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食品安全犯罪入刑问题研究

【引言第一章】食品安全犯罪概要

【第二章】我国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现状及成因

【第三章】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四章】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的完善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中国食品安全刑法制度构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三、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食品安全犯罪的体系归属不够科学

现行1997 年《刑法》将食品安全犯罪作为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类犯罪的一种。当时的立法背景是,97 年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依据传统观点,尽管食品安全犯罪确实危及到了公众的生命健康,然而,在市场经济的起始阶段,立法者价值取向上更多的倾向于该行为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仍然做出将其归入破坏市场经济类犯罪的体系安排。但高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及其所带来的严重影响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食品安全犯罪的定位问题。食品安全犯罪侵犯的客体既包括国家市场监管制度,也包括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权利,将此两者分清主次是确定食品安全犯罪性质归属的关键。三鹿奶粉、阜

阳毒奶粉事件波及全国,造成婴幼儿发育不良,有的甚至造成终身残疾,给数以百计的婴幼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害,类似这样的食品安全犯罪行为如果认为其所侵害的法益是经济秩序显然不太合理。总结这些事件,对国家市场监管秩序的扰乱已被公众的生命健康权益代替成为食品安全犯罪的主要客体。从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及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对这些事件的反映、应对与案件判决的互动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社会各界关注点首先和最主要的在于犯罪行为对生命健康的损害。

(二)现有食品安全罪名规制的范围过窄

1.主观要件拘泥于故意

根据我国《刑法》,第143、144 条规定的主观罪过形态均是故意,这难以对司法实践做出回应。以2003 年海城市学生豆奶中毒事件为例,法院最终判郝国栋、郝佳乐犯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处徒刑三年、罚金15 万;判郝佳乐犯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处拘役六个月。①事实上该案在质证、因果关系等方面存在诸多法律质疑,在此本文只对该案的主观罪过问题探讨。关于主观罪过争论的焦点是:被告人是基于故意还是过失的主观罪过?

分析案件事实,抗营养因子的检测在当时并没有列入国家食品卫生标准,事实上企业违反使用符合行业标准的灭活工艺的注意义务,造成多人中毒的危害后果的发生,其主观上更符合过失的罪过形式。因此,笔者认为法院的最终判决是值得探讨的。笔者认为这是行为人是否违反注意义务构成过失触犯食品安全罪的问题。

司法实践中存在认定过失犯罪,以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的案例。该罪基本法定刑重于第143 条和第144 条规定的食品安全故意犯罪的基本法定刑。如果辽宁豆奶粉事件适用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基于案情292 人中毒、无其他从轻情节,其无法在“情节较轻”档内量刑,适用第一款在三年至七年有期徒刑之间裁量。

显然,只是就会出现过失行为的刑罚比故意犯罪的刑罚要重的尴尬。这种困境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正确认识食品安全的过失犯罪不仅更有利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规制,也符合罪刑法定主义的法理要求。

2.行为要件方面有疏漏

可食用原料到即成食品的过程有许多环节、工序。在这一动态的链条中,种植、采购一直到运输、销售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此,《食品安全法》力求严密规制范围,对这些环节都有所规定。另外,《食品安全法》对于“食品”的定义除去食品本身,还包括食品生产、种植过程中添加的物质和原料、接触的环境、食品包装材料等所有直接或间接与食品接触的设施等。现行《刑法》只对“生产和销售”环节有规定,而在此之外的运输、加工等程序与环节并未体现,不能与《食品安全法》对应与衔接,更不能与食品安全的犯罪实际适应,使得食品安全在这些领域出现严重违法时不能有刑法可依。

(三)食品安全犯罪刑罚设置不合理

1.罚金刑设置不合理

保障民生是《刑法修正案(八)》的一大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回应了公众保障民生的呼声。罚金刑在我国是既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与其他主刑并科处罚的一种附加刑。为加大《刑法》规制食品安全犯罪的的威慑力,保障民生,《刑法修正案(八)》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规定了并处罚金,并删除了拘役的内容,对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规定了并处罚金,并保留了拘役刑。

笔者认为,拘役刑的设置此差别是考虑到两者危害性的不同。司法实践表明前者造成的而危害更大,拘役刑显得罚不当罪,笔者是赞同在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中删除拘役刑的。在危险食品尚未进入流通领域就被查禁等情况下,由于社会危害性很小并不需要处以较长自由刑等严厉的刑罚。目前,多数国家的《刑法》都将短期自由刑作为一种刑罚选择。不过,法律同时设置了其他替代性的刑罚措施,以尽可能减小短期自由刑弊端的影响。

诸多学者认为短期自由刑是一种弊大于利的刑罚,在轻微的刑事犯罪问题上不必适用自由刑,罚金刑更有独特的价值。针对轻微食品安全犯罪,罚金和拘役都可以产生威慑的效果,考虑到其经济犯罪的属性,适用罚金刑更能针对逐利性。

单位和自然人一样,都有成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的犯罪主体的可能。因此,当单位成为犯罪主体时会涉及到单位犯本罪的处罚问题。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条规定,单位触犯此两罪的,对其实行双罚,既对责任人员判处相应的刑罚,又对单位判处罚金。对此两罪的罚金刑,《刑法修

正案(八)》设置了上不封顶的无限额罚金,这使得法官可以根据案情灵活适用,有较大的裁量权。但是在单位和自然人判处罚金方面,法条忽视了单位犯和自然人犯在犯罪能力,危害后果等方面的不同,适用了统一规定没有对两者区别适用。

