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章节测试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22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单项选择题1.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A.15世纪中叶产生的B.16世纪中叶产生的C.17世纪中叶产生的D.19世纪中叶产生的2.政治经济学研究研究的是A个人的经济行为B家庭的经济行为C厂商的经济行为D社会的经济行为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C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与其相连系的经济机制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B.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C.经济体制及经济运行方式D.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5.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家庭关系B.生产关系C.宗教关系D.政治关系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A.为两个对立阶级的利益服务的B.为某几个阶级的利益服务的C.为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D.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的科学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唯物主义8.19世纪中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 )A.封建主义生产关系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C.社会主义生产关系D.共产主义生产关系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是()A. 分工学说B. 货币学说C. 资本积累学说D. 剩余价值学说、10马克思并不是孤立地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他同时分析和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生产力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A简单协作、机器大工业、工场手工业B工场手工业、简单协作、机器大工业C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D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简单协作二、多项选择题1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来看A政治经济学为各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B政治经济学是具有鲜明阶级性的学科C揭示客观规律的政治经济学具有科学性D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具有科学性E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物质资料的消费B.物质资料的生产C.物质资料的交换D.物质资料的分配2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劳动者的劳动B社会产品分配C劳动的分工协作D物质资料的生产3.劳动对象是指()A.人们用来传导劳动的物件B.人们把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C.劳动过程中各种必要的物质条件D.劳动过程中除生产工具以外的其他要素4生产资料是指A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之和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和C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之和D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之和5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指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C生产资料D劳动工具6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是A劳动对象B科学技术C生产工具D生产要素7.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标志是()A.劳动对象B.生产工具C.劳动者D.原材料8.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A.劳动者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生产资料9.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科学技术B.生产资料C.劳动对象D.劳动资料10.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集中表现为()A.生产工具的发展B.管理水平的改善C.劳动者素质的提高D.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11生产力状况包括A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力变化B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布局C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发展D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水平12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生产效率或能力是A劳动能力 B 劳动效率C 劳动生产率D劳动速度13人类最早出现的和最简单的分工是A社会分工B性别分工C 年龄分工D自然分工14许多劳动者共同参加同一生产过程,或分别参加彼此有密切联系的生产过程进行协同劳动是( ) A分工B协作C劳动D分配15.社会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包括()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E.协作16社会生产关系又称( )A行政关系B经济关系C政治关系D宗教关系17分配、交换同生产之间的关系是A分配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交换不是B交换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分配不是C分配、交换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D生产、消费是联系分配和交换的中间环节18在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的四个环节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A分配 B 生产C消费D交换19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整个社会生产关系性质,从而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的是( )A生产资料B生产资料所有制C生产工具D生产力20社会生产方式是A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B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C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有机结合和统一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2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可概括为A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决定作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反作用C生产关系永远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二者不会发生矛盾22.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最根本的方面是()A.生产关系B.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3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A生产资料B生产关系C生产工具D生产力24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的是A经济本质B经济规律 C 经济现象D经济过程25.产生经济规律的主要经济条件是指( )A.由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力水平B.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C.由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分配关系D.在一定经济时期人们的劳动交换方式26.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是指人们( )A.不会违背客观经济规律B.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C.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余地D.必须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27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能够A创造经济规律B利用经济规律C消灭经济规律D改造经济规律2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体现一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特有本质B.体现几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共同本质C.决定各个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区别D.决定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29.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人们( )A.只能接受经济规律的摆布B.无法改变经济规律作用的后果C.认识和不认识经济规律都一样D.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30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之一在于A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经济规律不具有客观性B自然规律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不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C自然规律大多数是经常变动的,D经济规律大多数是长久不变的31.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并起作用的经济规律是()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按劳分配规律32支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是A价值规律B社会基本经济规律C剩余价值规律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3.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 )A.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B.生产关系的历史进程C.自然经济的历史进程D.上层建筑的历史进程34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必须联系A、生产力和上层建筑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D、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35.决定一个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即起着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是()A.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C.该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D.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二、多项选择题1.劳动资料的内容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A.生产工具B.各种容器C.原材料D.燃料、辅助材料E.厂房、仓库等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过程中,除了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外,新加进来成为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的有( )A生产工具B科学技术C经营管理D经济信息E生产知识2社会生产力是A社会活动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B由生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构成C由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所构成D社会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E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3.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是( )A.生产的主体B.首要的生产力C.起着最重要和主导作用的因素D.生产工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E.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最主要的标志4生产工具是A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因素B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C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集中表现D生产力性质和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标志E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5.科学技术( )A.是第一生产力B.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C.是生产关系的标志D.推动了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E.在发展中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6在人类古代社会,出现了三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大分工是( )A畜牧部落和其他原始部落之间的分工B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C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分工D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层7社会分工如果从生产领域的空间范围划分,可分为( )A生产单位内部分工B国家内部分工C第二次社会分工D国际分工E第一次社会分工8 生产关系是指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B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C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D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体系中最基本的关系E社会生产中生产的社会形式9.