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音乐剧 音乐鉴赏
- 格式:ppt
- 大小:126.00 KB
- 文档页数:31
音乐剧中的音乐赏析音乐剧简介:音乐剧(英语:Musical theater,简称 Musicals),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
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
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
同时,西方的音乐剧在百年多的商业表演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场运作手段,并且创作出一系列老少皆宜的优秀剧目,使这一艺术形式突破年龄、阶层等客观因素的局限,广受观众的喜爱。
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奥克拉荷马、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悲惨世界、猫以及歌剧魅影等。
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
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
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出现了多元变化,音乐剧这种新的艺术样式很快以其视听兼备、雅俗共赏的特质吸引了一批固定的并且正在不断扩大的受众人群。
音乐剧特点:音乐剧的起源与发展:音乐剧起源于西方民间艺术,由歌舞、说唱等形式综合而成。
早在1775年,本达的《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与1778年《美犹亚》已成为早期范例。
菲比赫曾写过三部曲《希波达米亚》、R·施特劳斯的《伊诺克·阿登》、奥涅格的《火刑堆上的贞德》.布利斯的《早晨英雄》r这些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为话剧加入了最有表达情感的音乐形式。
早期最具音乐剧的代表作品应该是《黑骗子》它于1866年诞生。
1943年上演的《俄克拉荷马》,1975年上演的《群众演员》和1982年在美国百老汇首次上演的《猫》剧是上座率最高、演出场次最多的音乐剧剧目。
音乐剧《猫》赏析音乐剧《猫》是英国作曲家安德烈·洛伊·韦伯根据TS艾略特的诗集谱曲的音乐歌舞剧。
剧中故事来自于TS艾略特于1939年出版的市集《老负鼠讲讲世上的猫》,自1981年5月11号首次演出以来,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猫》曾以11种语言在26个国家演出将近9千场,至今仍是纽约百老汇及伦敦最卖座的音乐剧,该剧于1983年获得包括最佳音乐剧在内的7项托尼奖。
剧中主题曲《回忆》(memory)更成为音乐剧音乐经典。
《猫》讲述了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的一次聚会,每年在这个时间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以获得新生。
于是,在舞会上形形色色的猫依次登场,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儿,并获得猫儿们的推举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诉说着爱与宽容的主题。
音乐剧《猫》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的音乐剧,主要在于它将经典的舞美元素舞蹈元素、音乐元素、完美地糅合在了一起。
在舞台美术方面,《猫》剧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人物的化装,全剧共有36只猫,为了表现猫的不同地位和性格特征,他们的化装全按各个猫儿的形象特征来设计,上面逼真地绘出了不同年龄、性别的猫的肤色和皮毛花纹,每个演员都被画成了一个与其身份相符的猫脸,再配上30多个不同色泽和质感的假发,以及多达250多套服装,活灵活现地装扮出了一只只性格各异的猫儿,如领袖猫”、“魅力猫”、“保姆猫”、“摇滚猫”、“犯罪猫”等等。
其次情境式舞台美术造型音乐剧《猫》整体舞台美术设计基本是追求气氛渲染,用气氛使得观众自然而然地融入剧情,这是《猫》剧独一无二的带给观众一种情境式的观剧体验。
