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肥胖症
- 格式:pdf
- 大小:324.15 KB
- 文档页数:11
肥胖症定义: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
小儿单纯性肥胖在我国呈逐步增多的趋势,约5%-8%。
10-30%发展成成人肥胖。
病因:1.能量摄入过多:肥胖的发生机制主要是人体内的脂肪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而引起的。
出生前3个月、出生后第一年、11-13岁,是脂肪细胞数增长的关键时期,而人体脂肪细胞的体积大小,则主要是由后天进食量和能量的消耗多少决定的。
比如:①产妇妊娠后期过度营养,容易造成新生儿生后肥胖。
②婴儿烦躁或哭吵时即给奶瓶会使婴儿从小养成不高兴就寻找食物的习惯。
③肥胖小孩大多食欲旺盛,而且喜欢吃高糖、高脂肪食物。
2.活动量减少:现在儿童学业压力大,活动时间少,喜欢看电视、玩游戏,活动量明显减少,而且肥胖儿童体重大,负荷重,易疲劳而不愿活动,引起恶性循环。
3.遗传因素:父母都肥胖,后代肥胖率高达70%~80%;双亲之一尤其是母亲肥胖者,后代约有40%~50%肥胖,而双亲正常的后代发生肥胖者仅10%~14%。
但由于小儿所处环境从出生开始即是父母营造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不良的饮食行为和习惯常直接导致了儿童不良饮食习惯和行为形成。
因此应是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互相作用导致了肥胖。
4.其他:当血糖下降,胃排空后,大脑皮质收到饥饿信号,大脑皮质的神经中枢就会向位于下丘脑的饥饿中枢发出进食的指令,而向饱食中枢发出抑制的指令,这样人就开始有意识地进食。
而当人吃进了一定量的食物,胃肠道感觉到膨胀,就会把饱食的信号通过反射的方式发送回去,大脑皮质就会分别向饥饿中枢和饱食中枢发出“吃饱了”的指令,从而停止进食。
如果吃东西时狼吞虎咽,吃的速度快过了饱食信号的传递速度,明明吃的食物分量已经够了,大脑却还没有接到信号,这样就会继续不停地吃,食物过度地摄取。
肥胖也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
精神创伤(如亲人病故或学习成绩低下)以及心理异常等因素也可致儿童饮食过量。
病理生理:1.最根本的变化是脂肪代谢紊乱:患儿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减少,容易合并心血管疾病以及胆石症。
第九章肥胖症病因与发病机制鉴别诊断临床表现治疗肥胖症(obesity)公认的定义是体内贮积的脂肪量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而不是指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
临床上也可能通过肉眼观察结合后一种定义来判断肥胖者。
但后述肥胖定义对于某些特别的个体如健美和举重运动员是不适用的。
肥胖可由许多疾病引起,故肥胖症并非一种病名,而是一种症候。
根据病因肥胖症可分为单纯性与继发性两类,本章重点介绍单纯性肥胖症。
单纯性肥胖的定义是:只有肥胖而无任何器质性疾病的肥胖症。
人体组织中有两种脂肪组织:即棕色脂肪和白色脂肪组织,前者与后者不同之处在于前者:①在全身均有分布;②血管较丰富;③细胞中线粒体较多;④受交感神经支配;⑤含有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UCP),在白色脂肪细胞中则无。
去甲肾上腺素和维甲酸可调节UCP mRNA的表达,且互不依赖。
交感神经兴奋,可使细胞呼吸和氧化性磷酸化失偶联,使产热增多,以消耗能量。
在缺乏棕色脂肪的转基因小鼠,即使无多食,由于棕色脂肪缺乏,能量消耗减少,也可发生肥胖,说明棕色脂肪组织在能量平衡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临床上也可见到食量不大的人发生肥胖,这些人是否有体内棕色脂肪细胞减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单纯性肥胖的分类有多种。
按肥胖的程度可分轻、中、重三级或I、II、III等级[1]。
按脂肪的分布可分为全身性(均匀性)肥胖、向心性肥胖、上身或下身肥胖、腹型和臀型肥胖等。
这种分类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肥胖预后的判断有帮助。
如Cushing综合征常为向心性肥胖;腹型肥胖者比均匀性肥胖者预后差,常引发许多疾病。
此外,还有增殖性和肥大性肥胖[1]之分。
增殖性肥胖是指脂肪细胞数目增加,特点是肥胖多从儿童期开始,青春发育期肥胖进一步加重,终生都肥胖,脂肪堆积在身体周围,故又称周围型肥胖,到成年可同时有肥大型肥胖。
肥大型是只有脂肪细胞贮积脂肪量增多,但脂肪细胞数目不增加,其特点为肥胖多从中年时期开始,脂肪堆积在身体中央(即躯干部位),故又称中央型肥胖,其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比增殖性肥胖更为严重。
55肥胖症肥胖症肥胖症是指由于人体新陈代谢失调而导至脂肪组织过多所造成的病症。
一般认为体重超过正常标准的20%为肥胖。
脂肪主要沉积于腹部、臀部、乳房、项颈等处。
常见于体力劳动较少而进食过多的中年人。
肥胖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常常是家族性的,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继发性肥胖是继发于某些疾病的,例如皮质醇增多症、胰岛素瘤、甲状腺机能低下症、多囊卵巢综合症等等。