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系是指()A.生产关系B.分配关系C.交换关系D.消费关系E.信贷关系10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A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B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C分配对其它三个环节有决定作用D分配和消费是中间环节E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1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A.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D. 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E.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1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明A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并发挥作用B经济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C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D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E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1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说明A人们不能创造经济规律B人们不能违反经济规律C人们不能消灭经济规律D人们不能改造经济规律E人们不能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14共有经济规律和特有经济规律的密切联系是A共有经济规律为特有经济规律发生作用创造条件B特有经济规律为共有经济规律的作用开辟场所C各个社会形态以自己的特有经济规律相互分开D各个社会以共有经济规律互相联系E二者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都同时存在和起作用15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都包括( )A.共有的经济规律B.特有的经济规律C.基本经济规律D.价值规律E.剩余价值规律16 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能够A创造经济规律 B 消灭经济规律C利用经济规律D改造经济规律 E 认识经济规律17.人们要利用经济规律来为社会谋福利,就要做到( )A.深刻认识经济规律B.为某些经济规律提供发挥作用的场所C.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D.改造或废除某些经济规律E.选择有利于某种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实现形式第三章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一、单项选择题1.任何社会的再生产都是()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统一B.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2.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A.商品的再生产B.物质产品的再生产C.劳动资料的再生产D.简单再生产3.按照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扩大再生产可划分为( )A.生产关系再生产和生产力再生产B.劳动力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C.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D.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4.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 )A.粗放型的扩大再生产B.没有积累的扩大再生产C.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扩大再生产D.靠增加生产要素实现的扩大再生产5.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属于()A.外延扩大再生产B.内涵扩大再生产C.质量型扩大再生产D.效益型扩大再生产6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A生产力发展的反映B消费生活资料的反映 C 物质资料消费的反映D把社会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7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具有综合性和重大影响的比例关系是A综合性比例B部门之间的比例C部门内部的比例D地区之间的比例8.构成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的历史起点与先决条件的生产部门是( )A.工业B.农业C.建筑业D.交通运输业9.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商业和服务业属于A.第一和第二产业B.第二和第三产业C.第三产业D.第二产业10既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是A经济发展B经济增长C经济过热D经济形势11一定时期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被称为A经济发展速度B经济增长速度C经济过热速度D经济趋势12社会总产品是A当年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合B当年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C当年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D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合13.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就是()A.社会总产值B.国民生产总值C.国民生产净值D.国内生产总值14.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就是()A.货币资本的价值B.流通资本的价值C.商品资本的价值D.社会总产值15.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国外净要素收入后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构成( )A.国内生产总值B.国民生产净值C.国内生产净值D.国民收入16社会总产品扣除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那部分产品价值是A工农业总产值B社会总产值C国民生产总值D国民收入17.反映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基本经济指标是()A. 国有收入B. 社会总产值C. 国民生产总值D. 人均国民收入18.为了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当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来比较不同时期国民经济量的变化时要用( )。
《政治经济学(资)》第01章---第09章在线测试答案《政治经济学(资)》第01章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D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生产方式D、物质资料的生产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DA、经济基础B、上层建筑C、政治文化条件D、物质资料生产3、生产力构成中最主要的要素是A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生产工具4、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使生产关系CA、长期稳定,永远不变B、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C、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D、超越生产力发展的要求5、决定着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规律是DA、劳动时间节约规律B、竞争规律C、价值规律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生产力ABCDEA、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B、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C、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D、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E、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2、生产关系AD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B、包括劳动对象、劳动沟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C、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D、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E、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说明:ABCDA、人们不能创造经济规律B、人们不能违反经济规使C、人们不能消灭经济规律D、人们不能改造经济规律E、认们不能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4、政洽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差别在于:ABDA、表现为某种阶级性B、表现为一定的国度性C、表现为积极的实践性D、表现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E、表现为鲜明的“人文”特征5、劳动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关系是ABCDEA、两者的含义不同B、两者包括的要素不同C、两者都是从事社会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D、劳动资料是生产资料的一部分E、两者都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着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人们的劳动能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一、综合选择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B.社会生产方式C.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D.物质资料生产2.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生产工具B.劳动对象C.生活资料D.科学技术3.政治经济学如何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A.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B.联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来研究C.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来研究D.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研究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A.一切私有制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B.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C.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5.物质资料的生产是:A.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C.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变革B.社会生产方式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D.生产关系自身发展规律7.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生产关系包括下列环节: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8.人类社会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以下简单要素:A.人的劳动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劳动态度二、名词解释1. 劳动对象2.劳动资料3. 生产关系4. 生产方式5 经济规律三、分析判断1.生产资料与劳动资料都是物质资料,因此,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2. 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3. 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所以,只要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就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就必然要否定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四、问题解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2.如何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习题答案(第1章)一、综合选择1.A2.A3.A4.C5.AD6.AC7.ABCD8.ABC二、名词解释1.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国家开放大学《政治经济学》章节测试参考答案第1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政治经济学是() A.经济学的原初形态 B.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交叉 C.从政治的角度研究经济学 D.政治学的经济理论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政治和经济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生产方式3.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核心是() A.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B.矛盾分析 C.中介分析 D.分析和综合4.经济学分析方法中的矛盾分析是为() A.调和矛盾 B.揭示矛盾 C.解决矛盾 D.把矛盾双方对立起来5.由抽象到具体是() A.由理论到实践 B.由一般到特殊 C.由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 D.由宏观到微观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全部选对得满分,少选得相应分值,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B.矛盾分析方法 C.中介分析方法 D.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E.逻辑和历史的方法三、判断题(以下叙述中,你认为正确的选“√”,错误的选“×”。
