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外科手术关键技巧-脾切除加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6
腹腔镜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手术护理配合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手术护理配合经验。
方法:对11例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腹腔下脾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结果:9例手术均获成功,2例中转开腹,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根治效果显著。
结论:术前精心准备,术中密切配合,熟练掌握器械使用和维护,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的关键。
标签:腹腔镜;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护理配合门脉高压症是以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和压力持久增高所引起的综合征。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脾大和脾功能亢进,门体侧支血管曲张和破裂所致呕血和黑粪、腹水、肝性脑病等。
腹腔镜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具有腹腔镜的普遍优点,即创口小,出血少,恢复快等。
我院2010年11月至2011年7月对11例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腹腔镜下脾切除+喷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效果良好,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1例门脉高压症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42-61岁。
其中乙肝后肝硬化门脉高压7例,血吸虫性肝硬化继发性脾功能亢进2例,酒精性肝硬化门脉高压2例。
1.2 手术方法常规全身麻醉,患者取右侧卧位,取脐左侧一约1.5cm切口,置入10mmTrocar,造人工气腹,上腹正中剑突和脐连线下1/3处置入一约5 mmTrocar,左锁骨中线肋缘下处置入12 mmTrocar,脐水平腋前线置入5 mmTrocar。
镜下探查,见增大脾脏,肝脏结节样改变。
超声刀及双极电凝分离脾脏,切开胃脾韧带,打开小网膜囊,切断胃短血管显露胃后壁、胰体、和胰尾部。
分离脾结肠韧带、脾肾韧带及脾隔韧带,解剖2级脾蒂血管,Ando-GIA离断脾蒂,切除脾脏,取下标本。
清理腹腔,将脾装入内镜取物袋,将标本粉碎后自锁骨中线处将标本取出,置脾窝引流管一根及止血纱一张,结肠填充脾窝。
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退出器械,缝合关闭各戳孔。
1.3 结果手术顺利,手术时间手术时间4-6h,出血量100-250ml.,术后无并发症发生。
【手术详解-教学篇】脾脏切除胃底贲门血管离断脾肾静脉分流术大医精诚,大爱无疆;医者艰难的不是经历失败;而是失败过后依旧保持那颗炙热的仁心。
「重要提示」大医直播「实名认证」功能已上线,我们竭力打造一个专属医务工作者的学习社区;实名认证的医生可享受高精尖的手术/论坛直播、弹幕留言、互动讨论、直播回放等权益,让专业的人汇聚专业的社区做专业的事儿。
(PS:点击图文底部'阅读原文'即可完成实名认证,未认证的医生后续将无法享受上述权益)本文小助手带来的是11月08日西京肝胆外科岳树强教授脾脏切除+胃底贲门血管离断+脾肾静脉分流术的手术图文详解 ️↓↓向下滑动↓↓查阅深度而精彩的解读关注'大医直播'公众号,点击菜单栏'往期回看'查看此台手术视频回放术者:岳树强图文:戴竞耀大医互动扫码添加大医Live小助手备注 [姓名+医院] 实名申请邀请入群同大医术者和医生同仁探讨交流↑↑我是大医Live小助手,加我入群↑↑术者介绍岳树强西肿瘤外科主任兼肝胆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京都大学访问学者。
国内肝胆胰外科领域资深手术大家,擅长腹部外科特大、复杂开腹手术,年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whipple)200余例。
曾参与实施了西肝胆外科多项复杂、高难度、国内乃至国际首例的肝脏移植和多器官联合移植手术。
其手术特点以精致、流畅、准确、稳定而著称,是将腹部外科手术演变成艺术盛宴的杰出代表。
西肝胆外科团队西肝胆胰脾外科,1984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9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现已成为国家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陕西省优势医疗专科和陕西省重点学科,全军器官移植中心,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科室医疗设备齐全、专科特色明显,具有很强的临床及科研实力,全面开展了肝脏、胆道、胰腺、脾脏疾病,腹腔肿瘤,肝移植等方面治疗及研究,腹部外科及肝移植领域均达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肝移植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贲门食管周围血管离断术摘要贲门食管周围血管离断术是一种用于治疗贲门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介入性治疗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手术的定义、适应症、手术原理、操作步骤、术后处理及并发症等相关内容。
1. 定义贲门食管周围血管离断术是一种通过介入导管在食管周围血管内注射硬化剂,使贲门食管静脉曲张区域内的血管闭塞,从而达到止血治疗的手术方法。
2. 适应症•贲门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静脉曲张性溃疡出血3. 手术原理贲门食管周围血管离断术通过在贲门食管静脉曲张区域内注射硬化剂,使血管内形成炎性反应,最终导致血管闭塞,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
此术式常用于急性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可以有效减少出血并降低复发率。
4. 操作步骤1.麻醉:患者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
2.硬化剂准备:准备注射硬化剂,通常为明胶海绵等。
3.插管:经颈部或腹股沟经皮血管穿刺法将导管置入贲门食管静脉曲张区域。
4.注射:通过导管将硬化剂注入血管内,使其闭塞。
5.拔管:操作完毕后拔除导管。