患肥胖症者一般出汗多、善饥多食、腹胀、便秘、心慌、气短、嗜睡、不爱活动、不能平卧,还伴有下肢轻度浮肿,女性患者则多伴有月经失调、闭经、不育等病状。
处方1 柏仁半夏治肥胖症功能主治:主治肥胖症适用患者:对症处方组成:柏子仁、炒苍术、茯苓、生黄芪各20克,法半夏、薏苡仁、车前草、大腹皮、泽泻各10克,灸香附、炒白术、麦芽、神曲各15克,夏股枯草12克,冬瓜、陈皮、甘草各8克。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水煎,分2-3次口服。
半个月为一个疗程。
处方2 地黄黑豆治肥胖症功能主治:主治肥胖症适用患者:对症处方组成:生地黄、生黄芪、黑小豆各30克,防己、白术、茯苓、漏芦、决明子、荷叶各10克,红人参8克,蜈蚣2条,生甘草5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成150毫克,每次50毫升,分3次口服。
半个月为1个疗程。
1个疗程结束,可续服2~3个疗程,直至体重恢复正常。
处方3 黄芪党参治肥胖症功能主治:主治肥胖症适用患者:对症处方组成:黄芪30克,党参、苍术、丹参、山楂、大黄、荷叶、海藻各15克,白术、柴胡、陈皮、姜黄、泽泻、决明子各10克。
用法用量: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分3次服,早中晚饭前半小时各服1次。
1个月为1疗程。
处方4 枸杞子茶治肥胖症功能主治:主治肥胖症适用患者:对症处方组成:枸杞子15克用法用量:每日2次,每次15克,代茶冲服。
92.1 消肥汤【来源】张侃如,《陕西中医》(2)1991年【组成】桃仁、红花、川芎、当归、泽兰、炒白术、苍术、泽泻、半夏、皂角各10克,益母草15克,茯苓30克,白矾2克。
第五章肥胖症肥胖症(obesity)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超重和肥胖症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群中的患病情说已达到流行程度。
据估计,在西方国家成年人中,约有半数人超重和肥胖。
我国肥胖症患病率也迅速上升,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04年)》中报道,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一患病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多万。
肥胖症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组分之一,与多种疾病如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卒中和某些癌症密切相关。
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可损害患者身心健康,使生活质量下降,预期寿命缩短,成为重要的世界性健康问题之一。
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已于2003年制订了《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用)》。
肥胖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称为继发性肥胖症,约占肥胖症的1%。
[病因和发病机制](一)能量平衡和体重调节体内存在一套精细的监测及调控系统以维持体重稳定,称为“调定点(Set-Point)”。
由于体重调定点的存在,短期体重增加或减少将自动代偿,体重倾向于恢复到调定点水平。
体重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双重调节,最终影响能量摄取和消耗的效应器官而发挥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控制饥饿感和食欲、影响能量消耗速率、调节与能量贮存有关激素的分泌,在能量内环境稳定及体重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下丘脑是控制能量代谢最重要部位,影响下丘脑食欲中枢的信号包括传人神经信号(以迷走神经最为重要,传入同样来自内脏的信息,如胃肠膨胀程度等)、激素信号(如瘦素、胰岛素、各种肠肽等)以及代谢产物(如葡萄糖)等。
上述信号传人中枢神经系统,经过整合后通过神经-体液途径传出信号到靶器官,以保持个体近期或长期能量平衡。
体内参与调节摄食行为的活性物质包括:①减少摄食的因子:β-肾上腺素能受体、多巴胺、血清素、胰升糖素样多肽-1(GLP-1)和瘦素等。
②增加摄食的因子:α一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神经肽Y、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ohn)、增食因子(orexin)、甘丙肤(galanin)等。
③代谢产物如血糖水平等。
内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CB)系统由内源性大麻素及其受体组成,可调节摄食行为,激活后引起摄食增加。
机体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食物生热作用、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以及适应性生热作用等。
人体脂肪组织分为两种,白色脂肪组织的主要功能是贮存脂肪,而棕色脂肪组织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消耗。
