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4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1. “经济”的涵义及经济学的出现2.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3.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是指研究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
1. “经济”的涵义及经济学的出现(1)?“ 经济” 的涵义a. 古汉语中:是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b. 在西方文献中: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最先使用,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亚里士多德又赋予此词以谋生手段的涵义。
c. 近代和现代意义上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节约、精打细算;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换、分配、消费等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经济学的出现a. 色诺芬的《经济论》表明西方开始出现了经济学,研究的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财产的问题,即家庭管理。
b. 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c. 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是神学论着中的一个独特部分。
•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重商主义(16-17c初)(2)古典政治经济学(17c中叶-19c初)(3)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18c末-19c30s)(4)19c70s以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1)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萌芽:重商主义学派16-17世纪初,产生了代表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义学派。
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目的在于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范围,而是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一、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2.使用价值: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都是商品,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是针对他人有用的使用价值,而且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3.4.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进入市场交换。
表现:两种使用价值想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多种交换价值:一种商品与其他多种商品相交换时会形成不同的数量关系。
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统一性:A.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可能有价值,因而不会是商品。
B.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因素。
交换才能成为社会劳动。
不好。
对立性:A.一切商品对由购买者,才具有使用价值.B.对于生产者,就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C.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D.只有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内在矛盾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活动)1.具体劳动: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2.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的社会属性)(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的交换3.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统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4. 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私人劳动:劳动产品也归生产者自己占有和支配,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本章重点: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价值、价值形式、货币等概念;商品价值质的规定性、劳动二重性原理和价值规律。
本章难点: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简单价值形式。
第一节商品一、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和经济主体自身的需要。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物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使用价值的特征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2、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3、商品的使用价值总是构成一定经济制度下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商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的特征1、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差别2、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3、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二、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的特征1、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2、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3、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与社会形态无关;4、是社会分工的基础。
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的特征1、形成商品的价值;2、反映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3、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
劳动二重性的意义1、为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基础。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
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第⼀章政治经济学第⼀章第⼀节1.“政治经济学”⼀词最早的提出者是:蒙克莱⽥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的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成分的基础上创⽴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的最终建⽴,是以马克思的伟⼤著作《资本论》的完成的标志。
4.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产。
5.⼈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产。
6.在社会⽣产关系中,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
7.社会⽣产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是⽣产。
8.社会⽣产关系的基础是⽣产资料所有制。
9.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产关系⼀定要适应⽣产⼒发展要求的规律。
10.社会⽣产⽅式是⽣产关系和⽣产⼒的有机结合和统⼀。
11.经济规律产⽣的经济条件是指⼀定的⽣产关系。
1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客观经济规律。
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是劳动价值论。
14.⽣产⼒三要素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15.社会⽣产包括⽣产⼒和⽣产关系两个不可分割的⽅⾯。
16.16.⼴义的社会⽣产关系是指狭义⽣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四个⽅⾯经济关系的总和。
17.⽣产⼒和⽣产关系的关系可概括为⽣产⼒对⽣产关系起决定作⽤,⽣产关系对⽣产⼒起反作⽤。
18.⽣产⼒是⼈们征服改造⾃然的能⼒、社会⽣产⽅式的⼀个⽅⾯、体现⼈与⾃然的关系。
19.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们不能改变经济规律,⼈们可以认识经济规律,⼈们可以运⽤经济规律。
20.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关系。
21.劳动者是⽣产⼒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22.⽣产⼯具是⽣产⼒发展⽔平的重要标志。
23.⽣产资料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
24.⽣⽣产和⽣产关系的统⼀,构成物质资料的⽣产⽅式。
⽣产⼒是⽣产⽅式的物质内容,⽣产关系是⽣产⽅式的社会形式。
名词解释1.⽣产⼒:即⼈们征服⾃然、改造⾃然的能⼒,⽣产⼒包括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一.商品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2.使用价值(概念)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由商品的自然属性(所有物品的共同属性)决定•不会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使用价值也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3.价值(概念)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历史范畴,具有社会属性,是商品的特有属性•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上的差别•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与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4.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1)对立性使用价值与价值不可同时存在•(2)统一性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之所以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概念)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为具体劳动,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为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不同的具体劳动产生不同的使用价值,各种使用价值的总和表现了各种具体劳动的总和,既表现为社会分工。
•具体劳动的种类与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需要的改变而变化•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和生产资料两要素的结合•2.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是针对他人有用的使用价值,而且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
无偿捐献非商品;阳光、空气非商品有价值的一定是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第一章:商品2022年3月23日23:20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量上的可比性•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相交换•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1)对立性具体劳动反应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条件因此属于永恒范畴•抽象劳动反应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在发达商品经济中表现的更充分,因此属于历史范畴•(2)统一性二者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先后之分•三.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1. 性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