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配套]七年级美术上册美术与环境第3课空间的魅力教案1赣美版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空间的魅力1教学目标初步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原理。
2学情分析没有知识体系的支撑,学科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另外初中阶段的学生也开始逐渐重视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没有知识体系支撑的学科,会让学生觉得简单,没意思。
所以,虽然提倡以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为主,但帮助学生建立最基本的知识体系框架,与此并不矛盾,反而是有益的。
3重点难点重点:结合实际认识方形物体透视规律及画法。
难点:熟悉、理解生活中和绘画作品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提高审美能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欣赏视频、导入新课提问:通过观看2012年中国阅兵仪式视频,让同学们说说纵深整齐的队列越往远处感觉怎么样?(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答:近的宽、远的窄;近的大、远的小·····教师总结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导入新课。
并板书课题。
活动2【讲授】赏析图片、讲授新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画面,让学生分析课本左上角四个图形的不同状态,并联系生活中不同物体(如:书本、写字台、房间等等)。
通过师生问答,对照课文阐述,归纳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原理,结合教材图例,阐明知识点。
活动3【讲授】师生合作、释析难点透视现象的概念:物体在空间中近大远小的视觉变化,即透视现象。
1、透视术语:(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2)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
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
(3)主点: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条视中线,与视平线相交的一个点(亦称“心点”)。
(4)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
2、平行透视:方形平面的两对边线,一对平行于画面,另一对垂直于画面,故平行透视又称直角透视。
3、成角透视:方形平面的两对边线,同画面所两个夹角相加为90°角,两角互为余角,故成角透视又称余角透视。
《空间的魅力》说课稿各位老师早上好!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江西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空间的魅力》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四个环节进行。
首先,我对于本课教材,做以下分析:空间的魅力这一课,主要讲的是透视现象,包括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圆面透视。
以及平视,仰视和俯视三种视角下的透视关系。
分为两个课时,我讲的是第一课时。
围绕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这一主线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美来源于生活及学以致用”的基本理念。
本课是学生心理从儿童步入青年,从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重大转折点。
掌握各种透视现象,为以后美术的绘画,写生,创作都起到重要意义,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本节课是本教材学生美术学习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方面:一是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透视”以及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原理。
二是技能目标:能够运用透视知识,表现出空间关系。
三是情感目标:通过对透视现象的理解和表现,获得成就感,提高审美能力和兴趣。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原理。
本节课难点内容是:绘制正方体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图,我确定这个重难点的依据是:透视是一种主观的视角现象,而不是客观实在的,无论物体大小,在人类的眼睛里都存在,只是明显与不明显之分,在一条通天大道上很容易表现,但要在一个小小的正方体表现出来,对于学生来说却十分抽象,加上有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本身较弱,对此不容易理解。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教法的选择,我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也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多媒体图片展示法以及教具演示法,学生课堂练习演示法等。
我采取这些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的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大胆猜测与想象,然后解决问题,从而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初中美术《空间的魅力》优质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从学生喜爱的折纸盒入手,引出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侧重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及圆面透视原理的教学,注意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