2.资格刑缺失

资格刑是以剥夺犯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资格的刑罚。资格刑的效果更多地依靠社会资源来实现,无需国家司法资源的大量投入,与传统的刑罚方法相比,具有经济性和可恢复性等优点,有利于实现特殊预防,并顺应了刑罚轻缓化的趋势,是刑种制度的重要创新。针对本文探讨的食品安全犯罪,笔者所说的资格刑缺失是指剥夺一定时期从事食品经营行业的资格的刑罚。

驱逐出境、剥夺政治权利、剥夺军衔是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资格刑。驱逐出境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剥夺军衔适用于犯罪的军人,只有剥夺政治权利能够适用于实施相应犯罪的我国一般公民,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般公民,参与政治并不是他们的生活的内容与目标。因此,我国以剥夺犯罪人一定期限的政治权利为主要内容的资格刑设置,面对市场经济逐渐深化发展的中国国情,已经显示出力不从心。

首先,剥夺政治权利政治色彩浓厚,不能针对性的规制经济犯罪。探究我国刑法立法历史,考察剥夺政治权利的立法背景得知,剥夺政治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重在强调政治功能。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金融、贸易、医疗保健、交通运输、建筑等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参与其中的诸多主体利用其易获得信息等优势,利

用从业便利获取额外非法利益的情况经常发生,食品行业也不例外。查处这种利用经济犯罪适用剥夺政治权利处罚,不能让行为人感受到刑法的威慑力。因为,在剥夺之前他们并不是靠政治权利获取利益、实现目标;剥夺之后,如果他们愿意,也并不妨碍他们继续实施此前的违法行为,可以说,政治权利在此种情况下可有可无。因此,剥夺政治权利对包括食品安全犯罪在内的经济犯罪难以发挥其惩治与预防犯罪的功能。

其次,缺乏可适用于单位的资格刑。在我国刑法的框架下,单位适用的刑罚只有罚金,以上三种资格刑是根本不适用于单位犯罪的。适用罚金刑对于单位实施经济犯罪是普遍有效的手段,但近年来,单位实施的食品安全犯罪的情况恶化,造成比个人犯罪更广泛的社会危害,罚金刑的设置有待完善以更好地回应单位犯罪的现状,同时,仔细研究设置科学的资格刑规制单位经济犯罪也是大势所趋。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略论食品安全犯罪刑法指导理念的重置.doc

略论食品安全犯罪刑法指导理念的重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食品安全事故的频发,引起社会各界和国家的广泛关注,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出台食品安全法并引入风险刑法的理念,旨在确保食品安全,但修改后的刑法并没有遏制食品安全犯罪的发生。实践证明,要想遏制食品安全犯罪,并不能简单地靠引入风险刑法理念,扩大犯罪圈、加重刑罚就能解决。虽然风险刑法在欧洲大陆的迅猛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但我国有着不同于他国的具体国情,风险刑法难以支撑起食品安全领域的刑事法保护伞,在食品安全犯罪惩治中不能盲目引进,而要更加重视刑法指导理念的发展。 一、现行食品安全犯罪的现状概述 食品安全犯罪是指违反国家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在生产、运输、销售、监管等各环节实施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破坏国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秩序,侵害不特定消费者生命、健康,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在现行刑法中主要由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非法经营罪,食品监管读职罪以及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共同构成惩罚食品安全犯罪的体系,是涉及食品安全犯罪罪名的集合。 食品安全问题由来已久,成为侵扰国民身体健康的大患,如毒奶粉、苏丹红、三聚氰胺、地沟油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危害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国家也对此高度重视,2009年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取代了《食品卫生法》,国务院办公厅更是从2009年起连续六年出台了《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表

明了政府惩治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决心。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发布了《关于依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的通知》,强调保持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又发布通知,要求依法从重处罚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143条由结果犯修改为危险犯,提高了143条和144条的刑罚以及增加食品监管读职罪《刑法修正案(八)》对食品安全犯罪所做出的调整,体现了刑事立法理念与《食品安全法》理念的统一,是对公众要求严惩食品安全犯罪呼声的立法呼应,也是刑法加强对民生保护的体现。其后,最高人民法院又下发了依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及相关职务犯罪的通知,要求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及相关职务犯罪依法严惩,这些规定是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利器。 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学界掀起加大法律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展。自从贝克提出风险社会理论后,风险理论得到广泛的讨论,并对我国的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获得众多专家和学者的认可与支持,其在刑法学界的表现为风险刑法观的引入。风险刑法的主要特征是刑法介入的早期化和法益保护的前置化,将刑法干涉范围扩大,使刑罚的目的从消极的一般预防转变为积极的提前预防。按照风险刑法的理念,将食品安全领域刑法保护提前,增设抽象危险犯,取代传统刑法所强调的具体法益和因果关系理论,以加大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惩罚力度。风险刑法理念迎合了广大民众惩治食品安全犯罪的心理需要,并最终在《刑法修正案》中得到充分的拓展和实践。但其后仍出现了众所周知的甲醛鸭血、病死猪肉、新型地沟油、毒胶囊、塑化剂、人造鱼翅等食品

食品安全的刑法

食品安全的刑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越发频繁,不断增加的进口食品的数量和品种,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进口食品的安全问题。然而,由于我国在进口食品安全规制上的空白,使得在实践运用中存在无法可依的困境,为确保我国进口食品安全,保护我国消费者食品安全消费需求,如何完善我国进口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以及构建科学合理的进口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则成为了我国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食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各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促使国际食品贸易不断深入,这在客观上满足了国内对进口食品的需求,但同时也成为了诱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奶粉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在新西兰涉毒奶粉事件后,我国消费者对奶粉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引起担忧,如何更好的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消费需求,在法律上规制进口食品的安全问题,这对于完善我国进口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尤为必要。 一、进口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食品的进口在我国食品贸易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进口食品无论是从范围和数量上都在逐年增加,相关数据表明,中国市场进口食品