当观众走进剧场的时候,立刻被剧场内用现实物体组成的近乎梦幻的环境布景所包围,而且这些布景还延伸至二楼的观众席,形成一个超大的舞台美术立体空间,营造出浓烈的剧情氛围,使观众产生能动性感染,将思维意识直接拉进剧中,产生迫切的期待感,从而奠定了良好的演出效果。
《巴黎圣母院》音乐剧赏析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改编于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说,最早于1998年9月在巴黎上演。
此剧曾在巴黎、加拿大等各地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它将气势宏大的作品浓缩到两个多小时精彩的演唱和舞蹈表演,音乐歌词优美流畅,布景精美壮观,是对原著相当完美的舞台诠释。
雨果是我非常喜爱的作家,他的早期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浪漫气息尤为浓厚:宿命的面前无人可以逃脱.其悲剧性的色彩任性、激烈,恰如年轻的心中不时翻腾的大海,一面以极致的方式诅咒命运的不公,发泄火似的热情;一方面又暗暗被命运的强大和神秘所吸引—-可有谁知道,对于未来和永恒是不是仍然怀了一点点的憧憬呢?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以人物加西莫多为核心,以着重刻画几段不同的爱情,将宿命的悲剧提炼为一曲爱的悲歌。
全剧开始,是一段序曲。
歌词如下:这个故事发生与美丽的巴黎时值一八四二年叙述爱与欲望的故事我们这些无名艺术家运用意象和诗韵试着赋予它生命献给各位及未来的世纪大教堂撑起这信仰的时代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类企图攀及星星的高度镂刻下自己的事迹在彩色玻璃或石块上一砖一石,日复一日一世纪接一世纪,爱从未消逝人类眼看亲手造的塔越升越高诗人和吟游诗人唱着爱曲情歌许诺要带给全人类一个更好的明天大教堂撑起这信仰的时代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类企图攀及星星的高度镂刻下自己的事迹在彩色玻璃或石块上信仰的时代已成云烟一群群野蛮人菌集在各个城门异教徒和破坏者纷纷涌进世界临近末日预言了西元两千年的今日这首序曲开门见山地布下了浓重的悲剧氛围,暗示在命运面前,一如美丽短暂的爱情,人类终将无能为力—甚至于直到今日亦是如此。
这正如原著前言中写到:在巴黎圣母院的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刻着几个大写的希腊字母— ANARKH,宿命。
主要人物纷纷亮相之后,根据书中选举愚人之王的情节,在一片狂欢的歌舞中,全剧的灵魂 - 加西莫多登场了。
如果你不知道苦难是什么意思,那么不用翻辞典,只要看一眼加西莫多就行,他就是苦难的化身。
歌剧《卡门》之音乐鉴赏WZMC2010姓名:学号:歌剧《卡门》之音乐鉴赏《卡门》是一部音乐创意和戏剧效果都十分出色的作品,是一部真正综合概括了19世纪抒情艺术的歌剧,也是一部在艺术历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歌剧。
作曲家比才的代表作品——歌剧《卡门》,一百多年来一直是世界歌剧舞台上最受欢迎并且久演不衰的作品。
作为法国杰出的作曲家,比才是浪漫主义终结和现实主义兴起的接力者,尼采曾称他为“地中海的太阳”,也曾受到李斯特的高度赞扬。
(一)内容介绍四幕歌剧《卡门》是梅拉克和阿莱维根据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这部歌剧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之一,也是19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它以生动鲜明的音乐语言、丰富巧妙的和声配器手法以及强烈感人的戏剧性发展,把作品的主题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卡门》是一部生动的音乐文学,它用音乐鲜明地刻画出性格相异的人物形象,并且集中刻画了卡门热情泼辣、酷爱自由的性格。
《卡门》的音乐始终紧密配合着舞台动作,中间没有静止的音乐场景。
剧中进行曲、咏叹调、舞曲等交替出现,乐曲爽朗流畅,具有炽热的西班牙音乐特色。
所有这些音乐又通过严谨的戏剧逻辑组合为一体,紧凑而简练,表现了真实的生活,使其成为雅俗共赏、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一部伟大作品。
这部歌剧还包含了许多首在音乐会最常见的选曲,最着名的是序曲和“哈巴涅拉舞曲”,重要唱段如“米剀拉的咏叹调”、“花之歌”和“斗牛士之歌”等都是歌剧文献中最精彩的部分。
