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T.MRI全脊柱规范化扫描方案
- 格式:ppt
- 大小:10.84 MB
- 文档页数:21
脊柱脊髓常规MRI检查方案及基本诊断方法张冰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放射科Zhang Bing MD Ph.D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he affiliated Drum Tower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of Nanjing university飞利浦磁共振培训班2009.5.8-2009.5.10 郑州内容概要脊柱MRI检查前准备脊柱MRI 常规检查方案颈椎、胸椎、腰椎、全脊柱、脊柱侧弯、外周神经检查脊柱脊髓疾病基本诊断方法脊柱MRI检查前准备检查前准备询问病史,查阅检查资料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医师操作的重要性婴幼儿及躁动患者与临床医生配合,给予镇静药患者检查前更衣,去除金属物品,去卫生间与患者良好沟通,不要移动,颈椎检查嘱咐患者不要吞咽,让患者采取最舒适体位、佩戴耳机/耳塞病重患者需医生或家属陪同如需增强,提前准备静脉通路检查前准备仰卧位、头先进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腿部放在专用垫子上(缓解腰椎不适)婴幼儿体厚薄,垫高,保持位于线圈中心脊柱后突病人,需垫高盆腔,以平稳脊柱脊柱侧弯病人,扫描层数增加,确保涵盖全部侧面颈椎病人应适当垫高头部,使病人舒适颈部后部垫软垫,以确保舒适颈椎脱位、骨折病人应带好防磁支架检查,但如果支架有金属螺钉等,则必须由管床医生去除颈椎扫描前嘱咐病人吞咽和清嗓颈部较短病人,不宜使用颈前线圈定位定位原则:定位原则:成像区越接近等中心位置,图像质量就越好。
颈椎-甲状软骨胸椎-胸骨中心腰椎-肚脐与剑突连线中点颈胸椎-甲状软骨,定位图出来后将FOV调到530mm,在矢状位上将扫描框上缘定在小脑天幕胸腰椎-肚脐与剑突连线中点,定位图出来后将FOV调到530mm,在矢状位上将扫描框下缘定在尾骨下缘全脊柱-甲状软骨,然后通过三段移床实现全脊柱扫描脊柱侧弯-全脊柱扫描或分段扫描,参照颈胸椎与胸腰椎定位线圈选择脊柱相位阵列专用线圈•SENSE 脊柱1.5T•SENSE 头部/ 颈部•SENSE 头部/ 脊柱线圈组合线圈选择原则涵盖成像区域,与感兴趣区最近SENSESENSE :敏感性编码( sensitivity encoding ,SENSE)多线圈并行采集使用多个平行排列的协同线圈保持K 最大值不变,增加K 空间采样位置之间的距离(低密度),可保持图像的空间分辨力而成倍减少扫描的时间。
脊柱及脊髓MRI检查技术第一节颈椎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颈线圈、脊柱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下颌角水平。
3.方位及序列:(1)平扫:矢状面 T2WI、 T1WI,观察椎骨及周围软组织则必须加 fs-T2WI,扫描基线平行于颈髓正中矢状面,扫描范围包含 C1~Th2椎体及两侧附件;轴面 T2WI序列,椎间盘病变扫描基线平行于椎间盘,每个椎间盘扫描 3~5层;椎体及颈髓病变扫描基线平行于椎体横轴或垂直于颈髓纵轴,扫描范围自颅底斜坡至 C7水平或覆盖病变区域;必要时加扫冠状面T2WI、 T1WI。
(2)增强扫描:轴面、矢状面、冠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 技术参数:矢状面层厚<3.0 mm,轴面层厚<4.0 mm,无间隔扫描或层间隔≤层厚×10%。
矢状面、冠状面 FOV(230~260)mm×(230~260)mm,矩阵≥320×224;轴面 FOV(160~200)mm×(160~200)mm,矩阵≥256×224。
矢状面扫描相位编码方向设置为上下方向,以减少脑脊液流动伪影对脊髓观察的影响。
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常规剂量的钆对比剂。
5.图像要求:(1)显示全部颈椎椎体、椎间盘及两侧附件、椎旁软组织等结构;(2)无明显吞咽运动伪影、血管搏动及脑脊液流动伪影。
第二节颈丛、臂丛神经根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颈线圈、脊柱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下颌角水平下3 cm。
3.方位及序列:冠状面 fs-T2WI、 T1WI 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颈髓纵轴,扫描范围覆盖 C1~Th3段椎体前缘至椎管后缘;轴面 fs-T2WI,扫描基线垂直于颈髓长轴,颈神经根扫描范围为 C1~Th2水平,臂丛神经根扫描范围为 C4~Th2水平;快速自旋回波三维 fs-T2WI-重 T2WI 序列,冠状面扫描,范围为C1~Th2 段椎体前缘至椎管后缘。