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于棕色脂肪组织,通过β-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脂肪分解及促使产生热量。
(二)肥胖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肥胖症是一组异质性疾病,病因未明,被认为是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脂肪的积聚总是由于摄入的能量超过消耗的能量,即无论多食或消耗减少,或两者兼有,均可引起肥胖,但这一能量平衡紊乱的原因尚未阐明,肥胖者这些因素与正常人的微小差别在统计学上未能显示,但长期持续下去则可能使脂肪逐渐积聚而形成肥胖症。
肥胖症有家族聚集倾向,但遗传基础未明,也不能排除共同饮食、活动习惯的影响。
某些人类肥胖症以遗传因素在发病上占主要地位,如一些经典的遗传综合征,Laurerice-Moon-Biedl综合征和Prader-willi 综合征等,均有肥胖。
近来又发现了数种单基因突变引起的人类肥胖症,分别是瘦素基因(OB)、瘦素受体基因、阿片-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P0MC)基因、激素原转换酶-1(PC-1)基因、黑皮素受体4(MC4R)基因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突变肥胖症。
但上述类型肥胖症极为罕见,绝大多数人类肥胖症是复杂的多基因系统与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环境因素中主要是饮食和体力活动。
坐位生活方式、体育运动少、体力活动不足使能量消耗减少;饮食习惯不良,如进食多、喜甜食或油腻食物使摄入能量增多。
饮食构成也有一定影响,在超生理所需热量的等热卡食物中,脂肪比糖类更易引起脂肪积聚。
文化因素则通过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而影响肥胖症的发生。
此外,胎儿期母体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或出生时低体重婴儿,在成年期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时,也容易发生肥胖症。
遗传和环境因素如何引起脂肪积聚尚未明确,较为普遍接受的是“节俭基因假说”(Neel,1962)。
节俭基因指参与“节俭”的各个基因的基因型组合,它使人类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能有效利用食物能源而生存下来,但在食物供应极为丰富的社会环境下却引起(腹型)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潜在的节俭基因(腹型肥胖易感基因)包括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激素敏感性脂酶基因、PPARγ基因、PC-1基因、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基因、糖原合成酶基因等,这些基因异常的相对影响未明。
[病理生理](一)脂肪细胞和脂肪组织脂肪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可以贮存和释放能量,而且是一个内分泌器官,能分泌数十种脂肪细胞因子、激素或其他调节物,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浆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血管紧张素原、瘦素、抵抗素(resistin)、脂联素(acliPonectin)和游离脂肪酸(FFA)等,影响局部或远处组织器官,在机体代谢及内环境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脂肪组织块的增大可由于脂肪细胞数量增多(增生型)、体积增大(肥大型)或同时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增生肥大型)。
(二)脂肪的分布脂肪分布有性别差异。
男性型脂肪主要分布在内脏和上腹部皮下,称为“腹型”或“中心性”肥胖。
女性型脂肪主要分布于下腹部、臀部和股部皮下,称为“外周性”肥胖。
中心性肥胖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危险性较大,而外周性肥胖者减肥更为困难。
(三)“调定点”上调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饮食,体重增加后,即使恢复正常饮食,也不能恢复到原先体重。
因此,持续维持高体重可引起适应,体重调定点不可逆升高,即调定点上调。
可逆性(轻度和短期)体重增加是现有细胞大小增加的结果,当引起脂肪增加的情况去除后,脂肪细胞减少其平均大小而体重恢复原有水平。
不可逆性(重度和持续)体重增加可能伴有脂肪细胞数日增加,因而变化将是恒定的。
[临床表现]肥胖症可见于任何年龄,女性较多见。
多有进食过多和(或)运动不足病史。
常有肥胖家族史。
轻度肥胖症多无症状。
中重度肥胖症可引起气急、关节痛、肌肉酸痛、体力活动减少以及焦虑、忧郁等。
临床上肥胖症、血脂异常、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疾病常同时发生,并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即代谢综合征。