1.研究政治问题离不开经济。
(√) 2.研究经济问题离不开政治。
(√)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 6.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7.矛盾分析构成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核心。
(√) 8.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是掌握其方法。
(√)第2章 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首先是从()开始的。
A.资本主义私有制 B.商品 C.货币 D.资本2.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数量比例相交换,其原因是所有商品()A.都具有使用价值B.都是具体劳动的结果C.都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D.都是脑力劳动的结果3.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了商品的()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4.商品是() A.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C.不进入商品流通而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D.为他人而生产的劳动产品5.商品的二重性是指()A.价值与价格B.使用价值与价格C.使用价值和价值D.交换价值和价值6.商品的价值是()A.使用价值的内容B.交换价值的内容C.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D.价格的表现形式7.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 A.简单劳动 B.复杂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A.生产商品的两种劳动B.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C.生产同一商品时的两次劳动D.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9.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10.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是() A.简单劳动 B.复杂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11.就不同部门而言,价值量的决定以()为计量单位。
《政治经济学原理》题库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A社会生产关系B社会生产力C社会生产方式D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2,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必须(B)A联系社会生产方式来研究B联系社会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C联系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来研究D联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基础来研究3,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A)A物质资料的生产B产品的分配C产品的交换D产品的消费4,生产力构成中最主要的因素是(C)A生产工具B劳动对象C劳动者D劳动资料5,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D)A劳动生产率B科学与技术C生产劳动者D社会生产力6,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A生产工具B生产劳动C劳动对象D科学技术7,生产资料包括(C)A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B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D劳动设备和劳动对象8,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C)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基本经济规律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9,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是(C)A由一定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状况B由一定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性质C由一定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D由一定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水平10,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A)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C人和自然界的矛盾D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二、多项选择题1,政治经济学把物质资料生产作为研究出发点,是因为(AD)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它体现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C它反映着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D它决定着人类的其他一切活动E它是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过渡的物质基础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ABCDE)A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B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C为各种经济学科提供理论基础的科学D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科学E揭示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3,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BCDE)A人和自然界的关系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C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E产品的分配形式4,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是(BD)()()()()A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彼此相互决定B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C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决定交换,交换决定消费D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E分配、交换、消费决定生产5,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经济规律体系,包括(ABCE)()()()()A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B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C某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D几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E基本经济规律6,经济规律的特点在于(ABC)()()()()A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B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有阶级背景C大多数经济规律并不是长久不变的,是一个历史范畴D人们能创造和改造经济规律E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地存在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ADE)()()()()A各个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规律B某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C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D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E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8,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BDE)A经济规律可以被人们所认识B经济规律的产生和发生作用都有一定的经济条件C经济规律可以被人们所利用D经济规律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E人们不能消灭、废除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改造经济规律9,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ABC)()()()()A劳动者的劳动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劳动方式E劳动工具1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体现在(ABC)()()()()A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生产技能的劳动者B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设备C科学的管理体制D先进的文化教育思想E先进的原材料三、辩析题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习题概念题1.生产力2.劳动对象3.劳动资料4.生产关系5.经济规律概念题答案1.生产力: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合人们需要的能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也称社会生产力。
2.劳动对象: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将劳动力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劳动资料: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4.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5.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判断题1.人们的劳动能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是指人们直接征服和改造自然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3. 生产力是一个人生产多少东西的能力。
4.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5.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是指科学技术本身是生产力一个独立的最重要的实体性要素。
地位和产品的分配形式。
2、错误。
与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经济规律会随经济条件的变更而变化:二是经济规律的作用发挥会受到人的认识能力和利益关系的制约。
案例分析题1.案例内容: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几位在沙漠上旅行的学者经过长途跋涉,饥渴交困。
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坐下来围着随身所携带的一堆罐头时,却因为没有开罐工具而一筹莫展。
于是,一场研究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开启罐头的学术讨论会开始了。
物理学家首先发言:“给我一个聚光镜,我可以用阳光把罐头打开。
”化学家接着说:“我可以利用几种化学药剂的综合反应来开启罐头。
”而经济学家则说:“我的办法最简单。
假设我有一把开罐刀……”案例问题:(1)根据上述故事,请你谈谈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是否需要假设?(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的主要方法是什么?(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有那些方法所构成?2.案例内容: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第二章习题一、多项选择题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AA.使用价值和价值B.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C.交换价值和价值D.价值和价格2.商品的本质属性是AA.价值B.价格C.交换价值D.使用价值3.商品的价值是指一个商品CA.能换多少其它商品B.能卖多少钱C.凝聚了多少劳动D.对人有多大的用途4.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商品的()。
A.使用价值B.价格C.价值D. 交换价值5.在货币的各种职能中,以观念上的货币即可执行的职能是(D)。
A.支付手段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价值尺度6.下列关于价值规律不正确的论断是()。
A.它是在几个社会中都发生作用的规律.B.它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独有的经济规律C.它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D.它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存在和起作用的规律7.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A)。
A. 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供求规律8.货币的本质是(B)。
A. 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C.商品的等价物D. 商品相对价值形成9.价值是商品的(B)。
(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A. 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物质属性D.一般属性10.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是(B)。
