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_无氧工作能力)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44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第二节无氧工作能力第一节概述一、需氧量与摄氧量(一)需氧量概念: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
安静时约250ml/min(毫升/分)运动时需氧量随运动强度而变化,并受运动持续时间的影响。
(二)摄氧量概念: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摄氧量。
安静时:200-300毫升/分。
二、氧亏与过量氧耗(一)氧亏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
(二)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运动后过量氧耗。
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1.体温升高2.儿茶酚胺的影响3.磷酸肌酸的再合成4. Ca++的作用5.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一、最大摄氧量(一)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及正常值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男子绝对值:3.0-3.5L/min相对值:50-55ml/kg/min 女子绝对值:2.0-2.5L/min相对值:40-45ml/kg/min(二)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1.直接测定法通常在实验室条件下,让受试者在一定的运动器械上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测定其摄氧量。
2.间接推算法①Astrand-Ryhmin列线图法。
②多元逐步回归推算最大摄氧量的方?程式。
(三)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1.氧运输系统对VOmax的影响2max的影响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3.其他因素对VO2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的影响(1)肺通气VE,吸入O2↑(2)肺换气(3)血液循环功能①Hb ↑,运输O2↑,吸入O2↑②心功能↑,循环血↑,运输O2↑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①肌组织从血液摄取氧的能力②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慢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代谢特点有关。
体育保健学知识介绍(二)——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一、有氧耐力(一)基本概念有氧耐力是指长时间进行有氧供能的工作能力。
负荷强度为人体最大负荷强度的75%—85%,心率一般在140—170次/分。
时间最少5分钟,一般在15分钟以上。
决定机体有氧耐力的生理因素主要是运动中氧气的供应因素和作为能量物质的糖原含量。
(二)提高有氧耐力的方法1、最大摄氧量及其体育锻炼最大摄氧量是指身体发挥最大功能水平,每分钟摄入并供组织细胞消耗的氧气量,最大摄氧量是有氧代谢能力的基础,一般人的最大摄氧量为2-3升/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可达4-5升/分,在进行有氧耐力练习时,可以最大摄氧量作为参考指标确定运动强度。
2、无氧阈及其体育锻炼。
无氧阈是人体在进行递增性体育锻炼过程中,由有氧代谢供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供能的转折点,这一转的点相当于一般人心率在140-150次/分时的运动强度。
也就是说,体育锻炼时心率在140/分以下,主要是发展有氧耐力,心率150次/分以上,就主要是发展机体的无氧耐力。
因此,不管采用何种体育锻炼方式,只要是以发展有氧耐力为主要目的的练习,心率最好不要超过150次/分。
3、常用的有氧耐力练习方法主要有持续负荷法、间断负荷法和高原训练法。
(1)持续负荷法持续负荷法是发展有氧耐力的主要方法。
其特点是负荷量大,没有间歇。
持续负荷法根据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训练和变速训练两种。
采用持续负荷法训练时,每次负荷时间不少于30分钟。
对有一定训练水平的运动员负荷时间可以达60~120分钟。
练习强度可以通过测定心率等方法计算,心率可控制在每分钟150~170次。
采用变速训练时,可在练习过程中逐步提高速度,即从较低地强度提高到中等强度。
例如第一个1/3的距离可用较低的速度完成,然后将速度提高到稍低于中等强度的水平,最后1/3距离则用中等强度的速度完成。
此外,还可以从中等到次最大不断变换强度。
例如,在每1~10分钟的最高强度负荷后,可穿插安排中等强度负荷,以保证机体在下一次提高负荷前稍有调整。
无氧工作能力的概念《无氧工作能力》:超越极限的能量释放无氧工作能力,是指身体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高强度运动时所能展现出的耐力和爆发力。
它是一种综合体力素质,涉及到肌肉耐力、心血管功能、肌肉爆发力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与有氧工作能力不同,无氧工作能力更侧重于短时间内迅速释放高强度的能量。
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主要集中在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项目上,如举重、短跑、跳高等。
这些项目对于肌肉力量和肌肉爆发力的要求较高,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比如举重运动需要在几秒钟内完成,这就要求运动员具备强大的肌肉爆发力和耐力。
无氧工作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合理的饮食安排来达到。
训练方法包括重量训练、爆发力训练、间歇性训练等。
这些训练方法能够刺激肌肉的生长和提高肌肉强度,从而增强无氧工作能力。
饮食方面,要注重蛋白质的摄入,因为蛋白质是肌肉的重要构成成分,能够帮助肌肉修复和生长。
无氧工作能力的提高对于运动员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在竞技体育项目中,许多项目都需要运动员在短时间内迅速爆发出高强度的能量,如击剑、拳击等。
如果运动员的无氧工作能力不足,就很难在关键时刻取得胜利。
此外,无氧工作能力的提高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和体能有益。
无氧训练不仅能够增强肌肉的力量和爆发力,还能够提升心血管功能、增加肺活量,促进身体的代谢和循环系统的发展。
这将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有活力和耐力,更易应对各种体力要求。
总而言之,《无氧工作能力》代表了一种超越极限的能量释放。
无论是竞技体育项目还是日常生活,无氧工作能力的提高都能让人们拥有更出色的表现和更健康的生活。
通过科学的训练和合理的饮食安排,我们可以开发和释放出内在潜能,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标。
运动生理学重难点一、基本概念类1.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的适应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
2.新陈代谢: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在不断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
3.物质代谢:机体生命活动需要不断地自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并在体内经过化学变化以及不断地向外界排出自身和外来物质的分解产物,这一过程称为物质代谢。