这部歌剧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比才通过对女主人公卡门独立不羁的性格刻画,强烈地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满腔热情地讴歌了自由,体现了他对全部生活的坚定信念。
(二)作品分析《卡门》虽然描写的是爱情、欲望、嫉妒、仇恨的悲剧,但因为剧中有大量的对话,所以它的体裁是喜歌剧,可见当时的歌剧和喜歌剧之间的区别并不是从内容来考虑,而完全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比才的最大优点,也是他最深刻的独特性,就是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因素:民间因素、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并成功地将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作品的一致性是最先引人注目的特点。
一.音乐作品的体裁现把音乐众体裁分为两大类:声乐体裁、器乐体裁:1.声乐体裁:清唱剧、歌剧、音乐剧、弥撒和安魂曲、合唱、齐唱与重唱、康塔塔、牧歌、声乐套曲和组歌、艺术歌曲和浪漫曲、小夜曲、摇篮曲和船歌、宣叙调和咏叹调等。
2.器乐体裁:奏鸣曲和交响曲、交响音乐和交响诗、音诗、音画、协奏曲、套曲和组曲、前奏曲和序曲、夜曲、幻想曲、随想曲和狂想曲、军乐和进行曲、圆舞曲、变奏曲、改编曲、创意曲、叙事曲、谐谑曲、幽默曲、练习曲、托卡塔、重奏和独奏曲等。
二.为什么说贝多芬是伟大的时代精神体现者?被誉为“新约全书”的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在贝多芬的器乐作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们不仅有着震摄心魄的情感力量和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不仅贯穿着辩证思维的创作方法,而且,也反应着时代的思想、体现着时代的精神。
因此,要理解贝多芬,要理解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时代精神的哲学内涵,就必须首先了解贝多芬所生活的时代和那个时代的精神。
十八世纪中叶以后,封建社会正逐步走向衰亡,而新兴的资产阶级却渐渐地成长起来,他们与城市平民、农民和无产阶级共同组成的“第三等级”勇敢地向封建专制发起了挑战。
两个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复杂,欧洲正处于巨大变革的前夜。
这场变革首先在思想领域内得到了鲜明而深刻的反映。
法国革命的胜利震撼着整个世界。
十八世纪末的欧洲进入了一个风云激荡的革命时代。
1798年奥法建交,已在维也纳定居的贝多芬,有机会直接了解了法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也有机会直接接触并深深喜爱上了法国革命时期的音乐。
这使他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更深刻地认识了法国革命的意义,更明确了他的启蒙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更坚定了他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无疑,这个时代的精神核心就是革命。
“在这样的时代和革命狂飚中,……产生了一个对新世纪脉搏最为敏感的音乐巨人,他创造了一个英雄时代的音乐”。
他用激动人心的音调表现着革命,表现着自由与进步,表达着民主共和的理想。
合唱曲《谁是自由人》唱出了他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歌剧《费德里奥》寄托着他的资产阶级革命理想;第三交响曲《英雄》这部直接受法国革命影响,并且吸收了法国革命音乐音调的英雄史诗般的巨著,更是表达了他对革命斗争和革命胜利的高歌与颂扬……。
歌剧《魔笛》的花腔演唱及审美歌剧《魔笛》是莫扎特离世前完成的最后一部经典歌剧作品,是众多歌剧作品中极具典型性的。
这部完全按照音乐剧音乐特色所创作的歌剧,结合了意大利歌剧的正统形式又融入了德奥歌剧的喜剧与浪漫色彩。
莫扎特让《魔笛》这部歌剧充满了激情,给予了生命的活力。
整部作品音乐线条清楚明朗,也富有棱角。
《魔笛》全剧音乐设计堪为经典,序曲是采纳奏鸣曲式,主题都有具体的艺术形象。
伴随着弦乐声如泉水般源源涌出,清楚的旋律线条顿时展现在世人眼中,它象征着光明的未来和美好的生活。