的消费规模正在以每年15%的速度不断增长。在确保我国消费者享受国外进口食品的同时,我国进口食品安全问题也不容乐观。面对形形色色的进口食品,由于消费观念的落后和消费知识的匮乏等原因,消费者往往无法辨别其存在的安全隐患,这严重威胁其人身健康,特别是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在新西兰涉毒奶粉事件之后,对于进口奶粉的安全监管迫在眉睫,加强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有迫切的现实需要。 进口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食品安全的发展,这不仅关乎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是维护整个社会经济稳定的需要。一旦发生进口食品安全问题,食品贸易和贸易环境将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影响整个食品行业的发展。不安全的食品进口到国内,会引起消费者对该类食品的恐慌甚至产生排斥的心理,从而影响该类食品在国内市场的地位,造成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 我国关于进口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少,当发生进口食品安全问题损害消费者人身健康和财产权利时,往往不能有效的寻求法律的援助。因此,加强对进口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有助于从源头杜绝不安全食品进入国内市场,确保从法律层面上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进口食品安全存在的若干问题 尽管我国对于进口食品安全的监管,在监管机构、监管手段和监

2015年食品安全十大典型案例

食品安全十大典型案例 2015年,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广泛收集案件线索,深入开展调查取证,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调配合,依法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了一批涉案金额高,违法性质恶劣,社会影响大的重大案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筛选了食品安全十大典型案例,现公布如下: 案例一浙江温州赖中超卤味烤肉店加工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 2015年7月,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接到群众举报,称对赖中超、蒋成全经营的卤味烤肉店销售的卤肉上瘾,怀疑添加违禁物质。瓯海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联合公安机关对该店进行了突击检查,现场查获混有罂粟粉的调味料20克、罂粟壳350克。经查,赖中超为拉拢回头客,自2014年8月,在加工卤肉时采用将完整罂粟壳放在汤料包里置于卤汤中,或将罂粟壳碾磨成粉末,混入其他香料,直接撒在卤肉上等方式,进行非法添加。根据赖中超供述,执法人员查处了向其销售罂粟壳的仟家味调味品店,以及该店的上线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的淑芳香料商行,共查获罂粟壳19千克。卤味烤肉店经营者赖中超、蒋成全被瓯海区食品药

品监管部门列入2015年第二期瓯海区食品安全黑名单,向社会公示。 依据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第一款的规定,上述人员的行为涉嫌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瓯海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仟家味调味品店和淑芳香料商行的经营者黄剑文、傅莉莉、葛淑芳3人已被人民检察院以贩毒罪提起公诉。 案例二陕西秦晋中医糖尿病研究所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 2015年3月,根据群众举报,陕西省西安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对陕西秦晋中医糖尿病研究所进行现场检查,当场查扣“兴胰粉胶囊?森健降糖冲剂”、“天富生”菊花玉竹片、“天富生”芡实片等多种标注了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可疑产品。经检验,“兴胰粉胶囊?森健降糖冲剂”含有格列本脲和盐酸二甲双胍,属于在食品中违法添加药物成分,涉嫌犯罪,西安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公安机关共同调查。经查,2014年11月以来,犯罪嫌疑人张泽安家族利用陕西秦晋中医糖尿病研究所和其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设的诊所作为掩护,

我国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现状及成因

我国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现状及成因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食品安全犯罪入刑问题研究 【引言第一章】食品安全犯罪概要 【第二章】我国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现状及成因 【第三章】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四章】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的完善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中国食品安全刑法制度构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二、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现状及成因 (一)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现状 大头娃娃、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毒胶囊、福喜肉……公众在无处不在的食品安全问题面前选择愤怒、抨击、希望、麻木、冷漠以致完全丧失信心。以奶粉为例,三聚氰胺事件后,公众对大陆市场上的奶粉不敢信任,无奈通过各种方式选择港澳和海外质量相对可靠地奶粉。基于当地奶粉供求平衡、物价稳定的考虑,香港特区政府在2013 年3 月1 日起实施奶粉限购,违反者将受到最高监禁两年的处罚。大陆消费者通过香港购买放心奶粉的途径被堵死,这一事件归结起来是内地父母对内地市场上的奶粉以及政府监管信用的完全丧失信心,甚至可以说公众购买大陆市场所产食

品迫于无奈,海外产品有价无市,求之不得。总结食品安全事件,笔者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现状有以下特点。 1.犯罪主体复杂化,单位违法犯罪现象增多 有数据显示,尽管个体工商户占食品安全违法犯罪主体的一半以上,但是其所占的比例在近几年有下降的趋势,反而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外商投资公司、国有、集体大企业所占比例都有所不同幅度的提高。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三鹿集团、思念集团、双汇集团、福喜公司等国有、私营、外商投资企业接连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恰似证明了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这些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追逐高额的经济收益,不惜牺牲信誉和形象与小摊贩为伍,罔顾公众健康,生产、销售问题产品,摧毁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信心,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2.犯罪行为技术化、专业化、组织化趋势明显 以“瘦弱精”案件为例,被告人刘襄、奚中杰明共同投资,研制、生产、销售盐酸克伦特罗用于生猪饲养,其中刘襄曾是一家药厂的技术人员,负责研制、生产,奚中杰试用并负责销售,该案中,盐酸克伦特罗的研制、销售不仅体现了犯罪活动的专业性、技术性,而且从加工源头到精猪加工地的完整链条也表明了犯罪行为的组织严密性。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的作案手段日益更新,科学技术和科学原理被用来实施犯罪,危害社会。三聚氰胺增蛋白质、敌敌畏防腐、吊白块增白,苏丹红增色,食品原料的种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食品接触的材料、食品的配方和制作、食品的包装和运送这些过程都