肥胖症还可伴随或并发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胆囊疾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骨关节病、静脉血栓、生育功能受损以及某些癌肿(女性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男性前列腺癌、结肠和直肠癌等)发病率增高等,且麻醉或手术并发症增高。
肥胖可能参与上述疾病的发病,至少是其诱因和危险因素,或与上述疾病有共同发病基础。
肥胖症及其一系列慢性伴随病、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健康、正常生活及工作能力和寿命。
严重肥胖症患者精神方面付出很大代价,自我感觉不良及社会关系不佳,受教育及就业困难。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肥胖症的评估包括测量身体肥胖程度、体脂总量和脂肪分布,其中后者对预测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更为准确。
常用测量方法:①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测量身体肥胖程度,BMI(kg/m2)=体重(kg)/[身长(m)]2。
BMI是诊断肥胖症最重要的指标(详见下文)。
②理想体重(ideal body weight,IBW):可测量身体肥胖程度,但主要用于计算饮食中热量和各种营养素供应量。
IBW(kg)=身高(cm)一105或IBW(kg)=[身高(cm)-100]×0.9(男性)或0.85(女性)。
③腰围或腰/臀比(waist/hip ratio,WHR):反映脂肪分布。
受试者站立位,双足分开25~30cm,使体重均匀分配。
腰围测量骼前上棘和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水平,臀围测量环绕臀部的骨盆最突出点的周径。
目前认为测定腰围更为简单可靠,是诊断腹部脂肪积聚最重要的临床指标(详见下文)。
①CT或MRI:计算皮下脂肪厚度或内脏脂肪量,是评估体内脂肪分布最准确的方法,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⑤其他:身体密度测量法、生物电阻抗测定法、双能X线(DEXA)吸收法测定体脂总量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肥胖症的诊断标准根据所测指标与危险因素和病死率的相关程度,并参照人群统计数据而建议,目前国内外尚未统一。
2003年《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用)》以BMI值≥24为超重,≥28为肥胖;男性腰围≥85cm和女性腰围≥80cm为腹型肥胖。
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代谢综合征中肥胖的标准定义为BMI≥25。
应注意肥胖症并非单纯体重增加,若体重增加是肌肉发达,则不应认为肥胖;反之,某些个体虽然体重在正常范围,但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有易患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的倾向,因此应全面衡量。
用CT或MRI扫描腹部第4~5腰椎间水平面计算内脏脂肪面积时,以腹内脂肪面积≥100cm2作为判断腹内脂肪增多的切点。
(二)鉴别诊断主要与继发性肥胖症相鉴别,如库欣综合征、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下丘脑性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点。
药物引起的有服用抗精神病药、糖皮质激素等病史。
对肥胖症的并发症及伴随病也须进行相应检查,如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痛风、胆石症、睡眠中呼吸暂停以及代谢综合征等应予以诊断以便给予相应治疗。
[治疗]治疗的两个主要环节是减少热量摄取及增加热量消耗。
强调以行为、饮食、运动为主的综合治疗,必要时辅以药物或手术治疗。
继发性肥胖症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各种并发症及伴随病应给予相应处理。
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减肥目标极为重要,体重过分和(或)迅速下降而不能维持往往使患者失去信心。
一般认为,肥胖患者体重减轻5%~10%,就能明显改善各种与肥胖相关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并发症。
(一)行为治疗通过宣传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对肥胖症及其危害性有正确认识从而配合治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饮食和运动习惯,自觉地长期坚持,是治疗肥胖症最重要的步骤。
(二)医学营养治疗控制总进食量,采用低热卡、低脂肪饮食。
对肥胖患者应制订能为之接受、长期坚持下去的个体化饮食方案,使体重逐渐减轻到适当水平,再继续维持。
只有当摄入的能量低于生理需要量、达到一定程度负平衡,才能把贮存的脂肪动员出来消耗掉。
由于每公斤身体脂肪含热量31050kJ(7500kcal),因而如果每天热量负平衡达到加2070kJ(500kca1)则每15天可使体重减轻1kg。
热量过低患者难以坚持,而且可引起衰弱、脱发、抑郁、甚至心律失常等,有一定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