本课教材适度规定了透视知识的深度和完整性,意在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美术的相应的造型基础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及圆面透视的原理。
2. 使学生掌握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空间关系的方法。
3. 熟悉理解生活中和绘画作品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提高审美能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原理教学难点: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空间关系教学准备:PPT 魔方彩色卡纸作业纸碳笔课本教学挂图教学方法:讲授示范法讨论法直观教学法教学课时:第一课时(共2 课时)教学过程:1. 导入全班同学运用折纸盒的小游戏进行导入,引出课题《空间的魅力》设计意图:本节课内容较抽象,通过学生动手的方式,让学生更易接受新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用三张不同场景的图片,让学生上台讲演与生活中对比视觉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而引出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板书)。
(教师用线条示范表现空间,学生上台展示线型空间练习)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更好的掌握知识点3. 阐述知识点(1)利用魔方教师做引导,让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平行透视的概念和一个消失点、并联系实际生活。
(2)转变魔方角度让学生小组讨论并总结出成角透视的概念和两个消失点。
并与生活相联系(3)运用不同角度的典型建筑--天坛做对比,让学生总结出圆面透视的概念。
(圆的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题第一课美术星空课型第1课时教学目得1.认知目标: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美术以及美术得门类2.能力目标:感悟美术门类得各种艺术特色,从而培养学生得欣赏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作品欣赏,激发学生得审美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得鉴赏水平教学重点介绍美术得门类教学难点理解美术各门类得艺术特征教学准备课件教科书及相关作品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六年得美术,谁来说说你所了解得美术是怎样得?生:美术就是画画师:其实美术除了绘画,还有雕塑、工艺、建筑、设计、书法等等,现在大家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一课《美术星空》里得知识吧!一、什么是美术美术指运用一定得物质材料在二维或三维得空间里塑造平面或立体得、含有美学价值得视觉形象。
二、美术门类:1.绘画: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得一种艺术形式。
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色彩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得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得艺术形式。
绘画种类繁多,从不同得角度可将它划分为不同得类别。
从地域看,绘画可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从工具材料看,绘画分为油画水彩画中国画版画等师:谁来说说对这些画种得了解呢?提示:中国画:中国画是中华民族创造得传统绘画,凝聚着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得审美精神。
中国画讲究笔墨情趣,强调意境,以笔墨传神达意,是中国画得主要艺术特征之一。
中国画中,“笔”指得是笔法,“墨”指得是墨法。
作画内容丰富。
以水墨为主,故称水墨画为国画,讲究留白,讲究意境,不能满纸都画满,要有一些地方空出来,给观者以想象得空间。
水彩画:几个世纪来,水彩画作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得画种之一,以其画面独特得材质魅力深深吸引了人们,兴盛不衰。
主要以颜色得晕染,水分得控制而突出它得美,相比较水粉画而言,水彩画颜料稀薄,通常画质通透明亮舒服,颜色之间不可互相掩盖。
板书:中国画:讲究水、墨。
水彩画:晕染、水分、通透明亮。
2、雕塑雕塑是用可雕刻和塑造得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感情得一种艺术形式。
七年级空间的魅力,美术与环境,教学设计与反思.doc七年级空间的魅力,美术与环境,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1=1标:1、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原理。
2、掌握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空间关系的方法。
3、熟悉理解生活中和绘呦作品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彖,提高审美能力和学习美术兴趣。
教学重点:1、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原理。
2、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空间关系的方法。