5. 术后处理1.病房观察: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2.保持患者安静:避免剧烈运动或劳累。
3.控制出血:出现出血等并发症时及时处理。
4.定期复诊:术后定期复查血管状况,以评估疗效。
6. 并发症1.出血:术后可能出现再次出血,需及时处理。
2.血管损伤:操作中可能造成血管穿孔等情况。
3.感染:手术后可能引起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贲门食管周围血管离断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贲门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方法,对于适应症患者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手术中需严格操作,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改良的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手术经验蒋国庆;钱建军;陈平;姚捷;金圣杰;王小东;高志慧;柏斗胜【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的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技巧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至2012年12月施行的34例改良的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手术获成功,其中6例患者合并胆囊结石,术中加行胆囊切除术,应用旋切器进行旋切取脾.2例因术中出血中转开腹.术后无出血,平均手术时间(232±59)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03±180)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0.5±2.2)d.结论改良的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无需扩大腹壁切口,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特点.丰富的经验与娴熟的手术操作技术是该类手术成功的关键.【期刊名称】《肝胆胰外科杂志》【年(卷),期】2013(025)006【总页数】4页(P444-447)【关键词】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高血压,门静脉【作者】蒋国庆;钱建军;陈平;姚捷;金圣杰;王小东;高志慧;柏斗胜【作者单位】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肝胆外科,江苏扬州225001;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肝胆外科,江苏扬州225001;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肝胆外科,江苏扬州225001;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肝胆外科,江苏扬州225001;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肝胆外科,江苏扬州225001;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肝胆外科,江苏扬州225001;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肝胆外科,江苏扬州225001;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肝胆外科,江苏扬州22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5近年来,腹腔镜技术迅速发展,腹腔镜手术几乎覆盖腹腔内的所有脏器。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由于凝血功能障碍、腹腔血管内压力大,手术风险极大。
Ligasure的出现,使得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能够很好地开展。
改良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手术配合作者:龚荣花,顾梅,尹恩静,等来源:《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年第7期龚荣花顾梅尹恩静蒋国庆柏斗胜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手术配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3月施行改良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早期2例因术中难控制性出血行中转开腹,余39例患者均在完全腹腔镜下施行,平均手术时间(221±60)min,平均失血量(190±167)ml,术后(10.4±2.2)d出院,术后仅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随访3个月至1年均无再次出血发生。
结论:改良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无需扩大腹壁切口,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特点。
精湛的手术操作技术与娴熟的手术配合是该类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配合 doi:10.3969/j.issn.1672 -9676.2016.07.035作者单位:225001 扬州市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手术室龚荣花:女,硕士在读,副主任护师通信作者:柏斗胜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疾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而脾脏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已成为首选术式。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由于凝血功能障碍、腹腔血管曲张,手术风险大。
近年来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已得到一定的实施,但尚未广泛开展。
以往有文献报道该类手术,术中需取1个辅助切口或扩大1个操作孔至4 cm以上用于取出脾脏。
我院2010年1月~2013年3月对该技术进行了改良,施行完全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手术配合取了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41例,其中2例因术中难控制性出血行中转开腹,余39例,男24例,女15例。