MRI扫描规范——MRI检查技术专家共识(脊柱及脊髓篇)(一)颈椎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颈线圈、脊柱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下颌角水平。
3、方位及序列:(1)平扫:矢状面T2WI、T1WI,观察椎骨及周围软组织则必须加fs-T2WI,扫描基线平行于颈髓正中矢状面,扫描范围包含C1~Th2椎体及两侧附件;轴面 T2WI序列,椎间盘病变扫描基线平行于椎间盘,每个椎间盘扫描3~5层;椎体及颈髓病变扫描基线平行于椎体横轴或垂直于颈髓纵轴,扫描范围自颅底斜坡至C7水平或覆盖病变区域;必要时加扫冠状面 T2WI、 T1WI。
(2)增强扫描:轴面、矢状面、冠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矢状面层厚<3.0 mm,=""><4.0 mm,="" 无间隔扫描或层间隔≤层厚×10%。
矢状面、冠状面="" fov(230~260)mm×(230~260)mm,="" 矩阵≥320×224;="" 轴面="" fov (160~200)mm×(160~200)mm,="" 矩阵≥256×224。
矢状面扫描相位编码方向设置为上下方向,="">(1)显示全部颈椎椎体、椎间盘及两侧附件、椎旁软组织等结构;(2)无明显吞咽运动伪影、血管搏动及脑脊液流动伪影。
(二)颈丛、臂丛神经根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颈线圈、脊柱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
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下颌角水平下3 cm。
3. 方位及序列:冠状面 fs-T2WI、 T1WI 序列,扫描基线平行于颈髓纵轴,扫描范围覆盖 C1~Th3段椎体前缘至椎管后缘;轴面 fs-T2WI,扫描基线垂直于颈髓长轴,颈神经根扫描范围为 C1~Th2水平,臂丛神经根扫描范围为C4~Th2水平;快速自旋回波三维fs-T2WI-重 T2WI 序列,冠状面扫描,范围为C1~Th2 段椎体前缘至椎管后缘。
二.脊椎MRI扫描检查技术㈠颈髓及颈椎MRI扫描技术检查1.适应证①颈椎骨岛·颈椎畸形·颈髓脊膜彭出症·颈髓积水·神经管闭合不良;②化脓性颈椎炎·颈椎结核·蛛网膜炎·颈髓空洞症:③颈椎椎管狭窄·颈椎多发性硬化;④原发良恶性肿瘤与转移性肿瘤2.扫描检查前的准备工作病人在进入MRI室之前需除掉随身携带的所有金属物品·磁性物件,以免产生伪影或造成危害。
3.扫描检查与图像显示技术⑴线圈柔软表面线圈⑵病人体位与扫描中心参阅头颈部内容⑶扫描方位①横断扫描在矢状位像上选择横断扫描层面,沿左右旋转横断层面,使其与感兴趣区脊髓相垂直。
扫描范围由病灶大小决定,用左右向作为相位编码方向。
在横断面定位像上对横断面扫描中心进行校正,并选择适当的横断面FOV.②矢状扫描用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图像作定位图像。
在冠状面定位像上选择矢状扫描层面,并沿前后轴旋转层面,并使扫描层面与颈髓或颈椎CC平行。
再在矢状面定位像上设定饱和带和相位编码方向,如果要观察椎间盘和椎体病变,应用CC向作为相位编码方向,并在CC方向设定垂直于扫描层面的饱和带,用于抑制CC方向视野外组织回卷伪影。
如果要观察脊髓病变,应用前后作为相位编码方向,在前后方向设定垂直于扫描层面的饱和带,用于抑制运动对脊髓造成的伪影。
扫描范围由病灶大小决定。
③冠状扫描在矢状定位图像上选择冠状位扫描层面,并沿左右轴旋转层面,使扫描层面与感兴趣区段哦脊髓或椎体平行。
再在横断位定位像上沿CC轴转动层面,使扫描层面与椎体左右轴平行。
最后在冠状位定位像上设定相位编码方向和饱和带。
其余方法请参阅矢状扫描的内容。
4.部分正常颈髓及颈椎MRI图像介绍MRI信号特征为:①脊髓的灰质在质子密度加权像与T1加权像上,其信号强度比较高,白质的信号强度较低。
在T2加权像上,灰质的信号强度较低,白质的信号强度较高,灰质的影像呈蝴蝶型;②在T1加权像与质子加权像上,脑脊液的信号强度比脊髓的信号强度低,而在T2加权像上脑脊液的信号强度比脊髓的信号强度高。
MRI扫描规范——MRI常规扫描方案一.颅脑半球MRI检查常规常规序列1. 横断面 T1WI2. 横断面 T2WI3. 矢状面 T1WI4. 横断面 DWI层厚:8mm,层间距:2mm。
细小病灶或桥小脑角检查可适当减少层厚层间距。
鉴别脑室内/周围高信号病灶(如多发性硬化、脑室旁梗塞灶)以及与脑脊液信号难于鉴别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肿瘤及肿瘤周围水肿等可加扫T2FLAIR。
增强扫描需横、矢、冠三面T1WI,必要时脂肪抑制。
二. 鞍区MRI检查常规常规序列1. 矢状面 T1WI2. 冠状面 T1WI3. 冠状面常规增强扫描1. 动态增强扫描(FSE)T1+C2. 常规T1WI+C 冠状面3. 必要时加做T1WI+C 矢状面扫描层厚:2.5 mm,层间距:0.5mm。
三.眼眶MRI检查常规常规序列1. 横断面T1WI2. 横断面T2WI,加脂肪抑制3. 冠状面 T1WI,加脂肪抑制4. 横断面 DWI5. T2WI不压脂通过球后脂肪的高信号映衬可以更好的显示眼肌形态和视神经,必要时可加扫。
