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预后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的预后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的预后效果。
方法我院普外科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将其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无发热、肝性脑病、腹腔感染、刀口延期愈合等严重并发症出现,术后血小板计数出现明显升高。
所有患者进行了随访,随访平均时间为1年,无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具有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止血彻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并通过降低门静脉压力,降低上消化出血及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肝硬化;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预后门静脉高压在肝硬化中引起的并发症较多,其中常见且严重并发症是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出血量大,病情凶险,是上消化道出血导致死亡的常见病因。
临床上为进一步降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的常见治疗方法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采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1]。
我院普外科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疗效取得一定效果。
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普外科收治门静脉高压的72例患者,其中男56例,女16例,平均年龄(57±4.6)岁,患丙肝病史14例,患乙肝病史58例,分别占总数的19.4%、80.6%。
肝功能Child分级A级、B级、C级分别为34例,32例,6例。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及上消化出血病史,经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透均显示不同程度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部B超检查门静脉高压(直径>12mm),脾脏呈不同程度的增大;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三系减少,其中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明显。
1.2 方法1.2.1 术前准备患者入院后进一步完善血常规、肝肾功能、传染病九项检测、凝血四项、B超及心电图等相关检查,术前常规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对合并中重度贫血的患者积极给予输注全血纠正贫血,合并低蛋白血症及大量腹水的患者积极输注白蛋白及利尿,白蛋白复查至少达到30g/L,防止术后切口不愈合;血小板计数减少的患者可在术前12h内输注血小板1~2个治疗量,防止术中血液凝血障碍。
浅析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脏血流动力学及肝脏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脏血流动力学及肝脏功能的影响。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32例行择期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门静脉高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术前及术后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内径、肝动脉内径、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肝动脉阻力指数,采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吲哚青绿排泄试验(ICGR15)评价肝脏功能,术中测定自由门静脉压力。
结果术后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内径、肝动脉内径、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肝动脉阻力指数均呈逐渐变化的趋势,肝动脉血流量、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逐渐升高,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内径、肝动脉内径、肝动脉阻力指数逐渐降低,术后8周内各指标变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开腹后、脾切除后、断流后自由门静脉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切除后、断流后均较开腹后降低(P<0.05),术后MELD和ICGR15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8周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
MELD与肝动脉血流量、肝动脉流速峰值呈负相关(P<0.05),ICGR15与肝动脉血流量、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呈负相关(P<0.05),MELD和ICGR15均与门静脉血流量、肝动脉阻力指数、自由门静脉压力变化值呈正相关(P<0.05)。
结论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可有效改善门静脉高压血流动力学及肝脏功能。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断流术;血流动力学;肝脏功能[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plenectomy and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 on hepatic hemodynamics and liver function.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method is to select the 32 cases who underwent splenectomy plus pericardial paraesophsgastric devascular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and to observe the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hepatic artery blood flow,portal vein blood flow,portal vein diameter,hepatic artery diameter,hepatic artery peak velocity hepatic artery flow velocity,peak value and hepatic artery resistance index,using the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and indocyanine green excretion test(ICGR15)evaluation of liver function,the determination of free portal pressure during operation. Results postoperative hepatic arterial blood flow,portal vein blood flow,portal vein diameter,hepatic artery diameter,hepatic artery,hepatic artery flow velocity peak valley value,hepatic artery resistance index showed a gradual change in the trend of hepatic artery blood flow,hepatic artery,hepatic artery flow velocity peak valley value increased gradually,the portal vein blood flow rate,the diameter of portal vein,hepatic artery diameter,hepatic artery resistance index decreased gradually,each index change within 8 weeks after surgery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After laparotomy,after splenectomy and devascularization after free portal vein pressur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splenectomy and devascularization after