平均年龄(56±10)岁。
乙肝性肝硬化20例,丙肝性肝硬化3例,血吸虫性肝硬化6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7例。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9 年第 6 卷第 9 期2019 Vol.6 No.932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开腹手术疗效比较刘清华1,汪凌1,蹇泽英1,康志龙2*(1.重庆市庆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平顶山院区普通外科,重庆 404100;2.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深圳 518000)【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开腹手术疗效。
方法 选取在我院行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期选取相同疾病但行开腹手术治疗3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手术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具有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征,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较,其具有更多临床优势,可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腔镜脾脏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开腹手术;效果【中图分类号】R6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09.32.01肝硬化并上消化出血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患者大多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在手术治疗时需加以重视,否则以导致大出血。
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属于高级腹腔镜手术,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较,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征,临床价值较高。
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开腹手术疗效比较,以帮助更多患者对腹腔镜术式进行了解。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60例肝硬化并上消化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者排除以往腹部手术史,且无感染或其他肿瘤疾病。
其中30例患者实施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将其设为观察组,包括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44.8±2.5)岁;另30例患者实施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将其设为对照组,包括男23例、女7例,平均年龄(45.0±3.1)岁。
手助下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摘要] 目的为减轻手术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病人创伤,减少术中出血,保护肝脏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采用手助下腹腔镜微创技术进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术,治疗门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方法右侧卧位,内镜置于脐部,左手经上腹左侧约7cm长的经腹直肌切口伸入腹腔,左肋弓下腋前线置10cm Troear,经此操做孔应用超声刀、ligasure等各种器械与左手配合完成脾切除及门奇断流术。
结果本组35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3例,脾切除加胆囊切除2例,术后切口液化3例,腹水12例。
结论应用手助腹腔镜技术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缩短了腹壁切口长度,开阔了食管、胃底、脾上极深在部位的视野,方便操作,腹腔干扰轻,出血少,是一种非常可取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腹腔镜;脾切除;断流术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继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手术治疗方法。
尽管这种断流方法在各种断流术中对身体的创伤最轻,但对于肝硬化肝功能较差的病人也仍是难以承受此手术。
应用手助下腹腔镜微创技术完成脾切除加喷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不但大大减轻了手术对病人创伤,并且由于腹腔镜技术的特点,使脾膈、脾胃、贲门周围这些深在部位很容易地看到和实施各种操作,使手术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我院自2003年3月-2005年8月成功完成35例手助下腹腔镜微创技术完成脾切除加喷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5例患者,男27例,女8例;年龄48-65岁,平均53.2岁。
其中2例合并胆囊结石。
症状与体征:35倒患者均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均有不同程度的脾功能亢进。
其中两次上消化道出血6例;腹水6例;黄疸2例。
脾脏体积(12cm×10cm×18cm)~(15cm×15cm×25cm),2例伴有右上腹部疼痛。
普通外科手术关键技巧-----脾切除加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总结版]
首先让我们这些年轻的医生衷心的感谢外科之路老师,是他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
为了方便自己学习也给大家提供个共享的机会,这是我整理外科之路老师的帖子。
前面许多战友对此术式进行过讨论,笑佛还有一个脾切除的专题,可以说图文并茂。
在这里,和前面一样,只谈手术技巧,不做专业讨论。
还有,版主已经批评了,“没有图片”!可能会影响大家的学习效果,抱歉!不过,暂时不想改进了。
这是我的缺点,我把她当成自己的特点!顺便提一下,我自己重温手术过程时,也不看图谱!
