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争议焦点与反思
- 格式:pdf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5
2009年在丹麦首都歌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谈谈看法2009年12月7日,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经过艰难的马拉松式的谈判,这场被称为是“气候政治”的博弈终于在2009年12月18日结束。
关注这次大会上各国的表现,不难看出,在世界气候问题的解决上,我们还很不团结。
下面就这次大会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想。
一、守护共同的家园,不能再等了!众所周知,世界气候大会旨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应对全球变暖。
尽,管学术界还有少数人不承认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几乎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人类没有任何理由肆意地向大自然索取,也不应该愚蠢地认为“我们的地球还很好”。
电影《阿凡达》《2012》就表达了两位大导演关于自然与环境的忧虑。
《阿凡达》用很美丽的画面和故事,揭示了人类的贪梦与高傲,也指望能唤起更多人,对大自然的爱。
而电影《2012》用更加直接的画面预言了人类的某种未来,如果人类还是这样任性的话!图瓦卢、马尔代夫这些美丽的国家已经遭遇和正在遭遇的一切,难道还不足以让世界清醒!二、气候大会成了谈判大会为什么美国、日本面对气候问题总是掩耳盗铃,抱消极态度呢?归根结底两个字:利益。
这次大会各国争论的焦点就在于“谁该为环境问题买单”。
日本担心减排目标会影响其国际竞争力。
日本民主党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态度较为积极,鸠山由纪夫出任首相后不久便提出了“减排25%”的目标。
但此举在日本国内引发争论,经济界对“减排25%”抵触情绪严重,这一目标能否细化落实仍有待观察。
而美国作为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不仅推卸责任,还要对转让先进能源技术设置障碍。
不仅如此,还想利用环保这张牌,利用其在技术上的优势,对不符合发达国家节能和减排方面标准的国家的出境商品,征收所谓的“边境碳关税”。
很明显这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搞贸易保护主义,对于目前在技术、资金上都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是很不公平的。
美国真的是很不厚道。
而像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就很识时务,早就知道环保节能是大势所趋,在大会上表现到相当积极。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为何成不了大气候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为何成不了大气候今年10月,印度洋小岛国马尔地夫的全体内阁部长们穿上了潜水服,背上了氧气筒,戴上了潜水镜,在四米深的海底召开了一次前所未见的海底内阁会议。
本月初,山地小国尼泊尔的20名内阁部长也背着氧气筒,登上喜马拉雅山一处海拔2800米的地方,举行了一场号称“全球最高”的内阁会议。
两个小国的“异常”举动,都是希望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前夕,警惕世人正视气候变化危机。
但日以继夜开了两个星期的大会,结果肯定让它们和众多弱小国家大失所望。
大会前,人们乐观地预期,与会各国代表至少能达致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政治框架,作为明年完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的谈判基础,然而,即便是这个退而求其次的期望也落空了。
最终摆在台面上的,并不是大家一致认可的文本,而是美国和所谓的“基础四国”(即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大国在最后一分钟所商定的“协定”。
虽然这些大国代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两个阵营,但是,由它们一手炮制的“协定”依然无法得到大家的认同,因此,最后只能以大家承认有这么一个文件的存在而草草收场。
致使哥本哈根会议不但成不了两年前定下的《峇厘路线图》所设定的谈判终点站,反而是成了另一个谈判的起点,各国是否能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失效之前完成有法律约束力的替代协定,又成了一个颇大的问号。
新气候协定的终点站在何方,目前看来谁也说不准。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所以成不了大气候,最后只能以“小气候”收场,明眼人都可以看得出,这是大国为了本身的利益鈎心斗角,互不相让的结果。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集团,坚持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排放大国也要受到排放的法律限制,承诺强制性的减排目标,触动了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大国的敏感神经,它们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要求免受排放法律限制,并反过来坚持要发达国家遵照《京都议定书》和联合国气候公约的规定,承担最主要的排放责任,同时,要捐助发展中国家,并向它们转让低碳技术。
从世界气候大会到河源环保与发展的两难困境……2009年12月,各国首脑齐聚哥本哈根,召开了世界气候大会在这次被誉为二战后人类历史又一转折点的会议上,却并未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和谐,反而成了一次推卸责任的辩论会。
中国政府就郑重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与此同时,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巴西、印尼等先后发布了积极的碳减排目标。
在我国,我们面临着更多的环保问题,中国在崛起,更需要一个很好的环境做后盾。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转变发展方式等多重压力。