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不足与完善

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不足与完善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食品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如何吃得放心是公众最关心的话题。食品安全事件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成为我国社会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政府工作报告已将“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完善标准”列为重点任务,由此看来,对食品安全的保护应当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机制,寻找有效对策,遏制食品安全问题已刻不容缓。 一、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现实意义 (一)食品安全犯罪威胁大众的健康安全 食品是人类维持生命运行最基本的物质,一旦不安全的食品进入人体,将会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如今,随着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情况越来越严重,暴露出了许多食品安全问题。

(二)食品安全犯罪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食品安全问题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一旦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就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打击消费者信心,使其生活充满了顾虑和担心,从而影响社会的长期稳定运行。对生产环节而言,不法分子处心积虑地将假冒伪劣食品不断投入市场,扰乱市场秩序,必然会影响社会生产的有序运行,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障碍。 (三)食品安全犯罪影响对外贸易,损害国家对外形象 中国作为农产品出口大国,食品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近年来,我国食品问题时有发生,对外贸易受到困扰。出口食品被扣留或退货,不仅给我国带来经济损失,而且损坏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和信誉,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损害国家的竞争力。 二、现行刑法在食品安全保护方面的不足

食品安全案件的认定和侦查

食品安全案件的认定和侦查 【摘要】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食品安全不仅会扰乱市场秩序,更会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何对食品安全案件进行准确的实体认定,提高食品安全案件侦查能力。有效防范和应对食品安全犯罪,是政府部门特别是公安机关要尽快完善和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实体认定以及对食品安全犯罪侦查中的几个要点的探讨能够对该类型案件侦查的侦查人员有所 帮助。 关键词:食品安全犯罪认定侦查对策 引言: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对于吃有着自己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令人心旷神怡的饮食文化众彩纷呈,历史悠久,享誉世界。然而,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犯罪却让这种伟大的饮食文化蒙上一层阴影。“地沟油”“毒豆芽”“毒酸奶”“彩色馒头”“瘦肉精”等等,严重威胁着国人的餐桌安全。让我们以前能够大快朵颐的饮食习惯也变的小心翼翼,胆颤惊心。面对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一,什么是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food safety)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 二,与食品安全案件相关的法律法规 《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三,食品安全犯罪的认定 1、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刑法》第140条。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

从刑法角度谈食品安全的保护

从刑法角度谈食品安全的保护 一、关于食品安全概念的界定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对食品安全的界定是不同的,食品安全的概念也不断被充实、发展,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对食品安全作出如下界定:食品安全指的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存权利,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与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可见,在生产力落后、粮食极端匮乏的年代,食品安全更多的被赋予保障食品数量的使命。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食品安全在卫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文献中提出,食品安全即在生产、加工、储存、分配和制作食品过程中确保食品安全可靠,有益于健康并且适合人们消费的种种必要条件和措施。在当时的环境下,人们认为食品安全就是保证食品达到适合人类食用的卫生标准。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的营养与质量。为此,在1992年的国际营养大会上,食品安全又有了新的内容:在任何时候人人都可以获得的限定,表达了人们对食品安全新的诉求。我国于20XX年2月28日通过的《食品安全法》中用食品安全替代了食品卫生,将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这是我国从法律角度对食品安全下的定义,虽不能完全涵盖食品安全的内容,但它反映出法律对人们生命健康权益的保护。纵观食品安全概念的发展历程,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及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笔者认为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富含的营养全面合理,能够满足人们对食品的数量、卫生和质量需求,不会对人体造成现实的或潜在的危害,能够维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所应具备的标准。具体而言就是,在数量方面,食品能够满足人们购买的欲望和能力;在质量方面,食品符合卫生安全、质量达标、营养全面的标准。因此,食品安全包含了食品数量、食品卫生、食品质量和食品营养四方面的要素,它们是食品安全不可或缺的内容,四者之间相互,共同组成了食品安全的完整概念。 二、我国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现状 (一)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 20XX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相应的《食品卫生法》失效,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失去了部门法依据。20XX 年2月25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将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修正为:生产、销

国内外关于食品安全犯罪的处罚情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b10296781.html, 国内外关于食品安全犯罪的处罚情况 作者:肖明 来源:《中国防伪报道》2015年第06期 新法增行政拘留处罚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指出,新食品安全法体现严惩重处原则,强化了食品安全刑事责任的追究。新修定的食品安全法增加了行政拘留的处罚,因为发现有些违法者往往不怕罚,但是怕关,怕抓人。 滕佳材介绍,修改后的食品安全法对违法行为的查处上做了较大改革,首先要求执法部门判断违法行为是不是构成刑事犯罪,如果构成犯罪,就直接由公安部门进行侦查,追究刑事责任。如果不构成刑事犯罪的话,才由行政执法部门进行行政处罚。 新法还提出,对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管理工作。此外,针对有些违法者“怕关不怕罚”的情况,新法对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经营病死畜禽、违法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等屡禁不止的严重违法行为,增加了行政拘留的处罚。 食品安全法相关条文 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十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并可以由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或者经营上述食品; 二、生产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三、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或者生产经营其制品; 四、经营未按规定进行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生产经营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五、生产经营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六、生产经营添加药品的食品。