教学难点: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原理的教学。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讲授法、绘画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二课空间的魅力美术与环境从关于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欣赏和师生对话开始,进入到平行透视,成角透视远离的讲授, 然后通过室内外透视写生,让学生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空间关系的方法。
虽然木课基木上是学科知识的教学,但应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单纯传授知识,技能的倾向,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体现课题:“空间的魅力”所表达的含义),并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课时可分为三个教学时段:欣赏相关(如刀里长城)录像片,摄影图片和世界名画,并进行师生对话,谈LI常生活屮常见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
利用正六瓯体,教学辅助图,讲授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原理,让学生从名字绘曲作品中辨识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的区别。
简单介绍的线造型,手绘室内透视图曲法,学生进行练习,观察教室并画岀简单的教室透视图。
第二课时分为3个教学段复习上一课内容和讲评作业,介绍室外透视图两种uni法,即利川玻璃片塁训和透视写生的方法(两种学习方式)。
学生进行练习:选择校园内适当地点观察室外透视情况,旳出两种方式的透视图,作业讲评(可采用学生评议和教师讲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课教学小结。
本课作业要求:作业形式的手绘,线条造型为主,但对使用工具及色彩不宜限制。
作业应表达对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原理的认识,突出对近大远小空间关系感受的表达,不宜过多强调透视线的准确度。
本课教学内容的拓展:为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和想象空间,可在第二课时增加一个教学段,进行与木课内容有关的绘逝作品欣赏;包括:(1)砸面上既有平行透视情况又有成角透视情况的作品;(2)改变透视规则,形成非科学透视空间,从突出思想情感或特殊艺术效果表达的作品。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透视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了解多种空间表达法,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法来表现自然空间。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体验、交流、总结和运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和空间表现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透视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学会运用透视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表现自然界的空间之美。
2学情分析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初中生两极分化已形成,个体差异明显,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
3重点难点如何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表现空间的变化透视的规律、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视角空间提出问题思考: 我们的手能在5秒钟之内变大变小吗? 解释:将手从眼前由近到远移动,就会给人有大小变化。
活动2【讲授】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示图欣赏: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共同探讨空间的魅力出示课题. 示图欣赏:有规律的大小变化构成的三维空间效果空间的魅力----空间的透视透视是一种表现空间深度的简明方法。
两个同样大的物体,处于不同的位置,从透视的角度看就是近处大,远处小。
出示图讲解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活动3【活动】观察实物对书本中的图案认真临摹,注意线条和透视。
2、用徒手画的形式画出校园中的树、楼房,尝试不同的角度。
学生练习,播活动4【练习】动手操作1、对书本中的图案认真临摹,注意线条和透视。
2、用徒手画的形式画出校园中的树、楼房,尝试不同的角度。
学生练习,播放轻音乐,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合作及提出明确的作业要求目的是学科落实新课标的整合,同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而且又为学生创设轻松创作的氛围。
活动5【测试】画一个立方体自评互评和师评,尊重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目的是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及获得成功体验,同时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
第3课《空间的魅力》说课稿说教材:本课内容选自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美术上册《空间的魅力》学习与研究——透视法。
其主要内容是透视知识的学习,写生与表现必备的基础之一。
课本中列举了学生们很熟悉的文具盒,字典等长方体物品,在拍照时用了透视明显的视角,使大家感觉奇怪而熟悉,容易进入观察体会透视表现空间的思维和想象中。
从易到难,课本最后有简单的素描表现方法,这是表达空间的第一步,通过学生练习画正方体,加深对空间的理解,并练习如何观察后表达在画纸上。