这部歌剧中使人印象深刻的歌曲片段非常多。
但是全剧最富盛名的还是主人公“夜后”的两首咏叹调,极致的花腔女高音多次将剧情推到高潮,其精彩华丽的演唱,成为世界声乐史上的典型代表。
莫扎特以女高音领域中最难的花腔唱法演绎的这段华彩乐章刻画了夜后的本质,以超越了正常人声范围的华丽调式来揭示抒发夜后的狂暴心情,以高音域(高音Highf3)、快速的唱法以及混合了乐声的重复音等音乐技巧和手法,为夜后设计了《不要惧怕年轻人》和《复仇的火焰在心中燃烧》这两首花腔咏叹调。
超高音接连的出现,令人应接不暇的高难度演唱技巧,几乎铺满了这两部作品,使之成为世界歌剧演唱史上之艺术珍宝!《不要惧怕年轻人》《复仇的火焰在心中燃烧》两首花腔咏叹调所塑造的主人公夜后是一个神话人物。
她的性格特点是由善变恶、性格狂躁、复仇心态极强,人物个性十分鲜亮。
在整部歌剧中,虽然只有两个代表性的唱段,但她的人物性格却在这两首咏叹调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一幕讲述夜后心爱的女儿帕米娜被恶魔父亲萨拉斯特罗抢走后,母亲夜后非常悲痛。
她对遇难被救的埃及王子塔米诺苦苦地请求,哀求他去救自己的女儿。
此时她是以无辜的受害者身份,充满了爱恨交错的心理来演唱这一曲咏叹调《不要惧怕年轻人》,由衷唱出了浓烈的母亲对女儿的思念情怀,唱出了她内心怒火中烧的强烈复仇之情。
这首咏叹调,以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花腔女高音三种唱法,表达对王子塔米诺的赞美、对女儿的思念。
《歌剧魅影》之音乐鉴赏歌剧魅影是一部由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作曲的百老汇音乐剧,讲述了发生在巴黎歌剧院的一个神秘而凄美的爱情悲剧。
本文主要对其内容进行了介绍并加以评论,并就其中的精华即背景音乐和插曲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赏析。
最后简要阐述了中美音乐剧的差异以及音乐剧与歌剧的差异。
《歌剧魅影》可以说是一部折射着后现代魅力的剧作,首先它成功的改编了加斯通·勒鲁的原作小说,既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又使之更适合舞台演出,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
其次,巧妙的戏中戏令观众徘徊于现实与虚幻之间。
尤其是追逐幽灵的那一场戏,整个剧院,台上台下、四面八方响起了幽灵的声音,使观众置身其中,那句“我在这里”似乎就在他们的身边。
这部音乐剧的电影版和舞台剧版的情节基本一致,描述了十九世纪发生在法国巴黎歌剧院的爱情故事。
《歌剧魅影》中,背景音乐的表现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一、作为特定时间和空间出现的背景音乐,如在一开始的拍卖会上,当拍卖品水晶吊灯上的盖布被拉下时,音乐突然闯入画面,管风琴严峻的演奏营造出了突兀诡异的气氛。
这时出现了一支雄伟的旋律,随后旋律由弦乐和铜管乐器一起演奏,很好地表现给观众当年歌剧院热闹的场面以及非凡的气派;二、表现角色心理活动的背景音乐,当舞台上魅影的面具被克里斯汀揭下时,随着水晶吊灯的坠落,魅影趁机将克里斯汀带入地下。
在这里,前面出现过的多个主题音乐被连缀在一起并进行了变奏,音乐的紧张度不断加深,同时也体验出女主角的心理活动随着音乐的发展变得复杂起来;三、表现角色外在情感的音乐,由于克里斯汀被带走,所有的人都在焦急寻找她的下落,在这里,由双簧管的连续跳音构成主旋律,节奏欢快跳跃,旋律诙谐幽默,这段旋律充分体现出了众人的不知所措,起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此外,这段音乐还采用了传统歌剧的演唱方式,既有独唱,又有重唱,把人物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通过音乐的修饰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剧魅影》中的插曲因为融会了复杂的爵士节奏和富于冲击力的音响律动,着重深入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给了观众以细细咀嚼回味的余地。
歌剧《猫》一般而言,音乐剧的剧本要与音乐相匹配。
所以在音乐剧创作之前,剧本作者要与曲作者讨论商议,达成一定的默契,然后剧本作者才能开始创作,以期创作后的剧本能给曲作者最大的空间来施展音乐才华。
《猫》的诞生则有些与众不同。
《猫》的剧本取材于英国诗人托马斯.斯特尔斯.艾略特(Thomas Sterns Eliot)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经》(),这首诗作是艾略特为儿童创作的,所以诗句比他的其他诗作都要简单易懂得多。