论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

论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 摘要 食品是人民用来维持生命的物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但是食品安全问题频频的被曝光,引起了人们的惊慌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食品安全犯罪的危害是非常的巨大的,不法分子通过制造伪劣的食品在市场上进行销售来获取暴利,这样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食品市场经济的秩序,通过这些食品在市场上进行销售严重的影响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给我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会影响我国人民的人心,造成全国人民的恐慌,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社会和谐社会的发展的进程。其次,通过我国制定相关的刑法,能够更好的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行为,刑法具有强制性以及严厉性,刑法对于犯罪者的惩罚的力度是非常的大的,不仅仅是对违法者进行相关的罚款以及停业等处罚,还对于食品安全犯法者根据食品安全的问题的大小剥夺政治权利甚至是生命权利进行剥夺,只有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食品安全,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者,做到有法可依,严格的对于食品安全违法者进行严厉的处理,更好的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的安全。针对于此对于本文的研究是非常有一定的现实的意义的,希望本文的研究的结果能够对于刑法对于食品安全的保护有一定的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监管 论文类型:理论研究 I

目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1.2.1理论意义 (1) 1.2.2现实意义 (1) 2食品安全相关概念 (3) 2.1食品安全的概念 (3) 2.2食品安全的特征 (3) 2.3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概念及意义 (4) 3我国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现状 (5) 3.1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5) 3.1.1本罪的犯罪构成 (5) 3.1.2本罪在适用中的疑难问题 (5) 3.2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 (6) 3.3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罪 (6) 3.3.1本罪的立法背景和理论基础 (6) 3.3.2本罪的犯罪构成 (7) 3.3.3本罪在适用中的疑难问题 (7) 4我国食品安全刑法保护存在的问题 (7) 4.1立法理念上的不适应 (7) 4.2立法实践上的缺陷 (8) 4.3刑法规制的范围较窄 (8) 4.4现行刑法对食品安全犯罪定位不准确 (9) 5完善我国食品安全刑法保护建议 (9) 5.1确立现代食品安全刑事立法理念 (9) 5.2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具体措施 (9) 5.3增设食品安全过失犯罪 (10) I

论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

四川大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网络 教育) 本科生(业余)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 办学学院四川大学 校外学习中心奥鹏学习中心 专业法学 年级 1703 指导教师梁琼芳 学生姓名何思 学号 aDB117k2045 年月日

论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 专业:法学 学生:何思指导教师:梁琼芳 摘要 食品是人民用来维持生命的物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但是食品安全问题频频的被曝光,引起了人们的惊慌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食品安全犯罪的危害是非常的巨大的,不法分子通过制造伪劣的食品在市场上进行销售来获取暴利,这样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食品市场经济的秩序,通过这些食品在市场上进行销售严重的影响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给我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会影响我国人民的人心,造成全国人民的恐慌,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社会和谐社会的发展的进程。其次,通过我国制定相关的刑法,能够更好的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行为,刑法具有强制性以及严厉性,刑法对于犯罪者的惩罚的力度是非常的大的,不仅仅是对违法者进行相关的罚款以及停业等处罚,还对于食品安全犯法者根据食品安全的问题的大小剥夺政治权利甚至是生命权利进行剥夺,只有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食品安全,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者,做到有法可依,严格的对于食品安全违法者进行严厉的处理,更好的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的安全。针对于此对于本文的研究是非常有一定的现实的意义的,希望本文的研究的结果能够对于刑法对于食品安全的保护有一定的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监管

On criminal law protection of food safety Major:A law Student: Hesi Supervisor:Liangqiongfang Abstract Food is the material that people use to maintain life, and it is the material that people rely on for survival. However, the frequent exposure of food safety problems has caused people's panic and affected the stability of social order. The dangers of food safety crime is very huge, criminals by shoddy food for sale in the market to obtain huge profits, such a serious affected the food order of market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rough these food for sale in the market seriously affected the people's life safety and health in our country, caused a great loss to our country's economy, food safety problems are exposed affects the hearts of our people, lead to the national people's panic, seriously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n our country. Second, through the related criminal law in our country, to better impact food safety crime, the criminal law are mandatory and severity, the criminal law for the perpetrators of the magnitude of the punishment is very big, is not only the offender related fines and penalties such as closed also for food safety offenders deprived of political rights according to the size of the food safety problem and even deprived of right to life, only in this way can effectively guarantee the food safety, only in this way can better against food safety violators, legal, strict harsh treatment for food safety violators, Better guarantee people's health and life safety. In view of this,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this paper. It is hoped tha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food safety by criminal law. Key words: Food safety; The criminal law; Protection; regulatory