laparotomy were decreased(P<0.05),postoperative MELD and ICGR15 were gradually decreased,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4 weeks and 8 weeks we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operation(P<0.05). MELD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hepatic arterial blood flow,hepatic artery peak velocity(P<0.05),ICGR15 and hepatic arterial blood flow,hepatic artery,hepatic artery flow velocity peak valley valu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P<0.05),MELD and ICGR15 in portal vein blood flow,hepatic artery resistance index,free portal vein pressure change was positively related(P<0.05). Conclusion splenectomy and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hemodynamics and liver function in portal hypertension.Portal hypertension;splenectomy;devascularization;hemodynamics;hepatic function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代偿性曲张分流是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主要原因,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病死率高。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的预后因素探讨【摘要】目的探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的预后因素。
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72例门静脉高压患者,都进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手术,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确定患者的预后因素。
结果72例进行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的患者,在手术完成后身体温度都小于38℃,血小板数量都小于500万/L,没有出现身体高温,肝昏迷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现象。
在手术后对患者进行3个月至1年的随访工作,其中有30例肝脏功能发生好转,其好转率为41.7%,有61例患者的腹腔积液全部消失或是有减轻现象,其发生率为84.7%,有65例患者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有消失现象或是症状减轻,其效果达到90.3%,没有出现肝性脑病症状。
结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中疗效较好,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门静脉高压症;预后门静脉的正常压力范围是110~180 mm Hg,在某种原因的干扰下,门静脉出现阻力致使血流正常运行,血液在遭遇瘀滞之时,其门静脉血液增加,因为门静脉压力的上升引发一系列症状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其主要临床表现有脾肿大、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出现曲张现象,呕血及腹部积水等症状,被称作门静脉高压症(PHT)[1]。
本文选取了72例门静脉高血压病患者实施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预后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72例门静脉高压患者,都进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手术,其中有男55例,女17例,年龄范围是42~66岁,年龄平均为(57±4.3)岁,其中有58例(80.6%)患者有乙肝病史,通过Child方法对肝功能进行分级,有A级35例,B级31例,C级6例。
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表现,65例有消化道出血病史。
通过B超检查发现有不同情况的脾大、脾亢症状,血常规检测发现其外周血白细胞以及血小板数量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预后因素分析作者:王伟王慧芳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25期【摘要】目的探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静脉高压症的预后效果。
方法对34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
结果本组34例患者术后体温均【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预后;出血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是因门静脉血流受阻、血液淤滞导致门静脉压力增高的一组病理综合征。
PHT发生率为0.6%~2.1%[1],其发生时间、栓塞时间、程度和部位对肝血流常带来影响,甚至严重减少了肝血流,增加门静脉压力,在加重肝功损害的同时又可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其外科治疗的目的是防止急性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引起上消化道出血[2]。
我院外科2003年12月至2008年7月采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34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34例,男29例,女5例。
年龄22~64岁,平均46.1岁。
术前均行胃镜检查,部分患者行上消化道钡餐、磁共振血管造影以及选择性经脾动脉或肠系膜动脉门静脉造影检查。
全部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脾大、脾亢,其中以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
术前肝功能按Child-Pugh分级:A级5例,B级27例,C级2例。
术前食管道胃底静脉曲张轻度3例,中重度31例。
1.2 手术方法采用气管插管麻醉。
患者取头高足低右侧斜45°卧位。
脐上穿刺并置入10 mm Trcoar,建立气腹压力为14 mm Hg。
于左锁骨中线脾下缘、左腋中线脾下缘和剑突下各置12、10和5 mm Trcoar。
先行巨脾切除术,用腹腔镜探查肝脏、形状、大小及其周围情况,离断胃结肠韧带及部分脾胃韧带,游离胰尾上缘脾动脉,用7号丝线结扎两道,然后自脾下极向上离断脾结肠韧带、脾肾韧带和胃短动脉,直至脾蒂充分游离,脾门显示清晰,采取二级脾蒂法用可吸收夹夹闭脾动、静脉分支,脾门不清楚可用腔内直线切割钉合器离断脾蒂。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目的:探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我科收治4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脾切除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6例患者于术后并发门静脉血栓,经抗凝血、溶栓保守治疗好转。
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术后血小板的异常升高和门静脉血流的改变是导致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术后严密监测病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顺利康复有重要意义。
标签: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切除;门静脉血栓;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常见并发症,具有发病突然、出血凶猛等特点,若处理不当,不能有效控制出血,则会引起肝脏功能的进一步恶化,从而丧失手术的机会。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临床有分流术和断流术两种,临床手术多采用断流术,认为其更加合理[1],术后易出现门静脉血栓形成(PVT),PVT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关系患者病情的康复,现将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4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术后并发PVT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6例,男33例,女13例;年龄46~73岁,平均58.6岁;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40例、丙型肝炎肝硬化6例;肝功能分级采用Child 分级标准:A级28例、B级17例、C级1例;其中39例为择期手术7例为急诊手术。
