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 格式:ppt
- 大小:621.50 KB
- 文档页数:28
儿童心理学基础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在儿童心理学领域中,性别认同与性别角色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性别认同指的是儿童对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认同和接受程度,而性别角色则指的是社会文化对于男性和女性应有行为和角色的期望。
一、性别认同的形成性别认同的形成始于儿童早期的自我认知发展阶段,通常在2岁左右开始显现。
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进而产生了性别认同的概念。
儿童的性别认同主要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使得男孩和女孩在生理上不同,性别差异因此在认同方面也表现出来。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对儿童的性别认同起到重要作用。
家庭在性别认同的形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父母的行为和言语会对儿童的性别认同产生直接影响。
一般来说,父母对孩子的性别认同表达态度要积极,避免强化刻板的性别角色,给予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
此外,社会和文化也对性别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儿童通过观察家庭、学校和媒体中的性别角色,逐渐形成自己对于性别认同的看法。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儿童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促进儿童形成积极健康的性别认同。
二、性别角色的塑造性别角色是社会文化对于男性和女性特定行为和角色的期望。
儿童从小就开始接受和学习这种性别角色的期望,随着成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同。
儿童学习性别角色的过程主要通过社会化来实现。
家庭、学校、朋友圈以及媒体都是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重要环境。
家庭在性别角色的塑造中起到关键作用,父母的行为和期望会直接影响儿童对性别角色的认同。
学校和朋友圈则通过教育和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对性别角色的学习。
课堂上的性别角色分工和同伴间的互动,都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形成产生影响。
此外,媒体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同角色的塑造和刻板印象也会对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社会的性别角色期望往往存在刻板化和歧视性的现象。
男孩被期望强调勇敢、强壮和自主,女孩则被期望强调温柔、关怀和依赖。
这样的偏见对儿童的发展可能带来负面影响,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和选择。
儿童心理学基础儿童发展中的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儿童心理学基础-儿童发展中的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儿童的早期性别意识形成到后来的性别角色认同建立,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的发展对于儿童的整体成长和社会适应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儿童心理学中关于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的基础知识,并分析其在儿童发展中的影响。
一、性别差异的形成性别差异的形成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性别差异会随着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显现。
首先,儿童在2至3岁左右开始发展出性别意识,意识到自己属于男性或女性。
这种性别意识的形成是社会化和个体认知发展的结果。
其次,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家人、朋友以及媒体中的性别角色表现,形成对于性别特征和性别行为的认识。
最后,儿童在学校和社交环境中接收到有关性别规范的信息,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性别差异的认知和体验。
二、性别差异的表现性别差异在儿童的行为表现、兴趣爱好、情绪表达以及社交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来。
在行为表现方面,男孩通常更具有冒险精神,喜欢参与体育活动和竞争性游戏;而女孩则更注重细节,偏好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交活动。
在兴趣爱好方面,男孩对于机械、科学和运动等领域的兴趣更高,而女孩则对于人文、艺术和语言等领域的兴趣更高。
此外,儿童在情绪表达和社交方式上也存在差异,男孩更倾向于采取直接表达和竞争的方式,女孩则更倾向于采取间接表达和合作的方式。
三、性别角色的建立性别角色是儿童认同和接纳自己所属性别并承担相应性别角色行为特征的过程。
在儿童发展早期,他们会通过模仿家庭成员、朋友和媒体中的性别角色行为来建立对于自己性别角色的认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对性别角色进行内化和固化,形成对于自己性别角色行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
性别角色的建立对于儿童的自尊、自信以及个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会在社会化过程中影响他们的行为和表现。
四、影响性别差异及性别角色的因素性别差异和性别角色的形成除了个体认知和社会化因素外,还受到遗传、神经生物学、文化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十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一、概述1、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概念(1)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2)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的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2、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1)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也可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
(2)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3)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4)亲社会行为的发展(5)攻击性行为的发展3、研究社会性发展的意义(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二、学前儿童的人际关系1、亲子关系(1)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①出生至3个月:无差别社会性反应的阶段。
在此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哪怕是对一个精致的面具也会表示微笑。