说学情: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初中生两极分化已经形成,个体差异明显,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占主体地位,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透视原理,掌握简单的透视表现方法;过程与方法:观察日常的透视规律,演示绘画中透视现象的表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提高审美能力。
说教学重点:重点:透视原理的理解;说教学难点:难点:透视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准备:绘画演示材料,课件说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在我国古代有个著名的诗人叫做苏东坡,他有一首描写庐山的诗句家喻户晓,叫做题西林壁,大家知道吗?和学生简单分析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尤其是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说了一种什么现象,2、在庐山之中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那么要看到庐山的全貌,我们应该离开庐山,到另一座山上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种类似的现象大家有没有体会过?谁来讲一下。
学生用手测量老师的身高,老师由讲台到台下,使学生亲自体会相同的物体远近的视觉变化这种现象大家都很熟悉,请大家看黑板。
讲授新课:一、刚才大家说的这种现象叫做透视现象,是绘画中常用的表现空间的方法,学习绘画,希望同学们学好表现空间的方法,我想找一位同学来说一说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透视现象?二、同学们有没有找到这种变化的规律?我们先来看大家常见的透视现象,课件。
三、可以说,只要我们睁开眼睛,透视现象无处不在,我想大家已经非常熟悉,,那么,我们看到的毕竟是立体的,实在的东西,如何把真实的东西画下来?小练习:根据课件上的“铁路”图片,你能不能在练习本上尝试着画一画?四、看课本,我们先来看看真实物体的立体感受,课本第10页左上角有四个物体,他们都是立方体形状,长,宽,高都相等,那么你们观察一下,他们在课本上有了怎样的变化。
方形平面的两对边线,一对平行于画面,另一对
垂直于画面,故平行透视又可称作直角透视。
如正对
我们眼睛的桌子、房子等。
7、成角透视:方形平面的两对边线,同画面所成两个夹角相加为90度角,两
角互为余角,故成角透视又可称作余角透视。
(教师示范图例)
8、焦点透视:在画面上把视点固定为一点,并且只有一个视向。
散点透视:在画面上存在多个视点或多个视向。
如我国传统山水画常采用散点
透视法。
9、平视、仰视、俯视:
10、视点、主点、视平线、消失点: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透视的基本知识,了解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原理和基本
特征,希望同学们课后多注意观察,画出准确的透视图来。
(四)课堂作业:
在P8有几幅画都很好地利用了透视关系,使画面呈现了纵深感和立体感。
请说说它们各自属于哪一种透视关系。
答案:1、《拖船路的奥秘》属于焦点透视。
2、《德伊尔教堂》属于成角透视。
3、《静物》属于平行透视。
时间年月日单元总5 课时课时课题第三课空间的魅力执教人课型新授。
赣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空间的魅力》评课稿一、前言本评课稿对赣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材中的《空间的魅力》课程进行评析与总结。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二维和三维空间的表现方法以及艺术作品中的空间构成要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材分析1. 课程内容《空间的魅力》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 正方体与立方体的构成与表现 - 透视原理及透视画法 - 空间要素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运用艺术作品中的线条、形状和透视等要素来表现空间的深度和立体感。
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二维和三维空间的特征,懂得使用透视原理表现空间的深度和立体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的兴趣。
•学科能力与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点、线、面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正方体与立方体的构成与表现•透视原理的理解与运用2. 教学难点•透视原理的理解与运用•空间要素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四、课堂教学设计1. 教学准备•教材:赣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空间的魅力》•工具:黑板、彩笔、课件等•材料:素描纸、铅笔、橡皮擦等•图片资料:准备一些有关艺术作品中空间构成的图片资料,以便学生观摩与分析2. 教学过程(1)导入与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些艺术作品中富有立体感的画面,引起学生对空间表现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激发学生对于空间的思考,引导他们观察自身所处的空间并描述其特点。
(2)基础知识讲解•分别介绍点、线、面三个基本概念与特征,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概念来解析和理解不同艺术作品中的空间构成要素。
•通过比较正方体与立方体的特点和构成方式,让学生了解并能够运用它们在艺术作品中表现空间的方法。
(3)透视原理讲解•简单介绍透视原理的基本概念和作用,通过示意图向学生解释透视线、消失点等概念的含义和用途。
课时计划总第(4)课时授课周别(四)课题第二课空间的魅力课型造型·表现教学目的1.初步掌握平行透视和成交透视原理。
