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油机示功图信息解释
- 格式:ppt
- 大小:286.56 KB
- 文档页数:29
油井实测⽰功图解释⼤全六、解释抽油机井理论⽰功图A-驴头位于下死点 D点卸载终⽌点 C-驴头位于上死点AB-增载线 CD-卸载线B-吸⼊凡尔打开,游动凡尔关闭点增载终⽌点λ+λ-冲程损失(抽油杆伸长及油管缩短之和)D-固定凡尔关闭,游动凡尔打开点BC-活塞冲程上⾏程线也是最⼤负荷线AD- 下⾏程线也是最⼩负荷线 B1C-光杆冲程OA-抽油杆在液体中重量 AB1-活塞以上液柱重量ABCD-抽油泵所做的功七、实测⽰功图的解释(1)图1为其它因素影响不⼤,深井泵⼯作正常时测得的⽰功图。
这类图形共同特点是和理论⽰功图的差异不⼤,均为⼀近似的平⾏四边形。
(2)图2为供液不⾜的典型⽰功图。
理论根据:活塞下⾏时,由于泵内没有完全充满,游动凡尔打不开,当活塞下⾏撞击到液⾯游动凡尔才打开,光杆突然卸载。
该图的增载线和卸载线相互平⾏。
(3)图3为供液极差的典型⽰功图。
理论根据:活塞⾏⾄接近下死点时,才能接触到液⾯,使光杆卸载,但由于活塞刚接触到液⾯,上冲程⼜开始,液体来不及进⼊活塞以上,所以泵效极低。
(4)图4为⽓体影响的典型⽰功图。
理论根据:在活塞上⾏时,泵内压⼒降低,溶解⽓从⽯油中分离出来,由于⽓体膨胀,给活塞⼀个推动⼒,使增载过程变缓。
当活塞下⾏时,活塞压缩泵内⽓体,使泵内压⼒逐渐增⼤,直到被压缩的⽓体压⼒⼤于活塞以上液柱压⼒时,游动凡尔才能打开。
因此,光杆卸载较正常卸载缓慢。
卸载线成为⼀条弯曲的弧线。
(5)图5为“⽓锁”的典型⽰功图。
所谓“⽓锁”是指⼤量⽓体进⼊泵内后,引起游动凡尔、固定凡尔均失效,活塞只是上下往复压缩⽓体,泵不排液。
(6)图6为游动凡尔漏失的典型⽰功图。
当光杆开始上⾏时,由于游动凡尔漏失泵筒内压⼒升⾼,给活塞⼀个向上的顶托⼒,使光杆负荷不能迅速增加到最⼤理论值,使增载迟缓,增载线是⼀条斜率较⼩的曲线。
卸载线变陡,两上⾓变圆。
(7)图7为游动凡尔失灵,油井不出油的典型⽰功图。
图形呈窄条状,整个图形靠近下负荷线。
1、泵正常工作图像分析:供液充足、泵的沉没度大、泵阀基本不漏失,泵效高,游动阀尔和固定阀尔能够及时开、闭,柱塞能够迅速加载和卸载。
管理措施:此类井供液充足,沉没度大,仍有生产潜力可挖,可以将机抽参数调整到最大,以求得最大产量,发挥井筒应有的产能水平。
2、振动影响图形分析:泵深超过800m时抽油杆会发生有规律的振动,一般不会影响泵效,振动引起悬点载荷叠加在正常工作产生的曲线上,由于抽油杆柱的振动为阻尼振动,所以出现逐渐减弱的波浪线。
管理措施:一般不考虑振动影响,如果冲次加大后,振动幅度变大,就导致功图失真,上下死点有小尾巴出现,泵效低,这时需要对油井进行综合评估,减小冲次建立合理制度。
3、供液不足图形分析:供液不足为油田常见工况,当泵充满系数小于0.6时,可以认为深井泵的工作制度不合理,泵的排出能力大于油层的供液能力,造成沉没度太小,液体充满不了泵筒。
管理措施;主要进行油层改造,改善供液条件,机抽参数,对于泵挂较深井可采取长冲程,小泵径、慢冲次,泵挂相对较浅的井,在井况及抽油设备允许情况下,加深泵挂深度,以求得最大泵效。
4、泵工作正常,油稠时的情况。
图像分析:油稠,使摩擦等附加阻力变大,造成上负荷线偏高,下负荷线偏低,同时,油稠可能使得凡尔开关比6B63常时滞后,凡尔和凡尔座配合不严密,造成较大漏失。
管理措施:对于稠油井,主要对进泵液体降粘,定期地向油田区块注入降粘剂,采取环空加热措施,并采用反馈抽稠泵机抽。
5、油井出砂图形分析:油层出砂,细小的砂粒将随着油流进入泵内,造成活塞在工作筒内遇阻,使活塞在整个行程中增加了一个附加阻力,上冲程时附加阻力使光杆负荷增加,下冲程时,附加阻力使光杆负荷减少,并且由于砂子具有流动性,使其分布在泵筒内各处多少不同,致使光杆负荷在很短时间内发生多次急剧的变化,严重时会造成固定凡尔,活塞卡死,造成油井停产。
管理措施:对出砂油井,一方面应保持油井平稳生产,减少停井次数和时间,放套气也应平稳运行,另一方面采取油层防砂,加筛管,砂锚,对油井经常洗井等措施,延长抽油设备的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