A. 商品二因素决定劳动二重性B.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C.两者相互决定D.两者没有直接联系1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是在(A)。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C.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D.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12.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之间,两者的变化表现为(C)。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A. 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B.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加C.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D.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增加13.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练习题(第1章)一、名词解释商品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私人劳动社会劳动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在任何社会形态中,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的是(A )A. 使用价值B. 价值C. 商品D. 货币2.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是( D )A.产品B.物质财富C.资本D.商品3.商品是( C )A.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B.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劳动产品C.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D.用来满足自己和他人需要的劳动产品4.商品的二因素是( C )A.价值和交换价值B.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和价值D.价值和价格5.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是( B )A. 使用价值B. 价值C. 交换价值D. 价格6.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按一定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 B )A. 具有相同的效用B. 具有相等的价值量C. 都是商品的自然属性D. 都是商品的社会属性7.交换价值的基础是( B )A. 使用价值B. 价值C. 效用D. 货币8.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交换,是因为( D )A.它们的交换价值相等B.它们的使用价值大小相等C.能满足双方自己需要D.它们的价值相等9.构成商品价值实体是的( D )A.私人劳动B.社会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10.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是( B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不成比例D.没有关系1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 D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C.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12.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生产上,( B )A. 劳动既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又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B.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而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C.劳动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D.劳动既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也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13.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的尺度是( C )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简单劳动D.复杂劳动1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D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B.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矛盾C.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15.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是( C )A.商品的自然属性B.商品的社会属性C.商品的自然属性和商品的社会属性的统一D.商品的自然属性和商品的社会属性的对立16.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A)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B.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17.商品的价值量是由(D)A.商品的质量决定的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C.商品中包含转移的劳动量大小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18.能够创造出新价值的劳动是(C)A.个别劳动B.具体劳动C.活的抽象劳动D.物化的劳动19.商品价格是(B)A.价值的基础B.价值的货币表现C.价值的实体D.价值的物质承担者20.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是( C )A.价值B.交换价值C.劳动时间D.价格21.个别企业生产单位商品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着( D )A.商品价值量减少B.商品价值量增多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D.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三、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错选,多或少选均不得分。
政治经济第一单元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是:A. 剩余价值学说B. 劳动价值论C.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A. 使用价值B. 价值C. 交换价值D. 剩余价值3. 价值规律是:A. 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B. 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C. 所有商品经济共有的经济规律D. 自然经济特有的经济规律二、多项选择题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包括:A.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B. 实现共同富裕C. 国家宏观调控D.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A. 公有制为主体B.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 按劳分配为主体D.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A. 现代企业制度B. 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C. 宏观调控体系D. 社会保障制度三、判断题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2.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3.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四、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 简述商品的两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3.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4.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五、案例分析题材料: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GDP增速位居世界前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材料: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六、计算题1. 假设某企业生产一件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原来生产该商品需要10小时,现在请计算:(1)提高生产率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时间。
(2)如果商品的原价值为100元,提高生产率后,商品的价值量是多少?2. 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商品,甲商品的价值量为200元,乙商品的价值量为300元。
如果甲、乙两种商品的利润率分别为20%和15%,请计算:(1)甲、乙两种商品的利润额。
(2)该企业的总利润额。
政治经济学第⼀章⾃我测验题(3)政治经济学第⼀章⾃我测验题1、政治经济学意味着该门学科的基本特点是A、政治学与经济学的有机统⼀;B、政治⾊彩、阶级⾊彩浓厚的经济学;C、从政治的⾓度研究经济问题;D、从社会的⾓度研究⽣产关系;2、物质资料⽣产的构成要素包括A、劳动;B、劳动⼯具;C、辅助材料;D、⽣产资料;3、⽣产⼒的构成要素是A、劳动;B、劳动⼯具;C、劳动者;D、⽣产资料;4、农场⾥的⽤于耕种的⼟地属于A、劳动资料;B、劳动⼯具;C、辅助材料;D、劳动对象;5、⼯⼚⾥⽤于基本建设的⼟地属于A、劳动资料;B、劳动⼯具;C、辅助材料;D、劳动对象;6、在再⽣产四个环节即⽣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中,以下关于分配的论断那些是正确的A、它是⽣产的前提;B、它是⽣产的实现;C、它是交换的前提;D、它是消费的实现。
7、在再⽣产四个环节即⽣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中,以下关于分配的论断那些是错误的A、它是⽣产的前提,交换、消费的实现;B、它是⽣产的实现,交换、消费的前提;C、它是交换的实现,⽣产、消费的前提;D、它是消费的前提,⽣产、交换的实现。
8、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产关系包括A、在直接⽣产过程中所发⽣的⽣产关系;B、分配关系;C、交换关系;D、消费关系9、⽣产关系的实质是A、⼈们在⽣产过程中建⽴起来的分⼯协作关系;B、⼈们建⽴在对⽣产资料有⽆多寡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地位;C、属于⾎缘亲属关系的范围;D、是朋友关系的⼀种10、价值规律A、只在⼀个社会形态⾥起作⽤;B、在所有的社会形态⾥都发挥作⽤;C、在所有社会形态⾥⾯的⼏个社会形态⾥起作⽤;D、在商品经济社会⾥起决定作⽤,在⾮商品经济社会⾥起辅助作⽤。
政治经济学之总论和第⼀章讲义主讲⼈徐之明主讲⼈介绍:徐之明,中国⼈民⼤学教授,学者型的考研辅导专家。
徐教授的授课风格集深刻和⽣动为⼀体,让同学们听得进、记得住、搞得懂、⽤得上,在如坐春风般的课堂⽓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收获知识的充实。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章节测试单选题(共4题,每题10分)1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 )。
A.物资资料的生产B.人口的生产C.精神产品的生产D.劳动力的生产2 .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是( )。
A.生产资料B.劳动对象C.生产工具D.上层建筑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政治和经济B.生产力C.生产关系D.生产方式4 .生产关系是指( )。
A.人与人的社会关系B.人与人的自然关系C.人与自然的关系D.都不是多选题(共3题,每题15分)1 .生产力是( )。
A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B.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C.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 .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是( )。
A.生产资料B.劳动对象C.生产工具D.上层建筑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政治和经济B.生产力C.生产关系D.生产方式4 .生产关系是指( )。
A.人与人的社会关系B.人与人的自然关系C.人与自然的关系D.都不是多选题(共3题,每题15分)1 .生产力是( )。
A.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B.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C.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 .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是( )。
A.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B.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C.生产的数量水平和结构,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数量结构D.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起着反作用3 .根据不同社会经济条件把经济规律分为三大类( )。
A.在每个社会经济形态都起作用的最一般的经济规律B.在某些社会经济条件下共同发挥作用的规律C.社会化大生产规律D.一定社会经济形态所特有的规律单选题(共4题,每题10分)二、商品1 .交换价值的基础是()。
A.货币B.使用价值C.价值D.商品2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B.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3 .商品生产者实现私人劳动转换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
第一章导论一、单项选择1、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是()A生产力和生产工具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D对生产资料的据有方式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联合方式2、生产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组成(A 劳动原料B 生产资料)C 生产产品D 生产关系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 物质资料生产B 生产力)C 生产关系D 商品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一定联系()A 生产力和上层建筑B 经济关系C 生产资料所有制D 生产方式5、矿藏和原始丛林属于()A 人们劳动的生产物C 生产工具B 劳动资料D 劳动对象6、劳动过程中能动的因素是(A 生产工具B 劳动资料)C 劳动对象D 劳动者7、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 劳动者C 劳动对象的状况B 生产工具D 科学技术水平8、经济规律就是()A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实质的、必定的联系B经济活动的客观性C经济行为中的主观能动性D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的互相联系9、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丈量器是()A 劳动者的技术C 劳动资料的状况B 劳动对象的状况D 生产工具的状况10、生产力自己发展的内在动力是()A科学技术B生产关系C生产工具D组成生产力系统诸因素之间的矛盾和矛盾的不停解决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办以()问世为标记。
