圣德列萨的幻觉》作者是:()A)卡拉瓦乔B)贝里尼C)鲁本斯D)委拉斯开兹10. 不属于南宋的山水画情感表现的是:()A)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B)对生活缺乏热情C)强烈的苟且偷安情感D)对富足生活的歌颂11. 吴昌硕的绘画特点有()A)善于画红牡丹B)善于画竹C)雅俗共赏D)阳春白雪12. 以下对齐白石的描述正确的是()A)使中国传统艺术焕发新的青春B)强调绘画要不似似之,介于似与不似之间C)既反对媚俗,又反对欺世13. 徐悲鸿对中国绘画的贡献()A)国画B)油画C)素描14. 以下属于阎立本的绘画作品是:()A)《步辇图》B)《写生珍禽图卷》C)《芙蓉锦鸡图》D)《萧翼赚兰亭图》15. 敦煌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有:()A)寺庙B)菩萨C)飞天D)本生画是释迦摩尼。
小学美术作品分析与评价审美教育试卷(答案见尾页)一、选择题1. 小学美术作品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B.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C. 让学生掌握美术史知识D. 评估学生的考试成绩2. 在评价一幅美术作品时,以下哪项不是常用的评价标准?A. 色彩搭配B. 主题表达C. 笔触运用D. 作品的重量3. 下列哪个选项是印象派画家的代表作品?A. 《蒙娜丽莎》B. 《向日葵》C. 《星夜》D. 《最后的晚餐》4.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以下哪个内容不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A. 剪纸B. 漫画创作C. 素描D. 泥塑5. 对于小学生而言,以下哪个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方法?A. 观看成人电影B. 参观美术馆和博物馆C. 玩电子游戏D. 阅读文学作品6. 在评价学生美术作品时,教师应采取哪种态度?A. 严肃认真B. 轻松随意C. 任由学生自由发挥D. 以批评为主7. 下列哪个选项是儿童画的特点?A. 色彩单调B. 形象逼真C. 线条流畅D. 构图复杂8.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抽象画?A. 通过故事讲解B. 让学生模仿创作C. 使用实物展示D. 让学生自由联想9. 下列哪个不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A. 水墨画B. 西洋画C. 工笔画D. 油画10. 在评价一幅美术作品时,以下哪项不是考虑的因素?A. 作品的创意性B. 作品的技术难度C. 作品的实用性D. 作品的情感表达11. 小学美术作品分析中,以下哪个选项不是作品分析的主要内容?A. 主题思想B. 色彩运用C. 笔触技巧D. 作品来源12. 在评价一幅美术作品时,我们通常不会关注以下哪一方面?A. 作品的情感表达B. 作品的技术水平C. 作品的历史背景D. 作品作者的年龄13. 对于小学生而言,美术作品评价的标准中,哪一个不是非常重要的?A. 原创性B. 色彩搭配C. 技巧掌握D. 创意表达14. 在分析一幅儿童画时,我们通常会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美术鉴赏的本质美术创作是美术家将自我的审美体验物化为对象的过程,而美术欣赏则是将作品转化为人类的精神消费产品,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审美鉴赏是从一定的主观立场和观念出发,在对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作品的意蕴,并对作品与社会生活、文化环境、意识形态、艺术历史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作品的意义、价值、得失的评判,阐明由作品引发的艺术规律性问题。
美术鉴赏的本质,是让人们通过欣赏不同的美术作品,获得对美的感性认识,同时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与创造能力。
——美术批评的原理美术批评是美术鉴赏的深化,是批评者在自身感受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揭示出作品或美术现象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美术批评的主体是批评家、美学家、艺术理论家及美术家等,他们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与原则,对美术作品及美术活动、美术现象进行理性分析、评价、判断。