工作总结: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的三个特点

工作总结: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的三个特点 一、案件特点 (一)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犯罪行为以销售壮阳保健品为主。除201X 年的一例案件为生产销售假羊肉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以外,其余案件全部为生产销售含有有毒、有害成分的壮阳保健食品。由于我国对壮阳类产品的类型和生产厂家有严格限制,造成一大批小作坊制作的壮阳类保健食品横行市场。此类产品市场需求量多,利润空间大,二至三元钱进价的商品能卖到十几元甚至几十元。顾客往往羞于到正规医院就诊或购买,选择在街边小店购买,犯罪嫌疑人正是利用被害人的这种心理状态,为经济谋求利益铤而走险。 (二)通过实体店贩卖壮阳类保健食品的作案地点多为出租房或小型商店、成人用品店。在朝阳检察院办理的销售有毒、有害壮阳类保健食品案件中,作案地点均为犯罪嫌疑人经营的成人保健品店或生活超市内,涉案物品数量少,与其他正常经营的商品摆在一起掩人耳目,具有迷惑性。这些场所多由个人经营,不具有营业执照,有需求才进货并迅速处理,被查处时存货仅为十几盒甚至几盒。同时,我区出现了部分拥有营业执照的大药房从保健用品市场批发壮阳类保健食品的现象,此类商家以合法形式掩盖犯罪行为,利用消费者对我国批准生产的壮阳类产品的不了解和对大药房等正规销售地点的信任,销售,谋取非法利益。 (三)壮阳类保健产品的主要来源较为集中。一是游商上门送货,这些保健品多来源不明,供货商与进货商均不留联系方式,采取定时送货的方式;二是店

主从朝阳区十里河保健品批发市场进货,进货方明知此类保健产品非正规厂家生产,但放任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三是来自各地产品交易会。如李某销售有毒、有害食品一案中,其有毒、有害壮阳保健品均自杭州产品交易会购进,涉及19个品种、101盒。 二、暴露出的问题 (一)法律规定相对机械,实践中存在漏洞。《食品安全法》及《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案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明确了食品安全标准。但是由于食品的多样性与致害病菌的变异性,上述法规只能作为泛性条款与兜底条款,必须依靠各项安全标准及质量鉴定报告方可发挥作用。而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质量鉴定机制均不完备,致使司法监督在食品安全保障之路上步履蹒跚。如生猪羊牛肉属于二次加工才能食用的食品(即煮熟),相关机构因国家对生肉无规定的标准均表示无法进行鉴定,使得案件无法取得应有的证据,无法建立有效的证据链,案件不了了之。 (二)执法机关食品安全监督侦查制度不规范,“行刑衔接”机制运行不畅。基于食品不稳定性、易变异性的特点,离开第一现场后证据难以再行补足,及时扣押及送检是鉴定结论真实有效的重要保证。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与食品鉴定部门在鉴定上衔接不畅,配合力度不足,接收鉴定食品的程序复杂,导致扣押的检材不全或无法及时送检,使得出具的鉴定结论缺乏应有的司法意义,阻滞了案件的司法进程。此类现象集中出现在我区公安机关刑事专项行动办案过程中,。刑事专项活动在集中打击犯罪活动中成效明显,但本身带有应急性、运动型的特点,同时部分人员证据意识、程序意识薄弱,对涉案物品查封、扣押、送检、保

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探析

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探析 [摘要]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加强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有着重大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刑法保护存在一些不足:食品安全罪名涵盖范围小;犯罪归属方面存在缺陷;定罪标准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罚金刑的处罚力度不够等。完善食品安全刑法保护体系应从食品安全犯罪罪名的完善、食品安全犯罪归属的完善、食品安全犯罪法定刑的完善、修改罚金数额,加大处罚力度等几方面着手。完善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对改变我国令人堪忧的食品安全现状,对食品安全犯罪进行严格p 一、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现实意义 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食品安全犯罪”,指行为人在食品生产经营或者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活动中,违反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致使公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遭受危险或者侵害,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以刑法手段保护食品安全,体现了国家严肃、审慎的态度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加强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食品安全犯罪威胁大众的健康安全 食品是人类维持生命运行最基本的物质,一旦不安全的食品进入人体,将会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如今,随着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情况越来越严重,暴露出了许多食品安全问题。 (二)食品安全犯罪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食品安全问题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一旦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就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打击消费者信心,使其生活充满了顾虑和担心,从而影响社会的长期稳定运行。对生产环节而言,不法分子处心积虑地将假冒伪劣食品不断投入市场,扰乱市场秩序,必然会影响社会生产的有序运行,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障碍。 (三)食品安全犯罪影响对外贸易,损害国家对外形象 中国作为农产品出口大国,食品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近年来,我国食品问题时有发生,对外贸易受到困扰。出口食品被扣留或退货,不仅给我国带来经济损失,而且损坏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和信誉,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损害国家的竞争力。受水产品药物滞留、三鹿问题奶粉等事件的影响,全球多个国家对中国出口食品,产生质疑和抵触:美国、韩国禁止我国多种水海产品入境;意大利宣布对中国入境物品,尤其是含蛋白质的食品加强检查,并要求对所有进口食品提供不含中国牛奶成分的证明。 由此可见,如改变现状,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发展,重新恢复良好信誉,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采取各种强而有力的措施治理食品安全问题。中国作为法治

2021年《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知识考试卷及答案

2021年《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知识考试卷及答案 (一)判断题 2、《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结合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的特点,从伤害、残疾程度以及器官组织损伤导致的功能障碍等方面对“人身危害后果”这一加重结果要件规定了多重认定标准。(√)P131 3、《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刑法规定的“生产、销售”细化为“加工、销售、运输、贮存”等环节,以此实现对食品加工、流通等整个链条的全程覆盖。(√)P131 4、利用“地沟油”加工食用油是“反向添加”行为,属于《刑法》规定的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行为。(×)P131 5、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定罪处罚。(×)P131 (二)单选题 1、《刑法》中规定的“食品”除加工食品之外,还包括( A )。P131