但是,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经济将在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各级政府必须转变思路,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落实到地方和行业发展规划中。
作为企业,必须紧紧抓住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战略机遇,加强在节能、提高能效、清洁煤、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等低碳和零碳技术领域的研发和投入,抢占世界经济新的战略制高点。
而作为个人,我们必须增强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以推动全社会形成气候友好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广东省近日要求,各地在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加快产业转移园建设的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园区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加快建设园区环境基础设施,打造生态绿色环保园区。
这是广东省政府在日前下发的《关于抓好产业转移园建设加快产业转移步伐的意见》中提出的。
“意见”要求,不得在饮用水水源地和重要江河附近设立新的产业转移园。
认真做好产业转移园环保规划工作,并与园区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本地有关规划配套衔接。
加大对产业转移园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严格按照有关规划、产业政策和环评审查意见等要求引进企业,严格控制引进限制类项目,严禁淘汰类项目入园。
河源市是广东水资源、森林、大气的涵养区,河源地处东江上游,东江担负着提供河源、惠州、东莞、深圳、广州及香港等地几千万居民生活、生产用水的重任,保护好东江水源水质是河源市的重大责任。
对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哲学思考刚刚落幕的坎昆联合国气候大会,使我想到了去年我一直关注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也使我们不得不深入反思,“美式文明”是否还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新的世界发展哲学来指导我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正确认识和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
标签: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中心论;合理实践一、引论持续了13天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最终在人们的失望中画上句号,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终于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没定下任何具体减排目标且不具有法律效力,童话中小美人鱼的故乡没有再次诞生“童话”。
《哥本哈根协议》(Copenhagen Accord)的内容略显空泛,文件中标明了全球的升温控制目标,即确保全球平均温度的升幅不超过两摄氏度,同时写明,发达国家到2012年的短期资金援助为每年300亿美元,并在2020年前每年投入1 000亿美元的长期援助资金,但文件中并没有表明各主要减排国的减排数字,只在附件中有一份表格,涵盖一些较为重要的细节,具体减排目标成空谈。
气候问题已成为当代世界最令人关注的现实问题,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这可能导致的后果怎样和如何去应对,已然成为人们热议的中心和思考的中心。
人们的思考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方面是可能产生的后果,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各国代表纷纷阐述己方立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减排目标、资金支持和会议结果期待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展开观点交锋。
中期减排目标如何定——77国集团和中国认为发达国家已完成工业化,应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40%;发展中国家没有强制减排任务;发达国家美国仅宣布减排4%;欧盟承诺减排20%;并要求发展中国家也大量减排。
资金支持怎样兑现——77国集团和中国希望明确具体的资金数额;今后三年中,每年至少需要100亿美元。
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合适的份额,但不说明“合适”究竟是多少,这样全球将没有一个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届时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将难以衔接,人类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会遭到重大挫折,影响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地以及事物。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终于闭幕了。
照官方的说法,大会取得了成就,因为签署了一份没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而且两个工作小组,准备明年6月接着开;照非官方的说法,大会是彻底失败了,因为啥都没有谈成。
我的看法呢,我就跟人多的说法吧。
会议的失败,让人觉得非常沮丧,因为这确实是事关人类命运的一次大会。
尽管我们可以说来日方长,但是穷富阵营互不妥协的对立,让我们看到这个话题的谈判将是一次“马拉松式的”类似板门店谈判的艰难谈判。
怨谁呢?还真不好说。
因为以美国为首的富国阵营和以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为首的穷国阵营,各自有自己的立场,很难达成一项各方妥协的有法律效力的方案。
美国人说得有理,你中国是现在碳排放最多的国家,你要带头减排。
中国人说得也有理,这就像一场盛宴,你们发达国家都吃饱了,我们刚坐下吃,你们说饭前全是你们付。