A《资本论》B《国富论》C《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D《经济论》12、生产关系必定要合适生产力状况及其发展要求的规律是存在于()A人类各个社会形态的广泛的经济规律B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经济规律C社会主义社会独有的经济规律D某几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A古典政治经济学B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C研究人与物关系的政治经济学D研究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14、劳动资料是()A把劳动加在其上的全部东西B在生产过程顶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的全部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C生产工具D生产工具和原资料15、生产力()A是人们管理经营公司的能力B是人们研究科学技术的能力C是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D是人们创建重生产工具的能力1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A揭露生产关系运转的规律B揭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C揭露客观规律D揭露节余价值的根源和实质1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A和历史唯心主义B辩证唯心主义C唯物辩证法D数学方法和系统剖析方法18、劳动对象是()A 原资料B 传导劳动的物质资料C 人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东西D 生产手段19、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A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互相作用D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2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A 家庭管理B 社会生产关系C 社会或国家管理D 社会生产力二、多项选择1、组成生产力的因素包含()A劳动者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C生产资料D管理E科学技术2、马克思主义首创人的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规律和任务是()A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B揭露财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实质关系C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D为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供给理论依照E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供给理论依照3、经济规律有三类,以下规律中属于特有经济规律的是()A生产关系必定要合适生产力性质规律B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C按比率分派社会劳动规律D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E按劳分派规律4、经济规律不一样于自然规律的特色为()A经济规律是客观的B经济规律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C它老是与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同D绝大部分经济规律不是长远不变的E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要遇到阶级和利益公司的影响5、物质资料生产的基本因素包含(A 人的劳动B 花费资料)C 劳动资料D 劳动对象E 生产工具6、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联合方式()A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B是生产关系的基础C从根本上限制着生产、互换、分派和花费的社会性质D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记E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首要标记7、社会生产方式包含(A 生产力B 经济规律)C 生产关系D 上层建筑E 生产资料所有制8、政治经济学一定从()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C物质资料生产出发来研究生产关系D孤立的个人出发来研究生产关系E经济规律出发来研究生产关系9、说“科学技术是第一世产力”主假如指()A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B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C科学技术会浸透到生产资料和劳动能力之中,惹起它们的优化D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能够改良和改革工艺过程E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能够提升管理水平10、物质资料的生产是()A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C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E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起点三、判断题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
政治经济学(程恩富版)第一至十一章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1—5(A A B D C)6—10(B B B D A)11—15(C C C B D)16—20(A D A C C)21(A)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1(ABCDE)2(ABC )3(A CD )4(ABCDE)5(ABCD )6(ABCDE)7(AB DE)8(ABC )9(ABCDE)10(A C E)11(ABC )12(ABCD )13(A C E)14(ABCD )15(ABCDE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四、简答题1.简述经济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P5-6)答案要点: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1分)与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大多数经济规律都不是长久不变的。
它只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生作用,随经济条件的变更而变化。
(2分)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必须通过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而得到发挥,并直接涉及人们的物质利益。
因而,人们在经济规律时,经常会受到认识能力和利益关系的限制,从而使经济规律的作用受到干扰。
四、名词解释1. 生产力是指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它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实体性要素,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技术。
2.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
第1章商品和价值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商品商品经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价值量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复杂劳动简单劳动劳动生产率市场经济价值规律资源配置二、选择题(下列选项至少一个是正确的)1、体现在商品中劳动的二重性是()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D.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2、在一只绵羊=2把斧子的交换中,绵羊的价值是通过斧子的()表现出来的A.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价格3、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B.满足人们需要物质实体C.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4、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A.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B.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C.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D.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E.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5、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价值B.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不能成为商品C.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价值的大小D.价值的大小决定使用价值的大小E.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价值6、对商品价值量的科学分析,可以看出()A.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B.复杂劳动只有还原为加倍的简单劳动,才能进行价值量的比较C.简单劳动只有换算成各种复杂劳动,才能进行价值量的比较D.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E.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三、问答题1.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其意义是什么?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各是什么?答案一、名词解释答案略。
二、选择题1、A,2、B,3、C,4、ADE,5、AB,6、ABE。
三、问答题1.参考答案: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第一章导论单元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 B )A 研究政治的学科B 独立的经济学科C 既研究政治也研究经济的学科D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专用语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C )A 生产力B 生产方式C 生产关系D 上层建筑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 )A 物质资料生产B 生产力C 生产关系D 经济规律4、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A )A 物质资料的生产B 生产力C 劳动力D 商品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了(A )A 社会的生产方式B 客观经济条件C 社会经济关系D 社会发展条件6、生产力(B )A 就是科学技术B 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C 就是生产工具D 是生产的平均水平7、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是(A )A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要求B 社会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C 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D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8、构成生产关系的基础并决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和特点的是( C )A 经济制度B 生产力C 生产资料所有制D经济体制9、在多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B )A 政治关系B 生产关系C 阶级关系D 家庭关系10、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 C )A 自然的关系B 社会的关系C 人的关系D 物质资料的关系11、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B )A 交换B 生产C 消费D 分配12、生产资料包括( A )A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B 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C 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D 机器设备和生产工具13、煤矿上用来运煤的道路是( C )A 原材料B 劳动工具C 劳动资料D以上都不对14、即将开采的埋藏在地下的煤炭属于(A )A 劳动对象B 劳动资料C 原材料D 以上都不对15、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C )A 资本的秘密B 商品的秘密C 经济规律D 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16、在一切社会形态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有(D )A 价值规律B 市场竞争规律C 按劳分配规律D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7、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包括两个层面,其中,反映生产关系性质的层面是( B )A 生产力B经济制度C经济体制D生产资料所有制18、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学者是( A )A蒙克莱田 B 马歇尔 C 色诺芬 D 亚里士多德19、下列不属于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是( D )A 煤矿工人将埋在地下的煤开采出来B 炼钢厂的工人将矿石炼成钢铁C 纺织厂的工人将棉纱织成布D 地底下煤炭、石油的形成20、经济规律赖以存在的客观经济条件是指( B )A 生产力B 生产关系C 经济基础D 生产资料所有制21、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时必须紧密联系(B )A 生产资料所有制B 生产力C 人们的交换关系D 物质利益分配关系22、经济规律是指(D )A 经济形式和经济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B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C 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D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2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C )A 先进B 在发展C 符合生产力状况D 占统治地位2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段话说明的是( A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C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物质标志D 生产力必须适应生产关系25、我国1958年开始在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搞“一大二公”,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给社会生产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单项选择题1.