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列《安魂曲》的结构特点与艺术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4.06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安魂曲》是一种重要的合唱音乐作品体裁,在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许多作曲家创作过这种类型的作品,这些《安魂曲》从结构与内容上来说,基本大同小异,尤其是在浪漫主义时期结束之前,首先唱词大多取自于宗教仪式弥撒的经文,用拉丁文演唱(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除外),段落结构也都基本相同,其次所表现的情感具有显著的宗教气息与宿命特征。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福列创作的《安魂曲》却是例外,在段落结构上,福列的这部作品短小精悍,一反浪漫主义时期追求宏大、戏剧化表现的叙事性结构,这和福列对《安魂曲》的理解,延伸到作者对死亡的理解都是与众不同的,本文介绍了传统《安魂曲》的结构特点,同时又分析了福列创作的《安魂曲》与传统的安魂曲在结构上的异同,从而引申出福列在对内容结构进行删减的最终用意在哪里?同时对福列的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了简要的探究。

关键词:安魂曲弥撒福列经文

一、《安魂曲》(requiem)的由来与结构

安魂曲(requiem mass)是天主教会中一种重要的弥撒,其意是教会为追悼亡者的弥撒,也称为“黑弥撒”,这是因为主持仪式的教士在举行弥撒时,经常身穿黑色的服装而得名。

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表明第一个创作《安魂曲》的作曲家是谁,但最早保存下来的《安魂曲》产生在13世纪,由佛莱芒作曲家约翰内斯·奥克冈写成,而16世纪至今约有几百首《安魂曲》被保存了下来,我们知道在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作曲家已经开始创作《安魂弥撒》比如拉索、比如帕莱斯特里纳和维多利亚等,帕莱斯特里纳在1591创作的《死者弥撒》(missa pro defunctis)其实就是安魂曲。由于后来的巴赫,海顿等不是天主教徒,因此鲜有创作安魂曲。随后的莫扎特、罗西尼、柏辽兹、威尔第、勃拉姆斯、福列、普朗克等人都创作过经典的《安魂弥撒曲》,其中以莫扎特、威尔第、福列三人创作的《安魂曲》最为知名,并称为史上三大安魂曲。

西方音乐史中那些创作过《安魂曲》的作曲家们,几乎没有将些经文全部谱曲的,他们会根据个人喜好来对其中的章节进行筛选,由作曲家对经文的选择也可以看出各个作曲家对安魂弥撒理解上的差异,其中特别是继抒咏中的末日经(dies irae),由于经文相当长,又可分为许多小的段落,这也是大多数作曲家在创作《安魂曲》中最重视的一段,是体现作曲家风格特征的最重要的一段。

例如莫扎特就将这段经文分成以下六段:

1.震怒之日(dies irae)

2.奇妙的号角(tuba mirum)

3.威严的君王(rex tremendae)

4.仁慈耶穌(recordare jesus)

5.审判(condutatis)

6.眼泪(lacrymosa)。

莫扎特将这六首乐曲做了不同的安排,无论是和声、曲调还是织体手法都深具艺术感染力,成为了莫扎特的《安魂曲》最为精彩的部分,其中第六首<眼泪&(lacrymosa)便是莫扎特的绝笔,他只写到了第九小节,余下是他的学生舒斯迈尔续写的。

在西方音乐史的长河中,《安魂曲》作为极为重要的一种合唱音乐体裁,一直有着独特的地位,它的宗教气息和宿命特征,一直是《安魂曲》的烙印,由于合唱音乐是音乐和文学(诗歌)的结合,经过发展,也形成了声乐和器乐的结合,这种形式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适合表现诗的意境和哲理性的思想内涵。随着历史的变迁,《安魂曲》也逐渐的脱离了宗教的轨道,突破了原有的经文基础,作为一种单纯的世俗合唱音乐体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例如戴留斯的《安魂曲》的歌词实际上是西蒙的一首诗,英国作曲家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是把拉丁经文与关于一战的诗歌结合到一起,而近代的美国作曲家伯恩斯坦,在创作的《安魂曲》中甚至融进了舞曲、布鲁斯和外国民歌,更有爵士和摇滚音乐的元素,这种“大杂烩”,造成了石破天惊的戏剧性效果。

无论怎样,其实在《安魂曲》中真正震撼人心的,也许并不是宿命的神的力量,而是音乐中人性化的情感,是音乐本身内在的魅力,是世间最美最动人的声音—人声。

二、福列《安魂曲》的结构布局特点解析

西方音乐史中大多数安魂曲都是取材于宗教内容,这使得音乐史中的多数安魂曲的结构都大致相当,莫扎特与威尔第的安魂曲,结构较为庞大,具有较强的叙事性与交响性,音乐风格充满了戏剧化的表现特征,这在威尔第创作的《安魂曲》里面尤为明显。

两位伟大的作曲家几乎不约而同选择用审判经(dies irae)来突出自己创作的风格特征,在这一章节中,无论速度、和声、织体、配器等两位作曲家均彰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特点,莫扎特的精巧细致、庄严神圣,威尔第则让这部分充满了戏剧化的冲突,其实几乎所有的安魂曲,作曲家都会在这部分极具渲染之能事,来体现强烈的个人印记,审判经中大篇的经文与冗长的结构也给作曲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而恰恰是福列,在创作中却选择了放弃《审判经》(dies irae)的写作,这使得福列的这部《安魂曲》结构简明、精致,在音乐上几乎没有任何大开大阖的戏剧化冲突,但这并不影响福列创作的这部《安魂曲》的艺术价值,恰恰相反,去掉了审判经使得福列的创作印记更加突出,由于整部作品没有审判经的那种激烈的、极具情绪化的音乐表述,使得整个作品唯美飘逸,真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