A、食用农产品 B、畜、禽 C、农产品 D、水产品 2、违反食品安全标准,超限量或者超范围滥用食品添加剂,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以( C )定罪处罚。P131 A、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B、非法经营罪 C、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 D、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3、某厂家在其减肥保健食品中添加副作用危害严重的“西布曲明”等药物成分,该行为应以( B )定罪处罚。P131 A、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B、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C、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 D、非法经营罪 4、私设生猪屠宰厂(场),从事生猪屠宰、销售等经营活动,依照刑法第225条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同时又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其他犯罪的,( D )。P132 A、数罪并罚 B、任选其中一罪处罚 C、依照处罚较轻的规定定罪处罚 D、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食品安全刑法规制的必要性

浅议食品安全刑法规制的必要性 【摘要】“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关系到每个食品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严峻,大量的不安全食品严重威胁着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是现今对公共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特别是在全球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的形势下,从刑法角度加强对食品安全的规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食品安全;刑法规制;必要性 一、从食品安全的现状看加强刑法规制的必要性 (一)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的健康。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食品生产加工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各种食品日益丰富。然而,在我国食品工业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掺杂掺假、滥用食品添加剂、用工业原料和病死畜禽肉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猖獗,使得我国食品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不安全食品严重威胁着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加强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制有迫切的现实需要。 (二)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食品安全不仅关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影响到个人和国家的发展,忽视食品安全会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加强刑法的强力干预是人们正常的心理需要。食品安全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需要法律包括刑法及时介入,否则将造成人们对法律和国家公权力的信任危机,进而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制约我国对外贸易。食品安全不仅关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农产品出口大国,食品的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由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发生,对外贸易遭到了严重的困扰。我国食品被进口国拒绝、扣留、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事件时有发生。出口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不仅使我国失去了良好的质量信誉,也给我国的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可见,我国要想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食品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治理食品安全问题,以法律(包括刑法)手段治理是首选。 (四)食品安全刑法规制也是顺应国际趋势的需要。目前,在任何国家食品安全都是一个共同关注的主题。随着食品生产的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以及化学品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其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是否完善,都存在着随时爆发食品安全问题的风险。因此,世界各国都在下大力气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法律保障(包括刑法)。 二、从食品安全的自身属性看加强刑法规制的必要性

食品安全十大典型案例

食品安全十大典型案例2015年,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广泛收集案件线索,深入开展调查取证,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调配合,依法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了一批涉案金额高,违法性质恶劣,社会影响大的重大案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筛选了食品安全十大典型案例,现公布如下: 案例一浙江温州赖中超卤味烤肉店加工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 2015年7月,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接到群众举报,称对赖中超、蒋成全经营的卤味烤肉店销售的卤肉上瘾,怀疑添加违禁物质。瓯海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联合公安机关对该店进行了突击检查,现场查获混有罂粟粉的调味料20克、罂粟壳350克。经查,赖中超为拉拢回头客,自2014年8月,在加工卤肉时采用将完整罂粟壳放在汤料包里置于卤汤中,或将罂粟壳碾磨成粉末,混入其他香料,直接撒在卤肉上等方式,进行非法添加。根据赖中超供述,执法人员查处了向其销售罂粟壳的仟家味调味品店,以及该店的上线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的淑芳香料商行,共查获罂粟壳19千克。卤味烤肉店经营者赖中超、蒋成全被瓯海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列入2015年第二期瓯海区食品安全黑名单,向社会公示。

依据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第一款的规定,上述人员的行为涉嫌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瓯海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仟家味调味品店和淑芳香料商行的经营者黄剑文、傅莉莉、葛淑芳3人已被人民检察院以贩毒罪提起公诉。 案例二陕西秦晋中医糖尿病研究所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 2015年3月,根据群众举报,陕西省西安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对陕西秦晋中医糖尿病研究所进行现场检查,当场查扣“兴胰粉胶囊?森健降糖冲剂”、“天富生”菊花玉竹片、“天富生”芡实片等多种标注了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可疑产品。经检验,“兴胰粉胶囊?森健降糖冲剂”含有格列本脲和盐酸二甲双胍,属于在食品中违法添加药物成分,涉嫌犯罪,西安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公安机关共同调查。经查,2014年11月以来,犯罪嫌疑人张泽安家族利用陕西秦晋中医糖尿病研究所和其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设的诊所作为掩护,以看病开处方的形式,销售其违法生产的森健降糖冲剂等10种假冒保健食品。这些产品均标注虚假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在11批次产品中检出化学物质格列本脲、盐酸二甲双胍等药物成分。此案共查获上述假冒保健食品35000余瓶,涉案

浅析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

浅析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 [论文摘要]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可见食品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其不仅关系到人民的安居乐业,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从世界范围来看,每年都会有上百万的民众因为食品的安全问题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这一事实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食品安全保护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在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下,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犯罪行为比较恶劣,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在这一严峻形式下,我国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完善食品安全刑法条例,确保人民的人身安全。文章结合当前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现状,探索如何有效地对相关刑法保护进行完善。 [论文关键词]食品安全刑法保护完善措施 食品质量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为了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近年来,国内媒体对一些食品安全质量问题事件进行曝光,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将食品安全上升到法律层面,并在打击伪劣食品方面收效显著。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在执行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重点探索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 一、食品安全概述 从法律层面上讲,食品安全主要是指:食品在制作和销售过程中,必须符合国家法定标准,并且,食品中禁止含有对使用者可能造成损害的有毒或者有害成分;食品安全领域并不仅仅局限于生产以及销售环节,还包括原材料的种植以及加工和运输等流程。由此可见,在法律层面上,食品安全的定义偏重于对食品可能带来的危害的监管,并且,执法人员的监管工作是动态进行的。 二、国内食品安全刑法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理念缺乏适应性 这种不适应主要体现在:无法同风险社会的背景以及公民期望相适应。首先,目前的立法意识与风险社会背景之间缺乏适应性。近年来,“风险社会理论”已经受到了世界范围内法学界的广泛关注。该理论指出: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孕育了更多的潜伏性危险,例如核辐射等。这些危险一旦爆发,将会为全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在这一背景下,刑法的功能理应从“对伤害结果进行惩罚”转向“控制风险的发生”。然而,国内的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出发点仍然是“危害行为”,而对“潜在危险”有所忽视。 另外,当前的立法理念同民众的安全意识未能有效匹配。面对风险社会当中的“风云变幻”,民众的安全意识逐渐增强,甚至将其视为“高于一切”。因此,公众非常希望食品安全刑法保护能将对公民安全造成影响的“违法行为”做到“零容忍”,进而有效地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然而,现阶段的食品安全刑法保护多数是采取“事后惩处”,并没有真正地从食品的安全防范入手,从而致使各类食品安

