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 格式:doc
- 大小:115.50 KB
- 文档页数:11
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说起中文提要:在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甚嚣尘上的今天,毫无疑问,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在很大程度上关乎着人类未来的福祉和命运。
因此,气候变化问题本应是最能体现全球概念的“全球化议题”。
虽然为了人类的未来,主权国需要作出不同妥协甚至牺牲,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但是从冗长的会议时间、争论不休的会议现场以及最后艰难达成的协议可以看出,这次大会更是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各国势力竞相显示姿态的“国际舞台”。
北方国家与南方国家在“气候政治的战场”上的博弈远没有因为会议的落幕而结束。
事实上,无论这次会议的结果如何,整个博弈的过程蕴涵着今后较长时期内南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路径。
当气候变化问题从一个“科学问题”演变为“政治问题”时,其背后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在发展问题上的角力,是发展中国家在打破国际旧经济秩序道路上的新挑战。
虽然在哥本哈根这一回合的博弈中,最后得到的是一个“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意愿声明,但还是可以说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艰难中前行。
在这场没有结束的博弈中,无论是南北对话还是南南合作,如果都一味强调各自的国家利益和国家立场,那么,各国就会为了实现本国利益而置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于不顾,将出现的是“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而全球化本身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影响就是对国家主权的挑战。
关键词:气候政治南北关系南南关系对话合作全球化一、引言2009年的冬天,一场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气候谈判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上演。
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型会议齐聚了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多达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见证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针锋相对的激烈斗争,以及最后阶段《哥本哈根协议》艰难出炉的过程。
在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甚嚣尘上的今天,毫无疑问,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关乎着人类未来的福祉和命运。
因此,气候变化问题本应是最能体现全球概念的“全球化议题”。
3李海东,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北京100037)。
奥巴马政府的气候变化政策与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李海东摘 要 从复兴经济、保证安全、维护世界领导地位出发,奥巴马政府对气候变化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为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做了相当长时间的准备和协调工作。
由于在制订气候变化协议立场及减排指标方面,美国与欧盟及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差距较大,哥本哈根会议的成果十分有限。
鉴于气候变化在全球政治中的地位迅速攀升,在未来数年中,美国及世界各国就气候变化议题的谈判仍将继续。
关键词 气候变化政策奥巴马政府经济复苏国家安全哥本哈根会议2009年12月7日至19日,在哥本哈根举行了有190多个国家代表及119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参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Confer 2ence of the Parties t o the U.N.Fra me work Conventi on on Cli m ate Change ),极大促进了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普遍关注。
一向惯于在世界事务中充当领导角色的美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表现格外值得研究。
美国现政府对哥本哈根会议重视有加,奥巴马政府此前做了大约一年的准备工作,奥巴马与六位内阁成员也积极与会。
为什么奥巴马政府对哥本哈根会议如此积极主动,奥巴马政府的气候变化政策和哥本哈根会议的关联何在?本文认为,出于美国自身利益的考虑,奥巴马政府一直重视气候变化问题。
由于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国际合作,奥巴马政府展开了有关气候变化的积极外交活动。
但由于种种限制性因素的存在,哥本哈根会议没有按照美国政府的预期展开。
奥巴马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外交政策走向仍需密切观察。
一、奥巴马政府关注气候变化议题的主要原因奥巴马上台以来,改变了布什政府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长期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做法,为发展清洁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其所做的具体工作已超过美国以往历任总统。
这尤其体现在美国国会在奥巴马政府的推动下,正通过立法的方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哥本哈根协议》是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迈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这个协议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了“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坚持并维护了《公约》和《议定书》“双轨制”的谈判进程。
其次,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最大范围地将各国纳入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行动,在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第三,在发达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第四,在减缓行动的测量、报告和核实方面,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第五,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科学观点,提出了将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工业革命以前2℃的长期行动目标。
12月19日下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落下帷幕。
全世界119个国家的领导人和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组织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的规模及各方面对会议的关注足以体现出国际社会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强烈政治意愿,并向世界传递了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希望和信心。
经过各方的艰苦磋商,大会分别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及《京都议定书》(下称《议定书》)缔约方大会决定的形式通过了有关的成果文件,决定延续“巴厘路线图”的谈判进程,授权《公约》和《议定书》两个工作组继续进行谈判,并在2010年底完成工作。
会议发表的《哥本哈根协议》是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迈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我认为,这个协议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维护了《公约》和《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了“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坚持并维护了《公约》和《议定书》“双轨制”的谈判进程,反映了各方自“巴厘路线图”谈判进程启动以来取得的共识,包含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方的积极努力。