诗作完成于1939年10月,而音乐剧《猫》的创作却开始于1977年,两者相差了38年。
在艾略特1965年逝世时,他一定不会想到他的这首诗作竟会在12年后成为音乐剧的剧本。
诗人艾略特创作了大量诗作,重要作品有《肌肉萎缩》(Sweeney Agonists)《岩石》(The Rock)《大教堂凶杀案》(Murder in the Cathedral)《家庭团聚》(The Family Reunion)和《四首四重奏》(Four Quartets)等。
著名音乐剧作曲大师安德鲁.劳伊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于1977年开始着手为《擅长打扮的老猫经》编配音乐,他这样做完全是源于对小时候读过的这首诗的浓厚兴趣。
一开始韦伯只打算写一些在舞台上演出的散曲,完全没有创作音乐剧的念头。
因为这首诗没有戏剧情节,更没有戏剧张力,不具备创作为音乐剧的条件。
他为这首诗写了好多片段,时常在聚会上用钢琴弹给朋友听。
在1980年的爱德蒙顿音乐节(Edmonton Festival)上,韦伯公演了他写好的几个片段。
当时艾略特的遗孀瓦莱里.艾略特(V alerie Eliot)也参加了音乐节,并且带给韦伯许多艾略特没有发表的诗和故事。
这些诗里,就包括了后来十分出名的《魅力猫-格里泽贝拉》(),艾略特之所以没有把这首已经完成的诗放进诗作里,是因为他觉得这首诗对孩子来说太悲伤了。
可就是这样一首诗,却给韦伯带来了音乐剧的灵感,他感到“魅力猫格里泽贝拉”的遭遇正是故事的主题所在,如果加入进去,就可以构成一部有头有尾的音乐剧了。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音乐解读《巴黎圣母院》音乐解读与美、英系的传统音乐剧相比,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确实显得有些“另类”。
最扎眼的是歌唱演员嘴边挂着的麦克风,如此大型的制作,难道连几个“小蜜蜂”(藏在服装或头饰中的无线话筒)都舍不得买?还有就是不用现场乐队而用“卡拉OK”(原意为“空的乐队”),有些段落的音响中还用了很大的混响,虽还不致于刺耳,但总让人想起KTV包房中的那种声音。
再听听音乐,多为短小的歌谣体,演员每唱完一段,都可以享受一下观众的掌声。
不象刚看过的《悲惨世界》,贯穿性的主题非常清晰、结构上也有些连续性和发展性的意思。
相对于美国好莱坞和百老汇的大制作,笔者对欧洲文化素有好感(看了不少这些地区的艺术影片以及一些富有创意的歌剧、清唱剧和舞剧制作后所形成的迷信)。
尽管与美、英相比,法国音乐剧还仅仅是新秀,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即便在这种属于大众文化层面的艺术形式中也必然会有所体现。
笔者对《巴黎圣母院》所进行的音乐解读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个人偏见。
一、结构整部作品的结构由两个因素来整合,一是以节奏强烈、情绪激烈、舞台画面较为喧闹的群舞合唱场面来作为结构上的支撑点。
如第一幕中吉普赛人的《异乡人》、《愚人节》、吉普赛人营地《我们都是兄弟》、卡西莫多的游街示众、以及“爱之谷”等。
第二幕中有吉普赛人在教堂前的申诉、进入教堂解救艾斯美拉达、以及最后被镇压的场面等。
另一个因素是作为叙述者的诗人甘果瓦,他在第一、二幕开场时的两段序歌和第一幕结束时的《命运》,象是为整个作品所镶嵌的“边框”(关于这种边框的表现意义,容后再叙)。
他的唱段有时还会与上述的第一种结构因素相交织,共同担负起“转场”的作用。
如第一幕中《愚人节》和“爱之谷”场面等。
另外两段独唱(第一幕中的《巴黎的城门》、第二幕中的《天上的月亮》)也分别出现在非常重要的结构部位。
这些框架性因素不仅提供了戏剧的结构,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也有效地控制了戏剧的发展节奏和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与相对较为舒缓的歌谣曲形成对比。
音乐剧《歌剧魅影》三首经典唱段的演唱分析作者:官群来源:《时代文学·上半月》2010年第02期摘要:《歌剧魅影》是音乐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艺术作品,它以传奇凄美的爱情为创作主题,极富悬念的故事情节为发展线索、优美感伤的音乐旋律为展现手法,谱写了一部巨型音乐剧时代的集大成之作。