1.2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采取全身麻醉,于左肋缘下或上腹部正中切口处行切口,常规进腹后在胃网膜左、右静脉交界无血管区切开,找到脾动脉后行结扎,而后常规切除肿大脾脏,并妥善处理脾蒂及脾床出血点,而后依次切断并结扎肝胃韧带直至贲门部位,继续离断上半胃左右两侧浆膜面和食管下段6~8 cm的全部血供和分支,缝扎周围所有穿支血管,使异位高位食管分支和胃后静脉支完全游离,行创面浆膜化。
2 结果46例患者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脾切除术,术后6例并发PVT,经保守治疗均好转出院。
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围手术期的护理分析目的:总结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于我院接受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的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护理资料。
结果:患者对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满意度达93.75%;上述患者住院时间9至21天,平均住院时间(10.05±1.01)天,护理效果良好,均治愈出院。
结论:在做好一般护理的基础上,辅助心理护理,同时予以特殊护理,有助于患者病情康复,极大的缩短了住院时间,患者自身满意度也较高,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标签: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围手术期;护理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是目前医学临床中使用范围较广的一种手术方式,对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和胃底食道曲张静脉出血等病症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切口小、疼痛感轻、术后恢复快等优势[1]- [3]。
但是,这种术式操作难度较大,且手术风险较高,特别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后,术后极易感染其它病症[4]。
围手术期的良好護理可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保障预后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总结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于我院接受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的患者1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护理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与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于我院接受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的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22至68岁,平均年龄(49.25±5.15)岁。
其中,9例为肝炎后肝硬化,5例酒精性肝硬化,2例为血吸虫肝硬化;有上消化道出血史者6例,之中有2例出血次数≥2;无出血史者10例,之中2例合并脾亢。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的预后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的预后分析。
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本院的148例接受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预后总结分析。
结果接受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手术的14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体温均在385℃以下。
术后一周内,腹腔引流液明显比之前减少后,则将引流管及时拔除。
拔出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病情均没有出现肝昏迷、发热等严重并发症,治愈率100%,14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均康复出院。
结论接受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手术的14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并且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较少,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预后正常的门静脉压力是110~180 mm Hg,当门静脉血流受阻滞、血液淤滞于血管内时则会导致门静脉压力增加,此时患者将会出现脾功能亢进、脾肿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呕血等病理性症状,也就是门静脉高压症[2]。
在我国,门静脉高压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是外科急诊常见的疾病,其发生率为05%~25%。
外科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常常实施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方法,以预防急性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后所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若一旦出血则会加重病情,也是普外科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1]。
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并接受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148例患者,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选择收治本院的148例接受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5例,女73例,年龄范围在25~70岁,平均(422±25)岁。
根据患者所出现的腹水、脾功能亢进、脾肿大和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结合胃镜、B超、外周血实验等相关辅助检查结果,148例患者均符合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标准,被确诊为门静脉高压症。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诊治分析作者单位:466000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通讯作者:李博目的探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诊治方法。
方法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3年内收治的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62例,其中术后出现门静脉血栓4例,分析其临床资料。
结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6.5%(4/62),4例患者化验室检查均出现血小板升高、白细胞增多、D-D 二聚体检测阳性和凝血功能异常,经增强CT检查确诊为门静脉血栓。
通过抗凝血、溶栓治疗好转。
结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形成涉及因素很多,但及时确诊并进行抗凝治疗可以有很好的效果。
标签: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门静脉血栓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形成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 ),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比较困难。
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3年内收治的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出现门静脉血栓4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3年内收治的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62例,男34例,女28例,年龄34~68岁(平均46 岁)。