2.掌握运用透视知识表现空间关系的方法。
3.熟悉理解生活中和绘画中作品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提高审美能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第一课时:重点学习掌握平行透视的特点第二课时:重点学习掌握成角透视的特点第三课时:运用透视原理表现静物结构教学难点第一节:平行透视的画法第二节:成角透视的画法第三节:运用透视原理写生静物教学准备学生自带小盒子,教师:课件挂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平行透视一、导入:直接导入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课《空间的魅力》设问:什么是空间呢?(展示课件)具有完全的可入性、容纳性、无限性、永恒性。
观察图片,分析透视现象:近处和远处有什么差别?近大远小近实远虚三、寻找生活中的透视现象生活中的图片欣赏,伟大祖国60华诞的图片(激发爱国热情。
)四、观察生活中立方体,上下左右观察面与棱的透视变化。
五、分析平行透视透视变化一个面与画面平行一个面与地面平行与视线方向一致的线条向消失点消失六、演示平行透视的画法(课件)七、归纳总结平行透视特点:一个面与画面平行、一个面与地面平行、有一个消失点八、学生练习画平行透视图。
九、作业点评:课时计划总第(5)课时授课周别(五)课题第二课空间的魅力课型造型·表现教学过程第二节:成角透视的画法1.平行透视的特点?一个面与画面平行、一个面与地面平行、有一个消失点2.成角透视就是景物纵深与视中线成一定角度的透视,景物的纵深因为与视中线不平行而向主点两侧的余点消失。
3. 欣赏生活中的与艺术作品中的透视应用。
4.演示成交透视的作画步骤:5.指导学生练习作业6.学生作业欣赏点评教学反思《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空间生活中造型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地去发现、寻找、理解、表现校园建筑的美感。
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表现能力。
第3课空间的魅力-赣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间表现的概念和基本方法,掌握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化方法;2.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视觉创作。
二、教学内容1.空间表现的概念和基本方法;2.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化方法;3.立体造型的基本技法。
三、教学重点1.掌握平面到立体的转化方法;2.了解立体造型的基本技法;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视觉创作。
四、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2.把握图形和体物之间的关系和比例;3.运用所学技法进行空间表现。
五、教学方法1.观察法;2.比较法;3.实践探究法。
1. 导入老师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感知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平面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2. 讲解(1)空间表现的概念和基本方法空间是物体的三维展现,其表现手法主要包括:透视、投影、色彩、明暗等。
其中透视是表现空间的基本方法,它利用远近的原理,把平面图形有机地转化成立体空间。
投影是表示对象在纸面上的影像,它是透视表现的基础。
色彩、明暗则可营造对象在空间中的立体感。
(2)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化方法平面的物体要想表现立体感,需要通过构造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化。
有两种转化方法:透视和几何方法。
透视法是通过绘制中心透视线、水平线和高度线等线条,体现远近关系,使平面图像具有空间异动的效果;几何法则是依据几何原理运用构三平四、投影相交等技巧将平面转化成立体形象。
(3)立体造型的基本技法常用的立体造型技法主要包括切割法、叠加法、假设法等。
其中切割法是由于正面和侧面纵深不同,故可通过在正面或侧面进行切割而体现出纵深感;叠加法是将多种构件的上面与下面互相重叠,以达到空间效果;假设法是指在设计之初,先预坐立体体算出它的各种比例关系,并使之成为一种预设的基本形状。
3. 实践让学生进行立体造型的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方法,设计创作属于自己的立体图形。
第3课空间的魅力-赣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间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性。
2.能够感知和表现拓展性、深度、高低的构成要素。
3.能够在自己的创作中充分利用空间元素。
二、教学重点
1.空间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
2.拓展性、深度、高低在构成要素中的表现。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范例作品和各种线条图形。
2.学生准备各种绘画工具和绘画材料。
四、教学过程
1.教师先给学生讲解空间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具有三维立体感的艺术作品。
2.教师介绍一些线条的基本概念,如:水平线、垂直线、对角线等。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建筑,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线条图形的表现来描绘出这个建筑。
4.教师再让学生多画几幅建筑物,通过对线条表现方式的变化来表现出空间的拓展性、深度、高低等元素。
5.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创作,利用各种线条来表现出空间的各种元素。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空间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如何通过线条图形的表现方式来表达空间拓展性、深度、高低等元素。