这简直是强盗逻辑吗?不行,你们要拿钱,或者拿技术。
把最先进的核电技术告诉我。
美国人当然也觉得冤,而且不放心把核技术拿出来,所以,散。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时间选错了,再过二十年开那就更有紧迫性;地点也选错了,到气候宜人的丹麦开什么,到北极,到非洲、到索马里、到埃塞俄比亚去,大家实地感受感受就行了。
文稿/2010.05◎潘家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争议焦点与反思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许多关键问题上激烈交锋,会议的成果不尽如人意,有许多问题值得深思。
笔者作为与会者,试图解析哥本哈根会议争议的焦点所在,并对一些未来气候谈判问题提出一些思考。
一、哥本哈根会议的背景和基本情况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委员会经过两年的谈判,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正式签署,1994年生效。
由于框架公约只是框架性质的,没有任何具体目标,也没有具体的减排责任,需要继续谈判以形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
因而,在1995年召开第一次缔约方会议,形成柏林授权,要求三年以后在京都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上达成定量减排目标,相对于1990年排放水平,附件I 国家即发达国家2008-2012年在总体上年均排放降低5%。
1997年12月达成京都议定书,规定欧盟减排8%,美国7%,日本6%,俄罗斯维持1990年水平不变,冰岛、澳大利亚等国还允许有所增加;发达国家在总体上减排5.2%。
美国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一些发达国家允许森林碳汇、从其他国家购买减排额度,使得京都议定书总体减排大打折扣。
尽管如此,三年谈判达成的京都议定书,经过八年讨价还价到2005年才生效。
眼看议定书目标年到期,2012年以后怎么办?2007年,在巴厘岛联合国气候会议上,经过艰苦谈判达成巴厘路线图,也叫巴厘授权,要求2009年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新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协定。
这便是哥本哈根会议的来历和目标。
哥本哈根会议是1990年气候变化谈判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
为了能够年底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形成协定,各缔约方已自2009年3月起,在曼谷、波恩、巴塞罗那等地分别举行5次工作层面的谈判。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194个缔约方、观察员国,937个联合国相关机构、专门机构、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1069个媒体单位,超过4万人与会。
当今气候之争的思辨论文摘要: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引发的矛盾,成了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讨论的难点。
发达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在污染大气,发展中国家工业进程刚刚开始。
要减排,发达国家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
要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来应对减排,找到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结合点。
要发展高氧经济,分解二氧化碳,综合利用政治等手段立体化、多角度地解决气候问题。
论文关键词:工业革命;生态文明;减排;多角度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到了很多能在自己国家拍板的首脑,可是,在这个会上谁也拍不了板,结果没有结果,准确地说没有结出硕果,不了了之。
接着,各国又开始议论起“后哥本哈根”,仍然是各唱各的调。
达成共识之难,恰好说明这正是值得探讨的“地”字一号的大课题。
排碳有先后,限碳有区别地球经过60亿年的演化,形成了今天的内三层、外三圈。
所谓“内三层”,是指地壳、地幔、地核,所谓“外三圈”,是指水圈、气圈、生物圈。
自古猿变成人类以后,这内三层、外三圈大体实现了相对的平衡。
相对平衡的内三层、外三圈是人类生存的环境。
这环境是宜人的,也有不宜人的一面,尤其是有不适宜人类大发展的一面。
随着人类发展欲望的提升,作为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类,在适应地球、认识地球的同时,也在变革地球。
这一变革,既有让地球更美,让太阳系中的别的行星、银河系中的别的星球无法比拟的一面,也有污染地球、打破地球内三层、外三圈大体平衡的另一面。
在人口较少、人类变革地球本领不大的古代,人地矛盾并不突出,人类对地球的污染可以略而不计。
自从起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大工业从手工业里脱胎出来。
手工业的动力是手、脚和畜力,到19世纪30年代完成的英国工业革命,其动力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之类的能源。
有一利必有一弊。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产生了大于人、畜体能千万倍、亿万倍的能量,把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地提高,与此同时,人类也成了排放温室气体的大户。
温室气体多了,作为气圈的气温就要升高。
有人测算,由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所排出的二氧化碳在使全球变暖的诸因素中占到一半以上。
中美舌战哥本哈根气候峰会2009-12-15 16:05:30 来源: 网易探索(广州) 跟贴 50 条手机看新闻网易探索12月15日报道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本周晚些时候,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全球政要将飞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出席联合国气候峰会,宣告人类开启全球环境合作的新时代。