美术批评一方面是针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风格、题材、内容等进行分析、评判,揭示其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另一方面是对美术现象、美术思潮,美术家群体及美术流派、美术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和美术发展的趋势,这种活动也叫做美术评论。
——美术鉴赏与批评1美术鉴赏与批评的对象美术鉴赏是美育和艺术教育的一部分。
造型艺术有着它独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美术是世界上最没有国界的艺术之一,也是全人类社会生活中共同和普遍的要求。
美术鉴赏与批评的目的,是通过剖析和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活动,获取美术知识并总结和揭示美术规律,以此来指导美术欣赏的实践活动。
A美术作品B美术活动C美术规律:包括美术作品的功能意义、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美术作品的发展规律等。
美术鉴赏与批评理论中,最高层面的内容就是揭示出特定时代对美术规律的运用,总结出不同的美术种类中相通的鉴赏原则,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美术语言体系的方法与原则。
美术批评理论与其他的科学门类之间,如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有着不可避免的交叉联系只有把美术现象放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语境中去,才能真实的概括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美术规律,实现美术批评的最终目标。
年迈多病的老母亲形象。
她已风烛残年,历尽苦难,备受风霜的侵蚀,脸上留下了许多生活的印痕。
她那隆起的颧骨,布满皱纹的前额、稍鼓的眼珠、尖长的鼻梁和薄而紧闭的嘴唇,这一切细节是画家真挚的感情流露,由于岁月的磨损,老人的脸庞不仅消瘦,还暴起了道道青筋,唯有一对眼睛依然炯炯有神。
丢勒的《母亲》,简单而节奏分明的线条勾勒出母亲肖像的饱经沧桑之感,英国美术史家贡布里希在其著作《艺术的故事》中就着重提到了这件作品,并深入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美的辩证法:一个老态龙钟的妇人何以凭借素描的技法而透露出一股独特的美感。
丢勒的炭笔素描特点是粗犷,简率。
他没有在老人脸上加更多阴影,只在颈项外加重了阴影的色调,使脸形更加突出。
运线的轻重缓急极有分寸,而且比较洗炼,肖像的神态仅仅几笔便跃然于画纸上。
4.通过罗丹的作品《老妓女》说说审丑的力量。
答:作品所表现的是一个年过色衰的老妓女。
面容的憔悴,肌肉的萎缩,皮肤的皱纹,表情的悲哀,都令人感到是一位再丑不过的女人。
然而这件雕塑却比无数美女的雕塑更成功。
有的评论家在《老妓女》面前惊呼:“啊,丑得如此精美!”实际上,罗丹的这件雕塑吸引人之处,是超越外在形态的更加深刻的美学意义:罪恶的社会把一个人的美好的青春和幸福给毁灭了。
正是这种内在蕴含使《老妓女》显得精美,并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动和深刻的美感。
罗丹创造了这样一件艺术品,并不是偶然的,这与他的美学思想密切相关。
他曾说过:“自然中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认为美的更显露出它的‘性格’,因为内在真实在愁苦的病容上,在皱蹙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与残缺上,比在正常健全的相貌上更加明显的呈现出来。
既然只有‘性格’的力量才能造成艺术的美,所以常有这样的事:在自然中越是丑的,在艺术中越是美。
”正是罗丹揭示的这一美学原则,使不少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回避美,而选择了丑这种病态的、贫瘠的形态。
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展览丑,而是期望激起一种持久难忘的、深刻有力的美感。