本文结合自身的演唱实践,对剧中主要的经典唱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希望能够对音乐剧作品的演唱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音乐剧;《歌剧魅影》;经典唱段;演唱分析《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又译《歌剧院幽灵》,是一部由“音乐剧之王”英国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作曲的百老汇音乐剧。
它是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作之一,与《猫》《悲惨世界》《西贡小姐》并称为四大经典音乐剧。
该剧描述了十九世纪发生在巴黎歌剧院的一段凄美传奇的爱情故事。
在歌剧院地下室里寄居着一位学识渊博却相貌丑陋的音乐天才,他身世悲惨命运多舛,从小就被人们以怪物来看待,他时常神出鬼没,被毁容的面孔上戴着面具以躲避世人鄙夷惊悚的眼光,这就是剧中的男主角,贯穿全剧的线索人物“魅影”。
隐居在黑暗的地下室里的他爱上了美丽可爱的剧院演员克里斯汀后,决定不遗余力地将她打造成耀眼的明星,他假扮音乐天使,教她演唱技巧,使年轻貌美的克里斯汀凭借天籁般的美妙歌喉一举成名。
在最初的音乐愿望成为现实后,强烈的占有欲让他想将克里斯汀占为己有。
但此时的克里斯汀已与从小青梅竹马的恋人劳尔坠入情网,这引起了“魅影”的强烈嫉妒,他决定阻止这段爱情并对他们展开报复,并施展各种离奇手段来破坏剧院演出,从此,歌剧院终日在惶惶中不得安宁,陷入一片恐怖之中……剧情就在魅影、克里斯汀、劳尔三者之间以“爱”与纠葛中展开,复杂的关系与强烈的感情使剧情跌宕起伏,剧中人物性格突出,情节曲折惊险、充满悬念,音乐气氛恐怖、紧张,剧中美轮美奂的音乐唱段,是推动整部剧情向前发展的最主要展现手段,优美伤感的《Wishing you were somehow here again》,缠绵悱恻的爱情二重唱《All I ask of you 》,震撼人心的主题曲《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等经典唱段以极富表现力与感染力的音乐手法,推动着剧情的不断发展。
歌剧音乐形象与演唱分析——以《马蹄踏踏划破夜的寂静》为例李玥蓉(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摘要:歌剧是诞生于欧洲的艺术形式,自传入我国以来受到了人民的广泛喜爱,我国的艺术工作者积极将西洋歌剧与我国的民族音乐相结合,促进二者的相互吸收,逐步形成了独具我国艺术风格的民族歌剧,《木兰诗篇》就是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歌颂了中华儿女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向世界展现了我国民族歌剧的独特魅力。
我们现在再去审视《木兰诗篇》这一经典故事,看到的不仅是战场上的英雄形象,更有人性的赞誉,本文以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刻画入手,重点分析《马蹄踏踏划破夜的寂静》这一唱段中的音乐和演唱分析,通过对音乐和人物的分析来分析《木兰诗篇》中民族歌剧元素的运用,为该歌剧的演绎奠定基础。
关键词:《木兰诗篇》;《马蹄踏踏划破夜的寂静》;演唱;民族歌剧一、《木兰诗篇》的音乐特征1.歌剧与传统民族音乐的结合《木兰诗篇》大量借鉴了豫剧剧目《花木兰》中的豫剧曲调元素,其中第一段“替父从军”唱段《马蹄踏踏划破夜的寂静》就是典型的河南豫剧曲调,粗犷的豫剧风格展现出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果断和豪情,戏曲的主旋律更是让曲段的演绎充满了民族特色,典型的豫剧戏曲调式将花木兰女儿形象内心深处的果敢和勇于承担展露无遗,尽显豫剧豪放粗犷的风格。
2.交响乐与情景的结合情景是在一定固定的情景环境范围里设定,跟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还是会有情景上的差异。
交响乐则是由大规模管弦乐为基础的演奏,气势磅礴。
《木兰诗篇》将二者进行充分的融合,在“替父从军”、“巾帼英雄”、“塞上风云”等唱段中都充分展现了二者的结合,在这些唱段中以情景的灵动打破交响乐的沉闷,在舞台表演中单独划分演唱区域,使得情景交融更加突出,给了观众更加集中的视觉冲击。
例如《马蹄踏踏划破夜的寂静》这一唱段中则是以长笛等乐器吹奏营造出马蹄哒哒的急促感,营造战场上的紧迫形势和替父从军的刻不容缓,再比如“和平赞歌”篇章中在舞台上是村庄和谐美好的祥和情景,配之交响乐的混声,以长号的悲凉引出对于和平的追求和向往,在冲突中展现主题。