临床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术后4例出现门静脉血栓。
1.2 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4例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发热、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等症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增强CT 检查,能够发现血栓多分布于门静脉和脾静脉,可见脾静脉的盲端增粗。
4例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情况见表1。
1.3 治疗方法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确诊门静脉已形成血栓的患者立即进行低分子量肝素钠静脉输注的抗凝治疗,2 次/d,血栓较重者并用尿激酶静脉滴注,进行溶栓。
1~2 周后,取消静脉滴注,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凝血。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预后因素浅析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患者的预后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本院最近几年收治的50例门静脉高压症的患者,对所有患者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的手术治疗,分析总结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预后因素。
结果本组50例门静脉高压的患者,通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手术治疗之后,所有患者都治愈健康出院,体温都低于385 ℃,患者血小板的计数正常,均小于500万/l,未出现肝昏迷、发热等严重的并发症情况。
手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没有1例患者发生肝性脑病。
结论对门静脉高压的患者,实施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手术治疗,操作简单,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具有广泛的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预后因素;门静脉高压症
门静脉高压症(简称pht),由于某种原因使得门静脉的血流受阻和血液淤滞,进而导致门静脉压力增高的一种病理综合征[1]。
根据有关报道得知,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生率是06%~21%。
pht的发生时间、程度、部位以及栓塞时间常常影响着肝血流,甚至大大减少肝血流,同时增加了患者门静脉压力,不仅严重损害患者肝功能,而且提高了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
目前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手术方法,近些年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手术后并发症,如门静脉血栓严重影响着患者预后的
质量。
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预后因素,采取有效地预防治疗措施,从而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本组中对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门静脉高压症的患者,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的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在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50例门静脉高压症的患者,男31例,女19例,年龄范围23~68岁,平均437岁。
患者肝功能分级:a级16例,b级9例,c级25例。
本组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有关辅助检查(上呼吸道钡餐和胃镜检查)均确诊是门静脉高压症。
所有患者都出现不同程度脾部增大、胃底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等症状。
12治疗方法
121手术前准备工作在手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全面检查,6例血小板数量较少的患者实施血小板输注处理,4例严重贫血的患者输注全血,3例低蛋白的患者输注血白蛋白。
手术前本组所有患者均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感染,每间隔半小时给予患者1个剂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选用广谱药物,如头孢菌素之类的抗生素等,同时联合应用抗厌氧菌的感染药物,如甲硝唑等。
本组患者均实施全身麻醉。
122手术方法患者采用右侧斜卧位方式,将患者的上身抬高15°左右,确保患者头高脚底。
手术者站在患者的左侧位置。
选择患者
的四个穿刺孔点,分别是脐下缘、剑突下、左锁骨中线以及左腋前线的平脐部位,穿刺孔分别是10 mm(放置镜孔)、5 mm、10 mm(主操作孔)和5 mm,将气腹的压力控制在12 mm hg[2] 。
将患者的脾结肠韧带、脾肾韧带和脾胃韧带用超声刀实施分离。
手术者在进行手术时,要确保将患者的胃短静脉保留。
接着手术者要紧贴脾门,选用ligasure的血管闭合系统分离二级分支的胃短静脉、脾静脉和脾动脉。
其次再用超声刀将患者脾膈韧带分离开来。
然后患者采用仰卧方式,用血管闭合系统将贲门周围血管离断,一直到食道下段的8 cm位置,同时还要在患者的左隔下方位置放置引流管。
123手术后临床处理要密切观察患者引流管引流情况,一旦没有血性液体引出的时候,要及时把引流管拔出来,严禁患者服用有害肝脏的所有药物,及时给患者补充白蛋白和血浆,注意观察患者体液,确保患者酸碱平衡。
另外,要对患者的肝功能、血小板等项目定期检查。
2结果
本组50例门静脉高压的患者,通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手术治疗之后,所有患者都治愈健康出院,体温都低于385 ℃,患者血小板的计数正常,均小于500万/l,未出现肝昏迷、发热等严重的并发症情况。
手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没有1例患者发生肝性脑病。
3讨论
门静脉高压症作为常见的一种外科疾病,因多种原因导致门静脉
回流受到阻碍,发生门静脉压力升高的一系列综合征[3]。
一旦不及时治疗或者是不当治疗,极易引发上消化道的大出血,严重的话会引发死亡。
而导致患者的上消化道的大出血的主要原因是患者食管静脉的曲张破裂,甚至会引发死亡,因此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患者时,要加强预防治疗食道静脉的曲张破裂出血。
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不仅可以将脾脏回流到门静脉的血流阻断,而且能大大降低门静脉压力作用,同时不会影响患者肝脏血液的供应,还能大大降低肝性脑并和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本组研究中,本院在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50例门静脉高压症的患者,均给予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的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手术后体温都低于385 ℃,患者血小板的计数正常,未出现肝昏迷、发热等严重的并发症情况。
手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没有1例患者发生肝性脑病。
从而得知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的临床效果显著。
但由于在手术后患者血流可能会经胃贲门的胃壁黏膜进入到食道中,导致食管下段的静脉曲张,仍然存在再出血可能性,因此要严格掌握相关手术的使用症,有效地选择手术的时间,进而大大降低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预后的质量。
总之,对门静脉高压的患者,实施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手术治疗,操作简单,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具有广泛的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孙仁梅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山东医药,2010,50(42):6061.
[2]高峰脾切断流术引起的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对肝脏功能的影响.实用医药杂志,2009,25(17):28642865.
[3]巩全华,邸春生急诊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后32例临床分析.山西医科大学导报,2004,35(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