美术鉴赏与批评考核题
单选题 (共10道题)
1.(3.0分)后印象派画家开启了现代艺术,以下所列是后印象派的画家:D
A、马蒂斯
B、雷诺阿
C、塞尚
D、莫奈
2.(
3.0分)以下以梅花为创作题材,描述不正确的是A
A、郑板桥善长画梅
B、文人画家看中梅花寂寞中自足的气质
C、王冕是画梅专家
D、文人画家看中梅花的“清逸”品性
3.(3.0分)本课中列举19世纪法国画家大卫的名作《拿破仑在书房》说明了:A
A、油画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B、线条在绘画语言中的运用
C、油画的色彩特性
D、大卫对拿破仑崇拜的创作初衷
4.(3.0分)以下对油画描述正确的是 C
A、油画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兴起
B、油画的画面所附着的颜料有较强的水溶性
C、油画是西洋画的主要画种之一
D、凡·艾克兄弟率先在亚麻布上实验油画
5.(3.0分)维米尔的《读信少女》属于以下哪一画种 D
A、宗教画。
1
专业:雕塑姓名:宿兴华学号:12130258贝尔尼尼的《心醉神迷的蒙特瑞萨》有人说伟大的艺术家总有两种结局:一种是古人云“天降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体验人生的种种磨难后终修的正果,成就大业;另一种是天赋异禀,自出生时大脑就被上帝开光,但后来不是“江郎才尽”,就是“天妒英才”早早离世。
像贝尔尼尼这种能被智慧之神和幸运之神同时给一辈子都开外
挂的少之又少,所幸于他出名及早,又总是勤奋努力,70多年的一生佳作无数,罗马简直可以说是贝尔尼尼之城,老城里随便走走逛逛总能碰见你知道或不知道的贝式建筑,还有地铁站就叫贝尔尼尼,我想是罗马永恒之城的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永恒的大师。
贝尔尼尼有一句关于艺术的格言:一个不偶尔破坏规则的,就永远不能超越他。
贝尔尼尼并不盲从于前辈的脚步,他创造力饱满,在雕塑和建筑上成就辉煌,他继承了文艺复兴富于创造力的、勇于进取的传统并将创造艺术史上的又一个辉煌。
有人曾形容伯尼尼切割大理石就像切割奶酪一样,这位17世纪最具盛名的雕刻家是米开朗基罗真正的后继者。
在他灵巧的刻刀下,石头表现成为世界上最柔软的材料,它像众生一样具有了脉搏和生命,像丝绸一样流动,并且似乎轻易就能飞走。
他的雕塑作品看起来是那么的栩栩如生,仿佛他们会在你的耳边低语。
然而在我看来最吸引我的作品是他的《心醉神迷的蒙特瑞萨》,这是一座祭坛雕塑作品,此祭坛中心雕塑高3.6米,雕塑
的主体是一个小爱神和修女圣特瑞萨。
特瑞萨是16世纪时西班牙的一个修女,少年时因患了癫痫,就潜心修炼,事奉上帝。
每当病发时,人就失神落魄,脑际幻觉丛生,出现很多奇迹,清醒时就回忆记录下来,一直流传于民间。
教会便利用她的病态回忆来宣扬宗教的神秘主义,并把这位修女封为圣徒。
贝尔尼尼运用他那熟练的大理石雕凿艺术,把蒙特瑞萨作成在昏迷中祈求爱欲的神姿:她的手脚松垂,身子横卧在云中。
她脸色苍白,嘴角微启,两眼轻合,在朦胧状态中似乎梦见了一个小爱神模样的少年天使在用金箭向她的心口刺来。
这是特瑞萨在她的笔记中的自述。
笔记中还写道:“我感到这支箭头已刺透了我的心。
当他把金箭抽出时,我感到好象在抽我的心那样,这时我感受着一种无限的甜蜜,我很想把这种痛苦永恒地继续下去,”特瑞萨在雕塑家手下成了一个象征性形象。
他刻画出了笔记里所写的那种少女复杂的内心感情。
把神秘的病态变为一个在朦胧意识下女性对爱与欲的痴迷状态。
她的昏迷与神智失控,是少女思春的典型体现。
雕塑家用坚硬的石块表达出女人心灵底蕴,但这一切是在神秘的宗教外衣下伪装了。
这确是一件独特的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的作品。
在意大利,当时禁欲主义的痛苦折磨着无数渴求幸福的少女。
贝尔尼尼洞察到这个“圣女”心灵深处的欲望。
那个象征幸福的小天使以一种优美的舞蹈动作,把箭刺向特瑞萨,他与特瑞萨的仰卧姿态构成了和谐的节奏,即痛苦与幸福即将碰撞、两种感情就要交融前的节奏。
观者
如了解这一点,鉴赏时便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伯尼尼领悟到蒙特瑞萨的笔记中的“刺透了心”的内涵乃是少女渴求爱情的秘密,而根本不存在什么神秘主义。
正是这件作品背后的故事让贝尔尼尼有了特别的感受与创作,或许他的作品并不仅仅是体现在他的造型技艺的高超,而是他对于瞬间人物表情与内心的洞察极其的敏锐和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