②3~ 6个月: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
这时期婴儿对母亲和他门门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即”认生”的出现。
③0.5~ 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婴儿从六七个月开始,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注。
(2)依恋的类型:回避性;安全型;反抗型(3)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①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能力②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4)良好依恋的形成①注意“母性敏感期”的母子接触②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儿童的长期分离③父母对儿童发出的信号要做出反应,并与儿童之间要保持身体接触(5)亲子关系的类型: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6)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①家庭结构②父母的婚姻关系、教养方式和自身素质③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7)亲子交往的引导:①家长必须了解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②父母应该了解亲子交往的技巧。
1、对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2、孩子要成为符合社会的合格成员须知的两个要素:自己的性别、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3、在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1 )孩子一出生父母首先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性别( 2 )性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父母或者其他人对待儿童的方式( 3 )给孩子取名、买衣服、买玩具、与孩子游戏、谈话、相处方式等内容都传递着社会对不同性别儿童的期望和标准1、男女性别差异是一种正常的现象2、社会对不同的性别有着不同的限制和要求3、男女的性别差异是怎么产生的?特定的社会要求、性别角色4、男女性别差异从什么时候开始?5、男女性别先天差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实验研究:“出生 10 小时摆布男女孩喜欢看的图片存有的差异”为例6、男女之间彼此不能理解是一种正常现象,为什么?7、男女之间从不理解到理解是如何做到的?1、幼儿性别行为的差异表现:最早浮现在 2 岁,以活动或者游戏表现出来2、幼儿性别偏爱最早表现在:对玩具的选择上3、 14-22 个月男孩偏爱小汽车玩具;女孩比较喜欢娃娃和毛绒玩具4、 3 岁差异更明显比如对待玩具的态度上、玩的游戏类型上5、3 岁以后幼儿的性别差异能够稳定,甚至表现出对性别角色规定的过分遵从6、 3、为什么会对性别角色规定过分遵从?(详解)7、4、幼儿性别行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8、第一方面:对玩具和活动方式的选择和偏好(例子:3-6 岁男孩选择男性化玩具和剧烈游戏;女孩选择洋娃娃和肃静的游戏)9、第二方面:对同伴的选择以及与之交往的特点(倾向于和同性别的小朋友玩,有点排斥异性小朋友)1、 5 岁摆布的孩子,除了自己严格按照某一性别角色规定的标准去行动,还会以此标准评价同性的孩子2、对于不符合性别规定的小火伴,孩子会表现出拒绝和轻蔑的态度3、在幼儿园具备什么样性别特点的孩子更容易找到玩伴?4、有什么样性别特点的孩子容易遭到同伴的取笑或者忽视?5、幼儿过分刻板的性别化行为受两方面影响:对性别差异的认知和理解水平6、2.5 岁孩子就能准确说出自己的性别,但对于性别的完整理解要到学龄早期才干彻底完成7、孩子对性别概念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原因8、孩子对性别的认知水平受两个因素影响(三)幼儿性别的恒常性以及后果(稳定不变)1、科尔伯格的性别发展阶段(详细)第一阶段:性别同一性(性别认定)了解我是男孩还是女孩第二阶段:性别稳定性(性别固定)男孩总是男孩第三阶段:性别恒常性 (性别稳定)男孩留长发还是男孩2、回顾成熟的概念3、幼儿 5 岁摆布初步懂得性别的稳定和恒常性,对于性别的认识带有刻板性(具体表现)4、幼儿对于性别的判定依赖于哪些方面?5、幼儿对性别恒常性和稳定的理解水平会制约哪些方面?(实验结论详解)6、知识拓展:一些人做事情墨守成规比较死板的成因7、怎么去克服死板?患有强迫症的人所具有的的死板如何去解决?8、幼儿表现在性别角色刻板化怎么样才干消除?9、幼儿对性别稳定性的理解程度越高会有哪些好处?对同性模范的模仿行为越多10、知识拓展 1 :摹仿是怎么样产生的?11、知识拓展 2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详解“潜伏期”阶段的具体表现12、知识拓展 3 :对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如何去看待1、生物因素:强调性激素、大脑两侧分化的差异2、认知因素:性别理解存在差异的三个成因(详解)3、社会因素:父母、学校、社会、媒体等多因素影响社会因素对孩子性别的塑造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1 )对于男孩会存在的消极影响有哪些( 2 )对于女孩会存在的消极影响有哪些( 3 )无论男女都会浮现一个明显的问题:自卑(4)一个人幸不幸福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考量( 1 )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养孩子会带来哪些问题?( 2 )一个人的性别倒错是怎么产生的?性倒错在程度上存有的区别(详解)( 3 )正确的养育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 1 )女性家长带孩子是什么样的?( 2 )男性家长带孩子是什么样的?( 3 )选择不同的人带孩子,对于孩子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孩子从小有不同的生活体验,为他今后选择怎么生活有很大的匡助( 4 )男性的吸引力体现在哪个方面?女性的吸引力体现在哪个方面?( 5 )什么叫性吸引力?性吸引力的公式:吸引力=外在美+内在美+性感+神奇感( 6)什么叫性感?男女的性感具体代表什么( 7 )荣格的心理分析:什么叫阿尼玛?什么叫阿尼姆斯?( 8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处于健康状态的标准之一是什么?( 9 )男孩多和父亲在一起,女孩多和母亲在一起,到了一定年龄,无论男女孩都尽可能多地和父亲待在一起( 10)为什么说和母亲在一起要遵循刺猬效应?什么叫刺猬效应?为什么要找那个刚刚好的点?( 11 )为什么说和父亲相处很容易?和父亲相处遵循什么原则?为什么( 1 )为什么父亲很忙没有时间教养孩子?( 2 )正确教养方式:父亲在管孩子时,其他家里人不要插足( 3 )正确教养方式:不管谁管孩子都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去插足,除非一种情况(4)孩子最好不要交给老人去带。
儿童心理发育中的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角色认同是指儿童对自己性别身份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在儿童的心理发育过程中,性别角色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化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亲子关系等多个角度探讨儿童心理发育中的性别角色认同。