浅论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中的缺陷及完善

浅论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中的缺陷及完善 发表时间:2011-05-09T10:32:05.987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3月上作者:陈鹏飞 [导读]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陈鹏飞 (郑州大学法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3-0000-01 摘要:食品安全关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国近年来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使得以法律手段保护食品安全成为必需。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凸显,违法犯罪频发,现行刑法规制力不从心。刑法学界对食品安全犯罪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国外食品安全犯罪刑事法网严密,科刑趋重。我国现行刑法对食品安全犯罪的规制存在诸多缺陷。 关键词: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缺陷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取得巨大成功,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中国社会的普遍关注。过去几年来,中国各种食品安全事件屡屡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凸现。如何维护食品安全,中国政府相关部门从理论到政策,从立法到司法,从体制到行政,都在不断地摸索。 一、我国危害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人类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因此,一贯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一些不法之徒受利益的驱动,冒天下之大不韪,置人民的生命健康于不顾,制假、售假,坑害群众。一段时期以来,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福寿螺、苏丹红、毒火腿、瘦肉精、毛发酱油、黑心月饼……,直至2011年3月份曝光的双汇“瘦肉精事件”,一起起怵目惊心,轻者致病,重者要命。国人为之惊恐、为之愤怒。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加快食品安全立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国现阶段的食品安全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食品安全犯罪问题逐渐突出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上半年发布的《2006年31个城市食品放心工程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消费者对食品市场安全状况感到不放心。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病例数约为2万至4万人,事实上,专家估计的这个数字还不到实际发生人数的1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食物中毒人数至少在20万至40万人左右。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 (二)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社会危害性加大 源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质检部门共立案查处食品违法案件4.9万件,查获假冒伪劣食品货值金额4.5亿元人民币。而添加三聚氰胺奶粉一案,涉及知名企业之多,更是为我国历史上所少见。 生产、销售不安全食品的品种增多,规模更大。几乎所有品种的食品都有不能确保安全的“山寨”版本诞生。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出现了专门生产不安全食品的“专业乡”和“专业村”。例如,浙江金华加了敌敌畏的火腿,浙江温州染色剂染红的乡巴佬卤鸡腿等。 食品安全犯罪手段隐蔽狡诈,真假难辨。有些不法分子受到打击之后,并未因此停止作案,而是变换手段,以更秘密的方式进行违法犯罪活动。食品安全犯罪活动十分猖獗,并呈现出由分散的、个别的作案向集团化、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个别地方还出现了产供销一条龙配套的专业户,其危害后果越来越严重。 (三)由于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犯罪分子逃脱刑法处罚 在查处食品安全犯罪的执法过程中,不易收集到相关证据或由于其他原因,往往只给行为人以行政处罚,而不会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程序与司法程序之间出现断层,无法实现有效衔接,现实中很多案件的处理结果是只罚无刑。例如,2006年,工商部门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件6.8万件,而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只有48件。 二、我国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存在的缺陷 有学者把我国刑法典中关于食品安全犯罪的规定分为直接条款和间接条款。直接规定食品安全犯罪的条款即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间接条款包括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等。以上条款共同构成了当前我国刑事法律中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的整体。但是,我国刑法中关于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定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犯罪分类的缺陷 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中的两个罪名,处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这一章中。笔者认为有待商榷。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侵犯的客体都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对食品卫生的管理制度和不特定多数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既然两种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因而就有进一步区分的必要,因为主要客体决定犯罪的性质,从而也决定两罪在刑法分则中的归属。究竟哪一个才是主要客体呢?根据犯罪客体理论,所谓主要客体,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侵害的复杂客体中程度较严重的刑法予以重点保护的社会关系。刑法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精神在于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不特定多数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才是食品安全犯罪的主要客体。 (二)刑罚设置的不足 刑法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即是犯罪和刑罚,犯罪是前提,刑罚是后果。刑法如果只规定犯罪,不规定刑罚,就不成其为刑法,也无法实现其任务。与西方法治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刑法比较注重自由刑、生命刑的使用,重刑色彩相对浓厚。笔者认为,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犯罪的刑罚设置与其经济犯罪的本质及社会危害性相比显得不够平衡。 1.罚金处治不够得当 众所周知,物质需要的满足有赖于金钱的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罚金刑是通过剥夺某人的物,来攻击其人,因此,罚金刑是人格型的刑罚。即使不像自由刑那样明显,但在一定限度内仍能收到教育效果。对食品安全犯罪而言,适用罚金刑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