需观察视神经管内段及眼上肌群、下直肌加扫斜矢状位(分别与左、右视神经平行)层厚:4mm层间距:0.5mm如需增强扫描与平扫T1WI相同。
四.内耳MRI检查常规常规序列1. T2WI 横断面2. T2WI 冠状面颞骨扫描可加T1WI层厚:1.5-2mm 层间距:0-0.5mm内耳水成像用 3D-FIESTA ,图像重组:MIP MPR 五.鼻咽部MRI检查常规常规序列1. 横断面T1WI2. 横断面T2WI3. 冠状面T1WI 脂肪抑制4. 横断面DWI层厚:4mm 层间距:1mm如需增强与平扫T1WI相同,需加脂肪抑制。
注:鼻及鼻旁窦、腮腺MRI扫描亦可套用鼻咽部扫描常规六.喉部及颈部软组织MRI检查常规常规序列1. 横断面T1WI2. 横断面T2WI 加脂肪抑制和(或)不加3. 矢状面/冠状面T1WI4. 横断面DWI层厚:4mm层间距:1mm1. 增强程序与平扫T1WI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需加脂肪抑制。
磁共振(MRI)腰椎扫描技术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去除患者身上的金属异物(包括Bra),如粘贴膏药需去除。
线圈:脊柱相控阵线圈。
体位:仰卧位,头先进,身体与床体保持一致,使扫描部位尽量靠近主磁场及线圈的中心,膝部用海绵垫垫高,减轻腰椎运动。
双手置于身体两侧,头部用海绵垫固定,注意保护听力。
定位位置:肚脐上3CM。
常规扫描方位:横断位,矢状位,必要时冠状位。
横断面:BH Calibration Scan,横轴位扫描校准序列如使用相控阵线圈,所有序列需进行扫描校准序列。
中心定于扫描部位的中心位置,层厚8MM,单次采集,如范围不够,可增加层厚。
相控线圈需使用Asset或Pure针对相应的线圈进行校准。
Pure可改善多通道线圈图像的均匀性,SCIC能纠正信号均匀性,Asset可加快扫描速度。
频率编码为前后。
矢状面:SAG T2 FSE,矢状面T2加权序列在横轴位及冠状位上定位,在冠状位上调整角度,使定位线平行于脊柱(腰椎椎管)走形,在横轴位上调整层面,范围包括腰椎椎体及两侧横突,矢状位上调整FOV中心置于椎体后缘。
扫描范围上至Th11下至S2水平,需包括整个病变范围。
添加上下饱和带,可减轻血管搏动伪影,添加前饱和带减轻腹部运动伪影的干扰。
使用流动补偿(FC)、无相位卷积(NPW)、线圈纠正(SCIC、HC)技术。
频率编码为前后。
矢状面:SAG T1 FSE,矢状面T1加权序列复制SAG T2 FSE定位线。
去除上下饱和带,可缩短扫描时间,为了减少扫描时间不添加前饱和带。
使用无相位卷积(NPW)、线圈纠正(SCIC、HC)技术。
频率编码为前后。
矢状面:SAG STIR,矢状面STIR序列复制SAG T2 FSE定位线。
添加上下饱和带,可减轻血管搏动伪影,添加前饱和带减轻腹部运动伪影的干扰。
使用流动补偿(FC)、无相位卷积(NPW)、线圈纠正(SCIC、HC)技术。
频率编码为前后。
横轴位: AX T2 FSE 横轴面T2加权序列在矢状及冠状面上定位。
全脊柱核磁操作流程## Whole Spine MRI Protocol.### Patient Preparation.The patient should be informed about the procedure and any potential risks or complications.The patient should be asked to remove any jewelry, clothing, or objects that may interfere with the MRI scan.The patient should be positioned comfortably on the MRI table.### MRI Technique.The MRI scan should be performed using a high-field MRI scanner (1.5T or 3T).The following MRI sequences should be acquired:Sagittal T1-weighted images.Axial T2-weighted images.Axial FLAIR images.Coronal STIR images.### Image Interpretation.The MRI images should be interpreted by a radiologist with expertise in musculoskeletal imaging.The radiologist should assess the following structures:Vertebrae.Intervertebral discs.Spinal cord.Nerve roots.Ligaments.Musculature.### Reporting.The radiologist should prepare a written report tha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A description of the MRI findings.A diagnosis or impression.## 全脊柱核磁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