4.合成代谢:机体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为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合成代谢。
5.分解代谢:机体分解其自身成分并将分解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分解代谢。
6.能量代谢:与物质代谢相伴随的是能量的摄取及其在体内的转换、利用、贮存和排出,这个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7.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8.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保护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9.适应性:机体根据外环境情况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和关系的功能称为适应性。
10.生殖: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11.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12.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13.体液调节:主要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分泌入血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主要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重要基本功能。
与神经调节相比较,体液调节的作用具有缓慢、广泛和持久的特点。
14.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5.反馈: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功能活动的改变又可通过回路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
有氧和无氧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氧运动,什么叫无氧运动?大多数健美运动员和健美爱好者只解其表,不解其理,训练中一般是盲目听从,对训练所要达到的目的过程并不十分明确,以致影响了训练的自觉性和训练效果。
本文就有氧和无氧运动能量代谢的特点作一分析,以助大家释疑解惑,从根本上了解健美运动的特点,提高训练的自觉性。
要了解有氧和无氧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得从的作用谈起。
三磷酸腺苷(简称ATP)是肌肉活动唯一的直接能源,也是人体其它任何细胞活动(如腺细胞的分泌、神经细胞的兴奋等)的直接能源。
ATP贮存在细胞中,其中以肌细胞(肌纤维)为最多。
ATP由一个称为腺苷的大分子和三个较简单的磷酸根组成,后两个磷酸根上有"高能键",键上贮有大量化学能,故ATP这类化合物又称为高能磷化物。
当ATP末端一个磷酸键断裂时,便释放出能量,使细胞做功或完成其生理功能。
肌肉活动时,贮存在肌纤维中的ATP在ATP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二磷酸腺苷(ADP)和无机磷(PI),释放出能量,牵动肌丝滑动,使肌纤维缩短,完成做功。
但肌肉中ATP的储量较少,必需边分解边合成,才能不断满足肌肉活动的需要,使活动得以持久。
事实上ATP一被分解就立刻再合成。
再合成所需的能量,根据运动的具体情况,来源有三:一是磷酸肌酸分解放能;二是糖原酵解生能;三是糖和脂肪(还有部分蛋白质)氧化生能。
1、磷酸肌酸的分解。
磷酸肌酸(简称CP)是贮存在肌纤维中与ATP紧密相关的另一种高能磷化物,分解时能放出大量能量。
当肌肉收缩且强度很大时,随着ATP的迅速分解,CP也迅速分解放能,以使ADP和PI合成ATP。
肌肉在安静状态下,高能磷化物以CP的形式积累,故肌细胞中CP的含量约为ATP的3-5倍。
尽管如此,其含量也是有限的,CP全部分解时只能维持数秒钟的剧烈运动,必须有其它供应ATP再合成的能量才能使肌肉活动持续下去。
CP供能使ATP再合成的重要意义,不在其含量,而在其快速可动用性。
运动生理学《有氧、无氧工作能力》(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运动生理学《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切运动的能量供应过程都是由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过程以不同的比例组成。
氧亏: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最大摄氧量: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运动后过量氧耗最大摄氧量的定义及正常值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男子绝对值:3.0-3.5L/min 相对值:50-55ml/kg/min女子绝对值:2.0-2.5L/min 相对值:40-45ml/kg/min判定标准:●心率达180次/分(少儿达200次/分)●呼吸商(RQ)达到或接近l.15●摄氧量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出现平台或下降●受试者已发挥最大力量并无力保持规定的负荷即达精疲力竭乳酸阈: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
它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点或转折点个体乳酸阈波动范围:1.4-7.5mmol/L意义:更能客观和准确地反映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高低乳酸阈在实践中的意义 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2.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的关系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都可以用以评定人体的最大有氧能力;最大摄氧量反映了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乳酸阈则反映了递增负荷运动时刚引起乳酸堆积时所需要的最大摄氧量利用率,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水平;系统训练对VO2max提高较小,它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乳酸阈受遗传因素的制约较少,其可训练性较大,训练可大幅度提高运动员的乳酸阈。
显然,以最大摄氧量来评定人体的最大有氧能力是有限的,乳酸阈的提高作为评定人体有氧能力在实践中的意义将更大。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持续训练法乳酸阈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高原训练法通气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将肺通气量变化的拐点称为“通气阈”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运动性疲劳恢复过程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1.调整赛前状态2.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3.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4.增强皮肤的血流量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运动时体温过高生理“极点”:概念: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第二次呼吸概念:“极点”出现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