其次,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最大范围地将各国纳入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行动,在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哥本哈根协议介绍哥本哈根协议(Copenhagen Accord)是一个国际气候变化文件,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
该协议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并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哥本哈根协议的背景、目标、重点项目以及实施情况。
背景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一大挑战,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等影响已经日益显现。
为了应对这一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992年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旨在统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和行动。
然而,在多年的谈判和努力之后,各国之间在减排目标和行动方案上存在很大分歧。
为了推动国际气候谈判进程,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决定在哥本哈根举行一次特殊会议,这就是哥本哈根大会。
目标哥本哈根协议的目标是通过限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全球平均温度升温控制在不超过2摄氏度的目标范围内。
具体来说,协议提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目标:1.提高发达国家在2020年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目标。
2.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财务、技术和能力建设援助,以支持其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3.建立透明、可验证的制度来监测和报告各国减排行动的进展情况。
4.建立一个新的气候基金,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项目和措施。
重点项目为实现哥本哈根协议的目标,各国提出了一系列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项目。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项目:1.清洁能源转型:各国承诺加强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发展,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2.能效改善:通过技术进步和政策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3.重新造林和森林保护:通过大规模森林保护和重新造林计划,增加森林碳储量,吸收更多的温室气体。
4.气候变化适应措施:加强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和农业方面的适应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和风险。
实施情况自哥本哈根协议通过以来,各国在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果。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情况综述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不断恶化,极端天气的短增多,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了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世界性的难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节能减排,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每个国家和公民应积极履行的义务。
1、2011年南非德班世界气候大会一、会议时间:2011年11月28日——12月9日二、会议地点:南非—德班三、会议主题:为了明天四、会议议题:(1)、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量化减排指标。
(2)、明确非公约发达国家在公约下承担与其它发达国家可比的减排承诺;(3)、落实有关资金、技术转让方面的安排。
(4)、细化《坎昆协议》中有关“三合”和透明度的具体安排。
五、会议的共识与分歧:1、会议达成的共识:德班会议就确立新的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议程达成一致。
使《京都议定书》获得了有保障的第二承诺期,从而让相关政策有了更大的确定性;同时,这次会议还奠定了基础,以便建立一个更加广泛的、以法律形式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气候机制;此外,发展中国家还获得了一些工具支持他们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努力。
(1)、批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
(2)、各方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适应、技术、能力建设和透明度的机制安排。
(3)、启动绿色气候基金,确定了基金的管理框架和运行模式。
(4)、明确了2020年后公约实施的进程,向国际社会发出积极信号。
2、会议存在的分歧:对于本次会议的两大焦点议题《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和绿色气候基金设计,目前各方依旧存在较大分歧。
在绿色气候基金问题上,除美国、沙特等“少数派”依旧对基金设计持较大意见外,77国集团加中国、小岛屿国家、欧盟等各谈判集团的主流意见是,要让基金管理机构立刻成立并运作起来。
欧盟认为,可以先对基金过渡委员会草案做一个“总结论”,在表示接受的同时列出各方的意见,要求基金管理机构成立后再予以解决。
哥本哈根会议介绍哥本哈根会议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全球性气候会议,于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
该会议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COP15)和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第五次会议(COP5)。
本文将介绍哥本哈根会议背景、议程、成果和影响。
一、背景哥本哈根会议背景可以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说起。
UNFCCC于1992年签署,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框架,其目标是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速度。
Kyoto Protocol于1997年签署,旨在通过规定缔约方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来实现UNFCCC的目标。
组织哥本哈根会议的目的是达成一个新的全球气候协议,以取代京都议定书,以更具有雄心和全球性的减排目标来应对气候变化。
二、议程哥本哈根会议的议程主要包括:1. 就温室气体减排和全球气候变化达成全球一致并强制性的协议;2. 支付富裕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环保援助计划,以帮助这些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3.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知识转移,以帮助这些国家采取更加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方案。
三、成果哥本哈根会议的最终结果比预期差强人意。
最终的协议,称为哥本哈根协议,提出了一个长期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前工业时代水平的50%以下。
此外,该协议明确了发达国家要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支付至少1000亿美元的援助资金。
然而,该协议缺少立即有效的减排承诺,也没有建立一个强制性的全球气候变化框架。
四、影响哥本哈根会议对全球气候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该会议加速了政府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和行动。