一、社会化理论对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根据社会化理论,性别角色认同主要来自于社会化过程和个体与社会的互动。
在早期社会化中,家庭、学校和媒体等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作为儿童最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对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父母在对待男孩和女孩的行为方式、言辞上的不同对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在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中,对性别角色的认同逐渐形成。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2-7岁期间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开始区分男性和女性特征,并逐渐形成对对应性别角色的认同。
在这一阶段,儿童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性别角色的行为和性别特征。
三、亲子关系对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亲子关系对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不可忽视。
研究表明,亲子关系的亲密度和支持度对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亲子之间的沟通、情感交流以及父母对孩子性别角色行为的认可和引导能够促进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
总结起来,儿童心理发育中的性别角色认同受到社会化、认知发展和亲子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家庭、学校和媒体等社会化因素对性别角色认同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父母在儿童性别角色认同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性别角色的行为和性别特征。
而亲子关系的亲密度和支持度对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儿童提供积极的性别角色认同引导,创造一个性别平等和包容的环境,促进儿童健康的性别角色发展。
1.幼儿期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开始表现齐全,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开始形成一个完整的主观世界。
2.心理活动独特性形成,儿童间的个别差异日益明显,并逐渐趋稳定3.心理活动的积极能动性开始形成。
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
是指儿童从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1.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2.性别行为的发展3.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4.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其目的性。
特点是: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或物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有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工具转化的趋势。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幼儿园男孩不女孩更多地怂恿和卷入攻击性事件。
幼儿攻击性行为分为:反映型攻击性行为和主动型攻击性行为。
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父母的惩罚惩罚对非攻击型儿童能抑制攻击,对攻击型儿童则加重攻击性行为。
2.榜样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暴力还能影响儿童的态度。
3.强化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听之任之就定于对侵犯行为的强化。
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
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成功、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温和、文雅、兼顾家庭和事业(女性特征)。
这种双性化理论强调,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性别差异与社会化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身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律的学科。
这一学科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性别差异以及社会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就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性别差异与社会化的相关研究进行探讨。
一、性别差异的认知发展儿童在认知方面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男孩在早期数学和空间能力方面,相较于女孩表现更好,而女孩在语言和情感表达方面相对更加出色。
这可能与性别在生理和大脑结构上的差异存在关系。
另外,社会因素在性别差异的认知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同龄人以及媒体中的性别角色,不断学习和内化特定性别的行为、价值观和语言表达方式。
这种社会化的过程也会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影响。
二、性别差异的情感和社会发展在情感发展方面,女孩普遍表现出更强的社交和表达情感的能力,而男孩则更注重竞争和身体运动等。
这种性别差异可能与父母和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和教育方式有关。
社会化的影响使得女孩更容易接受和表达情感,而男孩更容易表现出冷漠或压抑情感的倾向。
在社会发展方面,儿童的性别差异也表现出一定的特点。
研究发现,男孩在团队合作和领导方面表现更强,而女孩则更擅长细节观察和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
这种差异可能与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期望有关,男孩被期望更具竞争力和领导能力,而女孩被期望更具关怀和合作能力。
三、社会化对性别差异的影响社会化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儿童出生时起,父母、家庭、学校和媒体等都会对儿童进行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这种社会化过程中,父母会给予不同性别的儿童不同的期望和教育方式,以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和家庭的角色期望。
研究发现,父母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期望和教育方式会对儿童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父母对儿童过分强调性别角色的刻板化特征,可能会限制儿童自由选择和展开自己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