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4.71 MB
- 文档页数:22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感染疾病,已广泛地被全球医学界公认为胃癌的主要病因之一,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为了规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我国专家积极倡导并制定了“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
一、背景与目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已成为全球范围的疾病,因此,制定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已成为迫切需求。
本次共识报告的目的在于规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全国处理标准,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并在临床实践中为医生提供科学可行的治疗策略。
二、诊断与分类1. 诊断标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幽门螺杆菌的检测。
目前主要的检测方法包括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组织检查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等。
2. 分类标准:根据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将患者分为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和幽门螺杆菌相关非疾病三类。
治疗策略应根据不同类别进行调整。
三、治疗策略1.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除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是预防胃癌发生的重要步骤。
根除治疗的方案以三联治疗为基础,即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治疗期间应注意用药规范和副作用的预防和处理。
根据幽门螺杆菌对药物的耐药情况,可以选择个体化的联合治疗方案。
2. 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处理:对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等疾病,应联合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和相应的症状控制方法。
治疗过程中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3. 幽门螺杆菌相关非疾病的处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其他疾病,如缺铁性贫血、反流性食管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也有一定的关联。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这些合并症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四、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的注意事项1. 药物选择与应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选择、用量以及副作用的管理。
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和特殊人群,应根据其特殊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全文)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H.pylori和消化性溃疡学组主办的"H.pylori感染处理Maastricht-5共识研讨会暨第5次全国H.pylori感染处理共识会"于2016年12月15日至16日在浙江杭州召开。
我国消化病学和H.pylori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组成员共80余人出席了会议。
自2012年第4次全国H.pylori感染处理共识会议[1]以来,国际上先后发表了3个重要的相关共识,分别是《H.pylori胃炎京都全球共识》[2](以下简称京都共识)、《多伦多成人H.pylori感染治疗共识》[3](以下简称多伦多共识)和《H.pylori感染处理的Maastricht-5共识》[4](以下简称Maastricht-5共识)。
京都共识强调了H.pylori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H.pylori相关消化不良是一种器质性疾病,根除H.pylori可作为胃癌一级预防措施。
多伦多共识是成人根除H.pylori治疗的专题共识。
Maastricht-5共识是最具影响的国际共识,内容涉及H.pylori感染处理各个方面。
国内举行了相应研讨会[5]借鉴学习这些国际共识,在借鉴这些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制订了我国第5次H.pylori感染处理共识。
制订本共识的方法如下:1.成立共识筹备小组:按照学会相关要求[6],成立第5次全国H.pylori感染处理共识会议工作小组,设立首席专家、组长、副组长和组员,分工负责共识会议筹备工作。
2.共识相关"陈述(statements)"的构建: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结合H.pylori感染处理中的关键或热点问题,构建了相关"陈述" 。
"陈述"起草过程中参考了PICO(population, intervention, comparator, outcome)原则[6],并借鉴了国际相关共识[2,3,4]。