实际上,此次峰会将成为中美经济较量的一次大摊牌。
国际能源署(IEA)估计,在未来20年中,几乎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增长都将来自发展中国家,其中一半来自中国。
眼下在哥本哈根争论的焦点就是经济实力大增的中国是否应该从美国和欧洲每年获得数十亿美元的援助来帮助它转型为更清洁的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人认为的答案是“是的”。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上周五说,富裕国家在消耗化石燃料的基础上积累了财富,打一个比方,就像一屋子人在吃饭,发达国家已经吃很久了,发展中国家刚坐下来,发达国家就说,应该由你们来埋单。
何亚非说,这不公平,谁造成了这一问题谁就该负责。
不过,他说欧盟大体遵守了自己的减排承诺,他几次点名批评美国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
简而言之,何亚非认为情况较上世纪90年代末、即当前用以应对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商讨之时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
京都议定书要求工业化国家削减自身排放,并资助发展中国家推广节能汽车及太阳能板等清洁能源技术。
不过美国方面认为中国已经不再有资格获得优待了。
美国首席谈判代表斯特恩(Todd Stern)在上周三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虽然更贫困的发展中国家仍需要西方的帮助来获得清洁能源技术,但中国与它们不一样。
他说,我没有想过公共资金、特别是来自美国的资金将流向中国,不能通过给发展中大国通行证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哥根本哈根气候大会背后的全球气候问题摘要: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就各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问题,达成协议,各国确定了二氧化碳减排指标。
由此我们不得不深思,世界气候的变化形势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这背后,又有怎样深刻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而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各国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应对?节能减排,我们完全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关键词: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二氧化碳严峻形势应对策略减少排放各国措施节能减排个人做起2009年冬,正值岁末。
尽管严寒天气横扫欧洲各国,料峭的冬寒却丝毫没有减弱来自丹麦小城哥本哈根人们的如火热情。
在这场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气候谈判大会上,齐聚了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多达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
在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甚嚣尘上的今天,毫无疑问,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在很大程度上关乎着人类未来的福祉和命运,而握有决定权的,不是别人,正是人类自己。
为期近两周的气候变化大会,见证了人类齐心协力遏制全球气候恶化的信心和决心,也凸显了在意欲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下各国难以调和的利益得失和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
经过多国政府为期10多天的艰难谈判,在与会代表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一系列共识的前提下,哥本哈根会议于去年12月19日当地时间下午3时30分左右闭幕。
各国政府最终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主要是就各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问题,签署协议,根据各国的GDP大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去关注哥本哈根协议的有效性,也不去讨论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成与败,更不去分析后面隐藏的各个国家的利益冲突,而是看到,在这次隆重的气候大会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严重的气候问题,《哥本哈根协议》为什么主要针对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全球面临怎样的气候变化形势?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一.全球气候问题剖析(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1.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和原因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无疑是以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为背景的。
初一作文读后感:议哥本哈根会议我认为哥本哈根会议不单单承载着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愿望和不懈追求,还有各方利益的碰撞和博弈。
而这次气候会议是否有成效,则应关注这次会议最后的关键时刻,各国领导人的到达,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各国气候变化谈判的底线,还有为全球气候变化付出努力的分量。