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A.15世纪中叶产生的B.16世纪中叶产生的C.17世纪中叶产生的D.19世纪中叶产生的2.政治经济学研究研究的是A个人的经济行为B家庭的经济行为C厂商的经济行为D社会的经济行为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C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与其相连系的经济机制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B.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C.经济体制及经济运行方式D.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5.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家庭关系B.生产关系C.宗教关系D.政治关系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A.为两个对立阶级的利益服务的B.为某几个阶级的利益服务的C.为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D.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的科学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唯物主义8.19世纪中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 )A.封建主义生产关系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C.社会主义生产关系D.共产主义生产关系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是()A. 分工学说B. 货币学说C. 资本积累学说D. 剩余价值学说、10马克思并不是孤立地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他同时分析和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生产力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A简单协作、机器大工业、工场手工业B工场手工业、简单协作、机器大工业C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D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简单协作二、多项选择题1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来看A政治经济学为各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B政治经济学是具有鲜明阶级性的学科C揭示客观规律的政治经济学具有科学性D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具有科学性E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物质资料的消费B.物质资料的生产C.物质资料的交换D.物质资料的分配2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劳动者的劳动B社会产品分配C劳动的分工协作D物质资料的生产3.劳动对象是指()A.人们用来传导劳动的物件B.人们把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C.劳动过程中各种必要的物质条件D.劳动过程中除生产工具以外的其他要素4生产资料是指A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之和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和C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之和D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之和5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指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C生产资料D劳动工具6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是A劳动对象B科学技术C生产工具D生产要素7.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标志是()A.劳动对象B.生产工具C.劳动者D.原材料8.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A.劳动者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生产资料9.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科学技术B.生产资料C.劳动对象D.劳动资料10.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集中表现为()A.生产工具的发展B.管理水平的改善C.劳动者素质的提高D.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11生产力状况包括A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力变化B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布局C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发展D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水平12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生产效率或能力是A劳动能力 B 劳动效率C 劳动生产率D劳动速度13人类最早出现的和最简单的分工是A社会分工B性别分工C 年龄分工D自然分工14许多劳动者共同参加同一生产过程,或分别参加彼此有密切联系的生产过程进行协同劳动是( ) A分工B协作C劳动D分配15.社会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包括()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E.协作16社会生产关系又称( )A行政关系B经济关系C政治关系D宗教关系17分配、交换同生产之间的关系是A分配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交换不是B交换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分配不是C分配、交换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D生产、消费是联系分配和交换的中间环节18在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的四个环节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A分配 B 生产C消费D交换19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整个社会生产关系性质,从而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的是( )A生产资料B生产资料所有制C生产工具D生产力20社会生产方式是A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B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C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有机结合和统一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2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可概括为A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决定作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反作用C生产关系永远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二者不会发生矛盾22.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最根本的方面是()A.生产关系B.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3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A生产资料B生产关系C生产工具D生产力24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的是A经济本质B经济规律 C 经济现象D经济过程25.产生经济规律的主要经济条件是指( )A.由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力水平B.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C.由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分配关系D.在一定经济时期人们的劳动交换方式26.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是指人们( )A.不会违背客观经济规律B.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C.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余地D.必须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27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能够A创造经济规律B利用经济规律C消灭经济规律D改造经济规律2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体现一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特有本质B.体现几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共同本质C.决定各个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区别D.决定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29.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人们( )A.只能接受经济规律的摆布B.无法改变经济规律作用的后果C.认识和不认识经济规律都一样D.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30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之一在于A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经济规律不具有客观性B自然规律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不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C自然规律大多数是经常变动的,D经济规律大多数是长久不变的31.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并起作用的经济规律是()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按劳分配规律32支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是A价值规律B社会基本经济规律C剩余价值规律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3.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 )A.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B.生产关系的历史进程C.自然经济的历史进程D.上层建筑的历史进程34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必须联系A、生产力和上层建筑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D、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35.决定一个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即起着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是()A.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C.该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D.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二、多项选择题1.劳动资料的内容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A.生产工具B.各种容器C.原材料D.燃料、辅助材料E.厂房、仓库等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过程中,除了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外,新加进来成为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的有( )A生产工具B科学技术C经营管理D经济信息E生产知识2社会生产力是A社会活动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B由生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构成C由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所构成D社会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E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3.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是( )A.生产的主体B.首要的生产力C.起着最重要和主导作用的因素D.生产工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E.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最主要的标志4生产工具是A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因素B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C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集中表现D生产力性质和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标志E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5.