一﹑切口
在病人左侧肋后加一个垫子,有利于术中显露。
一般经常采用的切口有左侧肋缘下斜切口、左侧上腹部经腹直肌切口和经正中的大L 形切口。
我推荐使用最后一种切口。
本来,左侧肋缘下斜切口向右跨过中线,也可以提供良好的显露,而且切口显得较小。
但是,一次会诊手术的经历,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12年前,一个外院的术中紧急会诊。
站在手术台前一看,我也吓了一跳,左侧肋缘下斜切口两端都切到了极限,依然不能看到脾的
边缘!巨、巨、巨脾!!!我第一次感觉这个切口如此之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利用有限的缝隙结扎了脾动脉,脾脏有所缩小,完成了脾脏周边血管的结扎切断,但是,脾脏依然无法在腹腔内翻转,而且脾脏仍然比切口大许多,无法将脾移出腹腔。
无奈,只好将脾放在原位,结扎脾蒂血管后放开远端脾血管,放尽脾内余血后,才将脾脏拖出!现在回想起来,大概当时自己水平不够,所以才会如此困难!如果是经正中的大L形切口,应该会好过一点吧!
L形切口拐弯时注意不要拐得太急。
第一,运刀速度太快,皮肤会飘,两侧厚薄不均。
第二,横臂应该基本和肋弓平行,拐成直角,无法发挥此切口的优势。
二﹑游离
开腹之后首先要游离,先从哪里开始哪?一般是从脾胃韧带开始,倒出空来好结扎脾动脉呀!脾胃韧带又从哪里开始好哪?离脾门太近操作空间太小,太远又需要切断太多没有必要切断的网膜,而且脾胃韧带下方的网膜非常厚,正好处于胃网膜天然束带上(行胃癌根治术时可清楚看到),有时分两层还是进不了小网膜囊。
当然,我可以说从网膜薄弱处进入,但是和没说一样,如果小网膜囊内粘连,看不到薄弱处哪!我建议从胃网膜左右血管交界处进入,然后横向切断大网膜直达脾结肠韧带。
这个路径需要切断的网膜血管最少,对术后网膜血运影响最小,进入网膜囊路径可靠,解剖位置容易确定,可以绕开网膜束带,可以直接、清楚的显露胰体尾部,可以不用向上切断直接结扎脾动脉。
另外,也可以让我一句话说明白!虽然可以不用向
上切断直接结扎脾动脉,但是我还是希望先切断结扎脾胃韧带。
没人说过脾动脉结扎时不会出现意外。
如果出现脾动脉意外大出血,显露范围不够可是雪上加霜!结扎脾侧的血管需格外小心,一旦出现撕裂,在脾切下来之前,都无法有效止血,严重影响术者情绪,打乱手术节奏。
如果钳夹血管距脾脏太近,脾脏内面又呈凹形,冒险结扎极易出现撕裂,此时应该用5-0的无创伤线连续缝合血管断端数针,松开血管钳后,轻轻收紧打结即可。
三﹑脾动脉结扎
对于有经验的外科医生来说,脾动脉结扎比较容易完成。
但是刚开始的几次,内心还是非常紧张,许多年轻医生对我说,他们对这个手术最担心的步骤就是脾动脉结扎。
虽然具体操作不难,但是就像跨越断桥一样,离危险太近了!
1、寻找、辨认脾动脉
一般选择胰尾上方脾动脉弯曲的部位,这个位置脾动脉最为表浅,与脾静脉相对较远,很少有分支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较为疏松,是最理想的游离、结扎位置。
对于较瘦的病人可以目视发现脾动脉,并且可以观察到有规律的搏动。
即使肥胖病人也容易用手触及,唯一的技巧就是将手指轻轻放在胰尾上缘,用心感受!
2、游离、结扎脾动脉
在脾动脉表面沿血管走向切开后腹膜,可以进一步显露脾动脉,但是不要急于分离,应该提起动脉鞘切开,只有在动脉鞘内分离动脉才会避免误伤周边其他组织和血管,也最容易分离成功!