其次,它大大加强了民间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参与。
此外,哥本哈根协议成为各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议题上进行谈判的基础和范本。
综上,哥本哈根会议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推动了全球气候政策的发展。
虽然该会议的成果有限,但它的影响将继续带动更多的国家和人们积极参与保护地球的行动。
哥本哈根会议介绍哥本哈根会议是一次历史性的环境会议,于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
此次会议被认为是国际社会为应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所采取的重要行动之一。
会议的目标是通过制定全球性的减排目标和措施,以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
哥本哈根会议的背景是全球气候变化和急剧升温的严重威胁。
科学家们广泛认为,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地球正经历着无法逆转的气候变化,如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等。
为了避免这些灾难性影响,各国政府决定通过国际合作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哥本哈根会议的核心议题是确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
会议的目标是制定一个全球性的减排协议,取代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
根据这个协议,各国将立即开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达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60-80%的目标,以遏制全球升温在2摄氏度以下。
然而,哥本哈根会议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突破性成果。
会议期间,各国在减排目标、技术转移、资金援助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
发达国家主要关注减排责任和成本问题,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关注经济发展和贫困问题。
这些分歧导致了会议的进展缓慢,最终未能达成一项全球性的减排协议。
尽管如此,哥本哈根会议仍然有一些重要的成果。
会议期间,许多国家宣布了减排目标和计划。
其中,美国和中国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它们都宣布了减排目标。
另外,各国政府还达成了一些非法约束性的协议,如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援助给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此外,哥本哈根会议也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民间活动和意识形态变革。
数万名来自各地的示威者齐聚哥本哈根,呼吁各国政府采取更积极的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
与此同时,媒体、学者和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也大幅提高,这促使各国政府在未来会议上更加重视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未能达成全球性的减排协议,但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期间取得的一些成果为全球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奠定了基础。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COP15)背景及成果哥本哈根会议的背景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会议将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根据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13次缔约方会议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今年年末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5次会议将努力通过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代替2012年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
考虑到协议的实施操作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如果《哥本哈根议定书》不能在今年的缔约方会议上达成共识并获得通过,那么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之后,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
这将导致人类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遭到重大挫折。
也因为这个原因,本次会议被广泛视为是人类遏制全球变暖行动最后的一次机会。
基于现实困境,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学者、媒体和民众都高度关注本次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哥本哈根的议题在近一年来一直是各大国际外交场合的重点议题。
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已经多次就此话题表态。
而中美两国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态度一直都是全球媒体的关注重点。
哥本哈根会议的宗旨及预期目标官员们将达成一个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议,并以此作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结束后的后续方案。
根据UNFCCC秘书长德波尔的表述,在此次会议上,国际社会需就以下四点达成协议:1.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额是多少?2.像中国、印度这样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3.如何资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4.如何管理这笔资金?哥本哈根会议的成果大会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1. 引言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也被称为第1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是于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
该会议是自1997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的首次会议,旨在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并达成一个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协议。
2. 背景2.1 气候变化问题的紧迫性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全球气温的升高、海洋酸化、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科学家普遍认为,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特别是工业化和化石燃料的使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2.2 前一次的《京都议定书》1997年,《京都议定书》作为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设立了国际气候变化的法律框架。
然而,《京都议定书》存在一些问题,如排放限额不合理、参与国家范围有限等,因此需要通过新的协定来解决这些问题。
3. 会议议程3.1 会议目标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主要目标是寻求一项新的全球气候变化协议,以取代《京都议定书》,以更公平、更全球的方式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3.2 关键议题会议讨论的关键议题包括:•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达成一致的减排目标,使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