科学技术( )A.是第一生产力B.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C.是生产关系的标志D.推动了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E.在发展中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6在人类古代社会,出现了三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大分工是( )A畜牧部落和其他原始部落之间的分工B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C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分工D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层7社会分工如果从生产领域的空间范围划分,可分为( )A生产单位内部分工B国家内部分工C第二次社会分工D国际分工E第一次社会分工8 生产关系是指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B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C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D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体系中最基本的关系E社会生产中生产的社会形式9.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系是指()A.生产关系B.分配关系C.交换关系D.消费关系E.信贷关系10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A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B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C分配对其它三个环节有决定作用D分配和消费是中间环节E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1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A.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D. 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E.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1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明A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并发挥作用B经济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C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D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E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1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说明A人们不能创造经济规律B人们不能违反经济规律C人们不能消灭经济规律D人们不能改造经济规律E人们不能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14共有经济规律和特有经济规律的密切联系是A共有经济规律为特有经济规律发生作用创造条件B特有经济规律为共有经济规律的作用开辟场所C各个社会形态以自己的特有经济规律相互分开D各个社会以共有经济规律互相联系E二者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都同时存在和起作用15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都包括( )A.共有的经济规律B.特有的经济规律C.基本经济规律D.价值规律E.剩余价值规律16 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能够A创造经济规律 B 消灭经济规律C利用经济规律D改造经济规律 E 认识经济规律17.人们要利用经济规律来为社会谋福利,就要做到( )A.深刻认识经济规律B.为某些经济规律提供发挥作用的场所C.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D.改造或废除某些经济规律E.选择有利于某种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实现形式第三章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一、单项选择题1.任何社会的再生产都是()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统一B.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2.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A.商品的再生产B.物质产品的再生产C.劳动资料的再生产D.简单再生产3.按照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扩大再生产可划分为( )A.生产关系再生产和生产力再生产B.劳动力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C.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D.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4.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 )A.粗放型的扩大再生产B.没有积累的扩大再生产C.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扩大再生产D.靠增加生产要素实现的扩大再生产5.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属于()A.外延扩大再生产B.内涵扩大再生产C.质量型扩大再生产D.效益型扩大再生产6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A生产力发展的反映B消费生活资料的反映 C 物质资料消费的反映D把社会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7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具有综合性和重大影响的比例关系是A综合性比例B部门之间的比例C部门内部的比例D地区之间的比例8.构成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的历史起点与先决条件的生产部门是( )A.工业B.农业C.建筑业D.交通运输业9.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商业和服务业属于A.第一和第二产业B.第二和第三产业C.第三产业D.第二产业10既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是A经济发展B经济增长C经济过热D经济形势11一定时期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被称为A经济发展速度B经济增长速度C经济过热速度D经济趋势12社会总产品是A当年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合B当年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C当年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D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合13.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就是()A.社会总产值B.国民生产总值C.国民生产净值D.国内生产总值14.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就是()A.货币资本的价值B.流通资本的价值C.商品资本的价值D.社会总产值15.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国外净要素收入后的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构成( )A.国内生产总值B.国民生产净值C.国内生产净值D.国民收入16社会总产品扣除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那部分产品价值是A工农业总产值B社会总产值C国民生产总值D国民收入17.反映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基本经济指标是()A. 国有收入B. 社会总产值C. 国民生产总值D. 人均国民收入18.为了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当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来比较不同时期国民经济量的变化时要用( )。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章节测试政治经济学试题第一章导论二、单项选择题⒈作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①分配关系②消费关系③生产关系④交换关系⒉生产资料是指()①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③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④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⒊社会生产方式是()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②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有机结合和统一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④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有机结合和统一⒋政治经济学所考察的社会生产力包括()①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力变化②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力性质③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发展④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水平⒌支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①价值规律②社会基本经济规律③剩余价值规律④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⒍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必须联系()①生产力和上层建筑②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④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三、多项选择题1.物质资料生产()()()()()①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②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是生产三要素的有机结合过程④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内容⑤它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其他社会活动的发展水平2.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因为如下各方面都依赖于科技发展和进步()()()()()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②劳动资料的革新③自然资源的开发④新原材料的发明和利用⑤生产力各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组织等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①包括社会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③建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基础之上④不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⑤是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说明,人们是可以()()()()()①认识它②利用它③限制它④发现它⑤创造它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①辨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②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必须与前者相适应③前者的发展会引起后者的部分质变,到一定阶段引起后者的根本变革④前者的发展状况决定后者可能变化的程度⑤后者对前者也具有强大的反作用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是()()()()()①辨证统一关系②前者的性质决定后者的性质③前者的变革必然导致后者的相应变革④后者对前者存在着巨大的反作用⑤后者适应前者,则对前者具有保护和促进作用,否则则对前者具有限制和破坏作用四. 简答题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什么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出发点?㈡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五.论述题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是怎样实现相互作用的?㈡广义生产关系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方面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参考答案】二单项选择题⒈③;⒉②;⒊③;⒋④;⒌④;⒍①。
三多项选择题⒈①②③⑤;⒉①②③④⑤;⒊①②③⑤;⒋①②③④;⒌①②③④⑤;⒍①②③④⑤。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㈠答: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在生产活动中改造自然界获取所需要的物资生活资料。
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
⑵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只有当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人类才有可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以外的其他社会活动,并且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社会活动的的发展水平。
⑶因此,政治经济学探索社会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就必须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
㈡答:⑴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发明,只有被实际运用于生产,同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相结合,才会变为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⑵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中,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资料的革新,自然资源的开发,新的原材料发明和利用,生产力各个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组织等等,都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㈠答:⑴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即社会经济形态。