美国在减排问题迟迟没有给出答案,是因为美国在新能源上发展的落后,以及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相比之下,欧盟虽然承诺减排的额度远高于美国,但其目的是想让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这背后有巨大的商机,因为欧盟在环保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且掌握了全球大部分可再生能源的核心技术,所以它才会极力要求“先进发展中国家”承担强制性减排义务。
而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不但不愿承担更多减排义务,还鼓吹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
看看!看看!看看!在可以说是人类生死存亡的会议上,那利益至上的可恶嘴脸、人性的丑陋在此展露无遗!许多美国人并不相信气候变化的真实,并坚信人类活动并不影响全球变暖,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不可能做出一个世界领袖的承诺,所以美国首席谈判代表极力将注意力转向中国,而不是讨论美国的角色和责任。
他强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却避而不谈中国碳排放量虽略高于美国,但人均排放仅为全球第96位。
气候谈判中,节外生枝、推三阻四、转嫁责任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无疑都是在念“拖”字诀。
发达国家用“拖”字诀,其实目的就是既不想承担大量的减排义务,又想要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任务,转嫁减排责任,现在面临全球气候变化这一严峻的挑战,念“拖”字诀无疑是拖累全球的环境以及人类的未来。
在此呼吁发达国家,再这样下去,你们自己也会身受其害的。
并且希望对于融资支持能落实到行动上,不要只是装装样子。
我忧虑,人类将何去何从!。
从“哥本哈根会议”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气候问题的立场一.哥本哈根会议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焦点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
二.各国政府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的立场1. 中国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3000美元,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
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
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如此长时间内这样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我们的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
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2. 美国减排4%目标亦难以承诺。
奥巴马上任之初曾希望借助自己的超高人气,推动美国在哥本哈根会议前通过一项气候法案,尽管美国的承诺仅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温室气体4%左右,与发展中国家期望的仍有巨大差距。
从哥本哈根会议看国际气候政治博弈-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COP15)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CMP5)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全球193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政府首脑参加了这个重要的国际峰会。
会议对《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于2012年到期后,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进行了为期13天的艰难商讨和激烈辩论,签署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一、联合国气候制度的演进据国际气象组织的报告,最近10年是有历史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
气候变化不仅关系人类未来的生存安全,而且已经成为影响未来国际体系、重塑全球政治发展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伴随着全球环境保护的制度化趋势,建立公平有效的国际气候治理机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议程之一。
国际气候制度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谈判算起,1992年文件签署,1994年文件生效。
这一阶段主要形成法律文件,从法律上确立了国际气候治理的最终目标和一系列基本原则。
第二阶段从1995年第一次缔约方会议讨论制定一个议定书开始,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国第3次会议在日本达成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
2005年2月议定书正式生效。
这一阶段首次为《京都议定书》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与经济转轨型国家)规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定量减排目标,并引进排放贸易(ET)、联合履约(JI)、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三个灵活机制。
对非附件一国家,即广大发展中国家,京都机制没有制定具体的减排义务,但要求上报排放总量和减排信息并推进绿色技术。
议定书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这一原则包含发达国家在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内,在1990年基础上整体减排5%的目标;也包含发展中国家自愿、自主减排的原则。
由于《京都议定书》所约定的减排目标非常有限,所以京都机制把减排目标执行年限定到2012年。
文稿/2010.05◎潘家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争议焦点与反思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许多关键问题上激烈交锋,会议的成果不尽如人意,有许多问题值得深思。