音乐赏析之《歌剧魅影》喜欢的音乐实在太多了,在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一部经典音乐剧里出现的一些音乐吧。
《歌剧魅影》是一部由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作曲的经典百老汇音乐剧,改编自加斯通·勒鲁著《歌剧幽灵》。
1986年首演,于1988年获得七项托尼奖,是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之一。
1986年伦敦的首演由麦克尔·克劳福德和莎拉·布莱特曼担任男女主角,该剧一成名。
至今全球已有16个制作版本,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
1988年,该剧移师百老汇,就此与《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猫》一起并称为世界四大音乐剧。
《歌剧魅影》可以说是一部折射着后现代魅力的剧作,首先它成功的改编了加斯通·勒鲁的原作小说,既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又使之更适合舞台演出,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
其次,巧妙的戏中戏令观众徘徊于现实与虚幻之间。
尤其是追逐幽灵的那一场戏,整个剧院,台上台下、四面八方响起了幽灵的声音,使观众置身其中,那句“我在这里”似乎就在他们的身边。
这部音乐剧的电影版和舞台剧版的情节基本一致,描述了十九世纪发生在法国巴黎歌剧院的爱情故事。
时值1870年,在歌剧院的地下深处,传说住着一名相貌丑陋、戴着面具、却学识渊博的音乐天才,多年来他神出鬼没,躲避世人惊惧鄙夷的目光,被众人称之为“魅影”。
他动辄以鬼魅之姿制造各种纷乱,赶走他讨厌的歌手,甚至干涉歌剧院的主角人选和剧码安排。
幼年丧父的小克莉丝汀·戴伊被吉里夫人带到歌剧院接受舞蹈训练,成为一名芭蕾舞女。
当深夜无法入睡时,小克莉丝汀总期盼父亲向她许诺过的音乐天使会出现。
同情她的孤独,魅影假扮音乐天使,隔着墙对她说话,安慰她幼小的心灵,并教她歌唱的技巧。
就这样九年过去了,年轻貌美的克莉丝汀在魅影的帮助下因偶然机遇凭借美妙的歌喉一夜成名。
然而,最初发自于精神层面的音乐之爱,却逐渐转化成为强烈的占有欲。
走火入魔的魅影更以实际行动,把所有妨碍克莉丝汀歌唱事业的人一一除掉。
音乐剧欣赏与分析音乐剧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戏剧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它以音乐为主线,通过歌曲、对白和舞蹈来讲述故事。
音乐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美国,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各地广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音乐剧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精彩的演出,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音乐剧的欣赏与分析。
首先,音乐剧的音乐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音乐剧的音乐通常由作曲家创作,旋律优美动听,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音乐剧的音乐风格多样,有时会融合不同的音乐元素,如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爵士乐等。
这种多样性使得音乐剧的音乐更加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口味。
例如,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音乐剧《猫》中的歌曲旋律优美,充满了戏剧性和感情,使观众沉浸其中。
其次,音乐剧的舞蹈也是其独特之处。
舞蹈在音乐剧中起到了连接剧情和音乐的桥梁作用,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故事的发展。
音乐剧的舞蹈通常由专业的舞蹈演员表演,他们的优雅动作和精湛技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舞蹈的编排和舞台效果也是音乐剧的亮点之一,能够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例如,音乐剧《狮子王》中的舞蹈以非洲风情为主题,舞者们通过优美的舞姿和精彩的编排,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神奇的非洲世界。