在创作中,我们应充分利用空间元素,来使我们的艺术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空间的魅力》教学设计方案一:一﹑教学目标:1、常见的几何体教材有:锥体﹑球体﹑六棱柱体﹑圆柱体和方体等。
2、能让大家比较容易的掌握最基本的素描造型方法,和初步的掌握素描五大调子﹑形体结构以及透视的变化。
3、几何体一般采用石膏做材料,在质地上比较单纯,也暂时不用考虑固有色对形体明暗的干扰,有利于初学者集中精力学习光对形体的影响,掌握色调的基本规则。
二、教学重点:透视的种类: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散点透视。
三、教学难点:1﹑平行透视:平行透视也叫一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在线某一点消失。
2﹑成角透视:成角透视也叫二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在线某二点消失。
3、应用透视规律画出石膏结构素描。
四、教学过程: A:透视在绘画的特性1﹑近大远小:近大远小是视觉自然现象。
2﹑近实远虚:由于视觉的原因,近处的物体感觉会更清晰,而远处的物体感觉会有些模糊,这一现象在绘画中也经常用来表现物体的纵深感。
B:教师做示范圆柱:1、构图:画圆柱第一步要先画出一个长方形2、明暗交接线3、施加明暗 4﹑调整3、C:圆柱体步骤①圆柱体,我们可以通过长方形作为辅助手段,其形象表现就容易得多了,先画出一个长方形。
(注意:长方形高和宽的比例关系)②在长方形上下两端分别作辅助线,取出圆柱体上下两个面的深度,先在长方形上下两个面上画出透视正方形,作透视圆(注意:圆柱体上下两个面由于透视原因,下面比上面要略宽些,宽窄的大小要随视角的上下位置而定)然后用“切”的方法渐次地把这个方形由方的形态变为圆的形态。
先用短直线逐渐的画出圆形的大体轮廓,再调整成圆形.③在圆柱体上进行结构分析,画出结构线。
用线要注意虚实变化以体现空间感。
画出完整的圆柱体。
五:1、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2、学生之间互评。
3、教师点评。
六:课堂小结方案二: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选自七年级美术上册《空间的魅力》学习与研究——透视法。
其主要内容是:透视知识的学习,写生与表现必备的造型基础之一。
空间的魅力
1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原理。
2学情分析
没有知识体系的支撑,学科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另外初中阶段的学生也开始逐渐重视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没有知识体系支撑的学科,会让学生觉得简单,没意思。
所以,虽然提倡以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为主,但帮助学生建立最基本的知识体系框架,与此并不矛盾,反而是有益的。
3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实际认识方形物体透视规律及画法。
难点:熟悉、理解生活中和绘画作品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提高审美能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欣赏视频、导入新课
提问:通过观看2012年中国阅兵仪式视频,让同学们说说纵深整齐的队列越往远处感觉怎么样?(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生答:近的宽、远的窄;近的大、远的小·····
教师总结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导入新课。
并板书课题。
活动2【讲授】赏析图片、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画面,让学生分析课本左上角四个图形的不同状态,并联系生活中不同物体(如:书本、写字台、房间等等)。
通过师生问答,对照课文阐述,归纳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原理,结合教材图例,阐明知识点。
活动3【讲授】师生合作、释析难点
透视现象的概念:物体在空间中近大远小的视觉变化,即透视现象。
1、透视术语:
(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2)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
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
(3)主点: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条视中线,与视平线相交的一个点(亦称“心点”)。
(4)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
2、平行透视:
方形平面的两对边线,一对平行于画面,另一对垂直于画面,故平行透视又称直角透视。
3、成角透视:
方形平面的两对边线,同画面所两个夹角相加为90°角,两角互为余角,故成角透视又称余角透视。
4、归纳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的区别:
平行透视
正方体的一面与眼睛正对
与画面垂直的线都消失于主点
有一个消失点
成角透视
正方体的一棱与眼睛正对
两直立面上下边线分别消失于余点
有两个消失点
活动4【活动】课堂实践、教师指导
试画出立方体或一本书,感受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
书本摆放参考
教师出示范画,并巡回辅导。
活动5【活动】交流评价、展现自我
通过学生、师生评价,讨论改进方法。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态度、参与意识和热情提高,使学生热爱校园,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
活动6【作业】课堂小结
1、针对学生作业,指出优缺点,总结本课内容,阐述重要知识点。
2、指导学生整理本人学具,注意班内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