笔者作为与会者,试图解析哥本哈根会议争议的焦点所在,并对一些未来气候谈判问题提出一些思考。
一、哥本哈根会议的背景和基本情况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委员会经过两年的谈判,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正式签署,1994年生效。
由于框架公约只是框架性质的,没有任何具体目标,也没有具体的减排责任,需要继续谈判以形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
因而,在1995年召开第一次缔约方会议,形成柏林授权,要求三年以后在京都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上达成定量减排目标,相对于1990年排放水平,附件I 国家即发达国家2008-2012年在总体上年均排放降低5%。
1997年12月达成京都议定书,规定欧盟减排8%,美国7%,日本6%,俄罗斯维持1990年水平不变,冰岛、澳大利亚等国还允许有所增加;发达国家在总体上减排5.2%。
美国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一些发达国家允许森林碳汇、从其他国家购买减排额度,使得京都议定书总体减排大打折扣。
尽管如此,三年谈判达成的京都议定书,经过八年讨价还价到2005年才生效。
眼看议定书目标年到期,2012年以后怎么办?2007年,在巴厘岛联合国气候会议上,经过艰苦谈判达成巴厘路线图,也叫巴厘授权,要求2009年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新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协定。
这便是哥本哈根会议的来历和目标。
哥本哈根会议是1990年气候变化谈判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
为了能够年底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形成协定,各缔约方已自2009年3月起,在曼谷、波恩、巴塞罗那等地分别举行5次工作层面的谈判。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194个缔约方、观察员国,937个联合国相关机构、专门机构、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1069个媒体单位,超过4万人与会。
有119个政府首脑或国家元首与会,而且主要国家的领导人直接参与谈判,史无前例。
二、哥本哈根会议的主要成果哥本哈根想达到什么预期成果呢?根据巴厘授权,需要完成“双轨”谈判:其中的一“轨”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发达国家中期减排目标的谈判,另一“轨”是气候公约下长远目标的谈判。
为什么实行双轨呢?美国不属于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但仍属气候公约的缔约方,可以参加公约活动,但只能作为观察员参加京都议定书缔约方谈判会议。
由于在发达国家第一排放大国和第一大经济体的地位,美国的参与不可或缺。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搞双轨制,启动公约[经济]9文稿/2010.05下长远目标的谈判,主要谈2050年长远目标。
在长远目标里涉及技术、资金、适应气候变化等问题;京都议定书谈判也涉及资金、技术、适应气候变化和2020年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
根据巴厘授权,哥本哈根会议要谈什么呢?首先,“双轨”中第一轨,即京都议定书轨道,需要明确发达国家2020年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减缓气候变化行动和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
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科学评估要求,发达国家2020年的排放,需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5-40%,是绝对量的减排;发达国家需要每年提供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发展中国家要开展减缓气候变化行动,需要“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
“双轨”中的第二轨,即气候公约轨道的谈判,关键在于2050年全球认可的共同减排目标,谈判非常艰难。
由于双轨谈判举步维艰,美国和欧盟明确要求将双轨并一轨,废弃京都议定书,混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欧盟希望借用丹麦主席国的身份主导进程,抛出“主席案文”;奥巴马、布朗、萨克奇等主要发达国家领导人直接上阵,关起门来小范围磋商,参与技术细节的谈判;中国、南非、巴西、印度“基础4国”的领导人,也亲自斡旋,与发达国家阵营直接对垒,谈判哥本哈根案文。
哥本哈根会议的主要成果包括:一是公约和议定书缔约方会议分别通过了两个工作组继续按巴厘路线图授权完成谈判的决定,议定书特设工作组主要是2020年减排目标,基本还是按照双轨制谈判,谈判以后形成了主席案文;二是发表了哥本哈根协议,但哥本哈根会议并没有正式通过,只是“注意到”这一协议,没有法律地位。
三、哥本哈根会议的争论焦点哥本哈根会议争论的焦点涉及程序、责任和义务等。
第一个焦点是:继续实行双轨谈判还是进行并轨。
巴厘路线图规定双轨谈判,明确长远目标和中期目标必须分开谈。
长远目标不考虑中期目标肯定不行;美国作为第一大经济体,最大的发达排放国,不明确中期减排目标,显然国际社会不会接受。
发展中国家认为,双轨制谈判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率先减排,提供资金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但美国和欧盟坚持要求发展中大国参与减排,反对双轨谈判。
美国早在2009年10月6号在曼谷会议上提出并轨并得到欧盟支持,但发展中国家明确反对。
如果说,公约和议定书两个工作组的案文属于双轨制成果,哥本哈根协议就说不清楚了。
按照美国的说法,不叫双轨,也不叫单轨,只是把长期和中期减排义务放一张纸上。
哥本哈根协议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写在一张纸上,发达国家五行字,发展中国家十二行字。
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是美国所希望的“并轨”。
第二个焦点是长期目标。