•资金和技术支持:确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机制,以帮助他们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透明度和核查:建立透明、可核查的减排和适应行动的机制,以确保各国履行承诺。
•森林保护:制定有效的森林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政策,以减少森林砍伐和森林碳汇的流失。
4. 会议结果4.1 哥本哈根协议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达成了一项名为哥本哈根协议的协议。
但是,由于缺乏一致性和明确性,以及一些关键国家的不同意见,协议并未获得总体接受。
需要指出的是,哥本哈根协议没有取代《京都议定书》,而是作为一个政治承诺或意向表达存在,并没有具体的法律约束力。
4.2 主要成果虽然哥本哈根协议没有达成所有预期的成果,但仍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由各国自愿提出减排目标,并在协议中登记。
哥本哈根会议1. 简介哥本哈根会议是指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简称COP15。
此次会议的目标是为后续的气候变化谈判制定一项全球气候变化协议,该协议旨在应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
2. 背景随着工业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引发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联合国于1992年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旨在稳定温室气体浓度,保护地球的气候系统。
哥本哈根会议是公约的第15次缔约方大会,也是2009年京都议定书有效期结束后的首次全球气候变化峰会。
会议以达成一个全球气候变化协议为目标,旨在取代京都议定书,并制定更加具有约束力的措施。
3. 关键议题哥本哈根会议的核心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与会各方将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进行磋商,并争取达成一项具有约束力的全球减排目标。
这也是会议最核心、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3.2 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会议将讨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加强自身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3.3 森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汇之一,因此,会议将讨论有关森林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议题。
各国将就减少森林破坏、增加森林面积等问题进行协商。
4. 各方立场哥本哈根会议各方在关键议题上存在一定分歧:•发达国家更加关注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强调发展中国家应承担更多责任;•发展中国家则主张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以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森林保护方面,发展中国家希望得到发达国家的支持,但发达国家却更注重减排目标的达成。
5. 成果和影响尽管哥本哈根会议没有成功达成全球气候变化协议,但该会议仍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产生了积极影响:•联合国确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的科学依据,即全球平均温度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各方就适应性、减缓性和资金支持等问题达成共识,为后续谈判提供了基础。
从“哥本哈根会议”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气候问题的立场一.哥本哈根会议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焦点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
二.各国政府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的立场1. 中国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3000美元,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
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
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如此长时间内这样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我们的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
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2. 美国减排4%目标亦难以承诺。
奥巴马上任之初曾希望借助自己的超高人气,推动美国在哥本哈根会议前通过一项气候法案,尽管美国的承诺仅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温室气体4%左右,与发展中国家期望的仍有巨大差距。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标志概述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目录[隐藏]简介会议概况各方态度会议成果大会之最大会前瞻大会意义简介会议概况各方态度会议成果大会之最大会前瞻大会意义[编辑本段]简介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会议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根据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13次缔约方会议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2009年末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5次会议将努力通过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代替2012年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
考虑到协议的实施操作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如果《哥本哈根议定书》不能在今年的缔约方会议上达成共识并获得通过,那么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
会导致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遭到重大挫折。
因此,很大程度上,此次会议被视为全人类联合遏制全球变暖行动一次很重要的努力。
基于现实困境,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学者、媒体和民众都非常关注本次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哥本哈根的议题在近一年来一直是各大国际外交场合的重点议题。
美国总统奥巴马以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已经多次就此话题表态。
而中美两国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态度一直都是全球媒体的最佳关注重点。
[编辑本段]会议概况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
日程:2009年12月7日—18日。
地点:丹麦首都哥本哈根Bella中心。
参与人员: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
焦点: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
目的: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结构和成员国:到目前为止已有192个国家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合作伙伴:与全球环境基金合作,向穷困国家转让资金,支援它们减排。
宗旨及预期目标:官员们将达成一个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议,并以此作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结束后的后续方案。
根据UNFCCC秘书长德波尔的表述,在此次会议上,国际社会需就以下四点达成协议:地球变暖1.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额是多少?2.像中国、印度这样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3.如何资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4.如何管理这笔资金?焦点问题焦点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