有时你已经感觉分到鞘内了,而且继续对动脉动刀非常担心,如何判断是否到达鞘内了哪?第一、可以看见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动脉壁。
第二、摆脱束缚的脾动脉会从动脉鞘切口跳出!当然只是跳出一点点!或者切开的动脉鞘会向两侧回缩,露出不断跳动的脾动脉。
提起一侧动脉鞘边缘,用大弯钳在鞘内分离动脉与动脉鞘之间隙,注意分离后壁时,先只分到后壁中线即可,再经对侧完成穿透。
不要试图从单侧即可完成游离,即使感觉成功离你非常近了。
那样可能会刺入折叠的动脉后壁,或者分断未被发现的分支血管。
不管你习惯用血管钳还是大镊子,都不要直接夹脾动脉。
虽然很少夹断或夹破血管,但是会对动脉壁造成不易察觉的损害,留下一个致命的隐患。
穿过两条粗丝线分别结扎。
先结扎近心端,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不要结扎太紧,不要用外科结。
然后结扎远端,可以扎紧但是依然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不要用外科结。
分离时,后腹膜切开2厘米,动脉游离1厘米,两端各留半厘米以防意外出血!
四﹑游离胃短血管
结扎完脾动脉,接下来面对的就是胃短血管。
对于巨大的脾脏来说,许多脾上极紧紧地趴在胃底上,间隙小,位置深。
一边是胃底,为了切脾伤及胃底怎么说都不划算;一边是脾脏,虽然早晚要切掉,但是伤后出血凶猛,无法处理,而此时离切除脾脏还有一段距离!要想处理胃短,从下往上间隙太小,操作空间有限,结扎脾血管难度
很大。
似乎只有从上方间隙将脾用手勾下来直视下处理,但是由于胃短血管后面是封闭的,这样做比从下往上强不了多少。
让我们先打开胃短后面的间隙。
我们可以很容易看见脾脏脏面下半部分,但是在他的表面还有一层薄薄的膜,切开后向上下分离,上可打通胃短后面的间隙,下可到达脾蒂血管的上缘!现在,胃短血管的四周已经肃清,可以动手了吧!不!不是不能动手,而是不到时候!游离胃短血管到此为止!
五﹑切开脾结肠和脾肾韧带
将脾下极向上抬起,结扎切断脾最下端血管后,直视下切开脾结肠韧带,并稍作分离,显露胰尾下缘全程,不要试图分离胰尾上缘,这时候还是离脾血管远一点!然后将脾向内翻转,外侧腹壁拉钩下压,直视下切开脾肾韧带,注意仅仅切开腹膜,不要向下分离脾肾间隙,原因同上!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脾脏的游离情况。
脾蒂,上、下、前方游离完毕,后方仅留疏松的脾肾间隙。
胃短,四周均完成游离。
脾膈,可能还有一点点。
六﹑切脾
然后,分离脾肾间隙,注意从下开始,沿肾周脂肪囊外间隙分离,将胰尾和脾蒂一并游离。
紧贴脾被膜钝性分开脾膈韧带,现在出点血不怕了!先将脾下极移出切口外,左手托住脾脏膈面向内翻转,将脾的下2/3托出切口外。
钝性分离胰尾上缘,左手顺势在胰腺外夹住
脾蒂血管束。
在左手掌心内上脾蒂钳,切断脾蒂。
脾蒂钳交助手扶住!最后直视下结扎切断胃短血管,这时离胃远一点就行了。
胃短血管应该分支结扎,避免集束结扎,对于很短的胃短血管,最好锋扎。
结扎脾蒂就不多说了.
七﹑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
对于没有上半胃手术经验的医生,胃底周围的情况可能和想象的不一样,主要是各个血管之间并没有分层,而且胃左、胃短、胃后、胃膈血管连成一片,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那么,从什么地方下手哪?不管你感觉小弯侧血管和胃壁之间界限多么清楚,都不要从这里开始!
1、小弯侧血管分前后两层,极易操作中损伤后层血管。
2、切开结扎后,不能提供良好的操作空间,结扎切断三四下后,顶多也就能进一个手指头。
3、对其他血管处理,没多少帮助。
4、从最危险的地方下手???
到底哪里好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