2008年在日本北海道举行的八国峰会提出“50-50”目标,即2050年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比当前降低50%。
2009年7月在意大利举行的“8+5”(8个工业化国家加5个发展中国家)峰会进一步明确长远目标:一是2度温升上限;二是进一步确认“50-50”目标;三是发达国家要减排80%。
在哥本哈根谈判中,发达国家非常明确地要求长远目标温升不超过2度,温室气体排放浓度不超过450ppm,这就意味着,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相对于当前水平减排50%。
一些小岛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则要求,温升不超过1.5度,温室气体浓度水平不超过350ppm,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90%以上。
对于快速工业化的发展中大国,特别是“基础4国”,认可2度温升上限,其他的不认可。
最后的结果是2度温升上限、浓度和减排都没谈。
为什么“基础四国”不认可全世界减50%、发达国家减80%的目标?当前全球排放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占50%。
到2050年,发达国家减80%,发展中国家只减20%,我们为什么还反对?一方面,2度目标与减排幅度存在科学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这一减排目标严重限制发展中国家的排放空间。
从历史排放来看,减排必须考虑历史责任;从未来发展看,发展中国家需要一定的排[经济]10文稿/2010.05放空间。
温室气体排放是和发展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像高速公路、铁路、建筑都属于能源密集度非常高的产品,都是碳的存量。
这些存量不需每年增加。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这些存量基本够了,比如欧盟已经没地建高速公路和房屋。
历史上,美国的累计排放是中国的10倍以上,当前人均是中国的4倍以上。
美国2008、2009年能源消费负增长,德国、英国基本上没增加,在人均水平上,发达国家基本属于稳中有降。
而发展中国家处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积累大量的存量。
从总量上看,发展中国家确实增长快。
2006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第一排放大国。
1980年中国能源消费才6.5亿吨标煤,2008年增加到28.6亿吨标煤,并且仍在高速增长。
如果按照“50-50”目标,1850-2050年发达国家人均累计排放接近1000吨,发展中国家只有200吨,相差近5倍。
发达国家现在人均15吨,如果减80%,还有3吨;美国人均20吨,减80%还有4吨;发展中国家平均只有2.5吨,减20%只有2吨。
但发展中国家仍需要发展空间。
显然,即使发达国家减80%,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反对“50-50”目标。
第三个焦点是发达国家的中期减排目标。
到2020年,按照巴厘路线图的要求,发达国家应该相对于1990年的排放水平减25-40%以上。
中国要求发达国家减40%以上,印度要求减79.1%,有些发展中国家要求减90%以上。
而发达国家的承诺是多少呢?最高是30%,平均下来只有16%,不到巴厘路线图要求的25%,而且讲条件、打折掺水。
结果是在哥本哈根协议中,发达国家减排目标自己说多少就多少。
以美国为例,奥巴马承诺的目标为17%,显然低于25-40%的要求。
美国对这一目标也打折掺水。
美国把基准年变成2005年,如果换到1990年,美国实际减排只有3%。
而京都议定书要求美国在2008-2012年减7%。
不仅如此,美国还允许20亿吨的抵消。
按照巴厘路线图的要求,发展中国家采取适当的减缓行动,但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减缓行动“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明确表示反对“三可”。
发展中国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做出了比较明确的量化减排行动,相对于2005年,2020年单位GDP 温室气体减排量,印度20-25%,中国40-45%,其他国家也做了相应的承诺。
第四个焦点是资金问题。
发展中国家每年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在1000亿美元以上;如果发展中国家实现低碳发展,资金需求至少每年3000亿美元。
这是发展中国家的要价。
发达国家认多少呢?哥本哈根协议中的结果是,2010-2012年每年提供100亿美元资金,2020年增加到每年1000亿美元。
显然偏低。
即使这样,资金来源也存在问题。
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政府主导;发达国家则认为,资金主要来源于市场而非政府,而且发展中大国也要出资。
此外,在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争论也比较多,没有定论。
第五个焦点是“三可”是否要实行。
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减缓行动需要“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
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提供资金的减缓行动可以“三可”,但自主减排行动只要自我核查,公开透明就行。
最后结果是接受美国的要求,对发展中国家自主减缓行动进行“国际协商和分析”。
第六个焦点是贸易措施。
在气候谈判中,欧盟、美国声称要征收碳关税。
打着征收碳关税保护气候的幌子,实际上没有保护气候的效果,等于发展中国家出口成本增高,发达国家提高贸易壁垒。
碳关税能够减少排放吗?如果不从发展中国家进口,需要从其他地方进口,同样有碳排放;如果不从其他国家进口,自己生产,也有碳排放。
在全球水平上,碳泄漏理论实际不存在。
而且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进口的产品都是属于低端的基本消费品,征收碳关税对于气候变化没有效果。
当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然碳关税是贸易壁垒,就要在WTO 争端机制下解决,需要反对,没必要害怕。
四、哥本哈根会议的几点反思第一,会议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积极地看,应该有成功的因素,因为规模之大、规格之高,都是空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