气候科学家们表示全球必须停止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2015到2020年间开始减少排放。
科学家们预计想要防止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到2050年,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需达到1990年水平的80%。
但是哪些国家应该减少排放?该减排多少呢?比如,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最近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译注,链接文章中的图见下,卫报)。
但在历史上,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远超过中国。
而且,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
中国政府[2]争辩说:从道义上讲,中国有权力发展经济、继续增长,增加碳排放将不可避免。
而且工业化国家将碳排放“外包”给了发展中国家——中国替西方购买者进行着大量碳密集型的的生产制造。
作为消费者的国家应该对制造产品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负责,而不是出口这些产品的国家。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将影响到COP15能否成功。
同时,还有人怀疑现在采取的任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可能都显得微不足道、为时已晚。
卫报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近9成的气候学家不相信通过政治手段能避免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
根据欧盟定义的级别,2℃,意味着“危险”。
在呼吁人们为控制全球变暖行动起来的“气候危机”全球演唱会在2007年7月7日举行,人类首次登顶珠峰的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的后代彼得·希拉里和尼泊尔向导丹增·诺盖的后代杰姆林·诺盖前日说,全球变暖正迅速改变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面目,以致他们几乎无法认出。
希拉里爵士的儿子彼得·希拉里曾两次登顶珠峰,他说:“气候变化正在发生,这是事实。
(登顶)大本营过去在5320米处,今年这个高度已经降到5280米,这都是因为冰川从上而下在融化。
大本营的高度每年还在下降。
”也曾登顶珠峰的杰姆林·诺盖说,发生在珠穆朗玛峰的变化,正是气候变化改变地球的先兆。
1953年5月29日,希拉里爵士和诺盖首次登上珠峰,他们曾搭设过帐篷的冰川在过去20年里已倒退3英里。
科学家们相信,未来50年,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不变,那些长度在半英里至3英里之间的喜马拉雅冰川将会融化为一块一块的雪块。
更糟的是,冰川融化将给居住在喜马拉雅山下印度和中国的居民带来影响。
一方面是山川地貌改变;另一方面,大量冰川融水在当地形成大型湖泊,并形成潜在的洪水威胁。
联合国的调查显示,在喜马拉雅地区约9000个冰川湖泊中,有200多个存在爆发洪水的危险。
科学家们估计,今天洪水的威力比1985年造成灾难的洪水大2 0倍。
彼得·希拉里说:“我曾亲眼看到冰川湖水冲破堤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那场景就像一颗爆炸的原子弹,摧毁了一切。
今天,不幸的是,我们可能面临的洪水破坏力是过去根本不能相比的。
”[编辑本段]各方态度中国从全球来讲,共有192个国家参加了全球气候保护协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7年签订了《京都议定书》,承诺在2012年前共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并帮助脆弱地区应对变暖带来的灾害。
而中国也已经从科学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并且开始进行着积极的应对。
我国于2005年通过了第一部《可再生能源利用法》。
在这个积极政策的引导下,截至2008年底,我国风电发电量128亿度,比上年增加126.79%。
风力发电已经成为这场能源革命中的主要力量。
我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去年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1GW,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总量的27.5%。
此外,我国还提出了到2010 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到2010年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等一系列目标。
中国政府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立场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中国一向致力于推动公约和议定书的实施,认真履行相关义务。
目前,国际社会正在就落实“巴厘路线图”、加强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进行谈判,以于年底举行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中国将在这一谈判进程中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
为此,谨提出中国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落实“巴厘路线图”的有关立场。
温家宝总理发表讲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
讲话全文如下:拉斯穆森首相阁下,各位同事:此时此刻,全世界几十亿人都在注视着哥本哈根。
我们在此表达的意愿和做出的承诺,应当有利于推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
站在这个讲坛上,我深感责任重大。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近三十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已为世人瞩目。
在这里我还要告诉各位,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
先后制定和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把法律法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
我们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
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2006至2008年共淘汰低能效的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焦炭产能6445万吨。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3%,相当于少排放8亿吨二氧化碳。
——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我们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
2005年至2008年,可再生能源增长51%,年均增长14.7%。
2008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2.5亿吨标准煤。
农村有3050万户用上沼气,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900多万吨。
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光伏发电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我们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2003至2008年,森林面积净增205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净增11.23亿立方米。
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54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
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3000美元,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
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
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如此长时间内这样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我们的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