此外,音乐剧的戏剧性也是其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音乐剧的剧情通常富有戏剧性,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音乐剧的故事情节通常围绕着爱情、友情、家庭等主题展开,通过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冲突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音乐剧的对白和台词也是其戏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的情节和角色的内心世界。
例如,音乐剧《悲惨世界》中的剧情扣人心弦,通过对法国历史和社会问题的描绘,引起了观众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最后,音乐剧的演出也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音乐剧的演出通常需要精心的舞台设计、服装设计和灯光效果等,以营造出逼真的舞台效果和氛围。
音乐剧的演员需要具备出色的演技和歌唱技巧,能够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传达给观众。
《普罗米修斯》音乐鉴赏《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是由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所创作的一部音乐剧,作品被认为是瓦格纳音乐剧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西方古典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首先,从作品的故事背景来看,这部音乐剧灵感来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传说。
故事讲述了普罗米修斯将火种带给人类,因此遭到众神的惩罚,被囚禁在高加索山顶,受尽折磨。
在音乐剧中,瓦格纳通过音乐和歌词将这个故事娓娓道来,展示了普罗米修斯的英勇和牺牲,以及对人类的爱和怜悯。
从音乐结构和风格来看,《普罗米修斯》是一部由四个幕组成的音乐剧,每个幕都包含了多个场景和歌曲。
瓦格纳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合唱、管弦乐和独唱,采用了卡农、变奏和回旋曲等多种音乐形式和技巧,使得作品在音乐上更具丰富性和多样性。
在旋律方面,《普罗米修斯》的主旋律充满了激情和感染力,通过不同乐器的重复演奏和变奏,使得旋律更加丰富和生动。
例如,第三幕中的《风暴合唱》就是一首非常震撼人心的歌曲,歌词和旋律中充满了气势和力量,表现了人民的愤慨和斗志。
从音乐表达的主题来看,《普罗米修斯》揭示了人类与神的斗争,也反映了瓦格纳自身的思想和哲学。
在瓦格纳看来,普罗米修斯代表着自由和反抗,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象征,而众神则代表着旧有的秩序和束缚,是人类进步的阻碍。
因此,作品中反映了瓦格纳对人类解放和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总的来说,《普罗米修斯》是一部具有很高音乐和文学价值的音乐剧,它在音乐、剧情和主题方面都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和思想深度。
在音乐方面,瓦格纳创造了许多具有强烈表现力的音乐形式和技巧,通过音乐来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展示了他的音乐天才和创造力。
在剧情方面,瓦格纳将古希腊神话与自己的思想和哲学相结合,形成了一部富有情感和思想深度的作品。
在主题方面,作品反映了瓦格纳对自由和进步的追求,表达了他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普罗米修斯》不仅是音乐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对后世音乐剧的发展和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