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
①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在一定生产关系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可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局部的调整和变化。
②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会随之发生根本性的质变。
③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可能变化的程度。
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生产关系就能够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⑷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和最革命的因素,它经常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总是首先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然后才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变革。
㈡答: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首先,各个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其次,各个社会集团内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也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
这种关系的性质同样是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
(2)分配关系。
广义的分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和产品分配两个方面。
生产资料分配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包括产品分配的原则、方法和份额等。
①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分配关系的性质。
②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还要受到生产力和其他经济条件的制约。
③分配关系对生产关系有反作用。
(3)交换关系。
它是指产品交换过程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如果产品属于生产资料,其交换与生产过程结合在一起。
消费品的交换则是生产、分配和消费的中间环节。
①生产的性质和形式决定着交换的性质和形式。
②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交换的广度和深度。
③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4)消费关系。
它是指人们在产品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
①消费要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
②消费关系要受到生产关系性质的制约。
③消费关系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
⑸以上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①狭义生产关系是基础,它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②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又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并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上述四个方面经济关系的统一。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二、单项选择题:⒈商品是()①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②任何社会的劳动产品③任何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④不要求等价补偿的物品⒉商品的二因素是()①价值与价值量②使用价值与效用③价值与交换价值④使用价值与价值⒊商品的价值量是()①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大小决定;②由商品生产者在生产中实际付出的劳动决定的;③生产技术决定的;④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①成正比②成反比③反方向变动④同方向变动⒌形成商品二因素的原因是()①生产商品的劳动需要人和工具②生产商品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③生产商品的劳动同时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④生产商品的劳动包括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⒍政治经济学中所说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①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③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④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⒎劳动的二重性是()①两次劳动;②两种劳动;③两种具体形式的劳动;④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侧面⒏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是()①劳动者和生产资料②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分工③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④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⒐私有制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①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③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矛盾④商品生产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⒑货币的本质是()①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②人们为方便交换而发明的一种工具;③金银等贵金属④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⒒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①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②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③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④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⒓决定商品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因素包括()①待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②流通中实际具有的货币量③纸币发行量④社会贮藏的金属货币量⒔通货膨胀是()①任何形式的货币流通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的现象②伴随商品生产一同出现的现象③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现象④纸币发行数量超过了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而产生的现象⒕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①商品价格经常高于商品价值②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③商品价格总是与商品价值不一致④商品价格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⒖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是()①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商品②价值被表现的商品③充当特殊等价物的商品④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三、多项选择题⒈商品的使用价值是()()()()()①由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②由交换决定的③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④价值的决定因素⑤商品的社会属性⒉商品的价值是()()()()()①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②是商品使用价值大小的表现③体现在物上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④商品的自然属性⑤商品的社会属性⒊商品的使用价值是()()()()()①抽象劳动的结果②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③具体劳动的结果④一定社会关系下社会财富的社会形式⑤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⒋商品的价值是()()()()()①抽象劳动的结果②具体劳动的结果③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④一定社会关系下社会财富的社会形式⑤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⒌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②价值的决定与价值的实现③商品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④总价格与价值量的一致⑤价值规律在不实现中实现⒍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①使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②是观念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③总是准确地反映商品的价值④有时并不真正反映商品的价值⑤可以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量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①使商品生产从物物交换转变为商品流通②可以用价值符号来代替;③必须是具有十足价值的金币④使商品的买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分离⑤必须是现实的货币⒏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作用()()()()()①可以作为具有价值的金银饰品存在②会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商品销售困难③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④使社会购买力增加⑤是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贮藏起来⒐商品的价格是()()()()()①商品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②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③由价值决定的④由使用价值决定的⑤受供求关系影响的⒑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是()()()()()①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②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③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的形式④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⑤自然条件等⒒货币职能中包含危机可能性的是()()()()()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⒓对商品价值量的分析表明()()()()()①商品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②复杂劳动只有还原为倍加的简单劳动,才能进行价值量的比较③简单劳动只有换算为复杂劳动,才能进行价值量的比较④单位商品价值量与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⑤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⒔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有()()()()()①商品价值的变动②货币商品价值的变动③纸币发行量的变动④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动⑤银行存款利息率的变动⒕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其他矛盾有()()()()()①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②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③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④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⑤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矛盾⒖等价交换原则是()()()()()①自然经济通行的原则②简单商品经济通行的原则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通行的原则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通行的原则⑤一切市场经济通行的原则四、简答题㈡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㈢商品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它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怎样的经济关系?㈣结合现实思考价值量的变化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关系;五、论述题㈠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如何使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表现为价值?㈢货币有哪些职能?货币执行职能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有哪些?㈣思考货币形式发展变化的逻辑过程㈤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价值规律是如何实现自己的要求的?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参考答案]二、单项选择题⒈①⒉④⒊④⒋②⒌③⒍②⒎④⒏②⒐④⒑①⒒③⒓①⒔④⒕④⒖②三、多项选择题⒈①③⒉①③⑤⒊②③⑤⒋①④⑤⒌①②③④⒍①③⑤⒎①②④⑤⒏①③⑤⒐②③⑤⒑①②③④⒒②④⒓①②④⑤⒔①②③④⒕①②③④⒖②③④⑤四、简答题(答案要点)㈡答:商品是劳动过程生产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